名家散文经典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家散文经典(精选10篇)

名家散文经典 篇1

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 2011-02-25 19:26 中国的人命陶行知 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劳耳说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花十来个铜板坐上人力车要人家拚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换了一部车儿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个奶妈。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妈的孩子瘦且死。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煤矿里是五个人当中要残废一个。日本人来了一杀是几百。大水一冲是几万。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装满二十多个南京城。说得正确些是每年死的人数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每个字出世是有三个人进棺材。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您却不可作片面的观察。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这伟大的慈爱与冷酷的无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这矛盾的社会有什么解释他是我养的我便爱他如同爱我或者爱他甚于爱我自己。若不是我养的虽死他几千万与我何干这个态度解释了这奇怪的矛盾。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风铃林清玄 我有一个风铃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送我的风铃由五条钢管组成外形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挂在风铃下的木片薄而宽阔大约有两个手掌宽。由于那用来感知风的木片巨大因此风铃对风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极稀微的风它也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每次我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这时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如风一样地流过几乎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的存在。热爱生命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名家散文经典 篇2

诗歌需吟诵, 小说靠反思, 而散文却呼唤“鉴赏”二字。虽说论“语言”不及诗歌, 论“思想”不及小说, 但“散文”却将此二者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散文最流行, 所以古今中外的精品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角色。我们今天学习这些精美的散文就是要从这些名篇中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一、披文以入情, 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 文可示情, 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 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我们阅读散文唯有意会一个“情”字, 唯有沉浸到文章中去,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作家在文中所着力向世人表达的喜怒哀乐, 文章才没有白学, 作者才如在眼前。鲁迅先生于灯下沉思, 执笔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读这篇文章不能不令人惊叹先生之洞察力、判断力的深刻与准确。散文的魅力, 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魅力, 就是作家见出了常人所不能见的魅力。又如女作家攸敏和林希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石缝间的生命》中分别写道:“但在看到那只囚笼中的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 我明白, 天空的辽阔与否, 是由你自己造就的, 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 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 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 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愿一切生命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 石缝间的生命, 跟它们比, 有谁敢说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了呢?生命啊, 你可以不伟大, 但你要庄严;你可以不完满, 但你要努力;你可以不永恒, 但你要真诚。多读散文, 多跟思想深刻的作家作心灵层面上的交流, 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与体验,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直率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影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相信所有的同学读到这篇文章在理想上都会被感染, 都会在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同处, 达到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作品。鉴赏散文需要“披文以入情, 赏句以入境”, 需要换位思考, 需要发挥想象。罗丹在提及其著名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 来自思想, 来自意图, 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的鉴赏。

二、赏句以入境, 感受语言的伟大力量

大海中怎能没有珍珠, 文海中怎能没有佳句。情来自何方, 情负载于何处?一切都得靠赏句以入境。中外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富魅力的, 佳词丽句俯拾皆是, 很值得同学们用心品读, 细细咀嚼。唯有如此, 方能增强我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

散文语言的优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诗意, 表现力很强的句子;二是能见出人生世相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精品散文里比比皆是。如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 是天使的眼泪吗”, 读这些句子只能用三个字形容, 那就是“太美了”。什么叫精神享受?应该就是指这特强的表现力, 指这能激发读者神游太虚的想象力。文学语言啊, 你的力量真是伟大。再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 你会作何感想呢?

1.也许, 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 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 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 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

2.我想说的话在于, 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 虽然朴素不足道,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 虽然不够阔气, 却能挡住寒气, 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 可以濯足, 可以洗衣, 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原野《今天最好》)

3.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树叶, 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 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4.秋是成熟的季节, 是收获的季节, 是充实的季节, 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 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 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罗兰《秋颂》)

无须刻意发现, 这些语句自会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眼睛, 引发读者的思考, 自会唤起人们对创造这些精粹语言的伟大作家的惊奇、骄傲和快乐。

三、谋篇以入理, 欣赏作家的匠心独运

文贵含蓄, 文忌直露是散文创作中的通则。散文之反映人生世相最讲究“小切口, 深主旨”, 看似漫笔成文, 实则形散神聚。高举“素面朝天”大旗的毕淑敏是一个驾驭文章的高手。她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 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 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想我这余生, 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 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 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然而结尾峰回路转, 作者突然又笑了, 原为顿悟也。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 只心定如水, 把握当前”的决定,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 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再如, 一篇《灯下漫笔》谈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却从“乡下人钞票兑现银”的小事写起;一篇《道士塔》将巨大的民族悲剧寓于冷静的故事叙述中;金开诚谈清高不泛泛而谈, 而是将它表现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身上。凡此种种, 都说明“以小见大”对于散文来说已成定律。此外如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亦为散文所常用, 同学们若以此为例, 在自己构思作文时加以援引, 是大有益处的。

经典赏析 名家说名画 篇3

石榴

纸本水墨设色 135.7×51cm 1925年

吴昌硕的画与任伯年风格完全不一样,任伯年画的好像有点和风细雨,而吴昌硕的画就是闪电雷鸣。吴昌硕这幅画就像是交响乐,铿锵有力。他先是跟任伯年学画,但在营造气势方面比任伯年更上一层楼。

看这幅画画得非常丰富。两个石头构成平行关系,然后再画上石榴树,这样就形成一个三角形。后面再穿插上一个石榴,整个构图就完美了。石头用泼墨,再加上水分,有光溜溜的感觉。任伯年用双钩皴法画石头,而吴昌硕用没骨来表现石头,单纯大气。

这几个石榴的颜色非常漂亮,中部左下大石榴用赭墨,旁边的小石榴稍微露一点朱磦,紧接着上面那个小的又有点冷颜色,跟下面两个又不一样,有点发暗,好像有点坏了一样。这个裂开口的石榴像油画,看上去好像有油画笔触。下面这个大石榴先是用没骨,后来又勾了几条线,又补了半个石榴。这个石榴开一个大嘴,很巧妙。加上这一个就更加丰富,在两块石头中间的大干边,又补了半个石榴,这个石榴开个大嘴很巧妙,如果不补上这半个石榴,一个杆子插在当中就显得很孤立。

画画虽然是要根据个人的性格来,但在画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定要先动脑筋考虑到,这样下笔时才不至于太随意。一张画就是一个人修养的一面镜子,个人修养有多高,在画上看得一清二楚。修养到了,怎么画都行。

吴昌硕用的宣纸比较厚,有点像是夹宣,所以墨色上去以后显得特别厚重。

五月芦橘

纸本水墨设色 149×80.1cm 1916年

题目可能不对,画面是枇杷,而不是芦橘。

这张画很严谨。主干是直的,左边的几个枝子横插过来,最后再补石头,把势坠下来,左上方添上一组叶子再把势拉上去。石头画得非常好,整个石头和枇杷像是悬空的。然后,下部围绕石、干再用苔点,空间感就出来了。后来中间这个枯干,补得很好。这张画得很痛快,很野!写意画一定要放开,宁可画坏也不要小心翼翼地画。

画的顺序是,先画横的枇杷叶和果,然后再加树干,再加石头,最后点苔。特别是枯干的用笔非常野,很用力也很大气。

寿桃图

纸本水墨设色 111.8×58.3cm 1924年

先是画先浓后淡的两块石头,之后再画枝干从后面包过来。右面一枝桃干直上冲出画面,这样就把气拉上去,与下边石头呈对角实的斜线,气势很大。

这个桃子的画法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先用黄色作底,一种可能是先用红色画出桃子,然后再用藤黄润一下。但从桃子的画法来看,应该是先画红的再加黄的。因为先用红的就把大形固定住了,这样红颜色为主色调,黄颜色为辅色。这幅的色彩特别厚重,斑驳陆离感觉很苍劲。吴昌硕作品不像任伯年都是淡妆,而是浓妆为多。

再看这个点子,好像没有规律,其实这个点子的节奏非常好,去掉哪个都不行。外轮廓线也很完整,强调了整体感。

高风艳色

纸本水墨设色 148.4×79.3cm 1917年

这张画是我最早看到的国画印刷品,那时我还在念初中。感觉画得很好,给人稀稀落落、松松散散很苍茫的感觉。桃花是直势,竹子都是横势、斜势,这样很容易营造出大气势。不管画山水、画花卉,构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气势。为了把势拉上去,把左上题款拉得很高,作为补势盖上两个章,右下也盖章,就“对角实、对角虚”了。

这里的红颜色用得非常好,非常巧妙。整个颜色是中间色调,但他把中间那个地方用一点洋红稍微提了一提,就更微妙了。在比较含含糊糊的地方这样一点,是很讲究的,这就是吴昌硕的功夫,大家手笔。如果不仔细看,这些小地方可能会忽略。桃花加了洋红,这是因为画完之后觉得画面缺一个“睛”,所以在这里“点睛”,这么一点加重了洋红,就起到了“点睛”作用。这就是水平!另外,这些苔点很重要,一点苔整个画面就显得很丰富,他点的是节奏,很抽象,而不是具体形象,但一定要点得恰到好处,不能画蛇添足。这种把苔点离开枝干、石面点到空白的地方,是从吴昌硕开始的,原来还没有人这样画过。吴昌硕不像任伯年加很多的草,他是穿插之间用苔点把它们连起来。吴昌硕画面气势的构成,石头起到很重要作用,大的格局是石头,然后再配各种花草。

水流花开 纸本水墨 137.7×39.4cm 1908年

此画是他的早期作品,完全用水墨,非常精彩。左下的梅花折枝进来,上部的没骨石头顶在上面。构图就这么简单,但具体到笔墨就复杂了,主要是在大干里再穿插小干和花,画面的前后左右都有穿插。下面这几笔水加得也非常好,若不加这个地方就显得太平,加上水画面就活了。

寿松图 纸本水墨 152.2×81.8cm 1916年

这幅画的气势,一是靠这个主干,一是那个小斜干,形成三角形的气势。其他都是以这个气势围绕主干穿插。这个小斜干一转一弯,与大势呼应。左边的长题款也是把势拉下来,这样“对角实、对角虚”就形成了。任伯年是用草穿插来弥补画面不足,起到统一画面的作用,而吴昌硕是用点,他经常莫名其妙地在地面上,或者说也不一定就是地面上点苔,总之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赭石的颜色用得特别好,特别是把眼睛眯起来看,整个画面显得很丰富。如果去掉这点颜色,感觉就比较平了。就跟《桃花竹子图》一样,小斜干上这两点赭红,在这里加重颜色提一提、醒一醒,就显得很精神。

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篇4

11月中下的北方,建在平原的城市比起我的山野,气候依旧温暖了许多。站在陌生的街道,我依然可以看到绿或是黄的叶子,甚至是一些开着的花朵。只有偶尔的一丝风吹过,也才让我想起,来时,秋,已经去了。

来之前,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想象,想城市的容颜,想城市的繁华和城市的柔软,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是否也一定隐藏着某种温情?

即使,我是那样的不了解城市。

呆立城市的街头,看水泥搭建的森林,疾驰如潮的车流,形形色色的人群,我竟是不敢跨到马路的对面去,去到对面握紧一直在等我的朋友的双手。

这,就是一个山里人的呆笨与痴傻吧。

朋友来自平原,就住在城市的边上,却一样不属于这座城市。

我曾问朋友有没有熟悉的地方可去?“车站,因为一次路过。”这是朋友给我的答案。原来并非谁离谁更近,谁就会更熟悉谁。于是,同样的陌生,让我们几乎找不到落脚的地方。酒吧、茶楼、歌厅、商场、公园?我们竟都是不懂得浪漫的人。

和朋友在一家面馆里吃了碗牛肉面,朋友玩笑说想看看我博里Q里到底藏了多少“好友妹妹?”我也憨憨的笑着。

两个人找了一家可以上网的宾馆,整个下午,便将一切暴露在了朋友的面前。

想我终是一个不善隐藏自己的人,就像爱和恨、快乐和忧伤都会挂在脸上,就像冬天的山野,渴望一切都是裸露的真实。

是谁说过,冬天里,能有一场相遇,能和好友进行一次畅聊,便是温暖的幸福。

3个多小时,无酒无茶,我们只是相对而坐,让各自的心事,在房间里自由流淌。

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那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已是极致放纵的约定。我们将宾馆的地板跺到颤响,然后将笑声飘进城市的上空。

生命里,总是渴望快乐能够长久,相遇可以永恒。然而,这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都是性格迥异的孪生的姊妹,会同时出现,也会同时存在。当拿起朋友买给女儿的防寒服,再次回到城市的街道,当朋友拒绝了我要送个礼物的请求,渐行渐远,一种城市赐予我的失落和距离,也便突然之间定格在了城市的公交站台。

记得也曾答应过一个人,说今生,要去一次你的城市。去,不为相见,只为感知一种只属于你的气息,让你离我更近,让城市成为我可以温暖的记忆。

只是,你到底是在哪一个城市,南方还是北方,古老还是年轻?我似乎早都已经忘记了,或许我原本就不知道你方向,我乡村的目光,本就无法到达你城市的边缘。

只有这一句并非誓言的东西,像一枚毒刺,又一次刺痛着我心最柔软的部位,无法忘怀,也无法剔除。

其实我知道,就像眼前的城市,你原本就不是属于我的,我的肩头和脊背也便无法承载你的孤独与忧伤。

那么,你还好吗?你说你同样不喜欢城市,你喜欢在寂静的田园,拥一间小屋,种花养鱼,弹琴绘画,品茶会友,望月写文。可最终,你却不得不滞留在城市,固守一份无奈的繁华。

时光流逝,这个冬天,你是否已经找到了心的所属?而我,还会去你的城市吗?

此刻,在你的印记里,在朋友的背影中,我独自走在与你无关的城市,看阳光一点点遁去,城市一点点黯淡。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风,大了起来,很冷。我将上衣的拉链拉的很严,将领子竖起来,将下巴也藏了进去。然后低头独自穿越城市的中心,在某个十字路口,停下来,等可以载我归去的班车。

在城市的灯光亮起来之前,有一个女孩过来问我:去哪里,有没有见到去她们那里的班车?我告诉她我要去的方向,说有一趟去她那儿的车,刚刚过去了。女孩说那是最后一趟,她——误了点。

去山里的车过了一趟又是一趟,只是,每一次司机师傅都在向我摆摆手后,鸣笛而去。车,已满员。据说,最近查超载查的很严,若没有一点幸运,没有中途下车的旅客,司机是不会半路拉人的。有些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回到始发的站台,再想回去已是不可能。只好将希望,停留在最后的末班车。

看街上行色匆匆的人流,想起先前的那个女孩,那个早已汇入人群,却又是那样瘦小、孤单、沮丧而落寞的身影,便无端记起在网络里读到的一段文字:

错过,多么残忍的字眼。请千万记得,不要错过了回家的最后一趟公车,还有,深爱你的人。

我不知道那女孩来这座城市的目的,也不知道她要去的地方是否有着某种约定或是等待,我只知道,她和我,都该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我们是两个孤单的陌路,都渴望着归去,却无法搭乘同一趟班车。

经典名家散文 篇5

妻子是土生土长的故乡人,如春天那一轮满月,总是勤勤恳恳挂在家的中央,穿着花围裙,老在厨房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在洗衣机旁唱响洗衣歌,用纯朴燃烧自己,默默地用爱呵护、坚守、保卫自己的地盘。随着时间的荏苒,我很少端详她认真的模样,只是,每天清早,梳洗打扮一番,真的特靓,堪称精品女人,但是每天下班回家却是灰头土脸。我戏曰:“老婆,你每天打扮得那靓是给别人看的,每天交给我的是一个次品女人。”“那是为你撑面子呗,我的坏蛋蛋!”老婆有意无意笑嘻嘻的说。我知道,那里头藏着的东西叫生活,叫日子。一个女人敢把最丑的一面展现在男人面前,那她早就把灵魂交付给了那男人保管了。在妻子的劳动中翻开了家的崭新的一页,而妻子面对春天报以憨厚一笑,就如春天那一轮清澈满月,但是,幸福就是在那一刻简单开始了……

父亲、母亲现在的月亮,在春天那向西的山头,在那一团蓬蓬松松的野草丛中闪烁……几分沧桑,几分憔悴,几分世故,几分老道……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月亮始终挂在他那刻着一道道圆圈的深度近视眼镜里,那里总有着春天的酒窝,有着无数的晦涩难懂的问题,有着许多诘屈聱牙诗句。父亲是一位远近耳闻的文人,都是文学惹的祸,曾在一九五八年的春天说了几句公道话,一夜成为牛鬼蛇神,就这样他把那一轮桀骜不驯的月亮流放在异乡的山坡上,从当地劳教所一直带到了沙洋农场……所以直至今日,我依然没有完全读懂父亲的诗:“心踏浊浪清,月履春梦寒……”母亲是大家闺秀,在那个讲究阶级的岁月,作为无产阶级专正的对象,顺理成章与牛鬼蛇神为伍,就这样父亲与母亲在那一个春天,一起看月亮的日子相识了,第二年还是春天就拥有一个小月亮。父母的痛,深不可测,我不知道那样艰难的日子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需要多大的勇气,今天我终于明白,就是那春天的月亮,使父亲和母亲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名家经典散文蔷薇花开别样景 篇6

广场花园,靠北的铁栅栏上,缭绕了很多蔷薇花。

这些藤本植物,枝枝蔓蔓,缠缠绕绕,顺着铁栅栏不遗余力往上攀爬。得势的,越过栅栏高度,向人颀侧出娇娆的身段。悬空的枝条,连同长满的绿色叶子,在微风里快意出迷人的神态。

有的穿过栅栏,把嫩绿的头颅探了出去,摇曳生辉出婆娑的媚态。有的顺地生长,爬地匍匐。只要有机缘,它就会把它的手臂缠绕在树枝上,极尽攀援之能事。

我天天花圃,天天观景,总喜欢从植物的生长历程中得到某种启迪。院落里的花卉太多了,观赏起来往往需要耐心。前几天,这条东西长达六七十米蔷薇墙,愈加惹人怜爱了。十多天前,曾开过几朵,单瓣的。

下午散心,居然看到了锦缎般的华丽富贵。想不到的是,几天小雨,居然淅淅沥沥出勃勃生机来。绿叶之间,是数不清的花苞,盛开的,半开的,未开的,构成了一道绮丽风景线。这些花蕾,花瓣,花苞,以不同色彩姹紫嫣红出一个美丽的春天。

走进花丛,置身花海,我有三分醉意。莫名的兴奋,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使我心旷神怡,驰骋胸怀了。我驻足,细观,蔷薇枝枝叶叶,花花蕾蕾,尽是晶莹剔透的露珠。有微风,但并未摇曳坠落多少。

空气阴潮,蜜蜂飞来确有困难。但凡如此,还是有一些蜜蜂在花间穿梭。半开的花瓣,中空出一个深凹的圆形空穴。勇敢的蜜蜂,总是在枝叶的摇晃中准确飞入。花蕊居穴中,蜜蜂就铤而走险,钻进去采撷花粉。它不辞辛劳,出东进西,忙碌而不知疲倦酿蜜。我掏出手机,拍摄时,总是很难抓拍它钻入中空的花蕊瞬间。我好笨,笨的有些愚蠢。心急了,就会动作轮廓大些,身躯触碰叶茎,花的躯干越加摇晃剧烈。这种摇晃,会使蜜蜂飞出来觅寻别的花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拍了两张。但由于晃动,拍摄效果极差,清晰不够,迷离模糊出影影绰绰来。

顺着蔷薇形成的绿色长长廊,我慢慢遴选拍摄的花束,也在揣摩小的图片构图。嫩绿的叶子,密密麻麻,层次很深。置身其间,别人难觅行踪。我拍花苞,花蕾,花开,也极力想拍摄花与蜜蜂的亲密接触。谁料,手机响起。不接持续响,接了令人恼。间断通话后,还是勉强完成了拍摄。

我嗅觉不好,与花缠绕,却闻不见花香。揪住一朵,拽至鼻尖,嗅一嗅,闻一闻,才感知到淡淡幽香。蜜蜂是闻香后才造访的,我是艳丽花色勾引的。

只顾拍摄,忘记了蔷薇有刺。采撷蔷薇,就得接受芒刺。我的衣衫裤腿,就多了不少嫩绿的刺儿。好在衣衫完好,没有划破,不然回家不知道又会遭遇怎样的数落。

生活好多事情,其实就和蔷薇一样。看起来好的事情,往往潜伏着凶险麻烦。蔷薇花美丽圣洁,崇高富贵,花团锦簇,幽香阵阵,可它满身芒刺,喜好攀爬,优劣互见,是一般花卉植物所少见的。别人喜欢与否,不得而知。我喜欢蔷薇,是真真切切的。喜欢它的绚烂,就必须包容它的芒刺。

有魅力,有热情,有品性的蔷薇,是个性张扬的花卉。没有个性,就不会有特色!

蔷薇:它的花语代表爱情和爱的思念。盛开的蔷薇给予人对爱情的憧憬,然而爱情不只是一场美丽的梦,花虽然会凋谢,心中的最爱却永不凋零,蔷薇就是恋的起始、爱的誓约。蔷薇花表示的涵义:蔷薇花美丽、圣洁,表示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色的蔷薇,更是初恋者赠送的佳品。

蔷薇花语:美好的爱情,爱的思念;美德。

蔷薇花语关键词:美好的爱情

各种蔷薇花语:

1、红蔷薇--热恋;(表示求爱、爱情。)

2、粉蔷薇--爱的誓言;

3、白蔷薇--纯洁的爱情;(表示爱情、纯洁。)

4、黄蔷薇--永恒的微笑;

5、深红蔷薇--只想和你在一起;只想了解你一人;

6、粉红蔷薇--我要与你过一辈子;我要嫁给你;

7、圣诞蔷薇--追忆的爱情;

8、野蔷薇--浪漫的爱情(野蔷薇物语:跟你一起转到天堂去)

9、黑蔷薇--华丽的爱情;绝望的爱;憎恨;诅咒;你是我的

10、岩蔷薇--拒绝

11、蓝蔷薇--绝望

名家翰墨·周尊圣 篇7

王镛(美术评论家):读周尊圣的天山山水画.令人想起唐代的边塞诗。那天山云海.那大漠风尘.境界壮阔.风骨刚健.格调苍凉.一扫轻靡.纤弱.柔媚.浮艳的颓风。我认为.周尊圣的天山山水画,属于当代中国画坛的北派山水。继北派山水重镇贾又福的太行系列之后,犹如奇峰崛起.把北派山水拓展到大西北的新疆。周尊圣,一个生长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画家,何以对西北的天山大漠情有独钟.百画不厌?起初我稍惑不解.后来才明白选择天山山水画作为主攻方向.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与艺术上的突围双重考虑。周尊圣是典型的北方男子汉,性格豪爽刚烈,在精神上追求博大雄强的气势和力度。《天山风骨》是他的一幅山水画的题目.恰恰与我对他的山水画的总体印象不谋而合。他的天山山水画大面积泼墨.墨色浓,气韵沉雄。特别是水墨淋漓和墨云浓雾笼罩群峰,偶尔闪露出一片明亮的山岩.呈现"阴晴众壑殊"的景象.极为壮观.从李可染到于志学都善于用光。周尊圣的天山山水画也尝试在满纸烟岚墨色中留出少许空白.或迸射出一道灵光.使画面在幽暗填塞中透露一派光辉空灵之气。我们期待着他的天山山水画更加笔墨纯熟1风骨刚劲.在新的世纪奏响当代中国画坛北派山水震撼人心的强音。

名家抒情散文 篇8

懂得比爱更重要

人生许多的痛苦和纠结,就在于放下与放不下之间。放下吧,还有一丝留恋,挽留吧,再也不能圆满;了断吧,藕断丝连,丢弃吧,尚有一丝微温,不丢吧,再也回不到从前。有些事不是不想放弃,而是已经无法放弃,有些人不是不想忘记,而是忘记已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走亦难,留亦难,徘徊在爱与不爱的边缘。

衣服破了可以再缝补,镜子破了,即使再怎么修复,也不会完好如初。感情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心一旦伤了,便无药可救,即使回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心动。动什么也别动感情,一旦深陷其中,便会执着成殇,伤什么也别人心,一旦伤了,你伤及的不只是一颗爱你的心,更是你被谴责的良心。一别一辈子,一伤一生痛,你以为是在惩罚对方,恰恰是你惩罚了自己。

人人都有自尊,即使爱到卑微,也不能任你一再地去践踏。爱是真心换真情,懂得珍惜,才配拥有。一味的卑微,换不来你的尊重,一再的屈尊,等来的却是一再的无视和冷漠,因为在乎,所以慈悲,因为爱恋,所以忍耐。不要把别人的宽容当成软弱,不能把别人的卑微当成犯贱。没有谁有义务对你好,能迁就你是因为念着那段情,感情不是敷衍,宽容也有底线,爱需要用心去呵护,情需要用心去感悟。

当爱不能同步,你的真诚换来的,是对方的无动于衷,当你用心弹奏的音符,却引不来他的共鸣,或者,他明明是爱着,却一再地去伤害,且言不由衷。这说明,爱已走到了尽头。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挽留,而是拍拍身上的灰尘,莞尔一笑,掬一缕清风,为他送行。宁可高傲地转身,不去卑微地低头。

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的欣赏与懂得。一个不懂你的人,即使再怎么爱你,最终只能让你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爱情里,懂得,远比爱更重要。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不欣赏你的人身上,那样做不值得。人生苦短,能让自己过得开心才不辜负生命,远离那些不让你快乐的人或事。如果爱你的人心里有你,他自然会处处想着你,事事让着你,如果他心里没有你,任你呼天呛地也无济于事。如果他真的在乎你,绝不会因为你的优秀而去嫉妒你,他应该懂得你的付出,理解你的不易。

治疗爱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爱治爱。放弃一段情会心痛,除了时间以外,唯有爱才能将滴血的伤口慢慢抚平。只要你肯走出来,就会邂逅下一个路口,或许,转角处,又是一处柳暗花明。

不论你经历几次真爱,不论是受过多少伤害,到最后,你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移情别人,爱最终会让你明白,不是怎样去取悦别人,而是怎样愉悦自己。

珍惜那个在乎你的人,能够对你好,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这么好。真正爱你的,不说爱也不会离开,走进一个人心里实属不易,再走出来,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在乎,所以计较,其实爱人的心非常脆弱,经不起一再的折磨。谁都希望被理解,谁都希望两情相悦,能够包容你的无理和挑剔,一切源于心的相容与默契。无论走了多远,始终如一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个人,才是一往情深。

茫茫人海,寻的不过是一份美好的缘,一份刻骨的真,一份相知的暖,一份感人的善。感情,因欣赏而美丽,因真诚而温暖,因珍惜而久远,理解才会包容,懂得才会心疼。因为每一次泪水,都连着心,每一次欢笑,都含着情。

有一些誓言,像一把带着锋芒的利剑,因为未曾兑现,也明白永远无法去兑现,可无论走了多远,只要偶尔地那么一念,就会将你的心,割的鲜血淋漓!那是一生的痛,那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

一个人,可以爱,但不能去深爱,可以重情,但不能执着,因为深爱容易伤害,执着容易负累。爱可以让你变成傻瓜,也可以使你成为智者,有时候,冷漠不代表无情,无语不代表不爱,适当的保持一定距离,不失为一种睿智。

我们有可能爱错了人,也有可能做错了事,但不管错过多少回,失败过多少次,我们终究在错误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和最适合自己的事。不要奢求一次成功,有时需要我们等一等,转过几道弯,摔过几次跤,所有的疑难,生活早晚会给你答案。

怎样写好散文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感恩母亲名家散文 篇9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可我都为他们做了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捶捶肩,洗洗碗,陪他们逛逛街,我心里也会感到一丝安慰。然而作为女儿,年少轻狂的我却没能为他们做任何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把他们气哭气病,虽然当时我的心里也很难受,但是我却从没对他们说过一句:对不起,您别生气了。直到现在的我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却无处哭诉,只能自己一个人扛着的时候,才终于悔悟,自己当初是多么的不懂事,看着父母因为我的事担心掉泪,看着妈妈因为我病情一点点的加重,我的心就像刀子在一刀一刀的割着,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父母的劝说,一意孤行,结果不仅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就连父母的鬓角都因为我而增添了新的白发,眉心总是皱着不曾松开。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又很长的时间去弥补,去改变自己,现在学会感恩还来的及,让我们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教我们做的每一件事。

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时间是可以让人丢失一切的,可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永远不会丢失,即使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了不让父母对我们的爱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变得脆弱,不让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一声;爸、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他们的负担。

感恩父母,爱无处不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小学生母亲节散文

2.忆母亲 散文

3.母亲散文余秋雨

4.莫言散文《母亲》

5.描写赞美母亲散文

6.散文母亲 倪萍

7.母亲的经典散文

8.感谢母亲散文

9.贾平凹散文 写给我的母亲

名家视点 篇10

住房保障工作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处处长文林峰认为,目前住房保障工作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住房保障尚未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资金来源未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二是住房保障实施中的事、责、权不一致。三是住房保障基础信息数据欠缺,缺乏长远科学的发展规划。四是现有以土地出让净收益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五是住房保障法律法规滞后,缺乏强制力。目前,只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颁布的部门规章及地方颁布的地方法规,立法层次较低,缺乏法律的硬约束性,致使很多地方出于眼前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划拨土地、减收税费、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住房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

杨富强: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多重的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亟待解决。在管理上部委多头管理,行政职能分割,各部门均以各自职能为基准,确立相关示范省市与实践案例地区,条块分割,亟待整合公共管理资源;在从传统城市到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要实现转变,在产业优先思路下,进行有效调控与监管,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江亿:

低碳节能需要绿色生活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房子、机动车越多以及奢侈消费越多,能耗也会越大。面对这种现象,降低能耗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各方面需求控制。比如要控制城镇建设以及交通需求的过度增长、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等。此外,技术措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支持绿色生活方式的确立和培养。同时,简单朴实的建筑风格、优先发展非机动交通方式等,对于人们回归传统生活方式、减少能耗都相当重要。

叶青:

绿色城市的推行应以政府善治为龙头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叶青认为,绿色城市体系的核心是:可持续的环境承载体系、循环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和谐的社会发展体系、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绿色城市的推行应以政府善治为龙头、以人文引导为灵魂、以市场推动为动力、以技术革新为保障;包括诊断(生态及资源诊断城市建设现状)、规划(共享规划、平衡规划、规划整合)、实施(体系推行、过程控制)、运营(绿色运营、实时管理)、评估(评估反馈、及时调整)五大步骤。

邹德慈:

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生态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邹德慈认为,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它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所构成,即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它是由协调而且良性运行所组成的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生态城市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本身是中性的概念。只有生态良好与不良好之分、健康与不健康之分。起始的生态城市概念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剖析工业社会城市而得出的一种认识。这些认识的重要价值是凝炼出对一种新型理想城市的构想,因此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理想城市。

王有为:

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有为认为,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政策措施要细化。因地制宜的范围包括气候、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拓展到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是建新城还是改造旧城及碳排放选用的模型分析。在污水再利用方面,生态城应优先考虑中水的应用范围、中水管网的建设、中水的水质安全、中水的政策;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定位,应以太阳能光热为主要方向,要考虑到建筑一体化、管理与价格、层数约束、寿命、水箱设置、农村采暖的可行性等技术问题;绿色出行必须制定细化的措施才能行之有效。

达良俊:

生态城市建设应追求循环和谐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达良俊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卫生健康、绿化美化、治污防灾到数字智能、节约低碳等多个阶段,在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城市的建设应步入追求“循环和谐”的新阶段。针对我国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宏观层面上普遍存在不足的现状,建议通过应用模拟自然、接近自然的技术体系,重建“近自然型”城市水生、陆生生态系统,为形成循环和谐型生态城市打下基础。

方起东:

从五个方面让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院长方起东认为,开发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促进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充分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化、生态化。其中,有3样东西必不可少:流动的水、飞翔的鸟、摇曳的芦苇。第二,要充分展示湿地的历史文化,并创造当代文化。第三,要发挥湿地的生态引领作用,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公园。河道中轴线,尤其两岸建筑,必须符合生态标准、体现建筑的美感。第四,商业点、商业设施不能沿线到处开发,必须精心规划,尽量减少对湿地的影响。第五,建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完善湿地管理机制,成立湿地生态保护研究所,促进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

陈志武:

中国的畸形城市化历程必须改变

金融学家陈志武教授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不应该再把压力集中在少数一线、二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到今天已经超负荷,而且如果再继续下去,这些城市的房价上涨压力会难以消退。因此,中国的畸形城市化历程必须改变,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压力必须得到缓和,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国退民进”,强化民营经济和民间事业单位,减少政府对资源、对行业的行政管制,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想。一旦这一目标实现,行政权力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必然带来的不公平和机会扭曲,也会消失不少。那时候,就不再是大家只往几个一、二线城市迁居买房了。

杨重光:

推进城市化,要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重光认为,推进城市化,不仅要加快城市化的速度,提高城市化率,而且需要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一方面,要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到战略层面,要通过结构调整,科学地发展城市,要实现城市以GDP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不仅是人的行为或者是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吴硕贤:

困扰我国建筑节能体系研究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认为,目前我国建筑标准、基础研究体系相对薄弱,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力量不足,不能为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基础研究相对停滞。同时,实验室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工作,制定标准所需的重要参数也无从获得,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规范长期以来只能套用发达国家的标准,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此外,缺乏全面清晰的建筑能耗检测统计管理体系、缺乏基础数据的积累、公共财政对绿色建筑的支撑力度不足、出台的政策措施不够系统配套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我国建筑节能体系研究的发展,亟待解决。

黄献明:

绿色建筑应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原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黄献明博士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工程实践中,绿色建筑技术组织应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原则,简言之就是要首先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状况,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室内环境接近人的健康和舒适要求,在少数极端情况下,再有限度地采用经过优化的主动式(采暖、空调、照明等)技术,从而全面覆盖人的舒适度区间。以这样的思考逻辑去进行整个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构建,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行为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李秉仁:

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住建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指出,随着小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很多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但我们的城市无论在土地容量还是环境容量方面,都无法承受小汽车无节制的发展,针对我国城市高密度发展的现实和趋势,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但其发展模式是可以选择和引导的。我们应尽快采取措施,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陈功:

交通拥堵问题根源在于规划

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战略研究顾问陈功指出,交通问题是个城市规划问题,而所谓城市的环线,是一种未经仔细研究就“动笔画画”所导致的盲目的、低级的错误。在城市规划领域,巴洛克式的城市规划往往会有一个环线,但问题是只能有一个,而不是像我们很多城市规划者忍不住所做的那样,一圈一圈地画下去,三环之后还有四环,四环之后还有五环。只要环线存在,堵车就存在,一定不会错的。因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车辆一般都要经过环线,所以环线的容量就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容量,仅仅是城市交通系统容量大,投了很多钱去建设,其实根本没用。

程晓陶:

治水应考虑对人的约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指出,现在很多城市的扩张,往往就是在向洪水高风险的地区发展,发展之前也没有进行任何有关洪水风险的评价。一些城市的小区开发规划并不公开,甚至对水利部门也保密,因为担心公开后会加剧征地难、拆迁难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新开发区的防洪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水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令人反思,治水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对人的约束。

苏雪痕: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天人合一”

上一篇:护士节的由来是什么下一篇:如何防止小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