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车险公估管理办法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车险公估管理办法(精选2篇)

非车险公估管理办法 篇1

国外十七世纪即有了公估人,保险公估公司在国外保险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保险市场中公估的发展才十几年,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公估人在保险理赔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公估主体也日趋庞大,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公估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则成了各个公估公司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保险公司为什么要请公估?

首先让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探讨。公估公司在保险市场上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保险市场上常规的观点如下:一是公估公司的介入使得保险理赔的公正性得到更有效的保证;二是有了公估公司,保险理赔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损失原因、损失程度的鉴定更趋专业化;三是有了公估公司,保险理赔效率进一步提高;四是有了公估公司 ,保险人承保、被保险人投保行为更趋科学化。基于中国现有的保险市场特殊国情,在此不讨论 效的核心竞争力,公估公司必须要切实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方能立足并有长远的发展。

对于公估公司的专业技术和高效率的公估服务这两个方面,以下仅结合本人在多年的非车险公估中的经验浅谈个人观点,供探讨。

一、专业技术

专业技术可以说是公估公司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大多数保险公司在选择公估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在专业人员的选择上要注意人力资源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人力资源的高质量体现在专业人才素质的高起点以及专业培训促进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起点,就是公估公司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丰富的技术经验作为选聘专业技术人才最重要的资格条件。人力资源的高效率体现在专业人才结构的合理化。非车险公估涉及的保险标的门类众多,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类型涉及机械、电子、电机、船舶、化工、食品、医药、贸易、法律、财务等诸多方面。规模较大的公司聚集数十个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仍需要倚赖庞大的专家库的建立作为支撑,‚大而全‛尚且不能,‚小而全‛就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更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要建立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效率专业人才结构,应当从公司市场经营策略确定的目标市场及目标市场某几类业务公估专业人才中进行选择,即所谓品牌公估师组合。公估公司综合技术实力的品牌,正是公估师个人品牌的集合,每个公估师都能代表公司的某类业务能力,这就是公估公司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现在人力资源整合上的‚精兵‛策

略。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公估公司的专业技术。

1、专业团队的打造

不可否认公估是一个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尤其是财产险公估,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可能涉及到,但单个的公估机构不可能将所有专业领域的人员配备齐全,从成本和人员配臵的数量上根本不可行,那是否可以考虑人员配臵上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一个统筹规划,作为一个全国性公估公司而言,通过统筹规划而储备目标市场上各类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并建立专业的团队则有其可操作性,每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不在多,但一定要精,同时该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在公司有需要时要为全公司所用,而不能仅为某个分支机构服务。

我们的优势是在全国范围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做支撑所以可配备的人员数量大,有基础在专业人员配臵上涉及到尽可能多的行业,那么在进行人员配臵时,除了根据各地的业务量规模配备处理常规的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案件的公估师外,可以考虑分行业、分专业方向配备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有针对性的打造该专业方向的品牌,如沿海一带船舶险业务较多的可集中打造船舶险方向的专业品牌,建工险较多的地方可以有倾向性的配备专业的建工险人才而打造建工方向的品牌,广东、深圳一带电子产品多的可以打造电子行业专家团队,其他如造纸、化工医药、挖掘机等特种设备、电力行业等等,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地的业务特点打造某些方面的专业品牌,可以出现多

个地方都有同一个专业品牌的情况,但一定要有突出的优势,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与同行竞争。如广东某家专做建工险的公估公司,由于其建工专业方面的技能突出,其在全国保险市场上的建工险公估都有不错的名声,其有一支涵盖了建工险方面多个领域的公估师团队,正是由于其建工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得该公估公司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公司上下要做到一盘棋,不能为了业务归属问题而在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竞争力的情况下强攻,从而给委托人造成技术不专业的映象而影响大局,甚至可能导致原有的该专业的品牌优势受到业内的质疑,要尽可能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通过统筹安排,全公司各地的专业优势团队综合起来应尽可能的涵盖到公司市场经营策略确定的目标市场所涉及到的领域,以期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即无论在公司目标市场的何处发生相关领域的大案,我们都有能够打得出品牌且得到业内普遍认可的该专业的品牌公估师团队,这样才能有竞争力,而不仅仅是靠我们的业务公关和人员数量优势去争取案件的委托。

综上所述,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说,公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各类业务品牌公估师的培养。公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公司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使其具有使公司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2、专业人员培养

在打造各行各业专业团队的同时,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的来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通常情况下是外部招聘具有某专业领域丰富工作

经验的人来从事公估行业,但往往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如某些专业领域本行业的收入远高于公估行业、某些专业领域从业人员数量本身不多等,导致外部招聘艰难,因此我们也可以考虑选择类似专业的内部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公估公司也不乏在某个技术领域做的很专业但非该领域业内人士出身的人才。但一旦选择了专业方向后一定要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培养,突出其专业性,要有选择性的培养某领域的专才,以解决高端专业人才招聘难或者流失的空缺。

3、专业案例的参考

纵观我们公估这么多年的经验,在各个领域有着大量的非常典型的公估案例可供参考,我们平均每年几千份的公估报告,虽在公司内部可通过某些渠道能够查询到参考案例,但大多时候查询参考案例的效率低下,且往往较难查到非常贴切的参考案例,甚至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案例被埋没了,或是由于立案的案件名称不明确,或是设定的查询条件不贴切等,种种原因导致公司现存的大量专业案例无法被公司内部有需要的公估师有效利用,形成资源浪费。

因此可以考虑参考某些数据库网站的模式,如万方数据等,对于一些有技术含量或技术性较强的公估报告,设定相关的搜索用的关键词,对上传到系统平台的公估报告允许所有内部人员根据需要进行关键词搜索,但设臵一定的查看全文的权限,若需查看全文则公司内部协调取得授权。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将公司内部资源充分利用,还可以促进公司内部处理同类型的案件的标准统一,最重要的是从专业技术方面考虑,可以让公司已有的专业成果给予现有的公估师专业的技

术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案件且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案件指导效果甚为明显。

4、建立内部专家库

结合前面 行探讨。目前公估市场外部竞争激烈,开拓创新、扩大市场固然是一个方面,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优化公估流程,提高效率,则既可以规范我们的服务模式,又可以缩减内部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我们现有的流程是公司领导或部门经理承接案件,然后分派给公估师处理,公估师负责系统立案、现场查勘、收集资料、写初勘、中期和公估报告、谈判、整理附件资料和照片、上传公司财险系统、装订和递送公估报告,甚至催收公估费到帐,部分机构有内勤协助装订和递送公估报告,每个公估师的工作基本是一案到底,公估师一半的时间不是用在处理关键问题上。基于现有的流程模式,建议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优化流程:

1、将公估师进行整合

我们现有的众多公估师之间本身即存在专业技术能力、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别,基于前面探讨的专业团队的理念,公估师也可以采取一个主力公估师配备几名助理公估师的模式,或称为公估师团队长和团队成员,团队内部分工侧重点不同,团队长负责案件的整体把关、中大型案件亲自带队查勘、主导案件的谈判和进展等,而可将系统立案、催收资料、上传系统、整理附件等协助或具体执行工作交由指定的团队成员之一去跟进,以充分利用各类型人员的优势,让能力强的人处理有难度的、关键的环节,能力弱的成员处理更适合其能力去做的环节,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效率。如果原先能力弱的成员通过锻炼成长了,可以胜任公估师团队长时也可进行

不定期的调整。宗旨就是按能力分配任务,以寻求资源的最优配臵。

2、基于有系统支撑前提下的流程优化

假设前提有一个这样的系统平台(下面简称‘平台’)可以实现如下的操作流程:

承接委托——派单公估师团队——团队安排现场查勘——团队指定一名成员跟单并录入平台立案、上传照片及备注到平台——平台根据立案信息自动生成初勘报告模板——跟单公估师完成初勘报告——团队长在平台设定时间进度表——平台根据设定的进度表自动生成阶段性进展报告模板——跟单公估师完成进展报告——结案后平台自动生成公估报告模板——跟单公估师完成公估报告——团队审核并完善——跟单公估师将附件整理好顺序后交内勤扫描并上传平台——平台自动进入报批流程(系统根据案件性质和涉案金额大小自动分配报批流程)——报批流程完后报告和照片由内勤打印并统一装订。

此流程设计的特点如下:该流程需要一个系统平台作为支撑;由于初勘、进展和公估报告模板均由系统生成,可以保证各种报告的格式在全公司的统一性,若由于特殊案件的报告需要特殊编辑时也可以在平台生成的模板上进行更改,但至少主要的信息已经在立案时录入,模板会自动导入已有的案件信息,避免重复的输入,节省时间;案件的主要掌控仍体现在团队长,但由于团队长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琐碎的文案工作,因此主要的精力在于思考如何推进和完成赔案,效率相比之下大幅提高;团队长根据前期案件查勘的情况

设定了案件的时间进度表,平台会根据进度表自动督促跟单公估师进行跟进,有效的促进案件的推进工作;将后勤工作集中到内勤上,且从走完流程后的平台上直接打印的报告和照片,附件是公估师整理过的,可以有效避免内勤出错,让内勤的工作单一化,甚至有可能实现内勤的统一集中,减少内勤的人员配备,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平台可以实时监控案件的状态,且由于流程化的设计,可有效减少案件处理的出错率。

以上的流程优化仅为个人初步的设想,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完善,若要与流程优化相匹配则可能涉及到其他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变更。

非车险公估管理办法 篇2

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在经营非车险中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中合规指保险公司遵循法律、条例、准则、相关的自律组织标准和行为守则的活动。其内涵:一是合规管理贯穿于保险公司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当中, 是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环节。在保险公司的各个经营环节, 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去控制合规风险, 避免合规风险的发生或者把合规风险控制在监管机关和保险公司的允许范围内。二是合规管理能体现各利益方的价值需求。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不仅是外部监管的要求, 更是保险公司自身的要求。外部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合规经营, 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保证保险客户的利益。对保险公司股东来说, 股东要求管理者合规经营, 不然违规经营会影响公司的长远利益。对保险公司管理层来说, 他们也不希望下一级的管理者违规经营, 这样会造成公司的财务等损失。三是实现非车险风险的控制。即促使保险公司在经营非车险中拒绝同行业恶性竞争手段、非车险费率充足、销售方式和佣金比例合理、控制应收保费、减少单证使用和流转风险、控制非车险经营成本等经营目标, 依靠各项制度、规章、流程, 建立对非车险经营险种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有效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四是提高非车险制度的执行力。即财产险公司在非车险岗位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强化非车险内部控制意识, 严格落实非车险各项控制制度, 确保非车险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四是建立非车险应急预案。即财险公司在做非车险产品创新、非车险承保和理赔等出现重大案件时, 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

合规经营在财产险公司非车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指财产险公司主动识别非车险合规风险, 持续修订非车险合规管理制度, 采取惩戒措施, 避免违规事件发生, 持续管理非车险合规风险的动态过程。加强非车险合规建设, 建立和完善的非车险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 对于财产险公司的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我国财产险公司面对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保险公司一直未将非车险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 更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 目前我国财产险公司在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 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一是重业务拓展, 轻合规管理。保险企业各级机构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完成非车险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 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 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 有些营业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非车险保费规模, 加大了保险公司合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管理, 轻事前防范。财产险公司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 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 而承保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关注较少。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 轻高层管理人员约束。我国保险业在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 即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 忽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 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合规风险的可能。事实上,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 由其而引发的非车险合规风险, 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2.2 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仍存在一定缺陷。

健全的非车险合规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的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保险业在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体制形同虚设。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虽然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 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部门一人独挡, 缺乏严重的实质性管理。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有层次型的重复。目前, 各大保险公司非车险合规性管理分别由承保、理赔、渠道、营销部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下, 还设立了风险合规部、审计部来进行高层次的监管, 但这种合规管理模式, 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 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相互协调, 使得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 形成重复管理, 有的职责不清, 出现管理真空。

2.3 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 我国财险公司的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的需要, 不能适应承保业务审慎经营和保险行业监管的需要。保险公司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 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 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较欠缺, 褒奖力度较小, 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 只要没有资金损失和较高赔付的案件, 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等措施, 很少进行严厉处分, 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 处罚也不够严厉, 惩戒作用有限。

3 如何加强保险公司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财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保险公司关于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的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 按照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合规管理的文件要求,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加强我国财险公公司非车险合规管理机制建设, 提升保险公司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财险公司应倡导和培育自身的非车险合规机制, 并将非车险合规机制作为保险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强调有效互动的非车险合规机制。

通过合规与监管的有效互动, 解决过去财险公司与监管者博弈、规避监管规定的问题。一方面, 监管者应对保险公司的非车险合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进一步加强对财险公司的非车险业务监管, 逐步促使财险公司的非车险管理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自身合规经营的要求;另一方面, 财险公司的合规部门要密切关注和持续跟踪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制定和修改等, 主动争取有利于财险公司未来发展和非车险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合规管理部门, 对外界监管的要求、重点和变化等情况, 要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各经营管理者, 提高非车险合规风险防范意识, 做好非车险合规风险的管控工作;对监测到的违规行为, 要及时向违规者进行告知、提示, 督促其及时整改, 依法合规经营。

3.2 树立主动合规的非车险合规机制。

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的非车险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 并相应地在非车险业务政策、非车险行为手册和非车险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各财险公司的绩效考核应充分体现倡导非车险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 建立非车险合规问责机制, 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

3.3 培育良好的非车险合规机制。

非车险合规文化决定了财险公司的价值趋向和行为规范, 要具体落实到全司员工的非车险业务操作和经营行为中去。一是要确定并贯彻落实的财产险公司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价值标准, 明确员工的行为准则, 包括财产险公司明确鼓励和禁止的行为等。二是要改变财产险规章制度的制定范式,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制定, 同时加强财产险规章制度的后评价, 并根据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调整, 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建立清晰的非车险合规报告路线。从实际出发, 明确非车险合规风险的报告路线, 包括业务部门及其员工向合规部门的报告路线、合规部门上报的路线、合规部门向高管层报告的路线等。要建立诚信举报制度, 鼓励员工举报违法、违反执业操守或可疑行为, 并充分保护举报人。三是要严格有效地落实非车险问责制, 包括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建立严格的非车险问责制等。四是针对非车险合规机制建设的改革要求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培育非车险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财险公司倡导非车险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摘要:本文以合规经营管理应在财产保险公司中的非车险种经营内涵为研论, 拓展出现代财产险公司在经营非车险种时在合规管理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如何做好社区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合伙人新入伙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