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篇1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知识储备量非常丰富,不少孩子知识的保有量远远超过年龄段,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接收、处理的水平远高于国家对他们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度也高于教师的预设。如果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一般水平,很难适应当前教改的需要,也很难满足孩子的渴求。因此,近年来,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成了教师解决此类难题的好方法。拓展延伸并非每课时都适用,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用。它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一、鼓励创新

课外延伸

《新型玻璃》一文紧扣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他们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为了鼓励同学们增强创新意识,我是这样进行课外延伸教学的:

师: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民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生:

1、我想设计发热玻璃,让我的房间冬天不冷。生:

2、我想设计音乐玻璃,让玻璃发出美妙的音乐。生:

3、我想设计变温玻璃,能使我的家冬暖夏凉

二、学习表达

拓展延伸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个弱点,为此,在《鲸》一文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师:这篇文章写的特别生动,大家再来认真读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生动、具体的描写出鲸的特点,并感受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师: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才是我们对鲸由陌生到有所了解,对鲸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为了让鲸能被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组织了一个“巨鲸”演讲团,想不想听听他们精彩的演讲?

1、出示图片,教师示范演讲。(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2、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图片,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一段巨鲸的“自我演说”,任意抓住鲸的特点表述。

3、学生上台演讲,互相评议。

三、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学会看病》一课,我在进行拓展延伸的教学时,采取了总结升华的方法。

1、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的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是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等。)

2、拓展:

(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父爱或母爱吗?

(2)你看见过独立面对生活,自觉磨练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那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参加一次磨练自己意志的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慈母情深》记叙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憧憬之情。学生们对母亲知之甚深,对母亲感情最深,说起母亲都有很多话语。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五、积累美德

拓展延伸

《钓鱼的启示》一文故事很简单,内容浅显易懂。但却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本文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外,切不可错过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积累美德。

1、写学习感言

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要做一个诚实的、有道德的人是不容易的。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此时此刻,一定激动万分。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感情要发表,用笔写下一、二句告诫自己和告诫他人的话。(学生写感言,请几个学生来读读。)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篇2

为什么作文教学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

显然,只要目的,不要动机,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表象之一:学生的作文大多只有一个读者———教师,而且,教师是以手握大权的“判官”形象出现的:达到作文目的就能合格,否则就须重写。表象之二: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习作,教师辛辛苦苦完成批改,末了学生看一眼分数,本次作文即宣告结束。写了一学期,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簿最终也是随手扔掉,跟其他作业并无两样。

从动机走向目的,既要重视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又要重视“为什么写”。诚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的:“在说每一句话、进行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说话,这一活动的内在诱因和需要。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

从动机走向目的,遵循了作文的规律。

为何作文,主要是跟人交流信息、情感与想法。小学生作文,虽然属于学习活动,但跟一般作业有别。许多时候,学生的习作是他思维的结晶,是他创造的产品,因此它的读者对象可以从教师扩展开去。给教师看,是第一境界;给大家看,是第二境界;给不认识的见不着面的人看,是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当学生听到鼓励的掌声,接到反馈的信息时,他们就会感到:原来作文不仅仅是作业,作文其实是另一种说话。

从动机走向目的,有利于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写作文不易,进入维果茨基所说的“动机”状态的学生会反复思考:这次作文,我为谁而写,他(们)最想了解的有哪些,这些事情如何写才好,写完了还要怎样修改。如果说,以前“为了目的”的习作只有一个读者,学生也只能获得一份动力,那么,现在,学生获得的动力与正能量势必成倍增加。所以说,从动机走向目的,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从动机走向目的,引领学生进入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动机高于目的,动机又引领目的。学生在达成习作目的的过程中,学习跟人交流,让作文成为分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无疑是幸福的,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潘新和教授说的,“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从动机走向目的”呢?

一、讲究命题艺术

作文动机包含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读者意识、习作意识、习作活动的对象。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认为:“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真正动机”。可见,形成动机意识最为要紧的是顾虑到作文活动的对象,也就是读者。我国的夏丏尊、朱自清两位先生很早就意识到“读者”对学习写作的重要性。夏先生说:“古今能文的人,他们对文章法诀各有各的说法,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但是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他认为:“写作的根本法则就是为读者而作。”朱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他主张以报刊上各类文章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因为这类报刊文章“对象或宽或窄”“语气和体裁也不一样”,经常比较地看,“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的假想的读者”。

读者意识的培养方法、途径千千万,联系到作文教学,讲究命题是关键。民国以来的语文教学一般把写作分为训练写作与实际写作两类。前者主要指课堂作文,后者包括了周记、随笔、日记等。实际写作是有了表达的动机和实际的需要才动笔,而训练写作是为提高能力而展开的训练,未必有实际需求。为了便利教学,作文课一般采取命题形式。了解学生,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里去,命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让学生看到题目,不但觉得有内容可写,而且大致明白为谁而写,这样的命题就能做到叶老说的“如学生所自发,彼本无所为,示之以题,彼即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比如《我爱你,春天》与《我发现的春天》,都要写春天,但后一个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因为题目后隐藏着巨大的读者群:既可以是身边的小伙伴,也可以是熟悉的大人,还可以是陌生人。西方的很多小学作文题目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观察、情感,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借此,可以打开我们命题的思路。比如:《老鼠是否有决策能力?》《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你的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我怎么看漫画》《当“9·11事件”发生后,你的亲人被压在废墟下,你将如何面对?》《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语文测试中的作文题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也很明显。关注写作对象,激发写作动机,也是作文命题改革的趋势。如2014年北京卷高考微作文提供了三个题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写一篇不超过150字的小作文。这些题目都切合学生生活,唤醒了学生写作的动机。

1.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学生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2.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美国NAEP(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的作文测试项目将试题分为三类:为了劝说的写作试题;为了解释说明的写作试题;为了传递经验的写作试题。美国的这项测试也是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如2002年的测试题是《说服图书管理员》:

试想下面的这个情况发生了:学校图书馆中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丢失了。这本书你可能想要反复阅读,或者这本书是你的老师或父母曾读给你听过,而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并未决定是否要再次购入这本书。写一封信给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说服他再购入一本。在你的信中请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明校图书馆应保存好此书。

《说服图书管理员》虽然是针对一本书进行的写作,但通过说服管理员这一交际方式,来阐述图书对作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图书的特殊情感进行说服,学生不但写有内容,而且写有对象。

二、激发交际需要

课堂教学受时空的限制,每次作文也都有特定的教学目的,如何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交际活动中,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充分的动机。社会交际需求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对他人施加影响等。可以说,任何课堂作文都可以创设交际背景。

1.激发概括、传递信息的需要

指导三年级第二学期写景习作《我们的校园》时,由于我所在学校有分部、总部两个校区,而低年级在分部。这次习作,我就对学生说:“再过几个月,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就要来总部读书了,我们今天就为他们来写一写总部校园。”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学生们兴趣盎然,认为除了要对总部校园的全貌作一个概述外,三年级的教室分布也要详细说明,特别要详细介绍操场边的滑梯,雷锋楼上的音乐室、美术室,因为这些都是新来的学生亟须了解的。

2.激发自我表现的需要

《我真了不起》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习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用一件事写出“我”了不起;二是能够表达自豪的感受与心情。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得知近期有家长会,于是我就这样激发学生的习作交际需求:“下周四开家长会,老师请大家给爸爸妈妈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写一篇作文,用事件讲述自己的一个本领,家长会那天就放在你的课桌上。”真实的交际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什么写”的问题迎刃而解。在这样的动机推动下,学习相关习作知识,就成了学生内心的迫切需求,成了学习的自然诉求。

3.激发对别人施加影响的需要

五年级要学生学习写信,我每带一个班,临近毕业时都会要求学会写这样一篇作文:给师弟师妹的一封信。每当这时,学生都特别投入,或介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讲述难忘的交往故事,或友情提醒老师的个性要求(如阅读《读者》等)……此时,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表达对象,每个人写下的习作都会成为下一届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师弟师妹可以借此更快地了解老师,加速融入老师的课堂……学生很有成就感。

4.激发影响别人决定的需要

上海世博会前夕,我正带一个四年级班。在一次状物作文指导课上,我买了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将其带到课堂上,跟学生一起有序观察,在学生对吉祥物局部进行了细致观察与交流后,针对如何“化整为零”,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我创设了如下交际情境:

师:你们觉得海宝可爱吗?

生:可爱。

师:有个三年级小朋友,叫小明,放学回家,急于要让爷爷给自己买一个海宝,你猜一猜,他回去会跟爷爷说些什么。

生:说海宝很好,说服爷爷要给孙子买。

师:对!

师:谁来替小明说服爷爷?

(创设情境,师扮演爷爷,生扮演小明。)

生:爷爷,我想买一个海宝,它可是2010年世博会的形象大使啊!

师:不就是一个布娃娃嘛,你的布娃娃好多了,别买了。

生:不,爷爷。海宝跟一般的布娃娃不同。海宝特别可爱。它的头发微微卷起,像海上的浪花。它的眼睛大大的、圆圆的。(师:“大大的、圆圆的”,很可爱啊!)眼睛蓝蓝的,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师: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海。)海宝的嘴都笑歪了,嘴角往上翘。(师:中间加个“你看”,后一句加个“呢”。)海宝的嘴都笑歪了,你看,嘴角还往上翘呢!最逗的是它老朝你竖起大拇指,既像跟你打招呼,又像在夸奖我们上海呢!(师:看来,这个海宝跟别的布娃娃不一样,真是有意思!)

师:好孙子,咱也不落后,走,我们现在就去买一个。

创设祖孙交际的情境,为的是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表达需求,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

5.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开设博客,及时上传习作,为自己的作文寻找读者。学生的博客会吸引不少熟悉或陌生的同学及其家长前来阅读,往往还能得到及时的点赞与帮助,这对学生来说,也往往成为作文的不竭源泉。

三、激励学生发表

2008年,《人民教育》报道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管老师和学生一起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每周,学生写稿、投稿、修改、发表。从此,作文不再是一道无聊的作业,而成为一项渴望获得的话语权;作文不再奄奄一息,而成为学生向往的一个心灵交流的精神家园。八年来,他和学生一起出版《班级作文周报》300多期,发表学生作文4000多篇,合计300多万字,还创下了带班两年,学生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作文200余篇、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过习作的纪录。

一个普通农村学校的普通班级,何以有这样的作文奇迹?管老师的体会是:激励学生发表。他在多个场合认为:“发表,对于写作初期的人,是写作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我创办《周报》,让学生在‘自己的’报刊上不断发表作文。对学生而言,班级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伙伴的评价和看法,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

习作得以发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势必受到积极影响。同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发表”提供的是不同的心理刺激,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以为是“作者”二字。对学生习作来说,“作者”意识可以比“读者”意识提供更强烈的习作动机,当然层次也更高———当学生成为一名“作者”,显然,对其个性,对其创造性的要求也就更多。

10多年前,我们区域就全力打造《小作家》,每月一期,给学生习作提供发表机会,每月可以刊登30多位学生的习作,每位作者有样刊,也有稿费。每一期杂志都辟有“小作家”专栏,推出一位学生的数篇作文,封三还刊登其照片与自我简介。如此隆重,如此热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作为兼职编辑,我深知对于一名作者,“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一名有作者意识的学生,他最需要的是自己的见闻与发现、感受与情感、认识与思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对此有较大的重视,那么,学生的写作将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2013年秋,我给学生上作文课,跟学生一起观察松江祥和花苑的橘子树的照片。由于是身边的事物,学生兴趣高涨,交流、写作都很有积极性。课堂临近结束,我出示了《小作家》编辑部的一个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

亲爱的小读者: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小区的一棵树,校门口的一个交通协管员……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发现,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小作家》从明年第一期起,将开设一个新栏目“图文并茂”,照片配文字。文字不少于100字,图片需配合文字。来稿请寄……

《小作家》编辑部

2013年11月

后来,我们陆续收到学生读过的好书、游过的美景、见到的妙人……是的,一个作者,了不起的,不仅是他能创造,而且他还是真善美的传播者。显然,作者意识引导下的作文学习,在提升学生语言品质的同时还锤炼着学生的情意与人格。也就是说,当学生自觉地成为一名作者时,学作文与学做人可以达到完美的融合。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与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旨便是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以及思维能力展开的培养。其中,基础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英语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及社会需求,英语教师就需要对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其一,寻求乐趣。英语阅读是一项充满着乐趣的活动,教师只有选取了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才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乐于阅读。

其二,获得有用信息。在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获得知识、资讯、问题等众多新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

其三,扩大英语词汇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图片与实物的影响,充分开动自身的抽象思维,并采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阅读策略,对词汇进行反复接触与理解,最后对意思及词语用法有一个充分掌握,进而实现词汇量的扩大。

其四,巩固所学语法。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对所学的语法进行巩固,实现英语语感的增强。不同于扩大词汇量这一教学目的,选择的阅读材料应尽量避免出现过于复杂,学生未接触过的语法。教师可通过有机结合阅读材料与语法练习,或在阅读材料中,培养阅读策略。

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1.做好教学导入工作,将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首先,应当采取提问题、讲故事、唱歌、看影片等多种导入形式,有效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开展3B中的 Unit11  A Good Idea这一课中有关球类运动的教学时,教会便可在课前准备好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的图片或实物,将其展现给学生,并问学生:What is it?(这是什么?)学生回答:It is a basketball.(这是一个篮球。)教师接着问: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Lets go to play.(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让我们一起去玩吧!)学生:That is a good idea.(那真是个好主意)。在这一实物展示与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视觉上对事物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在自身体验中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

其次,采取多种阅读形式,充分维护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开展5B中Unit 8 At the weekends这一课中有关昆虫的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谜语进行阅读,并学习昆虫及有关昆虫特性的单词,随后将这些单词或短语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对重要语言点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带着“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的问题,来分段短文,并对问题作出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对短文语言产生整体的感受。通过采取导入教学的方法,可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积极主动阅读,对其英语阅读技巧及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对阅读方法予以重视,加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力度

英语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单调、枯燥的一个过程,而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更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渗透,因此,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一,教师应当将英语阅读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面对不同阅读材料时,学会采取与之相应的阅读策略。其二,教导学生学会抓住阅读的重点,具体操作为: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快读,对课文的脉络有一个整体把握,并将关键的词语与中心句子找出;再指导学生进行细读,在大致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为其设置一些简单的练习;最后,对课文进行总结,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一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拓展平台,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同时也实现了阅读实践能力的提升。

3.进一步丰富英语阅读资源,促进学生阅读面的拓展

英语教师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加大课外阅读的开展力度。其一,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应当确保其真实性、生动性,并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并深刻体会到英语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而实现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儿歌、谜语、故事及小作文等,尽量选择与学生阅读心理相符的读物,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多种英语阅读的方法。其二,鼓励并指导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资源库,让其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摘抄相关杂志及网络上的阅读资料,从而对教材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其三,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展示的平台,通过开展手抄报比赛,鼓励学生背诵或改编英语歌谣、定期举行英语课外阅读故事表演活动等,从而将课堂阅读延伸至课外。

参考文献:

[1]凌应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与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7(08):7-9

植树为题目的小学作文 篇4

中午,我和弟弟到外婆家去玩,可是,没一会儿,妈妈就来接我们回去了。路上,妈妈说:“这几年都没有好好过植树节,今年,你们两个一起去种几棵香樟树吧。”

“好耶好耶,但是,我们几个怎么会有树苗啊?”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你们看,那边的树林里面不是有许多野生的香樟树吗?你们去拔两棵树来种吧。”妈妈指着那边的树林说道,“记住,树要直的,弯弯曲曲可不行。”

起先,我们没有把妈妈的话听入耳,只拔了几棵歪歪曲曲的。回去一看,呀,不行,我们只好“艰苦跋涉”到了拔树的地方。我们仔细的,一棵一棵的找着,突然,我和弟弟同时发现了一棵笔直的香樟树。我发现的长在一棵大点的香樟树旁边,我使劲的拔着,不时还唱着:“拔树苗,拔树苗,嘿呦黑呦拔树苗……”

“唉呀,这棵树苗可真难拔,拔了这么久,连一点泥巴都没有松动。”我站起来,擦一下汗,“算了吧,它有大树妈妈保护它,就暂且放过你。”而弟弟发现的却在一棵小得不能再小的树旁边。可是,他连这棵树也拔不了,真是小当力气小。我走过去,一只手就拔了出来。我又找呀找,一连找到了两棵树苗,把它们拔了出来。

回到家里,妈妈对树苗称赞过后,又说:“种树要先对树叶进行一番修剪:把树叶剪掉三分之一。”

“啊,不会吧!”我大叫起来。但是,这是我们要种的树呀,没办法,我只好从屋里拿出剪刀,慢慢的修剪起来。

好不容易修剪完,却又没想到,挖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从柴房里面取来两把锄头和弟弟一起在田边挖了起来。我一挥锄头,“啪”的一声,啊噢,锄歪了!怎么办?是不锄了还是到别的地方锄?好,就这样:这一片地我不锄了,我到别的地方去锄,这片地就留在这里,等下一年再来种。

我挖呀挖,不一会儿,一个坑就挖成了。我把树苗放到坑里面,再把坑填满,浇点水,树就种好了。

以爷爷为题目的小学作文 篇5

爷爷有七十多岁了,脸长长的,头发白中带黑,总带着和蔼的目光。他的口才特别好,经常给我讲抗日战争时发生的事。爷爷虽然七十多岁了,但走路时头总是抬的高高的,腰挺得笔直,显得特别有精神。

爷爷带我可认真仔细了。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去东坡公园看船。那时我才三岁,不知道船是什么东西,便问爷爷:“爷爷,船是什么东西呀?”爷爷回答说:“船是一种运输工具,在水里开,可好玩了。”到了东坡公园,我们来到了京杭大运河的岸边,只见有的船停靠在岸边,有的正在前行。“看,这边有一艘船。”爷爷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船。“看,那边又来了一艘船。来数数有几艘船吧。”“一艘、两艘、三艘,爷爷,有三艘船。”“真棒!回去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认识船了。”爷爷又带我到了一个能见到对岸码头的地方。“那是码头。”“噢,那就是码头呀!”“它是专门用来停船的。”我看了看码头,码头就像火车站的站台一样,都是停运输工具的,可码头边上都是轮胎,这是为什么啊?爷爷告诉我:“如果没有轮胎的话,船停靠的时候会撞坏码头的,有轮胎就不会了。”原来如此!这次看船,让我懂得了许多,也让我喜欢上了船。

下雪了为题目的小学作文 篇6

这雪景还真是迷人,我陶醉其中。

洁白的小巧的雪花,如柳絮般地飘扬着,纷纷扬扬。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将一片,一朵的雪花接住。雪继续下着,许多同学跑来观看,同学们纷纷赞扬。这雪,在空中舞蹈,宛如银蝶飞舞,好似梨花瓣,悄声无息地落着。

雪花徐徐飘下,如芦花,似鸭绒,又像轻悠悠的鹅毛,无尽无休地飘着,飘着……舞蹈,貌似是雪花与生俱来的天分,一朵朵雪花,零零散散在空中飞舞,时而旋转,时而跳跃,时而做着高难度的侧空翻……

雪越下越大,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上落下来,像玉一样洁白,像雾一般轻盈,被风刮在天空直打转;大片大片的雪花从银灰色的天空悠悠地飘下,像满天白色蝴蝶在迎着风起舞……顿时,欢声笑语嘎然而止,欣赏着这美丽的雪景。霎那间,一种想感叹的感觉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篇7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围着一个孩子转, 如同众星捧月一般, 孩子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 娇生惯养, 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另一方面, 家长忙于生计, 对孩子管教不够科学、严谨,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 让孩子成才, 家长满意, 更好地服务社会呢?学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论证并且请教了专家学者, 决定以孔子的《论语》为载体, 开发校本课程, 师生、家长共同吟诵论语, 吸纳思想精华和处事智慧, 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 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 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三人行, 必有我师”之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学会做人, 是无数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捷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论语》作为目标, 应该是顺应了教育改革这个关乎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大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 学校的目标

我校的校本课课题是学论语知做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是传承儒家文化做少年君子。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儒家文化特色学习,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修养, 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同时把传承文化与礼仪修身相互结合, 让我们的师生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又有文明的礼仪举止, 学校成为充满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特色鲜明的学校。

(二) 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学校做到衣冠整洁, 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 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 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 做少年君子;铸刚毅品格, 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 做少年君子。践行“文化爱国”思想, 构筑每一位学生健康的人格, 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行为, 让每一位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 进而让每一位学生将良好习惯变成一种优秀品质, 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将优秀品质变成学习的动力, 最终将学习的动力变为成功的希望。

(三) 教师的目标

学生六年学完全部教材, 通过教学, 引领学生走近儒家文化, 与先贤对话, 让学生从《论语》中汲取生存智慧, 以《论语》中的人生哲理滋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力图使学生从小打下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并且提高自身教育智慧, 丰富知识结构, 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校本课程的编写

《小学论语读本》十二册经过多次的讨论, 根据学生的实际, 依据语文的年级课标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确定故事的语言文字的表述和内容的长短, 依据思想品德的《新课标》定位学生的品德教育, 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最后终于把每课模式定为了六个板块:

1.读故事明道理, 为学论语做铺垫, 降低理解论语难度。

2.吟诵论语, 熟读成诵。

3.分析句意, 明白道理。

4.书写论语句子, 铭记在心, 规范书写汉字。

5.自编《论语儿歌》, 把论语内容儿童化, 既深入理解, 又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6.快乐行动, 我们应该怎样做, 用论语指导学生的行动, 规范师生的行为, 并将孔子的儒家智慧传承下去。

五.校本课程使用

(一) 校本课程按照学校的日常课程上课。利用小学六年十二个学期把全部教材学完, 在每周的地方课程中低年级开设二节, 中高年级开设一节, 各班都有专职教师按时上课, 有计划有教案, 有活动, 有记录、图片资料, 并且还不定期地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老师们的听评课。

(二) 低中年级讲解的内容可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 从而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兴趣, 以诵读为主。中高年级在诵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儒学;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了解《论语》。让学生自主找到一些关于儒学与《论语》的材料, 大量实践规范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07-01

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优化的作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优化的作业设计是轻负担高质量的完善。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作业的目的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有效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特定活动相关联的,对小学生而言,作业是与创新能力相关的重要活动。因此,本文认为,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对小学作业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确立和稳固。

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呢?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作业设计成品化,作业练习一刀切,作业练习以应试为导向。

1.作业设计成品化。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习题集等成了老师们直接现成的选择,老师们倾向于不加思考地将这些资料作为作业,少有老师结合自己的体会、贴近学生生活地去设计和布置作业,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作业感到乏味甚至"毫无知觉",使他们难以产生联想、难以积极思考,当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2.作业练习一刀切。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爱好等方面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学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能学习优秀的会认为很简单而草草了事,成绩欠佳的则会认为太难了,自己不会做而产生恐惧、抵制等情绪。所以,对所有的同学搞"一刀切",不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是难以让不同的学生都产生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原动力。

3.作业以应试为导向。期中考试考什么?期末考什么?毕业考什么?当这些成为老师们所唯一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一切都会围着考试转圈了,在作业设计上就表现为:布置大量的习题,强调重点知识点,强调标准的解题步骤和标准的答案。

那么,鼓励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以及结合生活解题这些呼吁也就被撇在一边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日复一日的习题中逐渐枯萎了。

二 优化作业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

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了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本文认为有不同的作业设计模式可以借鉴。老师可以有比例地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乐趣、丰富知识、增强运用和创新能力。

1.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是指以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的作业类型。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运用此类作业。①画画面:对《荷花》、古诗《小池》等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可以再现美景。②画游览图:对一些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画游览线路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关于游记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路程、位置,景点名称、特点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概括力。这样的作业,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

2.观察性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自由描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组织讨论,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学完一篇课本上的游记以后,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地景观实地观察,让他们观察、感受并思考这些景观神奇在什么地方,并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景色。这样,他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景色”了,而是亲身观察到的,并加入了思考和探索,也就是说他们学到了新的东西或者在尝试接触新的东西,而这不就是创新么?

3.调查型作业。调查是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们到乡村,让他们看哪些植物是知道名字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这样,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无形之中创新的素质也就积累起来,持之以恒,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就不再是空谈。

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真心希望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尤其是作业设计上的优化,逐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要满怀信心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顾少志.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2009,5(2):686-687

[2] 唐瑞军.小学作业设计与练习的时效性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南京,2006:3-5

[3] 束素芳 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导向作用.江苏教育报[N],2011,11,18(003)

[4] 高爽.谈小学科学教学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2010,10(2):676

小学生涯为题目的作文600字 篇9

有一条彩带,编画着生活的美好;有一张白纸,记录着故事的奇妙;有一首歌曲,能唱出每天的心情;有一段时光,那曾留下我们小学的快乐。

初识小学,认为它会跟幼儿园一样,老师会照顾我们点点滴滴。可那时的我真的很天真,天真的就以为一年级应该上一年,二年级上两年,三年级上三年如今真是这样,那该多好。要到分开的时候了,心中的不舍已经不能从口中表现出。刚入小学,我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们讲的也只是只是半懂。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到老舍的.《猫》,从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到朱自清的《匆匆》,几乎语文的每一篇课文我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喜欢语文,因为她像一位精彩的演说家,每讲一篇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色彩。

六年了,我曾在学校里哭过、笑过、生气过、伤心过,但我是快乐的。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也拥有许多伙伴。她们有的陪我笑过,有的和我闹过,有的与我吵过架,有的在我伤心的时候给予我安慰。如今,在要分别的时候,希望泪水不要从眼眶里跑出来。她们,有的去了南坊,有的留在原地,有的去了别的地方,我们有可能不会再见面了,但我希望我们的友谊依旧存在。人生很长,不要停止快乐,人生很短,不要轻易褪色。好很喜欢这句话,也送给你们。未来的道路也许十分坎坷,但希望你们依旧保持开心,不要停止快乐。

以伞流为题目的小学作文 篇10

下雨了,从千家成户飞出一朵朵伞花,在十字街头汇成一股庞大的伞流。渐渐地,那伞流又分成许多支流,流向工厂,商店,学校。这伞流是一条条美丽的小河。这伞花是一朵朵奇特的花儿。

瞧,那们姐姐的伞真是漂亮极了。蓝色的伞布上花朵簇簇,碧草丛丛。这花儿配着这时髦的打扮,成了伞海里夺人眼球的伞花。那边,有三位可爱的大姐姐各打着一把粉红,蕊黄,天蓝色的伞。她们饶有兴趣地把伞簇拥在肩上,粉红衬蕊黄,映天蓝,竟变成了一朵巨大的鲜花。她们边走边把伞挨在肩上,用红润白嫩的双手轻快地旋转着伞柄。伞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曳着银线飞射出去,伞下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雨后,我抬头望了望天空,雨儿们渐渐地,从豆大般,到毛毛细雨,到最后只能听见嘀嗒,嘀嗒的.响声。

雨停了,我纡徐地走在花园的羊肠小道上,花儿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像加工打磨过的水晶,又像调皮的水孩子在粉嫩的花瓣上熟睡。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篇11

关键词:人文视角;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育目的

在传统教学的思维理念之中,数学一直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在公式与计算之中强化理性思维,但是随着现代人文观念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学术界与教育界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全面强调数学的功能作用与人文性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不仅仅具有了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数学教学之中,从人文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学不仅仅可以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其数学教育目的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规定了数学教育对象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方向。数学教育目的的不同决定了其教育性质与教育内容的不同。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育目的进行系统的人文反思与构建。

一、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推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表明了根据数学科学的发展,其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现状,相关的心理特征等问题,任课教师都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新,在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没有明确对于数学进行定义,而是更加强调利用数学与人之间,数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想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可以说,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的教育目的是,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或者基本技能等问题,有效的树立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积累,对于解题技能的开拓,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培养。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这一现象与目的的背离,导致了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很难真正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之中的规定,最终也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利用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解题技巧,全面促进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构建人文精神,在人文视角下,对于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目的的构建应该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二、人文视角之下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想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对于小学生进行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之中,可以发现,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加重视人才对于交叉学科的掌握,所以,成绩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优劣,更加不能以此来评判学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之中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同事应该住家培养学生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

其次,正确对待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从价值层面来考虑,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单纯的掌握科学技术并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虽然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但是从人文视角上来说,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缺少正确的人文精神做指导,科学教育则显得更为盲目,缺少目的性与价值取向。

再次,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完美人格的构建。在教育过程之中应该重视学生人的发展,保证教育的人文取向,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思想的同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案例分析,在教育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时候,可以在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以后,列举现实生活之中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认识与识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五星红旗、红领巾等事物拿出来,让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提问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可以最终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所提出的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之中人们更加关注数学作为理性学科的科学属性,却淡化了对其人文精神的分析与研究,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科学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功能,这样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笔者在本文之中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最终针对其目的提出了在人文视角之下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构想。

试谈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和目的 篇12

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 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

中小学阶段, 语文是一门主课, 在高考指挥棒的调度下, 语文被剖解得支离破碎, 没有了神韵和美感。大学阶段, 同为语言, 英语学习占着很大的比重, 语文的学习比重反而削弱了。所以,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首先是燃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 进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大学语文教学就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审美鉴赏, 让学生在美的鉴赏中体会到作品的美。如朗诵、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电、光、声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境界,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充分感知诗文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从中体会和理解蕴藉在画面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讲授《诗经·关雎》一诗时, 可以运用邓丽君的《在水一方》MTV, 轻柔迷蒙的情调把学生带入一个绿草苍苍白雾茫茫的深秋时节, 随歌声变换的卡通画面塑造出一个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少女的形象和执着追求的主人公形象, 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伊人形象。

此外, 选择授课篇目要注意贴近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从文化的层面, 选择大学生关注或应当关注的内容, 以专题的形式安排优美的文学作品, 通过一组组相关美文, 引导学生在品味其文辞表达之美的艺术感染中体验文化、探讨社会人生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也就是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 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 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

总之, 《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 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 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美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 毫无新意, 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 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 领悟到人文的意蕴, 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二、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

学生们喜欢自己的文化, 自然就会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教学中, 可以适当加入文学史、文化史的讲授, 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广的了解, 同时将学生以往学过的篇目贯穿定位在文学史的长线上。比如, 可以按照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分阶段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至隋唐、宋元明清, 直至现当代文学, 做一理顺梳理。也可以分体裁探究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渊源, 还可以实时穿插讲授一些典章故事等的来源。

三、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 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同时还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融为一体的。“文以载道”,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会通过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述, 承载着健康的思想内容。人们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就是搭乘着优美的语言文字, 在表现作者思想观念的时空中遨游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感受美的水平, 培养了完美的人格和成熟的信仰。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1998]2号文件) 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 升华人格, 提高境界, 振奋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成为‘四有’人才, 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 为他们在校学习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浓厚的人文底蕴, 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语文素质是文化素质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 进而在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语文所选篇目, 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这些作品体现着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深刻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 表现了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 因此, 通过对它们的阅读、思考、讨论、辨析, 可以使学生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想,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 要注意大学语文的工具性

大学语文课程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 也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始终坚持把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追求。根据以读促写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紧抓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四个环节。大学语文课程以经过反复筛选的古今中外精美的文章为实体, 注重题材的广泛性, 文体的多样性, 每篇选文各有特色, 整体丰富多彩, 力求以典范性的选文, 体现出各体文章的表现方法与写作风格,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揣摩, 领会各体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必要的习作锻炼, 提高学生汉语的阅读能力、文字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中国文学的精华在古典文学, 所以, 古代的语言知识, 和现代的汉语言知识都要掌握。这些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都已经做过系统的学习, 到了大学, 可以加以温习巩固提高。从而更好地掌握祖国文化, 为今天和未来的祖国建设服务。

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加强人文性, 注重工具性, 目的是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程华平认为,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不可分的, 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必须通过人本与文本的统一这个途径来实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等, 不管这个性那个性, 说到底是综合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传授文学鉴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 许多学生对语文早已丧失应有的敬重与兴趣, 大学语文的讲授, 固然要解决学生汉语阅读中的障碍, 但不能重蹈中学时代枯燥识记的覆辙。现在的大学语文课程, 应该继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当然仍要注意, 但还得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人生哲理性, 总目标仍是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六、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好习惯。言传身教, 使中国文化传承不断

《大学语文》在课时设置上一般只有30多个课时, 指望通过这几十个课时改变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审美能力缺失、写作水平低下的现状, 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文知识也好、审美能力也好、写作水平也好, 这些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坚持,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不光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提高语文素质的要求。大学语文课应应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继续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好习惯, 比如, 开出书目, 指导阅读, 使学生学会诵、读、体味、分析, 学会阅读方法;与团委、学生会密切合作, 开展有关的交流、评优活动, 使读书活动蔚然成风;进行征文、演讲、研讨等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可以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最大限度。

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说法:“一个民族, 没有科学技术, 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 不打自垮。”不懂民族文化, 何来民族精神?掌握不好母语, 没有大量的阅读、接触、感悟, 又怎谈得上懂得民族文化?所以, 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好, 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好, 最重要的是加强母语的学习。而这种意识的培养, 正是《大学语文》课所应当承担的。

《大学语文》课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引导, 激发学生母语学习和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所以,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注重人文性, 加强工具性, 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摘要:对于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学目的, 有关专家同行做了许多的探讨研究, 各抒己见。作者以为, 遵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注重人文性, 加强工具性, 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祖孙之爱作文下一篇:医疗器械销售代表优秀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