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共10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

(-05-24 15:35:14)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 桓 腠 应 悦 熨 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 腠理 汤烫 肌肤 针石 肠胃 火齐 骨髓 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 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末年 国的公子,是 时代重要的 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场骗局 篇2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要说啦:我们中学课本里面学的不是《扁鹊见蔡桓公》嘛?难道他还见过田齐桓公?两个事件还发生的如此一模一样吗?

不错,中学课本里面我们确实学习了选自《韩非子·喻老》篇里的《扁鹊见蔡桓公》一课,里面记载的的确是扁鹊见蔡桓公。可问题在于: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一个被称为“蔡桓公”的人,倒是有一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可是这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他死时距离出生于公元前407年的扁鹊还要早上280多年呢;再说,这个蔡国也在随后的公元前447年被灭亡了,而那时的扁鹊仍然没有出生呢。

因此可以断定,扁鹊见蔡桓公是历史的玩笑。看来古人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也难免出现误差,而历史的真相可以通过多方的考证鉴别出来。那么《扁鹊见蔡桓公》里的“蔡桓公”到底指的是谁呢?当然就是且只能是田齐桓公田午啦,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此时的都城就在原来蔡国的都城旧地上蔡。

《山东商报》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3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扁鹊见蔡桓公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ā?,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à??,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再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恒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6.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各题。参照课后练习一、二,进一步体会课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层次;两个人物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口译课文,引到本节课分析课文(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叙事的层次。

依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各自写出了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断出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写桓侯病死。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应描写的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板书:扁鹊桓侯)。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板书:断出得了小病 劝告及早医治)。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很大反感,毫无治病之意(板书:否认有疾 拒绝医治)。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书:断出病情发展 警告务必医治)。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很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板书:不听警告固执拒医)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板书:断定不可救药 不再警告医治)。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板书:仍不动心终未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板书:医术高明 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执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板书:讳疾忌医 终致丧命)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板书:病须及早医治 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 篇5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

深。桓侯曰:“寡人④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

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蔡桓(hu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àn)3一会儿。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③[恐]恐怕,担心。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⑥[居]停,过。⑦[肌肤]肌肉和皮肤。⑧[益]更加。⑨[不应(yin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10)(悦]高兴。(11)[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12)(故]特意。(13)[汤(tànɡ)熨(wâ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14)[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jiǔ)。(15)[火齐(j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齐,通“剂”。(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17)[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1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是以,以是,因此。(19)[索]寻找。

祖逖①《资治通鉴》

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juã),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ruì)③以为军谘祭酒④。逖居京口⑤,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⑥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⑦既遭残贼⑧,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⑨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jǐ)千人廪(lǐn)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⑪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⑫!”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①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主编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史学家。祖逖(266—321),东晋时人。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55岁时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②【司州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簿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③【睿】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后西晋灭亡,睿在建康即位,为东晋元帝。④【军谘祭酒】官职名,军事顾问。⑤【京口】今江苏镇江市。⑥【戎狄】旧指我国北方的民族。⑦【遗民】沦陷区的人民。⑧【残贼】残害。⑨【郡国】这里指全国各地。郡,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国,晋王朝分封的藩国。⑩【廪】米仓,这里指军饷。⑪【部曲】汉朝军队建制,这里指军队。⑫【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辞。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济,渡过江河。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注解 篇6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

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

(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

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译文或注释:扁鹊见蔡桓公 篇7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或注释: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一课时) 篇8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份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学案设计 篇9

扁鹊见蔡桓公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进而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能正确地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线索分明、层次清晰,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的写法。

4 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习重点

1理解重点词句,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

2 学习背诵方法。

学习难点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的写法。

学习时间 三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要求):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给下列字注音:

间 腠 桓 好 应 还 汤熨 齐 髓 遂

第二遍:a 读准字音 b 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d用饱满、宏亮的声音朗读课文.

2你的课文一定读得很棒了,来试着翻译课文吧!

要求:再次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

方法提示: 翻译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例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括号里的是省略的`,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病)在骨髓, (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3问题导引

(1)有的人身患重病却不愿意看医生,联系本文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

(2)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你能找出每一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及扁鹊和桓侯的各自表现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

方法提示: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

课堂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抽写生字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篇10

扁鹊见(拜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扁鹊曰:“君有疾(小病)在腠理(肌肤的纹理),不治将恐(恐怕)深。”桓侯曰:“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取独)好(喜欢)治不病以(把)为(当作)功。”居(过了)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的)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更加)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高兴)。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 更加)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表顺接)还(通“旋”,回转、掉转)走。桓侯故(特地)使(派遣)人问之(代指扁鹊),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达到)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取独)所属(掌管),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这)以(因为)无请(询问)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寻找)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就)死。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 本文选自《韩非子》,作者是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出自该书的成语有:郑人买履、守株待兔、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等。

3.给加点字词注音: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汤熨(tàng)(wèi) 骨髓(suǐ) 腠(còu)理 火齐(jì) 砭(biān)石 焐(wù) 遂(suì)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⑵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⑶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⑵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过了;今义:居住

6. 翻译下列各句:

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您的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有点小毛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把它作为(自己的)医术上功效!

⑶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⑷桓侯故使人问之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

⑸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⑹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7.课文内容理解。

(1)成语: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病入膏肓: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2)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发生:扁鹊拜见桓侯,指出病情;发展:扁鹊屡见桓侯,指出病情加重,桓侯不悦;

结局:扁鹊逃秦,桓侯病死。

(3)蔡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从最初的“寡人无疾”“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后又是“不应”“不悦”,继而“又不应”“不悦”,当最后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时他怀疑、好奇,最后临死急索鹊却无济于事。

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固执、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严重,最后不治身亡。

(4)人物形象: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5)道理及启示:

道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更不能讳疾忌医。

上一篇:高职法制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教育现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