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精选8篇)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1

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支持方向一:科技开放合作

一、申报类型

(一)我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开展的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合作开展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不属于此项目支持范围)。

(二)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科技研发项目。2018重点支持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同时对符合省政府、省科技厅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二、支持方式

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以项目承担单位支付给合作方的经费和项目实际发生研发费为基数,对项目承担单位直接给予后补助支持,项目最高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科技研发类项目,根据签订的技术合同以及项目研发费预算核定经费,项目最高支持额度不超过50万元。对企业单位承担的项目原则上采取先立项,完成验收后通过后补助方式予以支持,对于研发经费需求量大、风险程度高、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可事前拨付一定比例的科研启动经费。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条件

1.注册地在我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均可申报。2.申报单位需提供与合作方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必须为与申报项目内容密切相关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协议或科技研发合作协议,且该合作内容应包含有本次申报的项目涉及的相关合作。国内合作协议签署双方原则上均需为独立法人机构,若合作协议签署单位为高校二级学院或科研机构所属非法人单位等,必须由所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加盖公章证明其协议有效性;国际合作协议无签署方公章的,需出具协议签署人与签署单位关系的证明材料。科技研发类项目协议期必须覆盖项目实施期。

3.项目主持人必须为我省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在岗工作人员,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项目主持人应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4.合作方须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国内知名高校是指985、211和2011计划高校,科研机构是指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级院所,创新型企业是指大型央企,或具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国外合作方应当具有相关领域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

5.项目内容应聚焦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能够显著提高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6.申报单位为企业的,项目投入以自筹为主,上年末单位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3倍,企业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3%(其中大中型企业不低于1.5%),并建有市级及以上研发中心。申报企业应提供2016审计报告。

7.申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应为已经进行技术成果交易且支付完成合作方费用,并组织实施完成的项目;科技研发类项目实施期一般不超过2年(即项目完成时间不超过2019年12月31日),应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和具体可考核的绩效目标。

(二)申报材料

1.《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科技开放合作)项目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主要包括: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科技研发合作协议书或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协议书(协议书中最好明确投入及分配)、技术成果证明文件(含科技奖励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企业拥有的市级及以上研发中心证明材料,合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国家级研发平台复印件等。其中,申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需提供2016年以来支付给合作方技术成果费用证明材料和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所有附件材料与申请书装订成一本。

2.《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及其附件材料。3.《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科技开放合作)项目汇总表》。

申报科技研发类项目须填写《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科技开放合作)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只填写《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科技开放合作)项目申请书》及《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预算情况表》。

(三)限项要求

事业法人单位限报5项;企业法人单位限报1项。

支持方向二:产学研合作

支持和引导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增强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同时组织开展2018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以及2017产学研合作项目总结验收等工作。

一、2018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对象

河南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不含转制科研院所)和其它事业单位。

(二)申报类别

包括: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的研发项目(委托开发类)、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合作转化类)、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的项目(技术转让类),以及实验室成果以转化应用为目标开展中试研究的项目(成果中试类)。

(三)申报条件

1.项目应在实施期内,且预期两年内完成(2019年12月前完成);

2.企业在技术合同中承诺支付项目承担单位的资金应不低于项目研发经费预算的50%,并纳入项目申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3.成果中试类项目依托的科技成果原则上是近三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前三名或完成科技成果登记的第一完成人;

4.成果中试类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是指依托省级二等奖以下(含二等奖)科技奖励或完成科技成果登记的成果申报的项目;重点项目是指依托省级一等奖以上(含一等奖)科技奖励的成果申报的项目。一般项目申请财政支持经费不得高于50万,重点项目申请财政支持经费不得高于200万;

5.项目合作企业应为河南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并且与项目申报单位没有相互隶属或关联关系;

6.申报时不得使用同一科技成果重复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结项后不得使用同一科技成果再次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

(四)申报材料

1.《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申请书》、《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项目预算申报书仅申报成果中试类项目填写);

2.技术合同或相关科技成果奖励证明; 3.银行转账凭证或中试科研可行性报告; 4.合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5.其它相关资料。

二、2017第二批项目验收指南

(一)验收对象

验收对象为截止2017年6月达到预定实施期限尚未验收的省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

(二)验收要求

1.项目负责人应对照验收申请书提供完整验收材料,未能按照相关规定提供验收材料及证明的项目,不予受理。

2.达到验收实施期限不能验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省科技厅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应提出延期申请,延期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

3.项目实施周期到期超过一年未提交验收材料,也未提交延期申请的,将按《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处理。

(三)验收材料

1.《河南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产学研合作)项目验收申请书》; 2.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

3.合作企业成果应用情况和评价意见证明材料;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2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该重点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为11.9亿元,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以及依靠智能化手段提高主动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的研究,39项任务中的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指南另发)。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3

2010年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

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指南

一、软件和信息服务项目

1、基础软件:实时控制类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软件、XML数据库、嵌入式数据库及各类中间件。

2、工业软件: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产品制造过程管理和控制软件;面向工业企业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的软件;工业装备的嵌入式软件;节能环保、监测监查、污染控制管理与系统集成软件。

3、智能电网软件:实时监控与预警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新能源管理系统等各类控制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

4、智能交通软件:交通监控及管理系统、车辆信息管理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智能收费系统、交通管制系统、车辆调度系统等。

5、通信与信息安全软件:电信基础软件、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增值业务软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多媒体通信软件、嵌入式通信软件;不良信息(文字、图像、视频)识别技术和产

— 1 — 品、智能手机信息安全软件、电子文档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综合防御系统。

6、网络信息服务:SaaS软件、特色电子商务系统、容灾备份系统、移动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精准搜索技术与产品、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平台软件。

7、数字内容服务:虚拟3D图像处理系统、场景数字化仿真展示和还原处理软件、三维建模软件、数字内容智能处理、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动漫和网络游戏开发支撑软件。

8、软件技术服务:软件外包项目管理与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测试与服务系统、SaaS孵化与服务支撑系统、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软件、面向政府服务、卫生健康、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领域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系统。

9、IC设计服务:高端通用芯片,传感网核心芯片,信息安全、数字视频、三网融合专用芯片、高性能IC设计服务平台、面向先进制造业企业的SoC芯片及解决方案。

10、物联网软件与系统:物联网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系统级软件、中间件、节点专用嵌入式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自治组网、— 2 — 网络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协同感知、海量数据处理等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11、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研发中心:以上重点专业方向的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与改造提升项目。

二、奖励类项目

1、资质认证奖励:对2009年通过CMMI3级、4级和5级认证的企业,经审核后,按苏财建[2009]71号文件有关规定分别给予40万元、60万元、70万元奖励(对获得奖励后又实现评估升级的企业给予差额补助。2010年以后通过认定并申请CMMI认证奖励的,管理办法及申报要求另行通知);对通过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认证的我省软件企业,经审核后,给予10万元奖励。

2、对获得“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年培训规模2000人以上、培训成效显著的,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

3、鼓励使用公共服务平台:软件企业使用“江苏虚拟软件园”的公共服务,按不超过服务费用的3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每年不超过30万元。对江苏虚拟软件园,按完成核定的公共服务任务给予一定运营补贴。

4、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企业剥离并组建独立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两年内新组建企业的软件销售规模首次超

— 3 — 过2000万元的,对其软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引进国内外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跨国公司或国内软件百强企业在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内设立到位注册资金超过2000万元且正常运转一年以上的首个独立法人公司或研发中心,对所在园区给予一定奖励。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4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推动我国村镇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专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村镇,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重点突破乡村清洁、村镇规划、宜居住宅、绿色建材、清洁能源等方面关键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平台、智慧乡村平台、生态建设平台,大力培育农村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住宅产业、— 1 —

传统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动能,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以及典型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35项重点任务。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8指南发布10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性研究任务方向4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任务方向6个。国拨经费概算约3.73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

一、基础性研究类

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不同村镇聚落体系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求机理,研究建立分析和识别模型;开展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跟踪与水环境模拟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村镇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和环境影响机理;开展村镇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揭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影响,构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开展基于多目标耦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研究,研发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模拟系统平台;选择典型村镇,开展村镇建设承载力测算系统运用示范,针对村镇承载力状态与宜居村镇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从空间管制、生态廊道构建、河流与湖库保护等方面 — 2 —

提出承载力提升方案。

考核指标:提出包括村镇建设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1套;形成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方法1套,建立水环境模拟模型1个;形成村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各1套;提交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可视化平台1套;建立村镇聚落类型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6套,提出宜居村镇承载力提升方案4套以上;编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指南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类型及特征,构建产村(镇)融合模式,推导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管理模式,探究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探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研究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方法,构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需求,构建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探索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创新机制和建设模式;研究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技术清单并提出配套技术标准及指标参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产村镇融合经济模型1套,提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模型1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与监督办法;制定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1套,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体系1套,开发基于供排水一体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1套,开发生态修复技术体系1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1套,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提出环境保护策略;建立绿色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1套,建立建造技术数据库1套。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

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聚落形成与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揭示村镇聚落体系发展与衍化的脉络规律;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结构关系与类型识别技术,创新我国村镇聚落类型谱系与数字模拟展示技术;研究构建村镇聚落发展可持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村镇聚落变化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村镇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索不同类型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镇聚落转型发展的数字模拟系统。

考核指标:建构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类型谱系、驱动力分析、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库各1个; — 4 —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过程分析、类型谱系识别、变化监测、全息展示、动力分析以及空间重构和数字化模拟的技术方法各1套;提出村镇聚落驱动力分析、变化监测、发展影响评价以及空间重构模拟模型各1套;提出村镇聚落空间动力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各1套;编制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类型谱系图集3套以上;提出我国典型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示范建立村镇聚落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全息展示平台3个以上,聚落有机更新与发展的监测与数字化模拟示范平台3个以上。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地域性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与适宜性防灾减灾体系 研究内容:探索适宜性高性能村镇建筑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开展结构主要构件和节点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新型高性能村镇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极端天气地质条件下村镇建筑洪水作用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对村镇建筑冲刷和破坏机理研究,建立适宜性防洪减灾技术;开展村镇建筑精细化动力行为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村镇建筑地震损伤演化机理与抗倒塌设计方法;开展村镇特色建筑火灾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村镇建筑火灾发展机理,提出适宜性防火理论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灾害动态监测方法,以及针对各种数据源、不同传感器、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快速综合

处理技术,提出时空一体化村镇建筑灾害采集和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建立多灾种灾害信息分析与管理的综合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村镇建筑地震、火灾、洪水等主要灾害场模型不少于3套;结合地域性村镇建筑特色,提出适宜性村镇建筑新材料不少于2种、村镇建筑抗灾新体系不少于3套;建立村镇建筑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不少于2套;完成村镇建筑抗灾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平台不少于3套,包括高效抗震计算平台、考虑风速的火灾分析平台、洪灾破坏仿真平台等;建立村镇建筑时空一体化防灾监测理论体系,完成村镇建筑灾害监测系统和评估系统不少于2套。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类 5.乡村厕所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涉及厕所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利用等过程的生态链工程,开展物质、能量系统、污染物处理、污水回用的闭路循环技术研发。以因地制宜系统开发厕所建设实用性技术体系为导向,重点开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节水和节能技术,集成具有卫生、节水或污水再生利用功能的厕所系统建设及改造提升技术;着重在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易维 — 6 —

护、高效率的处理技术,集成具有卫生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厕所系统,实现无水冲式厕所及排泄物处理关键技术产业化;梳理并总结厕所建设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备与成套化装备,集成环保、节水、节能型户用与公共厕所,实现厕所建设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集成不同类型厕所10种以上,配套设备产品20台(套);研发黑水、黄水、褐水分离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4项;厕所系统用水与传统水冲厕所相比节水60%以上;户用厕所示范用户1000户以上,接受度评价覆盖人口累计1000人;构建厕所产品选型决策系统1项;对新型厕所技术进行实际综合测试评估15次。编制技术标准、导则或指南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村镇有机垃圾快速定向腐殖化与恶臭气体控制技术装备,实现有机垃圾就地肥料化;研发村镇垃圾高效热解气化与烟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突破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能源化;研发生活垃圾干式厌氧发酵与可燃气提纯净化技术装备,实现有机生活垃圾清洁燃料化;研发村镇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低成本无害化填埋与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实现生活垃圾

及其残余物无害化;针对我国不同村镇特性、垃圾特性,研究垃圾分质高值化处理与污染净化技术模式,构建村镇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体系构建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技术和装备在乡村的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适宜村镇原生垃圾、陈腐垃圾高值化处理、二次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4套;提出不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模式不少于4套和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日处理20-50 吨垃圾高值化处理工程示范,垃圾就地处理率不低于90%,吨投资及处理成本不高于当地垃圾处理费用;构建村镇生活垃圾环境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1套,提出村镇垃圾处理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规范、指南不少于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及蓄热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和装备,研发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热装置及建筑构件化集热部件,建立太阳能供暖系统与辅助能源系统耦合设计、调控及评价方法;研究村镇级微型分布式供能技术和装备,建立村镇供暖分布式能源开发模式及适用性评价方法,开发适用乡村用能特点的微型热电联供装备;研究电热直接转换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户式与集中供暖、蓄热、供配电及智能控制成套技术和产品,研究系统和产品测评方法,— 8 —

完善相关技术体系;研究低品位能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村镇供暖专用热泵系统和产品,提出热泵及地热供暖适宜性研究方法,建立相关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用能系统有机整合与效率提升技术,研发高效供暖及多功能集成装置、多能互补系统和模块化高效供热热源及用热末端装备。

考核指标:提出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系统或蓄热集热装置5项,供暖费用不高于当地天燃气供暖热价;开发电热直接转换供暖相关装置和系统共5项,电热转化率不低于95%,蓄热装置可实现全谷电运行;开发低品位能供暖装置或系统5项,系统供暖季节能效系数不低于2.8;开发多能互补或高效供热装置或系统5项,热效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不低于25%;提出不同地区开发用能模式5套,开发村镇集中供能成套装备或热电联供装置5项;提出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各1套,完成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经济分析报告5部,技术指南5部;实施单项技术应用示范5项以上。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规划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自然、经济、社会要素影响和村镇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县域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技术,建立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分析城镇化

背景下人口迁移规律并研判村镇人口变动趋势,研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技术,建立村镇规模等级体系变动和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模型;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发展动力、约束机制和变化态势,分析村镇功能类型、城—镇—村功能关系及演化路径,研制村镇职能类型识别方法,获得村镇综合效能评估和整体功能提升技术;基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及空间扩展趋势研究,研发村镇空间扩展的适宜性评价技术和评价系统,研制县域村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空间扩展模拟技术;开发多要素干预下的多目标村镇发展模拟和智能化决策管控技术,在典型地区开展村镇发展评价和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县域村镇发展动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发展潜力评价、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村镇功能识别和综合效能评估等指标体系、模型15套;研制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开发边界划定、村镇功能提升、综合支撑体系建构等技术方法、导则5套;研发多要素干预下村镇发展模拟、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多目标智能化管控等技术4项;建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综合功能提升等技术应用与示范区5个。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乡村住宅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适应农村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对乡村住宅复合功能的需求;研究功能可变、部品可换、维护便捷的乡村住宅长寿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提升乡村住宅品质;研究乡村装配式住宅建造技术体系,开发本土性低成本被动式节能集成系统,适应村镇宜居住宅对高效、低价、集约建造的需求;研究乡村住宅施工建造适宜性小型化成套装置装备及配套工法,解决乡村住宅施工建造机械化、智能化、小型化程度低的问题;研究建立基于轻量化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GIS/BIM)系统的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信息平台,适应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规范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融合特征的典型区域代表性宜居乡村住宅建筑体系及绿色、宜居、安全的设计指标体系3项;建立农村住宅耐久性设计和产品体系,研发新型长寿命建筑产品体系不少于3项,编制技术导则3套;建立适宜快速建造的住宅建造体系3项,完成部品部件产品库1项;研制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度高的村镇住宅施工适宜性装备5项,配套施工工法2套;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系统乡村住宅便携式管理平台;编制标准图集不少于5套;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建设面积总计不少于1.5万平方米。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村镇生态建筑材料研究与部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地方低品位原材料、大宗固废(农业剩余物、河湖淤泥、建筑废弃物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村镇传统建材(石材、木材、竹材、生土基材料等)性能优化、产品升级换代、与新型建材的复合应用技术;研究绿色民居室内外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研发适应村镇传统民居保护、修复、改造、加固的特色功能材料与技术;研发产品预制化、模块化技术与适宜工艺装备,适应村镇绿色民居住宅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生态与特色村镇适宜绿色建材标准与应用技术规程规范;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地暖节能配套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展典型村镇绿色民居建筑用材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建筑与环境协调化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5项以上;形成一批充分利用地方低品位原材料的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40项以上;编制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规范性技术文件10项以上;建立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示范基地、中试线与示范生产线10个以上;示范推广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5家。

3.鼓励基础研究类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结合开展相关研究。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5

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五新”战略任务,以落实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为抓手,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对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科技项目,继续采取双向(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补助支持方式,增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能力,激发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成果范围

本计划所指科技成果应属于下列范围:获国家科技奖励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列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并已通过验收的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上述成果须进行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申报时要提供所属成果类别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条件,应是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2.2019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不限项申报,但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且未承担在研省级科 1 技计划项目(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转化项目的供给方负责人除外)。

三、项目设臵和具体要求

本重点支持以下四类项目:1.技术入股转化项目;2.吸纳成果转化项目;3.获奖成果转化项目;4.成果推广项目。

对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转化项目采取双向(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补助,从技术供给方,主要支持本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从需求方,主要鼓励企业或其他组织吸纳科技成果。

1.技术入股转化项目

是指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新注册公司,在省内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

新公司条件:公司工商注册成立时间在2015年6月30 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

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将对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给予补助支持。

(1)申报单位条件

本项目由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同时分别申报。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需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双方项目名称保持一致。

(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a.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供给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b.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需求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新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无形资产评估报告;——无形资产出资验资报告;——技术成果财产权转移归入股公司所有的证明文件; ——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和程序,涉及股东出资的所有证明材料。例如: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或其他相关材料;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20-50万 2.吸纳成果转化项目

是指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技术合同,由企业吸纳并在省内成功转化的项目。

(1)申报单位条件

本项目由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同时分别申报。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需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双方项目名称保持一致。

(2)技术合同条件:

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在2015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签订,且已经在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录入,并有陕西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

(3)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a.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供给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b.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需求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复印件(技术供给方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单位);

——陕西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复印件; ——银行支出(进账)凭证;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20-50万 3.获奖成果转化项目

依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或进行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的项目;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有望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

(1)申报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项目依托成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并对成果核心关键技术正在或将要进行转化。原则上主要支持2015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获奖成果转化,成果水平特别先进,仍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可适当放宽年限。

(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复印件;

——高等学校申报须提供与省内企业约定的合作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处臵及权益分配等内容的协议;

——可以说明项目状况的证明文件,包括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30-60万。4.成果推广项目

该类别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以技术转移机构为主要承担单位,技术支持和技术实施单位为参加单位。在技术支持和主要转移工作为同一单位的情况下,技术支持单位也可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

技术转移机构一般指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的机构。技术支持单位一般指技术的供给方(高校、5 科研院所或企业等);技术实施单位是指技术的需求方或技术的实际应用单位。

(1)优先支持领域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农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 ——动、植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的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企业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高等学校申报需提供合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项目合作各方约定的合作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内容的协议(项目有参与单位的必须提供);——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15-30万。

四、咨询联系方式

单 位: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联系人:高 阳 联系电话:029-81294835

(二)2019陕西省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面向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部署创新,围绕创新培育产业,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一、能源化工

1.煤、油、气: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构建煤油气到基础化工产品、再到精细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包括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燃煤污染物控制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煤制芳烃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高性能油田化学品、高端化学品的中间体和聚合单体、重劣质油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以及复杂油气田进一步提高开采收率的新技术研发。

2.电力、新能源:低风速风电装备关键部件、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及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设备及管理系统、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及核电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二、装备制造

1.航空:重点推进大中型运输机、新型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等产品研制和产业化。

2.航天: 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航天器在轨维护、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关键技术及产 品开发。

3.机电装备:工业和服务等各类智能机器人、支撑智能电网的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一代”相关高精度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化工装备等关键部件和技术开发。

4.3D打印:多材料多结构多工艺的普及型和高端工业型3D打印装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3D打印专用材料及软件、金属构件成形质量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工艺和面向修复和再制造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人体组织替代物制造技术开发。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1.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两化融合”等应用示范关键技术开发。

2.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获取、数据资源管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计算、数据可视化、新一代应用引擎、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开发。

3.通信:移动通信、光通信、物联网、通信基带与射频芯片、移动互联接入系统与终端等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

4.半导体:高端存储器、SoC(系统级芯片)、GPU(图形处理器)、北斗导航/GPS(全球定位系统)、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芯片研发和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强化装备、材料等配套支撑。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速光通信、光学成像等光电子技术成果产业化。

5.平板显示器件:高世代高分辨率显示、柔性显示、印 刷式显示、高分辨率低成本长寿命激光投影显示、高色域液晶显示等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

四、新材料

1.高性能结构材料: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等有色金属的金属提纯—合金材料制备—合金材料应用产业链关键技术。

2.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超高模高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重复使用抗烧蚀碳/碳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及产品。

3.电子信息材料:电子级硅材料、电子浆料、OLED高纯有机材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形成液晶单体、液晶中间体、TFT-LCD玻璃基板、PDP用荧光粉、磁性材料、薄膜晶体管、聚酰亚胺薄膜、电子浆料、柔性显示导电纳米银、碳化硅晶体材料等系列高端产品。

4.新型功能材料:石墨烯微片、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超强激光材料、钛镍形状记忆合金、钼催化剂、多孔过滤材料及元件、高导高强铜基合金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硅基负极材料、核级锆合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关键技术。

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1.生物医药:新型免疫细胞/干细胞治疗制剂、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新靶点创新药、单克隆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蛋白重组药物、现代中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

2.生物医学工程:高性能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放疗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 备及智能康复辅助、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

3.生物检测和治疗:特异性高的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罕见病等防治上的应用,实现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六、节能环保

1.节能: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粉煤加压气化等高效节能锅炉窑炉,高炉压差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荒煤气发电等装置开发和推广应用。

2.环保:水体与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节能与清洁生产等技术及装备,以及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

3.资源综合利用:有色、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和冶金、建筑、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三废”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七、新能源汽车

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储能型电池组等核心技术,电源管理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电动汽车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八、现代农业

1.农作物良种: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2.绿色果蔬:苹果、猕猴桃、核桃、葡萄、柑橘等新优品种示范推广、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

3.养殖业:肉牛及奶牛、杂交猪、肉羊及奶山羊、肉鸡及蛋鸡等畜禽良种繁育,新型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新产 品、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6

关键词:专项引导资金,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局限性

专项引导资金,是指政府为扶持和发展某一产业或事业,由财政专项投入的专用资金。公共体育服务专项引导资金可以理解为: 为了更好地扶持符合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项目,由政府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专用资金,我国也是近年来才开始设立公共体育服务专项引导资金。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下发的《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京发〔2007〕15号,以下简称《意见》)最早提出“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0年12月,为促进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根据《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10]110号),2011—2015年,设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2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切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入体育领域,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政府设立公共体育服务专项引导资金是想“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公共体育,把公共体育服务推向市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但市场化会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作为体育改革的一种措施,无法对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产生根本性影响。

为了解专项引导资金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的局限性,运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工具,以“专项引导资金、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等为关键词,共对697篇相关论文和书籍进行查阅分析,以期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日益复杂的行政环境,西方国家进行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财政、信任和管理危机是政府推行改革的直接动因[1]。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主体,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与供给的行为[2]。

目前,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暴露出投入不足、供给能力有限等问题。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以我国最近的人口普查数13亿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 m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48.15元;在85万多个体育场地中,属于大、中、小学校的场地占总数的65.6%,对社会开放的只占29.2%;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所占比例很小,即使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广州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仅仅占总数的4.13%,全国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2.3%,真正为普通大众享有的公共体育资源还是极少的[3]。所以,为了利用市场化在引入多样化的方式、竞争机制和成本意识方面的天然优势去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减少政府财政负担,缓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尝试。

2体制弊端导致我国现阶段无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的三个本质,从根本上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进程

公共服务市场化具有三层本质含义:第一,决策与执行分开; 第二,多元化供给模式,打破垄断,竞争发展;第三,消费者具有在多元供给中选择的权利和可选择的服务资源。受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实行“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现阶段无法实现市场化的三层本质。首先,决策与执行短期内无法分开。政府高度控制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行政手段成为体育领域的主要管理方式,各级政府不仅直接决策公共体育服务相关事宜,负责服务生产、供给、经营管理等活动,同时负担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开支,形成怪异的“包办服务”,政府管办合一,决策与执行不分。其次,不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多元化供给强调两方面:第一,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不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唯一供给者,追求“政—企—社”三元发展,但由于体制障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一直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听从政府的安排,政府对“企社组织”控制过度导致可承接供给服务的组织不断萎缩,公共体育服务仍在体制内发展,无法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供给内容的多元化——政府一头独大导致市场无法作用于供给内容,各种服务内容和项目都是由政府或上级行政单位直接决定,下级单位根据上级的指示与要求执行,内容死板,与受惠公众的需求脱节,缺乏制度化与长远规划。再次,无法打破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我国体制决定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占主导,体育产业的行政垄断性特征突出,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各类运动项目中心直接控制着每一类运动项目绝大部分的市场资源和市场份额,形成了特殊形式的体育市场资源寡头垄断格局[4],且非政府组织依附于政府机构,独立地位无法得到保障。 最后,消费者能够选择的资源有限。由于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的影响,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具有多样化和参次不齐的特性。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方和主要供给方,“一元”体制的政府只能尽量供给一种基本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并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无法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政府自身调节功能有限。所以,政府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公共体育服务选择资源有限。

3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和运行机制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还不成熟

公共服务市场化实施是以对私益物品和公益物品的分析为基础,目的是通过公私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有效竞争与合作,弥补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5]。“化”本义是指进程、过程,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简言之就是公共体育服务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过程。 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天生优越性需要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手段才能有效弥补政府在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方面的不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水平和成熟度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很难有效地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

受体制弊端和市场经济建设时间影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行为和责任未规范化,这一方面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体制转轨中仍维持着国家强势,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存在“管制扩大化”,相关体制机制与市场化不匹配,使得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不能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政府管制机制下运行,抹杀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影响了市场化推行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市场化与公益性诉求冲突,我国是一个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共时态社会[6],虽然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但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制约,公众的体育消费能力有限。据2000年群众体育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在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人均体育消费为74.27元;中部体育人口为21.4%,人均体育消费为49.57元; 西部体育人口为8.1%,人均体育消费为47.52元[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育不全,运行机制不顺,未形成健全的价格机制,可能导致市场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坐地起价”,超出了公众的体育消费能力, 加剧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矛盾。

4非政府组织实力薄弱,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中的非政府组织一般包括体育社团、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俱乐部、场馆等)组织以及社会企业组织。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只有非政府组织与政府进行合作,作为主要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活动中,承担起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才能有效促进公共体育市场化进程。

体育产业属于一个新兴领域,由于市场活动的未知性,不能保证投资既有盈利,所以很多非政府组织还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按照政府和市场需要做出改变或调整,同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市场化改革之前,政府不太注意培育非政府组织,不仅在协会组织成立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而且还存在不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在很多领域进行行政性行业垄断,在项目审批、资金优惠、政策倾斜方面对非政府组织实行不平等待遇,导致非政府组织数量少, 全部依附于政府机构而生存,地位不独立,自主能力弱。近年来,政府有意逐渐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的管制,但短期内无法彻底剥离政府机构对社会企业组织的控制力,无法保证企社组织能够摆脱政府指令,自由行使经济权利。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的主动适应能力有限、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比较落后,暂时还不能承担起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责任,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5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会影响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行效果

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是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有力保障。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人治”情况严重,且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时间短,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方面还有待健全。 在法律体系方面,市场化活动缺乏健全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服务操作流程方面无法可依,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容易引起市场化运作混乱;产权和收益权不明晰,私人财产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很多企社组织出于对自身资产安全的考虑,不敢贸然将资源投资到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监督机制的缺失容易引起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供给和绩效考核工作都是由政府机构一力承担,所有活动都是在体制内运行,缺乏第三组织对政府的监督,政府一头独大,容易引起“决策失误”,降低政府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现阶段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活动中的监督机制不完善,营利组织都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存在谋私利的动机,如果缺乏对市场主体的有效监督,会导致服务供给质量下降。所以,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会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6结语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7

2005~2006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装备制造业

1、数控机床

重点支持研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可靠性的专用数控系统各类机床。

2、大型节能装备

大型石油化工过程装备的大型化和高速化关键技术(例如大型真实气体离心压缩机关键共性技术及典型产品开发)。

3、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开展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物资消耗的综合资源调度、生产安全控制、重大设备故障诊断、故障预报预警、重大事故预测模型、生产海量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研究;为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组织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开展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

二、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

1、面向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重点支持面向制造业、石油、通讯等行业的应用软件。

—1—

2、嵌入式软件。重点支持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以此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字化水平。

3、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建设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当的测试分析与筛选平台,建立相关的产品性能分析试验平台;开发常规集成电路产品的测试软件包以及测试与分析设备的试制。

三、新材料

1、高性能结构材料

高性能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低成本的钛、钼、镁、铝合金及其先进的应用技术产品。

先进陶瓷材料。主要包括先进陶瓷的低成本制备、成形、烧结与加工技术;高温氮化物陶瓷材料的增强增韧和自强韧化技术及产品。

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主要包括新型陶瓷复合结构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环境友好的新型复合材料。

2、光电子材料及器件

通信用光电子材料、器件和集成技术与产品。主要包括 集成光电子芯片和模块;通信光电子关键器件;光纤制造新技术及新型光纤。

面向信息获取、处理、利用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包括GaN材料和器件;超高亮度全色显示材料与器件;超高密度光存储材料与器件;光传感材料与器件技术;新型有机光电子

—2— 材料及。

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1、生物技术新产品

(1)生物技术诊断产品:高覆盖率寡核苷酸芯片、呼吸道疾病鉴别诊断等系列蛋白芯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2)生物技术预防产品:治疗性生物技术疫苗,复制缺陷丙肝病毒减活疫苗,纳米脂质体药物等。

2、新医药与医疗器械

(1)抗肿瘤靶向药物;(2)重大传染疾病疫苗、试剂盒;(3)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新药剂及治疗技术;(4)新型医疗器械。

3、农业生物技术产品

高效农业废弃物高效腐解菌剂、除臭菌剂;生物肥料菌剂和苹果专用肥、蔬菜专用肥;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生物农药。

五、中药现代化

1、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优先考虑已向国家GAP认证中心申报认证的品种和大宗地道药材品种;

2、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重点对我省地产优势药材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开发;

3、中药新药开发:主要支持治疗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疾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点明确、疗效独特肯定的新药开发;经

—3— 过多年临床证明确有疗效的药物进行二次开发。

4、技术平台:针对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重点支持新药筛选,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平台建设。

六、绿色果品与食品安全

(一)绿色果品

以我省区域优势特色果品为重点,以提高果业经济效益和果品出口创汇能力为目标,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要求,以生产绿色果品为主攻方向,组装集成现有技术成果进行系统开发,并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示范。支持重点:

1、苹果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集成现有苹果生产技术成果,研究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我省苹果主产区进行大面积产业化示范。

2、猕猴桃优良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标准示范:引进国内外优良和特异性种质资源,选育适合我省栽培的早、中熟猕猴桃优良品种,研究制订无公害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和有机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

3、优质核桃生产技术示范:以优核桃质品种产业化开发为重点,制订优质核桃栽培技术标准和产品分级包装技术规范,并进行示范。

(二)食品安全

1、猕猴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

—4—

2、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

3、大棚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

4、饲料添加剂有害成分监测和标准制定;

5、人畜共患疾病新成果推广示范;

6、便携式农产品无公害快速检测设备的研制。

七、高效畜牧业

以提高我省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家畜良种选育与快速扩繁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为畜牧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重点支持秦川肉牛新品种选育与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优质高产奶牛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瘦肉型三元杂交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制订和完善肉牛、奶牛、杂交猪生产标准综合体,在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养殖示范。

八、主要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工程

以增加我省粮食总产,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围绕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丰产技术,重点支持小麦、玉米种子产业化工程,集成原种繁育技术,杂交制种技术和种子质量控制技术,建立我省规模化的优质小麦和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研究与示范小麦、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建立陕西省小麦、玉米主要病虫害预警系统;研制开发一次性完成摘穗、果实集装、茎杆还田等作业的玉米联合收割机,—5— 进行大田生产应用示范。

九、星火富民科技工程专项

1、密集区建设:重点支持省级以上星火密集区;

2、区域支柱产业:重点支持果业、畜牧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别是采用高新技术,能显著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质量和效益的项目;

3、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科技信息业建设:重点支持在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

110、农业专家大院、农业远程可视系统和远程培训站点建设、星火网站建设。

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开展科技文献服务单位的特色文献数字化建设;改善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SNSTL)的网络运行环境;研究陕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机制、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2、组建“陕西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开展与实验动物平台相匹配的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实验设施、人才培养等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陕西省实验动物管理机构、体制和检查监督机制。

3、搭建陕西省科学数据基础网络平台框架和门户网站,先选择一具在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基础单位为主,开展试点,再逐步建立我省科技统计数据、地质数据、计量测试数据三个

—6— 数据中心群;研究我省数据平台建设与运行的协调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共享监管机制。

4、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库建设;开展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试点;研究和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基地共享平台建设与运行的规章条例。

5、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本项内容2005年暂不涉及,拟从2006年启动)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申报指南 篇8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

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

1.1 重大综合灾害耦合实验和模拟技术与设备 研究内容:研究多灾种及其耦合作用的实验技术和多尺度大型实验装置,研究灾害环境下的人员行为、灾害动力学演化与应对的大规模快速数值模拟技术及仿真系统;研究包括现场机器人和大型实验装置在内的多类型大数据融合分析与虚实结合的动态交互技术,研究基于实验-数据-仿真综合的重大灾害情景推演与集成分析技术,研发情景推演与综合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实验装置为公共安全提供模拟环境,可实现三种以上灾害及其耦合作用,最大风速≥70m/s, 高低温范围-40℃~70℃,最大雨强和雪强≥150mm/h,震动台尺寸≥3.5m×3.5m,火灾热释放速率≥2.5MW;数值模拟系统具备复杂建筑结构、火灾和危化品泄漏等典型灾害演化过程、人员与交通行为规律、及其交互影响的大规模快速计算和仿真能力;情景推演平台可实现与现场机器人、实验、仿真、数据系统的交互集成。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项。

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

2.1监管场所智能监控、预警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在押人员生理数据、行为、监管改造等综合信息实时采集技术;研究在押人员异常行为风险评估及心理变化趋势预测智能研判模型;研究监所内无线信号屏蔽侦测技术;研究监所周界防范与管控技术;研发监所内移动警务监管智能技术与装备;研究监所智能巡检值勤技术;研发在押人员外出智能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基于狱内侦察的监所视频浓缩技术;研究袭警、冲监、闹监、越狱、脱管等突发案件的智能侦查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在押人员生理特征监测准确率不低于90%,典型异常行为分类准确率不低于95%,行为分析相关理论模型和策略不少于5项;智能预警技术漏报率、误报率低于5%;无线信号屏蔽侦测技术支持多制式、多频段;在3个以上省份的12个以上典型监所(涵盖高度、中度、低度戒备等级)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2.2犯罪嫌疑人特征精细刻画与精准识别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案事件嫌疑人生物特征及相关医学症候关联分子标记检验推断关键技术;研究体液斑痕中内、外源性特征成分高灵敏度检验技术;研究基于视频的动态生物特

征识别与目标对象鉴定技术;研究指掌纹、足迹、人脸、虹膜、声纹等多生物特征综合应用技术;研制快速、便携、高通量法医DNA检测设备与试剂耗材;基于以上技术的集成应用,研发犯罪嫌疑人特征精细刻画与精准识别应用系统。

考核指标:特征刻画准确度>80%,年龄误差<4岁,一体化个体识别基因座数目大于90;人体组织属性准确判定不少于5类,检验斑痕特征成分不少于50种,最小斑痕体积10uL,灵敏度10ng/mL;形成不少于3款检测设备与配套试剂耗材,快速法医DNA检验时间小于1.5h,建立年检验量>100万人份的高通量法医DNA检验线;基于100万库容量的生物特征综合应用系统,比中率>95%;基于视频的人脸属性识别精度大于95%;虹膜识别距离>50cm,识别拒真率<0.1%且认假率<0.0001%。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3毒品犯罪处置与戒毒康复技术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寄递物品藏毒的快速查缉装备;研究中远距离侦察制毒加工厂的技术与装备;研究缉毒动物训练理论与技术;研究疑难样品和复杂体系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毒品的新技术;研究毒品代谢组学及技术体系;研究戒毒康复心理干预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至少1台快速扫描查毒装备,检测时间

小于10秒,对于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漏检率低于10%;研制至少1台侦察半径不小于200米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加工窝点的车载侦察设备;训练至少1种新型缉毒动物,对于3种常见毒品的漏检率均低于10%,误报率低于10%;形成至少2种毒品检测新方法;建立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合成毒品代谢动力学模型;形成至少2种戒毒康复心理干预新方法,干预成功率大于60%;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4 社会安全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公安机关及社会有关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的采集、汇聚关键技术,研究分布式架构下多类型数据的智能存储、语义检索、按需服务、漫游计算和标准化整合方法;研究基于内容保护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对外共享关键技术;研发面向立体化治安防控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研究监测预警和智慧警务高效协同技术;研究针对特定场所、特定目标和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动态获取、综合集成研判和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安全危机主动预防和快速处置方法;基于国产云计算平台研发社会安全大数据应用和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技术。

考核指标:平台系统架构支持PB级数据存储,信息整

合不少于千亿条有效数据;数据加载、抽取速度不少于每秒10万条记录;对于百亿级数据规模下针对特定场所和特定目标的数据检索,检索时间不大于2秒;实现面向视频图像等多类型公共安全数据的内容脱敏和对外共享;提出不少于50种针对各类犯罪行为的监测预警模型;社会安全大数据公共服务系统与5个以上行业部门对接,提供10种以上社会公共服务,成果在公安部及3个省级公安机关的云计算平台上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

2.5案事件现场勘验与目标关联分析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案事件现场主客体、媒介环境、时空等全要素信息演化规律与快速采集、研判技术;研究现场四维重建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基于地质学、地球化学、植物学、孢粉学的区域环境推断与物证溯源技术;研究爆炸、纵火现场残留物和产物的综合检验鉴定技术;研究现场电子设备检验鉴定技术;研制各类物证的现场快速发现与临场检验装备;研发法庭科学地理信息标记系统;基于以上技术的集成应用,研发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的现场勘验技术可用于4类典型现场,整体勘验时间缩短20%以上;物证区域环境推断与溯源准确度大于85%;法庭科学地理信息标记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达2km×2km;形成国产化、便携式现场物证快速发现提取与临场检验设备不少于3台套,检验时间小于30分钟;形成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系统1套。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2.6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

研究内容: 研究行驶车辆安全性网络诊断、车辆安全隐患在线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客运车辆重大交通事故下的应急逃生、自主救援等关键技术;研究道路交通行为立体化监测、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与短临预测预警、行驶车辆安全风险主动干预等关键技术;研制高可信智慧安全驾驶、客运车辆一体化应急救援及交通安全信息化执法等装备;集成开发具有车辆安全性诊断、自主报警定位及交通行为特征谱等功能的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通行车辆安全性诊断与测试平台,实现车辆安全隐患的在线预警;重大交通事故下客运车辆自主报警定位时间不大于1秒;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有效率达到95%以上;车辆重大交通安全隐患预警时间不大于5秒;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在5个以上省域内应用示范,示范车辆

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0%以上;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7职务犯罪智能评估、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多源信息的职务犯罪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技术,犯罪社会关系链及目标对象识别模型;研究海量多样反腐案例的特征发现和分析方法,多维多模腐败案件发展态势预测及模拟推演;研究反腐舆情动态智能抓取、自动甄别评估技术,多源异构举报线索研判和辅助决策;研发基于行贿档案信息的反腐防控决策模型,构建行贿档案综合管理与评估系统;建立反腐案件综合研判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建立职务犯罪领域的自动发现、评估、预警模型不少于5个,原型实验系统不少于10个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8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务犯罪发现与预防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不少于10项。

3.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

3.1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地质异常体煤岩物性参数的地球物理响应规律及致灾机理;研发地质异常体高精度多维多分量

地面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地面复杂地形地质致灾体悬空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深部地层致灾地质体地震精细成像技术;研发煤岩含水量与火源位置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井下小尺度地质异常体机载超前精细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地质异常体井上下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智能在线多方法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与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隐蔽地质异常体大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多维多分量地面电磁仪地质异常体探测准确率不小于75%;悬停探测装置探测地下深度不低于600m;地震解释精度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4m、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10m;含水量探测误差不大于8%,隐蔽火源定位误差不大于15m;井下机载超前探测装置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1m,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2m;实现3种以上物探方法实时解译及数据融合,应用示范矿井不少于2个。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2矿井突水水源快速判识与堵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矿井突水危险性辩识与评价技术;研发煤矿底板水害超前区域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煤矿水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突水水源快速判别技术与装备;研发水灾导水通道综合精确定位技术及装备;研发巷道快速高效堵水截流技术及装备;研制车载移动式快速智能制

浆注浆系统;研制高效高可靠性大流量排水装备;开发水灾应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及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突水危险性评价技术体系;井下专用钻机适应岩石抗压强度不低于80MPa、水压不低于6MPa;突水水源识别时间小于2h;导水通道定位误差不大于5m;车载移动式智能制浆注浆系统能力不小于30m/h;排水系统在扬程600m条件下排水能力不小于500m/h;建立水害防治示范工程2个,水害隐患实时预警准确率不小于90%。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3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孕灾条件与防控机理;研究煤岩动力灾害危险性区域快速探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深部煤岩动力灾害钻孔、切缝、压裂、注水等卸压解危技术与装备;研究大型地质构造与巨厚岩层结构矿井群煤岩动力灾害系统防控技术;研究冲击地压巷道高冲击韧性强力支护材料及技术;研究深部动静载作用下区域性卸压防突技术;研究深部矿井复合煤岩动力灾害一体化防治技术;研究深部矿井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工作面危险区域及等级划分准确率不低于90%;开发出自动化钻机,一次成孔直径不小于300mm、深度

3不小于80m;高冲击韧性强力支护材料冲击吸收功不小于140J;区域和局部防突措施消突有效性分别达到95%和99%以上,时间缩短40%以上;建立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4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智能工作面开采条件实时预测与处置技术;研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设备定位的智能开采控制技术和装备;研制无人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研发工作面智能化超前支护装备及辅助作业平台;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开采效能和安全分析决策系统;建立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大面积煤壁片帮和顶板来压实时预测准确率不小于90%;工作面地理测量系统精度达到20mm;300m长工作面直线度智能控制精度达到50mm;采煤机实现智能调高,精度误差小于±5cm;智能巡检机器人对工作面直线度、采煤机摇臂状态、支架姿态、拖曳电缆状态、大块煤及片帮状况等5类以上参数识别准确率不小于95%,巡检速度不小于15m/min;超前支护装备具备状态智能感知、自稳定支护及自主导向功能,推进方向精度误差不大于5%;智能开采分析应用决策系统降低割煤循环时间不少于5%。建设应用示范工

程1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3.5 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人-机-环”信息感知增强现实理论与方法;研究矿山自动能量捕获无线智能传感技术与装备;研究矿用光学等多参数传感装置;研究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的编码标准、交互协议;研究矿山物联网融合通信网络架构及传输技术与装备;研制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技术与服务平台;研发矿山设备协同管控与在线诊断安全生产智能调度系统;研发矿山安全态势分析及预测预警系统;研发矿山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与远程诊断综合服务系统;矿山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矿山环境统一描述方法和环境安全判断准则;传感器具有故障自诊断和信息交互功能,功耗不大于100mW(环境类传感器)和20mW(设备状态类传感器);建立物联网设备、软件等唯一标识体系;矿山物联网交互服务平台数据更新时间不大于1s;实现在20s内将异常信息上报到控制中心;安全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矿山特种设备远程诊断接入并发数大于1000路,响应时间小于10s。建设应用示范工程2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6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安全事故连锁风险演化、灾变机理及应对机制;研发海洋钻井防台风安全应急技术及装备;研制井口安全监控及井喷智能预警系统;研究海洋钻井井喷失控应急工程技术方案,研制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及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海洋油气开采工艺设施安全及完整性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海洋油气开采应急高效救援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事故演化致灾模型及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深水钻井防台撤离时间比常规回收隔水管方案节约50%以上,适合于3000m水深作业;井口安全监测智能预警系统预报时间较传统方法提前3min;水下3000m应急封井器压力等级105MPa;深水油气工艺泄漏应力波监测及智能预警系统最小可检泄漏液体不大于40mL/s、气体不大于25mL/s,水下便携式结构缺陷可视化智能检测设备裂纹检测灵敏度达0.5mm;集成形成3000m水深以内海洋油气开采作业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立海洋油气开采应急高效救援平台。选择不少于2口油气井开展集成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3.7 大型高尾矿库溃坝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尾矿高应力多场耦合作用下细观结构表征和静动力;研发尾矿库溃坝大型物理模拟测试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尾矿坝深部变形三维测量、深部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坝体长期大变形连续分布测量等多源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研发尾矿库排洪隧洞智能探测及排渗系统淤堵防治技术及装备;研究高尾矿坝全寿命服役期健康诊断与风险评价技术;研发尾矿库“头顶库”安全保障堆存和筑坝工艺改造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危尾矿库隐患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国家尾矿库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保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坝体深部变形三维测量分辨率达到0.2mm;排洪隧洞塌落位置探测精度达到2m;建立可重复使用的尾矿库多因素致灾大型试验场,溃坝应急位移监控设备能在5km以外实现位移监控,精度达0.5mm;建立尾矿坝全寿命服役期健康诊断模型;“头顶库”筑坝工艺改造新技术能实现74μm以下颗粒不超过90%的尾矿筑坝;全国尾矿库灾害预警预报平台覆盖全国尾矿库的90%以上。选择不少于5座高坝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安全生产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8 典型危险化学品爆炸机理及事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典型易燃易爆危险品点火、起爆机理及判据,事故致灾因子及火灾动力学演化规律;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爆炸灾害效应时空演化规律与评估方法;研究典型点火源能量谱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燃爆灾害全过程信息智能感知预警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抑爆隔爆防护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实际情景动态风险分析的事故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典型危险化学品储运过程火灾爆炸防控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在静电、冲击波等多因素耦合条件下不少于15种典型危险化学品的点火及起爆机理;建立覆盖冲击波等5类不少于30种点火源的点火能量谱数据库;开发灾害探测感知系统、灾情现场无人机、机器人及数据处理系统,爆炸探测时间小于30ms;形成限定空间内爆炸抑制距离不大于10m、爆炸抑制响应时间不大于300ms的结构抑爆技术及气溶胶抑爆技术及装备;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动态分析决策时间不大于30min。开展不少于2项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9危险品运输过程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衍生机理及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基于行车安全事件模型生成机理的驾驶行为安全评价及主动干预方法;研发危险品运输车辆碰撞事故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道路运输泄漏多功能处理技术;研发危险品运输罐车侧翻事故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运输车辆识别跟踪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运输重点区域车路协同监控预警技术及系统;研究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安全保障技术测试与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行车安全事件模型至少包括8种驾驶行为;车速小于80km/h及相对速度小于40km/h时,主动避撞的有效性不低于85%,主动防控追尾及被追尾的预警有效性不低于94%,防追尾和被追尾漏警率小于1%,误动作率小于0.5%;前方障碍物探测距离大于150m,距离误差小于5%,响应时间小于0.3s,识别准确率大于98%;车辆对侧翻危险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5%,主动防侧翻有效性不低于85%;车辆跟踪识别率大于94%;重点区域(如隧道、桥梁等)异常识别率大于90%,车辆水平定位精度优于15m。开展不少于2个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0 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与区域一体化应急理论;研发工业园区重大事故智能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大客流疏运监控预警技术和装备;研发水运重大事故防控技术与装备;研发复杂环境下大规模人群疏散模拟与定向式应急警报分发技术及装备;研发毒气泄漏威胁下公众应急避难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工业园区危险气体大范围快速扫范围不小于1.5km;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检测预警系统客流量实时识别准确率高于90%;内河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对船舶碰撞、船-桥触碰的预警精度高于90%,针对各类船舶事故能够在1min内提供最优应急处置方案;疏散模拟系统实现不少于8万人规模的快速模拟仿真,模拟时间小于10min;手持式远程控制应急报警通知系统应急报警响应时间小于30s;毒气防护常压避难室安全时间不小于3h。建立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1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管廊内部多灾种耦合事故致灾及演化机理、典型事故模拟仿真及推演技术;研究综合管廊全寿命周

期本质安全的规划设计技术;研究入廊高危管道及附属设施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管廊本体与设备、内部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研究管廊高危管道及防护系统在线检测监测技术与设备;研究管廊防护修复、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研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智能化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管廊规划可持续性评价、入廊管道规划设计技术;形成管廊本体结构与环境安全隐患监测、快速安全防护修复技术及装备,沉降监测精度不大于0.2mm,周边环境空洞监测精度不大于5cm;形成管廊高危管道及设施可靠性测试评价技术及装置;形成管廊高危管道管体缺陷、防护系统、泄漏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泄漏检测精度小于0.1L/min,轴向定位精度±1m;形成管廊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应急联动响应时间小于1min。综合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城市,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12 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作用机理及反应特性;研究高温熔体泡沫化控制与防喷溅技术;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吊运起重机械运行监控与健康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吊运防倾翻监测与自适应控制系统;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储运容器防泄漏技术与装备;研发熔融金属专用运

输车辆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研究高温熔融金属生产过程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高温熔融金属事故应急救援虚拟训练交互系统;研发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安全事故综合防控与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气化理论与爆炸模型;形成预处理-冶炼-精炼全流程防喷溅技术,喷溅率降低80%;高温熔融金属盛装包摆幅为5°~10°,摆频小于0.1Hz;储运容器防泄漏监测预警装备预警响应时间小于1s,预警准确率大于95%;虚拟训练交互系统能模拟钢水爆炸、倾翻、泄漏、喷溅等事故场景,反应时间小于1s;流淌快速耐火阻隔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0min。建立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3矿山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体润湿及煤岩产尘机理;研究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研究矿山呼吸性粉尘在线连续监测与个体监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疏水性难注水煤层综采与综掘工作面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煤层硫化氢含量测定方法和高效吸收技术与装备;研究金属、非金属矿山采运过程物理化学除尘技术与装备;研发矿山职业危害预警信息数据库与

第三方监测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大于15%;除尘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大于90%;硫化氢吸收剂吸收效率不低于85%;建立3个示范工程,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不小于85%;综掘工作面及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不小于90%;金属、非金属矿山爆破粉尘浓度降尘效率不小于90%。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14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施工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研究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指标体系及关键指标检测技术,研究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状态监测预警技术;研发超高大跨桥梁施工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及工作平台、突发险情人员快速逃生装置;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突发险情人员逃生、定位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特殊地质条件下高边坡、深基坑新型支护设施及突发险情处置修复技术;研究深水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技术,研发通航水域水上施工监控与航行诱导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指标检测技术不少于5项,研制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平台不少于2项,实现预警准确率不小于85%。研制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通道及工作平台不少于2套,防护设施撞击承载力大于1500N,逃生与定位救援装置不少于2套,遇险人员定位救援覆盖范围大于200m,定位响应时间小于60s。开展公路或水运工程应用示范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5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特征、灾变机理、事故成因及安全评价体系;研发地铁工程施工多源耦合风险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地铁工程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智能分析与矫正技术及装备;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改善技术与装置;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事故应急处置与快速修复技术;建立地铁施工安全集成智能监管平台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1款地铁施工质量安全检测机器人,地下复杂环境下高清检测效率不低于10万点/s,10m范围内检测分辨率达到1mm;形成地铁施工现场多源异构信号综合解析的安全风险解析仪,无线接入多源异构信号数量不少于50个,信

号解析误差小于2%;实现地铁施工现场15种以上常见不安全行为的自动侦测;形成地铁与管廊施工险情及事故快速处置工法5项以上;构建涵盖五方责任主体的地铁施工安全协同控制平台。在不少于5个城市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3.16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监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工程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机理与事故预测预警方法;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状态智能识别与行为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垂直运输设备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紧邻构筑物等环境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开发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控集成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超高层、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控技术不少于5项。研发施工安全监控装置不少于3项;现场人员空间定位精度不大于0.2m,风险识别率不小于90%;设备监控装置应变监测精度2με,应力监测精度0.5MPa,变形监测精度1mm,倾角监测精度0.005°;环境监测指标精度优于控制值的2%。建立施工安全监控集成平台1项,分节点可支持不少于2000个监测点,分节点数量可根据需要扩展。完成超高层及高层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软件

著作权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7 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复合材料、低温绝热系统、功能及复杂载荷下的损伤模式和风险识别技术;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设备基于失效模式的轻量化建造技术、超低温绝热技术及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防护系统基于风险的快速检测、在线监测与安全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动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技术体系和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5项;研发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10台套;提交包括液化天然气应变强化真空绝热罐体、压缩氢气塑料内胆全缠绕气瓶、液氢气瓶在内至少5个品种的新样品,样品应取得国家认可的型式试验合格证书;形成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检验基地(平台)不少于5处。建立国家移动式压力容器动态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

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18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五类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的损伤与故障模式;研发机电类特种设备重要部件不拆卸检测和安全装置可靠性测试技术及装置;研发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运行状态监测、预警、诊断和安全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监管理论体系并研发风险防控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电梯、起重机械等安全指标、报废条件、检测监测、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8项;建立故障数据库1个,案例不少于500个;研制重要安全部件的可靠性测试装置、不拆卸检测、自动扶梯群和港口起重机群的安全管理与预警等仪器或装备7台套,应用示范不少于200台套;自动扶梯典型机械故障早期识别率达到90%以上;建立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1项,案例数据库不少于50万台。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立项国际标准1项,形成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4.1国家石油及天然气储备库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等国家储备库设施致灾机理、典型灾害(火灾、自然灾害等)及多灾种耦合效应对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储罐的安全影响评价技术和事故反演技术;研究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罐基于本质安全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原油和天然气储罐、附属管道及其它辅助设施的检验检测、安全评定、定量风险评价预警和事故应急技术与装备;开发具有安全数据集成、寿命评估、动态风险预测和应急管理等功能的战略储备库管理和安全保障一体化平台,并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库设施的泄漏探测、缺陷检测与快速维修等安全保障新技术不少于10项;研制检测监测、事故应急等装备不少于5台套,包括: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系统,系统预警时间不大于5s,系统综合误差不大于10%;储罐罐底泄漏检测系统能探测Φ6mm的泄漏孔,漏点定位误差距离不大于罐底直径的5%。建立石油和天然气国家储备库安全保障一体化平台,并在不少于3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应用示范;制修订常压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完整性管理等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4.2 国家棉麻、粮食物资储备库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棉麻、粮食等国家物资储备库火灾等热灾害的主要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研究典型热灾害对国家物资储备库的安全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国家物资储备库多灾害(热、霉变、虫鼠等)失效后果的耦合效应和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储备物资抑制自燃的关键功能材料及技术;研究国家储备库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健康监测、评价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研制物资储备库的灾害风险预测、智能监控与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安全保障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物资储备库检验检测、安全评价以及灾害防治等新技术不少于8项;开发安全环保型自燃抑制添加剂不少于1种,抑制有效率不小于80%;早期灭火凝胶材料不少于1种,吸附灭火介质倍率不小于30g/g;国家棉麻、粮食等物资储备库的全分布式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系统4台套,综合误差不大于10%;事故应急与救援系统1套,综合预警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s,联动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60s。国家级储备库应用示范2个,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4.3城市典型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道路高饱和流量的交通特点,研究对社会交通低影响的城市既有桥梁结构快速维修加固关键技术和应急装置,研发桥梁上部结构快速更换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地震高烈度区既有城市桥梁不中断交通条件下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针对城市快速路超限荷载运行风险,研究城市快速路桥梁智能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针对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城市交通设施而产生的结构安全风险,研究城市道路及桥梁结构风险监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研发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监管系统。

考核指标:城市道路复杂条件下桥梁更换装备,整体承重能力不小于2000吨,多套装备行走同步误差小于30mm,修订行标1项;形成适合城市交通特点的桥梁抗震加固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建立城市快速路桥梁重载监控预警系统,编制安全预警软件1套;建立地下工程穿越既有道路及桥梁风险监控系统,形成多级别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基于技防、物防、人防协同的综合安防智能监管系统,示范项目不少于2个。申报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

5.1 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估理论和方法;玻璃结构防倒塌关键理论和技术;城镇建筑围护结构防高空坠落及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城镇密集建筑安全绿色拆除关键技术;城镇建筑结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000个城镇建筑运维安全事件案例数据库,提出既有城镇建筑结构基于评估使用年限的可靠性评定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不少于20例示范工程,加固工程量降低15%;提出玻璃结构破坏机理、仿真模拟及防控技术;提出建筑幕墙和饰面层高空坠落仿真模拟及防控技术,研发建筑幕墙面层损伤智能检测装备(精度达0.1mm以上);提出城镇密集建筑安全绿色拆除优化技术,研制机电一体化逆向拆除技术装备,托举能力30000t,完成示范工程1项;开发城镇建筑安全监测、预警及管控技术和信息平台(预警发布时间5min以内,应急响应15min以内),开展不少于100栋城镇建筑安全性实时监测预警应用。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2社区风险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社区安全、重点人群管理、物业管理等需求的社区治理现代化保障机制和立体化社区治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社区风险治理基础数据库构建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社区多层级、多要素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现场快速响应技术及设备;研究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循证模式和行为示踪技术和装备;研发流程整合和网格融合的三维数字社区风险治理综合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包含地上和地下空间不少于10类数据并实现在线分析;动态采集与系统共享交换数据项大于100项;预警安全风险类型不少于5类,预警范围覆盖区域在示范社区不少于80%;建立循证模式策略库行为示踪技术装备具备行为在线监测、人机分离报警功能,室内外定位精度10米以内。在不少于10个社区、不少于10万社区人群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出版专著不少于2本,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6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6.1融合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对应急通信的不同需求,研究涵盖天空地多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应急通信总体框架;研

究突发事件现场多种通信网络技术融合的应急通信标准体系;研究应急环境下多网络互通及多媒体业务融合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能力强、集成度高的融合应急通信终端;研究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通信调度技术及应急调度系统;开展上述技术和系统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涵盖多种通信方式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标准体系;研制满足现场融合互通需求,不少于4型的应急通信一体化设备;研制不少于3型应急通信融合互通设备,实现多网络互通,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不少于3种业务的融合;研发融合应急通信调度系统,实现跨多网络的多业务综合指挥调度功能。在不少于3个典型省份,针对不少于3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6.2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生存保障装备体系和配套标准;研究高原高寒地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主食快速加工、分装及保质技术;研究临时住用房保暖、供氧及快速展开撤收技术;研究低温低浊、低温高浊水处理及防冻保暖技术;研究集储存、运输、加注功能于一体的油料储存与分

发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及动物尸体无害化快速处置技术;研究灾害现场卫生防疫及洗消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原高寒地区生存保障装备体系和配套标准,提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技术途径。研发不少于6种方舱装备,适应环境温度-25℃~46℃,海拔高度不小于3000米,符合国际标准集装箱要求。主食加工方舱每小时保障500人以上;住宿方舱住用人数20人以上;供水方舱保障500人以上,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油方舱容量5000升以上,具备固定及机动加油功能;垃圾处置方舱烟气排放等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防疫洗消方舱具备环境消毒、杀虫及人装消毒灭菌等综合功能。在不少于3个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6.3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成套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适合不同环境包括特殊环境不同灾情的现场和早期救治系列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微型、高效急救器材和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适合不同复杂环境条件下伤病员成套搬运工具、后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背负式、组合式医疗

单元及可机载投送、快速部署的机动医疗系统及配套关键急救技术与装备;研究适合不同灾情需要和任务需求的装备模块化运用方案和效能评估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不少于5种应急现场救治配套化、模块化急救器材和装备;研制不少于3种多功能折叠式伤病员搬运工具及重量不大于10kg的生命支持转运装备;研制不少于3种背负式医疗单元,具备5~7名伤病员的检验与急救处置;研制帐篷式可空投医疗系统及关键急救与血/氧保障装备,门诊量不小于200人/24h;研制具备复杂环境适应性的医学救治车辆,手术区达到万级洁净标准。选择不少于3个国家救援队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7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5个。

6.4主动防控型警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警用机器人移动、传感、导航、定位、协同作战等关键技术;研究用于安保、侦查、防爆、处突、救援的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智能监控、危险评估、安防管控的安保机器人,研究面向通行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全方位特征取证、快速锁定和分类布控技术;研发基于虚拟现实技

术和全息智能控制技术的警用巡逻机器人,研究基于警务知识图谱的固定区域智能巡防技术;研发适应全地形的警用现场处置机器人,研究机器人侦查取证、防爆处突和现场救援等技术;研究各类机器人的战术响应级集成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用于安保、巡逻和现场处置的警用机器人3款以上;安保机器人实现对人体4类以上个体特征的自动识别,对车辆牌照、颜色及型号进行自动识别,并与公安机关相关特征数据库实时比对,识别及比对时间不超过3秒;巡逻机器人具备全向视觉观测、虚拟现实和全息智能控制功能,能实现2小时以上自主巡逻;警用现场处置机器人具备多足高通过性和双臂仿生灵巧作业功能,能替代警务人员实现排爆、取证、攻击等特殊需求;各类机器人具备短距离通讯与自组网能力,并与公安部及3个以上省级公安机关信息中心实现系统与数据的互联互通。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6.5特种消防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森林火灾、石油化工工艺装置火灾、易燃液体流淌火灾等特种火灾扑救技术,易燃液体与气体泄漏、建筑倒塌、水域冰面救援等消防应急救援处置技术;研制适用于特种火灾扑救与特殊灾害事故处置的多功能化学侦检消防车、新型化学氧消防作业呼吸器、新型破拆工具组

等消防现场侦检、应急指挥、特种防护、火灾扑救、消防破拆、应急救援、高效洗消等系列装备;开发特种灾害事故处置消防应急指挥系统、石油化工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森林灭火机动式管线系统快速展收、快速投运、自动水力布站及运行调度等关键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特种火灾扑救与特殊灾害事故处置技术装备方面全面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装备不少于20种;化学侦检消防车具有快速取样、固定便携侦检、远程监控、小型快速洗消、离线多层次复合相关地理信息反馈等功能;石油化工火灾智能处置装备具备火灾定位、智能判定及流量自动调节功能,消防炮最大流量200L/s、射程120米;机动式森林灭火远程供水系统,输送距离不小于10km,输送流量40m/h以上。装备类成果在不少于20个省的公安消防部队开展试点应用,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8项。

6.6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无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面向灾害伤员转运与救援,研究地面无人救援机器人伤员自主搜寻与定位、复杂环境认知与自适应运动、大负载柔性机械臂、远程诊断和急救、特种环境防护等关键技术;研

3究远程空中应急无人机气动设计、导航与通信、自主起降等关键技术;研究海上救助无人船恶劣海况适应性设计、面向多种遇险目标救助执行器设计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无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载荷不低于150公斤的伤员抢运机器人,具备野外自主定位与导航、伤员自主搜寻、数据通信与遥操作、双臂协调操作等功能,并在地震、消防等救援队伍应用示范;研制续航时间不低于24h、载荷10kg~20kg的远程空中应急无人机,抗风能力不小于5级,并在测绘、民政、能源等部门应用示范;研制能适应5级海况、航速不低于10节、航程不小于10海里的海上救助无人船平台,并在海上救助部门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上一篇:经营管理系简历下一篇:赢在教育卓越人生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