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荐9篇)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双赢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主动的、有成效的服务,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1 南通纺院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实践

1.1“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创新性地探索实施了“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所谓“四共享”,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在“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通过构筑“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五融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的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融合。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与纺织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开展“四共享”合作。学院专业教授受聘担任大生集团“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并聘请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企业的车间主任、技术顾问。大生集团的专业拔尖人才受聘担任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此培育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纺织新材料应用、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合作,联合申报了12个省、市级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开发了“高吸水、高吸湿、超柔然混纺弱捻纱”等3款新产品,2项获得江苏省纺织技术创新奖、2项分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联合申报科技专利4项,2项专利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1.2“四共育”合作机制下的“3-4-3”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因在上海“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为中国人夺得第一个金杯而被媒体誉为“黑马”。该专业确立了以“懂设计的服装制版师”为培养目标,并与大型台资企业旭荣集团合作,搭建“四共育”校企合作机制。即共育“旭荣时尚空间”,搭建了集“设计、打版、成衣、营销为一体”的“前店后校”合作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展示与销售;共育教学(设计)团队,打破了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实施项目化运作,成立了女装、男装、童装、职业装等5个项目团队;共育时尚品牌,依托校企共同组建的服装设计师团队,形成实施品牌战略的能力;共育创业能力,按照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学生进入不同的项目团队,边学边做,校企联手努力将富有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提升学生边学习边创业的能力。在“四共育”合作机制下,学院与旭荣集团、南通纺联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实施了“3-4-3”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师生工作室和服装设计中心3个载体,完成单件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比赛、系列产品开发和创业方案企划4组典型任务,实现通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3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服装专业推行“3-4-3”人才培养模式后,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职业能力。先后为雪云蒙服饰有限公司、江苏紫罗兰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等25家服装企业开发了大量服装新品,其中有200余款被企业采纳并投产,产值突破9000万元。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以其优秀的教学业绩入选“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1.3“四共创”合作机制下的“一线三平台”模式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是为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于2005年新开设的专业。该专业大胆创新和实践了“四共创”合作机制下的“一线三平台”模式,即与行业龙头企业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南通纺院蓝丝羽商学院”,开展对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共同创建“蓝丝羽家纺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共同创建敦煌民族文化家纺产品品牌,形成敦煌元素家纺产品产业规模;共同创建就业基地,推动就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四共创”合作机制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主体,依托一级平台———校内实训室,二级平台———企业驻校工作室、研发中心和教师工作室,三级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

由于学院2009届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毕业生共有226套系列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使该专业在当地声誉雀起。学院师生向企业推出并已实际投产的家用纺织品新款产值已突破4亿元。

1.4“四共建”合作机制下的“三段递进”模式

染整专业在“四共建”合作机制下的“三段递进”模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院投入307万元,南通通远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1326万元,共建了染整专业“生产性教学工厂”,共建核心课程群、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共建工学交替管理规章制度。在“四共建”校企合作机制下,实施“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学习,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工厂进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习、实训,完成专业应用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学生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和提高。

近年来,学院与省内多家大型染整企业合作,通过“高起点引进一批、高素质培养一批、高技能培训一批、高水平聘请一批”的途径,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团队共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已获发明专利3项,省部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14项,并成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 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有没有建立一套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机制体制建设,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使校企双方加强交流,合作共赢,推进深度合作。

2.1 强化引导,建立校企合作政府主导机制

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过程看,校企合作起步于单体学校与单体企业的自发合作,其发展过程是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单项到全方位的逐步进展历程。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在认识与利益上难于达到完全的统一。因此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强化政府在此项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我国政府应加强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引导职能,建立相关的制定和规定,明确行业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等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对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建立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企业解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保障问题,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通过政府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作配合,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工作网络,制定深入推动校企合作的新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

2.2 资源共享,建立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1]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是校企资源共享,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成功范例,通过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使学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依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多层次的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积极推动知识型优秀企业家和技术领军人才进校园、上讲台、入科研创新团队,以企业专家、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身份参与人才培养,达到人才资源的共享;通过共用生产设备、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同享有研究成果,达到设备、技术、成果共享的目的。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交流,对于企业来说,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改进技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使企业得到产能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加强了专业服务产业的基础。对于学校来说,把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兼职教师提供了稳定的来源,提高了兼职教师队伍的针对性和稳定性。

2.3 合作共赢,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互惠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双方要寻找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和相互需求,企业需要学校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帮助或者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培训、咨询、指导,挖掘宣传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文化。学校需要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提供兼职师资,提供学生实训设施、场所,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明确校企合作基础、目的和原则,通过校企“互惠、互利、互动”的合作原则,共筑校企“技术共创、人才共享、设施共用”的坚实基础,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存在很高的依存度和契合度,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需求,制定合作规划,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利益分享机制,促使校企深度合作。

2.4 制度规范,建立校企合作约束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推进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采取三方联动的方式,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政府来说应尽快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以法律形式约束企业承担起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2];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合作教育协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协议》、《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文章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例,提出校企合作应加强机制体制建设,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义务,规范合作双方行为,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赢 利益机制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以发展的共同目标为基础,以知识、技术、效率为契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场所和资源,培养适合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要与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相结合,而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则需要在一定的长效机制下才能顺畅运行。

1.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从“办学规模”到“办学质量”的发展瓶颈。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大力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职业院校在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校校内教育所不能实现的,必须依靠行业、企业,通过建立专业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培养。离开行业、企业的土壤,技能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2.基于利益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校企合作的保障

学校或专业与行业、企业之间应当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而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保障。

获取一定利润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时所具备的实践操作技能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往往不愿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原因就是因为这样做不能为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相反,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还可能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影响。因此获取一定利益,才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是双方的事情,需要双方的精诚合作,双方凭借各自的资源,投入到合作中,以期获取自身利益。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与学校或者专业的深度合作,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内容设定、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教学等专业建设活动中,获取用人方面的优势(如为储备人才、订单培养、优先选拔等);校方或专业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获取企业资源的使用权、企业专家教学、技能指导、学生实习或就业等优势。另外,校企合作中合作项目的设定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为选择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合作项目,让企业在合作中获取经济利益,即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才是促进双方合作根本动力。

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机制则需要双方转变合作观念,要立足双方共同发展去思考如何合作,努力实现共赢,同时不能只依靠外部因素去推动校企合作,更主要的是依靠内部机制来激发校企合作的活力。

合作双方首先建立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发展目标。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打造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力量,同时培养出服务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来匹配企业的资源优势,企业才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才能建立。

3.基于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途径

3.1 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也可以称其为“委托培养”。招生条件、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等都由企业制定,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书,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等并共同实施之。合作企业重点参与技能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旨在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的学生实质上就是为企业量身打造,更加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毕业后能够较快上岗。

3.2 定向输出

定向输出可以认为是订单培养的延伸,订单培养只要指单个企业与校方合作,签订针对某专业的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定向输出则可以是大型企业集团为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等储备人才,代表集团和分公司、子公司与校方合作,按照其对人才专业、技能水平等的要求,在多个专业与校方合作培养人才,企业与各个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等,并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定向输出与订单培养一样,在技能教学和顶岗实习阶段,企业人员要全程参与,旨在培养具备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定向输出的学生毕业后到制定的企业就业,根据各自专业不同,到合作企业及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相应岗位就业。

3.3 职教集团——行业性集团化办学

职教集团20世纪开始在国外出现,我国在1993年开始起步,目前国内已有50多家职教集团在运行。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

有人将职业教育集团划分为三类:区域性集团化办学、行业性集团化办学、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我院的校企合作更适合于行业性集团化办学,因为中铁建设集团下属各工程局和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局是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行业性集团化办学可以由政府出面组建,高职院校和行业主要参与,也可以直接由高职院校和行业自行联合组建。职教集团不改变各自原有的隶属关系,目的在于方便统一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利益、目标,并在统一的管理机制下进行合作。职教集团的优势在于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捆绑在一起,目标一致、利益一致,容易提高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仅企业一个发展不叫发展,必须带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一起发展。

3.4 寻求区域产业群的合作

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专业群,且就业区域在一定范围内的高职院校适合寻求区域产业群的合作途径。区域上的产业联合相对容易,因为这些产业企业在行政划分上隶属于一个地区,政策、法规等大环境都相同。同时,同在一个地区,有关合作相关事宜的沟通更容易实现,降低了双方的合作成本。更重要的是,区域内合作,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力度会更大,政府促成其合作的积极性更高,也会给行业企业一定的福利等,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更容易实现校企合作,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4.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双方互利的机制,否则合作很难进行。基于利益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走诸如以上的合作途径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政府的参与度、合作的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合作中风险的分担等。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合作途径时,要结合自身和行业、企业、政府等条件和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根本。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3

公司于8月3日举行了安全生产座谈会,会议上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都进行了讲话,公司领导对以后的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此次座谈会上我感受到公司自上而下做好安全工作的决心;此次座谈会结束后我深有感触,现就安全生产管理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车间安全生产存在的不足

1、部分员工操作技能不熟练,是安全生产的潜在隐患。自去年停机以来,离职员工不在少数,后续跟进补充了不少新员工,新进员工的操作技能相比老员工还很欠缺,一些具体操作还比较生疏,这样就很容引起人为和人身事故,这些人员的业务技能亟待提高。

2、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薄弱。

安全生产责任认识不够,现在许多员工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正如座谈会上讲到的,态度决定一切,有责任心才能干好工作,必须树立各级员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

3、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公司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已经相当多,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完善,例如安全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各种应急预案等,现在所缺乏的就是执行力,现在各项制度的执行并不彻底,往往在制度新发布的初期执行比较好,过一段时间后执行效果就打折扣了,究

起原因制度发布后,后期的检查、监督跟进工作不到位。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为保证公司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员工学习力

持之以恒的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升基层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可以开设班组点检课,每天讲一个知识点,老员工手把手教学,新员工反复模拟演练,达到操作熟练后上岗,从技术层面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另外据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开展防化学品中毒、防化学品灼伤、防火灾爆炸、及特殊工种培训、事故应急知识培训,消防应急演练活动;真正做到让“安全生产化,生产安全化”。

持之以恒地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要强化以人为本、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引导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时刻以安全为基础,采用事故案例教育法,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例如反应仓底的卸料摆臂出现故障时,各专业共同分析,并以此案例做出更进一步的总结分析,确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设备检查方案。

增强团队凝聚力。结合学习型班组创建工作,以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个人服从集体等理念为指导,结合每年的安全生产活动月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树立系统思考、团队管理的理念。

2、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掌控能力

坚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人身安全都要在生产全过程中得到保障。

首先在日常正常生产状态下,要通过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各种设备缺陷,及时处理,避免缺陷的扩大,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日、周、月的分析工作,从日常生产中找规律,对生产加以辅导,确保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产品质量达到高品质要求。

再是在检修状态下,要填写好工作联系单,做到各专业衔接紧密,环环相扣,闭环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的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制度;在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工作,是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对工作票执行中的“三种人”要定期进行培训,增强其安全业务知识技能。

最后是在紧急状态下,当发生生产事故时的如何处理。这就需要在系统分析辨识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各种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做到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都能控、可控、在控。

3、发挥制度约束力,增强员工安全生产责任感,继续深化安全责任制度。将安全目标层层分解与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责任都清晰明确,强化各级部门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

人员都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主动自觉践行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技术提高为支撑,通过安全设计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全面推进物的本质安全化。

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排除不安全因素,目的在于在制度约束下,将有利于生产安全的思想及工作方法灌输到职工内心深处,转变成员工的自主意识。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力军,从一定程度上说,农牧民的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败。几年来,克旗委立足实际,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重点,对农牧民培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牧民培训现状

我旗现有农牧民19.7万人,其中80%以上农牧民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仍占一定比例,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理解难、接受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旗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旗努力探索农牧民培训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牧民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各类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牧民学科技的意识有所提高,部分农牧民能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在科学种田、科技养殖等方面达到了“村村都有明白人”,掌握一定技术和本领的“土专家”、“乡土人才”队伍不断长大。

二、农牧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牧民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相关部门也多方努力,并且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牧民的培训意识不到位,缺乏培训动机,积极性不高,培训班出勤率低。尽管政府埋单农牧民免费参加培训,可事实上,多数培训班农牧民的出勤率不够理想。根源就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受居住环境、接受信息、思想观念等影响,很多农牧民仍然比较保守, 安于现状, 怕担风险,排斥新鲜事物,一些农牧民认为培训费时费工影响收入,其成本效益远没有其他投入来得直接,不愿意来参加培训。

2、农牧民培训管理有实际困难。农牧民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流动性大、年龄大小不

一、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牧民教育培训难以管理,决定了农牧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3、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对于农牧民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比较少,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相对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牧民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大部分局限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最基层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牧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4、培训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现有培训缺乏切实有效的调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培训内容过于笼统,培训的形式依然停留在课堂讲解的形式,在培训科目的设臵方面也比较的落后,理论性过强,不能解决农牧民实际生产、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生产的实际需要。另外,有的培训老师水平较低,讲课不生动,农牧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农牧民厌烦情绪,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5、培训“形式化”现象普遍存在。培训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临时性,项目培训缺乏长效性和持久性。现有农牧民培训工程化、项目化、政绩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牧民培训长期性的要求。首先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是无法科学合理的评价培训效果,最终只会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其次,农牧民通过学习、掌握、运用乃至实现培训效果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另外,农牧民培训工作也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培训缺乏持续性。

三、建立农牧民培训长效机制采取的措施

1、成立农牧民科技宣讲团。2008年初旗委组织部聘请5名农牧民产业引领人、5名专业技术人员和5名分管业务的副局长组成了农牧民科技宣讲团。宣讲团深入到全旗11个苏木乡镇的35个嘎查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口传授农牧业种养技术,通过集中授课,实地指导,电话解答等多种途径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了135个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集市,设立农牧民培训咨询台,广泛开展农牧业科技知识培训,共发放科技实用资料8000册,科技实用光盘1000张。

2、加大对基层党员实用技术的培训。2007年全旗党员总数12651人,其中农村牧区党员7839人,他们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克旗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对基层党员的培训,并且将其制度化长期化,并纳入地方党委和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嘎查村级党员活动中心作用,使党员具有一技之长,使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领路人。通过努力全旗现建立5个农牧民党员培训基地:金峰公司良种肉羊产业协会、经棚镇光明村胡萝卜产业协会、宇宙地镇刘营子村蔬菜产业协会、同兴镇安乐村特色养殖产业协会和新开地乡高地村土豆产业协会,全年共有15300多人次到这5个培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实地操作,为加快克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广泛运用高科技成果。全旗加大培训设施投入力度。旗委投资46万元,在克旗广播电视台开通了远程教育频道,在各苏木乡镇建立了党员电教站,并为各电教站配备了硬盘播放机。在各嘎查村分别建立了党员电教点,统一配备了电视机和VCD。2007年,共组织25次“科技电教大下乡活动”,免费发放实用技术光盘1.2万张,约有3.6万多农牧民群众接受了远程教育,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4、聘请专家授课。为提高培训质量,我旗还积极邀请旗内外农牧业科技专家到我旗讲学,对种养专业村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传播高新的农牧业科学技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旗畜牧、蔬菜等方面土专家、种养能手的模范作用,传授他们生产、经营中摸索到的适用本地情况的技术经验。

5、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引导各苏木乡镇组织农牧民党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种养业实用技术。经棚镇、万合永镇、同兴镇组织党员群众1400余人分赴松山区、敖汉旗、吉林长白山等地参观学习种养业实用技术,在他们的示范引导下,全旗有60%以上的嘎查村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成立了种养协会,这些协会的建立为农牧民走合作化、产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经验和启示

1、坚持以农牧民需求为中心是教育培训生命力之所在。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农牧民的愿望,切实把握农牧民的需求,掌握农牧民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培训时间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培训目标,突出重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培训的盲目性,体现出按需培训的差异化特征,也只有实效性提高了,针对性增强了,教育培训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是提升教育培训整体效果的关键。培训内容是整个培训的核心,培训内容的灵魂是让农牧民听得懂、用得上,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臵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形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在农牧民培训形式上要把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实地指导和具体操作并重;把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与“土专家”、“田秀才”介绍经验并重;把集中授课和经验交流、座谈讨论并重,以培训形式的创新推动培训效果的提升。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5

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一个永恒课题、永久任务,要靠教育管理,靠内在修养和自省,更要靠制度和机制尤其是长效机制的保证。建立长效机制,关键要抓住那些带规律性、符合科学精神的做法,将有效的一时之策转化为经常之举,将成功的基层首创固定为制度规范。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有必要加以总结提炼,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能发扬光大,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升华成长效机制,这既是这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学习培训、典型引导和身份教育互相结合,探索提高党员素质的长效机制。保持先进性,重在“先”。党员要不落伍,必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理想信念比群众更加坚定,思想觉悟高于群众,业务能力强于群众,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党员学习制度,经常组织学习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将学习贯穿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抓好学习,打破枯燥、呆板、沉闷的局面,防止搞那种陡具形式、不求实效的学习,使广大党员真正从思想上经常受到教育。把是否认真学习作为评价、考察党员的重要一环,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员队伍。通过学习不断强化党员的党的意识、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运用典型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将那些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富有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优秀党员,如郑培民、吴天祥、牛玉儒、马祖光、周国知等,树为全党学习的先进典型。还要树立普通党员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增强典型的可信度、说服力。三是强化身份教育。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活动,探索颁发党员证、佩戴党徽、挂党员警示牌等形式,不断强化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开展党的任务和党员义务的教育,帮助党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二、目标激励、载体推动和权利保障三位一体,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保持先进性,贵在“进”,在于行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骨干带头作用、桥梁纽带作用、奉献作用,使他们“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一是实行责任目标激励。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最基本的要求。积极实行党员责任目标激励,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将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合理细化分解,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目标落实到人,建立合理可行的具体目标,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督促落实,防止党员不履行义务、“不作为”。与实行责任目标激励相对应,对圆满完成责任目标的要通过表彰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对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党员形成压力感。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事环境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环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并把碌碌无为、政绩平庸、丧失先进性的及时调整下来,以赏罚分明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二是建立活动载体推动。实践证明,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能够有效地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党员的不同岗位行业特点,在机关党员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在农民党员中开展“双建双带”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志愿义务服务活动,在企业事业及其他各类单位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设岗定责活动,在下岗职工党员中开展“带头创业,带领下岗职工党员再就业”活动,在窗口行业和个体经商户党员中开展亮牌服务、亮证经营活动,让每个党员都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有效地发挥先锋作用,体现先进性。三是切实保障党员权利。认真落实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保障党员权利,真正使党员成为党的事业主体。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组织广大党员进行讨论,充分听取和吸收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党内信息沟通反馈渠道,建立党员建议办理制度,保证党员的合理化意见建议能得到及时反映、认真落实,防止信息梗阻。要严肃党纪党规,防止随意侵犯、压制、剥夺党员权利现象的发生,精心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责任感。

校企合作稳定的长效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稳定机制,实证分析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期合作, 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 高职院校通过联系实习等多种渠道与企业进行合作, 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双方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探索校企合作的稳定机制是一种新尝试。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与高职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校企合作的形式仅限于校外基地的设立、横向课题合作、实习参观、讲座等。校企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从自身的办学需要出发, 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企业的状态是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 实习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导, 使校企合作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企业认为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 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校企合作的驱动力不足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因此要真正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除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外, 高职学校应主动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共同点, 并付诸实施, 以激活企业校企合作的驱动力。

二、校企合作稳定机制的构建

(一) 合作理念

共同的理念是保持校企合作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合作企业应有超前的用人理念, 同时企业要认识到, 与高职学校合作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也是企业做大做强, 保持技术优势, 使学生成为企业潜在人力资源的理念。同时, 学校要认识到与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是学校与市场保持一致的关键, 只有开门办学, 把专业推向市场, 把企业引进学校, 把教师推向企业, 把学生推向岗位, 才能在高职教育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学校要与企业不断进行沟通, 使双方的理念融合, 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 最终实现融合。

(二) 载体机制

校企合作的载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项目。对于学生载体, 高职学校应主动将企业需求内容与学校教学相对接, 优化专业结构, 深化课程改革, 使教学内容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 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 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对于项目载体, 学校应充分考虑企业现实或潜在的需要, 以企业为中心共同制定好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感受到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将职业教育办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教育。

(三) 动力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并制订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在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贷款等方面给予校企合作政策优惠;对高职学校的校办产业和校企合作股份制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 形成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机制。

三、校企合作稳定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 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设立企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是企业吸引学生去企业工作, 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相关专业, 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使校企关系稳定的合作机制。如黑龙江职业学院与广东天衡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在公路监理专业设立了“天衡奖学金”, 以奖励该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机制。

(二)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是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合作机制, 既解决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 同时也是一种稳定校企关系的新机制。学院鼓励企业冠名订单培养。如黑龙江职业学院与蛇口集装箱码头等企业开展这种冠名订单培养。冠名企业参与订单培养计划的制定, 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在冠名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 技能考核标准由冠名企业制订,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各环节考核。这种合作兼顾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促进了合作关系的稳定, 实现了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受到了港口企业的欢迎。

(三) 互聘兼职教师

高职专业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特征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结构。而院校毕业分来的教师需要到企业顶岗锻炼。同时新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使企业的岗位出现了重组, 企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为适应新的岗位, 企业员工必须培训。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主动下派教师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作为校外专家参与教学。这种校企互派兼职教师的模式使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提高, 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如黑龙江职业学院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与武汉阳逻集装箱转运公司的合作。

(四) 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 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学校可将现有课程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知识整合和能力整合。这类课程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又能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这种两栖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这类课程成为联系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如黑龙江职业学院港口与物流管理专业部分专业实训课程即如此。

(五) 开设讲座型课程

学术讲座是拓宽学生视野, 使教学面向企业和岗位的较好形式, 也是学校与企业保持稳定联系的又一个平台。对于某些实践性很强, 在企业应用中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知识和技术, 可整合成若干次讲座。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讲解。不仅使教学更加结合实际,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 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 成为校企中合作稳定的新机制, 如请武汉海关的关员来校给港口业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报关实务。

总之,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有利于将教师推向企业, 将学生推向岗位,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提高, 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

[2]杨哲.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 .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7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能力

在教学活动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想要给企业培养出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极强的有用人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涵养和就业能力为重点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职责,高职院校应当持续整顿学校的能源问题,从而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为了能够使我国高职院校将来更好的进步局面校企应当紧密配合协作。

1.高等职业教育进步的先决条件

1.1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受到经济趋势的关注

现如今职业教育的进步趋势属于别开生面的场景,这是由于经济社会进步对职业教育的急切需要,以及对于职业教育的成长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所给予的极强关注性。促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是现代国民教育机制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的有效路径,这是温家宝总理于2005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所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了大量的社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社会应当培养大量的技术型、实践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只有坚持不懈的施行校企合作的途径,才能够达成目标。

1.2培养市场人才的有关规则

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是企业、学生和家长、学校三方的共同培养。学校办学的重点目的之一是希望能够使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人数得到持续的提升,同时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学生则渴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使得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因此渴望迅速的了解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实践能力强、步入角色快、职业素养高的技术型人才被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局面。寻找三方利益结合点, 是可能的, 建设校企合作长期合作体系的最可能的先决条件是找寻三方的共同利益点。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影响作用

2.1高職院校运营程序方面存在的漏洞

许多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普遍处于弱势的问题是由于受我国传统理念的约束所造成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的发展过程中的层层阻碍,首先是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资金投入过少,从而导致院校的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的现象。其次,造成校企合作不能正常进展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师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企业对于人才方面的择选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学校的综合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影响校企合作的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现存的这些情况。

2.2企业管理部门的不足之处

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的目的,而自身的经济利益则是企业的目的。造成校企合作工作实行的障碍是由于企业在许多校企活动方面对学校投入很多的财政资助,然而却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因此导致企业对此不抱有希望。对校企合作工作发展造成相对影响的就是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的进步无关,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合理手段

3.1培养有用人才以配合企业所需

我国高职院校之所以没有新的局面,是因为在操作的时候受传统理念的约束。我国在校企合作的部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理念有明显的区别。校企合作应当随着我国现代企业体系的建立和教育体系改革持续发展而更为紧密。许多高职院校在现实状况中通常不知道企业究竟想要怎样的人才,服务业行业的超前理念薄弱,从而跟企业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教育的培养之所以存在着与企业发展脱离轨道,是由于人才的培训和运输通常与企业的现实需要或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着差异性。我们的高职院校、各大企业、政府应当加大配合力量,对于高职院校政府应当增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教学任务能够科学顺利运行。企业对自身想要得到的人力资源与高校实行全面、具体的描述从而增进沟通交流,并定期举办人才选拔活动,从而让各大院校做到怎样的人才是被需要的,在培养方面也有了明确的方向性。高职院校应用一些冲破陈旧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团队得到不断地改良,培养出更多适宜于企业和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3.2对于校企合作应当积极创新和探索

企业和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具备企业人才的要求,还要对其实施不断的创新和探究。人员能否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素质是权衡职业教育的关键条件。高职院校应当尽力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对于人才的培养问题应当转变为企业经营者角度来对待,对企业的内部现实状况踊跃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分析人才划分种类、划分比例等各项根本状况。其次,为满足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对学校的综合资源实施合理的设置,使资源使用率的得到最大化的实施,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从而让教师努力执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心培养学生的传统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怀着以教学能力、师资能源、培养基地实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另外,为了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学校应当积极了解时事变化,时刻掌握住时代的步伐。

3.3政策管理机构的实施

校企之间各项合作的进行需要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取得顺利。政府在两者之间承办着中介的角色,还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奋斗。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对校企的合作工作设立一些优惠策略,在资金给予支持,政策上给予鼓励。

3.4高职院校教学机制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当冲破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成立多样化的教学机制,定期举办人才沟通会议,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紧密配合,使政府扶持、行业指引、学生参与的“教育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机制得到实践。

3.5拓展高职院校的融资道路

达成校企长期合作的稳定条件是足够的资金。为了增加各个高职院校对学校设立、人才培训、师资团队的培养资金的投资,因此应要拓展融资渠道。若想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并使得校企合作体系成立的更加完善,国家就应当对于高职院校占用的预算比例有效的提高,对教育投资的财政预算也应当扩展。

总之,社会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进步在人才需要方面也日益多样化。想要合理的培训出适宜社会进步、满足社会服务需要的高素质、及就业意识强的技术型人才,就应当成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人才的长期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能 . 校企合作的系统认识 [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8

湖南:校企合作创新大学生创业机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九龙集团校企合作系列活动―――团中央、团湖南省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授牌仪式近日在娄底举行。

湖南九龙集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开始校企合作。近三年来,九龙集团共安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岗位达300多个。今年以来,集团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同发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创业集团”的构想,探索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并先后开展了系列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篇9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三部委第8号令、省政府第218号令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专项活动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167号)的精神,有效保持我区出生人口性别比

稳定趋势,结合实际,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宣传上求新:为了改变陈旧的生育观念,打击“两非”行为,我们在保留传统的发放宣传品、宣传资料给居民群众的同时,尝试了一些新的宣传方式;一是辖区各医院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将“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醒目标志和统一规范的“终止妊娠(孕14周以上)证明”的表样做成固定的标牌和用镜框镶嵌悬挂在医院妇产科走廊上及公共场所,让前来做手术的育龄妇女一目了然;市十一医院、市商职医院分别将省政府第218令内容置于滚动式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电子显示屏上在医院大厅内滚动播放。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宣传形式,让群众易于接受。二是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一些有益活动。今年,举办了“香江杯性别比趣味知识竞赛”、“准妈妈才艺表演”和“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这些活动普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一些新观念、新知识。三是成立了首家“关爱女孩”俱乐部,让适龄女孩在俱乐部中可免费接受各种学习培训、心理咨询、特殊捐赠、困难帮扶等。俱乐部首批会员18人,大部分来自特困家庭和流动人口中的优秀女孩。

二、在制度上求实:我们在做好宣传的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借此来推动和规范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一是根据新精神、新要求,重新调整修改了《xx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资料汇编》,让各街和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二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例会、定期督办检查、定期通报、情况专报四项工作制度,首先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例会制度,卫生、药监、计生三部门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例会,分析形势,研究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具体问题;其次是出生人口性别工作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通报一次;第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专报制度,把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门通报;第四是定期督办检查制度,今年4月份,区人大袁主任亲自带队到十三条街、辖区各医院对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三是完善终止妊娠审批制度,试行妇产科主任审核签字制度,市商业职工医院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整改,对凡持有“两证”前来引产者,必须经妇产科主任审核签字把关,否则不予施行手术。今年,他们发现了两例持假证明前来引产的孕妇,由于建立了妇产科主任审核签字制度,对妊娠14周以上引产孕妇严格把关,杜绝了非法引产的发生。

三、在打击上求狠: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必须堵截源头,防止漏洞。一是堵住B超管理漏洞。各医疗机构、计生服务机构B超操作员进行了全面登记和资格论证;对前来做B超的孕妇进行全面的登记,并要有两位操作员签字。二是堵截妇产科引产漏洞。严格把住审核签字关,坚决制止非法终止妊娠行为。三是堵截无证非法行医。计生、卫生今年来,多次联手对无证非法行医进行联合执法,规范有证行医秩序,特别是对流动人口集中、外来人口居住复杂的站北新村、陈家墩、复兴村、马场后街等城乡结合部的无证非法行医进行了坚决的打击。水塔街在整治医疗市场方面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围绕“三个建立”完善“三个机制”,立足“三个结合”,探索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资源的新路子。截止目前为止,对216户有证医疗机构开展监督检查,立案23起,处罚金额41000余元,取缔无证非法行医218户,没收药品器械267件,捣毁无证行医招牌232块。四是为了开展创建“无非法行医示范街”、“无非法行医示范社区”活动,对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8家民办门诊部、143家个体诊所进行了自查整改。

上一篇:家长温馨新学期寄语下一篇:党性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