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共8篇)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1

开放条件下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问题探讨

作者:范爱军 王 建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1期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2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广泛渗透进入制造业,使得制造业在其体系、结构、生产运作模式、企业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化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优化资源,制造业格局发生变化,企业价值链不断分解,价值链分解催生了现代制造服务业。很多大型制造集团把制造服务环节或增值较少的环节进行外包,剥离企业增加值小的环节,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企业内部活动的外部化,比如物流、采购、加工、融资等环节。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增值,服务性企业不只服务于本行业的产业链,也横向服务其他企业。因此,以核心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和价值分解带动了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产生。

围绕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前端和后端业务,开展专业服务活动,这类活动统称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产业附加值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转移下的选择,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结果。现代制造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设备成套、工程总包、零库存服务、售后服务远程化、再制造、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备品备件供应、设备安装调试和保养维修、软件开发应用、二手设备翻新、旧设备回收、设备租赁和文献编辑等方面。从提供产品和简单服务转变到提供解决方案和价值,企业不是简单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价值体验。单纯制造已经不再能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只有将更多的服务渗透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才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强的竞争力。制造业服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制造向服务渗透是制造企业的必经之路。

制造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制造业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方面进行竞争,附加值有限;服务业在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竞争,附加价值高。中国机械工业尚未改变粗放发展模式,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当前机械工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仅两次,而库存率却达20%左右,销售利润率仅有5%。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机械工业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和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种选择,也是实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要提高制造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国际分工中进入产业链高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国外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工业化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会着力提升制造业的服务化能力,融合服务和制造,以服务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不断提高研究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附加值,而加工制造部分的附加值则较低。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数显示,全球制造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已达68%,发达国家达到了72%,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全球500强企业中,56%的企业从事服务业,20%制造企业的服务性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一半。1998至2003年,美国制造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在25%以上,最高接近27%,英国则从1992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26%。发达国家的制造服务业发展速度快,市场化程度高,结构不断升级,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创造了更多的产出。目前已经出现了服务业的全球化趋势,服务产品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外现代制造服务业具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两大类;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制造服务业务转移到成本低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三是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

IBM服务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从单纯的系统硬件供应商发展为全面服务型的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蒂森克虏伯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517亿欧元,其服务收入达到167亿欧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2.3%。耐克公司所有产品外包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集中资源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利用制造业务外包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耐克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波音公司从一个飞机制造商转变成空中服务商,飞机只是波音公司每天为数百万人提供服务的工具和平台,波音公司的转型拓展了其在航空、卫星、通讯、空中娱乐以及设备维护等领域的发展,2000年,空客和波音联合组织了一个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把两家企业的共同零部件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这延伸了波音和空客的航空制造产业。通用电气公司拥有六个行业领先的业务集团,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2003年以来,服务业收入占通用电气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60%,通用电气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之一。

3 广东省制造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但占GDP的比重仅为40%,其中,制造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不高,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总值的20%左右。我国制造业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三是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四是企业间的集成和协同比较薄弱。

3.1 广东省发展制造服务业的有利条件

1)有可依托的制造业基础

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是双向互动关系。广东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是发展制造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可给制造服务业带来较大的市场容量。而且部分企业已经将产品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制造服务性企业。

2)政府重视

广东省政府着力改善制造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制造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制造服务业。重视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以及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物流和会展等制造服务业,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服务业。

3)地理优势和较早开放格局

广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毗邻港澳的优势。FDI(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等制造服务业,广东较早对外开放,使其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过程中有许多优势。2007年,广东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4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对全省GDP贡献率为42.7%。广东三次产业构成由1999年的12.1:50.4:37.5演变为2006年的5.45:51.28:43.27。

3.2 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制造服务业的总量和规模位于全国前列,集中了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以及科研服务等较多新兴行业,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制造服务业经济总量较低。大多数发达国家制造服务业一般占整个服务业的50%以上,占GDP的比例也在20%以上。2007年,广东制造服务业没有达到GDP的20%。其次,制造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低。2007年广东的教育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这两大知识型服务业占当年GDP的比例未超过4%,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等比重则相对较高。其三,制造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许多制造服务业如保险、科研教育和通讯等大多属于政府和院校的附属机构以及国家福利型和垄断型行业,缺少竞争机制。

4 广东省制造服务业发展对策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建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制造服务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追求高利润和快速发展,客户需要多样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未来制造模式倾向于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短研发期等方向。广东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强省,在全球化背景下,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都离不开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4.1 政府行为方式转变

1)完善组织体系,提高对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认识

通过会议座谈、专家宣讲、实地考察、经验介绍等多种途径,介绍国内外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交流企业创新发展经验,探索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营造一个有利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制定制造服务业发展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研发设计、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业,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信息技术、技术转让、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服务业。

2)多渠道筹集资金,将现代制造服务业纳入发展规划,降低该行业赋税

2000年,全球FDI的产业构成为:第一产业3.3%,第二产业22.6%,第三产业68.5%,其中金融业为24.9%,通讯业为11.5%。2007年,广东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044892万美元。外资投资服务业的总额占外资比例还不足30%,70%都集中在制造业。政府要支持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建立产业化有效机制,培育一批现代制造服务机构以及现代制造企业。鼓励制造服务业吸收FDI,把国外制造服务业企业吸引到广东,拓展广东服务业的市场空间。

3)深化制造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吸引、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现代制造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培育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和其他类型的服务企业集团。

4)加强CEPA下粤港制造服务业合作

香港服务业已超过其GDP的90%,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等制造服务业聚集了大量熟悉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加强粤港之间的合作将极大地推动广东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粤港合作重点:完善政府沟通机制,消除香港专业人才进入内地的障碍;吸引港资企业及优势资源进入广东制造服务业;完善粤港两地经贸机构信息交换机制;为香港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加强两地高端行业协会、重点机构的交流合作。

4.2 企业行为方式转变

1)创新服务模式

通过制造商自营服务、制造商与服务商合作服务、外包服务等多种模式,建立多种制造服务业发展模式,确定制造服务业产业形态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服务模式。加快发展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产品,专注于核心领域,剥离非核心的低价值环节,强化核心业务,强调核心技术、自身的核心能力。

2)做大做强制造服务业

服务型企业只有强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对外提供服务,成为一个沿着设计生产环节的服务型企业。通过网络设计制造管理的一系列价值体系,才能形成一个大的制造服务业的体系发展环境。

3)协调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

改变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脱节现象,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统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探索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服务需求,形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良性联动发展格局。

4.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1)积极承接制造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扩大制造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和范围,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成为世界级的服务聚集中心。以价值创新为主导来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点来延伸和发展制造业的价值链,以信息技术来支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2)提高现代制造服务业在工业中的比例

一部分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初步形成机械工业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业务形态。做好供应链管理优化;由单机到成套、工程总承包;外包辅助业务;服务活动专业化;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进一步放开服务业市场,抓住世界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本省服务业的升级,加强对技术、管理、人才、品牌和经营理念等国际先进要素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以及高水平的服务企业,在服务的种类、质量、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跟上世界的步伐。

3)实现制造服务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发展。制造服务业内部之间彼此提供所需服务,其内部结构通过自我升级得到优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终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制造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及中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点。依据广东的优势产业和各市的区域特色延伸服务业的产业链,实现制造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政府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重点培育一些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4)实现产业融合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下,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制造服务业的作用不断增强。广东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使其活动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在产业链上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加大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和中期的管理、融资以及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使服务业投入比重越来越大。

摘要:阐述了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内涵,比较了国外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广东省的经济现状,提出了广东省发展制造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制造服务业,经济转型,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段杰,张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3):57-62.

[2]来有为.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2009(04).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现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思考

云浮作为广东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地区,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解决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尽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和现实任务。

一、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现状

云浮,又被称为石城,位于广东省的西部,西江南岸,西面与广西交界。云浮市境古为百越地,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出生地。近年来,云浮市文化部门坚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多元化建设和发展路子,创新发展思路、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云浮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实施“以奖代补”等财政激励机制,凝聚社会力量、统合社会资源等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三下乡、文化服务进基层等系列实际问题。2011年以来,我市实施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市大部分镇(街)配有文化活动广场,目前已建成村级文体广场200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1间,覆盖率为98.4%;全市965个行政村(社区)建成文化室902间,覆盖率为 93.5%;建成农家书屋983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多厅(3厅以上)数字影院4间、单厅数字影院1间,全面实现县级现代数字影院全覆盖;已完成“户户通”工程建设16997户,实现全市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市、县、镇、村四级文化网络不断完善,现有国家级文化馆5个(一级1个,二级3个,三级1个),国家级博物馆3个(二级1个,三级2个),国家级公共图书馆5个(一级2个,二级2个,三级1个),省一级以上文化站13间。

(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以广场活动“十个一”、文化“三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流动图书馆进社区、进农村、流动演出网建设、农村电影放映、文化播种等工程为主要内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三年来,全市开展大型广场文艺活动642场次,观众283.5万人次,其中,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闹元宵大型广场舞会被文化部评为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共送图书下乡21万册;送戏上山下乡1522场,受惠群众824.8万人次;全市共7852条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受惠群众170多万人;农村电影放映21433场,服务群众550多万人次;举办各类书画展107场次,受惠群众85万人次;全市“三馆一站”实行全免费开放,受惠群众500多万人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在农村、学校、企业、机关、军营等建立公共文化培训基地,累计为80673人次提供免费的文艺学习培训;市、县两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顺利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城乡镇、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84个,辐射服务近16万农村人口。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不断创新。市政府着力打造禅宗六祖文化、石艺文化、南江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对“三大文化”的宣传,大力推介云浮“三大文化”,通过传媒的力量让群众进一步感受云浮“三大文化”的魅力。2010年“六祖惠能”成功入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投入600万元创作了《六祖惠能》音乐剧,该剧被列为全省三大重点扶持舞台剧目之一,荣获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建设文化强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一部优秀作品。举行了《禅之韵》、《石之魂》、《南江情》——云浮“三大文化”文学丛书首发仪式。以三大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歌曲《六祖坛经》、《两个南瓜》获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成功拍摄了以六祖惠能为题材的30集大型连续剧《月明三更》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云城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藝术(石雕)之乡”称号,“云浮石艺”被设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云浮)石文化节,将石文化节升格到国家级艺术盛会,搭建石艺创意产品国际交易平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了石材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到省在我市设立广东石文化创意产业园,成立了云浮市观赏石协会。南江文化的代表作《禾楼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中国兰寨”为代表的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初见成效。罗定市、新兴县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云安县被授予“广东省唢呐文化之乡”称号,郁南县连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郁南县连滩镇、都城镇,新兴县天堂镇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二、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瓶颈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应当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部分镇、村两级和社区还不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仍未完成,且面临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文化活动档次、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未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底子薄、数量少、规模小,文化市场的开放力度有待加大;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明显;文化队伍中高端人才匮乏等等。

三、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云浮实际,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内容: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规模合理的人才队伍、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围绕上述标准和要素,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公共文化建设驱动力。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二是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倾斜和扶持,着力解决城乡文化建设的“剪刀差”问题,确保在我市在2015年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三是拓宽公共文化投入渠道,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鼓励文化投资的政策及其相关细则,大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提供设施,直接投资、公私合营、捐赠冠名、赞助承办等方式进入文化领域,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实行重大文化项目招标制,定期举办“云浮市重大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建立云浮市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推介各地重大文化项目,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项目。

(二)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力。一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坚持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生产和服务内容、通俗大众文化与高雅精品文化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创作、生产和提供各类适合基层群众生活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共大众文化产品,同时通过编印公共文化服务地图和指南等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能够方便地掌握公共文化建设情况,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监督,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手段。逐步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主阵地作用。要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逐步把免费开放范围扩大到镇村一级公共文化设施等。同时,在原有报刊图书、广播影视、戏剧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数字报刊、移动数字电视、网络电台、QQ、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载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能力。三是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群体。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类别、多层次提供文化产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种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延伸,广泛利用全市各级文化阵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文化服务,使广大群众各取所需,各享所爱。

(三)进一步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保障力。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采取“请上来、走下去”方式,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文化人才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吸纳各类人才。积极吸收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充实专职文化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文化专才建立文化人才高地,大力发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文化志愿者,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

(四)進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活力。一是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制定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评估考评细则,量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评估考评,并将评估考评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考评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将之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二是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管理,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完善表彰奖励机制。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奖和项目奖,定期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以及先进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特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卢华东.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与任务[J].社科纵横,2009(7);

[2]齐勇锋,王家新.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4

印发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12〕7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民政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广东省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

为加快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促进幸福广东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精神,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面向所有老年人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 —1—

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到2015年,全省老年人享有社会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街道(乡镇)社区设置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紧急救援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日托照料和上门服务等方式为社区住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医疗文化单位、家政服务公司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培育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估监督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机制。

(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研究和制定城市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在城乡社区新建和改造一批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家庭服务中心、托老所、敬老院等老年服务设施,使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为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大型、重点公共场所,风景区、公园的重要景点和主要商业网点设立和配备便于老年人生活和娱乐的设施设备。街道、乡镇和社区的各类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应向老年人开放。按照自愿原则,为有需求的贫困老年人改造生活设施及无障碍设施提供资助,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研究确定。

(三)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方式,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工作、医疗康复等

部门及专业岗位。改革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加快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传统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型。规范民办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准入、竞争和退出机制,推动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在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等具有岗位资质的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使用、评价、激励的工作制度。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至“十二五”期末,全省养老机构院长培训上岗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养老机构内直接服务于老年人的医护及服务人员总数与生活能自理的入住老人数比例达到1:10以内,与生活不能自理的入住老人数比例达到1:3以内。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政府购买社工等专业服务项目。建立志愿服务者时间储蓄制,促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化。

(五)推动粤港澳社会养老服务合作。高度重视CEPA补充协议及有关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积极落实CEPA补充协议和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相关事项。鼓励和支持港澳服务提供者到我省兴办养老机构,与内地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加强粤港澳养老服务行业在资金、项目、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引进港澳专业服务机构与团队参与我省养老服务工作,推进粤港澳三地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互认,做好港澳长者到广东养老的医疗保障、福利待遇等政策的衔接工作。

三、重点建设项目

(一)打造养老服务机构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兴建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广东省养老服务杨村示范基地两个省级重点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在省和地级以上市建设若干个具有实训示范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建设“五个一”工程。到2015年,各地级以上市均有1所省一级以上等级的养老福利机构,1所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性护理机构,1个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配送餐、文娱活动、日间托老、康复保健、心理慰藉、信息支援、紧急援助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每个县(市、区)有1所省二级以上等级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机构,每个街道(乡镇)有1所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临时托管或日间照料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

(三)建设信息系统网络工程。依托现代技术手段,整合社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和服务需求信息系统,建设以网络为支撑的养老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统筹规划。各地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及“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相衔接,新建住宅小区要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将闲置的学校、医院、厂房、农村集体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二)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投入。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事业给予扶持。各地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大养老服务事业经费投入。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要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养老服务项目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实际,对失能老年人给予居家养老的专项养老服务补贴。

(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各地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的新建、改扩建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珠三角地区按每张新增床位不低于5000元、其他地区按每张新增床位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各地对建成开业的养老机构可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具体办法由各地研究确定。

(四)完善和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扶持政策。

1.按照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供应。新建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新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依法以协议方式出让,出让价格不低于国家和我省规定的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土地出让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乡(镇)村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2.依法依规减免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税费。养老院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免交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证照费除外);养老服务机构与居民家庭用水、用电、用气同价;免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固定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用,减半收取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收视维护费和固定电话的月租费。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经卫生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养老服务机构可设置医疗机构,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其收养人员中的参保人员,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

4.将具有本省户籍、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志加入养老服务事业的农村妇女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补助范围,对就业困难人员参与养老服务开展必要的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养老服务机构招用本省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五)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服务监管制度,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和机构的资质评估、认证和管理体系,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收费行为。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和社会监督,合理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完善开展等级管理、年检制度。

发展服务外包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5

访谈嘉宾: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驷,服务贸易科科长石跃军,服务贸易科主任科员王学干

【主持人】今天我们做商务局专场,首先请简要介绍一下商务局的主要工作。

【牛驷】洛阳市商务局承担着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两大任务,肩负着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商贸服务业发展等主要职能。

【主持人】说到服务外包,大家了解并不多,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服务外包?

【牛驷】外包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行业合理化分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经营管理策略。外包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是: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

2015年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印发的《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中对服务外包的定义是:专业服务供应商通过契约方式,为组织(企业、政府、社团等)提供服务,完成组织内部现有或新增的业务流程中持续投入的中间服务的经济活动。简单讲,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主持人】就是说主营业务之外的事情让专业团队来做。【牛驷】是的。服务外包按照发包方和接包方的地域不同划分为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2015年印发的《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中对服务外包统计分类包括3个门类(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9个大类,35个中类。

【主持人】洛阳市在3个门类中哪个做的比较好?目前我市在岸和离岸哪个业务多?

【牛驷】主要还是信息技术外包,目前在岸的业务多一些,离岸业务近几年也有较大发展,目前从我们掌握的数据离岸一年业务规模在2亿美元。

【主持人】我市为什么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牛驷】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省政府在《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巩固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开展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同时,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也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方案》中部署的89项具体工作之一。二是我市565产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构建“五强六新五特”产业格局,加快促进洛阳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集群化和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三是承接境外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方式和手段。发达地区因各方面因素,需要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为我们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机遇。四是促进双创和就业的需要。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众多的小微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吸纳大量的大学生就业。

【主持人】我国、我市服务外包产业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牛驷】从国家层面是2006年,洛阳是从2009年启动,目前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几个方面已成规模,已形成以软件开发、智能设计、工业设计、呼叫服务、动漫设计等门类齐全的服务外包产业结构。

【主持人】洛阳市服务外包产业在河南省属于什么位次?有没有什么做的比较好的企业?

【牛驷】目前此项工作我市在省内名列前茅,比较典型的是洛阳中重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把主营业务中涉及自动化开发矿山机械产品智能化信息化的业务和技术剥离,提供生产型服务,不仅为本企业,还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此领域的服务。

【主持人】作为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数据库如何填报?

【王学干】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分为管理端和企业端。企业需通过注册账号,进入服务外包平台系统进行填报。主要需要填报年报、季报、月报等5个报表,企业填报后商务部门会逐级审核。【主持人】服务外包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

【王学干】概括来说有税收优惠政策和利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平台建设经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项目资金支持相关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一是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国家每年给予服务外包示范城市500万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服务外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每年条件有一定变化)的企业可享受项目资金扶持,支持项目类型有国际认证、人才培训、贷款贴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海外机构、境外注册商标、开展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建立国际(离岸)接包中心和研发中心;开拓国际市场等项目。

【主持人】洛阳市是否有服务外包相关政策?

【王学干】我市正在准备起草制定有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同时我市一些政策也适用于服务外包产业。比如今年5月份出台的《洛阳市支持大数据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中规定:

1、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剥离成立独立法人企业的,给予剥离后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城市区内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信息服务企业,自建、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由市财政按实际投资总额的5% 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每年按年租金的50%给予补贴,享受补贴内不得对外转租和出售。

3、对于一些国际认定等方面给予奖励,比如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3级、2级、1级资质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5万元、8万元,由低等次向高等次升级的,奖励其差额部分等。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39号),意见从三个方面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二是加强金融服务。三是提升便利化水平。

【主持人】企业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相关政策?

【王学干】企业可通过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部分查询相关文件或者联系市商务局服务贸易科了解。

【主持人】我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哪些优势?

【牛驷】一是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已纳入洛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方案》,编制《洛阳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发展十三五规划》,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洛阳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区政策叠加,以及目前正在大力推进“565”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些都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二是地域优势。洛阳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必将为资本、人才、信息的聚集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产业优势。我市具有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基础,制造型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剥离属于服务类的业态,形成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科研优势。洛阳是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科技研发优势得天独厚,现有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4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5万人,是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科技型城市。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为洛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五是教育优势。目前,洛阳有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9所大专,112所中专职高,40余家培训机构,在校生有2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与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4万多人,这为开拓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奠定了基础。

【主持人】洛阳市的产业园区对吸引企业入驻是否有相关政策?

【王学干】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我市区级政府及省市级服务外包园区也提供了各种服务和优惠措施:例如:洛龙区对新入驻园区的服务型企业,房租连续三年分别按每月每平方米20、15、1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50元;涧西区、洛龙区对入驻的专业园区且年纳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连续三年分别按其当年区级收入的100%、80%、5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等等。

【主持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石跃军】目前,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约50亿元,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注册企业已达600余家,从业人员9.7万。2015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认定,洛阳市被命名为“河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个园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2017年3月洛阳3个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目前洛阳共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5家,另外还有4家市级服务外包园区。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范文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转变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占据了主导作用。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衡量各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进一步加快,许多地区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诸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7

节会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预定时间内, 通过物品、技术、服务或形象展示, 进行信息、物品、技术等交流、交易的群众性社会活动, 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 节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节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地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节会也越来越多, 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节会经济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 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发展节会经济的意义

据专家测算, 节会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 如果节会收入为1, 那么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节会经济具有十大拉动效应, 即形象拉动、开放拉动、会展拉动、旅游拉动、投资拉动、房产拉动、城建拉动、文化拉动、品牌拉动、综合拉动等, 长远效益更加值得关注。 可以说举办节会是城市应具备的重要功能, 节会经济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一) 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节会经济的坚实基础, 也是市场经济主体在选择会展场馆时重要的区位决策因素。从另一方面说, 会展产业的发展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型节会活动往往又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严格考核的活动。节会的发展必将推动城市的展览场馆、宾馆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必须与节会的规模、档次和频率相协调。

(二) 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

为了办好节会, 节会的组织者、参展商必然要在国内外进行广泛宣传, 这种宣传广告活动在宣传节会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城市的作用, 因为节会的宣传往往是与城市的交通、经济、人文环境捆绑在一起进行的, 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又将对举办节会的城市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也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三) 有利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节会活动前后, 为交通、通信、宾馆、餐饮、旅游、商业, 以及展览工程设计、制作、广告、媒体等相关服务业产业带来大量的机会, 有人做过比较, 每增加1000 平方米的展览面积, 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

三、胶州市节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 优势条件

1. 繁荣的商贸业奠定节会经济发展基础。 胶州市商贸业较为发达,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青岛10 区市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 商贸业的发展为各种大型集市贸易型活动的举办提供了现实基础, 其中最具代表性当属九十年代的 “胶州物资交流会”, 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近几年,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兴起的生态游、农家乐等旅游文化节会也趁势发展起来, 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特色人文及自然资源提供节会经济发展素材。 胶州市历史文化悠久, 艺术积淀深厚, 以胶州大秧歌、胶州茂腔、胶州八角鼓、胶州剪纸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举办各类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主题展会提供了素材。 2008 年, 胶州市举办 “首届中国秧歌节”, 取得巨大成功。 此外, 依托胶州大白菜等特产资源发展起来的“胶州大白菜节”等节会活动也蕴含了浓厚的本土特色。

3. 日益完善的会展场馆搭建节会经济发展平台。会展场馆是节会经济的主要载体, 是显示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完善会展业硬件设施, 胶州市结合城区总体规划, 在少海新城和新城区规划建设以中国秧歌城和会展、体育、文化、金融四大中心为龙头的会展业场馆, 积极引进并加快建设少海国际省级旅游度假区、喜来登大酒店等节会经济配套项目, 为发展旅游会展、商务会展、及其他高端会展提供载体支撑。

(二) 发展特点

1. 活动数量逐渐增多。 2014 年, 胶州市会展数量约11 场, 比2013 年增加2 场, 到2015 年会展数量增加到16 场, 比2013年增加7 场。 2013 年以前全市会展活动总数在8 场次上下浮动, 2014 年以来, 全市会展活动数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 层次规模不断提高。 “城隍庙糖球会”、“房产展” 等活动均由专业会展公司运作, “采摘节”、“生态游”、等活动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会模式, 与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业的融合度逐渐提高, 节会活动的整体形象、质量档次、活动规模较以往均有大幅提高。 2015年全市累计使用展览面积4 万余平方米、节会活动客流量近千万人次, 是2014 年的2 倍多。

3. 会展秩序逐步规范。 为加强对会展业发展的培育管理, 胶州市出台《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使会展业发展有章可循。 为规范会展市场发展, 胶州市下发《关于对节会活动实行报备管理的通知》, 对节会活动实行报备管理, 统筹安排和规范管理各类节会活动, 有效提高了会展资源利用率。

(三) 存在不足

1. 缺少长远规划。 胶州市会展业规划尚未列入全市统筹规划范畴, 与旅游、商务等相关产业结合度不高, 产业链低端化发展, 品牌意识不强, 市场化运作存在局限, 制约节会活动的长足发展。

2. 专业性不强。 胶州市的节会活动多以节庆类和展销类为主, 受当前经济形势相对低迷等客观因素制约, 展销类会展市场越来越窄, 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会展人才、营销策略的指导以及专业化的展会服务配套, 会展业发展尚处于会展市场的中低端, 与大型专业展会相比, 在活动内容、特色创新、规模档次及招商层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 缺乏政策衔接。 承办节会活动所需的行政资源、宣传资源、人力资源等相对分散, 缺少相关的鼓励、扶持、协调政策, 导致在知名会展公司的引进、各参与部门的协调、节会环境的优化、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等方面力度不够, 影响节会的拉动效应。

四、发展节会经济的建议措施

(一) 规划先行, 长远化发展会展业

坚持功能完善、统筹兼顾, 将会展业发展纳入科学长远规划, 加强会展业与文化、商务、旅游及航空服务等行业的融合度, 延伸会展业产业链条, 注重品牌会展的培育, 不断提高会展市场化运作水平。

(二) 调整结构, 高端化发展会展业

明确会展定位, 调整办展结构, 控制规模小、档次低的会展活动数量, 整合资源引导室外展向室内展转变, 引导展销类会展向博览会、大型论坛、赛事、商务会展等高端会展转变, 提高会展档次。

(三) 优化环境, 专业化发展会展业

健全工作机制, 形成主管部门牵头, 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整合行政资源, 做好节会活动的配套服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加强对知名会展企业的引进, 提高办会水平;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会展业服务队伍, 提升会展业服务水平。

五、结语

纵观我国许多城市服务业发展概况, 节庆会展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增长快、潜力大、前景好的行业之一。 胶州市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城隍庙糖球会”等一系列特色节会活动也实现了过亿元的销售收入, 还给本市的交通、通信、住宿、餐饮、旅游等相关服务业产业带来了千余万元的收入, 节会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载体。胶州市节会经济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今后应以会展项目为基础, 发展环境为支撑, 延伸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节会的产出带动效应, 形成 “节会—旅游—商贸—餐饮—住宿—交通—通信等”完整配套的节会产业链, 同时, 加强包装推广, 让节会活动走出胶州, 走向山东, 乃至全国, 使节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摘要:“节会经济”是节庆与会展的统称,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成功的节会不仅可以提升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 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更能刺激消费, 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发展“节会经济”,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文章以胶州市为例, 从发展节会经济的意义、节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着手, 分析节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为城市发展节会经济提供参考。

关键词:胶州市,节会经济,会展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市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恒龙, 王方华.会展经济[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陈忆戎.节庆产业与城市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3]龚平, 赵慰平.会展概论 (第二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山东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前景探析 篇8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存在问题;社区居家;社会机构;分类推行

(一)我省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随着养老服务业的逐渐发展,我省各地区出现了不少老年餐桌、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托老所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但由于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服务标准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未衔接配套,目前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还呈小散乱的态势,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而且其规模呈萎缩趋势,其服务功能与现实中老年人的实际养老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现实生活中,仍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如:

①养老服务的功能仍不全面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项目较少,真正接受上门服务的老人较少。除了社区组织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外,日托、食堂服务项目还是难以开办起来,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服务需求。

②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强

其一,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土地扶持政策不到位。社区养老机构很少有单独的土地来建设,一般都采取利用现有闲置设施进行改造。其二,参与居家养老工作的人员少,居家养老工作还没有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局面,基本是民政部门单打独斗。服务工作多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其三,经费扶持少。由于此项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够,且我省各地区的情况不一,缺乏投资经验的各地区政府很难把握经费投入的力度。

2.对策

⑴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规划方面。

住宅小区于初建时,统筹考虑老年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留有一定的公共室内活动面积,并通过制定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运用市场经营机制,利用文化大院,联合利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率和服务率,逐步形成为老服务网络。

⑵提高服务质量。

老人接受上门服务少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服务收费高,二是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准入、评估和监督,对新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行一一检查、验收,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入户调查、综合评分等方式,对服务站的硬件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以及服务软件材料建设等方面进行考评验收。

⑶健全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

各地区应全面细化《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如在医疗保健的服务方面,日间照料中心可以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附近,并在此基础上配备影像、棋牌设施、健身器材、聊天桌椅等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

⑷创新激励机制,壮大服务队伍。

要想解决服务人员稀少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养老服务人员从业补贴及各种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服务人员的队伍中。

⑸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

政府应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筹集标准以城市社区常住人口为基数,以城市社区常住人口为基数筹集,所筹资金一方面确保用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用于支付无偿服务对象和低偿服务对象的养老服务支出。另一方面用于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转。

(二)我省社会机构养老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已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较好的适应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但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各种问题。

1.供需呈现区域上的分化,养老机构资源利用率不高

通过实地调研的两个市来看,都存在这供需区域化不平衡。 如临沂市,有的区域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有的区域则几乎无人入住、空余床位过剩。我们经实地调查访问可知:供需不平衡的产生,造成了资源浪费,致使资源利用率不高。

2.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过关

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靠对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进行改建,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中低水平养老机构的问题尤为明显,往往集中体现在不能保证国家规定的每位老人平均三十平米的居住面积、房间内缺乏床头呼叫器、缺乏基本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

3.未富先老现象严重

据估算,临沂最高档养老机构的最高档标准为每个月10000元左右;而最低档为900/每月。而据最新统计,临沂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27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803元。由数据可以看出,养老花费仍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同时反映了养老经费高居不下的问题。

4.养老机构服务管理机制滞后

不少民办养老机构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更甚者,国家对福利机构用地、用水用电的优惠在多数地方成了一纸空文。[2]

5.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高

首先,民办养老院的服务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理员往往服务多个老人,使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其次,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为失业、下岗又不得不补贴家用的社会底层妇女,护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亟待提高。

6.养老机构医疗功能不健全

经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功能不健全。大多数养老机构的现今还无法达到医养结合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9353—2012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可知,国家对养老机构的发展定位是医养结合的综合型养老机构,而医养结合是我省的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

7.落后的观念根深蒂固。

其一,缺乏护理服务人员。人们普遍将护理工作视为脏活累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这样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缺乏现状。

其二,送老入院仍被视为不孝,现在机构养老仍不是多数家庭的首要选择。

8.养老机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检修工作落实困难。

尽管在设立之初,政府已对养老机构设定一定要求,但许多养老机构租用完工建筑,其设计并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且往往因资金短缺无力进行后期改建、扩建。故而,对于养老机构的运行期间的设施及时检修是一重难点。不难发现院内员工对设备的检查仅是停留在表面,并未达到实质性要求,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也未落实到位。

9.养老机构应急条件不足。

每个养老院都可能会遭遇如火灾,地震,疾病等突发情况。然而通过对老人们的走访,我们发现他们对于一些紧急情况下的自救意识还是相对欠缺的。各种应急演练过于形式化。其次,养老院的医疗室仅能够为老人诊断常见病,对突发疾病束手无测。中低等的民办养老机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又缺乏部分急救设施,紧急情况下只能向120求救,难以应付突发情况。

2.对策

(1)普惠性和商业性并存

养老机构的发展,应该是复合式发展。首先应该是官办、官助民、民办的混合运行模式。

其次,养老机构的发展应该是普惠性和商业性并存的[1]。我省现在的城乡收入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差距仍旧悬殊较大,初步目标仍是老有所养。故而针对各地区的不同贫富程度,养老机构的发展应该保持着普惠性及福利性。

商业化、市场化是中国的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经之路。商业化的机构养老,无论是在土地划拨、税款征收、财政支持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及优惠。同样的,随着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高质量养老的渴望和高水平的养老机构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故商业化的养老机构亦存之有道。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对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在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加大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老人入住率,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落实享受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兴办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市场服务。

(3)监督体制应随之完善

首先,明确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化,并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政供款责任及资金的使用去向。

其次,对养老机构的商业化程度控制,和微利性的把握,都需要相应的监督。

任何一个体制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监督,故而监督体制的发展也必不可少,应与相应的体制亦步亦趋或前置发展。

(4)互联网+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养老服务业虽然是个新兴产业,但从一开始发展进程中,就应结合实际,考虑发展。据调研,临沂和莱阳两市皆有网络信息化服务,通过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信息化的机构养老的模式已成发展趋势。

(5)保障养老机构微利性

养老机构具有微利性、福利性等多种特殊的性质,但市场经济有着另一特色——趋利性。政府该怎样鼓励、保证进入该领域的民营资本能够保证这种微利的存在是现在的一大难题。一种方法是政府参与到微利性养老机构的经办过程中,从贴息贷款、政府购买床位的服务、反复性的贷款转变为阶段性的补助、日常营运的监管和评估机构的介入这些方式参与。另一种方法是引入商业保险,增强保障能力,各地区政府对此应当实施“养老机构责任保险”。

(6)政府控制养老机构收费

过度的趋利,会导致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高于多数居民的消费,便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和养老机构的微利性泯灭。政府应发挥其在市场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收费控制在当地养老机构的一般水平,并鼓励一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因收费价格高、服务水平低而未能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

(7)全方位呵护要“从一而终”

应该倡导通过综合服务的设置,配合设施硬件建设,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主动养老模式应充分尊重老人的个性需求,贯穿老人的全生命周期,依照老人的个性和身体条件制定独一无二的照护计划,并持续对照护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以保证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如今,以“养生+健康管理”、“一站式持续照顾退休养老+分时度假”、“各级护理+康复”等遵循生命周期特点,并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模式已经形成。

(8)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综合素质

要让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人员,政府首先要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吸引一部分大学生到养老机构就业是一大解决方案。无论是通过与高校合作还是发放补贴,或根据其表现每年每月适当给予奖金。

除了以上解决方法,还要做到“六有”:一是有规划;二是有机构;三是有队伍;四是有项目;五是有经费;六是有平台。

(9)转变养老观念,摒弃陈旧观念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尚不健全,受旧思想的束缚,家庭养老仍然盛行。但是从长远来看,社区居家养和机构养老乃是大势所趋。国家的对养老问题的改革和扶植也主要是后者。之所以分类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使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并行,是因为老旧观念太过根深蒂固,需要长时间逐步推进养老业发展。

(10)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在目前现有养老服务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对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各种养老保险作为民生保障重视起来,如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面对庞大的老龄队伍,我们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加强社会各方关注、重视;加快养老服务建设步伐。

(11)加强紧急情况的应对

应急能力亦是多数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权衡因素。各养老机构要有危机意识和紧张感,定期进行各种应急演练。另外,各种设施的定期检修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资金短缺,低水平养老机构一般远离市区、医疗设施简陋。针对这种现象,除了养老机构自身应当与正规诊所联合服务外,政府应适当给予医护人员奖励和补贴,或调动就近三甲医院专业医护人员去条件较差的养老机构服务。

(12)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体系

推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条件较差的养老机构,可以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农村的养老机构,可以依托农村卫生室;对于闲置土地较多的医院,可以在内部设立养老机构;对于高水平养老机构,可以依托大型医疗机构。

结论:分类推进养老服务业,构建完整和谐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是正确的养老服务发展方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符合当下中国实际的。不单纯的依赖某一种方式而是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种选择,既是对各家庭负责任也是对老人安享晚年的承诺。

参考文献:

[1]王强.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中国养老服务体系构建[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4.

上一篇: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下一篇:祝自己中考加油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