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党校2012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英语
(仅供参考)
英语复习范围,即考试命题范围:
英语考试模拟题中的研究生入学复习题
(一)和
(二)-----书上P162—179,两套题的答案见书P215—216
特别说明(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1、考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大约有5个以上是书上原题。
2、考题的第三部分阅读理解至少有两篇或两篇以上出自书上的原题,占20分以上。对于英语底子薄的学员,判断阅读理解题是书上复习题
(一)(二)哪几篇文章的技巧:复习题
(一)(二)共8篇阅读文章,其中7篇文章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生涩或专用名词旁标有汉语解释,比如复习题
(一)中单词randomness(随意性)P165,仅此可判定考的复习题
(一)的第一篇文章,因此对应记住这篇文章后面阅读问题的5个答案即可。为防止考题答案顺序颠倒(一般不会),只要记住每个阅读问题题目的前
一、两个单词即万无一失。
3、考题中的第四部分英译汉大约有两个以上是出自书上原题,占6分以上。记忆技巧:在英译汉的答案中(P215--216),在答案翻译出来的对应的汉文中,把每一题对应的英语前几个单词写在那里,然后进行复习,就可以简单地记住考的哪一道题目了。
4、复习题中的第二部分完型填空,看一下就可以了,是考英语能力和拉距离的题,一般不会有原题出现。
5、学员如果蒙猜选择题答案,一定不能连续5个题选择同样的答案,即不能连续5个题都选A(或者B或者C或者D),否则选择题将记零分。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连续5个答案相同的命题。
一、概念
1.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精心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独立自主: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95):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基本经济制度:指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
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地统一,是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7.商品: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生态文明: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市场机制三要素: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要素。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作用。
14.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41 15.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17.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五大发展理念:201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正确。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方式。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以企业为单位统一经营公有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统一分配劳动成果;在农村则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两个层次体现出来的:一是在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导作用;二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的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实行按劳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1—42)正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绩推向前进。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错误。同上。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P223)
错误。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工人阶级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
错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民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大作用降低制度性我不,提商供给体系质量种提高投资有效性。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源。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5)
错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因此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领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正确。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正确。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P17)
错误。资本主义是一种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而价值本身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而任何一个量都是一个有限量,这就决定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P87)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错误。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没有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需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0)正确。第一,先进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第二,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P109)
错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革命不能输出,革命也不不能输入。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哲学基础之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张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路线指引下,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尔后的进一步现代化莫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也十分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援助,认为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挫败各类封锁、鼓励中国的政策。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226)
正确。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自党成立以来,它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慘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错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P77)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广泛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一个严密统一的整体,发挥着巨大的组织优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正确。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能够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P41)
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P32—33)
答: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成帝国主义,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价值规律的作用。(P13)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用于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无论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都要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P54)
一、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三、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五、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P48)
一、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二、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的整体。
三、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组织。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53)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
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三、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1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一、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三、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P14)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肿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P24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44)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P24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
第一、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第二、取缔非法收入。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第四、调节过高收入。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社会收入差距。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P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实现人民幸福。对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充满自信、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第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P185)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除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P61)
那么,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登。第一,第一次世界大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上述区分中,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由于革命领导权不同,就导致了指导思想、革命力量、发展前途等方面的不同。
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P44)
第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概念的灵活性,是由客观事物物本身的灵活性决定的。客观地运用它,就是唯物辩证法,而主观地运用它,就是折衷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的总和,防止抓住个别事例以偏概全,以个别现象歪曲事物的本质。
第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 a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甚至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才能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
第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诡辩论割裂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认为既然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运动变化之中,都是相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稳定性和绝对性可言,犯了把相对绝对化的相对主义错误。对客观辩证法而言,必须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3.资本的特殊性质。(P16)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资本的惟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殖。一且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四、论述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P132)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生活富裕,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好,实现人与自然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水续发展。因此把握这一总布局就是要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是要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持续提高,享有的民主权利和法制保障更加充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更加丰富高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充满活力,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中国得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的自然环境。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纲纲领。
第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反映了全面协遇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基础相协调的总布局,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把握这一总布局,就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神、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P241)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要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法我国所有回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加理和改普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六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七是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是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4.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化。这些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贫富两极分化及其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时,必然要求用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生产出极大丰富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时,不仅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后一个制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随着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的形式也越来越社会化。从最初的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到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扩过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机构。所有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地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5.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P228)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强有力保证。
第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第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深刻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6.试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7.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P251-254)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P1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2012年6月
一、行政与行政学 •
1、如何理解公共行政
• 行政与政治(政治行政两分法)• 行政与管理
• 行政与立法、司法(三权分立问题)• 行政与法律(依法行政问题)
• 因此,所谓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2、行政管学的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的权力主体 ——行政管理的过程与内容 ——行政效率与行政改革
4、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 ——科学管理时期(19时期末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 法约尔的十四项普遍原则
•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集权组织理论 • ——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 巴纳德、西蒙等人的理论
• ——现代化管理时期或管理科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 综合性学科(系统论、数学等)• 政策科学兴起
• 新公共行政学产生(政府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结合)
二、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1、行政权力的来源
• ——君权神授 • ——天赋人权 • ——主权在民 • ——社会契约 • ——代议制政府
2、行政权力的概念
• ——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人民赋予 • ——行使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运用权力的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 ——合法的强制力量,依法行政
• ——可具体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行政小三权),或立法权、管理权和决定权
3.现代社会行政权力的主要来源
——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行政权力的基本来源。——惯例裁决是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形式 ——授权也是行政权力的重要来源 ——法理是推量裁决的基本依据
4、现代行政权力的基本功能
• ——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维护国家正常的社会秩序 • ——组织、调控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增进人民福利 •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提升国家的国家地位,为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行政权力既有积极建设作用,又有消极破坏作用,防止 权力滥用
5、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
• ——以民意为基础 • ——以政策为依据 • ——以法律为准绳 • ——ª以透明为要义 • ——以高效为目标
行政体制的基本形式
集权制行政体制 分权制行政体制 均权制行政体制
注意:
比较集权制行政体制与分权体制的利弊 6.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行政责任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行政责任。7.行政权力与行政问责 决策失误要问责
执行不力要问责
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要问责
内部监督管理不力要问责
行政首长言行与职务身份不符要问责
根据权威问责信息,可以通过合议机构启动问责程序。
三、行政组织与行政结构 1.如何理解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是行政权力的物化,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2)国家行政组织是依照法定程序组建和变更的。
(3)行政组织是各类行政机关的有机组合,是由人员、职位、单位、部门等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4)行政组织机构改革与发展的直接目的,是从组织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2.行政组织的一般特征
政治性与权威性
公共性与系统性
科学性与系统性
3.古典组织理论的行政组织原则
专业化分工原则
命令统一原则
业务类同原则
权责法定原则
权责统一原则 行政幅度原则
政治与行政分离原则
政治中立原则
4.现代行政组织原则
法治行政原则
职能目标原则
精干效能原则
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p66)
职、责、权一致原则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5.国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五级政府、中央与地方关系)
• 国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方式
督职能适度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行政三分制:即在一级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和监 “ 行政三分制”的基本宗旨:
分权
重组
创新
协调 目标
(重点关注:大部制改革的有关内容)6.行政组织体制 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何谓首长制?何谓委员制?比较各自优劣?) 层级制和职能制
(何谓层级制?何谓职能制?) 集权制和分权制
(何谓集权制?何谓分权制?)
四、行政职能与公共服务
1、如何理解行政职能(三种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行政职能:亦称政府职能,它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2.行政职能的特点
—— 政治性与社会性 —— 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 多样性和整体性 —— 强制性和服务性 —— 共同性和专门性 3.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保卫职能、专职职能、民主职能)
经济职能
文化职能
社会职能
4.公共行政的程序性职能
(古立克管理七职能:POSDCRB,即计划、组织、人事、协调、报告、预算)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5、当前我国行政职能定位 • ——经济调节 • ——市场监管 • ——社会管理 • ——公共服务
6、行政职能体系的影响因素 • ——国家的阶级本质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一国特定的政治文化
• ——行政主体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7.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 行政职能的内容和手段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行政职能日益分化和专业化
—— 行政职能的重心逐渐由阶级统治性职能过渡到社会管理性职能
8、为什么我国要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依据是什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国家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公共行政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对行政职能的重新思考和定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行政职能的新要求。9.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继续理顺政府行政组织内部的职能分工。
坚决依法行政,从严治党。 改革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 加快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建设。10.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途径
——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政企分开是实现行政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培育社会公众的自我管理意识。11.公共服务的特点 ——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公共服务的广泛性 ——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 ——公共服务的动态性 12.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行政理论(P117)——新公共管理理论(P118)——治理理论(P118)——新公共服务理论(P119)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理(P119)13.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发展方向。
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13.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
提供公共服务。
强化制度供给对象。
“以人为本”促进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15.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转变政府行政职能;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建立公共治理机制;
改革公共行政体制;
五、行政领导与领导体制 1.领导的构成要素
——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环境
2、行政领导的涵义与特征
• 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 和管理行政事务,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检查、监督等行政活动
• 特征:统一性、执行性
3、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
• ——决策 • ——计划 • ——组织 • ——协调 • ——控制 • ——监督
4、行政领导的方法 • ——群众路线法 • ——调查研究法 • ——矛盾分析法 • ——现代科学方法
5、行政领导的艺术 • ——处理事的艺术 • ——领导人的艺术 • ——掌握时间的艺术
6、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 ——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德)• ——业务素质(才)
• ——其他素质(健康体魄,人格魅力、创新能力等)• ——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中央提出的五大能力
——不断地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总揽全局的能力
• 六大领导本领(胡锦涛05年7月山西考察)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 ——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 六大领导能力(习近平)
——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苏荣书记在2008年12月15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讲话• 一是科学判断形势、敏锐把握趋势的洞察力; • 二是勇于破解难题、善于抓好落实的操作力; • 三是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 • 四是冷静应对复杂情况、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驾驭力。
7、行政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 ——具有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 • ——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 • ——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 • ——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
• ——具有良好的气质结构
8.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基本原则
共产党领导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
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六、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 1.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执行型决策与行政性决策
中央决策、地方决策与基层决策 2.基本的决策理论模式(P161—163)
完全理性决策模式
有限理论决策模式
垃圾桶决策模式 •
3、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首长制
委员会制
混合制 行政决策系统
4、行政决策过程
• ——行政决策形成阶段 • 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 收集信息,拟定方案 • 分析评估,抉择方案 • ——行政决策实施阶段 • 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 行政组织与行政指挥 • 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 • ——行政决策完善阶段 • 信息反馈 • 决策修正 • 追踪决策
5、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问题 6.行政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控制的方法 • 行政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标移位
执行不力
腐败行为
控制行政执行过程的方法
完善体制和设计
注意对行政执行的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 问题诊断
七、人事行政与人事体制
1、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 ——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 ——是实现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 ——人事行政的发展与完善能有力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 ——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2、人事行政的原则 • ——党管干部原则 • ——功绩制原则 • ——依法管理原则 • ——适才适用原则 • ——智能互补原则
3、国家公务员制度
• 《公务员法》的有关新内容: • ——公务员范围扩大了 • ——一个类别增加到三个类别 • ——公务员任用增加了聘任制 • ——笔试面试法定化了
• ——考核内容增设了“廉”,考核等级增加了“基本称职” 4.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选任制 考任制 委任制 聘任制
八、财务行政 1.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稳定与增长的职能
2.我国公共支出制度的改革
合理界定公共支出的范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公共预算管理体制
深化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明确各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职权,实现公共预算的衣服管理。
九、行政监督与依法行政
1、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 ——行政权力地位重要且范围广泛
• ——行政管理活动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 • ——行政管理主要是人财物管理,行政人员易受其诱惑
2、行政监督体系
• ——外部监督
• 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 ——内部监督
• 非专门监督(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专门监督(行政监察、行政复议、审计监督)
3、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
• ——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意义 • 防止权力滥用 • 保证政策有效执行 •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 为政清廉
• ——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途径
• 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纪检机关的职能。• 完善监督制度和法规。• 加强纪检监察、执法队伍建设。
十、行政文化与行政伦理 1.行政文化的内涵(P284)2.行政文化的内容
——主观性的行政文化
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思想
——规范性的行政文化
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原则 3.行政文化的功能 ——指导与整合功能 ——铸造与培养功能 ——凝聚与激励功能 ——调适与规范功能 4.行政伦理的内容
行政个体的个人品德
行政职业道德(奉公、守法、忠诚、负责)
公共组织伦理
公共政策伦理
5.行政伦理的功能
引导功能
规范功能 维系功能
选择功能
十一、行政效率与绩效管理
1、行政效率与行政效能的概念区别
2、行政效能的测量与评价
• ——衡量指标
• 质量、数量、费用、时效等指标 • ——技术性测量方法 • 行政功能测量法 • 行政费用测量法 • 行政要素测量法 • 标准比较法
• ——社会性评价方法 • 政治价值评价法 • 社会效益评价法
3、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 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行政管理方式方法
•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 改善环境 • 合理设置机构 • 提升人员能力素质
• 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 4.行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行政绩效管理的法定地位。前提。 行政绩效管理应以行政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为基本
建立和完善行政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
以一定的激励制度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开放、和谐的行政绩效管理体系。 以电子政务为契机,建设高效、统一的行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5.行政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
制定明确的行政绩效管理协议和行政绩效管理规划。
设置科学合理的行政绩效指标。
实施行政绩效评估。
推动行政绩效管理的信息的沟通和反馈。
加强行政绩效管理的监督和控制。
十二、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1、行政改革的目标
• ——提升政府能力 • ——提高行政效率
2、行政改革的内容
• ——功能调整 • ——结构调整
• ——行为变革(观念转变)
3、战后西方国家行政机构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 ——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职能分工专业化 • ——政府部门综合协调职能的增强 • ——加强政府参谋咨询组织建设
• ——建立健全行政信息系统,实现行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 ——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指导作用 • ——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私人企业的成功管理方法
4、当前我国行政改革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 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4)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5)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5.当代行政发展的趋势(1)全球化(2)分权化(3)电子化(4)民营化
建议必读资料 • • • • 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有关行政管理、行政改革方面的表述 十七届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家公务员法》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什么叫不确定型决策?
3、简述异体监督。
4、简述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评价的作用。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谈谈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政治理论部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简述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3、简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简谈现阶段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2、简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 经济管理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法约尔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2、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具有哪些新观点?
4、什么是管理观念?
5、简述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3、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理论部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简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3、简述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4、简述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5、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3、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
2、试述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经济管理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2、赶超战略具有哪些特点?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方案选优的标准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政治理论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理论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年入学考试试题2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具有哪些新观点?
4、什么是管理观念?
5、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辩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辩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3、财产所有权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辩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辩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物质
3、跨国公司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科学发展观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规律是人认识的结果,所以规律是主观的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2、试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2、简述协调的作用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6、简述评价的原则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函数式:Y(管理理论)=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的整体优化是局部优化简单相加。
4、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
5、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守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5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意识的能动作用 社会生产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否定就是扬弃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由群众说了算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建立经济管理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简述管理的人本性。简述管理客体的特征。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在实际中,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管理主体仅指的是领导者,不包括管理机制。
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容易使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案例分析:某县委书记到任以后,根据他在另一个县当县长的经验,认为该县情况跟他以前所在县情况大致相同,所以他决定在该县实施“万亩果林计划”,县委一班人根据县委书记的指示狠抓落实,使“万亩果林计划”很快得以实施。问:这是不是科学决策,为什么?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 党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辨析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如何论述“创新”的?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5分,共20分)管理规律 共有经济规律 管理的系统观念 人的假设理论
二、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管理机构的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管理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管理的动态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进行跟踪决策应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确定战略步骤的依据是什么?
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处理好哪些关系?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心要性的认识。
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监督所具有的功能。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真理的相对性
2、劳动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一国二制”的构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是为人们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要由所有制来决定,还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来决定。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试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坚持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试述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企业决策思想科学化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简述管理的人本性。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谈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52、“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开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
3、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5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它主要表现在:
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的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工作路线对于定制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4、提出民主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5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2、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57、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社会主义本质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重要达到的目标。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我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十一届三中全会钱我们在社会主义建中出现了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
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6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一个中心。
二、两个基本点。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五、依靠群众。
六、党的领导。
6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6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置与基础工业建设。
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力度,振兴支柱产业。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4、农业现代化内涵是什么:一是直接依托于土地的第一产业逐步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城镇化等等。
65、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投融资要探索新机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3、坚持富民政策。
4、以方位开放促开发。
5、必须依靠科技教育。66、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6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
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断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原因: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71、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五大做出了面相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部署。
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
7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又要不断的完善这些制度。
2、既要不断借鉴别国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
3、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73、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具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传统经济体制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74、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3、如何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7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和平统一,4、高度自治。
5、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和政策。
7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外交方针之一。
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进程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出现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新阶层的作用,并引导它们更好的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7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四川省委党校2012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英语】推荐阅读:
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题及答案11-05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挂职干部07-14
新一届四川省委领导班子产生07-14
2024四川造价员考试复习资料06-15
省委党校英语作业09-26
团省委青少年研究课题12-16
四川高考英语作文06-22
四川高考英语点评11-15
四川某事业单位考试真题10-14
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