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精选8篇)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篇1

工作的调研报告

泽州代表团第四小组:赵晓霞

调研时间:2013年5月30日

调研地点:泽州县南部山区(晋庙铺镇、山河镇)

参加人员:泽州代表团第四小组成员:王文霞,唐克,张存太,赵晓霞,尹粉红。

调研内容:

根据市人大的统一安排,在市人大孔主任的带领下,在泽州县人大的组织下,我们泽州代表团第一、四、五小组代表,在2013年5月30日,对泽州县南部山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现在主要针对晋庙铺镇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调研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基本情况

1、“一村一品”情况

(1)发展格局

晋庙铺镇自2011年以来,在“一村一品”建设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扶持农牧专业合作发展,基本形成了“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具体为:一是以黑石岭、小口、石槽、大池头等村为代表,致力于打造万亩山楂园、核桃树基地的特色种植村;二是以拦车、韩家庄、晋庙河、伏堂街等村为代表,致力于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的规模养殖村;三是以范谷坨、大山河、天井关等村为代表,致力于形成集旅游观光、避暑消夏、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观光休闲村;四是以山尖、草地铺等村为代表,致力于巩固运输优势、融入中原物流的现代物流村。

(2)、建设成果

2011年,大山河、石槽创建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在2012年,拦车、山尖加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行列,黑石岭村创建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沙石堡、晋庙铺、小口、韩家庄等8个村成为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今年,晋庙铺镇将继续努力创建包括晋庙铺、小口2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3)、合作社发展情况

合作社是“一村一品”的基本组织形式,近年来,晋庙铺镇不断推动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黑石岭村成立的“百花谷农牧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发展山楂1300余木,2万只蛋鸡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中,已解决剩余劳动力40余人。

石槽村成立的“孔子回车农业专业合作社”,已有入社农户102户,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发展核桃树400余亩(目标为1000亩),种植小杂粮100余亩,已解决剩余劳动力50多人,2012年实现收入7万元。

拦车村成立的“天煌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70余万元,建设生猪、土鸡养殖基地。现存栏生猪500多头,土鸡散养8000余只,解决劳动力20余人。2012年实现收入近20万元。

山尖村成立的“晋鸿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10万余元,发展核桃树200余亩,解决劳动力30余人。

目前,全镇共有各种专业合作社33个,以发展核桃树4222亩,山楂树5010亩,连翘3000亩,苹果树265亩,梨树250亩,桃树20亩,大田蔬菜550亩,蚕桑850亩;发展张虎街、大池头、拦车等养猪场27个,生猪存栏10050头,出栏13000头;发展晋庙河、伏堂街等村养羊户33户,羊存栏3000只;发展黑石岭、南李家庄等村禽类养殖场3个,鸡1万只,鹅110只;发展石盆河、化布施等村养蜂户7户,蜂600箱,年产蜂蜜2万斤。

(4)“一村一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一些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视挖掘不够,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工作的健康发展。

b、是抵御突发性风险能力差。比如:开年后,禽流感爆发,晋庙铺的土鸡散养受到严重打击,土鸡蛋无人问津,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在4月19日,晋庙铺镇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致使大范围的核桃树受到严重冻伤,损失很大.C、是经济效应不明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种植果树生长慢、周期长,短期无任何经济效益,而且误工多,造成群众不愿参与。

d、是资金缺口大。比如在发展规模种养殖上,前期开发需要大量投资,后期维护也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缺口很大。

e、是是品牌知名度不高。虽然大山河的绿色无污染蔬菜,石槽的金石小米,拦车的土鸡蛋等都有着很好的口碑,但和南岭黄梨、鲁村小米、巴公大葱等兄弟乡镇品牌相比,劣势明显。

2、“一县一业”情况

生猪养殖是泽州县发展“一县一业”的载体,2012年,晋庙铺镇在生猪养殖上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泽州雨润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的落户开工,这对推进晋庙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项目已投资1.25亿元,完成了饲料仓库、办公场所、功能区的主体工程建设。

(1)全镇生猪养殖现状

晋庙铺镇现有养猪户33户,其中,标准化养猪场1个,规模化养猪场2个,小型养猪场27个,散养户2个,共存栏10050头,能繁育母猪455头,2012年共出栏13000头,无害化处理150头。

(2)标准化养猪场建设情况

a、雨润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2011年12月份成功签约,2012年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占地360亩。

b、利农专业养殖合作社:2002年建成投产,占地4500平方米,猪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存3000余头,年可实现产值30万元,同时,可解决劳动就业20个。(3)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晋庙铺镇畜牧兽医站共有职工4人,村级动物防疫员20人,每年春、秋两季集中为全镇养殖户防疫注射(常年补针)、消毒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服务,2012年共防疫注射23050头(只),消毒面积达1万平方米左右,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为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养殖户的普遍好评。

(4)加工销售体系建设情况

全镇共有2户卖肉摊点,都在晋庙铺村,主要经营猪肉销售。2个买肉点都有动物卫生防疫合格证和营业执照,属合法的卖肉摊点。

(5)“一县一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是发展环境欠缺。比如,由于晋庙铺镇属缺水乡镇,供水不足的难题已成为制约生猪养殖业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所在.b、是市场风险较高。目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猪肉价格将走低,但饲养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户难以有较好的收益。

c、是规模较小,融资困难。由于规模小,再加上市场风险高,回报周期长,银行和信用社不愿意也不敢大量贷款,养殖户难以融资扩大规模。

d、是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门槛不断提高。从2013年起,要求养殖户养殖占地必须达到3亩以上,而且在土地审批和环保办理上,难度大、费用高,小养殖户难以承受,只能自生自灭。

e、是政策没有连续性。比如说政府只免费提供树苗,至于后期的管理费用和果实的销售问题无人问津。有些种植户短期内收不到效益,或者找不到果实的销路就只好半路夭折。

二、对“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泽州县南部山区的“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的调研,针对晋庙铺镇的“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的发展情况对泽州县的“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 “ 一县一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确定的分管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 “ 一县一业”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理解“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着力营造“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抓好山楂树和核桃树等种植业以及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果树种植业、生猪养殖业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篇2

一、基本情况

阳泉市是一个工业城市, 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全市国土面积4452平方公里, 辖平定县、盂县、郊区三个农业县 (区) 和城区、矿区、开发区, 32个乡 (镇) , 960个行政村, 总人口131万人, 农业人口66万人, 农村劳动力28万人。全市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山多地少, 农业立地条件差, 水资源缺乏, 93多万亩耕地, 除平定县南川、盂县“两川三坪”共计约10万亩平川外, 其余全部为山地。农业种植以玉米、杂粮为主, 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

2010年, 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亿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41.5%。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 在全省排第2名,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24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73%。第一产业增加值6.68亿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97.7%, 为农民提供收入1250元。

近年来,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体, 以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为核心,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了核桃、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和生态林业、杂粮两个潜力产业, 初步形成了平定县发展畜牧业, 盂县发展核桃产业, 郊区发展设施农业 (蔬菜产业) 的“一县一业”格局。

目前, 全市建成了以平定县柏井镇、郊区义井镇等为主的52个畜牧养殖基地, 畜牧业收入达到了7亿元, 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80元;以平定县岔口乡、盂县上社镇等为主的8个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连片面积在双千亩以上的村有6个、千亩村达到46个, 在500亩以上的村有124个, 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 销售和加工总产值达到2.84亿元;以郊区河底镇、杨家庄乡等为主的30个蔬菜种植基地, 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达到23个, 全市累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 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蔬菜产量1.3亿公斤, 产值2.2亿元, 为全市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00元;以盂县东梁乡、西烟镇等为主的7个杂粮种植基地, 全市小杂粮播种面积21.62万亩, 总产量2790万公斤;以平定县娘子关镇、郊区平坦镇等为主的8个休闲观光基地, 2010年旅游人数164万人, 门票收入4296万元。

积极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实施农业产品品牌战略, 走贸工农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32个,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入社社员1.4万多个, 带动农户4万余户, 出资总额3.4亿元。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42万亩, 无公害产品认证主体10个, 认证产品16个。“大寨牌”核桃露被评为绿色食品, “招财牌”核桃油、“延年翘牌”连翘茶被评为有机食品。全市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9个, 其中列入省“513”工程的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3亿元。

此次我们深入调研的12个村, 2010年底, 按人口划分, 500—1000人的6个村, 1000—1500人的5个村, 2000人以上的1个村;按主导产业划分, 从事农产品生产的2个村, 畜产品生产的4个村, 农产品加工的4个村, 工艺品加工的2个村;按人均纯收入划分, 4000—4500元的1个村, 4500—5000元的1个村, 5000—6000元的4个村, 6000元以上的6个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在20%以下的2个村, 20%—30%的3个村, 30%—40%的1个村, 40%—50%的4个村, 60%以上的1个村, 90%以上的1个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在40%以下的1个村, 40%—50%的4个村, 50%—60%的2个村, 60%—70%的3个村, 70%—80%的2个村。整体情况看, 12个村村级组织健全, 班子战斗力强, 干群关系和谐, 主导产业突出, 产业优势明显, 发展潜力大, 带动辐射能力强。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是远近闻名的“龙筋之乡”, 全村从事黄瓜种植和黄瓜干加工的农户达300多户, 占到全村总户数的66%, 黄瓜种植面积210多亩, 年产鲜黄瓜160多万公斤, 加工黄瓜干3万公斤左右, 收入350多万元。仅黄瓜干一项, 人均纯收入2900多元, 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67.4%, 并辐射带动周边上庄、河头两村200余户农民。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培育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阳泉市虽然以工矿业立市, 以工业经济强市, 但是, 历届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他们矢志不移抓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始阶段, 阳泉市就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培植区域特色产业, 创新农业增长方式, 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抓。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 阳泉市更是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战略位置去抓。不断捕捉亮点, 积极探索,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跳出农业抓农业, 跳出农村抓发展, 从而推进了产业富县、产业富村、产业富民。

(二) 结合本地实际, 选好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长期以来, 阳泉市结合本市山多地少、十年九旱、农业基础薄弱的特点, 始终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发展原则。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按照“城郊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加工企业, 纯农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边远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业、杂粮种植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八五”、“九五”狠抓“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十五”、“十一五”实施“3+2”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 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夯实了产业基础。

(三)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找准支持服务的着力点。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阳泉市委、市政府都适时地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正确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在资金扶持上, 落实国家、省各项补贴, 五年共发放各类粮食和农资补贴资金1.25亿元。2010年,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主导产业扶持资金就达到了9680万元, 其中用于核桃产业3680万元, 设施蔬菜3000万元, 畜牧业发展1400万元,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600万元。市、县 (区) 两级财政用三年时间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二是在金融服务上, 各级金融机构创造服务环境, 出台“信贷惠农”措施, 优先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起步和发展, 建成1个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 “十一五”期间共落实信贷资金2.3亿元。三是在市场发展上, 全市各类农贸市场已发展到39个 (不含各类超市) , 其中大型农贸市场7个, 年交易额9.8亿元。为方便特色农产品专业户交易, 市区还专门开辟了9个便民摊点, 对本地特色农产品专业户免受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四是在信息服务上, 全市建起了“农业信息网”和“农产品交易网”, 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县 (区) 、乡 (镇) 、村及种养大户, 适时发布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供求和运行情况, 为本地农业和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网络通道。五是在科技服务上, 全市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长年坚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农科“活动月”“活动周”活动以及农业科技人才包乡、包村活动等, 将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等送到农民手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35项, 推广新农业工艺28项, 引进推广新品种22个。

(四) 创新发展模式, 夯实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一村一品”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核心是产业及其产品, 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产业化链条, 它的支撑点是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种养户。阳泉市农业的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广大干部农民群众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总结推广出一些发展模式。

在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上, 阳泉市各级政府通过积极引导, 逐渐形成了具有阳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基地”型, 就是有稳定的原料基地, 有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企业, 企业和基地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以郊区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拥有高粱、绞股蓝种植基地2000多亩, 年产各种“绞股蓝”食醋10000多吨, 产值6000多万元。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 就是在适宜某种种养业发展的一定区域内, 由一家一户分散的原料生产而形成基地, 农户、基地为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原料, 企业和农户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订单合同来约束双方。以盂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在盂县拥有核桃种植基地15300亩, 核桃种植户2500户, 年产值3亿元。三是“合作社+农户”型, 就是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农村种养专业户进行产销挂钩, 订单生产, 订单收购, 利益共享。以郊区三舁果业合作社为代表。该合作社拥有核心社员150多户, 带动外围果品种植户100多户, 年购销苹果350多万斤, 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上述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发展特色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利益联结紧密化、带动农户市场化。通过多年的发展, 到目前全市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个, 基本形成了果品、粮食、薯类、乳品、畜禽、油脂、蔬菜、蜂蜜等八大产业链, 其中列入省“513”工程梯次企业的有18家, 全年销售收入7.3亿元, 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2家。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42个, 直接带动农户50000多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连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阳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乡镇、村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思想老化, 观念陈旧, 没有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 实践中造成工作推进力度不大, 一些农民群众对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了解不够, 自觉参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信心不足, 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 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 导致部分乡 (镇) 、村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从而制约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这是制约和阻碍“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 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 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 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 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最终形成;产业种类杂, 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 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亟须健全完善。

(三) 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明显。

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 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还没有成为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还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有的专业村虽然注册了一些农产品品牌,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使用, 宣传力度不够, 各个农产品品牌还限于小范围使用, 品牌市场的知名度和带动力还处于培育发展状态, 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农业上档升级的“短板”。

(四) 科技人才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仅占11.2%。务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65岁以上的农民占19.9%。部分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农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技术服务难以完全到位。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带头发展的“能人”, 农民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缺乏充分的生产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五) 缺乏资金后劲不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 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差, 一些前景看好的产业项目难以起步生根, 难以发展壮大。三是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少, 市县均没有设立“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专项扶持资金。四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高, 农民贷款难度大, 影响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六) 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多。由于受自

然灾害、市场环境、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

建立健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 各级成立“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领导组, 制订和完善发展规划。从上至下构建起主要领导负责,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激励机制, 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一方面要开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 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 落实优惠政策, 创优发展环境。

市县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各项优惠政策。结合地方实际, 出台财政奖助、贴息贷款、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 强化培训学习, 汲取外地经验。

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有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特别是要针对村干部开展适应性的培训工作, 达到明确目标、开拓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加强培训, 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 组织目标性的参观考察, 学习汲取先进经验。

(四) 打造强势品牌, 提升竞争能力。

全省要突出品牌重点, 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 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特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创造条件举办各种农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 同时积极组织基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 利用各种节会平台以及各种媒体, 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 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 培植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体系。

要以龙头企业为抓手, 一方面, 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夯实“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载体, 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发展机制,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植“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鼓励引导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 突出规范管理, 提高运作质量,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 以产业化体系拉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

(六) 健全服务机制, 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 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 确保“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要强化科技支撑, 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 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 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提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 健全完善农业“三电合一”建设, 让群众得到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 增加投放额度, 适度降低门槛;要加强协调服务, 各相关单位要支持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形成上下同心协力, 各部门齐抓共管, 建立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摘要:调查研究阳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和做法, 分析存在主要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篇3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现代农 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笔者对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柞水县始终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抓手,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面向省内外市场,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选定产业,调优结构,培育基地,突出龙头,发展能人,注重科技,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积极培育特色养殖、无公害绿色蔬菜、花卉种植、豆制品加工、旅游服务、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和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一村一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全县共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9个、推进村41个,占120个行政村的50%;注册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家,农户覆盖率达到71%以上;注册“汇生源”、“商洛山”等农产品商标9个,完成“三品”产地认定21个、产品认证31个,柞水木耳、柞水核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

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655元,较去年2995元增加660元,增幅达到22%;较2005年1370元增加2285元,增长2.7倍。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9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1%以上。其中来自主导产业收入3218元,占总收入的72.1%;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71%。

二是主导产业优势凸现。建成了汇生源、金台、杏坪、红火、中坪、街垣等6大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劳务输出、豆制品加工、畜牧养殖、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专业村60余个,建成千亩中药材种植、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十万头生猪、百万只土鸡等种植养殖基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循环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分散式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开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展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余家,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织60个,注册“汇生源”、“老作坊”、“商洛山”、“祥辉”、“晓荫”、“紫薯”、“秦南彩”等农产品品牌9个,柞水溶洞、盘古山庄、秦楚古道、牛背梁森林公园等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石瓮镇东甘沟村荣获首届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光荣称号,带动了一村一品突破发展。

四是流通体系逐渐完善。建成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12个,发展流通中介组织90个、农村商品经纪人1300多人。在县外设立农副产品超市及经营连锁店30多家,10大类30多个优势农产品打入西安、北京市场,年输出柞水绿色农产品30余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五是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培训600期,培养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等实用人才3.5万人。建设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104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站16个,全面提升了一村一品信息化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优势不明显。多数村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以致出现“有产业无规模、有特色无优势”的局面;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业聚集度相对不高;农产品加工多限于初级产品开发,相关联的附产品开发链条短,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2、龙头企业少,中介组织松散,产业化程度较低。“一村一品”发展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环节,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较低;企业与农户、基地连接不够紧密,订单农业还未真正形成,农户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服务组织松散,缺乏龙头企业集团带动。

3、信息不灵,盲目性大,产业效益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牌效应;市场信息闭塞,预测能力不强,存在盲目跟风随从的现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尚未完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跟不上,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业人员多是妇女和老人,其整体素质不高,思想

守旧落后,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认识上存在偏差,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科普手段单一,宣传氛围不浓,齐抓共建的共识和整体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5、资金短缺,机制不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进程。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瓶颈还未打破。信贷资金渠道不畅,投放机制不灵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不够,发展一村一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未形成。示范村和推进村政策倾斜扶持还不够,农民的原始积累不足,部分农民想发展而苦于没有资金。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依托组织促发展。进一步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联结带动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升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在“一村一品”基础上建设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二是依托科技促发展。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实施一村一品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播种、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猪—沼—菜(果、花、鱼、烟)”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力度,做好名优特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更新工作,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对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三是依托品牌促发展。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本县实际,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建设乾佑河、社川河、金钱河三大流域优势农业产业带目标,落实设施蔬菜、烤烟、生猪、土(肉)鸡、核桃、板栗、猪苓、秦艽等重点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科学发展。推进”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扶持发展品牌农业,引导、支持农产品分级包装销售、注册商标和做好原产地标识保护等工作。加强农产品牌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打响我县农产品品牌。

四是依托项目促发展。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以做精、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基地为重点,谋划一批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有基础、能带动切实可行的“一村一品”发展项目,以项目为纽带,聚集各种发展要素,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引导社会多元投入,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壮大。通过推广“猪—沼—菜”生态模式,实现一建三共享(建设一个生态模式,共享沼气、共享沼肥、共享猪圈),做优畜牧产业;加强“三品认证”工作,扩大绿色食品种植,做精蔬菜产业;发挥亿升核桃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标准化建园和改造换优步伐,做大林果产业;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做强中药产业;不断推动单一农业向循环农业过

渡,积极探索资源共生、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依托资金促发展。完善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县政府继续每年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对“一村一品”专业村进行连续扶持,各乡镇也相应配套投入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同时,将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机购置、品牌创建等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全力推动我县“一村一品”发展壮大。

锡盟水产业“一村一品”调研情况 篇4

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召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一村一品”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一村一品”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搞活了区域经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一村一品”,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发展“一村一品”,还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

农业部也将围绕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品和产业,采取一系列重点措施。其中第二大项目是壮大良种畜牧水产业。

按照内渔政发[2006]19号文件内容的要求,我盟组织渔业业务单位开展了“一村一品”建设调研。

一、我盟水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盟渔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渔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攀升,通过不断对各种天然水域的开发,养殖产量逐年增长,在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

二、渔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取得明显进展,一些名优品种在我盟天然水域占绝大多数的条件下已经成为我盟天然水域补充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引进移植到形成个体乃至有些品种已形成产量,这些名优品种如大银鱼、河蟹已经跻身于锡盟渔产量之列。冷水鱼中娇儿——高白鲑自2003年落户我盟水体后,生长良好。2004年我盟又相继引进虹鳟鱼、大口胭脂鱼等名优品种,这对我盟渔业生产增产增效起到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三、、推广盐湖水域螺旋藻、盐藻人工养殖的示范工作,深入研究加工技术,积极开展盐碱水域卤虫、钩虾的深加工,池沼公鱼、河蟹等名优水产品的冰冻保鲜和小型经济鱼类的精

加工工作。

推进一村一品必须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制定我盟“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抓好以下工作:

1、利用我盟大中水面水质优良、无污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生产潜力,把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来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继续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移植、增殖发展工作。大银鱼在我盟较多水面推广移植,大部分移植水域中均见到了个体,需对大银鱼的生长、繁殖及水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深入研究,摸清自然规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产生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大银鱼产量达到500吨,移植面积稳定在60000亩;

3、天然水域河蟹放养在我盟已实施四年了,通过河蟹放养项目的实践证明,是见效快、效果好的项目,冷水鱼类高白鲑在我盟水域环境中生长良好,很有推广价值。我盟的多伦县、正蓝旗、西乌旗分别进行了虹鳟鱼、大口胭脂鱼、青蛙的引进

移植试验,且通过监测生长状况良好,因此,按照“一村一品”的战略举措,我盟在名优品种的引进移植上,采取“品种增加、数量增多、范围拓宽”的办法,使名优品种大力推广开来,成为特色品种。

4、卤虫是我盟的特产,泥鳅的产量在我盟渔业总产量中亦占有较大的份额,建设锡林郭勒盟卤虫加工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卤虫及其休眠卵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努力做好渔业推广工作

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逐步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科学管理、优良苗种放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健康养殖技术,保证水产养殖安全,推广生态渔业技术,优化渔业资源及养殖模式,建立渔业增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高渔业的综合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生产优质水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是提高水产品安全的必备条件和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为充分发挥我盟天然水域无污染的优势,把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作为

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一村一品”建设项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渔惠渔政策,根据“一村一品”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撑体系。

1、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支渔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不断增加“一村一品”发展的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动力。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一村一品”聚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2、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渔业生产开发,积极探索新办法,运用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投资领域,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东坡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全市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以“三项整治”工作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改善、干部住村教育、农民素质提升和重点对象帮扶五项工作为重点,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东坡村扶贫发展五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东坡村共有500户,1600人,劳动力800人,耕地700余亩。人均收入2400元。中共党员30人。小学教师14名,学生223人。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劳务输出、经商为主。

二、“五年”扶贫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全市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以“三项整治”工作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改善、干部住村教育、农民素质提升和重点对象帮扶五项工作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增加农业基础投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激发农民内在生产力,加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进全村经济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总体目标: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大力提升。

三、具体目标规划与措施

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之年。我单位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积极搞好村庄整治工作。

1、以玉米产业开发为支撑,统筹推进东坡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和规划,确立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各种渠道,主动“争、跑、要、引”各类项目,扶贫资金更多地投向富民产业、富民项目,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帮助农村发展产业上,实现扶贫工作由整村推进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努力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上,尽快使玉米特色产业突出。在农民收入翻番目标上,从实际出发,杜绝盲目推进实施,稳定逐步的推进农民收入,力争达到翻三番。

2、充分利用小额信贷和信用社支农政策,解决玉米栽植以及生产加工中的资金困难,要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机遇,争取扶贫小额信贷和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为农户提供资金保障。

3、以提升素质为基础,切实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强技术培训,扩大玉米栽植面积,提高玉米管理水平。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定期组织群众进行科学栽殖技术培训,确保玉米栽植效率。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进行技术培训,尤其是结合实施的项目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好集中培训班,提高经营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做到培训一人,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

临县邮政局

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 篇6

关键词: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保护措施

1 阳城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自然条件

1.1 生产优势

阳城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月平均温度11℃, 无霜期175~185 d, 光热资源属全省高值区,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年降雨量在600 mm左右, 且雨热同季, 土地肥沃, 非常适合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1.2 品质优势

阳城蚕丝享誉中外, 蟒河山茱萸在全国品质最优, 阳城小米、香菇、木耳、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品质闻名全国, 市场旺销,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3 规模优势

阳城蚕桑华北第一。阳城是全省小杂粮生产基地县, 中药材生产面积6 670 hm2。

1.4 生态优势

阳城小气候类型多, 土壤类型丰富, 既可生产主要农作物, 又可生产杂粮、杂豆、杂果、薯类, 还是优质药材基地, 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提供了适宜的生态优势。

2 阳城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效

2.1“一村一品”推进快速

全县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77个, 占全县行政村的80%。专业村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产业特色, 主导产业涉及蚕桑、畜牧、干果经济林、中药材、蔬菜、食用菌、薯类、小杂粮、观光农业、其他等十大产业。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 农户从事主导产业的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2.2 主导产业聚集加快

全县以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 通过“一村一品”带动产业聚集, 初步形成以蚕桑为主、区域特色明显、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六大特色主导产业。2011年, 蚕桑基地总面积达到5 800 hm2, 继续保持华北第一县的美称;猪、鸡、羊饲养量为410万头 (只) , 蛋鸡养殖稳居晋城市第一位;干果基地达到7 670 hm2;栽培食用菌450万袋, 年产量400×104kg;小杂粮基地达到6 670 hm2;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6.7 hm2;中药材基地达到4 000 hm2。

2.3 品牌创建效益显现

以“一村一品”为依托, 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体系认证,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其中, 阳城蚕茧经国家农业部蚕茧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一, 用阳城蚕茧生产的“梅花”牌SE桑蚕丝, 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阳城蚕丝和阳城山茱萸已成功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受到保护。皇城蔬菜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5个蔬菜、小杂粮品种经过了无公害认证。阳城小米、核桃、黑木耳、香菇等产品打入大中城市市场, 供不应求。

2.4 经营活力增强

围绕蚕桑产业, 建起13家茧丝、椹汁加工企业和丝棉被加工企业, 建成了“桑+茧”、“饮料+丝+被”产业链;围绕小杂粮、核桃、花椒、山茱萸等产业, 生产出山茱萸饮料, 建起10余家加工企业, 建成了“土特产+礼品、食品”产业链;围绕红薯产业, 建起了粉条加工企业, 建成了“红薯+粉条”产业链。全县建成较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7家。

3“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优势突显, 经济强势有待培育

阳城“一村一品”多以生产销售初级产品为主, 加工能力滞后, 产业链不长, 聚集度不够, 产业规模与加工能力不配套,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低, 竞争力较弱, 经济效益还不高, 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和经济强势。

3.2 标准化程度低, 质量品牌意识不强

“一村一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 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 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 投入力度不大。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3.3 产业链条不通, 中介组织作用有待提高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滞后, 产加销互相脱节, 大多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 风险高、效益低, 培育发展产前、产中、产后中介服务组织的要求更加迫切。

3.4 科技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 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没有有效嫁接, 科技创新与应用对提高产品品质和增产增效的作用不明显, 农业实用技术尚未得到大力推广, 良种良法推广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4 稳健发展“一村一品”的保障措施

4.1 完善发展规划, 促进产业升级

阳城县应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及产业基础, 科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 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 制定“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规划, 构建“一主五辅”六大产业布局。

建立6个蚕桑专业乡镇, 200个蚕桑专业村, 完善蚕桑茧丝绸一体化市场运作机制, 推动蚕桑产业由原料生产为主向缫丝、织绸、服装等后续产业发展;加快桑叶、桑枝、桑葚、桑皮、蚕沙、蚕蛹等蚕桑产业综合利用, 推动蚕桑产业向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迈进, 唱红阳城蚕桑这台大戏。

以南部山区8个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 建立牛羊养殖产业带。在富粮区乡镇建立蛋鸡生产区, 整合肉类联合加工, 开发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 实现肉类加工现代化。

以中部富田乡镇为主, 建立核桃、花椒、山茱萸干果经济基地6 670 hm2, 干鲜果专业村60个, 提升发展干果深加工产业, 做大做强核桃、山茱萸、仁用杏产业, 让农民尽快从中受益。

以沁河、芦河流域为主, 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力争蔬菜专业村达到30个, 在蚕桑生产基地和富粮区建设食用菌专业村30个, 以鑫辰美食用菌种植公司、泰溢菇业、东鹏绿汇等为龙头, 带动辐射周边农户生产, 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

以南部5个乡镇为主, 建立中药材基地10 000 hm2, 专业村达到30个。

4.2 加快品牌培育, 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

4.2.1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 确立标准化指标体系, 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 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 加强“三品”质量认证管理。

4.2.2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抓手, 着力打造阳城品牌, 使之成为“一村一品”的展销平台、推介平台、招商引资引智的平台。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支持龙头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积极组团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4.2.3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保护

推进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 鼓励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 提高阳城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对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证, 加强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 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4.3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支撑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篇7

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郑玛岗

近年来,富平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稳粮优果、壮羊兴奶、扩柿增菜”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整合资源、调优结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中走出了一条富平特色之路。

工作成就

富平县通过多年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在全县形成了“抓名村、育名品、重示范、广辐射”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成就一: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的发展,带动全县形成了3万亩甜瓜基地,11万亩早熟苹果基地,8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花椒产业带、5万亩红苕基地。建成千头奶牛大乡2个,万只奶山羊大乡6个,20万只养鸡大乡2个,万头养猪大乡3个。

成就二:实现了农民与企业有效对接。红星乳业有限公司在全县的奶山羊示范村建造了20座机械化挤奶站,羊奶收购价大幅提升;同时,有16户企业以不同方式与示范村实现了对接,农民的组织化普遍提高。

成就三: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实施一村一品聚集了产业效能,提升了产业水平,全县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100元,“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1-

入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16元。

成就四: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村一品”发展中,富平县成功探索出了“畜—沼—草”、“畜—果”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王寮镇双杨村奶山羊的“畜—沼—草”发展模式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2010年,全县确定了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8个(其中奶山羊示范村30个),数量居陕西省首位。“富平奶羊驰中外,瓜菜生产无公害,柿饼加工卖老外,流曲琼锅销得快,宫里石刻人人爱,早熟苹果受青睐。”已成为广大群众对富平“一村一品”的真实写照。

主要做法

措施一:领导推动。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经常深入乡镇村组,指导“一村一品”工作开展。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制定了柿果、畜牧业、瓜菜等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社会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引导全县农业发展走“一村一品”之路。

措施二:典型带动。结合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了曹村镇马坡柿子专业村,王寮镇双杨、刘集镇龙泉奶山羊专业村,张桥镇埝田甜瓜专业村,梅家坪镇车家早熟苹果专业村等示范村,通过宣传典型,展示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加快了

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已培育出了富平甜瓜、流曲琼锅糖、宫里石刻、老庙花炮等一批知名品牌。

措施三:龙头拉动。动员和支持17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对接关系,帮助示范村建立生产基地,收购产品,推广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延伸了专业村的生产链,提升了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陕西红星乳业公司通过建立奶山羊挤奶站,以高出市场0.4元/kg的价格收购奶农鲜奶,加工“美羚牌”羊奶粉,产品远销京津、沿海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既增加了奶农收入,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几点建议

近年来,富平县“一村一品”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诸如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资金缺乏,技术支撑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下一步发展中,必须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基地建设要有新格局、技术服务要有新水平、生产经营要有新突破、资金投入要有新增长四大突破。

建议一:挖掘特色育名品。抓住柿果、奶畜、瓜菜等特色专业村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力争把富平奶山羊打造成为陕西畜牧业的名牌和全国最大的关中奶山羊核心产区,全国柿子生产加工大县和全省中早熟苹果核心产区。实施“一村一社一企一牌”战略,充分借助报纸、网络等各种

媒体平台,强势宣传,着力打响富平柿饼、羊奶粉、琼锅糖、甜瓜等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议二:科技创新强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百千万科技致富示范工程,重点抓好16个科技示范村和300户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提升整体科技应用水平。加强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和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使其成为技术输出基地,培训引导基地,信息集散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展示基地,带动推进村快速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富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加快富平柿饼、琼锅糖、九眼莲等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2010年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390户,全县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争建成50个具有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与社会利益紧密、营销功能齐全的规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建议三:舞活龙头求提升。壮大涉农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示范村对接,与主导产业、产品对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良性局面;加强陕富面业,陕西红星乳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开发系列产品,开拓广阔市场,力争把我县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羊乳品加工基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发展精细农

业、现代农业,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议四:加大投入促发展。发展一村一品,投入是关键。要统筹涉农项目,继续采取财政投入、涉农资金捆绑倾斜、包扶单位资助扶持、信用机构融资贷款等办法,加大对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水、电、路,网络信息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改善示范村的生产条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篇8

4关于对洛南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一村一品”工作的开展情况,促进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对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政府引导,品牌战略催生特色产业;二是强力辐射,骨干示范促进农业强村;三是龙头企业提供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进,向规模经营推进;四是立足当地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五是示范带动,由小到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六是以产业为基础,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起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拓宽市场,加快产业化的进程。我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的相关部署要求,把握机遇谋发展,合力攻坚求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村一品”工作正在成为我县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发展“一村一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政府及其农业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生猪、蚕桑、核桃、烤烟、药材、劳务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 210个,初步形成了 1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 150个推进村,“一村一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7年,全县畜、桑、果、烟、药、劳务六大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 7.8亿元,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52%。六大特色产业人均收入 132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1.6%。2007年全县农民收入达到 1844元,达到了全市的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农村六大特色产业开发开始由“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升级,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一村一品”工作正迈向全面纵深地发展。县人民政府在“一村一品”工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规划符合洛南实际。县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洛南县十一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按照户均 8头猪、一人外出、半亩烟田、一亩桑园、一亩本草、二亩核桃的规划目标和做强牧业、做大桑业、做优果业、巩固烤烟、发展药业、扩大劳务的思路强力推进,使“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升级。着力打造“洛猪”品牌,向出栏、仔猪“双百万”目标奋斗;打造“洛桑”名牌,新建桑园 5万亩,跻身于全省蚕桑产业大县;着力打造“洛果”核桃名牌,新发展良种核桃 100万株,累计

达到 500万株,跻身于全国核桃产业名县;打造“洛烟”名牌,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 10万亩,跻身于全省烤烟第一县和全国烟叶大县、强县;着力培育“洛军”劳务品牌,实现年输出劳务 10多万人。规划要在 2- 3年内,力争把烟、果、桑、药培育成收入过亿元产业,把畜牧、劳务培育成收入超 4亿元产业。

二是机构健全,实施措施具体有力。县上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畜牧、烤烟、林业等部门还设立了具体的办事机构,抽调了专门的办事人员,具体抓 “一村一品”的落实工作。制定了《洛南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考核办法.》和《洛南县一村一品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 2007年起,县上将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的范围,实行月汇报、季检查、年考核的制度,按照“抓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目前 18个示范村的示范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150个推进村工作已全面展开,“一村一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是资金整合,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上设立了“一村一品”资金专户,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一村一品”工作的投入。2007年,县财政共投入“一村一品”专项资金 1060万元。今年春季县财政共投入“一村一品”资金 700多万元,各部门调剂资金 800多万元,主要用于 5000头良种母猪引进,洋芋三项技术推广,核桃育苗、春季造林等工作。

四是龙头企业起步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县政府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抓好“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升级转换的重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有力地推进了龙头企业的稳步发展。九州公司 1600绪剿丝厂已经完成征地、环评、立项等工作;成华工贸公司 6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项目已完成技术论证和征地工作;飞鹏公司 3000吨核桃油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项目已有新的投资商,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已发展万头生猪基地乡镇 12个,3000亩以上烤烟乡镇 15个,2000亩以上蚕桑基地乡镇 16个,5000亩以上核桃基地乡镇 18个,4000亩以上药材基地乡镇 6个,有力地促进了“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的发展。

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差,观念陈旧。多年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总是觉得种粮是老把稳,在技术、资金、投入上相对要少,且比较稳定,而发展产业投资大、要求高、见效慢、风险大,加之,土地面积有限,现有的一家一户绺绺田,种粮与发展产业有一定矛盾,在土地流转上有很大困难。所以,因循守旧,唯粮是举,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步子不大。

二是发展产业资金严重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得知,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政府投资少、群众没钱投、企业无力投,多数产业发展户因资金严重不足而举步维艰,导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优势差,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大。三是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服务组织不健全等,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搞单干,不能适应产业大发展的要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另外,由于农业的抗灾能力弱,一有灾害就会有较大损失,群众比较担心。

四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由于群众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知识缺乏,我县产业的标准化技术推广滞后,导致大多数群众不能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没有实行精耕、细作、科管,而是粗放耕作、粗放管理。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施用过量,农产品化学残留、农药残留超标,从而影响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市场销售和加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五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县几个特色产业目前都有龙头企业在筹建,但由于受资金、土地、投资环境、审批程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建设缓慢,龙头带动作用一时还不能显现。

六是“一村一品”工作严重地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职能部门对“一村一品”工作缺乏热情和支持,有的乡镇在“一村一品”工作上毫无建树,缺乏工作亮点,调查组去了没啥看。政府对乡镇和部门虽有考评目标,但考核机制不健全,赏罚不明,那里黑了那里歇,工作好的无人表扬,工作差的无人批评。在加强领导、工作考评方面存在缺陷。制定的考核办法流于形式。

七是全县“一村一品”工作发展均存在着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生产结构趋同,缺乏独辟蹊径、异军突起的产业。二是农业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原始产品出售。三是发展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一村一品”工作还是停留在低级阶段,没有进入到沿海一带的高级形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全面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三是推进科技兴农,切实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四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一村一品”的发展机制;五是加快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六是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我们对以后发展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要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要教育各级各部门及基层干部群众,继续牢固树立发展“一村一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指导思想,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县内流动观摩、大户示范带动等方法。编发资料、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新群众的守旧观念,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农情信息的收集、筛选工作,继续开办好“农业天地”、“畜牧观察”“科技苑”等栏目,对“一村一品”作主题宣传和报道,通过宣传教育和科学引导,使农民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竟争意识,达到想干、会干、能干好的目的,为发展“一村一品”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要加大各项投入,为发展建立坚强后盾。产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在发展“一村一品”上要采取群众出、部门筹、财政扶、银行贷的办法,像新农村建设那样,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并进行捆绑使用,将项目资金集中向“一村一品”倾斜,重点扶持一些有市场、效益好、潜力大的产业和项目。对资金的使用要跟踪问效,减少资金浪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促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另外要加大科技投入,选育优良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开展配方施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再是要加强领导、加强干部力量的投入,实行领导包产业,干部包村组、包技术、包服务、包任务完成。实行严格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抓“一村一品”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对于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乡镇,要实行问责制度,创新奖励和惩戒机制,用铁的手腕,把“一村一品”强力推进。

三、建好龙头企业,为“一村一品”发展增添引力。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提高服务质量,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按照年初既定的计划着力建成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发展目标。同时坚持围绕产业办协会、建好协会兴产业的思路,积极支持产业协会的发展,让协会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产业发展。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推荐阅读:

肇州县2011年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总结06-29

全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哪?05-31

上一篇:成衣生产过程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填写要求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