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1

稀土是周期系ⅢB族中镧系的15个元素,及与镧系元素性质极为相似的钪、钇共十七种元素组成,统称为稀土元素。我国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因而对稀土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中在农业中的应用已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稀土农用是我国首创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稀土资源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成就。但与此同时,稀土农用的环境化学行为及生态、毒理效应,也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稀土在农业应用中的利处

1.种子萌发和生根发芽

稀土拌种、浸种,可增加种子活力,促进作物种子萌发,提高种子的出苗率,是稀土使作物增效的一种重要作用。用一定浓度的稀土化合物浸种拌种可以增加种子的活力,这种作用已应用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白菜、油菜、麻类等大田作物上,其中小麦发芽提高幅度达8~19%,胡麻提高7%~12%。稀土的这种作用也用于牧草种植,其发芽率提高9.8~19%。在林业上苗圃基地也利用稀土的这个特性,也明显提高了种子的活力,用适量的稀土化合物溶液处理油松、柠条及华北落叶松种籽,可分别提高种籽活力指数8%~13%、25.9~57.2%和9%,发芽率分别提高4%~11%、2%~6%和3%~9%,比田间出苗高率要早2~4天。

另外,研究表明,适量的稀土元素可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根分化和代谢活动,提高根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而植物根系是植物从其生活环境中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根系的生理活动直接影响着植物一生的生长发育。Wahid等对椰子树(Cocos nucifera)施用稀土元素发现,稀土元素在低浓度时促进椰子树根系生长,但在高浓度时抑制其根系生长并使根系对营养元素P和Ze的吸收明显减少。这说明适量的稀土元素可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分化和代谢活动,提高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而高浓度稀土元素将抑制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并影响根系生长。

稀土元素对木本植物插条生根也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稀土微肥和生长刺激素及生长素配合效果更好,这一应用在杨树、月季、圆柏、落叶松做扦插时,其生根率达到60%~85%,龙眼、高山含笑、板栗等难生根树种插条根系生长也可达到35%~60%,比单用激素生根率提高30%。

稀土对种子活性的增强和发芽率的提高以及对木本植物扦插生根的促进作用能够保证作物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不但打下了丰收基础,而且还节约了时间和成本。稀土微肥的这一使用改变了谚语常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状况。

2.促进叶绿素的增加、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9],植物叶面施用稀土后,稀土离子将取代叶绿素中的Mg,形成夹心螯合物,使叶绿素能吸收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光子,传输到反应中心,增强叶绿体催化CO2转化为糖的还原性,而叶绿素含量越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就越大。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许多作物应用稀土后,叶绿素含量都有所提高。叶片喷施适量的稀土可明显提高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量子通量密度等生理指标,稀土可促进黑穗醋栗生长就是这一作用的有力例证。长期定位试验结果也表明[3],稀土具有促进林木种子生长发育,提高林产品产量,改善产品质量等应用。目前应用树种已达40个以上,以浸种、拌种、沾根、插条和叶面喷施等方式用于苗木培养,促进树木生长,防病抗逆,增加产量。果树施用稀土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改善苗木和果品质量,使果实含糖量、维生素含量及硬度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可以促进着色,提早成熟;苗木一级品率提高15%~25%。喷施稀土可使苹果和柑橘果实的Vc含量,总糖含量,糖酸比均有所提高,促进果实着色和早熟,并可抑制贮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降低烂率。施用稀土复合肥还可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而且降低幅度和趋势极为明显。

3.稀土元素对植物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施用适当浓度稀土元素能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转化和利用,这已得到许多实验结果的证实。用富镧稀土对春小麦喷施或拌种,采用15N,32P示踪技术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春小麦生长发育得到促进,结实穗数和籽粒数也有所增加,表明使用稀土可提高春小麦对氮,磷肥的吸收,运转,利用,并减少土壤中氮素损失。聂呈荣发现,花生喷施稀土,对根瘤固氮活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叶片氨态氮含量,降低了硝态氮含量,改善了植株的碳氮代谢,对改善品质,提高产量有利。常江发现镧(10mol/L)和钙(1mol/L)均可降低水稻根系对K+的亲和力,导致K+的吸收下降。镧可促进磷吸收,而钙则相反。廖铁军研究了稀土在氮,磷均衡营养供应的条件下,对几种作物的增产刺激作用。认为增产机理在于稀土可促进,协调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刺激酶活性。而且稀土是生理活性物质,必需与大量营养元素进行合理的配用,才能发挥效益。李元沅发现在灰泥田水稻分蘖始期和初穗期喷施稀土离子可使根际容积磁化率提高,并显著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

4.稀土元素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大田作物栽培常会遇到诸如干旱,高温,低温,盐渍,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使用稀土,可以增强作物对上述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用300mg/Kg稀土溶液处理棉花种子,枯萎病发病率可降低18.96%--11.45%,病情指数降低25.6%--17.43%,相对防效分别为29.19%--39.3%。但高浓度稀土则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药害。其他作物施用稀土也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对于稀土元素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宁加贲认为在于稀土离子能与细胞膜的磷脂结合,调节钙的代谢,并取代Ca+2离子,参与与Ca+2有关的许多生理过程,所以,稀土离子能维持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稳定性,提高细胞膜的保护功能,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加强代谢过程中的氧化酶活性,有效地抑制病原体侵染,从而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5.稀土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对植物干物质的积累和作物产量均有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大田实验,还是实验室实验都明确证明,稀土元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显微学研究表明:稀土可增加叶肉组织中叶绿体的数量,提高微管束的排列密度,因此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稀土元素对糖用甜菜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可利用CO2示踪法来检测。结果显示,喷施适当浓度稀土元素可提高甜菜同化CO2能力,提高根冠比,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根运输。用适当浓度稀土元素在苗期和花针期喷施花生时,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强度,因而增加花生荚果产量。刘洪章等用叶面喷施稀土方法,对黑穗醋栗生长进行了研究,发现低浓度(300-800ng/L)处理能显著增大叶面积,提高叶片叶绿素总量,对叶片光通量密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良好的影响,对提高座果率,单株产量等均有益处,而高浓度处理时则出现抑制作用。6.稀土转光膜

稀土离子独特的外层电子结构,使得它在形成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后,容易吸收近紫外光而激发。而稀土转光膜,就是利用有机配体对紫外光的高吸收,稀土离子的高发光效率,并把稀土有机配合物分散到现有的多功能农膜中研制而成的具有荧光转换发光功能的农用高分子材料。稀土转光膜可以将太阳光中对作物生长不利的紫外光的绝大部分转变为植物光合作用能直接利用的红橙光,通过改进作物的光照质量,进而提高作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1]。因此,与普通膜相比,能明显的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提高地温和棚温、降低作物病情指数和果实中硝酸盐含量、加快生育过程、提高作物产量7~48%、增加果实中Vc、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7.稀土抗旱保水剂

保水剂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这类物质含有大量的强吸水基团,结构特异,在树脂内不可产生高渗透缔合作用并通过其网孔结构吸水,它最大吸水可高达自身重量的1000倍。此项研究是吸纳国外的保水技术,采用独特的稀土催化剂和添加技术,研制而成的稀土高分子吸水材料。它能够调节土壤水和肥的综合功能,保持和提高水分、养分有效性。其使用方法简便,成本低廉,被农业专家重视并推广使用。

8.稀土改性磷肥

稀土磷肥不是在磷肥产品中机械混入稀土元素制备复混而成的稀土磷肥,而是在硫酸分解磷矿粉时,浓硫酸中预先引入稀土离子,在制备过程中稀土元素是反应体系中的一个组分,参与化学和物理反应的全过程。稀土元素起着活化、催化作用并影响反应过程和反应机制,从而优化反应体系状态、反应产物和产品指标。这时稀土元素同时均匀的分布在复杂产物晶格和固熔体中,制备了含稀土元素的磷肥。其特点为:有效磷含量高,比普通法生产的过磷酸钙为主导的磷肥的有效磷高20%~40%。植株吸收好、利用率高、土壤固定少,已被中科院地理所称为“绿色磷肥“;这项生产技术制备的磷肥含有5%左右的游离磷酸,能够中和土壤中的一部分碱,从而达到改善盐碱的目的。9.稀土植物生长调节剂

目前,存在花样繁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从效果来看,“益植素”稀土调节剂的作用优于其它产品。虽然“益植素”稀土不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研究表明,其离子半径与钙离子相似,植株缺钙时能够代替钙的功能,用来稳定细胞结构;同时稀土还能作为酶的辅基,增强植株的酶活性,增加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即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加速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为此,稀土与多种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元素复合所制备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精品稀土和益植素。10.有机稀土饲料添加剂

有机稀土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应用效果极为明显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在畜禽使用稀土饲料添加剂后,能够完善饲料的营养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防治疾病、缩短饲养期和改善品质。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稀土后,畜禽健康活泼、食欲旺盛、生长正常和营养状态良好。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有机稀土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能明显提高,尤其是对幼体肌体免疫能力效果更加显著,从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率、保证幼体的成活和快速生长。

二、稀土在农业运用的弊端

我国农用稀土年用量在千吨以上,至今尚无稀土是生命必需元素的证据,那么,如此大规模地应用稀土,势必将原先在地壳中处于稳定态的稀土变成易被生物利用的形态大量进入环境,并且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等稀土安全性问题应该受到我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稀土农用环境化学行为的生态效应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所获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稀土农业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并从环境化学和土壤化学角度回答了稀土农用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安全性问题。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讨这一问题。1.稀土农用对土壤产生的不良影响

稀土作为复合肥被施用,进入土壤后,它的残留以及发生的各种反应势必会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实验进行有关数据的测定,并将对流扩散方程确定弥散系数的方法应用于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在普通雨水(pH5.6)淋溶下,稀土元素大约每两年才迁移1cm,在酸雨(pH4.0、pH3.0)淋溶下,每年迁移2cm以内。在有机配体(EDTA)存在下,稀土元素较容易向下迁移。在pH5.6和pH4.0的雨淋溶下,Ce每年迁移28.8cm,5年左右即可迁移到地下水。在此条件下,其他稀土元素向下迁移速率均在7.2cm/a以上,说明不到20年稀土元素会迁移到地下水。因此,当土壤溶液中存在配合剂且其配合能力强时,需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稀土元素向下迁移。

另外,应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外源稀土对作物早期伤害的敏感指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测定生长在不同外源稀土浓度土壤中的农作物得出应依据初生根根长,建立剂量——效应关系。并且王晓荣课题组根据稀土元素在红壤植物系统的传输过程,土壤有机质、pH、Eh等环境因素对稀土释放、存在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以及所建立的迁移模型,提出在我国南方红壤、高酸雨地区施用稀土具有较高的风险的警示,告知我们在南方红壤、高酸雨地区应慎用或不用稀土。2.稀土农用对农作物产生的不良影响

稀土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已有很多研究报道。通过盆栽模拟实验表明[7],如果施用量达到目前用量(即1560mg/亩),连续使用500次,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供应不会造成显著影响,但施用量达到目前的50倍时,则会出现毒性反应。还通过土培试验发现,当稀土施用量增加为目前的300~500倍时,则会显著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和功能,并提出稀土在红色土壤施用的临界值为30mg/kg左右。通过“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对稀土元素进行危险性评价,首次得出了稀土对大鼠的最低毒作用剂量2mg/kg的定量结论,从而为日后制定稀土日允许摄入量提供了重要依据。普遍研究认为,低浓度稀土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和改善作物品质,但高浓度稀土均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其对矿物质营养的吸收。混合稀土对在红壤上生长的水稻和油菜以及黄潮土上生长的土豆生长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此过程中稀土对土壤活性的刺激作用是局部和短期的,而对生物活性抑制作用是普遍和长期的。

3.稀土农用在水生动物体内的富集作用

大自然就是一个庞大的食物链,我们将稀土应用于农业中,随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交换,稀土必然会富集到动物体以及我们人体内。下面就以稀土元素在鱼体内(鳃、内脏、肌肉、骨骼)的生物富集为例加以说明,它们对稀土富集的动力学过程表明,鱼体各部分对重稀土的富集一个月后基本达到平衡,而轻稀土和中稀土在45天后其富集作用达到或接近平衡。不同稀土元素在鱼体内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水中可溶性稀土在鲤鱼体内各部分的最大生物富集因子

由表可见,其富集能力的顺序为:内脏>鳃>骨骼>肌肉。鱼体中主要可食部分肌肉的富集量最少。结果也表明,鱼体各部分对重稀土的富集能力最弱,而对轻稀土和中稀土的富集能力差别不大。轻稀土在骨骼和鳃中的富集能力高于中稀土,而中稀土在内脏和肌肉中的富集能力高于轻稀土。由此可见,在鱼体的不同部位对稀土的富集作用也不同,而且同种稀土的富集量越大毒性也越大。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从生态毒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和环境化学角度,反映了外源稀土对水生生物无效应浓度和早期伤害。

4.稀土农用对动物的脑部蓄积性、毒性及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

众多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类似于一般毒物,具有对生物体的刺激效应(hormesis效应,即低剂量时表现促进作用,高剂量时表现抑制作用,并介入生命体系的各个系统的效应)稀土元素的毒性研究亦从单一的急慢性效应向综合效应深入。近期对农用混合硝酸稀土化合物长期经口染毒后遗传、免疫、胚胎、细胞、神经、肝脏及内分泌等方面的毒性效应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稀土农业应用的安全性不容忽视。

众多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等途径进入动物机体后,可以通过血液输导而滞留或蓄积于各脏器组织,且在各脏器、组织间呈不均匀分布,有的脏器、组织对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吸收和蓄积

稀土区的蔬菜、粮食及畜禽从环境(土壤和水)中吸收稀土,并通过食物链使该地区人群长期摄入低剂量稀土。对该区的自然人群流行病调查表明,该区人群因通过食物链长期摄入低剂量稀土,导致儿童智商和成人中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下降,说明稀土对大脑功能有影响,其中重稀土区影响更加明显,表明重稀土较轻稀土更易在大脑中蓄积,而且稀土元素的毒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递增,所以重稀土较轻稀土毒性也更大。按当地人群的食谱及稀土含量测算,成人每日摄入6.0~6.7mg即可致亚临床损害,据此建议成人日允许摄入稀土(按REO)的量为4.2mg。近期又有学者根据稀土对肝脏毒性的研究结果,按La经口摄入无作用剂量为2mg/kg,建议成人(按体重60kg计)日允许摄入量为0.12~1.2mg。

以上是稀土生物学效应的弊端,可见并不是施用稀土的量越大越好,也不是任何环境中施用稀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大力开发稀土资源的同时,应看到它的弊端,加强稀土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研究,从而做到真正的有效利用稀土元素。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2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来, 其中1999~2002年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为42.4%, 本专科生人数已经已经由原来的100多万人增至900多万人, 高校在校生剧增的情况下, 也给就业及就业之前政策的宣传、准备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高校教师队伍处于相对稳定, 而学生规模的扩大, 必然也给实习就业工作带来压力, 不能全方面地覆盖到, 我校实习就业工作还没形成一个系统地模式, 实习就业工作比较滞后, 如学生对实习就业的流程不清楚, 对实习就业的一些政策不了解, 及实习就业信息的滞后。应对实习就业工作遇到的现状, 想要改变实习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一个有系统的工作模式, 让实习就业的学生及时地了解和知道实习就业工作的政策和实习就业信息, 使学生们有第一手资料, 心中有底去面对实习就业, 而不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出现毕业即失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实习生和毕业生对现在的实习就业政策不清楚、不能第一时间获取实习就业招聘信息, 其次实习生毕业生都离开学校, 联系起来比较麻烦, 面对流行的微信软件, 为实习生、毕业生联系提供了便利, 学生可以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第一时间看到学习就业的相关政策、信息。

二、微信的崛起

随着网络的推陈出新, 微信的热潮覆盖了QQ及微博。微信是2011年兴起的聊天软件, 大概有四成的学生是从微信一兴起就开始接触到现在, 大学里面大概有80%以上的学生使用微信, 为何微信会在15~30岁人群里面广泛使用, 就是因为微信兼容了QQ的功能、手机号码同步、语音即使对话、漂流瓶、摇一摇、寻找附近的人、视频聊天朋友圈、单对单聊天、一对多聊天、群聊等一系列沟通软件, 并且微信只要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和人联系, 加强了人与人之前的交流, 加快了信息的传播, 并且软件不产生费用, 所使用的功能产生的资费由网络运营商如移动、电信等收取, 使用的资费低, 这也是微信崛起的原因。微信崛起方便了人与人之前沟通联系, 但是也加快了一些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

三、微信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

1、微信为就业工作提供了便利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出生在90后, 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 为大学生提供无障碍的交流, 与传统的短信联系方式相比较, 微信信息不产生资费, 这也是微信在大学生中容易被接受的一个原因, 并且现在刷微信朋友圈的频率很高, 据统计, 约十五分钟左右就会刷一次朋友圈, 朋友圈转发一些实习就业工作的信息方便同学们第一时间可以看到实习就业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朋友圈信息的推送, 使得同学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实习相关注意事项, 如实习期间的一些要求, 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东西, 实习结束需要提交哪些方面的资料, 每时每刻都可以在朋友圈中更新, 使得同学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实习相关的一些信息, 以免错过一些重要信息, 而影响到实习成绩。在就业过程中, 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 学校负责实习就业的老师相对较少且不重视, 又没形成一个系统地就业指导, 所以每年有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一些政策不太了解, 如:什么是“三支一扶”, 什么是“暂缓就业”等是每年毕业之时咨询的最多的问题, 有了朋友圈就可以避免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 可以把这些就业相关的政策放在朋友圈里面, 这样同学们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些和自己就业相关的政策。可以再利用实习就业的公众号, 关注了此公众号的同学可以看到实习就业招聘信息的更新。

2、微信加强了与实习就业同学的联系

微信可以一对一聊天、一对多聊天、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建立一个群来讨论问题, 这也为实习就业提供了很好的联系手段。针对不同的同学遇到相似的问题, 可以建个群讨论。如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工作上或者人际关系问题, 该如何处理, 可以各抒己见。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如有些想专插本的同学或者考公务员可以建立一个小群, 在群里面分享下复习考试的经验, 增进交流。实习就业在外, 不能时时刻刻像在校学生一样, 想强调什么就立刻可以当面强调, 如果实习在外人身和财务安全, 可以在微信群里面公布近期出现的一些案件, 使同学们加强警惕。

四、微信在就业工作中的弊端

1、微信也造成一些负面信息传播

微信传播速度快, 在快速传播正面消息的同时, 也造成有些负面信息快速传播, 如在实习就业中, 有些信息未经核实就被推送开来, 造成朋友圈的轰动及在外实习同学的恐慌。因为不能即时验证, 作为实习就业的老师也不能第一时间知道不实消息, 这时也对实习就业的老师解释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

2、有些学生直接屏蔽朋友圈

因为现在微商很热门, 朋友圈有一部分人看着朋友圈传播速度快, 并且是利用朋友圈对朋友的信任, 疯狂地在朋友圈发起一些商品的信息, 处于刷屏状态。日积月累下来, 朋友圈就对这部分同学产生反感, 直接屏蔽这部分同学的信息。再者这部分同学的刷屏也造成学校发的实习就业信息很容易被冲刷掉, 使得在外实习就业的同学没办法第一时间看到相关的实习就业信息。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 尤其是微信在实习就业工作中的应用, 但是也有不利的地方, 我们要趋利避害, 发挥微信在实习就业工作中的优势, 使得实习就业工作越做越好。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爆炸的时代, 从QQ的崛起到飞信的流行再到微博的盛行, 进而到现在微信热, 与时俱进的聊天工具-微信对我们高校的实习就业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我们要善于利用微信有利的因素, 使其应用于实习就业工作中, 提高实习就业工作效率, 把实习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微信,实习,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国良,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第157-158页

[2]唐兵.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NO.1 (January) :103-104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发展 表现 教学 弊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89-01

0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究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手段,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多媒介立体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可以这么说,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至于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是个好东西。下面我就结合在多媒体应用教学的实际体验中,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认识多媒体,了解多媒体产生和发展

什么是多媒体?我在网络百科里查到的定义是这样的:多媒体(Multimedia),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众所周知,我们人类对于知识的学习,其实可以本质化看成是对于外部信息的获取,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可以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可以通过触觉来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味觉和嗅觉来获取信息;信息的承载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述和板书,还有书本上少得可怜的文字图片,来传递知识,知识意境的具象表现力十分糟糕;现在而言,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引用,借助网络,我们可以收集到海量的与课本教材相关的素材,通过素材甄选,将有效突出部分应用于教学,极大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多元化的媒介知识纬度的立体展现,生动了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都得了长时间持续集中,教学成效可谓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日常语文学科教学中,必须时刻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不能或者不足,就应该停下来思考教育环节设计的缺失,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正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多考虑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因为基于电脑终端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着巨大的表现力,能够多媒介全方位立体化课本教材章节,让一些原本不常见甚至抽象的事物可以有一些具象的参照。

例如我们在林嗣环写的《口技》里面,看到文字非常的生动传神,但是我们得站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角度和思维具象还原能力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怎么样增强对于这篇文章的细节表现力,我们提倡对于对于平面文字的立体化,多维度多媒介展现课文章节内容,这就必须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百度谷歌这类搜索引擎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关键字快速获取教学素材的能力,借助这些方式手段,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口技这堂课的表现力提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篇课文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幻灯片、配乐课文朗诵,以及搜集的一些关于课本章节的背景材料、图片、视频、影片等,创设与课本章节相关的情境,通过动静结合、身形并茂、情境交融的具体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依托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素材,让教师能够在一个终端上找到教学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资料素材,无论信息资源的总量,还是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都是其它方式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三、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不能依赖于多媒体技术

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不能够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以至于让一些教师感觉,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片播放就不能够进行教学。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惰性,多媒体课堂教学固然好,但是没什么是万能的,不能够产生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依赖性,从而舍弃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值得保留之处。让课件占据课堂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让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生硬的人机交互取代,要知道多媒体设备是没有情感温度的,他们只能够按部就班地播放一些素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但在一些细节情感的把握上还是缺乏智能传达能力,并且我们也不可能把各种形式的素材资料做到衔接得很好,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课堂组织、内容素材的整合衔接能力来完成,这是不能够完全舍弃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的优势之处的原因。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 篇4

阿舍中学

梁龙凤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多媒体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教育行业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应。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当中的运用,一改往日教学中的枯燥乏味,极大地增强了课堂中的直观性,使学生产生共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多媒体网络可以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大范围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问题,也相应的存在一些弊端。本人就平时教学一点体会,探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以期与大家探讨。

一、多媒体可以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并使之形成持久的饱满的学习热情,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技术创造的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乐,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形成深刻的记忆。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讲述甲午海战时,我播放了从电影《甲午风云》中剪接的“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舰官兵在黄海海战中与敌军英勇斗争的场面(用时 1

四分钟)”。学生在观看时犹如身临其境,纷纷被邓世昌及全舰官兵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为了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此时,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有何感受,学生群情激奋,踊跃发言。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这比教师口授或学生讲述邓世昌事迹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二、多媒体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来进行,右半球经常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却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全方位刺激,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只能利用书中简表和挂图,很抽象,而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把表变成图,同时又把每一个国家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制成动画,学生讲一个国家,它占领的势力范围就飞入图中相应的位置,这样就使学生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范围之广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使学生先形成形象思维,进而使形象思维抽象化,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从而使知识的获取由难变易。

三、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记忆效率,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知识记忆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这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寻求加强记忆的方法。心理学工作者研究认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识记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办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声、光、电技术同时传播各种信号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进而加深记忆。这对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所学知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四次海战时,我将《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做成动画,如讲威海卫战役时,威海卫海域附近就出现动画效果,同时播放隆隆的炮声。讲到威海卫战役中主要人物丁汝昌时,立即将丁汝昌人头像出现在威海卫附近,这样就可以把战争中的事件和人物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获取同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学生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板书提纲多,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师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而多媒体手段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讲《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上述这种难题。在学生回答内容时,将其一一展示出来(竖排),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分析一条展示一条。如下所示:中日《马关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⑤丧失更多领土⑥加重人民负担⑦侵略范围扩大⑧阻挠民族工业发展注:①~⑧表示出现的先后顺序这种作法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课堂密度又节省了时间。在讲述英国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时,由于涉及到以前所学的内容,于是我把书中1898年英国租界“新界”示意图展示出来,并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三部分分别制成动画,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内容来回答,在回答的同时操作演示,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加强了记忆效果。

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果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多媒体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问题:譬如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使用电教媒体时应注意的“度”,过滥或过乱地运用电教媒体。这不但不能使电教的优点得到发挥,再如多媒体的幻灯片是一张一张组成的,复习巩固时,对于刚上过的内容就很难形成像黑板板书那样留下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老师的板书过程,所以很多同学会忽视记笔记等等。

为此,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教师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要处理好。有的教师在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时,一堂课从头到尾手按鼠标,这种使“执教者手忙脚乱,学习者眼花缭乱,听课者心烦意乱”的做法,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2、授课的演示与学生的学习要交互。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使用现代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演示和交互。这就要求教师用电教手段进行分步提示演讲,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3、电教的程序化与学生的创造性要结合。由于电教媒体所控制的教学流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势必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课堂氛围拘谨而不灵活。鉴此,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电教的程序化与学生个性思维的创造性的关系,做到两者之间的合拍与整合。

4、多媒体的运用和书本要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意到花大部分的精力去制作漂亮的幻灯,但忽视钻研教材,运用教材,让学生在获得很好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忽视了记笔记,对书本非常生疏,做起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熟悉课本。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5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改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枯燥呆板的文字,促进学生正确感知、激发情感、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由此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人文素养降低。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

学生

语文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比如,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录像后,学生们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角色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如《葡萄沟》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知道新疆葡萄沟的特色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为了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我发动同学们都来动手动脑,一起查找资料,把课文的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课文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新疆、吐鲁番和葡萄沟以及葡萄沟盛产的各种水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葡萄的产地及生长情况、葡萄的食用和营养价值、果农收获葡萄时的丰收景象、欢快情景、葡萄干的制作过程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同学们看着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劳动果实,是那么认真、专心,是那么兴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的抄写、背诵,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储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以前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怎样学得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课堂上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流”“自由讨论”等学习形式,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要掌握的知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课堂中,学生主动地展开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口语交际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提高。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进行自学,这时计算机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辅导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帮助和关心学生个体的学习,学生不懂可随时提问,计算机立即作答并予以指导,提问不拘形式,不管难易,学生消除了通常教学中存在的顾忌和害怕心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计算机还可以做到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给学生充足的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去分析、整理,改过去的积累知识为发现知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正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能产生很多好的效果,许多教师没有选择性地运用,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存在多媒体的滥用情况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是一些软件设计者和制作者据此认为一个多媒体软件必须完整地包含多媒体各要素,才能达到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不管内容是否需要,总要生搬硬凑些声音、影像以体现多媒体的现象。

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采取必要原则,不能为了展示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多媒体软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其功能是辅助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心理策略,遵循教育原则,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二)内容简单,抑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直观生动,以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但许多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时,出现了低幼化倾向。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避免简单化、幼稚化,切忌滥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玩味与品尝,而要多留“空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创造空间。

(三)过于强调课件作用,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交流

许多教师忽视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再研究和再利用,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搜集资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精美的课件,然后让课件“统治”课堂,自己则充当了“放映师”的角色。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而是根据课件的流程安排教学,把学生的思路套进课件的模式中,课件放完,教学随即完毕。这看似资料丰富、流程合理、精致完美,实质上却是一种高科技包装下的现代化的“灌输”和“填鸭”。因为教师以自身的主观感受取代了学生的咀嚼品味,以自己的审美倾向排挤了学生审美的多样性,在自己的权威压抑了学生的揣摩与想象。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以“人”为本变成以“机”为本。因此,不能“多媒体至上”,应把它当作辅助的教学手段;应以学生为本,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现象,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典型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多媒体软件拥有信息丰富,技术含量高、艺术特色浓郁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出发点,必须落实到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活跃学习气氛、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我们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创新作用,同时也要在教育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把握一定的度,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搞好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新驰,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J]2006.02。

2、白俊丽,语文多媒体教学有关问题的探计,内江科技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社

[J]2007.0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作者:常秀红

地址:博兴县店子镇大吾联小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篇6

多媒体起入课堂,打破了人们固有教学观念和模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看法,教师和学生纷纷对此感到新奇和兴奋。几年过去了,各学校都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对多媒体的驾驭操作能力迅速增强。但是多媒体在运用中的一些弊病也暴露出来,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利必有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下面我来谈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吧!

首先,谈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利。

一、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生动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以前学生由于受年龄、地域、阅历的局限,造成了语文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两个难以克服的缺点:①课堂欣赏难。许多很美的文章,学生在欣赏和理解时只能依靠书本上模糊的插图、数量有限的挂图等,而更多相关的、详细的图片无处可寻。②理解难度加大。许多优秀的文章由于缺少直观感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能靠教师用语言来描述,学生理解起来显得抽象,费时费力。

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两个难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让许多相关的资料、图片、影音文件垂手可得,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许多城市的孩子没有见过真正的爬山虎,尽管叶老先生描述的详细生动,孩子们脑海里仍不免茫然。这时,老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经过图文并茂的教学,学生不仅很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从中领悟到认真观察是提到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并指导自己今后的写作。

二、多媒体能提高课堂效率。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宽带网”,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利用电脑搜集所需要的学习方面资料,有了充分的资料知识,学生在学习语文来就轻松许多。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

24、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香港的资料知识。学生搜集的是关于香港的历史资料,有的搜集的是香港的地理位置重要性知识,有的是香港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图片。有了这些丰富的关于香港方面的知识,再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拔,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对香港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教学更方便,教学效果大大超出老师的意料。

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时,在以前传统的语文教学时,一般都是老师带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讲解为主。但是在对于理解文中好词佳句准确运用时,尽管老师煞费苦心一再鼓励学生联想,学生在品读好词好句中仍感到沉重乏味,不能理解“好”在哪里。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有关秋天果子丰收时的词语“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摘呢!”写的巧妙之处,我利用了多媒体的功能,图片展示枝头硕果累累沉甸甸挂满枝头的情景,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争着发言,说丰收的果子多像挤在一起的小朋友,争先恐后着让人们品尝美味的水果,由于多媒体技术进一步的运用,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课文的分析、情感的升华,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多媒体使语文课堂变得兴趣盎然。多媒体的运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生命力,使课堂变得充满了活力,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演示,让他们增强了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产生并保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而学习变得十分主动和轻松愉快,学生在语文课堂也变得兴趣盎然。

多媒体教学迅速成为新教学的标志,几乎每个教师都不甘落后,纷纷将多媒体引入课堂,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却走入误区,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弊端,下面我也简单地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吧!

一、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应本末倒置。教师对多媒体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引发了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验。有些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而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思考过程,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讲到他听完一位教师讲的公开课《詹天佑》一文后的感触:这位教师在讲解詹天佑发明人字形铁路上两个火车头推拉火车爬坡的过程中,没有给让学生去读懂文章的时间与思索的过程,而是直接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了漂亮直观的动画演示图,这样学生虽然直观地理解了这次课文内容,但教师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和机会。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将大大消弱。图画永远无法代替文字!文字的魅力不应消失在信息时代!这些现象是发人深省的。

三、现代多媒体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生。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有些心软的学生看见老师哭了,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跑开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人的感情应发乎心,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牵强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显得被动做作,多媒体也在运用上显得失败!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7

(一) 多媒体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 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一些语法知识, 而且还能在老师设置的情景中运用所学句式, 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由于课前多媒体课件已经准备完毕, 因此, 课堂的节奏比较紧凑, 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充当控制和必要的讲解的角色, 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进行单独辅导或因材施教, 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另外, 学生在这种新颖的授课形式中注意力也相应的集中起来, 他们无暇开小差、说闲话, 也会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多媒体运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 运用多媒体使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操作者、调控者的角色, 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改变了过去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 扩充了信息知识, 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生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自由地选择学习模式,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英语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转换, 好地达到了师生间互动, 进而达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 而是可以参与到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多媒体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许多内容丰富、声情并茂的课内外资料, 为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提供了条件,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新颖的教学手段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 把乏味的文字内容变为富有情趣, 直观形象的图像, 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 多媒体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营造相对逼真的氛围, 使学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大学生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学习时, 由于课堂教学的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 增加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 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因此, 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多媒体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弊端

(一)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学生们在刚接触课件时, 会被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动画等激发出学习兴趣, 但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等形态, 易将注意力集中于屏幕, 转移了注意力。还有些课件华而不实, 冲淡课堂主题, 使学生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而是被漂亮的界面和外部环境所吸引, 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反映迟钝。。而且, 多媒体不像电视剧引人入胜, 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 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使学习掌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二)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及口头操练

教学中, 部分教师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将动画与声音于一体来展示语言素材, 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官效果, 力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对话的内容。这种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及口头操练, 学生只锻炼了视听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操练。

(三)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在英语学习中, 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效率, 使堂课信息量增大, 教学进度加快, 学生大脑就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容易就会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使学生没有时间记录或干脆不记教学内容, 从而丧失了由记笔试而产生的记忆功能, 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而部分学生因忙于记笔记, 因时间紧而放弃了思考, 造成学习内容的中断、零散和丢失。

(四)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在学习中, 由于运用多媒体容易使学生缺乏对学习内容的细致了解, 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和思维过程。多媒体多以固定的形式反映教材内容, 将教师和学生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 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双向互动, 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结束语

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但多媒体教学更是一把双刃剑, 如何合理有效利用, 使之更好的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辩证地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利与弊,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 要扬其长避其短, 恰当运用, 以求真正帮忙学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明霞等.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学方式的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 2001.8

[2]王志强, 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08)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8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创设物理情境,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程常常是望而生畏,经常出现一些学生由于听不懂,听不明白,而发呆,到最后演变成为睡觉,学生求知的眼神里面充满疑惑。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不熟悉,而是无法理解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因而无法准确地弄清楚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图片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形象话、直观化,也可以将学生引导进入物理情境,将物理现象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惯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汽车在告诉转弯的过程中间的视频,学生就能够明白什么是惯性。例如在进行电路中电流的移动方向的教学时就可以引入Flash,让电流在电路中动起来,形象而且直观,且易于理解。

2.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它可以利用中学学生实验仿真实验设备,配以各种教学实验软件,可以按照物理教学的要求进行各种实验。例如一些受条件限制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实验中引入一些视频和Falsh,例如我们在做电磁感应现象,在做法拉第的电磁实验前,先将这个实验中切割磁感线的过程给学生用一些动态视频展示出来,这样子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和原理。

3.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Intemet技术,自主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和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提高对知识的扩展和深度,起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我们在介绍圆周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在网络上去学习去查找一些关于航天飞船,以及一些神舟系列火箭的例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也都给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们学习以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很高,几乎每节课都在使用,然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不然就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

1.明确多媒体的辅助性

尽管计算机在信息识别等各个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在物理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实验。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机器也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新课程要求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机器是无法给的,有很多老师整节课都是给学生看的一页页的幻灯片,学生只是听的感动,看的激动,别的什么也不懂,学生又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多媒体的科学性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注意科学性,不能只顾画面生动,色彩艳丽,声效特异,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加学生主观学习能力。其实过于艳丽过于强调了课件以及多媒体的效果,往往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转移,长期以往,学生就只会看热闹,而不是主动去学习。

现代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提供了很多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这些新的技术只能是作为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改进。只有更好地利用了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实践、去完善、去丰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新课程的改革。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9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作 者:胡乐容 莫燕凤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1)分类号:H3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优势与劣势

稀土在农业应用的利与弊 篇1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小学语文课堂已开始较普遍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文就当前普遍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 利弊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课堂上,广大教师已开始较普遍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给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作为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辅助,不仅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手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存在的缺点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我们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利也有弊,并非多多益善。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1.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说”与“识”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它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每一板块又涉及到诸多的内容。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更是枯燥无味。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技术不仅优化了原有的教学手段,也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一下《识字4》时,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动物的图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在给动物找名字的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 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2)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并达到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优美的环境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内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很多内容都感到陌生,如年代已久的历史文物,罕见的自然景观等等,使之不能较好地进入状态。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内容构建出真实情景,让学生闻其声、见其人、观其事、临其境,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我在教人教版二下《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先播放庐山瀑布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学生了解欣赏了庐山瀑布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一节课中,如果能巧妙地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既快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3)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在教学时,我先展示一组1961年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图片,让学仔细观察,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里的感动。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怎样让大家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2.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1)为表现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部分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有些运用简单的语言或动作的表达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却也要想办法制作成课件。如在上《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文中涉及了乌鸦喝水的过程。部分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个动画,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乌鸦喝水的一些用具,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 2 课文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吸收,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2)淡化了学生的听觉记忆

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课件在屏幕上进行了直观地展示,尤其是大量的资料,如诗词中的地点介绍,类似的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等。但这种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觉,只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点。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正常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两者都占据了较大比例,听觉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听话也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但就目前而言,要使多媒体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配音分析比较困难,工作量也比较大。所以,多媒体技术在直观展示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听觉记忆的淡化,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3)盲目追求艺术美感,华而不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场合的。我们发现很多教学课件的第一张图片无一例外的是一张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或秀美柔和、浪漫绝伦的风景照,搭配着鲜明醒目的三维立体动态文字:一些画面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甚至是一个选择答案却要费尽心思地在课件中制作出带阴影的浮雕效果,一些线条柔和的画面边框搭配着一大排色彩绚烂的动态按扭,把教学内容局限在小小屏幕中央。如我在教学二下《北京亮起来了》,因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较多,我利用了北京夜景的图片教学,如金碧辉煌等,但是课堂中的效果是学生更多的关注于一幅幅图片,而对于生字的学习却不在意。这时所达成的效果就是与我原先的教学目标相反的。

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虽然一上来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把多媒体软件设计得尽量美一些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尺度和场合问题。实际制作中,应从多媒体软件的学科、内容、用途等方面进行考虑,切忌华而不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地看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避免多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师运用不当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成为促进孩子全面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口诀在物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篇11

一、口诀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编口诀可以减轻学生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对轻松。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以概括成“等值反向共线,同性质共存亡,作用在两物体”;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对于惯性的概念可编口诀“物体有惯性,不论动与静。惯性是属性,大小质量定”。在学习机械振动时,判断波动图像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采用口诀“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向下,下坡的向上”后,只要遇到此类题,学生都能用口诀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楞次定律的口诀“原增感反,原减感同”比教材的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要直观和具体。

2. 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

在实验操作中,由于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或者有些关键的实验步骤学生容易记反,采用口诀后,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得学生操作有序,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例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告诉学生其用法为:“一上一下接电路,阻值大小观下柱,滑片远离阻止大,滑片靠近阻值小”;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按照“先通(电源)后释放(纸带)”的顺序操作;用刻度尺测量的教学口诀有:“一观、二放、三对零、四估、五记、六单位”;游标卡尺的口诀:“看明游尺几分度,主尺读至整毫米数,找准主游对齐处,数出条数乘精度,统一毫米主加游,算出尾零不可丢,看清单位再出手”。在电学实验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里常常需要对内接法和外接法做出选择,归纳教学口诀为:“内大大,外小小”,“内大大”中第一个“大”意为内接法测量大电阻(被测电阻的阻值要比电流表的阻值大得多),后一个“大”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外小小”中前一个“小”为外接法测量小电阻(被测电阻比电压表的阻值小得多),后一个“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 避免繁琐的推导过程

要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推导过程,有时口诀可以避免这种复杂繁琐的推理过程。甚至,学生不会推理,不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但只要记住口诀,照葫芦画瓢也可以答对试题。例如,在电路动态分析中,使用口诀“串反并同”可以很快得出结果,省时省力。

例1: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与定值电阻R1、R2及滑动变阻器R连接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增大

B.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减小

C. 电压表读数增大,电流表读数减小

D. 电压表读数减小,电流表读数增大

解析:程序分析法: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即从阻值变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知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知I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规律判知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接入电路有效电阻增大,因此,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电源内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即电压表读数增大;又总电流减小,R1两端电压减小,并联部分电压增大,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故选项A正确。

口诀法:R(↑)→R与电流表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R(↑)→R与电压表间接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

对电路结构不变,外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发生单调变化时,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变化的定性分析,运用电阻变化的“串反并同”定则显得简捷、准确,只需弄清电路的结构及其与变化电阻的构成关系,而无需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口诀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口诀虽然在物理教学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1. 记混记反口诀,起负面作用

口诀一旦记反,其对物理教学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是学生利用错误的口诀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得到错误的结论,其次是学生一旦记住错误的口诀,往往很难纠正过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内大大,外小小”,有学生会记为“外小小,内大大”,而“串反并同”也会被记反为“串同并反”。

2. 口诀表述模糊,产生歧义

有些物理口诀,过于追求简化,表述模糊,学生使用口诀时,容易产生歧义,结果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在学习地球同步卫星时,很多教辅资料和不少教师归纳为:五同——同轨、同高、同速、同周期、同加速度。2011年广州一模考查了一个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试题,试题比较简单,所有的教师都觉得自己的学生肯定可以拿下这个题,但是最终考试的结果,令不少教师大跌眼镜。

例2:(2011广州一模13题)某一时刻,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 )

A. 向心力相同

B. 线速度相同

C. 向心加速度相同

D. 离地心的距离相同

本题中,很多学生记住了“五同”,也正是这“五同”害了学生,口诀中的“速”指线速度,“同速”意指线速度大小相同,加速度也仅是大小相同,然而,口诀教学忽视了加速度、线速度的矢量性,学生的出错是必然的。

3. 不注意口诀的条件,乱用口诀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口诀时,师生往往都不注意使用的条件,遇到类似的物理问题就乱套口诀。例如在楞次定律中,当相对运动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时,判断两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时,为了免去应用楞次定律的繁琐步骤和复杂过程,教会学生根据口诀“来拒去留”作出判断不失为上策,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所以,当学生遇到如例3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3:如图2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条形磁铁的S极附近,一个闭合线圈向下运动并始终保持水平。在位置B,S极附近的磁感线正好与线圈平面平行。试判断线圈在位置A、B、C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判断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

分析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时,本题中线框从A到B是靠近磁极,学生根据“来拒去留”可知应该是排斥。这样的分析实际上学生没有注意到“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而从本题的图中可以发现A到B过程磁通量减少,B到C过程磁通量是增加。

三、对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口诀的看法

口诀虽然在物理教学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倡在物理教学中过多使用口诀。口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学生记忆陈述性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是物理学科除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外,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智力技能的学习,是态度的习得。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中不但要学生习得知识,更要学生在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习得物理方法,增强情感体验,然而口诀教学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口诀教学在初中虽然效果要明显很多,但是也不应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过多地提倡。过多的口诀会让学生在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就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要引起重视的是物理教学肩负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科学素养的重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到需要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成口诀交给学生,学生的智力将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这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在个别有必要使用口诀辅助教学的知识点时,在给学生传授口诀前要确保做到两点:首先,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经历探究过程,体会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等学生有了非口诀的记忆、解题等尝试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口诀,让口诀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例如,前面所述的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应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体会“部分→整体→部分”的分析方法,教师也应该先按照这一思路讲解,最后再套口诀。其次,在给学生教授口诀时要特别强调口诀的条件。例如,用“串反并同”解决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1)单变量电路;(2)电源的内阻r不等于零。

上一篇:j2ee课程实训心得体会下一篇:真实感人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