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课文讲解(精选9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 布置:抄写词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整个教学程序中是比重相对较大的部分, 也是学生接触相对较多的一部分, 大部分知识都是从读写教程中汲取的, 因而,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方法的使用决定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生对知识量的摄入效果如何。那么如何利用精讲部分的Section A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将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Book II的U-nit 4为例来具体展示课文讲解步骤, 包括主题概括、背景知识、相关讨论、标题诠释、阅读理解及翻译练习。
一、主题概括 (General Topic)
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Section A和Section B的文章内容总结并概括本单元所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即General Topic,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整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一个单元的主题不宜过长, 譬如一个长句子。最好是以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的形式概括, 便于理解, 且可以方便以此为核心话题往下进行。譬如:
Unit 4的两篇文章, Section A的“A Test of True Love”和Section B的“Love Under the Nazis”都是围绕着true love即真爱而展开的, 也就是说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真爱———true love。通常这一类的话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因而课堂的互动是比较容易的。
二、背景知识 (Background Information)
著名语言学家Goodenough (1957) 在Cultural Anthropologyand Linguistics (《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 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织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2]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单元主题的兴趣, 并有助于理解课文, 另外还可以在教师用英语展示背景知识的时候锻炼学生的听力。譬如:
这一单元的preview部分列出了一些名言名句, 都是关于爱情的, 例如:“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及“Absence to love is what wind is to fire.It extinguishes the small;it inflames the great.”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关于爱情的故事或传说简单地介绍一二。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的梁祝、牛郎织女等, 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 对此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回应, 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 进而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三、相关讨论 (Discussion)
在教师把整个单元的背景知识简单地介绍之后, 需要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他们的想法, 从而给他们打造一个锻炼口语及培养英语思维的机会。教师可以从背景资料中选取一个与所学文章相贴合的话题, 抛砖引玉, 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其对于这个话题的见解和想法。譬如:
(1) What is true love?
(2) What does true love mean to you?
(3) What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love?
四、标题诠释 (Title Interpretation)
通常, 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眼印象。因为标题不仅是文章主题的概括, 这其中还是多重信息的集合体, 即读者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中获得多个与内容相关的信息片段。因此教师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上多下功夫,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信息的能力, 以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譬如Book II Unit 4的Section A标题是“A Test of True Love”, 教师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题目展示的两则信息交代给学生, 第一则信息就是中心词True Love, 它告诉了读者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第二则信息是test, 这个词把故事细化了, 读者已经把故事主要的情节提取出来了, 就是这是一个关于考验真爱的故事, 必定在文章中会出现某个人对他或她的情人进行考验, 以了解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
五、阅读理解 (Reading Comprehension)
在课文讲解部分, 为了避免做翻译机器, 教师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把课文化解为一篇类似阅读理解的篇章, 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任务, 从而能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这一部分, 教师也可以将文章的结构先行给学生总结出来, 方便理解, 亦有益于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譬如:
“A Test of True Love”的第一段是关于年轻的军官焦急地在火车站等着心爱的女孩出现。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对年轻军官的心理进行了描写, 另外还有女孩对于他的意义, 以及两个人缘起何时何事。所以教师在这一段可以设置四个问题:What was the young army officer doing? (waiting for the woman) ;How did he feel then? (nervous and excited)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to him? (special)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did they have? (pen friends) 。
六、翻译练习 (Translation Exercise)
每篇文章都不乏好的词语及句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 把这些好的句子抛给学生, 让他们大显身手, 试着去翻译, 由此便有了练习翻译的一个机会。而且, 好词好句见得多了, 翻译得多了之后,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记住,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词汇积累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譬如:
“A Test of True Love”中的Para 6和Para 10就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 用词非常形象, 那么教师就完全可以把这两段交给学生去翻译。Para 6对年轻女人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Herfigure was long and thin, her spectacula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small ears.Her eyes were blue followers;her lips had a gentle firmness.In her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3]而Para 10对中年女人的外貌描写则是:“...a woman well past forty, and a fossil to his young eyes, her hair sportin g patches of gray.She was more than fat;her thick legs shook as they moved...”[3]这两个段落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在文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年轻军官内心中的期待和无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两段对比翻译, 更加突出其效果。
综上所述, 即使在精讲课文部分, 教师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当然这其中也涉及了英语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法, 例如交际法、任务法、角色扮演等。这些多样的教学法使英语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教师也不会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知识的分享者和商讨者。最主要的是, 多样化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段新苗.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2, (1) .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抓住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语气词、称谓语,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难点是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 学”的可能性。这就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
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本文,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还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习题设计
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仅理解课文说了什么事情,还要能够分析。
第三题,语气词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
第四题,称谓语,既要求学生理解本课的,也希望学生能向课外扩展,积累常见的称谓语,理解一些文化常识。
(1)故事情节。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以斯科特为首的五人探险队在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发现竞争对手已捷足先登,他们艰苦的跋涉、一切的付出变得毫无意义,只好灰心丧气地返回。而南极圈提前到来的寒冷,让他们没有力量逃生,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文章主题。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把握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说的“伟大的悲剧”,“悲” 在何处?“伟大”又是指什么?课文最后一段,是我们理解文章主题最好的依据:“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里所说的悲剧的意味是厚重深长的。千万年来地球上的南极点从未进入过人类的视野,却在一个月之内被两次发现,因为迟到一个月,让斯科特一行五人与巨大发现的快乐和荣誉失之交臂,堪称悲剧;渺小的人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最终无法抗拒,更是典型的悲剧。而为竞争对手的业绩做证,勇敢、平静地面对死亡,以及团队协作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又都是伟大之所在,令人肃然起敬。(3)细节描写。如“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雪橇上拖着的“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冻烂了的脚,永诀时不敢伸出的手,补写“我的遗孀”的字迹等。这些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或人物心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对比手法。如对发现南极点希望与失望的对比,“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与“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的对比,“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与“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的对比,盼望回家与害怕回家的对比,人物简称与全称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描写,更加突出了悲剧的意味。
1、重点:
⑴ 理解海燕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了这一艺术形象,即把握了文章主题。
⑵ 象征手法的运用,“乌云”、“狂风”等的象征义的理解命题较多。“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描写,运用三个场景刻画海燕这一艺术形象。在阅读时,尤其要加深体会。
⑶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总之,在把握“海燕”艺术形象时,注意分析课文结构、象征手法运用及多种修辞在增强《海燕》艺术性中的作用。本文很适合于朗读(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结尾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意蕴丰富,感情强烈,是全诗抒情的高潮所在。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沪定桥时,战斗惨烈,惊险悲壮,因此有寒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全部喜笑颜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
解说:
第一条线索是乐。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学成琵琶,曲伏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闻仙乐耳暂明张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在写法上,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二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第二条线索是情。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在这感情线索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凸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本诗是以江月为景的主要线索的。先写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又有效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
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这些景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2、这首叙事诗的线索是什么?
解说: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焦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透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
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十分明显地在朝野均有反映。因而全诗结构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叙事,就是诗中所示的凄凉话身世,由此开展的歌女前后半生对照的描写。抒情,虽然抒情在其间分量很少,但脉络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诗人由听到思到感到联想这样一段经历,这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
因此,分析诗的结构,不应放弃对诗的抒情线索的分析,全诗严密的内在结构主要通过这一条线索。从美学的角度看,如果单纯写歌女身世,虽然主干单纯突出,但就会缺少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变化,整个叙述就会显得呆板。正是因为虚与实,叙事与抒情,歌女与诗人,既交叉又汇合,全诗有时就很难分清是叙事还是抒情。这不仅使全诗的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3、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异常困难的,白居易是用什么方法把琵琶女的琴声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说:
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附带说一下,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 《离骚》课文讲解
★ 初中英语重难点教学反思
★ 人教版高二化学重难点
★ 琵琶行重难点问题解说
★ 花的学校重难点说课稿
★ 考研英语历年考试重难点
★ 考研数学备考 高等数学重难点
★ 初三Unit 8 重难点解析
★ 《组歌》说课稿
一、重点句摘录修改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如《鲧禹治水》,直接摘抄或加以修改中心句和过渡句作为全文大意:第一部分中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加上第二部分中“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鲧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取天帝宝物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但因天帝发现而失败。他的儿子大禹继承父志,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完成了拯救人类的事业。
二、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天上偷来的火种》
第一自然段:人间没有火,生活很困苦。
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火,为人类造福。第九至十六自然段:宙斯对普罗米修斯进行严厉的惩罚。
第十七至十八自然段:普罗米修斯被大力英雄所救,以及希腊后人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仰。
合起来整理课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没有火,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景,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火,为人类造福。不料却被宙斯发现,从而遭受严厉惩罚,所幸最终被大力英雄所救的故事。
三、概括要素法
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回答出来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美丽的规则》时间:一个傍晚;地点: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菲律普岛的路上;人物:“我们”;事件:遭遇车赛散场,本以为会堵车,结果却没有一辆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从中见识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又如:《出色的老师》人物:我、黑人大哥、院长、收罚金的老太太。事件起因:我丢了很珍贵的手表。经过:一位黑人同学拾金不昧把手表还给我,却又将我贴寻物启事,不守校规的事告发到院长那儿去。结果:收罚金老太太的话使极其困惑的我幡然醒悟,认识到黑人大哥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再如:《大卫》时间:三千年前的以色列;人物:大卫;事件起因: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经过: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打死了巨人歌利亚,帮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结果: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写景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按什么顺序写的?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如第八册课文《桂林山水》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又如20课《故宫》,课文按照参观游览路线(空间顺序),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形体状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再如23课《敦煌壁画》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先总体介绍敦煌壁画的地址位置,再具体分述敦煌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特点以及画师的精神和意志,最后总结敦煌壁画的重要价值。
四、文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又如:《狄仁杰公正护法》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文主要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如果还要再详细点,可以写上哪几个故事,概括为:课文主要讲述了狄仁杰犯颜直谏保将军、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保无辜三个公正护法的故事。
再如《商鞅南门立木》,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主要讲的是商鞅南门立木的事,再加上时间、原因等就可以组成它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商鞅为了在全国树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
“为了在全国树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成功。”这一句也属于课文重点句。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组合,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
例:《女娲造人》这篇文章,从课题扩展开来,就是课文主要讲了天地开辟之后,因为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孤独就用黄泥和水造人的故事。
如果从概括要素的方法来讲,时间:天地开辟以后;事件起因:世上很多东西都有了就是没有人类,女娲感觉到孤独;经过:用黄泥和水造人;结果: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并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不断增多。
段意合并法来概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多音字
卷:juǎn(卷曲)juàn(试卷)
载:zǎi(记载)zài(载客)
劲:jìng(苍劲) jìn(有劲)
恶:è(凶恶)ě(恶心)wù(厌恶)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
近义词
创造——制造 盘踞——占领 险恶——凶恶
选择——抉择 恭敬——尊敬 领悟——领会
劲挺——挺拔 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三番五次——接二连三
反义词
干旱——湿润 险恶——和善 恭敬——傲慢
宏伟——渺小 风雨同舟——过河拆桥
勇敢——胆怯 不紧不慢——心急如焚
理解词语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句子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5.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2.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答: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4.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5.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课文分段
第一段(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段(2-5):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成绩。
第三段(6-7):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课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