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认识实习报告-北京(精选8篇)
城市认识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为后继学习累计感性认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实地考察,获得城市规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理解。通过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城市规划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学生通过对城市的认识,应该全面体会城市规划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实际中的运用。
一、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1年7月,我们**********2008级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两个周的城市认识实习。
二、实习的方式及内容
城市认识实习以参观各个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以及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了解城市概况,性质,规模等;
2、了解城市古建筑的特色,环境状况和地方特色;
3、了解城市结构布局和处理手法;
三、实习报告内容
2011年7月初,我们郑州航院2008级城市规划专业一行在朱丽娟老师的带领下,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两个周的城市认识实习。在北京,我们先后参观了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公园、天坛、北京规划展览馆、奥林匹克公园、798艺术广场等著名景点。
1、城市的概况和性质
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
一、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2、北京的古建筑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这里就以故宫和颐和园为例进行介绍。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东方最大的宫殿”。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成祖朱棣就是故宫里的第一位主人。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房,有人做过形象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27岁才可以出来。由于古代建筑为以“四柱一间”为标准的。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7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烟雾缭绕。故宫建筑布局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
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
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
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
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其中三
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
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
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
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
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
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
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
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
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颐和园
颐和园简介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
(另三座为承德
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布局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
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
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
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
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
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
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
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
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
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
3、北京规划结构
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内,了解北京的规划状况。
北京规划展览馆
北京规划展览馆简介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0号(老北京火车站东侧),该馆主要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的悠久历史,宣扬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北京城市发展的灿烂明天。是展现新北京风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舞台。展馆共四层,建筑面积16000
平方米,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
北京规划展览馆建筑布局
第一层为休闲区和临时展区 一进一楼大厅,一件长
263厘米、宽205厘米、高
157厘米的半球形青铜雕塑
呈现在眼前,这件名为《北
京湾》的青铜雕像以1:60000的比例真实再现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行如海湾的地理环境特征。上面清晰地表现出了北京的二环、三环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北京的水系,为了便于辨认,北京的水库还打磨成明亮的黄色。站在雕塑前,浓缩的北京尽收眼底。
第二层为北京市区县规划、临时展区、北京--世界城市展区和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展区
在二层扶梯厅,悬挂在墙上的是《北京旧城》浮雕,以1比1000比例立体反映1949年的北京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整个版图全部用铜铸成。这个铜铸的北京版图重量接近10吨,铸铜图像长9米、宽10米,比王府井大街南口的牌匾面积还大。整个浮雕道路、房屋、绿树、水湖等一应俱全,共表现房屋11.8万间,树木6万多棵以及大量胡同和河湖水面,天坛的松树、故宫的房顶、京城的水系,老四合院、胡同等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活脱脱展现了旧北京的风貌。据介绍,这个浮雕是国内最大的青铜雕像。
第三层为北京古城变迁展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区、北京城市规划模型展区和故宫模型展区
在三层东区有一个巨大的北京城市规划模型。据了解,这是200余人工作了6个月,按照1比750的比例尺,将北京四环内的每一栋房屋都搬上模型图,一期模型面积达到302平方米,充分展示了未来北京的现代化风采,表
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风韵。工作人员介绍说,只要有耐心,市民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家。为了方便市民自己查看,四周还悬挂着14架望远镜。第四层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区、北京—低碳生态城市展区、北京交通展区、北京奥运场馆展区、多媒体影厅和动感影厅。
当代北京城市规划展区主要包括北京历次总体规划介绍;北京市十八个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展览;北京城市交通、环保、水务、节能专项展区和北京奥运场馆规划建设展区等,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北京总体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情况。介绍了各区县的规划建设情况和发展目标。
位于规划展览馆四层的立体影像播放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120度弧形屏幕,可播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城市仿真影片和宽银幕影片。目前播放的内容有:影片《不朽之城》简述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
四、实习感言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城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城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指导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剖析城市,让我们受益匪浅。
从2004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游学期间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面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复杂性科学的关注;到后来博士研究期间聚焦创新2.0与智慧城市,参加北京大学复杂性科学研讨班对钱学森大成智慧、山水城市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这次智慧园林高峰论坛就创新2.0、智慧城市与智慧园林进行交流的邀请,促成了这个初步想法,在智慧园林论坛上给园林界的朋友介绍一下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及山水城市思想,并结合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分享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以期引发更多关于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智慧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思考。如能对推动以山水城市营造推动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略有裨益,那就更好了。
一、创新2.0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社会形态与创新模式的改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下一代创新形态也即创新2.0正在逐步显现。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生态构建,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创新。“互联网+”作为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也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更多可参阅《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年第6期文章《“互联网+”=新一代ICT+创新2.0》。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城市发展的主题。
二、理解智慧: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与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智慧城市很火,“智慧”成了许多技术公司兜售自身产品和IT解决方案的万能包装。我们谈智慧城市,谈以人为本的新型智慧城市,必须回到智慧的本源,回到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理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智慧不仅仅是“智”能,还有“慧”的灵性。“集大成,成智慧”。其中,“智”是技术,是信息技术与数据体系;“慧”是人,是专家体系、知识体系。理解中国语境下的智慧城市,需要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从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的发展中去寻求“智慧”的本源。
钱学森先生很早就意识到系统科学、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复杂性带来的机遇,在1990年就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创立了复杂性科学的中国学派,并提出了大成智慧学理论。大成智慧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统一结合是其核心,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其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前科学知识库是其重要的发展源泉。大成智慧学要求打通界限、总揽全局、相互促进,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大成智慧学的实践方法是大成智慧工程(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主要是针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法应用。钱学森在综合集成法中前瞻性的将数据体系从计算机技术体系中专门提出来,并与专家体系共同集成起来,构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面向创新2.0的大成智慧工程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以人为本。
钱学森先生把“大成智慧学”英译为“Science of wisdom in cyberspace”,把“大成智慧”英译为“Wisdom in cyberspace”,强调“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首任国务院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互联网的筹建人陆首群先生也指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之外营造一个影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虚拟现实的“世界(场景)”,即构建虚拟化网络空间,并强调,创新2.0正是借虚空之力以人为本重构实空业态。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三、智慧城市的两大主题:城市生态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
钱学森先生指出:“大成智慧学”将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准,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上。人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教育文化医疗共享,以及消除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对社会和心理的危害上。人们将会努力使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得到平行发展。大成智慧强调针对城市这类复杂系统综合集成中人的作用,强调虚拟、现实两个城市空间的融合,这对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创新2.0时代的到来,再重新审视大成智慧学理论,更能充分理解其对认识和解决城市这类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推动创新2.0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随着设施和环境的传统狭义的城市管理与面向社会和人的社会服务管理越来越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在钱学森及其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对基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三个维度对城市管理复杂性进行了分析。从知识维看现代城市及其管理,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历史文脉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钱学敏教授在2007年的北京大学复杂性科学研讨班就《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一文讨论中特别强调,城市生态建设、历史文脉传承是城市管理知识维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智慧城市的发展融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更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且作为创新2.0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更加聚焦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生态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自然成为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主题。
四、山水城市:科学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结合寻找中国城市治理出路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基因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学理论的研究发展中,也一直贯穿了钱学森对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考和研究。1990年,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建设未来城市。
自远古时期,人类即逐水而迁、傍水而居,依山傍水成就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孔子“君子比德”一说以热爱与向往自然为出发点,从自然山水那里领悟到与“智者”、“仁者”相似的品性与性情,从而生发美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成为影响后世自然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主要精神,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园林及城市的发展。
钱学森先生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中写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溶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而这个“山水”不是真正的山与水,而是强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之魂的一个城市,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它要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强调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钱学森还强调山水城市的人民性,指出山水城市“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百姓也享受到。18世纪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建造并享受的生活环境,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理应能够实现,广大市民应能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其中。”正如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整个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是一个城域开放众创空间,一个创新生态系统。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也强调不是城市间的园林,而是城市即园林、即山水。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新形态的演化和知识社会的形成,进一步催生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2.0模式正在给山水城市的营造带来新的机遇,助力融合城市现实和虚拟空间,对接历史文脉和现实生态,推进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建设,重新绘制山水城市的人文与天际。创新2.0时代的山水城市营造将进一步丰富创新2.0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社会人文内涵,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之路。
五、以人为本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必然是智慧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是智慧生态城市的中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复杂性科学中国学派及其大成智慧、山水城市、智慧城市研究中汲取智慧养分对于重新认识和推进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也将有助于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舍本求末诸多乱象的正本清源。
钱学森对城市建设如何建立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脉传承基础之上又开拓创造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建设文化忧心忡忡又充满期待,并前瞻性的预言,“中国建筑文化新的辉煌时代恐怕要等到21世纪20年代才会到来。”山水城市、人民城市,正是钱学森对充满生态人文内涵的中国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八大以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出,以及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部署,正在迎接这个美好时代的到来。
当代城市发展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探索重塑城市公共价值的中国道路,考虑城市里的天人合一的历史文脉传承和生态营造,倡导未来创新性思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中国城市园林文化的伟大复兴中,信息技术将为山水城市的营造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而山水城市的营造也将更好体现创新2.0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内涵,赋予智慧城市更丰富的人文和生态内涵。山水城市建设将为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新视野,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复兴和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提供新路径,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的飞速城市化进程缔造了一系列发展奇迹,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问题,并前所未有地面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对城市地理、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进行重写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在以山水城市营造推动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征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将在其中焕发耀眼的光彩,中国的园林工作者将在创新2.0时代的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在题为“创新2.0,与我理想有关的一切”的演讲中说,我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就是技术、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共生。今天,我也同样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来描述创新2.0时代的山水城市、中国特色的智慧生态城市: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的栖息在这大地上。
报告人简介:宋刚,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理学博士、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物联网研究会副理事长。
(根据宋刚博士在2016北京智慧园林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更多关于大成智慧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可参考本刊2014年第17期文章《钱学森大成智慧理论视角下的创新2.0和智慧城市》)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地通过书本、影视、舆论等各个渠道更多地接触到北大,并开始对她形成自己的认识。北大坐拥无数学问德行皆上品的大家,容纳才华横溢、壮志满怀的莘莘学子;师生无不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追求真理和民主的坚毅,能慷慨陈词激论国事,亦可潇洒浪漫吟花赏雪的风采……此番种种,都令我仰慕不已。不知不觉地,我开始向往北大,企盼踏上并生活在这片土地。
然而,在倾倒于这些美好的同时,我忽视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些都只是历史上的北大。我就这样热情而盲目地以为自己了解甚至体悟了北大和其神其魂,事实上不过是深陷于自己修筑的精妙而伟大的理想殿堂。她是这样臻于完美,只不过因为我相信她是这样完美,或者说是我希望她是这样完美罢了。虽然我自己不这样认为,但我并不清楚现实,事实上也并不关心。我就这样生活在自己的错觉中。这种错觉绝不会自行消散,而只会被现实打破。
经过不及想象中痛苦但也足够漫长的高三,我如愿进入了北大。怀着强烈的憧憬步入大学,真实的学习、生活却远不如我一度期望的那样充实美好。局促简陋的宿舍,拥挤扰攘的食堂,借不到书的图书馆,空泛冗长的课程……一次又一次地,使我感到失望、失落,甚至迷惘、惊骇。这就是令全国老师、学生、家长心驰神往的响当当的北大吗?这就是我心目中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的净土?从物质到精神,我都感到了强烈的不满足。一时间,我不知所措。北大那近乎神圣的光环在我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甚至怨她残酷地抹杀了我最美好的期待。
大学生活开始得并不绚烂,但慢慢地接受了这一切的我发现,至此自己才算真正开始了对北大的认识。从最初的全然无知,到听闻其名声事迹时的向往敬畏,再到入学后的失意惊惶,最后是真正身处其中的归于平静。这一系列前后迥异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我想应是为众多北大学子所共同具备,而并非我个人所独有的。
在北大的生活,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似乎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并没有太多不同。时而懒散时而奔忙,总之说平凡也平凡,说精彩也精彩。身边眼前,鲜有天才或是大师,青年学生的激昂更是未曾一见。北大,褪去历史荣耀的光环,不过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高校一样,拥有四处摆放成堆的自行车,每晚都挤满了人的麻辣烫摊,新旧交错的教学楼,风格各异的老师,焦头烂额于绩点、社团、考GRE和实习的学生。当在北大学习、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她的一切,好的抑或坏的,都变得温和平淡了。我将永远热爱这所学校,因为她是我的母校,而并非因她是北大。我仰视她过往的辉煌,爱的却是她现今的平凡。历史已经过去,现在的她才是我的一部分。
现在,我在这里生活似乎与我身处其他校园并无二致。透着求知的渴望和年轻人的激情,却又温馨自在的奇妙氛围,是几乎所有大学校园都具备的品质。未来,她能带给我的,也不会是高薪职位和显赫名声的绝对保证,而或许只是大方诚恳的气质性情和踏实稳健的人生态度。北大毕业生绝不会仅凭一张毕业证书就赢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敬重,获取成功还需要更多的品质、奋斗和机遇。毕竟,能否实现人生意义绝不取决于毕业院校的名气大小,而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遥不可及的常常看上去很美,但真实存在的其实才真正是最美的。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错把无形中被灌输的理想当做一己的追求,不是明智的行为,恐怕也难产生美好的结果。自己适合并且喜欢的,才会是那个最好的选择。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少年,你懂的!——拥抱成长的幸福》 主编:桃李情深 本文作者:陈远晴)
王自胜
信号1204
学号12212162
一、实习要求和目的(1)实习要求
1.毕业实习是本科学生在学习和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
2.所有请假的学生必须有书面申请并得到指导教师或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并对最终实习成绩产生影响。请假次数达3次及以上,需明年重修,否则实习成绩为不合格。
3.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保密,服从实习单位统一安排。一旦出现违纪、泄密等情况,实习成绩一律为不合格。
4.实习前必须对实习内容进行前期准备,做到带着问题去实习,教师可进行必要检查。
5.实习前要学习相关的安全手册,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教师可开通微信等方式发布通知。
(2)实习目的
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目的是建立现代轨道交通的整体概念,了解轨道交通的构成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各子系统的作用和特点。重点了解铁路运营、车站联锁控制系统、区间闭塞控制系统、行车调度指挥控制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编组站控制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以及其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设备和相关系统的技术要点、新技术发展趋势等。
二、实习的内容总结
(1)参观CBTC和GSM-R实验室
1:CBTC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实现车—地之间的双向通信,并且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很容易实现移动自动闭塞系统,大量减少区间敷设电缆,减少一次性投资及减少日常维护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区间通过能力,灵活组织双向运行和单向连续发车,容易适应不同车速、不同运量、不同类型牵引的列车运行控制等等。在CBTC中不仅可以实现列车运行控制,而且可以综合成为运行管理,因为双向无线通信系统,既可以有安全类信息双向传输,也可以双向传输非安全类信息,例如车次号、乘务员班组号、车辆号、运转时分、机车状态、油耗参数等等大量机车、工务、电务等有关信息。
2:GSM-R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的一种,专用于铁路的日常运营管理,是非常有效的调度指挥通信工具。在以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位置寻址和功能寻址等功能,适用于铁路通信特别是铁路专用调度通信的需要。它的用途有----列车无线通信即列车上的人员对地面的调度员或其他人员进行的通信。它包括列车无线调度电话和列车旅客无线电话。列车无线调度电话调度员对沿线运行的机车进行调度指挥的无线电话。
(2)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铁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虽然不是第一次参观铁道博物馆了,但是这次的参观依旧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在导游员的讲解下我了解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代又一代铁路人为了铁路奋斗的故事,还参观了火车以及铁路上相关的器件还有他们的更新换代的历程,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3)参观北京交控科技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系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及设备的研发、集成、生产、销售、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我们的生产目标是:面向公众提供高效、可靠的轨道交通控制设备,针对产品提供优质、全
面的技
术
支
持
服
务。
在公司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应答器,知道了它的工作原理,在当天回学校的过程中,我还在地铁轨道理见到了一个无线应答器,当时真的感觉学的知识很有用。(4)参观北京交大微联公司
京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与管理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专门从事计算机联锁系统、分散自律调度集中(CTC)系统、列控系统、微机监测系统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的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是铁道部认定的几家信号设备生产企业之一。在公司里我们看到了微联公司生产的很多元器件,在接下来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在很多家公司里也见到了微联公司生产的铁路相关的产品。(5)参观交大思诺公司 思诺科技是北京交通大学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1月,点式应答器系统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同年JT1-CZ2000型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交大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荣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6)参观信号教学实验室
信号教学实验师有大小两个沙盘,其中大沙盘有交大站,红果园站还有驼峰站,以及信号机和道岔组成,生动形象的为我们讲述了列车在区间和站台的运行规律(7)参观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通过参观公司我们了解到北信厂生产的产品已遍布全国十七个铁路局和部分城市轻轨及地方铁路,国内轨道区间自闭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车载信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在50%以上,工厂先后为广深线、哈大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陇海线、兰新线、神朔线、青藏铁路、大连轻轨等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提供了信号控制设备,在公司的工厂里我们起眼见到了很多零器件的生产,一块块钢板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和过程后变成了相关的零器件,中午我们还在公司食堂里吃了一顿不错的午餐
三、所了解系统或设备基本功能、原理(1)调度中心(TDCS/CTC系统)
TDCS系统是个全路联网的调度指挥系统,它由部中心TDCS系统,铁路局TDCS系统,车站系统三层机构有机地组成的,它采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是对传统调度指挥模式的革命性突破,它极大地减轻了调度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生产的效率。在TDCS系统基础上建设调度集中,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TDCS系统为铁路调度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TDCS功能非常丰富,已经参与了制订列车运行计划、列车运行自动采点、自动绘制实际运行图、阶段计划自动调整、阶段计划和调度命令向车站/机车下达、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无线车次号较核等调度工作全过程。
CTC :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 System,调度集中控制系统。
调度集中是铁路调度中心对某一区段内的铁路信号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对列车运行直接指挥、管理的技术装备。
青藏铁路西哈段是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条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
(2)继电器作用、结构、原理
作为控制元件,概括起来,继电器有如下几种作用:
1扩大控制范围:例如,多触点继电器控制信号达到某一定值时,可以按触点组的不同形式,同时换接、开断、接通多路电路。
2放大:例如,灵敏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用一个很微小的控制量,可以控制很大功率的电路。
3综合信号:例如,当多个控制信号按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经过比较综合,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
4自动、遥控、监测:例如,自动装置上的继电器与其他电器一起,可以组成程序控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化运行。
(3)计算机联锁室内设备
铁路方面的计算机联锁是保证车站内列车和调车作业安全,提高车站通过能力的一种信号设备。利用计算机对车站作业人员的操作命令及现场设备状态表示的信息进行逻辑运算,从而实现对信号机及道岔、进路等进行集中控制,使其达到相互制约,以保证行车安全的车站联锁设备,即微机集中联锁。计算机联锁系统由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构成。硬件设备包括联锁计算机(完成联锁功能和显示功能)、安全检验计算机(用以检验联锁计算机的运行情况,发现故障可导向安全)、彩色监视器、微型集中操纵台、安全继电输入输出接口柜、计算机联锁专用电源屏以及现场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室外设备。软件设备是实现进路、信号机和道岔相互制约的核心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参与联锁运算的车站数据库;二是进行联锁逻辑运算,完成联锁功能的应用程序。车站数据库包括车站赋值表、车站联锁表、按钮进路表、车站显示数据等。应用程序由多个程序模块组成。即系统管理程序模块、时钟中断管理程序模块、表示信息采集及信息处理程序模块、操作命令输入及分析程序模块、选路及转岔程序模块、信号开放程序模块、解锁程序模块和站场彩色监视器显示程序模块等。
(4)区间闭塞系统和室外信号设备
目前,我国铁路上采用的自动闭塞主要有单线双向自动闭塞(在线路两侧均设有通过色灯信号机)和双线单向自动闭塞(每条线仅一侧设信号机)。
采用半自动闭塞时,列车占用区间的凭证是出站信号机(线路所是通过信号机)的进行显示。出站信号机不能任意开放,它受半自动闭塞机的控制。只有当区间空闲,经过办理手续后,出站信号机才能开放。还应注意,出站信号机既要防护列车区间运行的安全,又要防护出发列车在站内运行安全。所以它既要受闭塞机的控制,又要受到车站联锁设备的控制。
两个区段站间釆用自动闭塞法,称为自动闭塞区段;釆用半自动闭塞法时称为半自动闭塞区段。
四、实习的思考和体会
通过十天的专业认识实习,我对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的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地铁站里我还见到了在实习过程中更了解到的无线应答器,没想到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这么近。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以及工作的单位有了初步的接触,通过和企业中的学长学姐接触,我也了解到他们公司的招人的标准,从而促进自己努力的学习相关知识并且提升自己相关的能力和专业知识。
从事信号工作也是一个严谨的事情,因为他关乎着铁路上的生命安全。就像723事故,有人说“7〃23”动车组列车事故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显示为绿灯。也有人说是人为调度失误,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了这次事故,都是我们身为信号人的不严谨造成的,这个事故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关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系)
中文化娱乐的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李勤
班级:城规09-1
学号:2101020911211
姓名:张歆喆
日期:2011-7-8
关于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系)中文化娱乐的调研报告
摘要:分析北京三里屯背景、设计发展过程、使用情况等,探讨、总结项目的经验和设计方法,分析三里屯的酒吧文化、商业、办公居住(soho),作为探讨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实例参照。
关键词:三里屯 酒吧文化 三里屯soho 三里屯village
正文
北京三里屯是个很出名的地方。据说100多年前,它因“北京城墙外三里的屯兵处”而得名;建国后,这里被划为“第二使馆区”,驻有数十个国家的使馆,其余主要是民居。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新元素当属“酒吧”了。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短短10 年间,在3km 的范围内,集中了北京市约70%的酒吧。比之北京市其他区域,它似乎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洋人聚集的区域,自然容易孕育发展他们喜爱的消费方式来。然而酒吧并不仅是提供一种消遣那么简单,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一区域,乃至这一城市的其他方面。三里屯区的“功能”原本很单纯,一曰使馆,二曰民宅,商业发展受到较强的限制;而酒吧街横空出世诱发和带动了其他零售、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使商业的成分和比重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功能、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模式。另外,越来越多的市民、访客来到这里,催生了各种方式的交流活动,各类文化艺术也随之兴盛起来;本区域的原居民和使馆人员的生活内容也大大丰富,社区的网络、文化和人文精神得以增强。可以说,三里屯区不但发展了新型的“经济圈”(商圈),也发展了新型的“社会圈”和“文化圈”。这一切,都是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资产。另一方面,三里屯酒吧街主要是按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难免缺乏引导、支持和规管,因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原先用来居住的房屋改造成营业性的酒吧,结构、空间、设施、交通等方面很多不能达到安全、舒适、合理、有效的程度(部分更有违章加建和改建之嫌);环境、卫生、服务等条件差;设计水准也不高;整个区域也没有统一、大范围、实质性的整治、建设和管理。这些问题对它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新世纪北京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其中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市区”范围扩大,很多原来的城市边缘外围区域(如二、三环区域)成为新的“市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使商业发展的效益急速上升,导致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商业开发的比重明显增大。三里屯区域因其位置和原有条件的优势,也
属于新“市区”的热点之一,要发展成新的商务区。于是各类发展项目纷至沓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开发热潮。
1.来如风雨“Village”
2003年,三里屯区的两个地块要进行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路,占地5.2hm2。南面地块靠近酒吧街;北面地块靠近使馆区。三里屯区要转型为娱乐、零售、文化的综合性城区,本项目是实施这一转型的第一阶段。研究分析了这区域的历史发展背景、现有情况和条件、将来的发展预测等,设计认为本项目不应仅建成单纯的零售、娱乐商业综合体,还要让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区域,从而获得长远的效益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 一是“人”的因素,即需要所有相关人士—发展商、商户、访客、公众等最大限度地参与、投入和贡献,使各种运作和活动持续兴旺;二是“物”的因素,即环境、设施等应很好地服务于这些运作和活动。
2.现代化的三里屯soho
三里屯SOHO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南侧,南三里屯路路西,是三里屯商业区核心地段的商业、办公、居住综合社区。由5个购物中心、9幢30层高的写字楼和公寓楼组成,旱冰场、带灯光的小河将5个购物中心串连起来,功能丰富,46万平米的建筑让这里就像一个浓缩了的城市景观,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三里屯SOHO将成为北京最聚人气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场。
3.三里屯的酒吧文化
提到北京酒吧,不能不提三里屯,从1995年两个留日归来的年轻人在这里始建第一家酒吧算起,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三里屯周边三公里一带已经聚集了北京非常多的酒吧,连国外也都知道中国大名鼎鼎的三里屯酒吧街。气候最大、名声最响的三里屯北街,毗邻北京最大的使馆区,老外是北街酒吧固定的客人,不长的街道上聚集着几十家酒吧,门口紧挨着门口,都是灯红酒绿,都是欢歌笑语,在拥挤的路上行走,根本就分不出哪家是哪家,从风格、顾客群到价格大致相似。尽管很多人都说随着时代变迁和一拨又一拨的拆迁,三里屯已经被掺进了更多的工业化气息。然而,在众多新秀分散客源的同时,作为鼻祖的三里屯仍然是那么红红火火,仍有不少老外和老客户钟情三里屯。在他们的心目中,三里屯永远是午夜最热情的摇摆,是酒吧文化中不老的神话。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和考察城市,开阔眼界,巩固专业基础,提高对城市的分析能力。使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人、建筑、城市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一篇讲述三里屯酒吧街的文章里,作者用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的诗描述这里:“愿有一地备给远方来客,一个冰冷的无家可归的人,一个给灯光所诱惑的人,在孤屋之光亮门槛上。”时至今日,三里屯已经不再单单是酒吧街的代名词。这里先是升级了淘宝规则的3.3 商场,品位奇特的商户让人们发现了淘宝地;然后是小资情调的同里,各种美食与酒吧开始了新的聚会;紧接着三里屯的“洗心革面”来自一个新的村落的诞生,那就是新地标“三里屯Village”;三里
屯soho 马上要呼之欲出,设计者日本建筑学家隈岩武说:“在这里人们会发现这几栋建筑像峡谷,谷的最高峰如同男人,而女人就像山谷般。”一方面,这里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商业街区、高档公寓、酒吧、写字楼、大型观演设施聚集此地,它们紧扣时尚脉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潮人;另一方面,其室外公共空间也作为本地区一个独具魅力的元素,在营造本地区现代、时尚的城市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宜人都市环境、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
三里屯地区公共空间的特征
以三里屯地区的街道、广场、公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对三里屯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以下特征。
1.功能的复合性
三里屯的城市公共空间多数由建筑围合而成,城市中各种丰富的活动内容都可以在此体现,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展览聚会、节假日的庆典表演等活动多种多样。现代生活内容的丰富使得人们的活动需求快速增加,从原来单纯感受的室内空间拓展到了对休闲、观光、交往环境的关注,室外的酒吧街也不仅仅是喝酒和聊天的场所,如今也吸引了餐饮业、酒店业、娱乐服务业甚至文化传媒业的加入,在这里,公共空间满足了城市功能复合化的需求。
2.构成的多样性
三里屯公共空间的构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公共空间的概念已经突破了原有狭隘的“购物广场”“酒吧一条街”的范畴,在内容、形态以及尺度上的扩展,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其次,这种多样性还表现在空间要素的种类以及形式上,它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和相互关系传达着各种精神文化信息,形成该地区特有的多元化风格。
现状问题解读
公共空间个性较强,难以融入城市整体空间就三里屯地区目前建设状况而言,标志性建筑在不断地更新和增加,资本疯狂扑向这块风水宝地的同时,不忘给自己披上华丽的外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界面,这里的商业建筑都力求各自是最现代、最先锋的代表。而城市规划也只以控规的形式对地块的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提出控制要求,而忽视了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独立性过强,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导致公共空间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公共空间过于注重内在,空间之间缺少有机联系三里屯现状空间肌理形成时间较长,不同时期的建设活动使得空间结构体现出一种拼贴现象。特别是近年来的商业开发越来越注重设计手法的更新与应用,但是其中多数还是为了满足自身功能要求,一系列内部精美的公共空间之间却好像是无序地串联着,缺乏整体的空间结构或系统,使得人们进入这个区域时,虽然能发现为数不少内涵丰富、趣味性强的公共空间,但对于城市空间的总体结构印象还是零碎且模糊不清的。车行交通主导城市环境,造成公共空间对步行者的服务缺失当城市交通由传统的步行为主变为以车行为主时,与步行交通紧密联系的许多其他公共空间活动正在逐渐消失。城市已不是主要为步行者设计,多数城市功能都已演变为供驾车者专用,车
行交通空间正在吞噬着城市公共空间。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性建构城市空间的联系性是城市设计中常见的手法,即通过对各种城市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种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要素形成片段式的组合而产生割裂的倾向。其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空间的联系,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三里屯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由不同类型空间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空间都有各自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也给这里带来了空间体验上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这种特征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联系性的建立依据。内在功能的联系三里屯多样化的广场、街边绿地、小游园等都是必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们各自承担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服务性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空间或建筑实体本身的秩序首先表现为功能内容的秩序,以及其中人的活动的秩序,而实现公共空间的联系是达到这种有序性的一种基本形式。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单一功能内容,也可以是复杂的内容,还可以为多变的功能序列。因此,表现在空间组织上,可从分析空间或实体元素的功能入手,将其内容分类,再根据各类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各种相适应的空间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健中编著﹒《北京三里屯之演化—三里屯Village实例分析》
姓名:成浩班级:08级交建1班学号:0802010534
一、实习目的1、通过对一些典型工地的参观与了解,增强我们对本专业——土木工程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
2、通过参观,培养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我们在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中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认识实习,大概了解本专业——岩土大概研究的方向,在现实中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4、通过实习,培养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5、当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走出湘潭,到湖南的省会去看看“花花世界”,促进大家奋发!
二、实习地点
长沙某建筑工地,火车南站,营盆岭,湖南科技大学,亚华花园。
三、实习时间
2010年6月26日至2010年6月30日
四、实习计划及进度1、6月26日:从学校统一乘车出发,上午参观基坑。
2、6月27日:长沙火车南站,参观其中的一个地铁项目。
3、6月28日:参观营盆岭湘江过江隧道。
4、6月29日:参观湖南科技大学校园周边一些典型的边坡。
5、6月30日:参观学校在建新公寓及亚华花园旁边在建房屋基础。
五、实习内容
(一)岩土工程相关知识了解
通过老师的讲解,大概了解到了我们岩土工程是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事的方向有:地基处理、边坡、地铁、地下商场、隧道等方面。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其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就是土力学。
岩土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有:
1、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2、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
3、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
(二)岩土工程发展前景
虽然还没有学习专业课,但是通过近两年与老师和学长的交流,了解到岩土工程现在是一门很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由于地球平面资源有限,各国在不断的向地下空间发展,疯狂的利用地下资源和空间,尤其以日本最为典型。在我们国家,地上的基础设施基础工程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桥梁房屋等都像雨后春笋一样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不过我们的地下空间的利用率还很低,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上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现象严重的情况,地铁轻轨等就成为很多专家学者考虑的范畴,恰好这些都是我们岩土专业所研究的方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需求必然导致此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显然,岩土工程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这只是笔者从现实出发,就事论事得出的结论。
(三)实习内容记录
2010年6月26日:长沙某工地正在开挖的基坑
从湘潭搭车到长沙某工地参观基坑,为期五天的实习从今天正式拉开序幕。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以前很想知道而又不清楚的东西。
首先就是关于基坑方面的认识:
建筑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基坑开挖工程量按基坑容积计算。一般来说,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的基坑。我们参观的那个基坑属于深基坑,其深度大概在10米左右。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挖这么一个基坑?我总结整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出于对空间的利用考虑,在大城市里面人们寸土必争,所以就尽量的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以更大限度的为开发商带来利益。可以利用这个地下空间来存
放供电等设备。从现在的城市生活来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买车的人也越来越多,房屋建成以后,就需要这么一个地下停车场。
2、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说,通过对地基的开挖,形成基坑,挖了以后的土方量如果能够抵消上部建筑物的重量或者较少一部分重量对地基的施压,自然会减少地基承受的荷载。地上要建设的房屋重量和基坑挖出的土和水的重量之间的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则称之为“欠补偿基础”,小于的话称为“超补偿基础”,等于的话就称为“等补偿基础”。
3、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防,出于对战争的考虑,可以用于防空。从学长肖工的那里了解到对基坑边坡进行支护的方法一般有3种:加固型支护、支挡型支护、两种支护结合使用的混合型支护。因为在开挖的基坑的旁边都有居民居住的建筑物,对基坑的开挖势会对旁边有所影响,为了防止基坑旁边的建筑物发生水平位移,就必须进行支护。当一个建筑物施工时,如果需要开挖的基础很深,基坑边的土容易倒塌。为了能正常施工,就必须对基坑进行支护。我们参观的这个基坑使用了桩锚支护。在开挖前沿基坑周边打一圈竖直的桩,用桩来阻挡土的坍塌。为防止开挖时桩倒塌,用水平方向的锚杆来拉住桩。锚杆也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桩。桩和锚杆共同构成的支护体系就叫桩锚支护。这个基坑有的地方还采用了土钉墙支护,这样的话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节省了成本。土钉墙是通过钻孔、插筋、注浆来设置的,一般称砂浆锚杆,也可以直接打入角钢、粗钢筋形成土钉。土钉墙是由天然土体通过土钉墙就地加固并与喷射砼面板相结合,形成一个类似重力挡墙以此来抵抗墙后的土压力;从而保持开挖面的稳定。
其中有一些陌生的名词(暂时不怎么清楚的)暂时记下来来了:
钢板桩:是一种边缘带有联动装置,且这种联动装置可以自由组合以便形成一种连续紧密的挡土或者挡水墙的钢结构体。
锚杆:一般由单根钢筋或高强度钢管制成,用于锚固岩层的钢构件;锚固岩体、维护围岩稳定的杆状结构物。
土钉:土钉是用来加固或同时锚固现场原位土体的细长杆件。通常采取土中钻孔置入变形钢筋,即带肋钢筋,并沿孔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土钉。依靠与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或摩擦力在土体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承受拉力作用。土钉也可用钢管角钢等作为钉体,采用直接击入的方法置入土中。
在认识实习中,贺老师叫我们看钢筋的型号,又复习了一遍。听说肖工是2005年毕业的,经过5年的奋斗现在能够在长沙买房了,还能自己负责这么一个工程,心想以后也要加油,赶超前辈。
2010年6月27日:长沙火车南站在建地铁
经过昨天下午和晚上的休整,同学们的倦意已无,一大早上大家都怀着无比强烈高兴的心情准备开往新的一站—长沙市火车南站附近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据说这个是正在修的一个地铁项目,长沙火车南站是武广高铁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站,客流量很大,在此处建一个地铁,可以极大的缓解公交的压力,据张工介绍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据说总的工期是1
5年,建成以后能够使用100年。刚到工地我们就受到张工等人热情的欢迎,往工地上一看,只见一些长方形的箱子似的东西,感觉很莫名,后来才知道在箱型中间大概2米宽的地方才是地铁的轨道,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类似的施工,有很多地方感觉都看不明白。经常会问一些很低级的问题,比方说地铁的轨道铺在哪里,地铁是双向还是单向行车,建成以后有几班列车?现场的张工都耐心的一一为我们解答,在实习的过程中还遇到我们学校的一个学长,是06级的,还非常热情的给我们送水什么的。天气也很炎热,人也多,就把自己看到的一些“新奇的东西”整理了一下。
钢支撑:包括钢拱架和钢格栅,环向的钢支撑就叫钢拱架,横向的一般叫钢支撑。钢拱架就是特制环向的工字钢或其他型钢,在隧道开挖后,初喷,挂网,立拱架。
盾构机:全名叫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现代盾构掘进机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碴、拼装隧道衬砌、测量导向纠偏等功能。
喷射混凝土:借助喷射机械,利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将按一定配比的拌和料,通过管道运输并以高速喷射到受喷面上,迅速凝结固化而成的混凝土。
在参观这个项目介绍的时候我还发现上面列出了在施工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并且把预防措施什么的都列出来了。可见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老师平时也教导得好,我们搞土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不然会死人的。在看完外面的工地以后,张工领我们进入会议室给我们看这个工程的地图。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感觉基本都看不懂,图纸相当的多,不知所云。后来张工笑着对我们说:“没事的,我刚出来的时候也是什么都看不懂,你们的学长刚来工地的时候也什么都看不懂的啊,慢慢的就会好了,其实很简单,结合一下实物,多看几次就好了,还有多向现场施工的工人请教,说不定他们还比你们精通,因为他们一直在第一线,他们很熟悉实际情况。”从张工的这句话里可以学到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不耻下问”。
最后问了一下张工,张工工作了五年了,是东北人,工作五年以后能够混到这地步感觉还不错,超越前辈。
2010年6月28日:营盘岭湘江过江隧道
刚到目的地就听到了轰隆的机器声,不知道是什么机器在工作,后来下井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通风的设备。在旁边的宣传栏就看见了“湘江第一隧”的字样,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条过江隧道,在湖南省是第一条,在全国也很少见的。
下井以后真的是大开眼界,据陈工介绍,由于在城市里面施工,不便于开洞挖隧道,就挖了一个30米的竖井,通过竖井运送机械等设备。井下明显感觉到空气没有户外那么好,大家搞的一片热火朝天的样子,有正在挖掘的挖掘机,有正在用全站仪进行观测的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变形观测,一旦发现有异样就有可能出现事故),经过技术员的讲解,才知道这个隧道采用的是矿山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施工实践
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木或钢构件作为临时文撑,待隧道开挖成型后.逐步将临时文撑撤换下来,而代之以整体式厚衬砌作为永久性支护的施工方法。
隧道的上部采用的是工字钢进行的支护,以前还不知道隧道是怎么建成的,现在才发现原来隧道的平整的公路下面也是挖成像上部一样的结构,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圆形结构,根据受力特点才这样设计的。在问问题的过程中才知道在工程里不使用厘米的说法而是称作公分。隧道施工的掘进深度用进尺来表示。在隧道里面可以明显的看到隧道上部有泄水孔,防止渗水压力过大,过墙体施加过大的压力的话隧道墙体就很危险了。在隧道的掘进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如前面遇到复杂的岩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在回来的时候我还捡了一小块石头,从外形上可以看出应该是石英,蛮高兴的,也不虚此行,留了一个纪念品。
2010年6月29日:湖南科技大学
昨天我们回到了学校,剩下的两天将在我们学校及其周边进行实习,今天主要看了一下我们学校里面的边坡,从南校区大门旁边的边坡开始,张老师讲的比较细致,讲到的专业知识也很多,虽然感觉是云里雾里,但是还是坚持听了一下。
边坡是我们学习岩土中必须遇到的一个问题。边坡是岩体、土体在自然重力作用或人为作用而形成一定倾斜度的临空面。边坡按照成因分为人工边坡和自然边坡。在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几个专业知识,现在有所了解了。
放坡:为了防止土壁塌方,确保施工安全,当挖方超过一定深度或填方超过一定高度时,其边沿应放出的足够的边坡。
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它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种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可用石砌或混凝土建成,一般都做成简单的梯形。
加筋土:加筋土是由土和筋体组成的复合土体。在填土工程过程中铺设加筋带或土工格栅或土工织物等加筋材料,以增强土体的抗拉、抗剪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土工布:土工布又称土工织物,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成品为布状,一般宽度为4-6米,长度为50-100米。土工布分为有纺土工布和无纺土工布。
2010年6月30日:学校正在修建的新公寓及亚华花园周边正在修建的房
屋基础
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天气也比较炎热,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正在修建的新公寓,张老师介绍了一下基础的分类有条形基础、箱形基础、独立基础、桩基础等。其中: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箱形基础。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给地基。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
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单独基础)统称为扩展基础。扩展基础的作用是把墙或柱的荷载侧向扩展到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扩展基础包括无筋扩展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如果房屋连在一起的话,变形以后势必会拉裂房屋,为此在建造过程中设置了变形缝。
在建筑现场我们还认识了打桩机的工作原理还亲眼看到了打桩机是怎么样打桩和灌浆的。由于天气很热,大家感觉都累了,张老师和我们在一起聊天,聊到了注册岩土工程师。感觉这个东西真的有点变态,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考这么多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有那个毅力去考的。据说,一个省就那么几个人。我的想法是现在还是多学点东西,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眼高手低。
(四)实习总结(收获和心得体会)
1、这次实习前三天是在长沙,最深刻的感觉就是长沙确认比湘潭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一个观点—城市大小无关紧要,只要有钱就行了。其实不然,虽然去过几次长沙,但是这次才真正的去了长沙的市中心看了一下长沙的生活水平,还是大城市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人文生活普遍较好,公共设施普遍较好,所以向往大城市是一件好事。
2、去实习的几个地方,都得到了现在的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与盛情欢迎。不管我们是不是给了技术员报酬,能够享受到这种待遇也算是一件令人很欣慰的事情。以后自己也要做一个热情心肠好的人。不准摆谱。
3、不管走在哪里,朋友一定是必须的,也一定要真诚的对待,这次去长沙得到了朋友的盛情款待,我相信这是我自己很好的一点,不管走在哪里,只要是我的朋友的,不会说是不想见我这个人。以诚待人,以理待事这是必须坚守的做人风格。朋友有事的时候,自己定当不能袖手旁观,当鼎力相助。
4、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也许在大四毕业了以后自己的“土木技能”还不如一个在工地上打工的工人,所以就要多问多知。大学的时间越发的显得宝贝,容不得浪费半点时间,干不好工作不只是没薪水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干砸了可是要死人的,专业的东西必须要学好了。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搞工程的就要深入一线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非常详细的了解,不断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去。
6、看了这么多的工地,坚定了一下目标:搞土木不是我长期的选择。首先,工作本身的特点,工作环境有时候往往恶劣,很辛苦;其次,在外
东奔西跑对自己的家庭不好,人都是有感情的,谁愿意天天在外东奔西跑,谁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也不能一开始就“不务正业”,我是学土木的就要出去在土木这一块干一番,至少要挣点钱,争点气。
尽管“十一五”期间, 北京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设施承载能力实现跨越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 生态质量明显改善, 绿色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健全, 但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英建认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仍然很大, 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阶段性问题还比较突出, 尤其是缺水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 城乡环境质量与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近日, 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简称《规划》) , 提出将推动北京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涵促降”的科学发展新格局, 基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绿色城市发展新模式, 目标是把北京建成全国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先进示范区。《规划》为首都的发展勾勒出一幅绿色画卷。
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多年来, 北京的城市发展被诟病为“摊大饼”。商业、教育、医疗等各种资源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 造成人口向中心城区不断集中, 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规划》中提出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按照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生态功能有机融合的发展原则, 科学规划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人口分布与产业、生态、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 从源头降低城市系统消耗,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城市核心区新建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 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 稳步推进居住、教育和医疗等功能向外转移。积极推进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等新城建设, 打造形成以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以海淀—昌平为核心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顺义—通州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商务产业集聚区、燕房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
“十二五”期间, 北京市将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针, 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着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继续提升服务业比重, 到2015年服务业占G D P比重达78%以上, 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继续淘汰落后劣势产能, 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700万吨以内, 比“十一五”末压缩产能300万吨以上。”王英建介绍说。2010年底北京市服务业已占全市G D P的75%。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会得到全面推进, 北京市将努力把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引领绿色经济发展。
2010年, 北京市优质能源利用率已经达到了能源消费总量的70%, 下一步, 北京还将坚持这一方向, 调整能源结构, 到“十二五”末, 将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的比重达到20%以上;并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利用。
同时, 北京市将实施双控措施, 确保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的“内涵促降”, 使单位GDP能耗下降17%、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能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作为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 北京市将更加突出量水发展, 把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作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用水“三条红线”, 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约用水的示范区。“十二五”期间, 北京市的目标是万元GDP水耗下降15%, 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 比“十一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
北京市还将提高资源产业率, 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构建绿色消费体系
“立足首都特大型消费城市的特点, 规划围绕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谋划和部署, 突出强调调动政府、企业与居民等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 将绿色发展作为先进文化的方向, 促进人文北京与绿色北京的融合发展, 努力引领文明消费新时尚。”谈到未来的绿色消费体系, 王英建如是说。
北京市是全国第一个提出新新建居住建筑实施75%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地区。未来五年中, 北京市将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政府投资的新建、改建建筑和新规划的重点功能园区原则上全部采用绿色建筑标准, 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向园区集群扩展, 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平方米。北京市还将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完成2000家公共机构系统化节能改造;完成6 0 0 0万平方米既有普通建筑改造任务;完成10万户农宅节能改造工程;并实现热计量收费。
近年来, 北京市轨道公共交通发展很快, 先后有十号线、八号线、五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线路通车。《规划》中明确将继续加大轨道交通的发展力度, 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换乘体系完善高效”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6 6 0公里, 四环内市民平均步行1000米即可达地铁站点。使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50%, 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最远新城到中心城 (五环路) 的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 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同时, 将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力度, 积极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达到4万辆以上。为了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 北京市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 并完善部分道路和重点区域两侧非机动车专用道, 增强自行车租赁服务, 力争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 小客车出行比例力争控制在25%以下。
王英建还强调, 北京将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 到“十二五”末, 力争实现“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 确保六类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在98.5%以上。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范围内将禁销普通照明白炽灯, 到2015年基本淘汰白炽灯, 引导宾馆饭店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供应, 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入超市, 市民更加容易购买质优、价廉的节能环保产品。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规划》围绕减少污染排放的工作主线, 强调统筹大气、水环境、市容环境、废弃物处置、园林绿化等环境因素, 强化整体推进和系统实施, 着力打造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的生态宜居新家园。
北京市将着力强化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 淘汰老旧机动车40万辆, 削减氮氧化物排放1万余吨, 力争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机动车国五排放标准及相适应的车用燃油标准。
“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完成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向再生水厂升级改造, 实现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 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提高再生水品质, 主要指标达到四类水体标准;实现42个重点镇污水全部集中处理。”王英建说。
北京市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在山区, 完成40万亩荒山绿化和5.5万亩废旧矿区生态恢复, 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 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在平原, 新改建12万亩通道绿化带, 完善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 提质增效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7%, 比“十一五”末增加4个百分点;在城区, 完成3万亩代征绿地绿化, 打造南中轴森林公园, 全面建成第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和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 新增百万平米立体绿化, 实现中心城80%居住区出行50 0米即可到达公共绿地。
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是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重要方面。北京市将逐步构建“2+7”回收网络, 即构建以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两大综合回收体系为主体, 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污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园林绿化废弃物等为专项分流回收体系。“2+7”回收网络将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 0%全覆盖,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 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3万吨/日, 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万吨/日, 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填埋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1:8优化为4:3:3;餐厨垃圾实现单独收集, 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 比“十一五”末增加2300吨/日。
自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至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复改北京为北平,北京在五百余年间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清代前期满汉分居内外城,界限分明,城市公共生活的特征尚不明显。清末民初,满汉杂处,且大量来自外地的官吏、教员、学生、文人遍布九城,形成了近代北京独有的公共空间。
这座城市的最大特性,是居住者阶层区分极为明显。政府官吏、学校师生、报馆文人,几乎组成了另外一个城市。完全可以想象,多来自外地的知识阶层,与北京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隔膜,北京作为首都又是怎样将举国的目光吸附在政府更迭、要人行踪和大学风潮上。在新华门、东交民巷、中央公园、沙滩、吉祥戏园之外的另一重世界,很少出现在知识阶层的眼中和笔下。顾颉刚于1925年“发现”了北京市郊的妙峰山香会后,不禁感慨道:“我们所知道的国民的生活只有两种:一种是作官的,一种是作师的。此外满不知道(至多只有加上两种为了娱乐而连带知道的优伶和娼妓的生活)。”北京与上海不同,晚清以降,北京从未像上海那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商埠存在,工商业者和城市平民的生活也从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过长的政治化历史严重遮蔽和剥离了北京作为都市的存在,它的主要身份是高度政治化和符号化的“首都”。
施坚雅在《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一文中指出:19世纪晚期,北京的中心地位不是来自于人口众多和工商业发达,而仅仅是一个行政权力集中的首都。“北京的人口比人们对华北这个大都市预计的多不了多少;如果它构成全国一体化城市体系之巅的话,那它还不到原来该有的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因此,主要由外来知识分子构成的北京中上层社会的群体认同,与其说是针对具体的城市“北京”,倒不如说是指向“首都”这个巨大的符号。
北京的这种特性,一旦剥离掉“首都”符号,便可见得分明。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列为中央直辖的“特别市”,数年后再降为普通市,隶属河北省。于是名宦巨贾,十室九空,房价大跌,市面萧条。梁启超1928年《与思顺书》的描述是:“北京一万多灾官,连着家眷不下十万人,饭碗一齐打破,神号鬼哭,惨不忍闻……所谓新政府者,不名一钱,不知他们何以善其后。党人只有纷纷抢机关、抢饭碗(京津每个机关都有四五伙人在接收)……”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称:“十年时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中心均已移到江南,北京只剩下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宫殿、陵墓和一大群教员、教授、文化人,以及一大群代表封建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另外就是许多所大、中、小学,以及公园、图书馆、名胜古迹、琉璃厂的书肆、古玩铺等等。”北平是没有工业的,迁都后剩留的商业,主要是围绕着大学、文化机构的种种,俗称“吃学生饭”。
被剥离了“首都”符号的北京,说好听点,叫做“文化城”,当年汉花园的一班诗人,径直叫它“边城”。可不是吗?经济中心明明早已南移,如果不是帝皇私欲与边防需要(明),或是意图保持统治者与发祥地的血脉连系(清),何苦将首都放在与江南富庶之地千里之遥的华北,让漕运成为一件耗力费时的大难事?
在这个意义上,我常说,北京是一座“浮城”。浮在北京市民生活之上的,是一座悬空的城市,消费着“首都”的种种,如政治权威、文化发达、金融便利等等。80多年过去了,我在北京也住了十余年,但感受仍与顾颉刚先生差不太多:有同学朋友在各部委,大致知道“作官的生活”是怎样;“作师的生活”不必说,日日在其中打熬;余下的,便是“优伶和娼妓的生活”——娱乐圈的那点儿破事。
变化不是没有,至少应加上“作白领的生活”。而北京市民的构成,与当年比也大相径庭矣。民国、共和国,两次大移民入京,近20年来,城铁与9字头公交上,坐满了背井离乡的外省青年。
因此,所谓的“老北京”,也不过是一些怀旧与炫示的文化符号,胡同,四合院,鸽哨,爆肚,豆汁,空竹,风车……这些已不属当下的生活方式,而更像是对传说中的老北京的一种戏仿。如能起老舍于地下,他还会继续赞美新北京吗?
“北京”已成为一个暧昧而多义的词汇。对于一名学子,北京除中关村学院路外尚有何物?对于一位白领,北京除CBD西单外尚有何物?对于一个北漂,五环之外,798,石景山,才是更真实的北京。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它众多的面相,却没有哪个像北京这样多元而分裂。纽约是多元的,但有多少非北京的住户会乐意在T恤上标明“I LOVE BEIJING”(我爱北京)?2001年,“北京市民”曾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北京新地标”,毫无意外,国家体育场、国家歌剧院、央视新大楼均赫然在列。而今,有多少“北京人”在为鸟巢、巨蛋、大裤衩感到自豪?有多少人是被外地亲友拖着拽着才初度见识了这些建筑的真面目?——我交代,我的认知范围内不包括出租车司机之外的“民众生活”,也许好多人真希罕那些个城市脸上的疤。倘如此,则更能说明“北京”在其居住者的不同群落中享有多么分裂的印象。
【四种人的性格】
历史并不是真的那么容易被淘洗干净。从清末到新世纪,一百年光阴,万象幻灭重生,有些东西却寿于金石,不易湮灭。城市性格亦复如此,虽人事已非,性格却总有或显或隐的传承。
描述城市性格,有多种进路,以我之见,最有效的还是“身份”。身份之中,有客观的限定,也有主观的认同。户口之有无,职业之分工,是显性的认定;归属感之有无,参与性之多寡,则是隐秘的情绪。前者大浪淘沙,与时俱变,后者却如平坦的河床,默默累积亦默默存续,却范囿着整条大河的流向。
不妨依古法,分北京之民为士、农、工、商四类,分述其性格。
士 士列四民之首,在古时或为官本位的等级使然,如今则表现为知识者与媒体合谋,时常有“小众引领风潮”之举,以话语权及关注力而言,仍大部分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1949年前,大部分“士”基本只是城市的过客,首都于他们只是“寓所”而非“住所”。这中间的分别,施坚雅认为是“住所留在人们的故里,而乡里籍贯,在连续数代中实际都是一种身份特征;与此成为对照,寓所则是短时之需,虽则这个短时可能很容易延至几十年……对于在衙门里任职的人,他们的寓所几乎全在城里,但他们的住所则更均匀地散布在或属于城市体系,或相属于农村体系的聚落之间”。京师中不乏三世以上的住户,仍恋恋于故里的情形,如清末《京话日报》主人彭翼仲,三世在京,房产亦伙,本人操着一口京片子,信函文字却每每署“长洲彭诒孙”(诒孙是名,长洲是苏州属县),他们的地域认同决不在畿辅之地。
京城被视为行政中心却非文化中心,真正的“名山事业”不是依托此地能为,帝国的文化版图星罗棋布。牟复礼分析道:“学者、诗人、思想家、著作家与艺术家,一生中常着宦游,因而也必有一段时间远离乡井,寓居于城市。但他们最多产的年头,却常是他们过闲居生活的年头,那时……他们非但没有集中于国内一两个大城市,而且还分散得很广,也颇有住在农村各地的倾向。”为官甚苦,君恩莫测,即一二品大吏,也从未存心终老京师,一有机会便要求休致还乡。乾隆时,张廷玉三朝元老,苦求回乡,高宗猜嫌他掌握太多政治秘密,一再阻拦,甚至作诗斥责。这是一个特例,却可以见出常态之一斑。
总之,“士”与北京,精神上是疏离的,此地生活水平较高,气候不佳,区域过大,实在不是宜居之处。迫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不免以盛壮之年,孜孜于是。现代的“士”,因乡镇士绅社会的崩坏,已无退所,多半只好与此城相始终,但内心每怀乡愁,与“首都”符号下的“北京”格格不入,或自我构筑群落,制订内部通约规则,或离群索居,仅以单位为取食之地。
农 北京不断外扩,旧日郊村尽入版图,但北京城市化程度若何?别的不说,单说服务业,出租车、饭馆、宾馆,多以本地人充任,而诟病最多亦集于是。民国文人,曾为北京这种性格下一断语曰“都市里的村庄”,因为民间社会的行事规则,完全还是按照村镇里的熟人社会方式,即使居处已改为楼房小区,人们仍以“街坊”互称,以菜场、道旁为议事场所。熟人社会之内,按人情伦理办事;熟人社会之外,则损人利己不为恶举。这里面没有现代商业伦理的空间,故也谈不上服务意识。外来人辄曰“北京人个个是爷”,实则中国乡土社会,无不欺生,借此产生凝聚力与自豪感。
20世纪之前,北京的管理分内城外城,内城归步军统领管辖,外城由巡城御史治理,主司缉拿偷盗,排解纷争,兼及风化民俗。这与不算干部的村长所司,也差得不远。民众生活的垃圾便溺,往道旁一倒,就算完了。京城大道,中有甬路,比街面高四五尺,“通通是土,且因为多年的腐败物质,都在土中,所以都是黑色,其脏无比,偶溅到衣服上一点,是永远不能去掉的”。所以有众所周知的对联“无风三尺土,微雨一街泥”,又说是“不下雨像个香炉,下了雨像个墨盒”。下大雨的时候,街边简直就是个泥潭,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就是这么形成的,常有狗马羊鸡甚至小孩掉进泥沟里送命的事。皇皇帝都五百余年,就是这么脏臭污乱地过来的。这种卫生自治的情形,跟农村委实差不多。
四合院如今被尊为“生态民居”,实则自农村原样移植,但这种移植是否科学,大可存疑。齐如山说当年有句话,叫“夏天不进京”,因为“北京外城有一道城墙,已经窝风,城里还有皇城、禁城两道城墙,都比房屋要高,那还不热?”四合院里,除了北屋住着舒服,东、西、南三面都有缺陷,张恨水听老北京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所以四合院本身象征着科层社会的秩序,主人主妇住北屋,亲戚客人住南屋,西屋一般住佣人,东屋做厨房,有时也住下人,等级分明。老百姓如将自住屋匀出来租住给官吏、学生等“上等人”,一定是让租客住北屋,自己在东西厢委屈委屈。
托首都的福,北京“吃瓦片儿的”成为一大行业,老住户多多少少有几间房,常常单靠出租就能过上小康日子。这也可以解释北京人为什么多有“爷”的脾气,因为他不需要辛苦求职,干好干坏不过是一种补充。北京的出租房在国内都市中不算价格顶高,但性价比一定是最差的,房东往往什么都不管,家具大都烂糟糟,连装修都要租客自理的也不少,此皆归因于“皇帝女儿不愁嫁”,除非高价租给外国人或外企员工的房屋,才能有些档次。老北京住户投资房产热情高,对其他理财方式兴趣缺缺,这也是传统心理积淀加上现实刺激的结果。论及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北京也是大城市里最差的,连锁超市大而无当,小型零售店少且差,乡镇式的早市倒是遍地开花。
北京的社会生活方式,基本上可以视为乡土社会的孑遗。
工 北京自来没什么工业,有的只是些小工艺,如锡器、铜器、缝纫、裱褙之类。二三十年来说得出来的首创,大概只有中关村。这个号称“中国硅谷”的高科技区域,发展20多年后,看上去还是像一个超级的攒机工场。苹果的中国首家体验店不放在这里而设在三里屯,实为明智之举。借由清华毕业生视频作品《寝室夜话》传播的新民谚:“中关村男人,有钱,不会玩;三里屯男人,没钱,会玩;建国门男人,有钱,会玩。”表达的正是北京白领生活的区域化认知。中关村给人的感觉是货品齐全,但创意欠奉,既无法提供高档的科技消费感受,也比不上深圳华强北的眼花缭乱无奇不有。
这让人想到北京的工艺。北京的工艺,也是托赖五百年帝都,招致了天下的能工巧匠,讲雍容,论精巧,无不执全国之牛耳。不过,北京工艺以老字号祖传手艺相标榜,好处在不走样不离谱,坏处在无革新无创制。自明以来,北京是世界上最方正、街道最平直的城市,但凡有条斜街,一定要在街名上标明,如烟袋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所以北京“说方向,永远不像外国说左右,他永远说南北东西”。这当然是因了北京不是依山傍河而建,而是人工设计以成的“八臂哪吒城”。这种建筑格局投射在居民心理上,一定是严谨整饬而不尚变通。网上交流泡妞经验,都说北京女孩一大好处是会讨老人欢心,能做到这一点,非从小夹磨不可,讲规矩,守礼节,虽说世风日下,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规矩多,人必得压抑自己,好面子,肯耗财买脸。可要是耗不起财,提不足劲,又当如何?这就逼出了北京人的两件脾气,一是“京油子”,甭管多重的话,他能绕着把它化解喽,或是绕着弯子骂人,表面上还是恭维你,你要不知道他本意,可得猜上老半天;另一是“说大话,使小钱”。《正红旗下》写旗人好面子又穷,种种行径,让人好气又好笑。到现在也是,跟北京人喝过酒拍过胸脯的人都知道,酒桌上,说什么都没问题,哥哥兄弟叫得倍儿亲热。事能不能办成,两说。
商 北京人一向以街道平直宽阔自傲,齐如山回忆,清末民初,北京的大街,便“可以并行十辆汽车”,又有对联云“自街东望街西,恍若无,恍若见;由城南往城北,朝而出,暮而归”,极尽渲染之能事。可是按《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看法,这是不合理的城市格局,因为不利于商业。
这一点毫无疑义。自清末入民国,北京或北平的大街一直在缩减之中,而且越是商业发达地区,如东四、西单,大街的窄化速度越快。这是商家花钱与地面官串通所致。齐如山感慨说:“从前的地下泄水沟,都在大街两边,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在各商号柜台之内去了。像朝阳门、阜城门等处,有几段大街还相当宽……这就是因为各该属商业永未发达的关系。”
近年有好些书和文章,批评共和国时期的北京建设。这个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求宽求大”,拆城门,扩马路,当时人人额手称庆。“文革”时有人突发奇想,开一条宽马路从太和殿前穿过,让三大殿成为“人民的休息场所”,够多么方便啊!天安门广场,世界最大,长安街,这头望不见那头,够多么气派啊!问题是,老百姓过日子不是总在航拍状态,要那么大干什么呢?难道因为北京没有自然河流,所以要开出若干条“路河”来吗?
老北京解决这种矛盾,是将“胡同”与“大街”截然分开。你想,妇女小孩子,是不让他们上大街的,生意买卖则不在大栅栏的铺子里,就在东安市场、隆福寺里,大街宽点窄点,有什么打紧?可到了如今,还能这样吗?
老北京的商家,出了名的和气生财,童叟无欺。所以齐如山晚年,很怪“上海的腐化风气”传到北京,弄得商场风气一日坏似一日。现在回头看,上海的商业伦理是最现代、最完足的。北京的商家虽然人情味浓,但他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稠密而多次博弈的基础上的。入民国后,旗人生活困苦异常,其中有个原因,是清朝许多旗人靠赊账度日,抵押品是皇家定时发给的“铁杆儿庄稼”,一旦朝廷倒闭,旗人也就失去了抵押品,又素无谋生技能,多仁义的商家也不能拿钱打水漂玩儿。
老北京商业的一个好处,是不贪多好强,比如“大酒缸”,卖酒不卖菜,宁愿把生意让给隔壁饭馆;二荤铺,总是老老实实卖面食,东来顺已经做到三层楼那么大,还是除了炮羊肉、涮羊肉,别的一概没有。在北京,限于步行可及的九城内,商铺各安其分,各擅胜场,无形中构成了行业规范与分众消费。竞争是通过年资门槛实现的,新店通常站不大住,老字号也得想办法保持自己的老主顾。那时的外国人、外地人,都承认北京住着“舒服”,因为不用动脑筋,一切都是现成的,甚或做学问也以此处为佳,因为不仅往来商户是固定,而且四季分明,何时该穿什么,该吃什么,都有定规,完全不用操心。比如说服装时尚,一定是上海的妓女先兴起来,很快传染本地的摩登仕女,一年后传到北京的妓女身上,再两三年,传到北京城富贵人家的姨太太身上。至于大家闺秀、正室太太,永远不理会潮流,出门身上的衣服总得带着樟脑味儿才好,有香水味就会被人说是姨太太。这是北京守旧的一面,但守旧本分未尝不是好事,海德堡大学的教授太太,听说每月总要飞一次纽约去逛街的,那也比在海德堡开一个MALL强吧?
概言之,北京的城市性格,是“大而正”,唯其大,可以兼容并包,对它不满的人也可以自筑天地,日复一日地过下去;唯其正,有着农村式的内向与固执,外国的、南方的、时尚的、新潮的,思想也好,器物也罢,很难动摇这座城市的根本。它已立在华北平原的幽州故地八百余年,还将继续屹立下去,直到水涸地陷、风沙掩埋的那一天。
【城市认识实习报告-北京】推荐阅读:
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10-26
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办法06-19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10-04
认识实习日志07-02
企业认识实习10-16
公路认识实习报告06-15
认识生产实习报告07-13
大一认识实习报告07-22
认识实习报告经济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