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精选10篇)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 篇1

一、填空题。

1、把1∶0.75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改编题)

2、( )∶( )=0.6=( )÷10=( )% (改编题)

3、大小两个正方体棱长比是3∶2,那么表面积的比是( ),体积的`比是( )。(改编题)

4、20千克比( )轻20%, ( )米比5米长 。(改编题)

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7:3,乙数除以甲数的商是( ),甲数占两数和的( )%。

6、滨新区管委会一根电缆长10米,用去 ,还剩( )米,再用去 米,还剩( )米。(创新题)

二、选择。

1、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比乙多( )。(改编题)

A.50% B.100% C.200%

2、一种盐水的含盐率是10%,盐与水的比是( )。(改编题)

A.1:10 B.1:11 C.1:9

三、判断题。

1、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 : 5 (改编题) ( )

2、在100克水中放入10克盐,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10%。 (改编题) ( )

3、如果甲比乙多20%,则乙比甲一定少20%。(改编题) ( )

4、 克可以写成21%克。(改编题) ( )

5、泽达实验室用102粒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全发芽了,发芽率是102% ( )(创新题)

四、计算题。

1、直接写数。(改编题)

6×0 37 ×2 125×80% 13 × 0.1537 ÷ 78 45 ÷ 54

2、化简下列各比,并求比值。(改编题)

18 : 24 1 吨 : 750千克

3、解方程。(创新题)

6 X-4.6 = 8 X + 20%X = 40

五、应用题。

1、湖滨新区环湖大道,甲车5小时行完,乙车4小时行完,那么乙车的速度比甲车快多少?(创新题)

2、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已知两个长方形长的比是8:5,它们的宽的比是多少? (改编题)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 篇2

一、生活知识匮乏, 关键信息抓不准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明确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匮乏, 往往不能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 不能抓准关键信息, 许多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例1:电子秤显示0.725kg, 单价是25元/kg, 张师傅实付多少元?

正确解法:0.725×25=18.125≈18.13 (元)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46位学生将结果写成了18.125, 占总人数的64.7%, 只有11位学生正确写成18.13, 占总人数的15.5%, 另有14位学生完全算错。考查的知识点是结合生活实际“元、角、分”保留两位小数, 题目中“实付”两字也提醒学生需要结合实际。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中虽然强调过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即“四舍五入”的方法, 但是日常的练习题中多已明确告知学生需要保留的位数, 不需学生自己判断, 而此题保留位数是隐含的信息, 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二是生活知识缺乏, 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偏弱, 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实付”这一关键信息解决问题。

二、思考不深入, 数学思维周密性不够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实质上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它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且主观意识较强, 所以, 在数学思维上会出现思考不够深入, 思维不够周密的问题。

例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 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38人发生错误, 占总人数的53.5%。发生错误的学生大多认为面积有两种可能性, 即为80平方厘米或者120平方厘米, 原因在于认为题目中的高没有说明具体对应的底, 那么两条边都可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但是, 若以12厘米这条边为底, 高为10厘米, 斜边为8厘米, 这样就不可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 上图中左边的所谓平行四边形是不存在的。因此,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只能选择8厘米这条边, 面积为8×10=80平方厘米。这一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思维的周密性仍然不足, 虽然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 但没有进一步去推敲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一定存在。

三、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不但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还要学会分析题干之间的联系, 学会综合考虑问题, 找到“中间量”, 通过等量代换或转化的形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显然, 从习题的错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数学转化与代换的能力仍显不足。

上图中ABCD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三角形DOC的面积比三角形AOE的面积小8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正确解法:三角形ACD的面积为10×10÷2=50 (平方厘米) , 根据等底等高的性质,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 三角形DOC是公共部分, 所以三角形DOE和AOC面积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8=58 (平方厘米) 。

错例分析:该题两个班错误的共有16人, 占总人数的22.5%。大多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找到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这一隐含信息, 所以不会做。此题考查学生等积变形和面积转化的思想, 其实在平时练习中也有过类似的题目, 因此, 学生对于图形面积之间多几与少几的转化方法并不陌生, 只是这题需要先利用等积变换知道三角形AC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CDE的面积, 再通过转化和代换来求出阴影面积, 比平时的练习多了一步等积变形, 特别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中的转化与代换能力。

四、审题不清, 易上干扰信息的当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题目内容, 弄清已经知道什么, 要求 (求证) 什么。所以审题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 并且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 特别容易犯审题不清的错误, 也容易受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例4:一瓶可乐售价2.50元, M老师买了K瓶, 付了50元, 可以找回 () 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 下面的数中, K可能是 () 。

选项: (1) 任何数 (2) 15 (3) 25

正确解法:找回 (50-2.5K) 元, K的范围是0<K≤20, 并且取整数, 所以只能选择 (2) 。

错例分析:这题两个班中错误的有17人, 占总人数的24.0%。集中错误发生在学生将M老师当成M个老师去计算了, 即 (50-2.5KM) 元, 属于审题不够清晰, 不能分辨信息的有效性。这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字母表示数, 因为该知识点上新课时已经接触过类似题型, 变化的只是M老师这一干扰项;而K的可能性范围在课堂上的类似题型中也有过辨析, 而本题中考查学生不仅要知道范围, 还得知道这个数只能是整数, 其实是考虑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因此, 看学生错误的高发点, 作为教师也需反思,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尤其是在例题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开阔审题思路,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审题步骤和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 篇3

[关键词]数学 试题 错因 良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57

在某镇2014年秋季学期期末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统一水平测试中,笔者发现完小的学生在作答第六大题“解决实际问题”第5小题“用140cm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相架,长、宽、高的比是4∶2∶1。如果在外面包一层彩色包装纸,至少需要包装纸多少平方分米”时,得分率极低,对此我惴惴不安,掩卷长叹,于是阅卷反思,寻找错因,寻觅启示,寻求良策,以期改进。

一、错因分析

我们知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由条件、问题和结果三项组成。作答前要仔细阅读题目,一是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是说一件什么事,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二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图解或表解等多种形式,使题中的条件简化;三是拟定解答计划,根据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四是解答;五是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正确。

遗憾的是学生并未按前面提及的五点要求进行作答,就匆匆下笔,导致仅列出了第一、二步对的算式:4+2+1=7,140÷7=20;从第三步起计算就错了:20×4=80(cm),20×2=40(cm),20×1=20(cm),80+40+20=140(cm),140分米=0.14平方分米。

学生的作答结果错误,主因一是没有认真细致审题,不善于从相关词语中获取必要的正确的计算信息:没有把“140cm”转化为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没有从“长方体”一词想到它有6个面;没有从“外面包一层彩色包装纸”想到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它有6个面,即(长×宽+长×高+宽×高)×2;没有从“多少平方分米”想到计算结果要用平方分米作单位。二是遗忘了长方体的长棱、宽棱和高棱各有4条,即20×4=80(cm)、20×2=40(cm)、20×1=20(cm)中的“80cm”“40cm”“20cm”分别是4条长棱、4条宽棱、4条高棱的总长,还需要分别除以4,进一步求出每一条长棱、宽棱和高棱各是多少厘米。三是把长度单位分米与面积单位平方分米混为一谈。

二、改进良策

1.加大力度建立学生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此,我们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数感培养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引导每一个学生反复观察、反复抚摸、准确说出长方体的每一条长棱、每一条宽棱和每一条高棱,具体感受长方体的12条棱与6个面。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亲手测量手中的长方体,根据所测数据先分别计算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然后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即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教学过程从眼、手、脑、心四方面培养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数感,留给学生的印象会是深刻、难忘且牢固的。

2.增强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数学学习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会数据分析会使我们获取数据中蕴含的数据计算信息。如上述题中的“140cm”没做成长方体前就是1条线段,做成长方体后截成了12条线段,但是总长是不变的。倘若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强,稍加分析就会从140cm想到长方体有12条棱,从12条棱想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平时多做这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技巧。

3.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小学阶段数学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概念、公式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4.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多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后,发动学生寻找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动手测量数据,计算它们的棱长及表面积;要给电脑主机做布罩、为新华字典做书套、粉刷教室门,请学生分别计算需要多少布料、牛皮纸和油漆。积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在数学运用的过程中巩固、创新知识,达成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标。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落实课标要求,刻苦钻研文本,精心设计导学过程,注意学情分析,注重学生的数感、数据分析、运算能力、运用意识的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准确、轻松地解题。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期末测试卷 篇4

班级:学号:姓名:

一、将下列单词补充完整:(10分)

ca_ _ageex_ _cise_ ourm_n_teon_onp_ _mu_ _lem_ _thbef _ _eh_ _lthy

二、写出下列单词的对应词:(10分)

strong ___________sick_____________ good_____________never___________ usually___________last_____________ after_____________high____________ up_______________right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5分)

()1.I want strong and ______ body.A.healthB.healthyC.sickD.weak

()2.Always eat breakfast.Because it’s________ you.A.good forB.good on C.bad forD.bad on

()3._________ does Danny eat breakfast?.A.How manyB.How much C.How oftenD.How many times()4.I eat peas about ______ a week.A.two timesB.two C.secondD.twice()5.__________ exercise do you need?

A.How manyB.How much C.How longD.How far

四、问答句配对.(15分)

AB 1.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A.About thirty minutes.B.I like melon best.C.I always eat breakfast.D.Riding a bike.2.How often do you eat breakfast?

3.How many minutes do you do your homework? 4.Do you eat supper before or after lunch?5.What’s exercise?

E.After lunch.六、阅读,判断对错,对的写“T”错的写“F”:(15分)

My name is Tom.Today is the weekend.We have no classes.My parents don’t work, We eat breakfast at 7:00.We usually eat breakfast.Because we know it’s good for us.From Sundauy to Saturday,my mother eats breakfast seven times.My father and I eats breakfast five times.But my friend Peter eats breakfast only twice.((((()1.Tomorrow is Saturday.)2.Tom’s mother sometimes eats breakfast.)3.Tom’s father usually eats breakfast.)4.Tom’s family eats breakfast at 7:15.)5.Peter sometimes eats breakfast.七、回答问题:(15分)

1.How many months in a year?There are _______ months in a year.2.How many weeks in a month?3.How many days in a month?.4.How many hours in a day?5.How many minutes in an hour?

八、小写作:(20分)

小学六年级下数学期末试题 篇5

六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

一、填一填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路程与时间成()比例;飞行的路程一定,飞机的速度与时间成()比例。

2、如果A:2=B:8,那么A:B=(:)。

3、把一个圆柱形木块削成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

4、若A点在B点北偏西25°方向的450米处,则B点在A点()偏()()°方向的()米处。

5、把一张长为18.84厘米,宽为12.56厘米的硬纸板卷成一个圆柱,卷成的圆柱底面积最大是()平方厘米。(接缝处不计)

6、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则它的侧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7、把一个圆锥形容器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需要倒()次才能把圆柱形容器倒满。

8、一个盒子里有形状、大小相同的红球2个,黄球3个,蓝球4个,任意摸出一个,是黄球的可能性为();是()球的可能性最大。

9、某班四个小组人数按从多到少排列如下:15、15、a、13,已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a=()。

10、一根长4米得圆柱形木料,把它锯成两个小圆柱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2.56平方分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辨一辨

1、侧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2、去部分的。()

3、圆的周长一定,()4()55()

三、选一选

1、非0)。

A、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2、已知一组数据、5、4、6、5、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位数是4B、众数是4C、中位数和众数都是53、用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削成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wwW.x kB1.c Om

A、16立方分米B、12.56立方分米C、50.24立方分米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是3厘米,以其中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图形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A、9B、84.78C、28.26

5、李帅的位置在(2,3),新华小学的位置在(2,5),幼苗小学的位置在(5,2),李帅选择去()上学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最近。

A、新华B、幼苗

四、解比例

χ:4=8:3213.5:20=χ:80

五、某学校举行六年级数学竞赛,六(2)班准备在张华和李明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下面是张华和李明最近五次的考试成绩统计表。

一二三四五平均成绩张华10093899183()李明 8288929698()(1圈出各自的中位数。

(2)以及各自数学成)参加校数学竞赛。

新 课 标 第 一网1、3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计算,6小时,甲乙两城之间的x kb 1.c om218.84米,高1.5米,把这些小麦全部装入一个底面直径是3米得圆柱形粮囤,正好装满,求这个粮囤的高?

3、林林家修了一个沼气池,底面周长12.56米,深3米,要在内壁和底面抹水泥,每平方米付工钱4元,抹完水泥需付多少元工钱?

4、下面方格纸上的“点”表示花布的单价。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2.不计算,看图回答:买3.5米花布用多少钱?80元钱可以买几米花布?

3.一个圆柱形鱼缸如右图。把鱼从鱼缸里取出后水面下降2厘米。w W w.xK b1.c om(1)鱼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分米?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篇6

一、试卷分析:

此次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题就总体而言,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较难,知识面广,科学性与代表性强,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讲求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培养。

二、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我们参加考试46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3分。平均分62分。从考试结果来看,我班虽然大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差,解题,分析思路不够清晰,不能很好联系实际进行答卷,少数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但整体上计算准确率不高。有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容乐观,他们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欠缺。看到成绩不够理想的同时,我们更要把目光关注到试卷反应的各种问题上来,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反思。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如:学生不能认真审题,认真答题。体现在列式计算后不写单位名称。还有的在解应用题后不写答案等;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解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3.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尤其是学困生的正确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灵活的运用简便方法。部分学生能列出应用题的相应的算式,但最后算错了。

4.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或训练的不扎实。5.学生对题型不够熟悉,在答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心不够。

6.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还没有到位,课堂教学缺乏知识拓展一类问题的思维训练。

7、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优差悬殊,学困生很难跟上学习的步伐,给教学和辅导带来诸多不利。

四、改进措施: 1.加强概念教学,特别是概念的推导过程、归纳过程,要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这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

2.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例如口算、常用数值的强记等。另外就是要经常性的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做题和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4.注重拓展提高,强化思维训练,不能死教教材。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一题多变”,平时多收集资料,特别是要多整理易错题、灵活题、实践题,在讲解时要讲清讲透,努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类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培优补差,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针对部分学困生,要经常和他们的个别交流,平时要多给他们开小灶,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辅导。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要让那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使全班的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思考 篇7

一、系统分析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阶段开始前, 老师要首先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顺序与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些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次, 要全面了解全班情况, 知道每一位学生现在学到了什么程度, 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 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六年级知识特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二、抓好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 首先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一是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识点, 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来。比如:让学生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等等。二是开拓视野。在数学复习中, 老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断反馈教学。比如:a的3/5与b的1/4相等, 比较a、b大小 (a、b都不为零) 。解答完这个题, 再给学生出一道题:甲班的4/5同乙班的3/4的人数相等, 那么, 甲班同乙班人数谁多谁少?稍微这么一改, 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教师应提示学生a、b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那么甲班和乙班是班级的名称, 它同a、b有何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明白了。三是公式推导。比如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计算公式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让学生进行回顾, 亲自实践、亲自品尝。四是知识对比。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尤其是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 学生们容易混淆。要从整数乘法入手, 看学生是不是写成几个数相加的形式, 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 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五是计算能力。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 连基本加减乘除计算都算错, 更谈不上应用题了。老师普遍认为是学生太粗心、不认真。追根溯源, 原因还是在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式子, 进行分析, 看是否能用简便方法, 其次结合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学会了做题方法, 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 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 教师不断地反馈教学, 让学生把知识掌握了, 应用更灵活, 计算准确率就高了。

三、能力的培养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复习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巩固画图和测量的技能。二要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重点是要抓住母题, 使学生知道题目源于母题, 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改变条件、问题和情境,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启发学生多思考, 从而达到善于思考, 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及解题能力。三是是培养操作实践的能力。如:八宝粥公司请包装公司设计一个能装12罐八宝粥的盒子。[八宝粥罐子为圆柱形, 底面直径6厘米, 高13厘米]你准备怎样设计? (提示:包装盒一般可设计成长方体, 要求需要多少硬纸板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即先确定八宝粥罐子怎么摆) 这时不急于让学生做, 让学生找易拉罐摆放。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感受把题解出来。但有的同学做得不切合实际, 确定的长、宽、高不适中。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做的几种方法都一一列出来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选用最省料的方法。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 篇8

关键词:阅读复习;语言形式;作用;联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62-03

跟老师们座谈的时候,很多老师提出:小学六年级期末复习中,阅读复习是很困难的事情:做了很多阅读练习题目,一拿到试卷,往往就像“白做”了——练习过的题目,试卷上却很少能够看到几个。其实,这是期末阅读复习的方向、练习的着眼点出了问题。期末复习,到底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就阅读来讲,复习的目的不是记住几道题目,而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系统的提升。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阅读能力得到系统的提升上。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测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就小学毕业语文复习提几点建议。

一、关于词语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背诵过来就可以的,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其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实际阅读考查中,学生完成词语理解与作用分析方面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能够回答出词语表面意思、一般的意思,但不能够准确的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不能够很好的领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例如: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一段话:“……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针对这段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定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

严格地说,“定格”是电影中的一个术语,影像瞬间停住,不再动。在这里,定格显然是个比喻。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什么意思呢?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历史上不再动、每个人的心中不再动。这是表面意思。而深刻的含义呢?是说随着报告结束,居里夫人的形象一下子被历史牢牢记住、被每个人牢牢记住,就像电影画面定格一样,一下子不动了!这是作者在对居里夫人进行赞颂!但是,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很多是仅仅写出了“停住、记住”。

语文,总是要研究语言形式的。对语言形式的作用的分析,这应该是命题者需要关注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命题考查中,学生往往对于“形式”的作用,摸不着头脑。第二问的“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呢?其实是强调了牢固的程度,强调了不再变化。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练习着“将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词语在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独特的意思。”就像“定格”一词的理解,要理解在这句话中、这段话中、甚至全文中,写了人物事物怎样的具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思想。

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作用——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词语的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二、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查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第二类,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类,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查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不能揣摩作者写作的背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第二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作用分析能力:“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传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针对这句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滑过去”写出了怎样的特殊情形?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重复地用两个滑过去”跟用一个有什么不同,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悟能力。但是学生很多仅仅答出了“船很快、水面很平静”的意思。这说明学生还不善于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这样写表达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船很多,水面很平静,一艘小船过去了,另一艘又过去了……那船从这里滑过去了,又向着其他地方滑过去了。

再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殷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针对作者看到母亲在病床上的情形,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在医院的情形。作者写道:“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当时母亲怎样的情形?这样写强调了什么?

学生的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艰难的呼吸者就像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了目前艰难的生活;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强调了他母亲想说的最后一句话;强调了自己的艰难生活;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这样的内容:第一,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第一,独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够从表现了事物当时怎样的特点的角度去分析“写出了怎样的具体特点”——母亲当时是怎样的状况。这句话,其实是强调母亲当时的呼吸非常困难,已经奄奄一息;关于作用,就是强调呼吸困难的程度。那么,为什么用“一生的艰难”来作比呢?显然,这是作者后来的回忆录,这里这样写是要强调老人家的一生都非常的艰难,想说母亲的一生是艰难的一生。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这样打比方的作用在于强调这两层意思。

复习要点:在阅读复习中,针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不同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明显有独特用意的句式采用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有什么好处”的方法,仍然是增删调改。

关于“有什么好处”的问题设计,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清楚,应该提示学生从哪里、怎样去思考。

练习题目举例:

1.读《金丝雀》,思考:“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这里其实是写父母在听孩子的讲述。但是作者这里却用了一个“让儿子爬到树上、爬到树冠”,如果将“让”改成“听着儿子介绍他爬到树上、爬上树冠”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呢?

2.读《松坊溪的冬天》。作者写溪中景物时这样写道:“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联系“我每天都要经过溪上的石桥,听见桥下的溪水声,唱得真快乐”思考:作者在这里用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的句式,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这样写读起来会让我们感觉怎么样?

3.读《葵花之最》。作者写道:“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作者在最后用了两个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作者用任何一个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作者用两个标点想强调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具有提示性的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在一次次练习中,就会习得一些学习语言的基本经验。

三、关于文章结构特点作用的分析

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特点,并不是要讲解文章结构学的知识,而是针对文章某些客观存在的结构特点,去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再体会作者用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魅力。

文章的结构特点包括:文章的顺序及其特点、文章的材料安排特点、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指定的结构现象中去体会其作用。

例如:针对《秋天的怀念》命题者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了我的表现,这对表现母亲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原文的材料安排上,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作者残疾后暴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以此来衬托母亲的形象,使的母亲“爱戴、宽容”残疾的孩子的形象就更加高大起来。但是,学生的答案却不尽人意。对一个班级的答案进行了分析,有如下几种情况:“母亲对作者很好,但是作者确不懂母亲的心;对比的作用;作者写出了我不想活了,经过母亲启发,我有了活的信心。……”这些答案中,只有“对比”还算贴边,但是对比的目的是干什么?学生就不能去想了。

考查这样的内容,不能算“超标”。因为,《课标》要求中有这样一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方法,应该算基本的表达方法了。

复习要点:选取一些典型文章,针对“在材料安排、顺序安排、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有特点的具体文章结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直接指向对文章主旨表现具体作用的问题,请学生分析这样写对于表达文章主旨起什么作用。比如开头结尾的形式、记叙顺序的“变化”、“过渡”、“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不是要学生说出具体术语,而是要求学生去感悟思考具体的作用。

四、关于概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但是,概括到什么程度?《课标》没有具体的度的要求。个人依据《课标》的要求认为,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查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一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概括为“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这段话主要是写“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发现”是全文事件的核心词,“宣布”是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回答“发现”的学生就没能抓住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也就是说没有抓住主要事件。

再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要点: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五、关于体会文章主旨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问题是:不能针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答题目。

复习要点:引导学生先做好文章的概括。在此基础上,联系针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特征”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意图;练习“将泛泛的套话在本篇文章中具体化”——例如:阅读了《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说出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说是“歌颂了母爱”,而是“作者被自己身患绝症还时刻关怀、呵护着自己的母亲永远的感动着,永远的怀念着”——写出母亲的人格特点,本身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

上面谈了在阅读复习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及其复习对策。在具体的阅读复习中,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答题练习、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精心设计阅读练习题目的顺序。

安排阅读练习,总要出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出?这对复习是很有学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常见的情形:学生拿起题目之后,先拿着问题去找答案。而阅读题目中关于词句段的内容理解、作用分析、必须是读懂了文章内容、抓住了主要内容之后,把握了文章各个部分的练习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去找出题目的答案。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策略之一是精心设计题目的顺序。个人以为:阅读题目的顺序,应该按照如下顺序安排: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典型词语、句段分析理解体会;文章的材料和结构的分析;文章主旨的体会和表达。这样,促使学生先读完全文,在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整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促使学生认认真真的读完文字,再去作答。

二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的阅读复习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就是让学生做,做完了订正。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只是在做题、改题。复习,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在指导中,“帮助学生明白自己题目答错了的原因、明白该如何去获取答案。”指导分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答题中的个别问题;而集中指导则是典型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 篇9

一、填空。(2,36)

1.312 吨=()吨()千克。

2.()∶()=40()=80%=()÷40 3.50米比40米多()%。

4.六(1)班今天出勤48人,有2人因病请假,今天六(1)班学生的出勤率是()。5.0.8:0.2的比值是(),最简整数比是()。6.某班学生人数在40人到50人之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这个班有男生()人,女生()人。

7.从甲城到乙城,货车要行5小时,客车要行6小时,货车的速度与客车的速度的最简比是()。8.王师傅的月工资为2000元。按照国家的新税法规定,超过1600元的部分应缴5%个人所得税。王师傅每月实际工资收入是()元。

9.小红15 小时行38 千米,她每小时行()千米,行1千米要用()小时。

10.用一根长12.56米的绳子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直径是(),面积是()。

二、判断(2,10)

1.7米的18 与8米的17 一样长。()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3.1100 和1%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

4.5千克盐溶解在100千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5%。()

5.比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1.1。()

三、选择(3,6分)1、一件商品原价200元,涨价15%后在降价15%,现价()原价。

A、高于B、低于 C、等于 D、无法比较

2、爷爷把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0.5 米,第二段占全长的一半,则()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C、两段一样长 D、无法判断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3米,在花坛一周铺一条宽1米的碎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平方米。A、28.26B、50.24C、15.7D、21.98

四、计算题(共10分)1.解方程X÷18 =15×2340%X-14 =712

2.列综合算式或方程计算(6分)

(1)一个数的20%是100,这个数的35% 是多少?

(2)一个数的20% 加上8和是20,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做)

五、作图(8分)

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求周长和面积。

六、应用题(共30分)

①王庄煤矿去年产煤250万吨,去年比斤年增产25%,今年产煤多少吨?

②一本故事书原价20元,现在每本按原价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③修补一批图书,已经修补了30本,是未修补本数的25%。这批图书一共多少本?

④学校里有篮球、足球、排球共180个,已知篮球、足球、排球的比是5:4:3三种球各有多少只?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10

1.两个数分别是15.36和1.035,它们的和是( ),差是( )。

2.一个数由6个百、4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9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3.把5.036、5.306、5.603、5.063、5.630这五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4.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约是2.4,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746.把60-40=20,705=2,20=40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7.把0.3缩小到它的是(),把0.3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8.9800克=()千克( )克=( )吨

9.一根木料长15米,把它锯成3米长一段,每锯一段要5分钟,锯完共用了( )分钟。

10.在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花坛四周放花盆,每隔3米放一盆,每边可放( )盆,四周共要放( )盆。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0.45扩大到它的10倍等于450缩小到它的 。 ( )

2.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小数就扩大了100倍。( )

3.明明量得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65€啊?5€啊?5€啊? ( )

4.三角形的任意一边一定小于其它两边的和。 ( )

5.从折线统计图中一定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

三、我会选(1分=5分)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A.大于B.等于 C.小于 D.无法确定

2.一个西瓜重4.25千克,与它大小相等的数是( )。

A.4千克25克 B.425克

C.4250克D.4千克250克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 )。

A.长方形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D.梯形

4.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5cm和6cm,另一条边不可能长( )。

A.9cm B.10cmC.11cmD.12cm

5.把1.008米改写成以“分米”作单位的数是( )。

A.0.1008B.1.008C.10.08D.100.8

四、我会计算(32分)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8分)

6.94+1.78 15.13-13.6280636423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分=24分)

0.485+0.64+3.36 5.76+2.43+0.24+10.57

72.51-9.34-12.6610.75-1.86-2.75-3.16

14.02-4.5+0.989.5+4.85-6.13

429-4293+14.50 182+9982

五、我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9分)

六、我会应用(25分)

1.在一条长3千米的公路两旁栽树(两端都要栽),每隔8米栽一棵。一共栽树多少棵?

2.四(1)班学生进行广播操比赛,排了4路纵队,队伍长度22米,前后两排相距2米,四(1)班有学生多少人?

3.小东身高1.43米,小亮比小东高5厘米,小强比小亮矮0.02米,小强身高多少米?

4.修一条长192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96米,这条路如果由乙队修可以提前4天完成,乙队每天修多少米?

5.王叔叔要到天宇大厦的十六楼送文件,因停电使电梯停开,王叔叔只能走楼梯。他从一楼走到第五楼用了72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五楼走到十六楼,还需要多少秒?

七、我会推理(4分)

上一篇:语文 -《六 国 论》下一篇:讨论式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