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评课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评课(通用4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评课 篇1

XX老师所讲的新闻名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能依据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要素及新闻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一开始,老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在自学环节,采用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朗读环节,紧扣教材和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由浅入深,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学生自学充分,有问题生成,在“学”的基础上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安排有序,以组为单位,代表展示,其它学生在完成任务下倾听、补充纠错,学生讨论,交流投入,参与面广,探究度深。

在达标检测中,老师设计题量适中,对学生分层要求,学生学习效果好,课堂总结中,学生能说出本节课的困惑,本节课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在课堂中体现主体地位,为一节较成功的课。

《再别康桥》评课

尹华玲老师所讲的诗歌《再别康桥》,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首先学习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要求。

这节课一开始,老师明确这节课学习后,同学们收获到会诵读诗歌,能把握诗歌情感的学习重点,学习目标明确,然后播放蔡琴深情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然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个别同学的诵读,通过朗读的形式,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现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老师设计自学问题明确具体,问题紧扣学习目标,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思路方法引导到位,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代表展示,学生交流投入,参与面广,探究度深,并能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拓展运用中,学习能够很精彩地把离别的诗情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投入,教学效果好。

《父母的心》评课

刘静怡老师所讲的小说《父母的心》这节课,学习目标明确,能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概括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小说主旨,理解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至亲至纯的爱,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说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写出父母之爱的谚语、诗句、格言,学生能从学习并欣赏文学作品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习惯非常好,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课堂效果好,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发言积极,参从学习文学作品中体验亲情的可贵,并学会感恩。

《人琴俱亡》评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评课 篇2

《卢沟桥烽火》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是一篇好散文, 理由是: (1) 内容散得开, 有卢沟桥事变前的背景资料, 有事变后的事态发展, 更有事变本身的详尽描写; (2) 场面描写生动, 尤其体现在我军浴血奋战日寇的内容中; (3) 文章语言视觉冲击强烈, “魔爪”“小鬼子”“鲜血四溅”“人头滚落”等词语有极强的震撼力。

我认准这篇文章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好材料, 难的是如何来教学。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 我想起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 它的新闻语言特点恰好与《卢沟桥烽火》的描写形成对比。我想, 如果用新闻的眼光去阅读《卢沟桥烽火》, 学生就会容易比较、辨析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在改写新闻的过程中,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于是, 我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学习新闻写法, 再将散文《卢沟桥烽火》的内容改写成新闻, 两篇课文互为所用, 相得益彰。这样理解新闻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 就会整体提高学生读写 散文和新 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读解新闻

1.发材料。

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苏教版七年级课文) 材料, 并阅读。

2.布置阅读任务。

用一句话 高度概括 内容;

用一段话 简明概括 内容;

用几段话有层次地具体叙述内容。

3.学生讨论后的认识。

(1) 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

(2) 文章第1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简明概括全文内容。

(3) 文章第2耀4自然段, 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横渡长江三个层次的内容, 具体报道了事件全貌。

4.教师讲析。

新闻形式及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介绍新闻的叫标题;开头用一段话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结果的叫导语;通过几个层次具体叙述新闻的内容叫主体;新闻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 表明新闻发出的时间和报道者。

教师继续讲述:当时, 这则新闻迅速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有人建议, 可以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 可本文作者说, 因为东西两路 军的余部 还未渡江, “胜利渡江”不符合事实, 因为新闻要讲究真实性。也有人建议, 那可以等到渡江结束之后, 以“胜利渡江”为标题发新闻, 本文作者这样回答: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意义重大, 必须及时告诉全国人民, 鼓舞斗志, 因为新闻要讲究及时性。

5. 教学小结。

(1) 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 对比散文, 新闻写作有哪些特点?

师生讨论分析后认为:新闻的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体, 新闻的导语阐述了标题的意思。学生还认为:和散文相比, 新闻里少有具体的细节描写, 不作评论, 也不叙述新闻发生前或发生后的事件。

(教者自述:上面的教学, 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概括内容, 既让学生理解了新闻内容, 又凸显了新闻的结构形式。接着穿插引述故事, 说明了新闻的两个特点, 为随后的散文阅读形成文体类比, 为把《卢沟桥烽火》改写成新闻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第二板块:用新闻的眼光读散文

1.发材料。

发《卢沟桥烽火》材料并朗读。

2.布置任务。

着眼“卢沟桥事变”的事实, 删去《卢沟桥烽火》中阐述背景的内容, 再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原文中的描述事变细节的内容。

3.根据新闻特点整理。

学生阅读《卢沟桥烽火》后, 整理出三次战斗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 并认为:

(1) 根据卢沟桥事变的起讫时间, 可以删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三段。

(2) 根据新闻语言要求, 可将卢沟桥事变归纳为:7月7日深夜桥头交战我军失守;7月8日凌晨我军在宛平城下杀退日寇;7月9日凌晨我军全歼桥头日寇。

(教者自述:上面的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两次删读, 梳理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初步感知散文和新闻的不同特点。其教学的价值是:从文章的表达形式来理解新闻和散文的不同写作要求, 初步奠定文体意识, 切实地训练学生语感的准确性。)

第三板块:把散文改写成新闻

1. 学写新闻标题———用一句话概括卢沟桥事件。

由于阅读的文字删减了好多, 学生的思维就更清晰, 更具针对性, 写起来也很快。有四个学生直接在黑板上写下标题, 虽然都是一句话, 但存在着是否准确的细微区别。要求学生辨析其中两个标题:

(1) 《日寇被歼, 卢沟桥重又夺回》

(2) 《中日大战, 卢沟桥被中国守军夺回》

学生的发言很有思辨意义, 最后形成两点看法:第一, “重又夺回”的字面意义有歧义, 似乎卢沟桥有过两次失守, 与事实不符, 建议改为《日寇被歼, 中国军队夺回卢沟桥》。第二, “中日大战”的表述, 夸大了卢沟桥事变的事实, 建议改为《中国守军英勇夺回卢沟桥》。

2. 学写新闻导语———用一段话概括卢沟桥事件。

在理清卢沟桥事变前后三次战斗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后, 学生便学写导语。有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完之后, 我要求全班讨论下面的这段语言是否符合新闻导语。

7月7日深夜, 日军偷袭卢沟桥, 我国守军退回宛平县城。之后, 我军与日军交战了三天, 至7月9日凌晨, 奋勇夺回了卢沟桥。

对这段导语, 很多学生的共同质疑是:我军与日军有没有交战三天?他们分析:从“7月7日深夜”到“7月9日凌晨”, 时间不足两天。在这段时间里, 我军与日军前后交战了三轮, 而不是三天。建议修改为:

7月7日深夜, 日军偷袭卢沟桥, 我国守军退回宛平县城。之后, 我军与日军展开三轮激战, 至7月9日凌晨, 奋勇夺回了卢沟桥。

随后, 教师要求同桌交换批阅, 确认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是否符合事实。

3. 学写新闻主体———有层次地写卢沟桥事件。

因为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法的借鉴, 学生将《卢沟桥烽火》的主体内容确定为中日之间的三次激战。由于每次激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不一样, 所以又可将主体内容分成三个层次来写。至此, 写作新闻主体内容就不难了。

(学生例文略)

(教者自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卢沟桥烽火》, 内容都是历史性战事。先读懂前面一篇的新闻特点, 再用后面一篇的内容作素材练写新闻, 这样可以有效地“盘活课文资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评课 篇3

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战况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出示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评课 篇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五、教学过程:

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 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上一篇:中秋节班会主题教案下一篇:云儿比美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