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机械制图课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上好机械制图课(精选11篇)

怎样上好机械制图课 篇1

作者/茹 晋

摘 要: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机械制图教师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充分准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机械制图工程语言的一流技术工人。

关键词:机械制图 激发兴趣 备课 示范 练习评价

机械制图是理论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桥梁,它是技术生产中的通用语言,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学生学完这门课后须掌握识图技能和绘图技能。所以技工院校的机械制图老师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充分准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机械制图工程语言的一流技术工人。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技工院校学生基础较差,自信心不强,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学生的课堂自律性差。所以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作为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技术课,在学生上第一次课时,首先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们都是一样的起点,在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好与差对于制图的学习没有影响。不是以前学得好的学生就能学好制图,而学习差的学生就一定学得差。然后,要告诉他们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才能具备技能人才的首要条件。最后,再告诉学生机械制图的学习主要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只要多想,然后多画,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

二、充分备好一堂课

机械制图教师备课时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并能熟练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好一堂课。

笔者通常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大纲,配合教参研究教材,对教材的每部分内容进行仔细研究,从各个角度理解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对学生提问,同时也要逐个检查这些问题,解答这些问题,直到确定这些问题的重点、难点,并且没有知识点的遗漏,这样备课工作才算圆满完成。比如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这一节,笔者这样备课:第一,三视图是怎样形成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第二,画三视图前要做什么?回顾复习,巩固记忆;(职教论文)第三,三视图是如何配置的?分析问题,引导解决;第四,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什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这样逐步将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内容完整清楚、条理性强,再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

三、教师示范,传授方法

教师的示范是机械制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首先通过语言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通过画图示范,使学生获得关于解题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采用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因为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只有选择与这节课有关的模型、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借助橡皮泥,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出模型。这样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督促练习,做好评价

要学好制图这门课,练习是很重要的。笔者一般把练习题分为一般题和难度题两种,一般题要求学生全部独立完成,难度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在学生完成习题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对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预见性,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强调,但不能指望学生仅仅靠听讲解、看示范就能掌握绘图技能。在练习中肯定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学生不规范的画图方法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错误,还要在全班范围内重新讲解、纠正。当学生完成习题后,必须进行批改。批改时,教师要给学生全面的分析和评定,写几句简单的评语,这样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简单的一个“钩”和“叉”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练习、评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上好机械制图课 篇2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根据教学常规的要求, 学习大纲, 了解各章的内容及其重难点,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必须把这一环节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一堂好课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 进行一堂课的教案设计, 才会不失偏颇。我认为, 在编写教案时, 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注意从全班学生的基础出发, 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宗旨;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并追求解决问题难点的最有效的途径。另外, 在编写教案时, 还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明晰、条理、富有美感的板书, 能调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容易利用信息交流的渠道。设计板书时应该做到: (1) 合理布局、虚实相生; (2) 配合讲解, 出现适时; (3) 师生合作, 共同参与; (4) 技艺圆熟, 富于创意。

除此之外, 还有教具的准备, 根据知识的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好课堂所用的教具, 也是上好一堂课不容忽视的环节。只有在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所用的教具, 才能在上课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用起来得心应手, 胸有成竹。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 把二者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起来, 做到三合一。

我的课堂教学思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 (巧设玄机, 把学生带到问题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授课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有了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 也就有了学习动力,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

2.讲授新知识

讲授新知识是授课的中心, 如何把新知识输入给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1) 充分利用教学语言艺术,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还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在讲课时, 语言应准确、规范、语调委婉, 做到抑扬顿挫, 课的速度要快慢适宜,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如果讲得太快, 学生思路跟不上, 容易掉队, 讲得太慢, 有的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做, 注意力涣散。课堂教学中快慢要交替出现“柔性”转换, 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 顺畅自然。

(2) 讲授新课把握的两个原则

第一,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由未知到已知, 有陌生到熟悉。

第二, 课堂人力运用的多边性原则。

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劳动, 不只是教与学那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还要协调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多边性原则。

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就要克服师为主体, 生为客体的观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主体, 也是客体, 如果把学生看作客体, 那么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会被动地听什么, 学习不会有成效, 也不会发展智力, 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学生的作用。这存在一个课堂人力合理运用的问题。有些工作, 教师完全可以不自己包办, 而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 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培养。另外, 学生的上进心与责任感也是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不忽视的驱动力, 教师可以将竞赛的正向作用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课堂练习, 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常说起精讲多练, 进行课堂练习, 存在一个质量效率的问题。如何保证质量调高效率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设计训练题组。

通过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 使学生循序渐进, 依次达成层次目标。注意防止形式上的所谓题组训练。

2.训练题组应与变式训练有机结合。

注意发掘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转换问题的表达方式, 改变问题条件、结论等手段, 对本课习题加以引申、改造, 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同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题、编题。

3.练习的形式与要求。

形式不拘一格, 口答、板演、书面练习、讨论竞赛等, 充分发挥不同练习形式的作用。做到既全部训练, 又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同时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小黑板、刻印练习、投影仪等) 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训练效率。

4.练习的讲评。

讲评要有选择性, 注意针对性。抓住重点, 简明扼要, 反对面面俱到不讲不放心的做法。不同类型的练习, 讲评要有侧重。对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 应侧重于讲评学生的思考过程, 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对技能训练联系重点讲解步骤、格式、解题速度是否合乎要求, 解题方法是否简捷。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对智能练习主要讲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探求最佳方法。

四、布置作业

笔者认为, 新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业要有弹性。

一般学生作业要适中,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教学目标, 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让他们感到有题可做, 做到差生吃好, 优生吃饱,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

2.分清作业层次, 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生学完《小稻秧历险记》这篇童话故事后, 我设计了3个作业供学生选择:复述课文;表演这个故事;续编一个小故事。

3.张扬作业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

比如, 教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结合学生的特长, 请喜欢表演的学生排演课本剧;请喜欢绘画的学生画几幅图, 做成连环画;请喜欢朗诵的学生朗读录音;请喜欢创作的学生续编故事。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 表演的逼真动人, 绘画的形象有趣, 朗诵的抑扬顿挫, 创作的立意深刻。

4.加强作业探究性, 提高综合能力。

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积累素材, 然后制作各种小报。

5.作业开放,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搜集资料型作业。

例如, 在讲《秋天》一课时,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相片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富饶;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秋天给予了深深的留恋;歌曲的播放让学生被秋天的热情点燃。

浅谈如何上好《机械制图》绪论课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 寓教于乐

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车工、钳工、焊工、铆工等工种必考的应知考试科目。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初中毕业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课程,他们没有接触过生产实际,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再加之课程本身比较抽象,空间概念强,难于理解,部分学生对机械制图课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教好制图课,以使学生对该课产生兴趣,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绪论课,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上好绪论课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入门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绪论,它就是一本书的开篇,在学生面对一门新的课程时,老师通过讲好绪论,使学生清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一种新奇感,感到这门课程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初步引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讲绪论课时,可根据当前形势,穿插进行社会发展、就业前景、行业机遇等方面的教育,这样就能更有力地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好此课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2、重视绪论、明确其重要性

绪论课是初学者的入门阶梯,其特点是概括、简介,篇幅短小,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有人认为讲不讲无关大局,因而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直接进入正题。其实不然,一堂好的绪论课,就像是一部佳作的“序幕”或“引子”,向人们展示故事梗概及人物特征,虽不是高潮,也谈不上扣人心弦,但却能引起你的兴趣,使你满怀期待的看下去。《机械制图》绪论课就象是教材向初学者敞开的第一扇大门,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向我们阐述了该课程的性质、根本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本课程的发展史。它就像一位导游在解说,可以使读者快速、方便地了解书本全貌,并诱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从而转入正常学习。我们正是要通过绪论课的讲解达到:—是让学生对该课程初步建立一个轮廓影象,了解这门课学什么、怎样学?二是通过运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中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三是联系当今社会形式,就业现状,行业机遇等方面,向学生介绍机械制图课程对各专业的影响,给学生留下一种印象,不学好制图课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就不能掌握好专业技术,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从而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

3、精心设计,认真备课

备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既定的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合理地安排授课顺序。制图绪论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机械制图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二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笔者的体会是:①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上应紧紧围绕着“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这一主线来组织。②在顺序的安排上,由“学什么”入手引出图样的概念,介绍它的作用;由“为什么学”引出图样的重要性——“工程界的技术语言”;由“学哪些具体知识”引出它的内容——机械图样的画法、表达方法及有关规定;由“怎样学”引出学习的方法——多想、多练。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并需遵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通过如此设计。教学内容前后贯通,层层推进,教学组织有条有序,教学问题逐步解决,而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性)更是顺理成章的得以实现。

4、教法灵活,寓教于乐

绪论的内容概括性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读、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讲得枯燥、听得无味,学生昏昏欲睡,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教学片《绪论》。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画面从古到今,由中到外,从大禹治水使用规、矩、准、绳测量绘图,到当今电子计算机与制图相结合的数控绘图的应用。画面用大量事实展示了人类用图样来构思、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丰硕成果,尤其当展示蓬勃发展的机械工业的壮丽场景时,很容易使学生把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生动具体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感知和探求的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

5、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配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抵触情绪大,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我们则要从绪论课开始。在师生初次见面的绪论课上,我们要表示出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在学习之初就感受到来自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其次,根据本课程特点,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卸压,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为此强调:尽管你们基础课成绩一般,但《机械制图》课相对独立,以前的基础对我们学习这门课影响甚微。所以说,你们同所有的学生一样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加以努力,相信大家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以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好的良药,由此也让学生对我们产生敬佩情绪,初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6、展示制图课的未来,提出希望和要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逻辑性,做到首尾呼应。当学生了解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任务以及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后,还要适时给学生讲解当今的先进技术,如CAD绘图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绘图的优势等。勾画出未来美好蓝图,提出希望和要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从而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念。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机械制图》绪论课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感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演”好制图“序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好制图课奠定基础。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面对任何事情都拥有“我能行”的心理优势。

参考文献:

1薛凤燕 如何培养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的兴趣 《职业教育研究》 2006.6

2田艳玲 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区教学》 2008.1

3.王莹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流 《陕西职业技术教育》 2006.6.

怎样上好一堂课 篇4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曾经会为怎样上好一堂课而烦恼,几乎每个人都想要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模式。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复杂多变,而课堂上又可能有不少突发与偶然现象。的确,教无定法。正因为教无定法,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一颗不断专研探索的心,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在任何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应对自如。当然,真正上好一堂课也是不容易的。而这对自我要求很高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一堂课的好坏,不光看是否有老师充分的准备,更主要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互动情况。要看你有没有达到启发思维、训练能力、积累知识的效果。

那么,怎样做才能确保一堂课成功有效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备有优秀的教案

都说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可能上好课,这就好比只有打准备充分的仗才可能胜利一样。且不说怎样备课,大凡优秀的教案都应该具备这些特点:整体上教学目校标明确,针对性强,重难点分明;每一堂课教学要点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所授知识点清楚、准确无误;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特点及其知识储备,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让他觉得盲目或没兴趣、没意义。而这当中,设计问题可说是重中之重。问题教学法虽然早不是什么新的教法,但它却一直是老师们觉得好用的方法之一。设计问题得当的好处在于可使老师在烦琐的知识内容中找到一条思路,从而把它贯穿到要讲的各个要点之中,使其层层推进,直到最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巧用教案

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们反感老师哪怕偶尔地看一眼教案讲课,他们欣赏老师盯着他们深情并茂,滔滔不绝。熟悉教案当然肯定便于自信大胆的教学,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整个教案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即使全记住了,也不一定就讲得好。因而我们需要记目标,记思路,记要点。

三、课堂发挥

我们常说某某讲课很有激情,某某讲课平铺直叙。当然,教学风格都是与每位老师的个性紧密相关的。然而,我觉得风格是可以把握的。这就好比每个老师都有激情澎湃的时候,都有最引以为荣的片刻一样,只要你愿意在课堂上尝试和改变,敢于课堂发挥。而课堂发挥要好,教师自身除了需要带着饱满的激情,还需要在吃透教材熟悉教案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知识文化修养,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从你深刻独特的人生感悟中获得启发。

四、森林与树木

乍一看,这与教学不相关。这里我借它们的关系说说新课教学的特点。新课教学就象剥洋葱,必须由外向内,一层层剥,因为知识点太多,我们必须分批进行。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说,只有先森林后树木,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旧而新,实施的教学步骤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可能把学生越教越糊涂。我们要知道,任

何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都该是唯一的。我们只有掌握技巧、形成能力,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风格和一贯稳中求变的教学思路。然而,若我们真要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去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模式,退一步说,即使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模式,你会一直用它吗?学生会一直喜欢它吗?

选择教书,选择了付出;选择育人,选择了塑造灵魂。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只有不辞辛劳乐于付出,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开满智慧之花。

怎样上好地理复习课 篇5

如何使地理复习更有效率做到事半功倍是每个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制定整体教学复习计划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制订具体、详实的复习计划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地理复习中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做好综合练习第三阶段是编写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进行模拟测试。

二、抓住基础知识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特别重视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在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把复习目标细化抛弃大水漫灌式真正做到小任务快节奏让学生感觉到你布置的任务很容易、很轻松地就能完成。如果你布置的任务量太大使学生长时间完不成复习任务很容易使他们对复习丧失信心。

2、教师要把知识条理化在上课时罗列出知识点帮助学生把知识串成线织成网络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求他们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地图记忆这样他们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更利用第二阶段的综合复习。在运用地图进行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图比如中国主要的山脉及地形区中国的气候等我经常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地图想每个地理事物的位置方位成因等。另外在学生记忆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随手图不要求画的特别准只要他自己能看懂就行了。这样子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四、加强练习在练习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专题训练系统整合。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讲要有针对性练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要加强专题训练系统性的整合有关知识使学生把知识网络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做好学习和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图文结合顺口溜记忆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等。

六、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把复习落到实处 无论哪一门学科老师讲的再好学生不学或学生学习不力那最后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地理复习三分靠讲七分靠管如果管理不到位那将会事倍而功半。因此复习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十分重要我在平时是这样做的

1、注重落实检查真正把复习落到实处。可以实行教师抽查小组检查大组检查课代表抽查随堂小测试等多种方式真正使学生有压力从而产生动力。

2、因材施教让学生量力而行让每个同学都能顺利完成任务都有成就感。在复习过程中要允许一部分学生减量复习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就行了。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让学生量力而行如果学生发现他很容易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一定会认真去完成的当你在课堂上统计谁复习会了的时候他们也会高高的举起自己的手他们会感到自豪。这时你要及时抓住时机对这些所谓的差生进行鼓励表露出你对他的赏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上好习作指导课 篇6

一、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次习作教学,老师们都力求在学生前作文和后作文或在老师写作指导和习作评讲时力求解决学生难作文(选材难)、怕作文(没兴趣)、不善作文(不知怎么写)等重要习作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着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习作空间、提炼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上下功夫。

二、激发习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是构建高效习作讲评课的前提。老师既可用“榜上有名”等栏目公布优秀习作的作者名单;也可借“佳作亮相”或“片断赏析”等形式组织学生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优秀佳作及精彩片断;还可以办《班级作文周报》、建立班级QQ群、开通班级博客,或给习作进行积分考核、等级评奖及利用佳作展示台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认真习作,努力向优秀习作学习。

三、丰富习作素材

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可借助现行教材已提供的“自由表达、自主习作“的写作空间(每单元习作不再是过去那些固定格式的命题作文,而是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非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大胆“用我手写我心,以童年谈童心”;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明白每次积累一点点,习作素材一大片的道理,同时养成“每天一小记,每周一大记”的习作习惯,以广泛的题材,不限体裁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四、提炼习作技巧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遵循“两主原则”,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评奖作品时利用自读、他读,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让学生读、说、议,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从文章范围的选材,主题的立意、语句的锤炼及篇章的布局谋篇等方面总结、提升习作知识和方法来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可在内容上提醒学生选择“特点鲜明、事例典型”的材料;在布局谋篇上教给学生“捕捉细节、生动描绘”和“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方法;在语句锤炼上,让学生注意“遣词造句(语句生动),运用手法(手法高明)”;在确定中心上注意“题目精炼,主旨明确”。从而概括习作知识,提炼习作技巧,提升习作技能。

五、鼓励反复修改 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多半是改出来的”。这些话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们在指导学生评讲作文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习作技巧;又要借助自改、互改、他改等形式鼓励学生字斟句酌、锤炼语句,反复修改;还可借鉴他人好的习作方式,改进个人作文行为,重新改写自己的习作,以增强习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无论习作指导,还是习作评讲,目的都是一个: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服务。只有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调动习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将老师平日指导的习作点滴技巧借助个人生活体验用于习作实践中,就会解决学生怕作文、难作文等难题,让学生在习作时易于表达,乐于习作。

作文教学之困惑

怎样上好机械基础专业基础课 篇7

1 借用多媒体,实现动态化教学

90后的小孩是出生在信息化时代,他们活泼好动,肆无忌惮,喜欢轻快的事物而非死板,而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人,课堂如何有趣,多媒体就是第一步。力学感觉是最难的部分,在做受力分析的时候,可以在动画软件中将它做成动画,或者在网上下载好的动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机构中,带传动、齿轮传动、凸轮传动、螺旋传动、蜗杆涡轮、轮系等,以及液压气压更应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最主要的是它可以演示工作过程,大大解决学生感官盲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 创建情景,激起学生斗志

我们都知道书上所学内容其实都是现实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可现实是如何运用的呢?在此,笔者引入现实中的例子创建情景,教学情景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有目的创设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我们讲到带传动的时候,我引入下面这个情景:家用缝纫机,动力源是脚的踩动,但动力源的动力如何传递出去呢?碾米机电机的动力是靠什么传递出去的?工地上的搅拌机,工厂里的传送带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增强学习兴趣。再例如,在学习“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时,讲到制动器时,笔者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如果我们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但是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从而引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创设情景是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大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

机械基础这门课中讲了许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有一些原理很难理解,作为老师,我们不是讲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关键是要让学生听懂并且真正掌握,于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进行现场教学,在教师的指导工作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

如讲到带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轮系等,可以用普通机床进行拆装,将带传动的安装、齿轮拆卸清洗等分别作为课题,学生分组完成。

机械基础中专业知识点多,教师授课中不能“填鸭式”,一味地把结论公式硬塞给学生,而应按思维过程规律,引人入胜地提出问题;重点把握分析问题,“旁敲侧击”;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具有启发性、现实性,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避免了学生一味被动地听,脑子不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提高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利伟.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J].职业中旬,2010(09).

[2]金玉晶.创新方法让《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更有效[J].职业下旬,2011(06).

怎样上好化学课 篇8

关键词:化学课;教学;兴趣;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93-01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怎么样才能把化学课上好,这是从我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就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谈谈如何把一节化学课上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上好化学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我来说,功夫可用在课外和课内。

一、课外

1.备教材

上好课的前提对教材要熟悉,上课前每位老师都要认真备课。一堂成功的化学课,至少要给学生讲清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及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备学生

化学课是一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所以老师从还未进入课堂那一刻,就要想到你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要想到在课堂上当你所讲授知识的时候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和想法?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课前就有所准备。

二、课内

1.对学生要进行感情投资

若学生喜欢这个教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兴趣的。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同时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化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记得有一次一个平时很好动的学生,上化学课的时候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的。我没有训斥学生,而是走过去摸了摸学生的头,感觉很热,下课后,我立即到办公室取来了药给学生吃上,这个学生就很感动,和我说要好好学习。其实真心去帮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会更尊重你爱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你所教的这门课的兴趣。

2.从课程的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用一个小实验来开始一节新课的教学。如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但如果通入时间加长,石灰水又会变澄清。学生往往会对这一现象感到好奇并会提出疑问,或误认为是操作失误。通过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那么此时,抓住时机,用实验提出的问题引入新课,就会为上好新课开了一个好头。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导入语,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的时候,教师一上来就可以问学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广西和桂林和阳朔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游览胜地。这里山峰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内往往还有十分奇特的溶洞。那么这些岩洞奇景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面就涉及到石灰岩的特性和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与我们这节课有关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直接讲授新课的内容了,从而达到新课开始兴趣随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应用,这既是化学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到“重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时,涉及臭氧的存在和形成时,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臭氧的性质、用途、以及人类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臭氧层?怎样消除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等等。这样有学生的参与以及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化学概念太多、枯燥且难记。那么如果用形象的方法讲解化学概念,就会让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讲解核外电子排布中的泡利原理,此原理抽象、难懂。为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可以这样比喻:“这就好象在同一所学校,不可能有两个同学同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小组同一张课桌的同一头”。学生豁然开朗,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了。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除了方法要形象外,还要灵活多变。就是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介绍磷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课堂结尾环节

怎样上好第一堂化学课 篇9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对学校而言,却是“一年之计在于秋”,秋季一开学,学校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学年,新陈代谢已经完成,一批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一拨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读书,这时,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节课,而对学生来说,最盼望的也是第一节课,那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我认为,对于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来说,关键的是设计好三个精彩的“亮相”。

一.为自己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师生见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对于自己的亮相一定要精心设计,力图给学生留下一个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一般来说,教师的亮相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外表,一定要干净利落,显得精神饱满。但仅有外表是不够的,还要把自己最突出的教学优势表现出来,尽量在第一次上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这能为将来的师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该如何设计下一步的亮相呢?最重要的是分析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做”。比如,有的老师,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英语功底不错,那么,你就可以用英语设计自己的开场白,让学生从佩服你的流利英语开始,对你和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有的老师,擅长绘画,那就可以事先画上一张化学家的头像或者火箭升空、陶瓷写生的作品,从精美的图画开始讲述化学发展的历程从而引入话题;还有的老师,写得一笔好字,那就可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上自己的大名或自己最想与学生分享的一句话,从与学生的交往开始进入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别的特长,也可以就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设计几个引人入胜的实验,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亮相设计。

有这样一位老师,字写得不怎么样,但电脑水平不错,他就用电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课件,带着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了第一节课,精致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丰富的内容都让学生大开眼界,兴致勃勃,他成功地扬长避短,给了学生一个最佳的第一印象,后来再上课的时候,他在写字上的缺陷也被淡化了很多。对他来说,这就是最聪明最精彩的亮相设计了。

二.为高中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教师自身的亮相虽然重要,但却不应该是第一节课的重头戏,而仅是一个引子,接下来要完成的,则是为高中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了。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那么,在第一节课里,教师就要让学生对高中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大体了解,使他们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加速适应过程的完成。

高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分成无机和有机两大块,而无机化学又是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来编排的,对于每一主族的元素,又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变化规律等,再穿插一些理论知识,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那么,要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网络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必须借助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录象带、VCD碟等,条件有限的可以自制一些图片和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在头脑里构建一幅知识网络图。

这个网络图不宜设计得太复杂,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刚刚从初中升上来的,此时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为主,如果把图设计得太复杂,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反而不可能对高中化学知识有多少了解,这样是费力不讨好的。

在讲解这个化学知识网络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进行初步的指导,比如: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注意实验现象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灵活记忆;在学习物质的量时,要抓住概念和公式,勤思多练等。避免学生在以后摸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走太多弯路。

三.为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亮点,而且从试点地区近年的高考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但现在的学生因为小学初中并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所以,在第一节课里,教师为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那么,在前一个部分对知识网络的介绍中,就要对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一点说明。在这一部分里,则可以侧重在以一个课题为例,阐述一下如何对它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可以很小,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我们来研究“纸”,那么,可以研究些什么呢?可以查找资料研究纸的种类、用途,可以去调查居民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纸是哪几种、平均月耗纸量多大,可以去工厂了解造纸原料的来源、成本、原料与纸质的关系,还可以去造纸厂检测污水排放的情况等等,从很多方面来进行研究,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课题,也要运用到很多科目的知识以及各种能力。整个过程,包含查资料、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象这样以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做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最后,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就绪言中的相关内容,留一个小的研究性课题,比如,你可以从化学史的角度,让学生去查找“中国化学发展对世界化学发展的影响”的资料,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得到需要的资料;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材料”的实物或拍摄“材料“的照片,然后编辑成册,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取证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篇10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呢?首先要依纲扣本。小学阶段的复习,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教师应该以“标准”为根据,以“教材”为准绳,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有的放矢。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使学生不堪重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首先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复习过程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教学的过程,复习也不仅是抓几个重点,补几处缺漏、选几道习题、讲几个错例、把复习的过程变成书本知识再过滤的过程。复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所以复习范例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最后要关注本质。要想上好复习课,教师应对教材有个总体思想,不能见“好”的题目随意拿来就做,“优”的题目拉来就练,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进行独立的、分散的复习,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和展开,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一、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二、总结质疑,抓住重难点,在复习时,必须做到:

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

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

3、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平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相应的题。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

怎样才能上好习题课 篇11

关键词:中学物理 习题课  解题能力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的通道,是联系概念、规律的纽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

习题课是习题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课型。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习题课呢?為此,笔者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习题教学的基本方法,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习题课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及学生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边分析、边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四)板演—评议法

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议——教师再评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精选习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选习题。精选的习题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举一反三。

2、习题要难易适度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太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太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习题要具有启发性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阐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规律的涵义等,防止学生死背公式等形式主义的偏向。

(二)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习题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很多。如:比较和鉴别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以、极限思维法、图象法、假设法、隔离法、整体法、临界条件法和矢量三角形法等。这些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演练,才能逐步掌握。(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习题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主要是指:

1、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物理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和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

(1)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解题中,首先要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经过概括、抽象,再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列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物理解题中,常常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运用数学知识对有关物理问题进行计算是学生最感困惑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有关的物理概念、定律理解不透,思想方法不对,思路不清,数学运算的技巧不熟练等等。由此引起乱套公式,或按曾经做过的形式上类似的题目依样画葫芦等毛病。因此,在习题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四)要防止题海战术

习题课教学中,要精讲精练,防止把学生引入“题海战术”的死胡同。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解题训练,逐步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三中学)

上一篇:我学会了擦玻璃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有限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