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感受(推荐12篇)
学院:数统学院 姓名:刘彩华 学号:2011212207
作为一个标准的理科生,我虽然喜欢音乐,却完全不懂音乐,在音乐方面我可以说是一个乐盲。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从来没有系统了解和学习音乐的机会,就算是到了大学,由于专业课程的繁重,而学校所开的人文艺术课程又不多,我始终觉得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极大的欠缺。事实上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多了解一些艺术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因此这学期我选修了音乐欣赏课。但由于我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欠缺,在此,我只想谈谈我在音乐欣赏课上的一些收获和自己的感受,然后顺便谈谈我自己所学专业与音乐的联系。
首先谈谈我在音乐欣赏课上的一些收获和我的感受。回望短短半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程,虽然我懂得的音乐知识还是微之甚微,但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
以前我只喜欢听流行音乐,对音乐的标准仅仅是好听与否,对古典音乐这些高雅音乐那是一窍不通的,也没有什么耐心听。但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在放古典音乐之前,总是先给我们介绍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关于作者创作的一些趣闻,这就极大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以前觉得枯燥乏味的古典音乐经过老师的解说,然后再按照老师的提示去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我发现古典音乐瞬间变得有趣多了。我终于知道以前为什么没耐心听古典音乐了,因为那时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意境根本就不知道,对作者的意图也不了解,现在了解之后再听,就好像在听作者讲故事一样,非常生动有趣。
在听了几次课后,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有不小的变化,我不再觉得它们枯燥乏味,深奥难懂,事实上许多古典音乐所反映的就是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而且它们的旋律很优美。我还知道了古典音乐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们对人类的鼓舞作用,它们既无流行音乐的轻浮,又比乡土音乐多些现代气息,许多乐曲中蕴含的超越苦难、藐视艰难险阻的激情以及对人的灵魂的洗练常常使人激动和亢奋。
音乐欣赏课将我引入了古典音乐的殿堂,使我接触和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提高了我对音乐欣赏的素养,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优美意境。同时,一些经典的流行音乐也唤起了我对旧时代的一些记忆和感触。不得不说,音乐真的对我影响至深,它影响到了我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方面,在经过音乐艺术的洗礼和心灵的撞击后,我懂得了如何用心去观望人生,用爱去感受生活,用勇气去面对挫折。每当迷茫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将一切放下,好好地聆听一首曲子,将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总能从中找回力量和勇气;
在智力培养方面,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已经习惯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过分地重视左脑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右脑直觉想象的培养,因此更是需要有音乐欣赏这样的课程作为调剂,把我从狭隘单调的逻辑公理中牵引出来,使我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单调生活,而是看到更加广阔的天空,使各方面的发展得以协调,想象思维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使我的右脑灵活起来;
在生活方面,音乐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音乐带给我的有时是忧伤,有时是平静,有时是思考,但更多的是面对勇气,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看到了世界的美好。都说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假如世界不存在音乐,那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无比的单调乏味!以上是我在音乐欣赏课上的一些收获和我的一些感受,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自己所学专业与音乐的联系。
我学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向来被誉称为“百科之根本”,它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早已从一门技术的学问变成一门形式符号体系的学问,符号的使用使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在很多人看来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而音乐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对其控制的艺术,它同样使用符号体系,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它充满感情,生动有趣。在我们看来数学和音乐本应该是毫无干系的两门学科,但事实并不如此,最直观的就是,音乐简谱就是用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表示do,re,mi,fa,sol,la,si
[1]的,还有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可以应用到音乐的创作中(当然这个我不懂,那些乐理知识我一窍不通,我是看书了解到的)。
记得以前上思修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理工科的学生与艺术系的学生结合是绝配的搭档,特别是数学系结合音乐系的。那时很不能理解老师的话,觉得那是谬论,因为我觉得数学与音乐八竿子打不着,数学系的学生与音乐系的学生如此“志不同道不合”,自然不相为谋,怎会是绝配搭档?但在后来偶然看到一些关于数学与音乐的书籍后,我恍然,老师的话是具有科学道理的。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之所以神圣而崇高,就是因为它反映出作为宇宙本质的数的关系。”世界上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像音乐及其它艺术一样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趣。在数学家创造活动中,同样有情感、意志、信念、等审美因素参与,数学家创造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一样,可以使人动情陶醉,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2]。
若说音乐是感性的艺术,数学则是理性的艺术,两者相结合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融通,因此,若是能将数学与音乐这种关系加以完善和利用,那么定能演绎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完美境界”。再者根据大脑的构造,数学和音乐正好是左脑与右脑的互补,这就不难理解思修老师的话的科学性了。若这样说,数学家与音乐家结合的话,数学家可以帮助音乐家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理性的思维,而音乐家可以帮助数学家陶冶艺术的情操和培养感性的思维,岂不完美哉?
参考文献:
一、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一 )学校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不足
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各个学校对其都十分重视,但只有部分学校单独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其中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又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二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目前音乐欣赏课程以中外古典音乐作品欣赏为主要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只停留在感官和娱乐层面, 老师对欣赏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升华。
(三 )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同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流行音乐充斥校园,而比较高雅的民族音乐和交响乐则无人问津。这种现象与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审美水平不高,所受艺术教育不多的生源特点息息相关。他们对歌曲的欣赏以“好听”或“不好听”来形容,缺乏对歌曲的意境、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因此也就缺乏对艺术歌曲进行欣赏的能力,“从音乐中提炼美”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优化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 )创设情境以激发兴趣
1.以图画创设情境
教师指导学生在以听觉为主的前提下巧借视觉激发兴趣,是通过视觉作用共同解决其情感与作品内容难融的教法。但要明确,图画是辅助手段,为创设情境所绘制的图画必须紧扣音乐内容,且要形象明显,力求“意在画中,藏而不露”,体现以听为主、以看为辅的原则。在初、复听中播放录音的音量要随需要而变化,做到适度对比,效果方好。
2.演讲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借助文学故事形式,通过口头语言揭示音乐作品内容的方法。爱听故事是青少年的特点,故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充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做到所讲故事紧扣音乐作品内容,而且语言生动形象,声态、体态、情态密切配合,务必引导学生以欣赏音乐为中心,以听讲故事为次之,必要时把音乐主题或重点乐句的范唱(奏)巧插于演讲故事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3.配音描述引入情境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审美的情感交流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以谈话描述方式进行时,更需借助相应的乐曲声。在欣赏教学中进行语言描述时, 我常同时用轻音量播放该作品或相关乐曲为背景音乐,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 )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欣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通过感知、联想、想象与情感的激发,再以赏析、比较、认同等理性行为的参与为手段,获得审美体验。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欣赏主体“学生”的音乐感受,而把“听这一活动看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完全依照欣赏教材、介绍作者、年代、背景等,从标题着眼讲述音乐,最后进行欣赏或是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或是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而让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丧失。
因此,我们应该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以语言讲授为主、不拘泥于欣赏教材、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使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
(三 )欣赏多种风格 、类型的音乐 ,从各种音乐中吸收营养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适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你问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他们会告诉你喜欢流行音乐,对此讲得头头是道,老师有时候都插不上嘴。他们热爱甚至崇拜这一种类型的音乐,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丰富的高雅音乐漠不关心,这样就很难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应积极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去粗取精,不仅在课堂,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只有广泛地欣赏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对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 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
(四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
近年来,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不但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耳闻目睹中外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画面,创设出丰富的音乐情境,而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亦可在欣赏交响乐时,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作品中描绘的场景、音乐主题及代表它们的各种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 以及在乐队中的具体位置和作用,等等。教师不但可以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而且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欣赏 感受力 审美意识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而言,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让幼儿更好地在倾听音乐的过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对于幼儿音乐经验的累积和音乐视野的开阔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除此之外,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能够依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记忆思维能力,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中提升自我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很难从材料选择与组织方面达到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实施流程尚需完善。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一)适宜的选材
学前阶段幼儿一般年龄较小,这一时期音乐欣赏课教学旨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宜的选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选择简单易懂、旋律琅琅上口的幼儿歌曲,比如《解放军进行曲》、《我是小兵》、《虫儿飞》等,这些歌曲幼儿能够理解和感受,且倾听过程中也能够随着音乐轻声附和。
(二)重视动静交替
音乐欣赏在幼儿园中的开展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过程,而应当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动静交替是音乐欣赏课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幼儿天生好动,因此知识的呈现也应体现这一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和教具的辅助下加之必要的动作来辅助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提升。
(三)突出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项目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许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2]陈婕.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在音乐中体味生活[J].学前课程研究,2008,(03).
[3]徐莹莹,许卓娅.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06).
作者简介:
[1]康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受力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存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说过:“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是如此重要,甚至超过了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音乐欣赏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可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能够拓展音乐视野,陶冶情操。
我曾在全校进行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小调查,结果显示:12.5%的学生对欣赏音乐毫无兴趣,甚至只把它当作课堂中的一次休息,不能进入到某种音乐情境中去;80.5%的学生非常喜欢欣赏,能随着乐曲旋律的高低起伏手舞足蹈,但如果让他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内心有何感受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很茫然,就是不知所云;只有7%的学生能初步分析调式曲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感受音乐的内部语言转化为乐于表达的外部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差异,我在课前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具体,学生爱听,如《手鼓敲起来》、《小燕子》、《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蓝色多瑙河》、《秋日私语》等,营造出浓郁的音乐环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之中,聆听音乐之声,感悟音乐之美。
二、教给感受音乐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就能轻松自如地踏进音乐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多种感受音乐的方法,引导他们投入聆听、入境想象、感受领悟、情态表达,让学生与音乐互动,让音乐与学生融合,向更高的音乐素养方面发展。
1、在表演中感受音乐
在学习一首新歌、一支新曲之前,我经常挑选一些基础好、功底扎实、擅长歌舞演奏的学生表演,让全体学生欣赏,了解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审美评价等,欣赏者感到自然愉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在学习了一首歌曲后,在学生感觉好听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创编动作,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将乐曲表现出来。比如二年级欣赏音乐《龟兔赛跑》,结合动画片,我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笨拙却坚持到底的乌龟,一个扮演伶俐却骄傲的兔子,根据音乐旋律进行表演,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更是乐此不疲,对音乐的感受非常深。
2、在绘画中感受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一个是流动的音乐,一个是线条的旋律。”众所周知,在音乐作品中,许多标题性音乐是来源于画作的,学生在绘画时不必强求一致,不必讲求绘画水平高低,只要把感受画下来,只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就行。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时,有的学生画的是一轮明月照耀着平静湛蓝的海面,有的学生画的是皎洁的月光洒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还有的学生画的是淡淡的月光缓缓流淌在荷塘……从他们的画面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对音乐的向往和独特的感悟。
3、在描述中感受音乐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傣族儿童歌曲,乐曲采用欢快的2/4拍,五声调式。在学生听完音乐后,我要求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乐曲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傣族儿童在小溪边同孔雀一起跳舞的快乐情景,尽管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将音乐的意境表达出来,但他们却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4、在演奏中感受音乐
《认识古筝和柳琴》的教学中,在介绍古筝时,我先请一位会弹古筝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渔舟唱晚》。演奏完毕,我说:“谁还愿意来弹奏一下?”边说边亲自刮奏,演绎出如同潺潺流水般的旋律,很多学生都愿意亲自一试。当我和弹柳琴的学生一起演奏《映山红》时,他们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对乐曲的感受,在抒情的乐段,左右轻摇自己的身体,在欢快的乐段,按节奏拍手,对熟悉的乐段哼唱,亲身感受了音乐的魅力。
三、适度增加音乐信息量
音乐表现要素是:音乐要素 = 音乐基本要素 = 音乐表现要素 = 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有的教师总结了听、说、动、唱、奏、编、演、思、写、画,概括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十种参与方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种种音乐手段表现出或活泼或优美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优美的《梨花畅》、欢快的《金蛇狂舞》、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悲伤的《泪花流》,无不渗透着丰富的情感。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的价值在于向人们提供良好而丰富的听觉享受与情绪体验,在为人提供良好的感性体验同时,也包含一些认识的与功用的意义。大量的论著都说明了:各种音乐要素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能抒发听众内心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感的共鸣。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了音乐,悠扬的音乐可以抚平我们烦躁的情绪,轻快的音乐可以唤起沉重的心情,激昂的音乐可以调动消沉的心态。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第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乐器。让我对音乐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音乐的精奥所在。一个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许多美妙的乐曲。不同的乐器又各具特色,也反映出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不同。
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心情就会多很好。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
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音乐鉴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如同生命里的行进步伐一般.伴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一种消遣娱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人们舒缓工作中的压力,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
音乐鉴赏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你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忘掉世俗中一切繁杂琐事,尽情的畅游在音乐中!一个个音符慢慢飘过空中,飘进脑中,沁透心脾.此时此刻每一层空气中都氤氲着音乐的气息…….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或喜或悲,或激扬或低沉,我们感受着音乐的种种,然而很多人都把音乐仅仅当做歌来听,而并不懂得音乐的内涵、魅力、作用。音乐不仅是简单的几首歌,几个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蕴,它包含了很多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乐但却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锐。还有音乐能开发一个人的思维,启迪一个人智慧。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一个人的智力的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选择的就是用音乐,就因为音乐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心理感应,从而开发一个人的思维。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欣赏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有我们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有古典音乐,各种乐器各种曲调让人心醉神迷,加上自己的另外的欣赏,更认识了许多音乐家,也深深为他们所打动着。
至于音乐能表现什么,可能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音乐是独特的,任何语言或画面都不能将它完整的描述。音
乐是直接的,多数时候欣赏经典的音乐只需放开心灵去直接感受,而不需要思考什么。音乐是抽象的,但我们欣赏的时候不必刻意追究它的什么细节,只需本能的去感受。
律动还原法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 如: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摇晃身躯等, 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和情绪起伏, 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 使同学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律动能帮助学生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 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律动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性, 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及风格特点。通过有目的的律动, 对有选择的显著音乐特征和特定的音乐事件做出反应。
模 (拟) 唱还原法
旋律也称曲调, 是音乐的灵魂, 是一连串乐音的有组织的进行。与其他要素相比, 旋律在音乐中的地位最突出, 自然也就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 任何人在听了一首作品之后, 首先记住的就是旋律, 它是可以由我们哼唱出来的, 而其他要素如单纯的音区、力度、节奏, 离开了旋律, 简直就无法独立存在。
通过让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声韵母 (音色) , 不同速度、力度的“模唱”旋律, 可以帮助学生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节拍、调式、调性、情绪的变化等进行很好地区分和把握, 从而更方便、准确的感知和把握音乐形象。
线条还原法
那么, 如何把音乐的旋律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方法还原重现并有助于记忆呢?旋律线——用粗细波动的线条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强弱变化与起伏。这种线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几乎每一首作品的旋律线条都是上行、下行、平行三者的交替, 即:波浪式进行。但从局部的旋律线来看, 亦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 连续上行 (2) 连续下行 (3) 连续平行 (4) 波浪上行 (5) 波浪下行 (6) 波浪平行。有的音乐还会出现双线条, 多线条。
色彩还原法 (情绪还原)
听音有色, 看色有音, 它是人心灵的本质构造。音色是乐音的要素之一, 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暗淡、热烈、温暖、阴冷等感觉。当然, 音乐赋予我们的色彩感觉除了与音色之间的联系之外, 还和曲调、和声、节奏、调性、音区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特征时, 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丰富的色彩。那么, 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色块来还原音乐所表现的情绪特征。
比如:在欣赏人音版14册《鳟鱼》等包含有作曲家鲜明感情寄托的作品时, 可以用不同色块的连接来表现音乐情绪的发展变化, 用色块的长短来表现音乐的乐局、乐段长短, 用色块的深浅来表现情绪的强弱程度。
图像还原法 (情境还原)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绘画”就是利用艺术的“通感”效应。在欣赏音乐时, 要求学生把在音乐的刺激下展开联想产生与音乐相关的生动画面画下来, 或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合理运用“通感”, 不但可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能调动学生聆听音乐的积极性,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本领,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可以循序渐进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激趣——欣赏有关大自然音响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绘制自然声响图。
过渡——边欣赏音乐片段 (或绘画作品) , 在给出的画面 (或音乐片段) 中选择与音乐 (或画面) 相关联的。
表现——欣赏音乐作品, 让学生用绘画来表现音乐。
用绘画来表现音乐, 是靠着富有感染力的点、线、面、色的组合、变化所产生的视觉形象, 如个性化的人物、特定化的场景、暗示性的景色等, 把学生引到“聆听”音乐的意境中去。
电影 (故事) 还原法
将一幅幅独立的画面, 用连贯的图像展现出来, 犹如编剧编剧本、导演拍电影。如交响诗《嘎达梅林》等音乐中本身就蕴含着特殊意义的故事的作品。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绘电影的方式, 给音乐配音, 结合音乐的起伏变化, 描绘出想象中与音乐相对应的画面。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培养了学的语言组织能力。
场景还原法
由于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 因而对于有一定场景或背景的, 具有一定生活信息的, 音乐形象比较鲜明的作品, 让他们边听音乐, 边分角色进行哑剧情景表演,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
文字还原法 (心理还原)
任何音乐的产生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作者创作时的时代因素和个人的思想观点, 更深的还可以追溯到他的心灵深处。作曲家尝试用一系列连贯的音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希望借用音乐语言传递给世人。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二度创造, 受众在聆听音乐时, 不自觉地会融入自己的主观经验,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并通过回忆、想象及联想等加以丰富补充, 最终在情感和审美层面产生与作曲家跨越时空的共鸣。
如在欣赏《鳟鱼》《二泉映月》等具有鲜明时代色彩以及作曲家特殊情感体验的音乐作品时, 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把自己的思绪指向自己生活中的某段经历, 且随着音乐的变化作相应的情节发展, 并随时调整和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 通过这样与音乐产生共鸣的方法。欣赏后可以分组讨论, 谈感想, 并用文字记录, 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谈, 畅所欲言。既有助于对音乐本身的理解, 也有助于对音乐的记忆, 进而通过音乐净化和陶冶学生的心灵。
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让幼儿欣赏,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呢?很多教育研究者认为,幼儿音乐欣赏和成人欣赏存在诸多区别,本文简单从幼儿音乐欣赏的特点和幼儿园音乐欣赏的一些现状来分析,对幼儿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提出了自己的点滴建议。
关键词
音乐欣赏 音乐感受力 音乐表现力
感受力和表现力是音乐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受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音乐中体验情感和理解内容的能力;二是感知音乐的音响结构本身的能力。音乐表现力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富于表现力地通过音乐传达音乐的情感和内容的能力;二是准确地表现音乐的音响结构本身的能力。
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表现艺术。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旋律, 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前提,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使幼儿在音乐熏陶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愉悦身心,并为将来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呢?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乐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艺术,而音乐欣赏不仅可以使儿童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记忆和思维。虽然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已经得到重视,但是无论从材料的选择还是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有很多误区,绝大部分幼儿园的欣赏活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场面,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孩子们不能对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最后老师只有自己把答案说出来,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出,或许并不是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孩子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我在欣赏活动中遇到的难题之一。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呢?
一、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继续探索。从音乐欣赏学习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丰富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孩子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因此,激发、培养孩子稳定的音乐兴趣,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品质的养成。
另外,针对孩子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理解乐曲的律动性活动,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丰富的律动活动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展现音乐,表现对乐曲的感受。律动可以让孩子在充满动感的音乐世界漫步,从而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进一步将音乐欣赏学习的过程变为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学会倾听,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感受
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可以用倾听、理解、创造性表现来描述。倾听不仅需要有注意的参与,而且往往还需要有情感的参与。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很多乐曲都是由老师自己弹唱的,当音乐从教师的口中、手中流出时,孩子们会将对老师的那份感情涌入音乐之中,将对教师的喜爱注入到对音乐的喜爱之中,从而进一步对音乐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选择一些短小的、有趣的或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这样使孩子在倾听音乐时易产生兴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来感受和表现他们所理解的音乐。
在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欣赏乐曲时听听、唱唱、跳跳、演演,使孩子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多种感官参与辅助,提高孩子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相对于成人的音乐欣赏来说,孩子由于其心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欣赏还处于浅表层次,必须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在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段声音很低沉较缓慢的音乐,不一定能吸引学生,但让他们同时观察动画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有节奏的随乐走路的录像时,他们就兴奋了,并且很快就记住了这段音乐。孩子们在听到音乐时会感到愉快、振奋、悲伤等,在不知不觉中会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通过这些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就说明了,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和欣赏音乐的话,就能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
非洲地大物博,民族多元,信仰各异,因此非洲音乐是很复杂的。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为两大民族和四个少数民族。由于众多繁复的部落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音乐文化既差万别,丰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乐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非洲音乐是世界流行音乐的源头,其中非洲音乐的节奏是影响世界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
非洲音乐的一个特色就是粗矿,其中尤其以非洲鼓文明。这事由于非洲的地理环境的空旷机密相连的;也是与非洲人的自然质朴的性格生生相惜的。鼓声的粗矿,我们还可以从非洲的图腾线条中分析出来;体现的是非洲人特有的品质。
非洲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因为非洲音乐在祭奠仪式或祖灵的媒介,巫师治病忠实的是节奏打击乐器为主。打击乐器又以鼓为重心,祭师有时也是鼓手,非洲鼓,在非洲人中具有神般的崇高地位。对细致的弦乐器通常是在声乐、说故事等娱乐活动出现,弦乐和鼓的合奏齐奏并不常见,这是东、西、中、南非洲音乐的特色。
探索非洲文化,音乐是最佳的徒径,鼓则是最重要的窗口。对鼓必需以更大的文化范围来认识,才能体认非洲文化精髓。鼓最能表现充满节奏活力的非洲音乐,巫师借鼓乐咒语仪式的活动,以求得超自然的力量。因此鼓、鼓手、巫术是充满禁忌,诸如女性不得吹打乐器禁忌等,神秘的巫术仪式中可以感受到。皇家或巫术的鼓手,需要通过层层的考验才足以胜任。因此鼓手的养成是非常的严刻的。相对的鼓及鼓手在非洲有特殊地位。
鼓在非洲不仅是巫术、仪式、娱乐、也是生活信息的重要手段。说话鼓训练有数的鼓手可授摸拟任何语言。在17世纪,葡萄牙在非洲到处抓黑人当奴隶,说话鼓是重要的警告利器,同样对洪水猛兽,村庄和村庄的通告也是靠鼓来传达。
非洲音乐对现代音乐影响十分巨大,非洲音乐作为非洲黑人的原创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很多的其他音乐。比如变化拍子,2/8,3/8交替拍子的乐曲,听起来就像非洲的鼓点。还有就是爵士乐住走的轮替。另外,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正事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因混合成分、程度、层次、类别各不相同,从而形成非常丰富的音乐风格。印第安人音乐主要是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乐句有下行的趋势、用偶数节拍多,也有切分节奏;独唱多,重唱少。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意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通常都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个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
非洲音乐既重注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既可以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一致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非洲音乐以鼓声与人声的结合,遥远而充满感性与旋律,在动感的鼓点中轻轻飘摇。就如同感受快乐的非洲之旅,进入旷野非洲地带,像是源源不断来自草原不羁灵魂的赞美诗,悠扬,飘然……
当我们尽力去了解非洲文化时,我们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音乐文化。非洲的音乐文化不是静止的,同样,我们每个人的音乐世界也应该是动态的。非洲音乐的涵义已超出了狭义音乐的范畴,这里的音乐就意味着生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是非洲人音乐舞蹈的载体。他们时刻都离不开用肢体去直接感受音乐的流动,用舞蹈语汇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这与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是高雅的、音乐就是艺术这样的概念,以及种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何止差之千里,但谁又能武断评价孰优孰劣呢?
摘要: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感知的作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利用宽松和谐的环境,在听觉感知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引导幼儿把声音变成音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大班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更大的进步,随着他们音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其听辨能力更强了,已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分进入到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同时,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并且其用语言来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较完整的语言或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音乐
关键词:音乐欣赏
鉴赏能力
欣赏教育
前言
音乐欣赏,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前教育的音乐欣赏,是让儿童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音乐欣赏它以幼教改革、素质启蒙教育的实施与推进作为研究的背景,以“优化教育指导、提高活动效率”作为教学模式研究的关键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从而使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自主发展。音乐欣赏是与其他音乐活动紧密联系的一个极富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活动内容和领域。
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种理解既包括对乐曲情绪、也包括对乐曲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及乐曲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理解不仅有语言的表现,更有表情、肢体动作的表现。幼儿对音乐理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反应和感受,但并一定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去引导孩子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享受的同时去分析、理解和表现。适宜的策略运用能使孩子徜徉于积极、愉快的情绪之中,对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所以,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教学,让幼儿主动欣赏音乐呢?
一、音乐欣赏的概念 所谓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怀着由衷的欣赏热爱之情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
二、如何培养大班幼儿对音乐欣赏的鉴赏能力(一、)通过语言,把声音变成音乐
1、倾听技能是儿童必须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
它是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听觉是儿童最先发展的感觉器官之一,利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对儿童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是最自然和直接的一条途径,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辨别、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变化:如:风声、雨声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炒菜声、风扇声、钥匙声等等;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如拍手声、跺脚声等等。从小使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各种声音产生倾听、辨别的兴趣,对倾听音乐抱有积极的态度,初步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这样在进一步的音乐欣赏活动中通过倾听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对学习等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被动的学习开始转向主动的学习,观察引发幼儿的兴趣点,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运用方法,让幼儿从情绪上受到优秀歌曲本身所蕴藏的美的旋律所感染,在倾听中寻找歌词,这种类似于捉迷藏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既学习了歌曲,又不知不觉的锻炼了倾听能力。倾听虽然目标定于语言领域,但在音乐中同样也需要倾听,也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各种活动有机地渗透倾听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唤起共鸣,自由感受,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因为音乐教育不纯粹是音乐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在音乐上得到发展,它肩负着培养和发现其他方面的潜能。音乐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活动中让幼儿听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的表达出来,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像。我们不断地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他们的看法,从而激起孩子们“说”的欲望,达到培养自信心的目的。在出听时,我注重用语言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将其思想感情引入欣赏作品的饿情景,在出听《梦幻曲》的时候,我会这样引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曲子,听了这首曲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谁?在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幼儿的思绪随着旋律一起运作,我们让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出差异。通过一段时间的欣赏活动,在我们的鼓励、肯定下,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其中,唤起共鸣,自由感受。幼儿好胜、好强,正确评价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将会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恒心,使兴趣得以保持,会大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二)通过绘画,开拓音乐视野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
1、借助简笔画的翅膀,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声音。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还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欣赏中巧妙结合简笔画,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以《森林和原野》为例,整首乐曲旋律亲切,优美,富有歌唱性,像潺潺流水在流动,很有诗意。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幼儿能感受并区别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但对幼儿来说,理解森林的“悠远僻静”和原野的“空旷深远”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就引导幼儿运用听音乐画旋律图谱的方法来理解;通过听和画,幼儿把“悠远僻静”画成一群小鸟在嬉戏,把“空旷深远”画成小朋友们在玩耍,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中,通过简笔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2、启发幼儿将想象展现于画面上。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正因为幼儿的想象是很活跃的,我们才应注意加以引导,引导幼儿将感知到的音乐形象,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例如我引导幼儿欣赏完《狮子王》一曲后,幼儿脑子里已形成了音乐形象,这时我只要求幼儿将他们感知到的音乐形象,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我却不给以任何的示范,于是幼儿开始作画,绘画的结果都不相同。此时我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表示赞扬、鼓励,并让幼儿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幼儿想象是多么的大胆而自由奔放。
3、单个形象训练。将幼儿画面上的各个形象进行单独训练,例如《狮子王》的绘画中,幼儿画出了许多形象,但是形象的形态单调,这时我便根据幼儿画出的单个形象进行多种形态训练。如狮子,我先要求幼儿画出头部的表情和位子,再通过变换身体和四肢在头部四周的改变,来体现狮子的不同形态。让幼儿掌握狮子的基本形态的各种画法。通过单个形象的训练,幼儿才能设计出动感丰富、表现生动的画面,这也是绘画的基础训练。
4、整幅画面的构图设计。幼儿对单独形象的各种形态掌握以后,就需要进行画面的构图设计。使幼儿初步地掌握上下、左右、前后和空间以及对比例的估计能力,从而改变以往画面上出现的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任意排列的平面图形象。但是对于幼儿画画怕遮掩、重叠的现象却不要强加改正,例如朱天豪小朋友在画《狮子王》的创作画时,就将狐狸的四肢画在了狮子的身体上,将其重叠在一起。而我并没有加以限制,因为这正是幼儿画的“黄金时期”。也体现了幼儿画的天真气,我们对幼儿的天真气应注意保护,让它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幼儿的想象才不至于受到抑制。
5、根据欣赏内容进行连环画绘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我还想要求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绘制成连环画的形式。这样,既可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又进一步训练了幼儿的绘画技能。(三、)以表现的形式创造音乐,让幼儿乐在其中,积极参与表现。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儿童能根据情感体验唤起对有关生活和意境的记忆和表象,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以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在音乐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的个性和情感有所丰富,在音乐教学中,我深有感悟!
1、创造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 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们应注意随时让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日活动中渗透音乐欣赏,诱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例如:早晨当孩子们陆续吃完早餐时,我播放轻音乐,让他们欣赏、倾听悠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离园时,我们会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儿童歌曲,当幼儿听到《簌口歌》这首歌时,就会兴奋地边唱边手装作拿牙杯的样子边表演,说明幼儿对歌曲产生了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感受歌曲欢快高兴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巧妙地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如午睡以前,分餐、集中教学前等时间来播放或弹奏各种类型的音乐。久而久之,幼儿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爱音乐、体会音乐,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听到音乐、歌曲,他们都会侧耳倾听,自得其乐。让孩子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让幼儿的生活充满着音乐,从中能够诱发孩子倾听音乐的兴趣。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区域中,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角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成品乐器和半成品材料,随时向幼儿开放,尽情地让幼儿玩。很多孩子通过探索自制了很多乐器,比如:用筷子对敲,敲锅盖、桶、塑料瓶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投放了一些头饰、纱巾、服装、扇子、雨伞等道具让孩子们自由玩耍,在音乐角中摸摸、敲敲、动动、打打、玩玩、跳跳,孩子们各自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有的幼儿能用自己发明的乐器为歌曲去伴奏,为大家表演节奏乐,还有的小朋友担任小指挥呢!有的幼儿拿着扇子戴着树爷爷的头饰,随着优美的音乐自编动作尽情地表演,看着幼儿投入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2、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多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倾听音乐。在幼儿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进行引导性谈话,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称、内容,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让幼儿知道听什么。同时,向幼儿提出欣赏的要求。如欣赏《狮子王》一曲时,伴随着音乐向幼儿提出:“仔细听,是谁在吼叫?”吸引幼儿注意欣赏。(2)、启发幼儿边听边想。例如:通过对《狮子王》引导性的谈话,和反复多遍的欣赏,幼儿势必带着异常兴奋的情绪和十分好奇的心理,在音乐中感受到某种东西。要启发并允许幼儿用动作、手势、表情等各种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思考、回忆、感受的过程。
3、注重因材施教,有计划地指导
由于年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幼儿在欣赏音乐中存在差异,这会造成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和感悟不太一样,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要求,随时帮助他们感悟音乐,理解音乐,在所有的教学策略中都体现一个特点“兴趣”,贯穿着一个字“现”,揭示出一个目标“创造”。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4、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欣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音响的好听与不好听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幼儿的审美情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用设问让幼儿讨论,或用色彩表现音乐,或用图画表现音乐,或用诗歌吟咏音乐,或用故事讲述音乐,或用舞蹈展现音乐等等,使他们既有创造性想象,也有音乐之外的创造性活动。
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仔细的聆听,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瑾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培养》[论文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
3、北京学前教育网。
一、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课程管理及教学实施
笔者所在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训教处进行管理。学校建校十年以来,基本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在对音乐欣赏课程的管理以及教学实施环节的管理上还有所疏漏。具体如下:
(一)课程管理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在笔者所在学院只开设一个学期,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情况亦都是如此,这对于大部分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比较零散,缺乏内在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都希望能够加一些学时或者是将课程连开几个学期,以便系统地教和学。而笔者在对训教处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想要系统的开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申请开课的教师能够坚持几个学期连贯的教学2学生不能够继续选修。
正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学校目前无法对音乐欣赏课以及其他的公共选修课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
(二)教学实施的问题
因为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选修课,因此各二级院系只是对在各自院系所开的课程进行督导,而学院的督导处的主要职责是对二级院系的督导工作进行督促,学院公共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档。监管力度不够存在几个方面,一是在申请开课的时候缺乏审查,对开课的条件审查不够严格或者是对教师的专业情况要求不严而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缺少学生评教环节。在我校的二级院系,系内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都要在每个期末进行学生评价,以评教成绩来对上课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对任课教师进行督促,而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选修课,不属于院系,因此也就缺乏了相应的监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开课后又疏于管理,最终造成了高质量的课程不多,学生对所选的课程比较失望。
二、高职院校对音乐欣赏任课教师的管理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而教学态度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学校是否能够对任课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管理,督促任课教师继续学习,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笔者本身就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与其他上音乐欣赏课的教师都较熟悉,对他们上课的情况也较为了解,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已及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问题如下:
(一)教学内容方面
担任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教师都是音乐专业出身,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欣赏公选课的讲授内容上可以涵盖音乐欣赏的各个方面,保证了正常的开课。但是任课教师业都习惯从自己的熟悉的教材选起,结合自己的主修专业来决定上课的内容。比如在跟学校的陈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因为她在大学是主修琵琶演奏的,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就以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为主,而学习钢琴的徐老师就以讲西方音乐欣赏为丰。同一门课程,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却截然不同,教学内容相差很大。
(二)教学方法方面
任课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是大都是从教材的角度入手,上课的时候习惯于以自己学习专业的模式套用给现在基础薄弱的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想给学生讲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希望听到什么、以什么方式来听?比如说讲西方音乐欣赏的老师会让学生按作曲家欣赏一些国外的器乐作品,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的老师会让学生听一些民族器乐,或者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说唱、民歌、戏曲等。这样学习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磨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也不一致。
(三)教学态度方面
任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熟知自己上课的内容,但是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讲完自己要教的内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务,而刺坐在台下的学生疏于管理。因此常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卖力,学生的下而各干各的。再加上音乐欣赏课是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所以上课的人数较多,通常都在一百人以上,而且也没有固定座位,教师越疏于课堂管理,课堂秩序越混乱,学生都喜欢坐在后而,上课期间学生交头接耳,最终学生出现逃课现象。在训教处调查中发现,建校初期学院曾开设关于食品营养的一门公选课程,报名人数123人,最终课程进行一半只有15人在课堂听课,在训教处与该教师沟通时,该老师还认为,自身的教学不存在问题,是学生太不爱学习了。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还需提高认识,不能只是简单的教。还要对课堂进行管理。
(四)教学交流平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篇题为中国民族乐器欣赏课, 主要是介绍一些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板胡、坠胡、管子、云锣等。笔者多年来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 教学环节安排只是从文字叙述, 介绍各种乐器的形制特点开始, 然后是给学生看些相关的乐器图片, 最后是进行各乐器的相关音乐听赏, 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不同的音色特点。在接触了动漫作品《三个和尚》后, 笔者改变了课堂设计, 重新安排了一节民族乐器课。《三个和尚》是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优秀动画作品, 作曲者根据动画作品的情景需要, 选择了三种民族乐器分别代表三个人物:板胡象征小和尚、坠胡象征长和尚、管子象征胖和尚。根据这样的音乐特点, 采用每个人物形象对应一种乐器音色, 笔者将动画片《三个和尚》作为了这堂民族乐器欣赏课的相关教学内容。
导入部分,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三个和尚》每个人物出场时对应的乐器, 让他们去猜每个人物形象是用哪种乐器代表?在设置悬念的过程中, 也引起了学生对这些乐器音乐表现力的兴趣。
随后, 介绍各种乐器的形制特点, 补充相关的音响资料听赏, 同时增添了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教学环节——选择对答, 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性, 增添课堂教学的气氛。运用多媒体将其他的一些乐器音色, 如管乐器:葫芦丝、巴乌、笛子、二胡等乐器, 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编排人物形象对应的乐器音色,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 学生选择了笛子对应小和尚, 巴乌对应胖和尚, 二胡对应长和尚。
在拓展知识环节中, 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通过自己选择的乐器与原来作曲家选配的乐器, 就音色表现力、对应人物形象来说, 哪个更贴切?有何差异?教学中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乐器音色对音乐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力, 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如探讨究竟是学生编创的巴乌对应胖和尚还是管子的音色更适合表现胖和尚的形象时, 学生先将巴乌与管子的音色特点进行比较:管子分大管、小管, 小管音色高亢明亮, 宜表现活泼、热烈的旋律;大管音色深沉、浑厚、略带凄凉, 长于抒情性描绘。而巴乌音量较小, 音域较窄, 但音色柔美, 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常用于演奏抒情、宽广的音调, 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
在课堂反思中, 对照动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剧情进行分析:因为动画中的胖和尚憨厚, 有趣的人物形象用管子厚重的音色表现起来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同样是管乐器的巴乌在这点上就稍逊一些。另外, 通过音色、人物本身形象的对比, 学生还发现, 对动画人物形象表现的重要影响除了音色之外, 乐器旋律本身节奏的快慢、音高、音区都对音乐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学生们的这一发现让笔者惊喜, 于是趁热打铁, 依据学生们的发现, 将音乐欣赏课中的基本问题, 音乐表现特征相关的内容加以总结与整理, 并列表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这堂课, 学生们都情绪高涨, 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 改变了以往沉闷单一的教学课堂, 笔者也被学生们的热情所感动。通过这堂音乐欣赏教学, 反观现在或以往学生在听音乐鉴赏课当中介绍作品时, 表现出来的昏昏欲睡的状态, 是值得音乐教师们深思的。
二、教学启示
1. 动画作品与音乐感受、鉴赏的融合与补充。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音乐感受与鉴赏是新课标实施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领域之一,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 课程的综合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 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 扩宽教学内容, 把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学科优秀的东西吸收并融合进来, 加强各门学科的联系, 实现多学科渗透, 这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来落实。尤其是在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过程中, 以动漫背景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鉴赏补充内容, 在引导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直观性。音乐、美术都是心灵的艺术, 它们的审美本质都是创造性想象的感性体现, 艺术家将个人的感受通过形象思维凝聚为艺术形象, 无论是音乐与美术还是体育等其它学科的综合, 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众所周知的一些动漫作品, 如《狮子王》、《白雪公主》、《花木兰》和《三个和尚》等优秀动漫作品, 都为欣赏者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同时, 其优秀的背景音乐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一个优秀的动画作品, 其主题音乐也将同时流行已成为惯例。对此, 音乐欣赏教学就需要从动漫背景音乐中取长补短,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中, 去体会最贴近生活真实的艺术形象。
2. 动画作品对学生音乐表现创造力的鼓励和发挥, 达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曾多次设置动画配乐这一环节, 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和喜欢的一些动画作品, 如《白雪公主》、《狮子王》等, 在熟悉的情景之下, 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关注及想象力、表现力。通过对动画中喜悦、悲伤、愤怒、幽默等形象, 选出片段, 让学生先根据动画情节本身的原创音乐进行分析, 总结其原创音乐的特点, 再分组讨论。每组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并重新选择一段符合动画情节、人物性格以及情绪特征的另外一个音乐片段进行配乐, 分别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每组可以有一位代表先口述自己小组选择的配乐内容是哪个音乐作品、其音乐特点有哪些?如音高、音区、音色节奏速度及旋律等, 随后进行陈述:为什么选择这个音乐、其与动画作品情节表现是否相符?与原作音乐相比其优缺点在哪里?分组口述完后, 进行集体评奖, 选出最佳配乐奖。
这样的环节设置, 学生们一开始就觉得挑战很大, 笔者在学生反馈中发现:他们为使自己小组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在提前布置的动画音乐欣赏片段宣布之后, 要进行大量的音乐音响资料搜集。通过丰富的音乐积累, 最终选出最适合的作品来表现动画情节, 这也鼓励、督促学生在课下多听音乐、多分析音乐。另外, 学生们还提到, 这样的比赛让他们体会到集体荣誉感的同时, 更收获了自己创作一个新的动画音乐作品的喜悦, 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听自己编创的新音乐作品, 使学生们有种从未享受过的成功感。《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 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在音乐课中, 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 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发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背景音乐, 让教学成为学生们自己的创作与发挥才能的课堂, 以实现师生真正共同参与的教学。
3. 动画作品和音乐学科的综合延伸与拓展。
音乐课程的综合, 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而不是简单式的累加,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 一直以来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动画作品作为美术学科的子内容, 在实现与音乐学科综合, 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音乐等方面, 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在教授一些西方古典作品 (如大型交响音乐) 欣赏时, 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一些宏大的音乐形象任作者怎样描述其宏伟气势也难达到效果, 因为一些优秀作品的音乐深刻思想及内涵, 若仅仅通过口头描述, 学生就很难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任凭笔者如何描述其作品内容, 学生听起来仍然是空洞而不知所云, 在接触了迪斯尼的相关动画之后, 笔者惊喜地发现, 《幻想曲2000》中有许多优秀的西方音乐作品, 其中包括贝多芬的《命运》, 这些经典音乐作品在动画音乐形象的烘托下, 其具体可视的音乐形象, 符合学生音乐欣赏的心理特点, 立刻就能被学生理解, 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
《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提到:“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可以使音乐获得新的效果。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可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音乐。”因此, 加深音乐同其它艺术文化的结合, 加以延伸与扩展都可以为音乐欣赏课提供良好的素材, 增加音乐欣赏课的丰富内涵, 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 从而摆脱过去单一枯燥的文字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将动画作品补充在音乐欣赏课、创作课教学中, 可以使高中音乐欣赏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方面:它既可以提高音乐教师复合型艺术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予教师最大的教学空间。学生方面:它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以全面性、基础性为特色的艺术文化综合素质教育, 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不但使学生拥有了自我参与课堂的实践机会, 而且也获得了开发自我想象力和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大受益者, 同时也为他们在动漫音乐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增添了动人的情境和成功的喜悦。
摘要:本文从一次动画音乐补充音乐欣赏教学的个案分析, 通过个案引起笔者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启示, 尝试动漫作品同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作与音乐学科综合等问题, 旨在与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研讨有效的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
关键词:动漫作品,音乐欣赏课,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感受】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开题研究报告06-02
音乐欣赏课《赛马》教案06-25
音乐教案-音乐欣赏10-05
三年级音乐欣赏课赛马教学反思07-11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09
音乐欣赏《快乐的童年》教学设计10-31
音乐欣赏感悟10-15
音乐欣赏课件11-08
欣赏音乐六年级作文05-28
中班音乐欣赏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