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卫领导讲话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创卫领导讲话(共8篇)

学校创卫领导讲话 篇1

一、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目的

1. 清晰学校阶段发展脉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把课程计划与配套实施的学校阶段发展规划相联系,形成跨学年的课程方案。这是因为,尽管从一所学校办学的理念与培养目标来看有其延续性和长期性,但学校依据办学实际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提出不同的行动目标与内容。由此,校本课程计划无论目标、内容还是实施、管理,都会既体现继承性又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也就意味着,到了一定阶段学校对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是必须的,但在某一阶段保持课程计划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事实上,学校阶段发展目标需要依托课程来实现。因此,编制学校课程计划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课程行为,也是一种具体化规划目标,进一步清晰学校阶段发展脉络的研究行为。

2. 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质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课程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创造性实践,它至少包括了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就是学校借以“课程”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融入校本课程体系中,从而实现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有效整合与个性化实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仅仅把省市层面的统一的学年课程计划简单地照搬及实施,就不能被称为课程的校本化。

3.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课程计划明确了不同岗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内容、要求和工作量,它有助于教师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与实践方向;同时,课程计划所提出的实施要求又促使教师反思以往的实践内容与行为,针对目标与要求进行研究与改进。此外,课程计划的编制不仅仅有校长的领导,更有各层面管理人员乃至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共同的研究、实践与反思,所有这些都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专业能力的提升。

4. 提高课程实施品质

编制学校课程计划无论是作为课程领导行为还是学校管理行为,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三方面的共同提高,即学生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方面的专业提升、学校方面的持续改进。事实上,在一份课程计划中必然包含着课程实施的内容,也就是学校对实施该计划有着明确的实践要求乃至标准。它也清晰地体现着校长以及整个课程领导团队以提高课程实施品质为目标,对某个学校阶段课程教学的总体改革思路与操作构想。

二、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通常,一份学校课程计划或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学校背景分析

学校背景分析通常采用的是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 ty)、威胁(Threat)。借助SWOT分析法,把学校内外部资源与办学环境进行系统思考,从而找准问题,再结合国家课程确定切合办学实际的课程目标与建设构想。

2. 课程目标

通常,学校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建设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是依据上海二期课改所提出的课程类型划分及其操作目标与要求,阐述校本课程体系或模块中不同课程实施后期待达成的目标或是解决的问题;学生培养目标是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实施后期待学生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指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管理或评价后期待产生的专业表现。

3.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内容、时间、人员上的统筹协调与安排。这部分主要包括三类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学校活动安排、课程表,教师工作量等方面的思考与设计等。学校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不能违反市课程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与课时数要求,同时,学校对调整的课程、课时必须加以说明。

4. 课程实施与管理要求

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是保证学校各项目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凸显学校基于提高课程实施品质,在具体操作上的独特思考,因此,这部分的陈述应该具体而明确。事实上,通过这部分的陈述,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出,该计划方案的实施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并且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哪里。

三、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步骤

1. 做好调研,凝聚共识

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一样,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因为,首先,无论是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还是课程的“两次转化”都需要建立在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和条件之上,也就是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其次,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更需要全校师生凝聚共识,形成既基于学科差异又体现学校整体思路的步调一致的操作内容;最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特色创建等具体化为课程内容,也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以集中民智、紧扣目标、完善结构、体现特色。因此,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广泛调研,从而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行动要求。

2. 整合资源,形成体系

实现课程整合的前提与基础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包括了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一份好的课程计划体现的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层面的思考,还体现了学生、教师与社会的需求。学校课程的研制需要达到基于问题、面向未来、紧扣目标、结构合理、强调操作、体现特色等要求。此外,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也为基层学校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充裕的操作空间。学校应该依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基础、特点和条件提出与建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既能体现国家课程方案的内容与要求,又能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或是努力的方向,从而把三类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都有机地整合在校本层面,融入学校独特的思考。

3. 明确目标,具体内容

在充分统整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框架性的课程体系之后,第三步就是明确目标,计划具体化。无论是学年的还是阶段的课程计划,其目标都应该与具体的课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以增强不同课程目标达成的可检测度。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目标应该与学校阶段发展目标实现有机统一。首先,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实现学校课程计划的动态调整,有利于校本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校本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其次,有利于学校办学理念与阶段办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最后,有利于课程实施与学校行政管理的深入融合与相互促进。我们在达成课程具体化目标时也需要注意,首先,必须贯彻执行政策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国家课程方案;其次,必须基于学校的基础,不能不切实际地开发、建设和实施所谓的特色课程。

4. 规范文本,凸显校本

一份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它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体现为对教育实践的逻辑思考。一份完整的课程计划在结构上是逻辑化的,在表述上是准确严谨的。课程计划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和充分分析背景,还应该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与评价上凸显校本的思考,也就是说从问题到评价应该像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一致性”要求那样,体现出校情的真实性、方案计划的可操作性以及目标的可达成度。

学校文化领导 篇2

关键词:布尔迪厄;惯习;场域;学校文化领导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56-02

领导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领导阶段,文化领导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领导大趋势,也是新世纪最具生命力的领导模式。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在这种领导模式中使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又如何把自己从经验领导者、科学领导者提升为文化领导者越来越值得关注。2001年,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海林杰(P.Hallinger)曾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学校文化领导将是21世纪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研究学校文化时,其上位概念“文化”曾一度引起笔者的关注,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相关思想的借鉴中,可以得出学校文化领导中的一些启示。

一、布尔迪厄的核心概念

(一)惯习

惯习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的系统中、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即使不说是创造性的)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是某种创造性艺术”。惯习代表一套内化了的能力和结构化了的需要,一套感知方式、思考、欣赏和行为方式系统。它被个人拥有和感觉,但却是历史、结构和社会化的产物。特别是早期社会化的经历对于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惯习概念解释了这样的事实,即“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者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

惯习既非有意识的理性选择,也非被动遵循社会规则的产物,惯习和生存环境有着本体论的契合关系,同时也是开放的可调节系统。什么样的惯习结构就代表着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1、文化的稳定性和累积性。文化领域是通过连续的重构而不是彻底的革命来转变的。文化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众人所共享的象征系统,既是一套与某个族群内部息息相关的符号系统,而且文化是具有累积性的。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同时也持续地包含与建构。文化自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将学校中的文化自制理解为产生正面的。充满活力的意义,再制在此意义下是具有生产力的,而不是仿制的,并且提供了变化与新组合的可能性。

2、文化的集体基础。文化概念有其历史渊源,也和思想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亦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在创建文化时,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社会化的实体并非位于社会的对立面,它实际上是社会的存在形式之一。因此,学校文化绝非凭空而来,必须在对全校师生的调查研究之上而得出。下文所介绍的文化整合就是基于文化的集体基础之上而进行的。

(二)“资本”

“资本是累积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这种劳动(资本)使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资本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资本,如物质的和金融的财产;象征资本,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比如稀有的符号商品、技能和名位或能使资源自然增长的在—个群体中的成员资格等等。

布尔迫厄建立的“场域——惯习——资本”三位一体概念模式中,文化修养和教育经历能在特定场域里,成为行动者获取社会地位的凭借,而合法的文化形式或品味标准,则是场域中被争夺的资源。这种资源即布尔迪厄所称的资本。行动者只能在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积累的条件下,才可能获得这种资本。

在进行学校文化领导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文化主体素质的参差,那么在学校文化普及的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先天”的不公平?如何将这些资本物尽其用?

(三)“场域”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位置受到它与其他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界定以及影响;每一位置的变动、转换将影响到整个场域结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位置之间是开放性的。不同的场域参加者,带着不同的惯习,加入资本的争夺。

(四)作为策略的文化

社会实践绝不仅仅意味着各式各样的个体行动者的实践的简单汇集,同时个体实践绝非依照社会规则做出的理性选择行动,文化的模型性决定团结不是建立在编成法典的规则上,而是建立在情感与荣誉上。行为不是对于规则的被动屈从,行为是策略性的。这就意味着规则的模糊性,或者“规则的使用”的模糊性。布尔迪厄强调“策略”不同于主观主义所主张人类行为的理性选择、算计,或是在“伦理和感情”的动机引导下有意识的个人选择。策略只能是历史性实践的产物,是受集体和个体历史影响的社会游戏的生成物。

二、对学校领导者的启示

学校文化领导包括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执行、文化评估,这四个程序是循环的过程,政策评估后进行新的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每一程序都可进行相应的时间规定,从而保证一定的效率。

(一)文化整合——整合“惯习”

行动者的身心必然会受到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诸多制约因素的塑造,产生与环境制约相对应的身心结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惯习是被建构的结构。但是行动者的惯习具有自身的生成能力,会生成符合自身逻辑的行动。将文化冲突分析作为学校文化变革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切入点,在特定学校文化情境下,具体分析在课程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冲突。随着学校变革的逐步深入,学校内部的文化传统必然会与新的文化诉求之间产生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惯习”的存在使学校的文化的变更变的不那么容易,然而也正是因为“惯习”的存在,一旦学校文化变革成功,那么这种文化就具有一种稳定性。整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的计划;通过对学校文化发展进行资料查询、现场观察、个人访谈等,挖掘学校历史中具有先进文化生命力的学校精神文化,并梳理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以学校面临的形势、任务为参照,筛选学校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文化要素评估、管理机制评估、组织网络评估等。

(二)文化创新——策略的文化

对学校传统进行创新,设计新的学校文化内容,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保障;将新的学校文化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科学分析师生的经验和体会,检验学校文化的成效,将富有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肯定下来。正如上文所述,行为不是对于规则的被动屈从,行为是策略性的。因此,在建设学校文化时,

应当以情感与荣誉作为行动者的行为需要。有学者提出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应“美其形,雅其言,正其行,提其神”。学校按照“营造氛围,突现品位,体现精神”的总体要求,通过“挖掘、提炼、培育、创新”等途径,大力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三)文化执行一“场域”的构建

行动者作为受场域中各种力量行构,将客观结构内华为身心惯习的主体,负载着一定量的特殊资本,他们受到场域和惯习的作用。有意或无意地携带自身的资本参与到场域的游戏中,为占据一定的位置或维持、提高资本总量而与其他位置上的行动者争斗,从而形成独特的社会轨迹。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的空间场所。各种资源构成不同形式的资本。

学校中的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均有着相对的自主,特定的逻辑。让他们进入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形成特定的场域,并且意识到学校文化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从而具备一种建设学校文化的惯习。学校文化蕴含着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每一种文化主体都有其惯习,在对资本追求过程中,使其惯习进行逐步的改进,最终适应学校文化“场域”的构建。

(四)文化评估——“惯习”、“资本”、“场域”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性的东西,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的评估。因此,必须将文化具体化,从“惯习”、“资本”、“场域”三个方面对文化进行评估,将这三个方面设为评估的一级指标。而每一指标又可以更加细化。

1、“惯习”。对实施文化建设前的行动者的“惯习”进行评估,具体可以设计到理念,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此种评估要在文化整合前就开始进行,从而保证其时效性,亦可以通过此次评估,在全校范围内激起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在文化执行后,运用同样的量表对行动者之后的“惯习”进行评估。通过两次评估结果,对比文化建设的效果,从而为文化建设的下一步运行提供借鉴。

2、“资本”。对这一指标的测量,可以从行动者获取和利用资源的程度,以及行动者之后的公平程度,从而比对“先天性”不公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3、“场域”。从行为主体方面,可以将“场域”分为“教师场域”、“学生场域”、“管理者场域”,对每个“场域”以及各个“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为下一轮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结语

布尔迪厄带给学校领导者的不仅仅是核心概念的启示,其研究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布尔迪厄曾多次称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思。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场域的等级区隔,脱离生活实践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绝对的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揭示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这对于目前我国学校领导者善于实证研究,而学校领导研究者则在经验研究中更加如鱼得水的现状下,如何将两者之间的擅长点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启示。

柴村学校创卫计划 篇3

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暨“卫生校园”

2017年行动计划

创建卫生县城是我县“五城联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卫生校园”创建是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具体举措。为深入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卫生县城的实施方案》,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柴村学校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暨“卫生校园”2017年行动计划》。

一、完善创卫机构和相关制度建设

1、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由校医、行政、教职工代表组成的“创卫”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并把创卫工作与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2、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卫生、健康促进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并推动学校创卫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使各项工作更趋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3、领导小组 组 长:王伟 副组长:张小轩

成 员:李淑芳 景淑芳 杨斌 侯俊霞 高艳绒 景霞

二、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健康教育内涵

1、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健康教育进课堂工作。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教师、教材、教案、课表、考核“五落实”,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加强健康教师的师资培训,研究并拓展健康教育课程内涵,落实健康保健和创卫知识在各学科的渗透教学,完善并实施学生卫生健康的评价与考核,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结合学校特点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控烟、心理健康和伤害预防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和教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三、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卫和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创卫”工作的宣传动员,学校组织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创卫”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在户外板报等适当地方设置“创卫”宣传标语;设立创卫专栏和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向师生及家长发放倡议书和举行签名仪式等活动,着力宣传创卫知识,普及创卫知识,积极营造“人人懂创卫,个个争创卫”的浓厚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及专题讲座;根据季节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非典及禽流感、饮食卫生、营养卫生等宣传教育;结合宣传日开展实践教育,如利用“5.15碘缺乏病宣传日”“5.30世界无烟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宣传活动。使师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以上。

3、积极开展加强家庭、社区联系,拓宽健康教育创卫空间。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和创卫工作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构建创卫工作与健康教育共创、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

4、努力创建“无烟学校”,学校公共处所要张贴禁烟标示;继续开展“拒吸第一支烟,争做不吸烟的新一代”倡议、签名活动,保证学生无吸烟行为。

四、规范中小学生体格检查制度

学校每年要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建立和规范体检档案,对体检中发现有各种疾病的中小学生,要下发体检复查通知单并及时进行复诊和给予治疗;开展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比、评价等调研工作,为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工作

五、建立卫生健康保障制度

1、学校卫生室要做好师生卫生保健工作,要做好伤病的妥善处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2、加强学生个人卫生的教育和检查,确保学生个人卫生和身心健康。

3、健全用水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学校集中式供水特别是二次供水的水质监测和卫生安全管理,水质监测资料齐全,确保饮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4、垃圾桶、垃圾池等布局合理,数量足够,管理规范,清洁卫生;加强厕所卫生管理。

六、开展校园环境卫生大整治

1、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努力打造“卫生校园”。2017年6月底前学校完成校园环境卫生改造并建立长效保持机制。确保全校无死角,全部达到卫生标准。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动员学生自觉捡拾废物、落叶等,保持校园整洁,及时发现纠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优化校园整体环境。

3、做好除“四害”工作。在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中,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做到人员、检查到位,做好定期消杀和突击消杀相结合,厕所定时喷洒灭蝇药水,投入灭鼠诱饵,消灭四害孳生地,使“四害”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七、积极开展疾病卫生防治

1、开展卫生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师生体质和防病能力。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师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的认识,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2、做好疾病传染的预防和隔离。对校园内发现的传染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五早”措施。出现患病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回家隔离时经常与家长沟通,严防控制未过隔离期的学生提前返校。加强对发生传染病的寝室、教室的消毒指导工作,确保消毒工作及时到位。

3、建立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使学校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4、着重做好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和控烟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5、重视艾滋病预防,开展不少于两次的专题讲座。

八、做好创卫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1、学校对创卫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改善校园卫生环境定期检查评比,切实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完善传染病防治的长效机制。

2、施行“创卫”工作月报制度,各班责成专人负责,于每月25日前将本学校创卫工作的具体做法、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整改措施书面上报校领导组。

3、学校每学期将组织人员对各班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评比,对在创建活动中好的做法和典型要表扬并推广,对工作不力的班级和个人要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

九、做好创卫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认真做好创卫台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创卫工作中的文件、材料、照片等要及时收集、整理,使创卫资料,达到科学、规范、丰富,以备国家卫生县城的考核验收。

创卫工作动员讲话 篇4

同志们: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值得总结;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十分必要。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四大家”,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作出努力的所有人表示敬意!刚才,志华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表示完全赞同。省爱卫办、市爱卫办的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认真领会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思想认识必须高度统一主要是统一三点认识:1.创国卫就是抓城市提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我县首要的工作是抓好县城的扩容提质。近年来,茶陵加大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特别是

20xx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之后,城区面貌得到改观、城区人居环境得到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但我县城市提质还有很大空间,对这座城市,群众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县城再提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是重要抓手。我们要通过创国卫工作,抓薄弱环节的整治,抓基础设施完善,抓城市秩序管理,致力提升城市品位,致力改善人居环境,致力保障居民健康。2.创国卫就是抓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的“命脉”,是文明的象征。发展城市经济,首先这座城市要有“面子”,要有“形象”。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就是打造“城市名片”,就是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制高点。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我们下决心创国卫,不是单纯为了夺牌子、争面子,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城市全面发展、促进茶陵加快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可以树形象,企业可以增商机;就能聚集人气,吸引财气;就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

展。3.创国卫就是抓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居乐业,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老百姓的安心创业、快乐创业,就不可能得到保障。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就是为民、就是惠民,要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居住美丽城市,增强老百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不是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这是我强力推进这项工作的底气所在。

二、工作重点必须十分突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很多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做,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1.要发动群众参与。群众既是创卫的最大受益者,更是创卫的重要参与者。各级各部门要层层发动,人人动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创国卫的格局。要以机关、社区和门店、家庭为单位,各自管好自家人、“扫好门前雪”,确保门前三包制度落到实处。要大力弘扬“共同家园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支持配合创建整治行动。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要力克薄弱环节。创国卫工作涉及面广,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力克薄弱环节,突破难点弱点。茶陵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我看,最主要的是小街小巷、农贸市场、“五小行业”、市容市貌和河道的卫生整治。这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提意见最多的五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以铁石心肠、铁的纪律和铁的措施来强力推进。这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必须从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做起,不管涉及到自身多少利益,只要是无理的要求,坚决让位;纵使是合理的要求,也要高风亮节,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唯有如此,我们的创国卫工作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势如破竹。3.要坚持城乡联动。创建工作重点在

县城,目标是全县。要坚持城乡联动,组织开展省市卫生乡镇和卫生村的创建工作,实现城乡创卫一体化,把城区创卫成果向乡镇和农村辐射。要充分整合资源,实施项目倾斜,用活用足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家园工程”等重点工程;尤其是要整合资金用于卫生村村组道路建设、改厕项目、沼气项目、人畜饮水工程、一事一议财政补贴、村卫生室建设等重点项目。要积极培植样板村、社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三、组织领导必须坚强有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这是一场硬战。要想打赢打胜,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合力推进。1.要强化领导。按照“一岗双责”的工作要求,县四大家领导全员参与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各自带领一线创建工作任务,实行一条龙包干负责制。要由县级领导牵头组建工作班子、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机制,确保牵头的创建工作任

务验收合格。要继续推行和深化创卫包联责任制,县级领导包联一个工作组或社区(村),全过程参与所联工作组和社区(村)的创建工作,确保领导到位。同时,在创国卫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大力争取上级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与支持。2.要广泛宣传。要加大宣传力度,开设创卫电视专栏,每天晚上必须有一条以上的创卫新闻;要强化环境宣传,在城区醒目位置设置大型宣传标语。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利用橱窗、板报、专栏等阵地进行广泛宣传,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社区、街道开展创卫巡回宣传。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通过强势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卫氛围,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切实提高广大市民对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度。3.要密切配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职责和使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这个大局,服务这个大局;都必须全力以赴,通力合作。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一盘棋”思想,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调度,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协同运作,确保步调一致,努力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创卫办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周密考虑,精心安排,确保工作顺利推进。4.要严格责任。创卫是“一把手”工程,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亲自研究、亲自督办、亲自解决。要严格对照标准,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层层定进度、定责任、定人员、定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刚才,各有关单位递交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创卫办要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工作扎实、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消极应付、相互推诿而影响整体进度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肃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同志们,创建

论学校课程领导的独有特性 篇5

课程领导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刻意地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1] 毫无疑问, 对中小学校长来说, 这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改变学校单一的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 学校校长首先要成为课程领导者, 而不是单纯的上层行政长官命令的执行者与操作者。校长要“在课程权力共享和民主参与的基础上, 引导相关组织和人员做出高层次的课程决策和自我管理, 以达到提高教育内容的品质, 增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终目的”。[2] 如果我们细细比较一下, 就可以发现学校课程领导与传统的课程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 特别是对学校课程领导的独有特性进行挖掘,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而不能因为课程改革有困难而停滞不前, 又慢慢地回到了原来教育教学的老一套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想在比较中来看学校课程领导的特性。

一、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学校课程领导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 而是合作行为。传统的课程管理主体单一, 只有上层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课程领导则注重课程权力共享, 集权与分权的均衡, 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 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做是课程领导的主体。”[2] 可以看出, 课程领导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来自于上层, 而是把国家和地方、学校、社区等结合了起来。实际上, 让每一个课程的实施者与使用者, 同时也成为课程研发的参与者与设计者。美国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实际参与了课程领导: (1) 专业人员; (2) 团体代表, 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 (3) 专职人员; (4) 非专业的市民代表; (5) 学生。[3] 这表明中外关于课程领导的主体观是一致的, 课程领导的主体已不再是过去的单一化, 而呈现出了多元化。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过去一套课程研制并确立下来以后, 可以用上十年乃至十几年、二十年。而如今的信息化社会, 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鲜的元素从我们的眼前跳出来, 可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学校只停留于过去单一的课程管理观, 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导致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而且也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教育的振兴在创新。这也必然要求与课程相关的人员, 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制定者, 如课程专家, 还是地方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研发者, 如教师、家长、社区代表, 都要作为课程领导的主体, 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 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二、课程决策过程民主化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中, 地方、学校、教师没有或极少有参与课程决策过程的权力。课程的决策完全是按照教育行政架构进行运作的。因为课程的管理, 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推行的, 下级机构只需严格按照上级的命令贯彻实施即可, 彼此间只有执行与被执行的关系, 不需要交流与合作。而课程领导不同, 因为主体多元化, 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课程研发的最优化, 必须要求各个主体之间进行分工与合作。

课程领导提倡课程权力共享、民主参与, 这样, 在课程的决策过程中, 所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与个人都可以广泛发表意见, 特别是社区代表、教师、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是课程的使用者与受惠者, 他们更希望有好的课程, 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直接代表着时代的心声和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民主决策过程中, 上层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可以广泛听取和收集多方意见, 充分与各级组织和人员进行交流和协商,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做出决策。在这个决策过程中, 上下级之间不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官僚式的、独权式的课程管理范式, 而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新型课程领导范式。[4]

不仅如此, 在课程决策过程中, 上级决策只代表共性的一面, 所研发的课程只是作为国家课程出现。作为下级组织还有自主决策的空间, 比如地方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地方的文化, 开发地方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校情研发校本课程。从课程决策方面来讲, 这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从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 从课程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研发学生可知可感的课程, 更易达到教育目的。

三、课程领导动力内在化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中, 其动力是外在的控制, 上级教育管理机构往往通过红头文件和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监督与管制。下级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力求不违反规则, 且规规矩矩地按照条例办事。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对课程的实施必然显得僵化呆板, 没有新意。可见,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中, 学校和教师只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与实施者。因为在领导者的权威、命令、控制、监督之下来实施课程, 实施者的积极性不会很高, 课程的使用效率自然也就很低。

课程领导倡导的并非是统一的、层级化的理念, 而是“偏重于对课程以及跟课程有关的人、财、物方面的决策、指挥、创新, 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和发展动力因素”。[1] 这里没有权威、命令、控制、监督, 只有引导和激励。动力来源于课程决策主体自身, 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 尤其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 意在引导做出高层次的判断, 并进行自我创造。从课程的决策到课程的实施, 地方、学校、教师、社区代表甚至学生都被看做是自主的、有创造力的主体, 因而就会有一种主人翁的心理, 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进行合理建构。

从上面的分析中, 不难看出, 课程领导的动力来源于道德和文化的引领。尽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可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 因为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 那么引导学校与教师对课程领导的追求, 则是必然的选择。学校通过对教师道德、文化的引领, 让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 会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终生发展。萨乔万尼更是认为, 应把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作为学校领导实践的首要基础。[5] 所谓专业权威, 主要源于领导者所具有的课程专业知识, 主要涉及课程决策、开发、实施、研究等方面的技艺。学校课程领导的道德权威主要源于领导共同体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所产生的道义和责任。这两种权威是每个教师所应该具有的, 因为每个教师都具有课程领导的能力, 所以学校课程领导在现实中成为同事之间的相互领导和教师的自我领导。教师共同体内部和成员自身的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 成为学校课程领导的动力。

四、课程领导职能自由化

传统的课程管理, 因为采用的是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限制性手段进行运作, 导致学校和教师完全是被动地实施上级命令。因而实施的决策范围实际上是有限的, 课程决策与课程实施在现实中是相互隔离的, 教师和学生只充当着课程方案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此种情形之下, 课程改革想要有什么质的变化, 几乎不可能。

而课程领导所倡导的管理新理念, 关注的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的发展, 最终使得学校循着健康向上的方向, 获得良好的发展。学校的课程理念是要为着一切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因而会格外关注和谐环境的塑造, 注重相互合作的氛围, 注重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课程不再是某一个人的独权领导, 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动态过程, 通过所有成员在一个教育团队中的齐心协力, 最终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诚然, 学校和教师尽管仍然在执行着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管理, 但在课程的实施上, 已没有了“控制”的被动与尴尬, 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开放的、合作的新型课程领导。“它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和谐的、开放的、多元的、宽容的思想。”[4]

课程领导强调上级机构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校自主决策、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上, 可以因地制宜,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进行乡土教育。在课程领导“引导”功能的作用下, 学校与教师不会有控制的被动, 因而可以大胆地选择课程资料, 营造理想的教学图景, 摒弃应试教育的窠臼, 发展优质学校教育, 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课程领导的这种意在营造共同探究、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 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学校之间的竞争, 自然得以缓解, 而学校才会得以迎来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曙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课程领导是一种良好的课程管理范式。相比于过去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而言, 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 课程领导让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因此可以逐渐摆脱官僚控制的尴尬局面, 学校校长也可以走出“是官非官”的阴影, 一门心思和教师们一道开发研制符合当地实际、符合校情的课程。十多年来, 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了“减负”、“素质教育”的一波又一波的呼唤与呐喊。但遗憾的是,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在高悬。如何克服“应试文化”, 呼唤民主的课程领导的觉醒与转型应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2) :24-28.

[2]郑先俐, 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5) :99-103.

[3]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徐君.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12-15.

别让“表扬领导”成为学校文化 篇6

扯得有点远了,还说这次调研。平日里我的这个小师弟对我很尊敬,以师兄相称,因此我到了这所学校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有点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先是座谈。十几名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的中层干部、副校长轮流发言,谈个人的成长体会和学校培训工作的具体做法。大家的发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现任校长、我的这个小师弟大加“表扬”一番。应该说大多数老师的“表扬”工夫还是很老到的,周全熨帖,不留痕迹,让人听了心里很舒坦,显得“训练有素”。只有一名老师的“表扬”很露骨,属于“赤裸裸”的那种。不知别人的感受如何,反正我是有些坐立不安了,身上直起鸡皮疙瘩,便睨视了一眼坐在我旁边的小师弟。只见人家那是非常淡定,不动声色,笑眯眯地始终是一个表情,稳坐钓鱼台,颇具大将风度。有一首流行歌曲是怎么唱来着?“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我这个“老顽童”连这个“大男孩”此时的心思都猜不透,就甭提猜女孩的心思了,再者说,我猜这个干吗?看来真是落伍了。

于是,我写了一张字条递给小师弟:千万别让“表扬领导”成为学校的文化!

就我的所见所闻———也许是孤陋寡闻,群众在公开场合“表扬领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也不例外。老师们在校内只要有登台表现的机会,就一定要捎带着“表扬领导”,几乎成了固定模式。某个周末上午,又到了全校业务学习时间,按惯例由一名外出研修归来的老师汇报学习感受,特别不巧的是,“一把手”外出开会去了。这名老师事先准备好了一大箩筐“表扬领导”的漂亮话语,台下的听众听了都觉得麻酥酥的,由于最重要的听众不在场,她念着就把自己的“激情”念没了,最后实在念不下去了,便自我解嘲地说了句“此处省去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字”,听其言好像比扔掉“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还不舍、还要惋惜,不用说这名老师很失落。换了你也是一样,你要烧香,佛爷却拧头走了,你一定也会很失落。

应该说,群众“表扬领导”,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是对领导的关怀、帮助表示感激、感谢,出于真心,而非言不由衷;有的是对领导的能力水平、人格魅力、突出业绩等表示肯定、赞赏,发乎真情,而非虚情假意;有的是想借此跟领导联络感情,拉近跟领导间的距离(俗称套近乎),乃人之常情,亦无可厚非。但也不排除极个别人用意不纯,居心不良,欲在领导面前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以博得领导的欢心,求得领导的关照。如果领导喜欢这一口,这些人专会看风使舵,投其所好,顺着竿子往上爬,学校领导不可不查。对于群众“表扬领导”现象也应当辩证地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群众与领导间的距离,对密切干群关系似乎有利。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表扬领导”太过、太频,就会令人生厌、反感,就会疏远群众间的距离、恶化群众间的关系,对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极为不利。若不加节制任其充斥学校生活,久而久之成了精、成了气候、成了学校文化,则贻害无穷,麻烦可就大了。现在谈“学校文化”似乎很时髦,还很神秘,文化很神秘吗?非也。文化是什么?文化即生活,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既往、当下和未来。“表扬领导”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足以抵消、化解掉我们前面为它所设想的种种正面作用,还绰绰有余,可以说是利大于弊,得不偿失。

我在基层学校工作期间也曾不止一次地碰到过这种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坦承我的观点:“我深知我的工作做得远没有老师们‘表扬得那么好、那么出色,因此,我把老师们的‘表扬理解为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由衷地感谢老师们的鼓励!我会把这种鼓励转化为克服困难、努力前行的动力。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作为学校领导,较之‘表扬,更需要‘支持!”后来这种现象在我所在学校逐渐就没有了。

创卫讲话稿 篇7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借创建国家卫生城之东风,再树七中校园之新貌!”

xx区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在全区已经全面启动,卫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国家卫生城市是一个城市综合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创造整洁、卫生的生存环境,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和精神追求。

校园,是我们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走进我们可爱的学校,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和美丽,一株株绿树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一棵棵小草和一朵朵小花为我们装点校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而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

在xx区创建国家卫生城之际,xx市第七中学团委学生会向全体同学和教职员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不在校园内吃口香糖、瓜子、糖果等零食,不随意乱丢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废纸和易拉罐等可利用的物品;

二、不践蹋草坪,不摘花摇树。“花草也有生命,需要你我的共同呵护”,“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

三、以爱护教室环境为己任,自觉维护教室的清洁卫生,不在课桌、墙壁上涂鸦,不损坏教学设施,不将一日三餐带入我们的课堂;

四、保持食堂卫生,不乱丢剩余饭菜,不损坏食堂桌椅,自觉遵守食堂用餐秩序,不插队;

五、积极作好宿舍清洁工作,换下来的衣物应及时清洗,以免提供滋生细菌的温床;窗户玻璃要及时擦洗,不要出现灰尘蜘蛛网等现象;不要在宿舍楼的过道里任意堆放废弃物,看到过道地板脏污应主动拖洗;

六、不在校园内,骑遛自行车,自行车摆放整齐有序;

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打架斗殴,不做与学生形象不符的事情;

八、以爱护校园环境为己任,自觉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主动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养成“文明清洁”的良好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

优美的环境,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爱护;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知书达礼,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学习进步,道德高尚;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学会谦让,学会做人。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我们沐浴着阳光,吸取着营养。我们满怀激情,畅想未来。

爱我校园、清洁从我做起!xx市第七中学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在此,再一次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请求: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人人动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创造一个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吧!

学校创卫工作总结 篇8

我校认真落实上级对创卫工作的安排和部署,继续抓好学校日常卫生工作,巩固上年取得的成绩,积极配合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城活动,继续抓好学校师生的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清洁校园,大力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饮食卫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认真完成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工作及除“四害”工作,严格食品卫生管理,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教育活动,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创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创卫工作

1、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创卫工作。学校及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局文件,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了对创卫工作的管理力度,成立了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创卫工作质量。

2、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导处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健康教育课时,要求任课教师拟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并进行不定时检查,保证健康教育“五落实”全面达标。进行自查自纠,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积极开展好“小手拉大手”健康教育活动。

3、按照文件精神保证学生每日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巩固“两操”,保护学生视力。加强学生个人卫生和校园环境卫生的检查,通过评选卫生优秀班级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教育学生带动家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创卫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紧紧围绕创卫目标要求,查漏补缺,完善创卫资料。组织人力对创卫资料再进行收集整理。继续完善资料积累长效机制,行政办公室负责创卫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各承担创卫任务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计划和责任任务目标按时按成各项工作,并及时归档资料。

6、继续加大对创卫工作的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创卫意识。

7、继续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投资,确保专用经费。修缮桌椅,维修照明设施,垃圾及时清运,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更科学、合理的分配清洁责任区,通过“环保小卫士”等形式,加强环境卫生的保持,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教育,加大学校环境卫生及校园周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

9、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积极开展除四害活动,大搞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增强广大师生对创卫工作的热情。

二、加强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宣传和预防

坚持 “预防为主”方针,积极与乡卫生原院联系,按时为学生作体检、接种乙肝疫苗、防龋治疗。根据季节特点制定预防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预案,做好对学生预防和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全体师

生的防范意识。

三、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上好心理健康课和品德课,并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

四、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贯彻落实上级职能部门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到购物索证,食品留样,杜绝传染病、流行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认真实施校园食品放心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食堂食品卫生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完善卫生硬件设施;加强了学校生活用水水源管理,确保广大师生员工饮食卫生安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及时的卫生服务。

上一篇: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的教学计划下一篇:企业财务报销制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