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的一点感悟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通用9篇)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 篇1

对于“学习”这二个字,也许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一出生,就在自觉不自觉的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伴随着人的一生。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参加工作二十载,从基层到机关,从业务科室到综合科室,先后换了七、八工作岗位,每次变换角色,觉得就是对业务职能的一次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走到小小科级的岗位,感觉“学习”犹为重要。面对不断创新、提升的新形势,对“学习”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是学习要有心。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我认为关键取决于他的境界、格局、气脉。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学习。学习不光是读书、听讲座,更重要的是思考是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交往,要善于发现它人的优点,学习它人的优点,同时能认识看到他不足或不够完美的地方,然后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学习。时时思考,也就是时时学习。通过与不同的人接触,遇到听到不同的事情,参观考察不同的地方,进行思考提炼,厚积薄发,形成自己的境界。心中装有格局的人,必定能够大气包容,成就一番事业。

二是学习要有用。不要为学习而学习,不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任务、一种负担。科所一周一学习、局机关一月一学习也好,还是中心组一季一学习,学习其实并不在于次数的多少,二十次不一定比一次好,学习一定要管用。单位组织学习要搞好,最重要的取决于二方面,一是领导重视,二是组织者有针对性,有好的方式方法。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困惑,提升自我。单位学习学什么?就是要围绕当年中央、省、市及东阳的中心重点工作,梳理工商系统今年要做哪些事,存在哪些问题困难,学工作中大家经常要用到的、不明白、不清楚的东西。要围绕问题来学习。科所学习可以侧重于解决具体工作困难,机关学习可以侧重政策法规学习理解把握,中心组学习可以围绕当前工商前沿工作困惑来研 1

究讨论。不是知识多经验丰富就不需要学习。越能干的同志问题困惑会越多,同样层次级别越高的领导问题困惑越多。因为一个老农民一辈子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可能不会有多少问题,而一个领导每天要处理很多复杂事情,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困惑,而且很多事情的解决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这就非常需要通过学习研究讨论来找到最佳解决方法。

三是学习要有效。怎么样学习才能出效果?我认为民主、开放的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妨一试。现在学习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请进来多,走出去少;报告会多,自己学少;念报告多,讨论的少。每次学习都是领导讲话作报告,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单位学习是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团队学习就需要一种民主氛围、开放方式。学习最好围成一个圈,讨论式的,营造一种平等、放松的心态进行,让每个人都参与学习的话题进行讨论,谈各自体会心得。我们不否认一些必要的听领导作报告,因为领导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大树底下不长草,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独到见解,学会与人分享,提高自己。班子成员多听听下面的发言,也会有很多启发。官越大,困惑越多,越想从别人那尝到更多,才能解决心中的困惑。团队学习可以打造团队精神,形成共同远景,提升执行力。生活中最快乐的莫过于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遇到困惑,茅塞顿开时的那种快乐。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 篇2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寻找更加适合新时代学生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探索中找出了许多的路子、办法, 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等等, 什么方法适合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我们就用什么办法来激励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发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广泛的《疯狂英语》可能会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或动力。但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 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是英语课程的全部了, 再加入其他类型的英语模式根本就不能达到《疯狂英语》所体现的精髓。研究性学习的出现,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和增长知识的空间。尤其是英语学习, 我们提供了另类英语的学习方法, 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又转变了他们一直以来对于英语的总体印象:学生背背背, 教师逼着学。到底在课堂上学生是如何“疯狂”起来的呢?《疯狂英语》又对英语学习到底起什么作用呢?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首先, 《疯狂英语》是一种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精神, 有了这种奋斗精神, 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可以取得成功。这种精神是目前中国青少年最缺乏的。

这是对《疯狂英语》的解读。现今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鲜有挫折, 即使有, 也是父母代为解决的。所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高, 喜欢吃现成的, 这就造成了当脱离了父母, 脱离了教师, 他们就无法独立行走的局面和面对教科书不知如何下手的缺陷。《疯狂英语》的理念就告诉我们这样一种精神, 我们必须学会独立。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课, 我们先教给学生的不是《疯狂英语》学什么, 而是告诉他们《疯狂英语》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劲头和学习目标是什么。

其次, 《疯狂英语》是一种热爱丢脸、追求完美的疯狂操练精神。正是因为要面子、自卑等不良性格和习惯导致了中国人在英语上的困境。学生应该记住:“I enjoy losing face.Ienjoy making mistakes.”

没错, 面子问题是中国人的大问题。而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们更是爱面子胜过爱学习。英语这门非母语的课程更是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哄笑的焦点课程。怎样使他们认识到英语也是交流的普通工具, 从而抛掉顾虑, 大胆张嘴说英语, 是我们这些英语教师一直头疼的事情。《疯狂英语》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心灵的空间, 疯狂说英语, 而且人越多说得就愈加疯狂。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 当学生通过探究之后, 我们也大胆尝试了一下, 的确,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不管是优生、差生, 我们看到的每张脸上都是兴奋的表情, 每张脸上张得最大的就是嘴巴, 整个教学楼里读英语声音最高的是我们的《疯狂英语》研究小组。但是我们也提了一个问题:“一次性的记忆, 一次性的积极, 能把当堂课的知识记住多久呢?”事后我们在给学生的调研任务中了解到, 在一周、一个月过后, 那堂课所探究的内容, 学生仍然记忆深刻。看来, 《疯狂英语》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是有帮助的。

再次, 《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发音的重要性。发音是自信的基础, 发音是兴趣的基础, 当然, 发音也是“听、说、读、写、译”这五大能力的基础。

这一点正好和我们的教学初衷相吻合。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 我们英语组经过研究, 认为在学习课本之前, 必须加入音标的复习。虽然这个内容在初中, 甚至小学就已经学过, 但是真正学好的, 发音规范的学生少之又少。《疯狂英语》以发音为基础, 正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通过这种特殊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语音天赋, 也比我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效果要好。

最后, 疯狂英语认为, 最好的爱国就是爱护环境, 刻苦学习, 努力工作, 永不停息地改进自己;对竞争对手或竞争国家最好的回答就是反省自己、强大自己。任何通过污蔑别人、贬低别人所获得的自豪感都是肤浅的、低级的。

这一点是我们最初选择《疯狂英语》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原因。一个人学习可以不好, 英语也可以学得不好,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以不爱国!学英语不是为了挣钱, 不是为了考大学, 得高分, 最终目的是爱国!古语说:“师夷长技以制夷”, 没错, 学英语必须有一个确切的目标。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然, 一个小小的疯狂英语还不足以让学生领会得如此深刻, 但起码它提供了这么一种概念给学生, 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一颗纯真的向上的心, 在日常的学习中慢慢感悟学习英语的真谛。

在研究性学习中探讨《疯狂英语》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比较的机会, 让他们了解了另类英语的风采, 开阔了眼界。它所提倡的疯狂方法和每时每刻、随时随地说英语的方式, 都有可能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造成积极的影响。如果探究的足够深刻的话, 学生可能会慢慢发现, 其实这种方法不止适用于英语, 哪一天, 学生还能创造出“疯狂语文”“疯狂物理”等学习方法。

摘要:《疯狂英语》可能会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或动力。但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 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是英语课程的全部了, 再加入其他类型的英语模式根本就不能达到《疯狂英语》所体现的精髓。研究性学习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疯狂英语,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疯狂英语:阅读版.

[2]疯狂英语:教师版.

[3]聚焦李阳疯狂英语.中国英语教育论坛.

对书法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3

书法其实就是运用纯熟的笔墨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的字不求与他人相似,重在写我自己,塑造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不论是谁,首先能让欣赏者知道我写得是啥,这是我练书法一条基本的原则;再就是笔画要圆润流畅、饱满遒劲、结体要宽博疏朗,爽朗开阔,章法要丰满匀称、整体给人以舒爽大气、清秀醇厚的感觉。我的书法不求拘泥于形似,而求逸趣天成,神飞墨畅,以舒展优雅、流美的线条,尽显苍劲豪迈,刚健浑朴之风格。

但时下好多人都在追求流行,追求它的速成、懂不懂书法都可以写,而且越写地歪歪扭扭、支离破碎,越丑越难看才越觉得有滋味,有的人是把古人的字拆开大卸八块,然后再自己组合,看似某某贴意,其实都是七拼八凑,古人的堆叠,没有自己的风格。说白了这些不过都是在玩弄笔墨技巧而已,不是真正创作艺术。

创作艺术要有情感,要对生活有观察、有体验、有觉悟,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所谓的大家、名家都是教导人怎么怎么练这个碑那个贴的,把练技法当成了学习书法的全部。如果你的字里没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等书法家的笔意,好像你的字就没有品味、登不了大雅之堂似的。试问:现在我们出版的各类书法字帖很多,汉、唐、宋、元、明、清各期都有,东晋王羲之以前碑帖很少,那王羲之怎么就写得那么好,被后人尊为书圣,现在人能选择的碑帖多了,反而不行了呢?其实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书法之路现在走偏了,走入了歧途,才弄出那么多残缺不全、支离破碎、邋遢颓废的所谓艺术作品。

2)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

书法不仅是会写写字的问题,它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法的技法;二是通过书法技法来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书法技法的可以通过学习临写古人碑帖掌握,还可以与他人切磋相互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发现和体悟书法的技法。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丰富的生活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无论任何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不带有任何观念和有色眼镜,去发现它,体悟他,掌握它,运用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的收益。如唐颜真卿之“屋漏痕”、张旭之观“公孙大娘舞剑,李世民“用笔如破阵”,都是在生活中、自然中体悟觉察并成功运用到书法中成就了一代名家。

但今人多以为只要多多临摹古今人字帖就当成学习书法的全部,岂不是大错而特错。甚至有的把历朝各代名家进行拼凑就以为是书法创作,更是闭门造车、掩耳盗铃。还有的把汉字与绘画结合起来,书不像书、画不像画的,还美名其曰中西结合,抽象派之类的。看他们的作品真是让人感叹——颓废。运笔无法,任意涂抹;线条造型枯、干、燥、残、软、结构支离破碎、无病呻吟,残缺不全;章法东拉西扯、死拉硬拽;整体一片残枝败叶、了无生气。所以书法的技法除了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更要向生活、向大自然学习,那里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

二是书法要表现的精神境界。书法的精神内涵与书法的技巧形式是统一的,完美的精神内涵要通过纯熟的书法形式与技法来表现。书法作者的境界在哪里?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古人的字帖里,也不是说你看上几本书,读上几本唐诗宋词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你有多高的学历之类的你就能达到多高境界,那是不可能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是要经过生活的磨砺,不断的净化自己的思想、保留人性的真善美,抛弃那些后天形成和一切阻碍自己前进的各种框框和束缚,思想在前进中抛弃——在抛弃中前进才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说境界不是学来的,是磨砺出来的,是修炼来的。

3)把创作书法精品当成书法家的责任

书法创作,对书法家来说,一定要创作自己的艺术精品。

书法创作,有人像微风拂面、清泉细流似的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流淌、表露;也有的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像如临大敌似的经过一番思考和布算,在胸成有竹后的尽情挥洒、倾泻。

但我觉得不论是哪种方式,书法创作首先平时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创作意识。有了良好的的创作意识,天长日久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作习惯,这种习惯对书法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否创作精品艺术的前提。如我们经常到画廊、展厅看到某某的作品,觉得名气很大,但看其展出的作品,离大家二字差之甚远,在心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就是把书法当成了一种应酬,一种额外的负担,没有进入创作的氛围和状态。长此以往,书法创作在一个压抑的状态下是不会创作出好作品的。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篇4

回过头来看,我在20多年绘画创作的生涯中,对养育我的北方黑土文化一直心存感激。它才是我艺术创作的根基和土壤,我在画面里就是以魂为山,以心为水,为通向艺术的最高境界,找到了一条大山大水永恒本质的心灵通道。在我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也借鉴过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不断对源源流长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对自己的作品风格确立了发展方向,在表现的领域里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在陈旧的内容里,提炼出新的意境,寻找在历史绘画中没有得到成熟的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自然物象中,又时时有新的变化,在以大自然山水为依据,在不断实践中获得了启示和创造性的灵感,强调山水画不依据内容而独立存在的意义。

我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这些年里,一直喜欢沉静,把冰雪的神奇用心融进北国的茫茫林海,把北方人鲜明的个性,用淡泊清雅的情调构于作品中,用章法构图、形象造型衬托背景,点燃了一直萌动的创作灵感和执着的追求,但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把传统的技法和现代绘画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塞北清新幽远的世界植入我的心中,去追求那平凡自然的北国画卷,就会把新奇、纯朴、高远的意境充分展现在作品里。

我创作的感受是,从大自然到艺术创造这个过程,都需要画家艰苦实践,这种时间就是画家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物质结果的一次再现,也就是通过笔、墨、纸、砚把你心中的美好画面表现在宣纸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自然万物、眼有所见、心有所悟的意境,巧妙地描绘成画卷。我对清人郑板桥总结画竹的过程所写得一首小诗感受颇深,这首小诗生动准确地揭示出作为画家创作生活的艰辛,小诗是这样写的,“四十余年画竹枝,日间习笔夜间思,冗繁削近留清瘦,画到生时为熟时”,郑板桥画竹一画就是四十年,可见用功之深,才能画到胸有成竹,同时更说明作为一代大师的艰难。我们看到板桥的竹,每枝每叶都没多余,每一笔每一横都尽显其精神,可见“神韵悠悠”对作品和画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画家制造的意境与有形无形之中,有限于无限,以瞬间昭示永恒。“画到生时为熟时”的“生”,不是生疏的生,而是新生的“生”,而是要想把作品画出一种新的境界来,是需要全身心地付出辛勤和汗水的,我们通过这首小诗看到板桥对画竹的感受,是多么的深刻,画家的笔墨、结构、符号化得造型都是画家的心灵语言,创作作品的过程就是精神物化的过程,只有让你作品的画面上充满力、气、神,你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你的思想,画家的心灵与欣赏者的心灵互为感应才能撞出耀眼的火花,自然恬淡和清逸高远的意境,才能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这流动就是作品的灵魂,这灵魂才是神韵所能表示出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所以画家一定要善于饱含性灵和人格力量,还得有哲学内涵,让你的作品展示出心灵之光和自然地精气之美,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牵出远离尘埃的渴望,让人们崇尚自然的回归,这才是一种突破和创造,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目标。《追忆的梦》是我一幅参展作品,这是我长期探索求新的一个尝试,创作必须将技法、理论和心境,读懂读透,才能把自己滋养透彻,烦躁浮华是不可能创作出传世的作品的,作为一个画家起点要高,境界要高,还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语言,这才是绘画人的聪明之举。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 篇5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设计课程,以学为重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大胆取舍,拥抱现实。

“佛教东传”教材中是淡化处理的,但由于湘潭很多人信仰佛教,既有紧邻湘潭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南岳,又有位于市区的昭山寺庙,很多家庭还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针对湘潭的这种情况,将“佛教东传”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自己所在的街道和昭山寺庙等地方“调查佛教”。在课堂上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设计一个自由谈:“你认为信佛是迷信吗?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激发思考,激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此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教学时,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近代社会,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识、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常规教学中,我们努力在每一课堂、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的方法;告知学生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真正提高中学生历史教育的质量。

彰显人文,提升素养。

教学的第一要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会做人。做既有高素质的人,又有高人文素质的人。作为人文学科主阵地的历史学科,其主要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总是依存于一定的载体,当然人文教育不应当是孤立的空洞的说教。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基本传授形式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育应成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标体系下,以教研促教学。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苏霍母林斯基说:品质培养品质。教师具有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每位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尽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创设课堂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公民是通过民主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浓郁的课堂人文氛围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个性自由、张扬,有利于唤醒和激励学生。我把学生当作独立人格的合作伙伴来对待的,给他们友善的微笑、关爱的目光、平等的态度、激励的话语,去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但光有老师的努力是不够,还应让学生自觉参与构建。我和同学们畅谈要建立及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是真理独占者,不是教学的操纵者,而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协作者,帮助者、欣赏者,促进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交流,敢于质疑问难,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思维碰撞,共同谋求新知和发展;学习过程中既有成功,也有挫败,成功时,需要大家来分享,失败时需要大家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通过微笑、目光、掌声等方式交流、激励。我们用人文的课堂造就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生。

(3)挖掘教材育点

历史学科富有人文精神,承担着以人文精神教育人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老师身上和课堂教学中,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与保护、国家与民族、战争与和平、伦理道德、科技发展、人类历史、民族文化传统、事实形势等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良好人格素养的教材,把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合起来,找出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真正成为教育的主阵地。中外历史上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真、善、美的人性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辉。居里夫人被誉为“拥有美丽心灵的成功者”,真诚、朴实、不追逐名利,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她发现了镭,有人劝她申请镭的制备方法专利,成为富翁,她坚决摇了摇头:“不,镭是属于全人类的。”表现出恢弘的气度和对人类的关怀,还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巴斯德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些杰出人物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是跨越时空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些、认识这些,并继承和发扬,以建设深厚、博大、高明、悠远的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仅爱国是不够的,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培养“公正、文明、宽容、健全”的公民。

(4)推荐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苏霍母林斯基)”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方法,开阔思路扩大眼界,倡导真正爱读书和会读书的好习惯。读好书,学生自可受到熏陶,并无意识的进行自我教育,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人文素养。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读五本以上,并撰写读书的报告。每节课前五分钟讲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学生的积极都很高。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能达到要求,最多的达几十本。我发现,课外阅读量大的同学,综合素质高,学业成绩优良。我还向学生推荐历史影片和相关网站,供学生参考。

三变革学法,多元评价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新的历史课程必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

第一,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1)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五四运动”等,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辩论会,如:“唐玄宗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给学生开讲座,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给学生观看国际大辩论会录相。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可贵的是,学生能结合社会上腐败现象进行阐述,以史为鉴。

(3)组织讨论会。如:“你认为孙中山应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吗?”,“秦统一的利与弊”等。

(4)设计问题,探究式学习。如:讲“楚汉战争”的史料给学习阅读、讨论,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乌江自刎前,项羽悲叹道:次乃天亡我也,„„你认为项羽说得对吗?请与项羽辩论一番!”(老师扮演项羽,同学们尽管向项羽开炮)结果,师生、生生互动起来了。老师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并给与引导和点拨,楚汉战争的有关历史被学生了解了如何做人、做事的原则与谋略被学生感悟了(如:个人的力量、智慧是有限的,要成就事业,还要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和智慧;失败面前,不要自绝未来;强弱不会固定不变的,主动权是操纵在自己手中的等),学生的表述、逻辑思维、辩论能力被训练了。

(5)还有古典文化系列“唐诗欣赏会”,“宋词朗诵会”,“元曲表演„„(窦娥冤)”,“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交流会”。还有自由谈,聊一聊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初一级开展课前5分钟“我说历史”活动,把学生自身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同学们历史就在身边,让同学们师生间互相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还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一个反思,也为教师抓住一些身边的教育点进行教育。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即要指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更要肯定他们的进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对某一观点展开论述。另外,课堂活动是最经常性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品质。在活动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民主协商,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活动中学到,从而培养了人文精神。

第二,设计开放性作业。⑴撰写小论文。或学生自由命题或老师命题。例:小论文“我说康熙(雍正、乾隆)”。学生为写好论文阅读了许多课外书,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组织历史小论文比赛,评出优秀小论文汇编成册,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⑵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史料,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课堂交流。例如:要求学生查阅“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学生非常认真,大部分学生把资料整理成册,有的很精美。有的学生依据网上获取的信息,制作简单的幻灯片(“青铜铸鼎”让学生到网上搜索各类青铜器,了解商州时期的青铜情况;以“中国古代生活习俗”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学生写了“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等报告,为分享资源促进交流,还召开了两次报告会。⑷制作网页和手抄报。有“人物”、“春节”、“古文化”、“民族”四个专题。组织评选,优秀作品公开展览。⑸进行社会调查。如:湘潭的佛教情况,湘潭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变等。

第三,尝试专题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初二级课组决定尝试专题教学,探索一条教改之路。中国近代史的“抗日战争”和“十年文革”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我们就这两件大事组织专题教学。“十年文革”按大纲的要求学习一个课时,但考虑到它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安排了5个课时的学习。第1课时召开专题报告会。第2、3课时通过文本、图片、视频、讲述,全面了解文革时期的政治生活、社会生产、家庭生活情况,了解文革的各种表现形式。第4、5个课时,让学生认识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的灾难是什么?反思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文革遗毒,怎样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思考、对民族的反思。使学生能以史为鉴,建设美好生活。

学生四人小组主要在课堂中进行活动,备有协作小组学习活动记录本,每次活动有记录(时间、议题、主持人、活动过程、结论)。6人或8人小组主要在课堂外进行活动。或搜集资料,或编演历史剧,或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还学会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科学合理地学习。

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我评价学生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参与态度,程度,次数,质量效果,及时地给与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既可激励学生,又可监控教学质量。

大学的一点感悟 篇6

今天下雨了,其实我感觉我挺幸运的,交了这么多好朋友,你们都关心我,我已经满足了。其实对你的感觉过了一年确实变淡了,但是心里还是就你一个,现在对别人就没感觉,慢慢可能就好了,你没必要这么自责,这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嘛。在我心里你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这是我对你最大的要求。目前我还是希望你找个好学校,即使专科,专科我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好,可能是我考的少吧,没有上本科对自己的安慰吧。专科我感觉比现在的本三容易找工作,本三现在许多公司宁可要专科也不要本三,其实本三在原来挺好的,就是因为近几年人都有钱了,都太宠孩子了,认为专科不好,宁可多花些钱也不选择专科,家长的目的是好的,但现在的孩子真的不争气,许多都是为了混个毕业证,自己能找个工作罢了。本三的校风越来越不好。其实我还是希望国家早些取消中考吧,该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了,现在的中考要不要是一样的,高考都这么多作弊的,中考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就是做样子罢了。高考吧,虽然作弊的不少,但高考确实是选人才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把人分的更清楚了,初中就已经开始分重点班和普通班,高中多了一个奥赛班,大学直接分学校了。这样做我认为好的会越来越好,差劲的会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最起码我上了一年的专科,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就是花父母钱来了,还不如高中呢,那些自制力强的会把自己管好,而另外的人呢,天天泡网吧,打游戏,没事瞎逛,在宿舍睡觉,呆着也不学习,高中的学习劲全看不见了,周末的教师虽然没有闲的吧,但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人,有人也没有学习,要不就在聊QQ,或者跟女友聊天······大学必须买手机,买了手机给家里打电话,一开始打的比较多,后来慢慢的少了,干的最多的就是聊天,或者跟同学闲聊,打电话的时间也在慢慢的加长,然而跟自己父母确实都是这么几分钟,父母的电话费一个月多的时候也就30吧,而自己的都是50左右,真的搞不懂???自己想改变现状,可自己就是改变不了,好像回到高中,早些初中就不上了多好,现在自己就能挣钱了,而且也不会太少,自己上学无非就是多学点知识,毕业后工资也不会太多,自己还得拼一年才会赶上自己的初中同学的工资,无非自己上升的空间大些,但是已经这样了就努力走下去,自己一定得克制住自己,说实话我变的太懒了,每次自己都说要怎样,最后做的太少了,这样下去我会······大学不愧为大学,就是自己的学习,好好把握大学确实会比高中有价值,高中就不能比,十二年就是为大学做铺垫,而大学会决定你今后的生活,这话说的有点太绝对,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些成功志士那样,那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也不是不可能。我感觉我这一年成长了,考虑事情更全面了,自己必须的为自己的将来着想了,人会成熟的,成熟了负担也就大了,自己的担子也重了,没办法,努力吧,加油!

其实大学打工是可以的,我感觉不会耽误学习,毕竟大学闲的时候比较多,大学没有必要这么卖命的学习,大学的东西比高中少得多,打工也得有个度,不要因为打工耽误学习就行,还是学习的分量大,大学就是训练我们办事能力,交际能力等等,大学需要考的证真多,我认为考个会计证不错,当然跟自己专业还会有许多的证,大学也有黑暗的地方,就拿我考高级制图员说吧,花了300,没想到竟然是老师做到题,说一道题,我们抄,笔试部分是这样考的,当然上机就不是这样了,上机老师也帮不上忙了,都是些基本的东西,特容易过。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事,这也没有办法吧,要不然自己学校这么多没过的,可能也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吧。现在什么地方没有黑暗的一面呢,清高的人不多了。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些,现在公司也是看谁的学历高,证多就选谁,换谁不会这样做呢,给你好处你会不要吗?就是让你破点财,可能都会这样做吧。现在的工作有权有势就容易找,单靠自己真本事的还真不容易,但我认为有本事到哪也会吃香的,没有任何公司想养吃干饭的。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 篇7

“偶像崇拜”作为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普遍现象, 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这种现象演变为狂热的“追星”, 则可能对孩子的人生造成冲击。为何孩子的眼里只有成龙、周星驰, 而没有雷峰、董存瑞?英模和明星都属风流人物, 本该同获青睐, 同为偶像;但现实却大谬不然, 孩子们对影视明星狂热崇拜而对各路英雄冷漠淡然。

究其原因, 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少“英雄的召唤”, 所以才导致追星成簇, 队伍庞大, 问题频发。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屏弃“假大空”的说教, 多一点对心灵的触动?如何在课堂上少一些对学生生硬的要求, 多一份对精神的浸润?如何使课堂教学从儿童年龄特征与生活实际出发, 抓住儿童爱模仿的特点, 引领使学生确立积极正确的生活态度, 让更多的科学之星、文化之星、英雄之星、劳动之星在孩子心头一起闪跃, 从而使孩子们受到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怎样让孩子换一种星光追寻, 促使孩子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思考并探索着。

一、关注儿童生活, 了解学习内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 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 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充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 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 课前我班组织进行了“我心中的偶像”的调查, 从中反映, 42%的学生心中的偶像是影视歌坛明星, 其次是体育明星、科学家, 而选择英雄人物及其他的很少。他们喜欢偶像的原因也大都是因为他们歌唱得好、长得漂亮等外在的原因, 思想比较单一。因此我觉得教师急需拓宽孩子的视野, 提供更多的人物资料, 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各种榜样人物, 让那些贡献突出的科技英杰、商界骄子、文学泰斗、政坛领袖等“走近”孩子, 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让他们的人格魅力散发出道德情感的芳香, 弥漫孩子的心空。此时教师可推荐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的参考资料:中外名人传记、传奇, 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故事, 获诺贝尔奖科学家传记, 十大元帅的故事, 体育影视名人故事等或者相关网站。

小学《品德与社会》其内容的生活性和呈现方式的儿童性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一开始, 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让学生相互交流“我心中的星”, 孩子兴致极其高涨。我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对影视歌星、体育明星的仰慕之情, 想唱就唱, 想演就演, 一首张学友的歌把课堂气氛引领到了高潮。这样以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生活作为教学起点, 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讨论关注话题的过程, 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更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偶像, 正确看待身边的追星现象, 引领学生向往有道德的生活。

二、启迪学生心智, 引导树立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是能自由创造的生活。“神五”发射成功后, 课上与学生们一起走近全国人民心中的“星”——杨利伟, 播放真实而具体的活动场景。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杨利伟的故事, 讨论为什么杨利伟能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星”。

从杨利伟的外表长得并不英俊, 身材也不是特别高大, 引申到他内在的品质——全身上下洋溢着沉着镇定、坚毅自信的精神信号, 他的每一个神情, 每一句话, 无不体现出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人格魅力和高贵的精神气质, 所以他能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星”。再引伸到为我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的所有人员都是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星”, 使同学们获得新的感悟:人的内在美远胜过外在美, 只有具有杨利伟这样优秀品质的人才能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星”。

针对青少年追星族常常搜集、购买、张贴明星资料画像, 模仿影视明星的穿着举动, 甚至采取过激言行这一现象, 课上还可以采用录像、采访、体验、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名人, 感受明星们的成长过程、事业追求和精神力量, 从而引领他们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 使“追星”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 借以促进学生个人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

品德教育是一项育心工程, 育心就要使心与之共鸣。课上组织学生彼此交流, 彼此倾听, 彼此探索我心中的“星”的成长背后的故事。有学生交流刘翔小时候学习非常刻苦认真的故事。田径训练拉下的课刘翔回去自己补习, 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为备战九运会他刻苦训练, 身受重伤, 仍坚持训练。最终他没见到奶奶最后一面时, 听到噩耗, 他发出了震天的哭喊声, 对自己发誓:一定要发奋努力, 用每一个好成绩来告慰最亲爱的奶奶……教师适时播放刘翔和他的12秒91, 创造了一个美妙的亚洲神话的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录像。看到激动处, 同学们不禁举拳叫好, 由衷地发出“刘翔, 你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 也是所有黄种人的骄傲”的赞叹, 从而使班内喜欢他的“粉丝”运动员深受鼓舞与教育, 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机和需求, 引发了他们心灵与智慧的碰撞。学生们都明白了, 只有现在开始努力学习, 刻苦训练, 长大才能像刘翔一样, 成为体育明星!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交流、采访自己心中的各个明星成功背后的故事, 明白了努力学习着的自己也是一个闪烁的小星星, 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通过不懈努力, 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

三、设计学习体验, 内化道德品质

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生活,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生活。新的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 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 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 同样也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体验, 不仅需要感受生活, 更需要理解生活。

首先, 教师精心创设了真实而具体的活动场景。“神五”发射成功后, 英姿飒爽的航天员成了同学们心中的那颗“星”。教师播放完航天员失重训练的录像后, 随即组织进行了一项基础模拟前庭功能的训练——原地转圈, 仅20秒, 体验者就只能在老师、同学的搀扶下, 跌跌撞撞回到座位。大家一起看到了, 也感受到了“天旋地转”, 更体会到航天员八大类、五十八个专业项目, 每一项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身边的榜样。于是课上安排我班10月份获得“勤学星”、“健美星”、“上进星”和“活动星”的四位同学来交流他们获得“星”的过程与感受。一位获得“健美星”的同学说:“开学至今, 我每天在父母的带领下, 坚持天天跑步, 锻炼身体。当然, 有时也有坚持不了的时候, 特别是双休日, 但一想到要参加学校运动会, 要为班级争光, 所以就坚持下来, 以至于我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了60米和100米两个第一……”无论是听、看, 还是亲身体验, 这些都唤醒了学生的活动感受, 大家内心都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由于学生知识缺乏,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太稳定, 这个时期最容易滋生崇拜心理。孩子有崇拜的偶像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在于对孩子进行引导。因此通过英雄榜样和身边的榜样, 引导学生悟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活动意义, 同学们交流了发自肺腑的感受——“明星拥有比常人更多的光彩, 同时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只有认准目标而又愿意刻苦努力, 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整个课堂唤起了学生的希望、理想和追求, 以及为了希望、理想和追求去奋斗的信念,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尊重儿童权利, 参与道德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 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 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教材应当是一种能够与学习者进行“对话”的文本。对话, 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你来我往, 它意味着双方人格上平等, 心灵上敞开, 精神上相遇, 情思上互动;彼此尊重, 彼此交流, 彼此倾听, 彼此欣赏。

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 因此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了解各种榜样人物, 善于抓住契机, 深度挖掘。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中, 学生有了倾诉他们喜欢明星的机会, 纷纷一吐为快, 真实、坦诚地展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真实的自己,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他们自发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 并在教师的引导与同伴的启发下, 学会了把握尺度, 将对明星外形的崇拜转化为对其内在品质的挖掘与模仿。

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道德品质或品德是人的个体现象, 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本堂课教师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 引导学生借助同伴互助, 促进自身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教会学生从自评、他评、评他入手, 运用道德评价、小结, 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本堂课的评价主要是着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设计如下表格:

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知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它建立在道德的理解、推理和分析判断上。学生通过自评、同学评 (评他、他评) 、老师评、父母评, 便于自我反省, 自我认知, 自我教育, 进一步理解“星”的内涵, 逐步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提高自己分析道德形象和内在品质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水平。

对学习书法的一点浅见 篇8

学习书法,筑基是关键。临摹碑贴,是筑婷 基础的最佳捷径。由于字的造型不向,分为正、 行、草、楷、篆五种常用书体。练字如同婴儿学 步,先得学会走,然后才能学跑。故而初学入 门,应先学正楷为宜。

在楷书的碑贴中,较负名的如:挺拔雄健的欧体(欧阳询)、浑厚墩实的颜体(颜真卿)、刚健苍劲的柳体(柳公权)、俊逸挺秀的褚体(褚遂良)以及清秀端庄的赵体(赵孟颛)等……可按自己偏爱的字体来选择。只要持之以恒,必能创出成果。

平时,在书写中,往往会发现有的字很能写得漂亮,而有的字则难以写得满意,这种感觉,差不多凡是初学者都有体会。这主要是由于字形组合不得其法,笔画搭配不能巧妙运用的缘故。欲解此难题,必须从临摹碑贴中来琢磨字体结构的可变性,若能触类旁通,悟出字 体中笔画排列的技巧,那末,难题也就迎刃而 解。

还需值得一提的是握笔要正确,这也是书法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有些人写起字来,总是不知不觉的向一边 (左或右)倾斜,其主要原因是握笔不直,此其 一。其二,握笔不直,走锋不易在点画当中运 行,字体写出来就会显得单薄,不够厚实雄健。 这个习惯,不能任其成自然,否则必将成为学 习道路上的绊脚石。

从前,有些私塾老师,在学生写字时,常会蓦地抽其笔杆,目的是检测学生手中的笔是否握紧。虽然此举不一定妥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写字的笔不能握得松,因为运笔主要是靠手腕,笔不握紧,腕力就不易发挥,笔锋运转难以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书写时,运笔轻重、落墨浓淡、粗细映衬、转峰快慢,都内蕴很多学问,片言只语,不易阐明,只有刻苦练习,不断领悟,从熟練中来掌握书法的丰富知识。

对“学习”的一点感悟 篇9

在我们上团校培训课的时候,我对上课的吴峰老师所讲述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非常敬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感动将马克思主义带入到中国并在中国将马克思精神发扬光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们。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的;是后世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一整套思想体系(大意抄录于百度百科,有部分改动)。一个理论,一种思想,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而且越发的生机勃勃。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通过到图书馆和网络,渐渐地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主义”。并不是谁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谁说的大声,谁就是真的的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不论是什么理论,什么主义,最终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我们应该多去实践,多动手,把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自己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去体现,而不是天天说着空头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一句话概括了方方面面,滴水不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问题同一个情境,或者是同样的情境不一样的问题等等,当条件在变的时候,我们应该才去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问题,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经过100多年仍然能够适应今天的社会的原因呀。

想到这些,我便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党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起来,因此在建党的90多年里,能够解放中国,带领着中国向共产主义的目标不懈努力。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是一群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上一篇:考试心理辅导下一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