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8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
我承担的精品课任务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一次承担打磨精品课的任务,心还是戚戚焉,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此次精品课的打磨呢?我想做出不同的尝试。一节精品课的产生很多时候是一个科组或者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执教老师不断地去试教,听课老师不断评课,执教老师的不断修改教案等等。因为我校承担精品课的任务较重,如果,按照惯例不断地试教,不断地磨课,这会影响到科组其他老师的教学,所以,我想走一次完全属于自己的磨课之旅,与我一起磨课的老师就是在网络中上过这一节课的素未谋面的老师们。
第一次试教。
为准备第一次试教,我在网上搜了许多的关于《识字7》的课件和教案。我发现能搜到的教案及课件都有互相借鉴的痕迹。于是,我根据众多的教案,设计出了《识字7》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中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识字环节,我采用了多种手法去促使学生牢记生字。有,找出形声字;找出几个字中的相同部件,认识偏旁“隹”;猜字谜、摘苹果、猴子过河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乐于识字。
3、出示课文中涉及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看图读动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识字。
4、学习课文,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伙伴”、“翱翔”、“丛林”“嬉戏”等词语的意思。
5、通过观看一组野生动物的可爱图片,初步引导学生理解“保护动物大事”。
6、指导书写“丛、拍、牢、护”四个字。
第一次试教完。整个教学流程显得很家常,过程显得不精细,教师用语显得单调随意、教学过渡语生硬。导入部分用《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的图片,固然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有一部分孩子会沉浸于那些图片的新奇,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本课的形声字不多,让学生找形声字会有点流于形式。在游戏当中识字,游戏过多,识字环节显得拖沓。利用动物图片巩固生字,形式单调,学生兴趣不浓。拍手游戏学生玩得不起劲,老师指导不够到位。指导书写的字不够代表性。以上是我试教完后,给自己揪出来的不足之处。第二次试教。
试教前的磨课。针对不足,我不断地去参考从网上搜到的资料,对所存在的问题实行逐个击破。就导入,网上就有猜动物谜语激趣导入、出示动物图片导入等,最后,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猜字谜、看图片等环节,所以,我决定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课题,直接点题,让学生一上课就走进课文。在第一次试教后,发现识字教学环节显得拖沓,所以,果断地把找形声字的环节删掉,也把摘苹果的游戏删掉,因为这一环节与猴子过河的游戏的效果重复。利用动物图片巩固生字是很有必要的,就是形式不够吸引。在这个环节,我参考了网上的教学用语和自己的加工创造,把这一环节变成了一起去欣赏动物们送来的礼物——动物们最美的一张照片,并逐一和它们打招呼——孔雀,孔雀,你好!从而实现识字巩固的全面参与和趣味性。就学生拍手游戏玩得不起劲的情况,我觉得问题在于教师的语言没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修改了这一环节的教学用语。为了使拍手的形式更多样,我创新式地想到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读儿歌。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和学生拍手读儿歌。相信这样能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书写的字不够代表性的问题,我反复地观察了本课要求会写的八个字:丛、牢、拍、护、保、物、鸡、猫。最后,觉得牢、物、鸡、猫这四个字在精品课中指导书写,会比较能体现出磨课的精神。牢、物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牛”字,但写法不一样。鸡、猫两字在本课中属于笔画较多、较难写好且是左右结构的两个字,需要给学生一个书写的归类指导。对于教学过程显得不精细,教师用语显得单调随意、教学过渡语生硬的问题,我采用了把自己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精心修改,努力向语言活泼、有吸引力、鼓动性等方向修改。经过不断地参考与修改及创新,我觉得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流程是符合执教班级的学情并符合教学规律的。第二次的试教,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博采众长,实现自我成长。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王国:他们说话都很简练,而且很有道理,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四面八方 拔苗助长 东张西望
五颜六色 坐井观天 三心二意
师:读后谁来说说这是什么王国呀?
生:这是成语王国。
师: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成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有趣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学成语
师: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课文里的词语和故事说的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一会儿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时可得认真哦!
1.听录音朗读
(课件出示文中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边欣赏课件边听朗读)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成语课件能让学生从图上初步了解他们的意思,还能为后面的成语故事表演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读成语也要像读诗歌一样读出韵味来。】
2.对读
我采用了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如:老师读尺有所短,学生读寸有所长,读后交换,或一个人读一组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成语的理解。】
(三)表演中学习成语
如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语时,我先拿出尺子让学生认识“尺、寸”的大小,接着讲了一个这样故事:今天服装店的老板不在家,尺子和寸在家闲得无聊,听听他们在争论什么?
尺子:喂,寸!你看你这么短,一点用处都没有,连一本本子都量不出来!比起我来,可差远了!
寸:尺子哥哥,你是比我长,可是量一块橡皮你就不如我了;量一块黑板你又不如别人了。
师:听了尺子和寸的表演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尺有尺的长处,寸有寸的长处,就比如大象能用鼻子喷水,而土拨鼠不能,土拨鼠能钻地,而大象不能。
生:听了他们的表演,我想起了骆驼和羊的故事。
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取长补短,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板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表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里第一组四个成语的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也会争着想讲讲其他成语,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认读字词
1. 开火车读
【生字卡片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后并说说在刚才的哪个成语中见过。】
2. 摘苹果
(出示一个个带词语的苹果卡片,学生读对了苹果上的词语,教师就把苹果摘下来送给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从而消除枯燥感。】
3. 交流识字方法
师:生字宝宝们玩累了,它们想回家了,想问问你们记住了它没有,是怎么记住它的?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再汇报。
生:“彰、障”可以利用换偏旁的方法记。
生:“寸”可以利用“村”字减木字旁记。
生:“徒”可以利用“走”加双人旁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还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巩固提升
(利用游戏,巩固成语)
师:同学们通过欣赏课件、对读、表演已经都认识了这些成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1. 做动作猜成语
当老师拿着一片树叶挡在眼前,学生马上想到了成语“一叶障目”;接着老师又拿张纸卷成一根管子放在眼睛上,学生齐声回答“管中窥豹”。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也来做动作,你想请谁猜?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做动作,有的说来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表演,能让学生自然明白成语中动词的意思,如:“障”和“窥”的意思。】
2. 给成语找兄弟
(贴字卡游戏)
投影出示下列带括号的成语:
( )有所长 不见( )山 相得( )( )
( )劳无功 管中窥( ) 水到( )成
一叶( )目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加深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六)知识拓展
师:老师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成语王国的国王说还有几个成语宝宝没回家,想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
接着投影出示:
“()、()。”因此,我们要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只有(),才能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二、教学反思
1. 乐中学成语
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表演、游戏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2. 读中学成语
这节课采用了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与同学、与老师挑战的想法,更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3.故事中学成语
总之,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应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识字,这样机械呆板的字词教学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习效果也能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这节课通过讲成语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故事表演中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人应该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看问题要全面;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第八组教学反思
第八组的课文包括《识字8》《我是什么》《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这几篇课文都与科学知识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科学现象虽然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孩子们的兴趣却不是很浓厚。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一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学习课文内容,而是拓展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积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识字8》,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我是什么》一课时,在明确“我”是水之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自主解决:
1、水的不同形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在合作学习中讨论解决问题再进行汇报,省时高效。《回声》的原理很容易理解,在小组合作时提出问题;结合青蛙妈妈的话画出回声图,在汇报时上台时边画图边讲解。最后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思路。《太空生活趣事多》是总分总的结构,在小组合作时,对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和地球生活的不同
之处。
观察物体
(一)教学反思杨艳芬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练习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习,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某些教学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还不够,像针对“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应再设计一些活动或练习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老师提问时还需更严谨,注意技巧,我在上完课后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重点对学生进行了练笔的训练。重点是仿写《假如》,通过对24课《日记两则》的学习和辅导,引领学生进入日记的写作。
一、关于仿写《假如》
首先抓住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学习,再次找出诗中优美的短语进行朗读积累。这两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的仿写进行指导。
二、关于写事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在学习《床前的气球》《日记两则》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日记可以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把一件事写明白。
三、关于日记的格式。
1.识记“蝉”“铺”“刷”等字。读准“丁冬,丁冬”“知了,知了”“刷刷,刷刷”“呼呼,呼呼”等拟声词。借助逗号读出节奏。
2.通过句子比较、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理解诗中将词语“悄悄地”进行前置的作用。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3.通过想象和仿写,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有趣问答:四季妈妈有四个孩子,你知道是哪四个孩子吗?(生答,师板书:春夏秋冬)
2.师:四季是怎样来到小朋友中间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诗,名字叫——(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3.师:听,四季的脚步近了,看看它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请拿起书本,第一遍把字音读准确,把小诗读通顺,第二遍边读边画出诗歌里描写的景物。
二、初读识字,读出词语中的停顿(5分钟)
1.师:小朋友们,读完这首诗请你们告诉老师,诗里出现了哪些景物。(随机出示第一组词:溪水、金蝉、落叶、北风。请学生读词,并了解“金蝉”)
出示资料卡:我叫金蝉,人们常常叫我“蝉”。夏天,我在树上不停地知了知了地鸣叫,所以人们又叫我“知了”。
2.师:谁来学着小金蝉叫一叫?(出示词卡:。生读)
真好听,好的歌唱家还能把标点符号用停顿和节奏唱出来呢。谁来试试?(出示词卡:。生读)
师(评价):一个逗号就好像一个空拍,清脆有节奏。
3. 师:金蝉唱得可真热闹啊!瞧,溪水、落叶和北风也放声唱了起来。这一次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读上面的词语,你读下面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唱四季的歌。(出示完整的词组)
师:要是能带上感情读就更棒了,我们再请4位同学试试。
4.师:这些词组又回到了诗歌里。这首小诗一共有4段,请4人小组每个人读一段,1个人读的时候,其他同学在朗读表上打星做好评价。
三、精读课文,初步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15分钟)
1.师:孩子们,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听!她的脚步——(出示词卡:。开火车读)
2.师:瞧,这里有土字旁的“地”,说明这个“地”后面要跟哪位朋友?(动词)用上词语“悄悄地”举个例子说一说。(生说)
3.师:哇,词语宝宝的朋友真多呀,它高兴地跳回句子里找了两个新朋友,同学们,你们觉得哪句话更合适?请4人小组讨论,每组的1号读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其余同学在方框里各选一句进行朗读,并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教师评价:
A. 你真会观察!为了和第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接上,词语“悄悄地”往前走到了第二句话的开头。请你读读。
B. 是呀,这三句话的意思相同,将词语“悄悄地”往前放,把春姑娘到来时的样子写得更生动了。
C. 让我们把这样的理解送到句子里读读吧。(师生接读)
4.师:假如你是溪水,在美丽的春天,你还会唱什么歌?
5.师:谁还会唱起歌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四、拓展想象,展示儿童诗
1.师:同学们,你知道夏天的夜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在歌唱吗?(生答:青蛙呱呱,蚊子嗡嗡)
2.师:秋天快要落下的树叶和花朵会唱什么呢?
3.师:北风和雪精灵们会怎样庆祝冬天的到来呢?
4.师:孩子们,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季节,学着课文的样子把它写在学习单上,并在下面给你的小诗配上美丽的图画进行解说吧。(上台展示)
5.择优录取“春”“夏”“秋”“冬”小诗各一段,组成新的诗篇,进行班级朗诵。
【教学评析】
本设计中,岑老师写了三条“教学目标”,我缕分出以下五个目标:(1)识记字词,读准拟声词;(2)读出诗的节奏;(3)理解“悄悄地”的前置作用;(4)感受诗歌的语言美;(5)展开想象,进行仿写。这五个目标,初看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有保底的任务(识字、读准字音),也有初步的训练(读出节奏、感受美、仿写),目标的表述是清晰的,但细细一想,我有三个小疑问:(1)理解“悄悄地”的前置作用是否符合学段要求?我翻看了“2011年版课标”,没有看到有关二年级学生要对词语的词性及作用(教者在后面的设计中有语法知识点的教学)进行理解的要求。(2)这些目标的预设,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已知”?比如“丁冬、知了”的读音、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能力等,二年级的学生是怎样的一个水平,我们是否了解了?(3)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尤其是这篇选读课文,我们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哪些目标是学生“目前达不到的”,而经过共同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细细地思考。
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三个原则:首先,从学生实际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中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作为教师,应当关注这些方面,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实施原先的教学设计。其次,从教学内容出发,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点”,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后,要结合教师自身的能力来设计教学。一双鞋子适合与否,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所以,教无定法,在设计教学时,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岑老师的设计以设问切入,应该说二年级的学生是知道一年四季这个知识的。入题后,岑老师的设计分三个部分:初读识字、精读理解、拓展仿写。从中,我猜想,她是把重点定在精读和仿写上,而难点是理解破折号的作用。阅读这份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岑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下了苦功的,她关注到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副词前置和破折号的运用。那么,岑老师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呢?初读为了学习停顿,精读指向理解语法知识和句式表达练习。从第三部分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岑老师以“悄悄地”为抓手,通过训练短语的搭配来理解“‘悄悄地’后面跟动词”这个语法知识,然后再采用句式对比的方法来突破“副词前置和破折号的作用”这个难点,最后进行仿句练习。这个环节初看起来,感觉是挺好的。但细究之后发现,“精读”,有“精”无“读”,感觉是在肢解文本,而不能从文本语境中理解和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童诗是富有审美趣味的,试想,缺少朗诵的童诗,如何感受其中的音韵美、情趣美、形象美呢?这里我还是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品词赏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这些特点的,此时教师适当地小结便可进入下一环节“展开想象,表达练习”。
另外,例句“她悄悄地笑着走来——”值得商榷,“悄悄地”在这个句子里是修饰“笑”而不是“走”,与原文有异。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1-27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06-06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06-09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梳理09-1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反思01-11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近义词整理12-17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第二课时教案01-0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0-1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