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正道观后感(共8篇)
最近观看了“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11集 “路的奠基”,第12集“暮年壮怀”,第13集“世纪曙光”,感受颇深。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那些在迷雾中探寻出路的人们,充满了幻想。然而,幻想从来与马克思无缘。
《哥达纲领批判》这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仍然熠熠生辉,作为马克思在真理拓荒之路上的重要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真正通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的焦点之一是,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是否可以获得全部劳动产品。为此,马克思在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要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其分配方式也主要是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有到了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但是他们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的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理论,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他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认识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贡献也很大。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创立。68岁的恩格斯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一项新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指导建立一个新的工人联盟。他亲自指导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像少年人一样投入战斗”。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18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这天,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第二国际宣告成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三是按照自然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五是最终向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但他们还一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领袖,列宁。
为了揭露这这场战争的本质,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列宁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瑞士伯尔尼,列宁在两年的时间里,查考了数百种文献资料,写了20本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他呼吁农民和工人不要为资产阶级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流血卖命,主张将这场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战争。1916年春天,列宁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曾经明确表示,社会主义革命“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这就为俄国革命有可能率先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根据。
《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与“京铁烟云”李可染系列作品展《书法篇》开幕式去年底同时在北京画院举行。亲耳聆听可染夫人邹佩珠的深情演说,对可染更是推崇备至。李可染曾拜师齐白石,潜心十年,取得真经, 终成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除了留下许多艺术瑰宝,也育人无数。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在武汉举办过一届“山水画高级研习班” 并亲自授课。这也是李可染毕生唯一一次在美院以外办班培养学生。中国一批山水画实力派人物由此脱颖而出。张隽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五百罗汉图》轰动台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台湾人找到张隽先,向他预定一幅 《五百罗汉图》。据专业人士介绍,自宋代林庭桂、周季常于公元1178年合作绘制《五百罗汉图》 传世后,到那时为止无人再绘此题材的画。
这幅画长100米,高2米, 还要画罗汉的生活场景,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张隽先说画了三年多才完成。在绘制过程中夫人还参与帮忙。那三年,张隽先就是画那幅画,不干别的。除了过年偶露小面外,其它时间就在画室专心作画。周围邻居见到他都很诧异:夏天怎么没见你出来乘凉?
张隽先说,当时自己一家四口蜗居在一处16平米的房子里,而那幅画仅海浪就有9米长,怎么办? 说到这里,张隽先声音里溢满孩童般纯真的欢欣和雀跃,仿佛这个难题是刚刚解决。
“老天保佑”。张隽先说,“幸亏我家当时住6楼,是顶层,我就在房顶打了一个洞,在楼顶另建了个16平米的画室。”
画作完成后,客户把作品带到台湾,在台湾各地巡展期间引起轰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政坛名人近百岁的政坛宿老陈立夫、蒋家二公子蒋玮国、台湾科学院院长吴大遒等纷纷题词以赞。
一生情系可染
早在拜师李可染门下之前,张隽先就钟情于李家山水,临摹了他的许多画。与此同时,张隽先不断搜集李可染的作品,包括李可染早期的画作。五六十年代时印刷品极少,那些零散刊载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之上的作品资料的寻觅十分不易。为此,张隽先还托人到香港去淘李可染的画作。他把收集来的李可染的所有画作请人印制了精美的画册。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可染看到这本画册后为之动容,并欣然为张隽先写下了“正道沧桑”四个字,激励着张隽先一生执着,无怨无悔得探索艺术的真谛。 至今,张隽先仍然珍藏着可染的这幅墨宝。
张隽先说,李可染对他绘画最大的影响,一是用浓墨。这样更能烘托山体的厚重;二是从写生中提炼的艺术。与李可染一样,张隽先非常热爱大自然,到过很多地方写生。张隽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12月份,他在长江三峡写生。当时江边山风很厉害,他一个人穿着棉衣,带着棉帽,一坐就是半天。因为感觉人物的出现会影响画面的境界,与李可染一样, 张隽先的绘画里极少人的踪迹。 大自然有很多种景观,有雄伟的高山大川,有气势磅礴的高原, 也有秀丽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张隽先同李可染一样,侧重于表现山川的险峻雄伟、鬼斧神工的一面。构图的饱满,渲染出充天塞地的气势,而浓墨的皴擦中又透出山林肌理,或者留白,表现溪泉飞瀑,或蜿蜒的山中小道, 情趣充盈,生机盎然。
走自己的路
“一个画家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与自己的过去拉开距离。”张隽先至今对30年前湖北一位老画家所说这些话记忆犹新。
“与别人拉开距离”是说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风貌,不能作品看起来像谁。在这点上,齐白石曾对弟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这一点,张隽先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对艺术、 人生的感受不同,把感受呈现在画中,就能形成自己绘画的不同风貌。
但张隽先同时也感慨,在绘画上能做到这三点很难。
张隽先的水墨画的特点是, 构思丰富、布局宏大、气势磅礴、 笔法细腻,在传承李可染水墨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张氏风格”。张隽先画的最大特点是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张隽先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水墨淋漓、充满张力而且极富节奏感。
节奏就是韵,就是“气韵生动” 的韵,也就是音乐感。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西方人认为: “一切的艺术都趋于音乐的状态。” 可见,节奏音乐感乃是无分中外的一切艺术的生命所在。然而节奏又是变幻万千的,不同的节奏产生不同的韵律和韵味。
张隽先的山水画擅长用笔墨的语言符号,经过不同的节奏韵律, 去揭示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和个性。
张隽先画作《月色雪域》、《雪域朦胧》,以平静舒缓的节奏,造成一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给人以温馨怡适之感。著名国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鲁慕迅评价:从这些画可以想见,张隽先必定是在那荒原雪域,亲自聆听到大自然深沉的呼吸和有力跳动的脉搏,和大自然共同呼吸,融为一体,否则是画不出这样跳跃出活生生生命节奏的山水画的。
鲁慕迅认为,“在张隽先的山水画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山水画的一些重要元素,但在笔墨语言、图式结构、文化内涵、意境创造和个性气质等诸多方面,已经和传统山水画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张隽先在突破传统、发展传统的努力中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在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子建评价张隽先《坠入苍茫》系列前的作品:张隽先艺术标志性特点就是执着于细腻的笔墨去营建一种静谧的氛围,人和景物之间像是隔着一层纱,滤掉了杂质和噪音;这些非心静者不可为。张隽先艺术中最宝贵之处正是他对大自然的亲近与敬畏。这是他的画远远高出一般意义的山水画的原因,是他艺术的灵魂。
今年1月9日,名为《隽先叙画》 的个人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
这场画展开幕式高朋满座;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出的作品,无论是简朴的小景,还是鸿篇巨制——昆仑群峰,荒莽大漠, 都将人引入一种自然、纯朴、亲切而又备感幽深、渺远的境界。
张隽先·艺术简介
张隽先,1939年5月出生, 四川泸州人。自幼受艺术的熏陶,酷爱绘画,从50年代末起开始,跟随家父—— 山水画家张瑟哉先生学艺。(其父张瑟哉与李可染、徐悲鸿等交往颇深)在其后的漫长的艺术岁月里,曾得到著名书画家徐松安先生、邓少峰先生及刘子铸先生的指点,并有幸参加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研修班,多次聆听李可染先生的教诲,得其亲授,深受教益
爷爷对我此生影响最大
一提起开国大典,我们脑海当中最经典的画面就是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记录着历史变革和民族独立的时刻,曾多少次震撼着我们的内心,使人热泪盈眶。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从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制度,推翻了清王朝,一直到共产党人浴血奋战28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斗争从而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走上了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那么这一历史时刻对于毛新宇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毛新字眼里,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位慈爱的爷爷,还是一个历史巨人,他的丰功伟绩永远为全国人民所缅怀。60年前那一声宣告,无疑是中国几千历史的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时也就等于宣告了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最伟大的一场变革。毛新宇说,他深深地为我们国家这个独立解放的民族所具有的自由和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大学读历史,后来又在母亲的指导下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并研究了中共党史,一直到在军事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毛新宇从来没有想过他这辈子会和军队有缘,会入伍,会参军。但是,恰好在一个偶然又似乎是必然的情况下,毛新宇于2000年参军入伍,从一个研究党史的地方青年转变成一个有使命感的军人。毛新宇笑称着实有一段时间适应不过来,但是在部队这种特殊环境的锤炼下,他的人生从此有了一个飞跃和转变。
多年的部队生活使毛新宇获得了很多军事方面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宝贵知识,并深入探索研究毛泽东思想,发表了专题研究著作《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被誉为全面研究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第一人。
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两个:一个是军事战略进攻思想,另一个是战略防御思想。毛新宇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中国历代的军事家的区别就在于是积极防御还是消极防御。他说:“积极防御是什么?积极防御就是说进攻中的防御,它才是真正的防御;消极防御就是说单纯的防御,就像红军长征以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败在消极防御上面。”整个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体系起源于抗日战争初期。抗日战争初期它已经有了这种战略进攻思想的雏形,只不过当时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毛泽东没有把这个战略进攻的思想雏形用文字表达出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把他的完整战略进攻思想体系运用于解放战争的实践之中。而毛新宇则是通过《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这个课题研究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做了理论上和逻辑上的一些总结,对于国家今后军队和国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的童年注定与一般孩子不同。从出生那一刻到现在,成长的周围环境无一不受到这位历史巨人的影响,包括新宇这个名字也是毛泽东给小孙子起的。从哼唱《北京的金山上》到看的第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从《红灯记》到《智取威虎山》,这些流金岁月般的电影、样板戏,甚至连环画都让毛新宇对爷爷产生了深深的崇拜。“我的爷爷毛泽东永远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对于这面旗帜来说他可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象征,他也可以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同时他也可以是一个中国人民顽强不屈、改天换地伟大精神的一种象征。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是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灵魂。”
红色后代是爷爷最成功的教育典范
毛新宇告诉记者,除了爷爷,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伯父毛岸英。他是全家人的骄傲,亦是毛泽东最心爱的长子。毛泽东去世的时候,毛新宇已经六岁,而伯父毛岸英在毛新宇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但通过父母从小的教导和四次前往朝鲜扫墓,毛岸英坚韧的品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毛新宇一次次为之折服。毛新宇的母亲曾告诉他,抗美援朝时,毛岸英刚刚新婚不久。本来以毛岸英的身份和条件,他完全可以不上战场,但是毛岸英作为一个爱国的优秀青年,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毅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舍弃了新婚的妻子,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中朝两国的正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毛新宇说,伯父毛岸英很能吃苦又非常热爱学习。他带着父亲在上海流浪的那段日子,有时候干活吃不饱肚子,但是伯父仍然把挣来的每一个工钱都节约下来只为买一本字典。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来之后又被爷爷送去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在一个像原始洞穴的窑洞里学农劳动,自己去打水做饭,而且还教村里的人学文化。毛岸英真正的做到了“跟群众打成一片”。
说到毛新宇的至亲,就不能不提他的母亲邵华,她和毛新宇的奶奶杨开慧一样巾帼不让须眉,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母亲一出生就在坐牢,在反动军阀的牢房里度过了8年暗无天日的日子,和父亲毛岸青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走来,苦难的生活造就了母亲顽强的性格。“她是从连级干部干起来,一级一级升上来的。从来没有破格,一直奋斗到将军。”毛新宇回忆说,母亲在摄影时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冲在一线。建国45周年阅兵时,母亲在观礼台上有座位,但她不坐,而是与一帮年轻人一起挤到人民大会堂顶上去拍全景。在毛新宇人生发展的最关键阶段,由于母亲的培养和指导,使得毛新宇成了一个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从而奠定了他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媒体评论邵华是一个伟人的亲属,中国屈指可数的女将军,而毛新宇却说:
“她是最伟大的母亲,最平凡的妻子,是我人生最好的灵魂导师。”
为人民服务是毛家家风的核心和精髓
毛新宇曾以领袖家风为题,做过很多的讲座。从毛泽东本人,到长子毛岸英,到毛新宇的父亲母亲,再到毛新宇自己以及他的孩子,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毛家家风。“清正廉洁、艰苦风斗、为人民服务、刻苦学习。”毛新宇说,这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毛家家风的全部核心和精髓。这是一个伟大领袖的家族,但却没有任何物质遗产,很少有人出去经商,也不去特意追求高官,自己最大的精神享受和愿望,就是很好地挖掘毛泽东宝贵的思想遗产,把毛泽东思想更好的发扬光大。
在从小的家风教育中,毛新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爷爷毛泽东的清正廉洁。在毛泽东的后代里没有出现过一个达官贵族,对此毛新宇举出了一个典型例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伯父毛岸英就被毛泽东派遣去了湖南,除了给奶奶杨开慧扫墓之外,也是为了了解湖南的土改工作。这时,毛家的一个亲戚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就是说新中国也成立了,毛主席也当了开国领袖,他觉得毛岸英也是身居高位的人,看能不能利用伯父的地位和影响,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毛岸英写了一封信答复了这个亲戚,信中说: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这个根本的区别在于新的中国,新的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是劳动人民凭本事和双手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中国几千年来,皇亲国戚统治广大人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劳动人民自己建设新社会和国家的伟大时代到来了。你在一种伟大的新时代有这种沾亲带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想法是落后的,是应该批评的。毛岸英还说,我毛岸英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没有权力和资本去为你,为我们家的亲属谋任何私利,如果我这样做父亲毛泽东也是不允许的。我们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只有凭自己的本事,努力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也为自己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这封信里所表达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一直作为毛家后人人生理念的一个座右铭,世代相传。
历代不忘生态建设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当前生态经济问题进行的科学分析。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对生态经济逐渐感兴趣的毛新宇专门提了一个关于改善和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的提案。毛新宇说,从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来看,生态经济应该是我们以后经济发展一种较好的模式。回顾我们的历史,从革命党,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很注重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毛新宇通过对毛主席思想的研究,发现毛泽东曾提出过“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和“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是高度重视的。同样的,在科技新生力量层出不穷的今天,更需要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思想,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进行,以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一
作为一名黄埔后代,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血液有黄埔的颜色,因为祖父在成都中央军校学习时,黄埔精神就已融入了他的血脉。8年前的春天,跟同学到汉中圣水寺游玩,一些破旧的土房子使我久不能忘,斯人已去,空余怀想。后来知道那儿曾是黄埔军校一分校的旧址,那些老房子里曾经培养了千百抗日志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再去圣水寺,我还要到成都北校场去、到广州黄埔岛去,因为黄埔精神对一个黄埔后代的感召是巨大的,我要到生长出这种精神的土地去朝圣。
正是怀着朝圣地心情,我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爱国心、师生情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瞿恩、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这些黄埔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因为他们是万千黄埔人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在此基础上上构建起来的黄埔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作用,黄埔军校创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简陋的教学设施、简短的学制,学员却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黄埔军校成为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汉字“武”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战争观,中华民族不好战,但是也不惧怕战争。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用战争来结束战乱。孙中山先生认识到,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装,黄埔军校应运而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山先生号召着优秀的中华儿女云集黄埔,不必说周恩来、叶剑英,也不必说徐向前、林彪,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主人公吧!这些人物虽是虚构的,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真实感人的,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万千黄埔人身影、眼神、思绪、微笑......黄埔岛上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武昌两湖书院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成都北校场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我相信海峡对岸的台湾凤山军校也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爱着华夏民族、九州大地,他们都愿意为了中华的伟大复兴流血牺牲。
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这些可爱的人因为信仰的不同,在历史的路口选择的不同的道路,他们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分道扬镳、同室操戈,历史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曲折,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这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过去的,共产党员有这样的精神、国民党员也有这样的精神,他们终于第二次携手,以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多少黄埔儿女血洒疆场、多少黄埔儿女坚强不屈,记住他们的名字吧--左权、赵一曼、戴安澜,当然还有薛岳、张灵甫、关麟征、杜聿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就是英雄们的缩影,为民族付出的先辈,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民,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相信,海峡两岸既然都是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方块字、诗经、史记早已将我们连在一起,所以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握手、共克时艰,相信有一天,国共两党会第三次握手,因为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有一个声音总在呼唤,那就是“到黄埔去!”
我多次被剧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所感动,“钢刀是钢刀,同学是同学!”这是范希亮在毕业聚会上的箴言,黄埔军校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作风。瞿恩是一名好老师,他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大爱;剧中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学员。黄埔军校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严格执教,以身作则,在他们的带领下,黄埔学子怎能不成为有用之才。而黄埔学子的同学之情,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早已感受到。在我的家乡陕西宁强,曾经有人就读于黄埔军校,我的祖父是其中一位,祖父在世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到家中,他们都是爷爷的黄埔校友。他们虽然不是同一级,或许还是不同分校的,但是他们都以同学相称,他们在一起的那种亲切让人感动。所以,我见到这些老人,都觉得跟爷爷一样亲切,现在他们大都离开人世,我依然时常想念他们,祝福他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范希亮虽然在不同的阵营,但是他们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亲爱精诚,同学始终是同学,黄埔校友习惯以同学相称,无论是那一届毕业、无论是大陆台湾,黄埔学子始终都是同学,同学情常在。黄埔后代之间也有一种天然的纽带,只要得知彼此都是黄埔后代,就会一下子亲近起来,我遇到的每一个黄埔后代莫不如此,我们共同谈起先辈的荣光,共同叹息、共同微笑。因为有黄埔同学的情意在,所以黄埔后代的情意在。黄埔同学虽然有一天会全部离开人世,但是黄埔后代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黄埔的颜色,黄埔精神必将永存。
毛泽东在诗中写过“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什么,人间正道就是中山先生所说的“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因为我们是黄埔后代,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语出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如果天像人一样有情,天也会荒地也会老,人世间事物按照内在的规律向前发展变化,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才是正道,才是宇宙真理。
当老师问到我有关党的知识的时候,我紧张的脑袋里竟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从哪点开始答起。后来老师推荐了一部电视剧,这些天一直在看张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长篇巨著非常吸引人,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前的我对于民国历史是非常的模糊,可是现在看完了这部电视剧以后让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人间正道是沧桑》描写了从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期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一段厚重纷繁的历史重现,太多你死我活的政治博弈、血雨腥风、战火硝烟,兄弟手足为理想信仰而或为同志或为政敌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描写了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又合作又斗争的历史,以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线,把1925年到1949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展现的淋漓尽致。剧中人物刻画的很生动,每个角色都让人记忆犹新,比如瞿恩,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黄埔军校的教官,立青的人生导师和革命引路人;为了坚持信仰,他舍弃了爱情,为了保护革命,他牺牲了肉躯;他的精神和理念对立青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指引着立青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版共产党人,为了大家能够早日实现理想情愿牺牲,保全大局,宁愿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他说的话更是令人钦佩,他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我实现了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是失去生命!”(第九集)我们知道瞿恩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真实的,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家兄妹瞿恩、瞿霞和他们的母亲,正是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的典型代表。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自己把名字改为“健豪”,称“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同样我认为,瞿恩的身上不仅彰显了蔡和森而且还有瞿秋白和恽代英的奋斗精神。
而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在共产党最低潮、倒霉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加入共产党,比对着杨立青的人生轨迹和战场上的奇功,很多观众都认为“立青极像陈赓大将”。杨立青与陈赓都是湖南人,都是将门之后,都有不凡的黄埔学历、黄埔学生军东征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剧中杨家的三个孩子立青、立华、立仁,各个都努力追求着理想,立仁参加国民党,立青参加共产党,而立华处于中间,立青与立仁虽然是同一母所生,可是却因信仰不同政见分歧始终是格格不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没有谁对谁错的,只是个人的政治理念不同,面对动荡的时局,更忠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而已。瞿家红色家庭的坚定信仰,导致情感与家庭,无不沾上视同仇蔻的党派间的信仰之争、生死之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爱情始终无法突破因信仰不同带来的隔阂,但是亲情仍然可以超越一切。一个杨家就像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把中国的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形象更好的展现出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三
5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瞿恩自己属于后者。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为实现他的理想,表现出了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镳。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
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经典历史、革命教育意义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由于观看的目的性不一样,第一次观看只是为了看精彩的剧情及剧情中特点鲜明的人物描述。当我现在再次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带着领导对我们深深的厚望,并结合最近学到的孙子兵法、情商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方董事长的重要讲话等知识,有目的性地观看时,体会非同凡响,收益匪浅。尤其是对我的信念、理想、责任心、文化知识能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心态和信念等各个方面感悟极深。
剧情由一个具有背景的家庭开始切入,讲述一个家庭中4个人追求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和理想。通过对主要人物个性特点的描写来体现每个人的不同信仰和追求的理想,并活灵活现地运用孙子兵法中的计篇、作战篇以及谋略篇中精华讲述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内两党斗争的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有杨立青、杨立仁、杨廷鹤,杨立华、瞿恩、瞿霞、瞿妈妈以及董建昌。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因此追求的理想也是不一样,分为共产党和国民党。这部电视剧和以往的历史教育战争电视剧不一样,因为我自己也看了不少教育战争电视剧,该剧注重情节、人物对话和思想诠释,不注重打斗过程或激烈的战争场面,这也是该电视剧最吸引我之处。在抗日革命战争时期,军人已经将孙子兵法的作战理念运用到极致。尤其是该剧中的几个特点鲜明人物,杨立青、瞿恩和范希亮。为了追求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执着、坚持、不怕艰辛,勇于冒险和挑战,经历着从1925年大革命到1949年解放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新中国。“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信仰。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得以实现,纵然牺牲我的生命也无所畏惧!”。共产党就是坚定不移地靠着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的理想勇往直前,与公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到底,并最终大获全胜。
虽然电视剧没有正面描写和歌颂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但是剧中对中国现代革命有着重大意义的几次事件,包括北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辽沈战役等,无不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作战思想,而毛泽东的作战思想与《孙子兵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战争年代,兵是国之大事,而在和平年代,商是国之大事。商业的竞
争,是战争在和平年代的表现形式,于是《孙子兵法》又成了商战的制胜宝典,因此才有了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的顶礼膜拜,才有了《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发、德、日、韩等各国文字,风靡全球,在商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酒店管理人员,《孙子兵法》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很多都有黄埔军校的影子,据说黄埔军校曾与美国西点、英国皇家、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在本剧第三集的时候,重点描写了杨立青考取黄埔军校的过程,面试时,主考官的问题之一是:“何为黄埔精神”,杨立青大声答道:“简而言之,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为民众为国家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波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在入学第一天,每个人都庄严宣誓:“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谨遵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是这样的誓言和信念,听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黄埔军校的教学在当时的中国是先例,当时所有的中国军队都是军阀个人的私家军队,唯有黄埔军,是革命党的革命军。他们有理想,有纪律,听命令,服指挥,打仗不为升官发财,不为占据地盘,而是为了党,为了主义。正是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中国革命才能够一步步走向胜利。《孙子兵法·计篇》有云:“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能够凝聚人心的东西。黄埔精神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外忧内患的年代能够凝聚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心,使黄埔精神能够发扬光大,使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学校的土壤中得以发展和壮大,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酒店的数量瞬间膨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我国旅游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经济的活跃、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势必使更多的企业参与进中国的酒店业市场,加剧了酒店企业之间的竞争,酒店业已由先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根据酒店业门户网站迈点的2010年统计资料,我国目前拥有星级酒店1600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463家、四星级酒店2000家左右,整个中国各类酒店、宾馆等接待设施总量为三十万个。酒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而酒店业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流动过快,酒店的员工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酒店企业的发展。如何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成为了一家酒店成功健康运转的关键所在。对于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单一因素是不足以促使员工采取跳槽行动的,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简言之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更好的报酬;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员工流失率高是酒店员工不满的客观反映,是酒店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也是酒店缺乏稳定性的信号,因而,员工流失率过高是任何一位酒店管理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只有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为酒店的客人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
在提高酒店竞争力,稳定员工队伍中的诸多方法中,我觉得建立以人为本,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酒店企业文化尤为重要。在一个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全体员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根据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分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无怪乎黄埔军校的校训中的那句“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的宣誓,使得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此目的的实现,抛头颅,洒热血,因此也见证了“上下同欲”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良好的酒店文化,剧中有关黄埔军校的片段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
1、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目标明确。黄埔军校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学习是为了打仗。学校把学习与打仗直接联系起来,“不学最高深的,只学最有用的”。“仗怎么打,课就怎么设,兵就怎么练”,一切为了把仗打赢。电视剧中黄埔军校的学生都经过了严酷的训练,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战斗教练、实弹射击,这是实战中最为基本、最为实用的知识,出去后可以直接服务于作战。《孙子兵法·军形第四》“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黄埔军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善于用兵的人,善于研究致胜之道的人。作为酒店行业,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抛开利润,而强调精神,更不能没有精神而单纯追求利润。我们所倡导的文化是将两者完美结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维景集团的文化,“为客人服务、为业主服务、为员工服务、为酒店服务”,服务是酒店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酒店品牌能否发展壮大,深入人心,服务品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维景文化中的着四项“服务”,仔细揣摩,目标不可谓不明确,不仅体现了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又有明确的市场导向,很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并为之努力奋斗。
2、灵活人员招聘环节。杨立青参加入学考试的成绩很差,但是他有着画地图的特长,又因为历来军校步兵教程中,识图用图最不易为学生掌握,因此立青被视为人才,步入黄埔军校的大门。在入学第一天的班务会中,才发现很多同学都很有个性,富有才华,但是只有班长范希亮是军人出身,其他都是从各行各业吸收来的有志之士。这让我联想到酒店招聘过程中,好像所有的职位招聘都要求有酒店从业经验。就我所在的三亚为例,几乎所有酒店都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或者就是海南岛的几所旅游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几乎全盘招收,供不应求,准入门槛很低。而一些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却很难进入这个行业。我觉得酒店在选人、用人方面不能以是否有工作经验为重要标准,而是要综合考虑人员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对待事情的态度,因为这几项条件决定了一个人的潜力和接受能力,以及是否适合从事本行业。如果这些条件都基本符合,酒店也有一套完善的企业文化,选择有潜质而没有经验的人员反而更容易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当然这要求HR工作人员有一双慧眼。
最近以来,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精心编造的作品起码告诉我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一个姓杨的和姓瞿的两个富人家族成就了一部国共内战史,穷人们被忽悠成了只配两个端着枪对射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组成在开始时,一方面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后来,一方面还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农民;再后来,一方面仍然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也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士兵们的血肉在炮火的锤炼下锻造成了将军们肩章上耀眼的星,而炮灰们也并没有达到他们想像的那样:全国解救以后,上学不要钱、火车随便开、农民有地种、工人有工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上层社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他们在舍弃了一部分家产和人口后,最终当上了总统、总书记员、总经理等。
如果他们当初不领导穷人胡闹,尽管他们努力奋斗几辈子,无论如何也是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的。而“喜儿”们呢?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上吊”自杀改成了“上塔吊”、上珠海大桥自杀罢了。这部电视剧意在告诉穷人:不要以为我闹革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你们服务的,不要以为我们的子孙做了官你们就不服气,我们一年才强取了6K多万你们就很惊讶,其实我们祖先本来就很阔!天下本来就是我们的,不服气不好使!
胡南和平解放的的结果变成了这一家子英雄们了却恩怨的收场戏。想起了元代一位哲人的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会者一致认为, 这部系列片展示了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 历经高潮与低潮, 成功与挫折, 跌宕起伏, 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弘扬“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精品力作, 是一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好教材。
与会者认为, 系列片收录整理了500年来数十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的认识、观点和思想, 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到社会主义思想成熟, 到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再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形成理论体系, 整部片子闪耀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
与会者对系列片的历史跨度印象深刻。这部片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这条主线, 从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空想社会主义说起, 梳理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 到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从社会主义一国的胜利, 到多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介绍了社会主义在各国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挫折教训。观看此片, 能系统感受社会主义500年来的变迁。
与会者普遍反映, 看了第一集之后, 就对这部片子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仅主题鲜明, 视野宽广, 而且引入了许多新的制作手法, 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不仅解说词精彩、独到、生动、准确, 而且史料丰富、详略得当、动画精美、大气又不失时尚。可以说, 多方面因素, 汇成了一部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的精品力作, 无疑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
与会者认为, 此片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不论男女老少、学历高低, 都愿意看、看得懂。看到巴黎公社失败、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惨烈场面, 让人扼腕叹息、深感悲愤;看到十月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等壮美时刻, 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主题曲《梦想》, 强烈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与会者认为, 这部电视片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大家认识到,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 是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 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预见未来。这部电视片警示我们, 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要尊重历史, 看清历史的趋势,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抗战劲旅
1938年9月,国民党为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御力量,以第12军团第75师与第2军第80师合编组成第100军,隶属福建闽省绥靖公署。陈琪任军长,涂思宗、刘广济任剐军长,参谋长为张伯纪。下辖第75师、第80师。全军随即奉命参加了福建沿海方向抗击日军的登陆作战。
1939年1月,第100军改隶属第25集团军,同年12月,通过整训补充,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收效不大,随后撤至福建漳州一带。
1941年8月,第100军直隶第3战区,由福州调驻赣东北地区,部署于鄱阳湖南侧,担任湖防任务。其所辖第80师留守福州,改隶属第70军:另将第70军第19师和第3战区直辖独立第33旅,改隶属第100军。此时,第100军下辖第19师、第75师、新编第20师。9月23日,第3战区奉命开始在辖区全面袭击日军的活动。第100军对南昌周边日军第34师团各据点频频发动攻击,前进至牛行、乐化和南昌近郊,夺占了楼前市、黄溪渡,并打退日军多次反击。
1942年5月,第100军参加了浙赣会战。浙赣会战中,第100军负责鹰潭地区的守备任务,阻击由东乡及金溪进犯的日军第34师团。6月16日,铁路西端日军分两路进犯鹰潭。第100军部分部队在鹰潭岱宝山阻击日军,随后在贵溪流口与敌激战外,主力撤出鹰潭,退守贵溪、资溪一线。鹰潭地区即被日军侵占,军长刘广济被撤职转押重庆交军法审讯。
8月,第100军负责资溪、上清宫、金溪地区防务,确保浙、赣人闽之隘路。8月20日,第100军第75师收复鹰潭。11月,施忠诚升任军长。
1943年,第100军隶属第六战区,参加了常德会战。第75师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持作战,最后仅剩300余人,常德失陷。
常德会战后,第100军在常德、桃源一带整训。1944年3月,军长施忠诚调离,李天霞任军长,在李天霞军长的调教下,第100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显著提高。
第100军先后又参加了长衡会战、湘西会战。在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日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最后一战》即以此为背景)。第100军杀出了威名,一跃成为国民革命军甲等攻击部队。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共颁发了“陆海空军武功状”107张。其中,第100军荣获14张,李天霞所率领的第51师获“第1号武功状”。
内战屡败
解放战争时期,由第100军改编的第83师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均以战败告终。
1947年5月,师长李天霞因在孟良崮战役中指挥不力被撤职查办,周志道接任师长。1948年8月,该师整编第19旅,为加强济南城防力量由徐州空运济南.改隶属第2绥靖区直辖。在济南战役中,整编第19旅被人民解放军全歼。9月,整编第83师恢复第100军番号,周志道任军长,这是第100军第一次被解放军歼灭后重建。
第100军恢复番号后,重建第19师,改编第44师、第63师,隶属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第100军被解放军歼灭于江苏邳县碾庄地区。副军长杨荫、参谋长崔广森被俘,第44师师长刘声鹤自杀身亡。
1949年4月,其残部在湖南衡阳重建第100军,隶属长沙绥靖公署,周志道任軍长。6月,杜鼎继任军长。第100军此次重建后下辖第19师、第197师、第307师。这是第100军第二次遭解放军歼灭后重建。
起义风云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
8月7日,由于特务分子策反,第100军军部率第19师大部、第197师1个团叛逃,被白崇禧改编入黄杰第1兵团。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第100军残部参加了衡宝战役,军部和第19师大部被人民解放军歼灭。12月中旬,第100军残部在广西战役后逃入越南。1950年2月,第100军残部随第17兵团部窜回国内进行反攻时被歼灭。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被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52军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14、215、216三个师,全军共1.5万余人。
改编新生
1950年12月14日,中央军委调21兵团由湘人桂支援广西剿匪。21兵团所部对大小瑶山48路匪军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进剿,共歼匪6.4万余人,收缴各种枪支9.6万余支。而后随着人民解放军部队改编,原100军后称21兵团的人员一分为二(在此之前第216师撤销,其人员补入第214师、第215师)。
1952年4月,原第21兵团部、第214师改组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赴湖北修建荆江防洪工程。几个月后,至海南海口参与国防建设与临战训练。1953年1月,铁道工程第9师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9师,进入朝鲜。1954年6月被整编为铁道兵第9师,先后参加了西北高原铁路的修建、东北等地的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1984年1月1日,该师划归中国铁道部,成为中国铁道部第19工程局,参加京九线、青藏线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2000年9月其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武温福、夏京石等国家客运专线铁路等建设项目。
1968年12月,隶属第52军建制的第215师调入江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69年10月,该师划归福州军区建制,由江西省军区领导。12月,第215师改称第89师。1975年4月,第89师划归第29军建制。1976年又改番号为第87师。1985年9月,第87师归南京军区直属,10月,以该师师部、炮兵团和炮兵第3师一部,组建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20世纪90年代,炮兵第3旅调入福建,被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陆军地地战役战术导弹旅。如今,该旅已划归第二炮兵52基地建制,担任重要的国防任务。
国民革命军第100军,诞生于抗战爆发的忧患岁月,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取得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曾深陷内战的泥沼不能自拔,却又在历史关口回到人民的怀抱,走上了光明正义的大道,宛如凤凰涅槃般获得了重生。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它在历史画卷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沧桑正道观后感】推荐阅读: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10-04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11-04
人间正道是沧桑作文600字09-14
正道解释及造句07-14
沧桑岁月06-16
沧桑作文800字11-27
祖国60年沧桑变化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