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的途经分析(共10篇)
摘要: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其所有者通过对体力、健康、知识、智力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运作包括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集中,在当前农民收入状况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从人力资本理论入手,是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的视角。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本运作,从而使其所有者——农民获得该资本的报酬,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此目的,本文先从人力资本运作入手,进而谈农村人力资本运作对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做法。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运作;农民增收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现以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己被用到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农民增收问题上,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些观点都提出了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有重大作用。这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应用该理论去实际地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个问题。本文觉得从人力资本运作入手,通过农村人力资本运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和现实选择。
一、人力资本及其特征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等精神存量的总称。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附性。这是人力资本的根本的首要属性。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特定的人身上的“人力”,这种资本与其天然的所有者或载体的个人须臾不可分离。人的一切体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与物质资本相结合,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或运用物质资本,才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或使用价值中,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人力资本表现出强烈的对物质资本的依赖性。
其次,私有性。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的私有性。对于人力资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个人,即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 劳动者不仅要始终保持对人力资本的私有权,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私有
权。
再次,可变性。一般而言,机器、设备和厂房等物质资本一旦通过投生产出来,便被定型和凝固化,非到使用终了通常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与更新, 只会随着不断使用而消耗,减少和贬值。人力资本投资则不然。在人的一生中,其人力资本的形成不是通过一次性投资单独完成的,而是连续不断的多次投资行为的结果。所以随着教育的投入、培训的费用、保健支出的增加和不断的使用(“干中学”),人力资本会不断增加。并且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对人力资本的供求变化,不断地调整投资内容与方向,改变自己的人力资本结构。
第四,层次性。既然人力资本是人们具有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总和,那么人力资本就会因为人的能力、知识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舒尔茨在论述人力资本时,认为人的能力呈现出以下层次性: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活动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培训”,说明了改变人力资本层次的途径。
第五,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人的附属物,但人有生命周期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时效性。只有当人达到一定年龄时,人力资本的形成才会开始;到一定年龄后,人力资本的生产就会停止,如步入老年以后,就不再进行人力资本的生产;而到死亡以后,人力资本又全部消失。人力资本的时效性还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
最后,流通性。流动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属性之一。人力资本是无形资产,是可开放的资源。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的流动已打破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不仅在地区间流动,而且在国际间流动。与物质资本相似,,人力资本的增殖同样需要流动才能实现。人力资本流动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人力资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寻找与自己相适宜的有效释放形式,产生价值;其二是人力资本在原有环境条件下不适宜,通过流动打破静态,寻找新合适的机会。
二、人力资本运作
物质资本的增值是通过资本运作在其运动中实现的。根据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同物质资本一样需要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和增加其价值。也即“人力资本运作”,其实现形式有以下两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集中。
首先,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指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个体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和积累。也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人力资本形成的时间。根据人力资本的依附性、层次性和时效性特点,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按时间、分阶段”完成的。
由于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受人的年龄的限制。只有当人达到一定年龄时,人力资本的形成才会开始;到一定年龄后,人力资本的生产就会停止,如步入老年以后,就不再进行人力资本的生产;而到死亡以后,人力资本又全部消失。人力资本的形成将会根据时间的延续,把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按阶段完成。
(2)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方法。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方法可以概括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方面,可以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论述概括为以下几点:保健设施与服务;在职训练;初等、中等和高等正规教育;适应就业机会改善的个人与家庭的迁移。“内因”方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本的载体在外因的作用下,充分利用外部条件通过其自身付出时间、精力获得和增加人的体能、健康、技术、信息、知识存量的过程, 主要是利用外部提供的各种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奋努力的去学习,积累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步积累。
其次,人力资本的集中。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本对象并加以合并的过程。人力资本在自然形态上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在社会形态上具有专用性特征。当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入特定的企业后,往往形成一种抵押品,形成具有特殊适应性的资产,随意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专长的企业,或随意对出一个适合自己专长的企业,都会对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损害。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必须去寻找与自己相适宜的能够结合的物质资本,并审慎的选择与自己专长相匹配,利于其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位,通过人力资本的集中,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农民收入的意义。
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最终都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运作将会使农民学会有效的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要素,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人力资本运作为农民寻找非农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因此,通过农村人力资本运作将对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本的运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成。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农村人力资本运作做好准备工作。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所以要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人力资本的开发。这不仅是对广大农民来说要树立这种思想,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官员来说,也应该树立这种思想。因为人自身的发展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扩张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完成社会经济增长与各项发展指标的关键。要真正实施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的“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必须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归根结底靠农民自己去努力争取。通过转变观念,农民个人就会努力去正确看待自己知识能力的提高。政府部门要为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构筑外部环境。也即就是为上文所说的人力资本形成途径的“外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对农民个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和积累。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1、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创造“外因”。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义务教育基建费在城镇有当地人民政府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财政承担,或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而在农村主要有乡村负责筹措。但最终有农民集资,致使农民负担了新校建设和危房改造、修缮的大部分支出,政府负担很少。这使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地区背上了承重的教育负担,使义务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在基础教育中,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平均经费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适龄儿童的辍学,一晃几年又进入文盲半文盲的行列,导致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无形中给人力资本的积聚造成了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首先要有增收的本领。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具备起码的科学文化,就种不好“市场田”,增收的路子也会越走越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从一个长远、大局的战略高度,来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与管理。目前,我国确立了以县级管理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保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实。
2、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舒尔茨论述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中。其中的重要一条是,保健设施与服务,广义地说,包括影响人寿命、体力、精力以及活力与生命的一切开支。这是影响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这些纵然农民受到了再好的教育,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零。农民的增收问题便成了空中的浮云。据卫生部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投入587.2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卫生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愈加减少,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受到严重冲击,农民不再有就医的方便,而且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成为普遍现象。在农村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据卫生部2001年4月25日的一份报告,农村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河南为40%,云南和陕西高达50%。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就更为重要。这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收入增加的基础。在目前形式下,要积极的探索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3、积极建立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有效机制。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1)要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增强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本领整体推进,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职业高中和农民夜校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农村科技普及活动,加大“绿色证书工程”。对现有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较低, 实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 实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而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有较高文化水平且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青年劳动者开展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2)依托各类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外出农民工开展各种培训,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
(三)农村人力资本的集中。也即农村人力资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本对象并加以合并,以便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增值。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农民的收入。
1、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人力资本在集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该所有者与自己最适宜的其他资本进行结合。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土地是农村人力资本最为重要的适宜结合的资本。只有与土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威廉•配第的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人力资本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与物质资本——土地相结合,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或运用物质资本,才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或使用价值中,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土地对增加农民收入来说,至关重要。必须首先确保农民有土地。
2、为农村人力资本的集中创造有利的各种条件。首先,建立统一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允许城乡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的合理有序的竞争,为农民人力资本的“集中”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捷的、更顺畅的渠道。其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旧户藉制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如今成为人力资本运作的最大障碍。限制了他们的流动,为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人力资本的运作,需要让人力资本去与一定的物质资本即特定的就业环境相结合。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改革措施,消除人员流动的壁垒,为农民流动创造条件。第四章
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经济研究》,1997(6)
朱晓超:《农村医保 风雨飘摇》,载《财经》2002年4月20日
参考文献:
[1]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9年
[3] 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财经》杂志编辑部.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 冯子标.论人力资本营运及其对再就业工程的意义.当代经济研究,1999(6)
[6] 焦斌龙.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当代经济研究1999(6)
[7] 王彦夫.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深度开发.市场经济研究1999(6)
[8] 隋志坚.论人力资本开发与反贫困.市场经济研究2000(2)
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生产经营的总收入扣除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便是纯收入, 也是创造的国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不同, 农民的收入并不完全是现金收入, 其中包括40%左右的实物收入, 而且至少20%的收入要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支出, 留给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超过40%。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同时, 农民收入的增速却逐步放缓,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 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以辽宁省鞍山市某乡镇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 可解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某乡镇共10个村, 5332户17634人, 劳动力8158人, 其中男劳动力4426人, 女劳动力3732人。有耕地13027亩, 人均0.73亩, 2008年全镇1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8元, 比上年增加558元, 增长10.8%。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2008年10个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6051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7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14.8元, 比上年增加254.4元, 增长8.9%,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 每年的收入为3480元。农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10个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034户, 占总户数的1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绝对贫困农户有94户, 占总户数的1.7%。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的有342户, 占总户数的6.2%。在全部调查户中, 人均收入最高的达57595元, 而最低的人均不到500元,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73人, 占劳动力的26%;从事第二产业的2705人, 占劳动力的44.7%, 其中从事工业的1903人, 占劳动力的29.3%, 从事建筑业的802人, 占劳动力的12.3%;从事第三产业的1773人, 占劳动力的27.2%。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到大部分。
3.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逐渐提高。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 (1) 人口增加, 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现有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 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 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且缺乏培训, 在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4) 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并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 但毕竟人均土地面积少, 得到的补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村级收入较低, 大多数地区甚至因农业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影响农业开发和发展后劲。
4.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业科技;问题;作用;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进步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着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中,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广大的农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所以国家要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技术支持,包括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投入、设备的引进等,真正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借鉴和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帮助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1 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推广不到位
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求。在很多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没有专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即使有的地方有农技推广员,由于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在技术方面还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也不能带领农民进行科技致富。其次,由于推广、服务等机构之间的协调不够灵敏,导致农技推广技术不到位,农民不能真正受益。再次,资金投入不到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率。由于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实验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新品种的应用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形同虚设。最后,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基层的农技研究所中,高素质的人员偏少,且这些人员由于编制问题往往分布不均,造成了高技术人才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2 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导致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总体接受能力较慢,农民综合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科技意识淡薄,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对于一些新的观念和技术不能接受,也不敢将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降低了农民生产力的效率,也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次,由于农民自身的因素和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整个市场的判断能力不够。近些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一度低迷的状态,这种不良因素也波及了农业市场,导致很多农作物出现了滞留现象,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者要具备一定判断市场供求的能力,能够针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尽量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
2.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的使用能够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性。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非常有限,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弥补劣势资源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实现各资源之间的有效更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 提高投资报酬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有效地降低了农业投入的成本,实现了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3.1 拓宽农业科技投入的渠道
拓宽农业科技投入渠道的途径有四个方面:第一,创办农业科技示范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使农民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决心。第二,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行政区划推广农技的方法,要将龙头企业、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等新型的机构包含进来。第三,为科技人员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方式参与到农业技术中来,让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第四,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本”。
3.2 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
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积极鼓励城市科技人员向农村转移,鼓励具备农业专业知识的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农村科研的大潮中来。此外,还要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试验,推动农村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农村科技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有偿转让,也可以签订技术合同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保证技术市场机制在农村的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获得支持,为农业技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3 突出重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健技术的创新
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创新技术。首先要抓住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重点解决阻碍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其次,对本地区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保证农产品和安全检测设备的质量。再次,要支持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形成一股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另外,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时要因地制宜,加强农业技术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范围。
4 小结
总之,农民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要拓宽农业科技投入的渠道,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突出重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健技术的创新,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张震,颜俊学,龚慧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子分析——以科技支撑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8-53.
[2]张春玲.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2.
转自:中国月期刊网[
投稿邮箱:yueqikan@126.com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考
李政权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正确的农业政策和先进地农业科技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只有农市稳定了,农民富裕了,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富裕和民主富强。所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保障。
关键词:农民增收 战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与贫穷话别,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因为“平均发展起来不可能”(邓小平论)沿海开放地区先发展起来一些地区相对落后了,邓小平生前想的是中国如何摆脱贫困,如何共同富裕。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重视粮食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6.8%,但承担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福泉的重大战略,即是“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城建兴市、环境上市、文化亮市”,如何认识农业稳市呢。据最新统计2008年底,福泉市人均耕地面积2.045亩,相当于全州人均2.5亩的0.7%的警戒线。4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总量的8.6%,全市五分之二的耕地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干旱、干旱地区43%耕地严重退化。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农业放在最重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正确的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投入的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3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遇灾特别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就受到很大影响,在当前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绝不能忽视和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产粮食基地,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我们知道,农业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农业产业结构的广义是指林业、牧业、农村副业、渔业等。狭义是指农业产业单指种植业,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农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是指农村多种经营产业,农村商业和农村工业化产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由市场决定、产业结构、产品数量、由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实现“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农业稳市就是要调整农业结构的着眼点放在大力发展高产、优产、高效、低耗农业上、看准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更新粮食品种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生产。要抓住农产品供应较为充足的有利时机,结合本地区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找准产业定位,寻求发展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高效低耗农业,积极发展出口创汇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结构及进行适应及时的调整,淘汰不适销对路的品种,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民增加名、优、特、新产品生产,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化特色产业和产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转变,由单纯追求产品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产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如何待这一相关问题:
当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突出问题是以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农户经营规模小,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要认清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任务,把保稳定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责任,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各类龙头企业的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营和生产技能传送给农市、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济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户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现阶段,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培养与提高经营管理的业务素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新老企业找准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注重优化产品和企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升级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乡镇的发展关键是利用好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即依山用山、依矿用矿、依林用林,以发展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工作服务的主导产业作用,福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磷、煤重晶等多种矿产资源。作为乡镇企业就要立足当地独天独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矿产业,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储藏、保鲜、运输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创名牌产品。从目前看福泉乡镇企业的创业与发展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特别是管理型人才的缺泛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制约,为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党委政府应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激励乡镇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指导乡镇企业向专、精、尖方向发展。
福泉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是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和优化组织的重要因素,对乡镇企业自身的结构,效率、就业及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已造成巨大的显性和隐性损失。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探求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与城镇化过程紧密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规划乡镇企业布局,要集中连片发展减少城镇污染,培育各具特色的工贸小区,为农村实现城镇化创造良好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目的。发展城镇关键是发展经济,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在加工,贸易和旅游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特别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入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劳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因此,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时都必须向小城镇集中倾斜,这是对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基本保证。为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国家应制定小城镇吸引农民的相关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户藉改革及土地承包权限问题,农转非问题,建房购房和就业等等),当地党委政府要在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对迁入小城镇的农民住户,在就业、医疗、学生入学、应享有非农业人口的同等待遇。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应按城市总体规划的住宅区内首先规划建设水、电、道路、电讯及环境等公共设施。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政策,但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中央政策落不到实处,层层敷衍了事,拆迁资金手续难办,住房办证难,你推我,我推你,把农民当“球踢”,这种现象在一些乡镇时有发生;二是滩派项目太多,农村修路架桥绿化种树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活动支出;三是乡镇机构臃肿,供养人员过多,办事效率底,吃喝现象极为严重,超越财政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减少财政负担,从财政体制上解决乡镇政府办企业,健全农村民主制度,提高农民真正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度,建立农民对基层政权的监督机制,切实清理相关部门对农村教育,把农民从重负中解脱出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为农村创造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单靠粮食生产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必须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为农民寻求聚财之道。国家应制订相关支持、优惠政策,允许农民从事多种产业,要求法律的范围内允许农民自由流动,对不愿继续经营使用的土地,可以转租,也可退给国家。一方面便于农村土地的集中调剂与使用,另一方面更利于农村产业化,集约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使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创办公益事业解决增收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全社会有着巨大影响和潜在效应。农业是提供社会基本生活资料和轻工业原料最最要的产业部门,对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各级政府不可低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党中央三令五声提出加快“三农”建设,向“三农”倾斜的战略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基础建设条件差,发展不平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许多农业有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靠天吃饭的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转变,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单靠农业自身的投入是无力解决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重点是以水利、交通、电网、通讯等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政府要充分利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围绕科学种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有针对性的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研究的课题,政府要从人力、财力各方面大力支持、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制定引导农业科技下乡的优惠政策,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要给予奖励,使农业科技真正实现为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服务。
三、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的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农村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居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十一五”规划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福泉市实际,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搞好城镇建设规划,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把政策扶持与民辛勤劳动结合起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渠道,稳定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福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针对福泉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水平低,企业组织
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经济先发展加工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科学技术和加工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户业整体技术水平。福泉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结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出重要发展战略目标,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条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 加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建设,大力开展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调查研究。多听取农民和企业基层组织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准确掌握基层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和企业职工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权益,保护调动农民企业职工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企业,加快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转自:中国月期刊网[
您好!我们是燕山大学理学院社会实践小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实践调查,旨在了解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以分析农民收入增加的趋势和前景。您的回答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情况和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1——30岁C、31——40岁D、40——50岁E、50岁以上
2、您家庭人口数
A、1——3人B、4——6人C、7——9人D、9人以上
3、家庭年收入:人民币
4、收入方式(可多选)
A、农耕B、养殖业C、经商D、办小型企业E、服务业F、外出打工G、承包荒山H、其他
5、是否依靠自然资源增加收入
A、是B、否
6、家里耕地的利用情况
A、自耕B、出租C、被征用D、闲置
7、耕地收入的近几年比率
A、几乎全部B、逐年升高C、逐年降低D、几乎为零
8、家庭年总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的部分所占比率
A、30%以下B、30%——50%C、50%——80%D、80%以上
9、您认为农民最想要的增加收入的途径是什么?
10、您认为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建议?
再次对您的支持与合作表示感谢
调查者:燕山大学理学院赴承德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查小分队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我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
加大技能培训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参与人员:李东奇
时间:2012.2.5
关键词:农民,收入,行为
农民自身的保守性以及人力资源的困境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组织程度的弱化又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1]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存在使得单靠农民自身, 无法独立完成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农民现状, 缩短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因此, 外力的介入成为必然。但是, 外部的力量——政府和市场到底谁更能为农民增收献策献力呢?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特殊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使得市场在农民增收面前收效甚微。
首先, 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周期长, 收效慢, 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地形、气候等难以预测的自然条件, 另外, 农业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或者区域很小的合作生产, 既粗放, 又分散。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 加工企业稀少, 产品档次低下, 大部分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农田到市场, 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 使得市场直接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作用不明显。与此同时, 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 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的工夫远远不够。以蔬菜种植为例, 虽然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 但种植结构雷同, 品种特色不明显, 科技含量不高, 在加上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的严重滞后, 使我国的农产品只停留在低级水平, 远不能达到消费者的多样化要求, 在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同时, 也使得市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其次, 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市场更多的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 而这种配置方式要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设施, 而这其中, 完善的公共品提供又是重中之重。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差别的公共品供给机制, 造就了特殊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 即农民自我提供、自我供给。贫弱的农民根本没有自己足够的力量提供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 因此, 也造成农村公共产品长期以来的供给短缺, 市场化发展困难。
再次, 农村金融体系的缺失。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诚然,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初期确实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 农业银行的机构改革, 使得农业银行很大程度上剥离农村, 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主观上不会再愿意花大工夫去了解繁杂的农户信息, 对于农民的贷款消极抵触。而农村金融运作的风险大, 成本高又从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发展。[2]
在上述种种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面前, 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农民增收希望寄予政府, 而政府能够在那些方面努力以避免在农民增收问题上的政府失灵呢?
一、改革压力型行政体制, 扭正财权事权的倒挂
90年代财政分税制的实施,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中央财政收入偏低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整体调控能力, 但这种被自上而下广泛效仿的财政分配制度却使得国家财力自下而上逐级向上集中。财权上调, 事权下放, 使得承担绝大部分国家事务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级政府事务繁杂而相关财力不足。而我国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存在, 造成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绝对控制, 使得下级政府为了迎合上级政府的需要, 不得不在繁杂的事务中进行选择, 不得不惜牺牲相对弱势的农民利益, 以完成上级政府制定的种种目标, 下达的种种指令, 使得本应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下级政府 (尤其是本应为农民服务的乡镇政府) 成为上级政府的代言人, 放弃了原本设置的初衷。因此, 要想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就必须合理地划分事权, 适当地分配财权, 以做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 在合理和清晰地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 确立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将不适当下放的事权上收, 或在事权不上收的情况下,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而这一举措, 最主要的针对对象就是乡镇政府。改变乡镇政府又受累又出钱的现状, 才能使乡镇政府真正体现其意义, 不再是单纯的上级政府依附体, 而是乡村农民的代言人。[3]
二、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如果说改革压力型行政体制, 扭正财权事权的倒挂为农民的收入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么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就成为农民收入问题的下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只有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 为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才能使农民真正地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三、培育农村市场
在农村市场的培育方面, 政府应发挥在财力、人力、机构、网点等优势, 为“三农”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服务, 帮助农民化解市场的风险, 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通过市场创收的能力, 从而保证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 则要疏浚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和渠道。要提高农民金融素质, 提高农民与金融机构的谈判能力, 以及在便利农民获得金融帮助的方式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四、提高农民组织程度,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使农民成为一种独立的利益集团, 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代言人, 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 只有这样, 才能长期而彻底地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而在现在这个农民力量薄弱的时期, 要想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政府必然要在其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如积极引导、支持民间组织的成长, 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其权利, 规范其运作;通过文化建设以促进农村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的组织意识, 以克服农民天然属性;通过实行乡村党政领导直选制的方式, 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等等。而在这种种措施中, 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 无疑是重中之重。[4]为此, 则应该:第一, 转变城乡二元的教育制度, 把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 实行城乡统筹并向农村倾斜的教育制度;第二,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优化城乡教育结构, 改善城乡学校布局。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工程”, 有计划地培训农村教师, 推行“百万国家教师支农计划”;另外,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增加农村教育财政预算和建立农村教育基金, 由中央、省市、地方各级财政共同分担义务教育经费, 建立新的各级财政合理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 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1]薛耀文《.中国农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年第3期.
[2]李浩然, 楚永生《.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障碍及解决途径》.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3]何传新《.深化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经济研究, 2005年第2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经济结构;科教兴农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0402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10%以上高速平稳增长,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国民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比2002年上升了两个位次,直逼德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与此同时,城乡差距加大、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就业难、农村发展缓慢滞后、农村返贫现象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所谓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变现出不和谐的一面。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广泛关注和重视。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掀起新一轮的农村改革;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全面加快农村发展;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确实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就业,提高待遇。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三农问题远远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十六大以来的农村改革,为我国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下一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生活水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充分认识当前形势,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顶多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要求发展必须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因此,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1)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经济作物、养殖畜牧业的产业规模。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的气候、土质、水源等自然资源,因此,充分认清自身自然资源状况,发挥自身优势,适当扩大经济作物、养殖畜牧业的产业规模,实现区域内资源自然经济价值是取得农业优势地位的关键。
(2)因时而变,大力发展原生态绿色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原生态绿色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一方面既响应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3)顺应市场,推进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统一。传统的农产品粗加工成本高、利润小,产业链与价值链严重脱节。因此,按照市场的要求,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保险、储运以及销售,实现产业化运作是充分获取农产品价值的关键。
(4)合理规划,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毫无疑问,三大产业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不仅能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增加农民的额外收入来源。
2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农的方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1)以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为目的节本增效技术;(2)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3)以扩大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4)以高效节约为目的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5)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环境保护技术。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农业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变成现实生产力,是农民从运用科技中得到实惠。要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引导企业对农民开展科技服务,扶持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人才的作用。实践证明,办好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试验示范,培育优良品种,向农民现场展示、传授技术,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沟通连接农户的推广渠道,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而且可以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劳动力分流
农民增收难,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品普遍偏低,使得他们就业难或者只能从事低报酬的工作。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素质,从而实现劳动力分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开办技校,教授一技之长;(2)举办农技培训,传授种植养殖技术;(3)聘请农技人员,深入农户指导;(4)组织考察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5)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闲时文化娱乐生活;(6)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思想是既要育才、输才,又要引才、留才,实现农村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配置。
4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虽然,传统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几千年的农业历史,但由于现代化进程慢、水品低,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得极为脆弱。鉴于这种情况,我国要振兴农业,发展农村,惠泽农民,必须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1)资金支持,包括信贷支持、基础设施投入和财政补贴;(2)技术支持,包括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传授;(3)人才支持,包括人才培育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引入;(4)信息支持,包括气候预测、市场供需变化、政府政策走向等方面的信息;(5)法律支持,包括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维权,确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6)制度支持,健全农村保障体制,增强农民风险抵御能力;(7)政策支持,包括各种优惠政策和农产品的保护政策,减少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价格差距。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需要把它置于三农这个整体中,放在全国这个大局中加以考虑,予以解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1,(1).
[2]李晓超.农民收入增长为何变慢[J].经济月刊,2000,(4).
[3]牛若峰.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1,(1).
[4]课题组.正视现实,反思差距[J].调研世界,2000,(10).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在新阶段农业发展战略转型中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向以提高效益为主转变。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生产,淘汰劣质产品的生产。二是从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向以工农业协调发展转变。要进一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改变廉价征用农村土地现象,进一步公平农村税收,促使农业支持工业、城乡分割的体制转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三是从自给自足农业为主向以市场化农业为主转变。要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机制,建立农业要素市场,鼓励农民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鼓励农民自主参与农产品流通,实现商品的价值。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家庭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现代科技进步联系起来。四是从农业资源消耗为主向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变。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千方百计减少资源占有与消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把发展 1
农村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搞生态农业,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相关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次,要找准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要把坚持市场导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立足点。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大力提倡以经济理念抓经济,“把农作物种在市场上”,“把企业办在市场上,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认真研究农业的优、劣势,仔细分析农业的发展思路,确定突出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相当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二是把建设“三化”基地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区域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优质化,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发展适用加工需要的专用农产品,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规模化,把农产品加工、流通与基地建设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三是把培养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培
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的重点,要紧抓不放。要把开发农业精品、名牌作为一个突破口,实行三个转变,即由初级产品向最终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到有名牌转变。坚持“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并重”,积极培育各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立原料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使农业的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高点。在现代经济中,农产品的国际竞主要是科技含量的竞争。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就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要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业知识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五是把搞好嫁接联合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点。要推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先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大企业在国内落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攻关,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环节的应用。要包装、筛选一批具有信誉度和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要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
去”战略,引导和帮助一批龙头企业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省外、国外。要积极开展横向联合,采取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努力拓宽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交流渠道,实现优势互补。
六是把完善运行机制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上,以规范订单农业为重点,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明晰产权关系为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积极推行贸工农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
第三,抓住突破口,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着力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收益率,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一要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要更加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要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和支持结构,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转到提高农业竞争力上。要根据中国承诺的农业补贴“微量允许”条款,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
二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为要素流动创造条件。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治安制度等,创造条件使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流动起来,使农村劳动力逐步流入城镇,有条件地在城镇定居下来。这样,不仅直接增加了转入到城镇的劳动者的收入,而且可以减少农村土地的负荷,逐步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要继续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尊重农民对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选择,通过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和边远山区,要建立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实行优惠的政策,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
四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4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7%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还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状态,在城镇周围集中开辟工业商贸区,使乡镇企业的布局相对集中,形成就业、居住聚集点,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小城镇,要根据各地
磐安是欠发达的山区县,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小康步伐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核心工作。近年来,我们充分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便利的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超市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异地物业、特色文化等新型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16元,比1983年复县时的205元增加了29.3倍,年均增长8.6%,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一、初步成效
(一)提升品质,注重宣传,“超市农业”逐步发展。农业是磐安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强龙兴农”工程,积极扶持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物流中心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我县在2001年就编制了省内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近年又率先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实施“一乡一品一园”工程,目前全县已建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15.8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3.7%;有28个农产品获得国际、国内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充分依托“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和“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这三张金名片,建成了磐安特产市场、浙中生态茶叶市场和“浙八味”中药材市场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有效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对接。1
通过市场带动,培育了一批种、养、加、销专业大户。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磐安名优农产品直销平台和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在杭州、上海、济南、沈阳、西安等城市开设专卖店30余家。加强与世纪联华等超市对接,加快“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的转变。建设网上销售平台,引导农户在淘宝网等知名网站上开设网店260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
(二)规范管理,拓展内涵,农家乐发展势头迅猛。我县自2000年10月发展花溪景区第一家农家乐“花溪饭庄”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逐渐由点到面,呈现蓬勃生机,形成了功能类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良好局面。全县已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村13个,农家乐特色点30个,农家乐经营户195家,2010年农家乐接待游客数达49.4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253.5万元,农家乐经营户收入年均6万元以上,从业农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茶叶、笋干、霉干菜、竹木草手工制品等成为游客喜欢的旅游产品,带动了农家乐周边村一、二产业的发展,农家乐已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新兴特色产业。有农民兴奋地说:“以前青菜萝卜当饲料喂猪,现在萝卜卖的比白术还贵”。为了确保全县农家乐有序发展,我县在尖山镇管头、玉山镇向头等村引导成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农户+服务中心+旅行社”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家乐经营户的组织和市场化程度。比如管头村通过“乌石村农家乐服务中心”,统一对外促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账目结算,保证农家乐的正常有序经营。目前,上海市有60多家旅行社与乌石农家乐服务中心建立起了长期业务联系,旅游团队也从原来的节假日为主发
展到现在的日常化,每天都有500—600游客前来管头村休闲观光。近年来,我们还注重引导农家乐发展逐步转向趣味农事、鲜果采摘和特色餐饮等多种项目发展,着力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农家乐活动,让广大游客能够充分领略浓厚的乡村文化,推进了农家乐整体发展。
(三)加强引导,强化对接,来料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来料加工作为“两只手的工业”和“无烟工厂”,非常适合家庭妇女和低收入群众创业增收。我县充分利用毗邻义乌市场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按照“甘当区域配角、做大来料加工业务”,“到市场上找项目、到摊位上找销路、到加工点学技术”的发展思路,多方引导,鼓励群众主动接轨义乌市场,参与来料加工业。先后成立了磐安县来料加工办公室、磐安县驻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深入实施“双千”(千名农村骨干培训,创办千家个私企业)、“双百”(百摊扶百户、百户连万家)工程,有力地推动来料加工业的发展。一些有一定实力、有强烈创业意识的经纪人开始创办加工企业或到义乌市场设摊经营,实现产业升级,从而为当地加工者提供长期、稳定的货源。到2010年底止,来料加工已遍及全县19个乡镇每个行政村,从业人数达4.6万多人,培育经纪人789名,发放加工工资2.08亿元,加工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4000多元,在全县形成了“村村落落忙加工,农妇月月领工资”的喜人场面。
(四)创新思路,先行试点,物业经济带动明显。在省农办的支持下,我县高
二、维新两个乡三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在磐安新城区新建了4间四层商住物业大楼,三个集体经济“空壳村”从此每年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每个村每年可获房租收入16000元。同时,我们在农房改造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城镇村、中心村留足村级集
体用地,用于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修编下山移民小区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物业经济的空间,用于发展来料加工或物业出租,为搬迁农民增收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下基础。如尖山镇尖山村利用原有村集体资金积累以及工业园区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先后兴建了综合楼、商业楼、商住楼,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村集体收年入达85万元,为改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基础。
(五)传承保护,开发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初显成效。磐安拥有全国唯一仅存的古代茶叶市场交易遗址—玉山古茶场、婺州南孔—榉溪孔氏家庙两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还有“炼火”、“龙虎大旗”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们结合空心村改造、示范整治、生态村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村,先后培育了尖山镇管头乌石农家乐、盘峰乡榉溪(孔氏家庙)等一批特色旅游村。同时,专门组织参与树大旗、炼火、大鼓等项目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艺术水准,多次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地进行表演,磐安乡土文化进城市,丰富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也让这部分农民获得了商机。
二、几点体会
在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为农民群众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我发展。一是突出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实行优化产业结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将优化产业结构归口经贸、农业、农办等行业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依据本行业特点和企业具体情况,分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提出本行业新型业态发展思路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落实。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等政策意见,在新型主体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新型业态发展。二是积极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搭建农村土地流转等各类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对农民创业的信息指导、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服务。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农村信息网络,为农产品营销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深化金融帮扶工作,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2010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贴息贷款4543万元,有效解决农民资金筹措难问题。三是不断拓宽农民创业领域。大力引导农民从实际出发,选准创业门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成为创业主体,既倡导农民外出创业,也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还支持外出的农民回乡创业,努力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路子。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经分析】推荐阅读: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06-28
以现代农业为抓手增加农民收入07-05
增加农民负担自查报告05-31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10-27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与探讨01-03
市农民收入调查报告10-08
农民收入来源调查报告01-02
浅谈农业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论文10-06
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增加原因分析及策略07-05
增加编制的批复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