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线》影评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线》影评(精选10篇)

《生命线》影评 篇1

或许一个生命的降生代表新一代的开始或者老一辈的远去,但是《生命线》所表现出来的却是那样的沉重,黑白色调的影片总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压抑,那样的悲伤。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利斯的作品《生命线》一个关于新生命的温馨故事。恬静的村庄,时间静静流淌。一个新生婴儿肚脐出血危在旦夕,亲人和邻里们帮这个脆弱的生命度过了难关。头戴钢盔的稻草人、报纸上纳粹军人的照片把时间定格在1940年6月28日。整个欧洲笼罩在戾气下战火纷飞,而这个村庄的宁静和温馨与那个叫嚣而纷乱的世界无关。

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和的村庄里,这里毫无战争的阴影,农民用镰刀割草,铁匠在锤炼佩剑,小孩在车上玩耍,妇人在厨房和面。而正是这样一个宁静的村庄,一个婴儿的脐带出血了,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一刻间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这里,因为战争,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一个新生儿的降生代表着新的希望在孕育着。正是在众人的关注下,这个婴儿最终还是化险为夷。本片有很多的人物元素在提示着我们这部影片的内容,从最开始的妇女和面的镜头开始,到后来年老的农民在干重体力活和只有一只脚的年轻人在缠线,再到擦男式皮鞋的妇女,和头戴钢盔的稻草人。这些人或物都出现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在影片的开始,出现过一次,到后来又出现第二次。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在人物塑造上,此片或许并不是重点,因为毕竟只有10分钟。

在电影里,让我映像深刻的只有一个物件,那就是头戴钢盔的稻草人。这个稻草人始终都是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光影在拍摄,而且出现过三次,在三次的出现中,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部分,所有的元素都出现过一次,在这次的出现中,它平凡的轮廓和近乎剪影效果的画面,让人感觉他就像战争的受害者——人民一样。在战争中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人民,但是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民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这个事实,这不恰恰是稻草人的一个隐喻吗。第二次是婴儿脐带出血的时候,所有人都跑到房间里看着妇女为婴儿扎脐带,而这个时候导演给了一个稻草人的镜头,这个镜头所表现的同样也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就像一个爱莫能助的人一样的悲哀,就像身处和平的人在看待身处战争中的人一样,有心却无力。他们无力挽回一场战争,他们能做的就是戴好钢盔躲在远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第三个镜头是婴儿平安后的镜头,这一切都恢复了原样,就像往常一样,人们做着相同的事情,最后时间显示在1940年6月18日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时段,而稻草人却还在继续守望着,因为真正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生命线》影评 篇2

一、不离不弃的夫妻之爱

爱情使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走到一起, 相知相爱, 而婚姻又使得这种爱更加坚固, 使得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变成了血肉相连的亲人, 不离不弃的爱人。

电影中最突出的夫妻之爱就是小林大悟和妻子美香之间的夫妻之情。妻子美香一直追随在大志身边, 即使当初美好的誓言并没有实现, 美香依然深爱着大悟, 所以毅然跟随大悟回到偏僻的家乡。当美香发现大悟竟然是做入殓师这个工作时, 她根本无法接受, 一向温柔顺从的她选择了离开。她原本以为入殓师的工作是肮脏的, 是见不得人的, 所以她无法忍受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 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个爸爸, 一切的改变是因为亲眼看了丈夫给澡堂老板娘的入殓, 那种对死者的尊重, 不仅仅可以让死的人有一个最美的终结, 也给活着的人留下了美丽的回忆与安慰, 入殓师原来是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工作, 于是美香最终理解了丈夫, 也接受了丈夫的职业。电影中还有一对夫妻就是大悟的父母。虽然在大悟很早的时候, 父亲就有了情人, 并且抛弃母亲离家出走, 但是直到死去, 母亲也还是没有忘记父亲, 一直想念着, 也许也一直等待着, 所以一直保存着父亲曾经喜欢的唱片。虽然大悟的父母已经分开, 但是思念还在, 爱还在, 正是因着这份爱, 这对夫妻才各自孤单地走完自己的一生。电影中还有一对不是夫妻胜似夫妻的夫妻, 就是澡堂老板娘和她的常客殡葬官, 他们相依相伴几十年, 彼此理解, 彼此照顾, 不离不弃。当澡堂老板娘围上自己喜爱的黄围巾问好不好看时, 那脸上少女般的娇羞, 当殡葬官对着棺材里曾熟悉的面孔说谢谢时, 那份不舍与深情, 都让我们感动不已, 虽然死亡已经把他们隔开, 但是爱还在, 回忆还在, 他们已经约定好了, 不久会在另一个世界里重逢。“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真实, 是一份不离不弃的爱。

二、剪不断的父子之情

血浓于水, 更何况是骨肉相连的父子之情, 无论何时何地, 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这份情已经流入我们的血液里, 是怎么也割舍不断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为一个年轻的儿子入殓的, 年轻的儿子静静躺在棺材中, 生前与父亲的种种矛盾, 此刻都因为死亡而无足轻重, 也是因为死亡, 因为永远的分离, 父子之情在这一刻才如此深刻。父亲痛哭:“即使打扮成女孩子, 也是我的孩子啊!”所有的矛盾, 所有的埋怨, 都抵不上深深地父子之情, 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 是怎么也不会被割断的。也是因为死亡, 大悟才敢正视自己心中对父亲的爱, 并大悟最终原谅了父亲。在大悟心里, 父亲一直是一个缺席的角色, 从父亲离开家的那天, 大悟就尘封了对父亲的爱。他以为时间会让他忘记父亲, 但是时间模糊地仅仅是父亲的那张脸, 父亲一直是大悟心中的那道伤疤, 他以为他是恨父亲的, 而这种恨是理所当然的, 他耿耿于怀的也只是父亲不爱自己, 内心深处他还是爱父亲的, 并且渴望得到父亲的爱, 所以他会一直保留着父亲给的鹅卵石, 一直弹奏父亲爱听的音乐, 恨只是他爱的伪装, 所以当他看到父亲被那么潦草的抬入棺材时, 他那么激烈地阻止了, 他不能允许父亲就这么离开, 他要亲自给父亲入殓, 要父亲整洁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当他看到父亲手中紧紧握住的小鹅卵石的时候, 终于知道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所有被尘封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一下子就复活了, 父亲陪自己练大提琴的样子, 父亲在河边给自己鹅卵石的样子, 而此时父亲在记忆中的面孔, 是那么清晰, 也是那么慈祥。泪水忍不住落下, 那一刻, 大悟不仅仅有对父亲的不舍与爱, 也应该因为父亲原来一直爱着自己而感到欣慰吧。父子之情, 无论怎样掩盖, 总是割舍不断的。

三、对生命的悲悯之爱

世间万物, 所有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 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 所有的生命都带给我们欣喜, 以悲悯的心来对待生命, 我们才能够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

电影《入殓师》虽然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 却一点也不阴沉, 相反却很温情, 这与导演赋予这部影片的悲悯之情是分不开的。作为大悟的上司也是大悟的人生导师的社长, 在屋里种满了各种绿色的植物, 在一个放满棺材的地方, 却充满了绿色的生机, 可见社长是一个多么热爱的生命的人。作为入殓师的大悟, 是热爱生命的。这种热爱, 不仅仅是给予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对陌生的已经死去的生命, 大悟也是怀着一种尊重与悲悯之情的。正是因为如此, 大悟才能够慢慢接受并且热爱上入殓师这个职业。对死者的敬重与悲悯, 使得大悟每一次给死者入殓时, 都是像在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 他一丝不苟并且细致入微, 让死亡成为死者最后的一次美丽旅行, 给活着的人留下死者最美好的最后一面。不仅仅对于人, 对于大自然中的生命, 也一样怀有一种悲悯之情, 这种悲悯更多地体现在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当大悟在空旷的田野里拉大提琴的时候, 在悠扬的音乐中, 春天的小草慢慢的破土而出, 美丽的天鹅在湖水里嬉戏, 一切生命都充满生机, 面对着这样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 大悟的心中肯定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吧, 世间的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所以应该珍惜生命, 爱护生命, 尊重生命。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 所以大悟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有尽头的, 活着是一段美丽的旅程, 任何人任何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但是死亡并不会让我们消失, 因为有着爱, 有着回忆。这些都会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延续下去。

摘要:《入殓师》是一部关于爱与宽容的电影, 虽然死亡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但是因为爱, 死亡并不再是阴冷的, 也不再是悲伤的, 在这里, 死亡只是另一个开始, 而爱是永恒的, 超越了生死, 也超越了时间。在整部电影中, 爱是不变的主题, 不论是父子之爱还是夫妻之爱, 包括对一切生命的真爱, 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与感动。

影评-父辈的旗帜(英语影评) 篇3

传奇是后人谱写的,英雄是世人创造的,真正存在的只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至少,这是一部打动人的电影,特别是当结尾字幕升起后,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伴随着镌永的吉它声在银幕上淡出时,看着洋溢在那些年轻面庞上的阳光,很难不动容,百分之七十的伤亡率注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总觉得,无论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原因,鲜活生命的逝去始终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开头时的旁白,“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那场旷世的战争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那些发黄的照片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震憾而珍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照片上的人们都当作创造历史的英雄。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场战争也许带给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伤害,但终究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那些照片终究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断的写照和纪念。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必然要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回推销员、殡葬馆老板和看门人,甚至在烈日下默默地死去。而那些再也没有走下战场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正如我们不会知道落入日本战壕的伊奇有会怎样的结局。百年之后的敬仰、悲伤和反思不会改写历史,同样也不太可能会影响未来。深刻,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慰而已。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尾:把旗杆立在山头之后,小伙子们暂时忘记了战争,到海岛边迎着汹涌而来的一波一波海浪,他们在海水嬉戏,像一群孩子。海滩上只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所有的烈士、英雄,其实都是人。他们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任何缺点。但是,他们在他们所处的情景中,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或者是别人没有做、不敢做,而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加出色的事。这就是英雄。什么“为了XX”的都是平时闲下来的时候喊的号子,战场上以命换命的时候哪想得到这么多。只有战友的生命,才是这些伟人肯心甘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交换的东西。所以,“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nber them the way the really were”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尊敬并瞻仰他们,就应该铭记他们真实的一面。

可是最终,这面旗帜还是打动了我,不是因为什么大片,不是因为战争,不是电影的技巧(这些不了解,无法评价),只是人生,寻求真相的过程(这个刚刚开始了解,也还不懂)。

老人,记忆,谈话,巡回的,在所有人包围和赞誉声中的英雄,在岛上的残酷。没有太多关于敌人的描写,日本人的出现更多的只是冰冷的枪炮,照片,和尸体,没有日本人行为的可笑和笨拙来衬托己方的英雄。剃头,在紧张中的谈笑,逃离战场。。。一切都是自然的,就这样发生了。当你不小心走入这个不知道由谁的手推动的战争的时候,要面对的似乎就是这样的过程,剩下的可以更改的,不同的部分似乎就是每个人的个性,本色演出。赤裸和无奈,真实而美好。终于观影结束了,听着片尾的背景音乐,看着缓缓出现的战时记录照片以及相关字幕,感觉音乐还真不错——弦乐似在触动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与若有若无、由远而近、低沉雄浑的背景整体交响乐相互应,听上去有点敏锐、沉寂、沧桑,又有点警示感,还有点厚重感,仿佛担忧人们对影片参悟不透似的。

英雄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英雄。对他们而言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为的是他们的战友……他们为国而战,但为友而死,是为了他们身前身后的普通战友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铭记这些人就应该还他们以本色,正如我父亲做的那样……的确,我承认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它抛弃了以往战争电影的俗套,没有过多的激战,它以一个医护兵的视角向人们阐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并向人们说明:战争不是人民的想法,它只是国家机器在运作中过激的行为,它可以是政客墙上不朽的功勋,但也是人们心里永远的伤痛影片中老兵的回忆给我映像最深,他说:“你的父亲是个好人,他救了我,我活着,然后我救了很多人。”很质朴的话但我却忘不了。

《父辈的旗帜》从老迈的Bradley的回忆开始倒叙,然后通过三个人从战场归来后的生活穿插“硫磺岛战役”的重现。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全景式呈现硫磺岛战役的第一部分,影片从美军的角度切入,竖起象征战役胜利的旗帜的著名照片作为一个贯穿数十年回忆的关键物品,惨烈的登陆战役、英雄归国筹款宣传、当事人的个人回忆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淡化战争的背景突出战争本身残酷性是诸多导演惯用的手法,影片有不逊于《拯救大兵瑞恩》的残酷登陆战场面,和硫磺岛来信一样,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并不是重点;而这场战争和插旗事件给几名相关士兵带来的冲击却是更引入深思的地方。只是注定的结局难免让人为他们遗憾。

一张经典照片

“你真的无法辨认照片中人们的脸孔,所有人都是无名英雄,所以,你会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渴望,想要让他们变得鲜活起来。”1945年美联社战地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的《国旗插在硫磺岛上》在《生活》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这张照片表现了美军海军陆战队员攻占硫磺岛主峰后将国旗插上山顶的情景,后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价为“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这张照片后来被塑成雕像、印成邮票、刻在纪念币和徽章上,在图书、电影中也多次用到,它不仅给作者带来一生的荣耀,也对后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连奥斯卡名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深受感动,并从中汲取了拍片灵感与动力。2006年8月20日,乔·罗森塔尔走完了94年人生,在旧金山去世,没有等到伊斯特伍德这部震撼新作的上映。

“在美国华盛顿广场上,树立着了一座雕塑——在枪林弹雨中,六个美国士兵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上了硫磺岛最高点。那是美国二战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一刻。可是那些士兵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能否成为英雄,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刻只不过是战争残酷的体现、战友之情的反映、正义胜利的象征。”

《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战役的英雄们》——詹姆斯•布拉德利

酋长:“筹集军款是件好事,我们也需要钱。但是我受不了被人称作英雄,我的战绩就是躲子弹。我的所见所闻,根本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而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迈克,他才是。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你见过迈克吗?”

长官:“没有。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酋长:“或许。但是,他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看到我这个样子,一定以我为耻… …”

英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英雄。这不仅是个人的一种荣耀,更代表着社会的一种认可。可是,他们三个却选择了逃避。当他们在演讲途中,脑子里回想的是一个个兄弟们的牺牲。那些无助的声音和那些期盼的目光,让他们无法承受其重。其实,对于酋长、医生和瑞纳,他们是自己的“英雄”。他们坚持自己的内心能努力的避免各种诱惑,他们的一生其实不愧于“英雄”这个称号。这里的“英雄”比世界上所宣传的那种英雄要高尚很多倍。

英雄是一个被我们偷换了含义的名词!世间本无英雄。而所谓的英雄只是满足人民的一种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平凡地走完一生。而战场上的他们只所以如此的奋不顾身,或许就是不想丢下身边的兄弟。影片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儿子在父亲临终前记录发生在硫磺岛的那段历史,从而对父亲有更深刻的印象,老人在弥留之际不断的喊着自己战友的名字,儿子问到,他是英雄么?而老人意味深长的回答:我脑海里的不是某一个英雄的面庞和荣耀,而是在海中一起嬉戏的那帮战友天真向往自由的精神,也许就是这代人所谓的父辈旗帜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部战争片。

《生命线》影评 篇4

《急先锋》是杨洋对动作电影的初挑战,他在影片中饰演急先锋战队队长雷震宇,作为战队的主心骨,这一角色的动作戏相当繁重,杨洋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以实为主,怎么样真实怎么来”!

喜剧演员艾伦则摇身一变成为动作打星,在电影中饰演急先锋战队的情报专家张凯旋。这个角色不简单,要与杨洋并肩作战勇猛抗敌。唐季礼导演对艾伦的动作戏要求也不低,艾伦自知不能在体力上输给别人,动作戏要更努力“向唐导的目标进发”!

《生命线》影评 篇5

唐探3影评一

回看唐探系列的每一次登场都能够引发关注,究其根本正是来自于IP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华语电影原创IP的成功代表之一,唐探系列自2015年第一部电影作品登场以来,已经拥有两部电影和即将开播的系列网剧,而陈思诚也在前不久的金鸡新浪潮论坛中表示:《唐人街探案3》将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唐探”系列电影,但“唐探宇宙”没有完结,他会以编剧或监制的身份继续为这个IP贡献力量。谈及原因,陈思诚表示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中,有着无数可以挖掘的宝藏和题材。接下来,他会继续打造像《唐探》这样具备延续性、工业性的系列电影。

可以看到,唐探系列无疑做到了原创IP产业外延方向上的成功探索,在电影的接连成功之外,网剧也将上线,由四位新导演柯汶利、戴墨、姚文逸和来牧宽联合执导,陈思诚担任监制。

同时在唐探系列IP的研发和创作过程中,陈思诚也提携和培养了更多有才华的青年电影人,例如网剧导演之一柯汶利还执导了首部由陈思诚做监制的电影《误杀》,至于这部电影的主演就更为惊喜啦,是从唐探系列中“消失”了的肖央。同时影片还汇聚了谭卓、陈冲、姜皓文、秦沛等有口皆碑的实力演员,电影将于12月20日上映,从此前小范围放映口碑可以窥见,《误杀》或将是今年贺岁档的一枚种子选手。

唐探3影评二

《唐探3》最大的看点,还是在于揭晓之前埋下的谜团。《唐探1》里,张子枫最后的笑容,被大家记到了现在。

她会在第三部里出现,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是善是恶?

是会帮助秦风破案,还是站在对立面?

女黑客Kiko是否藏着来头更大的真实身份?

那句“立刻有”(like you)会不会暗示着她与秦风有感情线?

宋义呢?去哪了?

这个倒是现在就能答上来,特辑最后用一通电话道出了他的去向,肖央他去演陈思诚监制的《误杀》了。

还有个谜,贯穿了全系列—— Q会是谁?

一个从未现身却在背后操控着一切走向的人。Q的意思是扑克牌中的Queen?一名女性?

还是,秦风(Qin)?

一部好的推理片,大Boss绝对是意料之外的人物,但也绝对是情理之中。

贯穿全局,又与案件关联,且左右着局势。秦风,作为电影里目前已确认身份的最强侦探,Q会不会是他的另一个人格? 《唐探2》最后,明明灭灭的光打在秦风脸上,那张让人看不透的阴阳脸,难道是一种暗示? 他说过:“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的犯罪。” 还有,两次放走隐藏凶手,是因为他的善良,还是因为他同样也是犯罪者?

秦风,可以说是“唐探”世界中最能挖掘和发挥人物了。

他不在乎善恶,只追求推理的逻辑和真相。他凝视着深渊,深渊也看着他。“要破除罪恶,必须接近它,甚至成为它。” 那么,秦风呢?

会变成罪恶本身吗?

唐探3影评三

12月18日,由陈思诚编剧、执导的电影《唐人街探案3》曝光了一款“喜团圆”版海报。王宝强、刘昊然、妻夫木聪、托尼贾、三浦友和、长泽雅美、浅野忠信、铃木保奈美、染谷将太、肖央、张子枫、尚语贤、邱泽、张钧甯14位演员聚齐了一张《唐探3》的全家福。该片即将于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

一直未曝光的演员肖央,此次正式宣告回归《唐探3》。肖央在《唐探》系列的两部电影中,饰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电影《唐探1》里他是运气爆表的坤泰警长,电影《唐探2》里他是菜鸟侦探宋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完全想不起来是同一个演员”。而在这张海报中,肖央身穿侦探风衣,看来将以《唐探2》中宋义的角色回归。

之所以敢在系列电影里这样操作,源于陈思诚导演对肖央表演能力的绝对信任。特别是《唐探2》结尾,肖央的表演让一直充满喜感的宋义瞬间变得琢磨不透。陈思诚监制的电影《误杀》正在热映,肖央的表演再次大受好评,也让人更加期待他在《唐探3》中的表现。

另外,《唐人街探案》超级网剧的主演,邱泽与张钧甯也在海报中亮相。网剧支线的加入,让电影《唐探3》的格局感更强。

唐探3影评四

《唐人街探案3》系亚洲第二部全程使用ALEXA 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在华山影院,观众能看到比普通银幕多达 26%的画面内容,助力观众深度“入戏”,和主角并肩亲历嗨翻东京的精彩探案故事。今日发布的无界海报共有横竖两款,均以王宝强和刘昊然饰演的侦探搭档在东京街头惊险追逃为主题。

在海报中,两位主角奋力跨越象征普通银幕边界的蓝色框架,精疲力尽,窘态毕现,缤纷彩球散落于“框架”内外,远景中的黑帮打手面目亦清晰可辨。

海报既渲染出与影片一脉相承的嗨燃喜剧风格,同时也凸显华山影院“银幕无界”的沉浸式效果,令人对影片在华山影院大银幕上的精彩呈现更添期待。

作为世界上分辨率和动态范围最高的摄影机之一,IMAX 摄影机对光线和色彩有惊人的捕捉能力,为影片带来更加赏心悦目的优质影像。

与此同时,以摄影机拍摄的《唐人街探案3》在华山影院放映时,画面还将上下延展,铺满更大范围银幕,全程提供比普通版本多26%的影像,更完整地呈现主创的创作意图,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除了多26%的画面内容,经过全方位定制增强的IMAX影院系统也对提升视听效果助力匪浅。

华山影院不仅有顶天立地的超大银幕和特别设计的影院空间,更有超高分辨率、纤毫毕现的细节表现和强劲音响系统,画质如水晶般清晰,音响效果撼动人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在华山影院,观众将如同亲临繁华东京,与主角并肩亲历悬念迭起的烧脑解谜和惊心动魄的追踪逃生,嗨燃难忘。

“唐探”系列现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影IP,前两部均收获票房口碑双丰收。

第三部中,金牌搭档“唐仁”、“秦风”继在曼谷、纽约探案后又大闹东京,“打卡”各大地标奇案,更有妻夫木聪、托尼贾、三浦友和、长泽雅美、浅野忠信、铃木保奈美、染谷将太等亚洲实力演员助阵。

浅析《私人订制》的影评之争 篇6

一、褒少于贬的评论

上映首日,《私人订制》的口碑便颇受争议。虽然有影评人周黎明微博力挺,称《私人订制》具有批判现实的锋芒,体现了冯氏喜剧之道。但犀利差评更多:小品拼凑大电影、抄段子拼俗语、没有人物和结构、环保宣传烂尾等。

2013年12月19日,豆瓣网友“小白”评论说:“故事基本就是甲方乙方的掺水版,笑点实在不多,完全是在炒自己的冷饭。”网友“大奇特(Grinch)”也道:“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桃桃林林”则道:“整个观影心情从范伟部分一路下滑。悲剧拍多了,不搞点心灵鸡汤、人生感悟不会说话了”。5.4分的豆瓣影评得分,比《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还低。

当然,褒奖之辞也有,如12月17日“Lil Sun”说:“故事简单朴实,讽刺调侃了时下各种热点现象,贪污、腐败、土豪、爆发、雾霾、环境、污染、微博、微信……是有社会责任的作品。”不过整体评论还是倒向了“差”的一边。12月22日网友“若谷”反驳说:“又是一个看不懂乱写的人,这么明显的电影都看不懂,真服了。”3小时后“兰左木”回复“若谷”:“看到一片骂声,就这个疑问,‘这么明显的电影怎么不懂呢’……这部电影,观众从非专业的角度振振有词的所谓‘专业分析’,看笑点、看是否接地气、老了、才尽了?”

二、导演和观众的变与不变

回到上文的问题:到底是冯小刚变了,还是观众口味变了?知名影评人谭飞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吐槽,是因为个体才华在当下网络环境中失去了极致的凸显,《甲方乙方》拍于1997年,那时候没有网络。“现在大家在玩微信微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段子王,所以我觉得不是冯小刚变了,而是观众的口味变了。”

就影片内容来说,《私人订制》不是简单地照抄《甲方乙方》,而是结合时代背景,做了精心改编。同是“好梦一日游”,在《甲方乙方》里是将军梦、守口如瓶梦、爱情梦、“吃苦”梦,影片充满幽默和温暖。《私人订制》里的梦却是英雄梦、当清官梦、脱俗梦、有钱梦,影片深含对现实的嘲讽。或许葛优在这两个片子中的两句话最能说明两者的本质差别:“成全别人,陶冶自己”与“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就叙事结构来说,影片一共讲述了8个大小不一的故事。但不能简单认为影片只是由四个标题分割成的四段组成,因为故事主角的职业是帮人圆梦。《私人定制》和《甲方乙方》一样,采用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八个故事叙述详略得当,区分了戏中戏的戏里戏外,小故事展示了四个主人公的日常工作状态,大故事则强调了导演想要传达的言外之意,需要观众着重思考。

就画面呈现来说,《私人订制》在演员造型、镜头拍摄、场景布置、灯光运用等方面,都表现了一位里程碑式的导演的实力。如葛优和李小璐的王子和王后造型、李小璐首次扮丑的打扮,都极贴合人物身份;李诚儒在建筑工地开始追求“雅”的生活时,一个大逆光镜头,伴着“不俗”的轰轰马达声,画面极具讽刺意义,更易引发观众对“俗”与“雅”的深刻思考。(下接第125页)

就思想与艺术价值来说,范伟的故事从一个新角度审视腐败问题,“群众里边有坏人啊”的哭诉值得观众反思。新一届领导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手腕强硬。在此反腐巡视成常规的大环境下,广大群众应加强自我反省。宋丹丹的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金钱崇拜,同时又用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及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警醒观众再忙也不要忘了“感恩父母”,使情感得以升华。李诚儒的故事初看荒诞,实则是对当前娱乐业最深刻的反讽。如我们喜欢的都是俗的,我们不喜欢的就是不俗的,“雅过敏”病等。正如中国的电影,卖座的没好评,好评的不卖座,《小时代》、《私人订制》、《爸爸去哪儿》等都是例证。“娱乐至死”不是杞人忧天,或许我们正处其中而不自知。

三、影片的终极思考

如果说《甲方乙方》折射的是90年代小人物的小梦想的话,那《私人订制》可以看成是新时期小人物的梦想陈列。为官、高雅、贵族、富翁,无一不功利,无一不现实。对温情的铺陈,《私人订制》立足于现实,在每个故事结尾给每位订制梦想的顾客奉送了贴心的家常话。

《私人订制》与其说是《甲方乙方》的续集,不如说是升级版,与其说是新瓶装旧酒,不如说是旧瓶装新酒。很显然,冯小刚不满足于逗乐观众,而是希望观众能在笑之余静下心来想一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但他知道当下人们觉得思考太伤神,想用笑声来压倒静思,忘却现实,所以他尝试用制药的方式,在苦涩的现实外涂上浓浓的糖衣。这便是他的喜剧之道。

四、总结

时隔一年多,回看本片不禁赞叹导演的精湛洞察力和表现力,而感慨观众的娱乐习惯和审美标准。通过该影片折射的社会现象,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性之真、感恩之善与和谐之美。《爸爸去哪儿》类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电视综艺节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笑料”。或许我们笑的已够多了,是时候坐在电影院里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生活和艺术的真谛,毕竟“娱乐至死”并不是杞人忧天。

摘要:《私人订制》因形似《甲方乙方》,上映之后广受差评。现在回看此事,其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值得深思。导演还是那个导演,而观众已不是以前的观众。

《生命线》影评 篇7

中国影评人从“集体失语”到“百家争鸣”

中国第一篇影评是1897年9月5日发表的《观美国影戏记》,“中国影评的出现甚至早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以此开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级影评组织达到两万多个,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在上映后吸引了近千万人投稿评论。”张卫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随着这股影评热潮成立,名誉会长夏衍号召大家“以影评为武器提高电影艺术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影评人一度“集体失语”。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再次迎来电影评论“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众电影》策划总监梅雪风回忆,2000年时有一批基于对电影热爱的影评人开始活跃于网络,导演陆川、影视编剧顾小白和影评人周黎明皆是脱胎于此。

张卫注意到,互联网为影评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成立于2014年的玩影网就提出“让电影艺术走下神坛,变成所有人都能品头论足的平民娱乐”。与此同时,职业影评人与业余影评人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一些宣传人员借着影评人的旗号打广告,还有一批“网络水军”拉低了影评人的信誉度。

梅雪风坦言,影评人对于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意义非凡,“比如法国新浪潮,又如台湾影评家焦雄屏,都对电影艺术的走向起到积极作用。影评人必须要尊重这个身份”。

影评人对国产电影的特殊责任

据统计,中国电影票房从2002年的20亿元(人民币,下同),到2014年的296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30%。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张建勇强调,更应看到的是国产电影与发达的海外电影工业相比,在制作水平、艺术层次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确如张建勇所言,综观中国国产片与进口片的贡献,2014年上映的国产片达到308部、进口片80部,在总票房却是各占“半壁江山”。2014年好莱坞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前30部影片中有18部在当年引进中国,它们占中国电影总票房的32%。

此外,国产电影往往背负“烂片”骂名,冯小刚、姜文、贾樟柯等知名导演均曾与影评人或公众“论战”。

“中国电影产业还处于生长发育期,难免出现比例不协调、衣服不合身等情况。但中国有句俗话叫‘莫欺少年穷’,影评人不能因为中国电影目前水平较低就肆意贬低国产电影。”张建勇说。

张卫表示,影评人应理性看待国产电影创作,“比如不久前上映的一部军事动作片《战狼》,它的票房比不上同期热映的《速度与激情7》,但这是国产电影迈向高端的一个标志”。

青年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期许

张建勇直言,影评人承担着推动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职责,“特别是青年影评人,通过影评剖析导演的创作意图,传授艺术电影的赏鉴方法,普及电影艺术知识。观众的观影品位提高了,艺术电影有了投资价值,中国电影市场必将产生大量艺术性、观赏性、投资价值高度统一的作品”。

如今的青年影评人包括青年电影从业者、媒体记者、电影发烧友、青年学生等多个群体。论坛当日,中国青年影评人联合会向一些知名青年影评人颁发理事证书,其中就有被台湾电影金马奖邀请担任初审评委的青年影评人木卫二。

“对我来说,影评不存在说好或者说坏,只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木卫二说。他也表达了对国产影片的担忧,“最怕的不是批评,而是无人问津”。

中国青年影评人联合会副会长、玩影网首席执行官刘劲对此表示,未来将继续组织青年影评人对当代优秀国产电影进行研讨和表彰,同时将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青年影评人及海外华侨、华人影评人的合作。

谈及中国电影的未来,“引用杨德昌导演的一句台词‘爱与希望不死’,就是我们这些青年影评人的态度。”木卫二说。(完)

冰山在融化影评 篇8

冰山在融化是发生在南极洲的一个企鹅王国。一群美丽的帝企鹅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一天,一只充满好奇心的企鹅发现,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正威胁着他们的家园——可几乎没人理会他。故事中的角色,弗雷德、爱丽思、路易斯、巴迪、教授和非也,就像我们身边认识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这个故事讲述了面对问题时的因循守旧与锐意革新、手足无措与冷静分析,以及似乎无法逾越的障碍与克服这些障碍的最佳策略。

故事很简短,前一阵子,大家写了剧本,读后感,演讲稿,又自己亲自排演了话剧,看过各年级的优秀话剧,当听说元旦文艺汇演改成话剧时,觉得无聊透顶。然而,当我们坐在观众席上,当演出开始的一刹那,我的想法慢慢发生着改变。

每个演员的表情,动作语言,话剧的舞台效果,音响,舞蹈,灯光,告诉了我,哦。。原来好的话剧是这样的。如果把自己排演的冰山在融化比作小打小闹的话,我们也有动真格的时候,开学初代表学校参加英语话剧比赛。台词,服装,舞蹈,站位。。每一步都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然而最后只得了三等奖,很是失望。总是觉得是评委的偏心,看完话剧团的演出后,明白了我们的差距在哪。感人时,他们的眼中可以看到泛起的泪花;迁徙时,可以看到那隐形的风暴;瓶子炸裂时可以感受到那份紧张。好的话剧是可以走出舞台,将观众融入进去,好的话剧不是依靠几个笑点撑起整场戏的,好的话剧是可以感染观众的。而这一切,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做到的。

也许你只看到爱丽丝与弗雷德在海底睿智的对话,却没看到在幕旁拼命摇出水纹的小伙伴;你只看到演员在台上穿着美美的演出服表演,集全场目光于一身,却不知道为了这次话剧他们从暑假就开始筹备,有的同学甚至还有补一次军训;你只看到演员随口就来的几句词,却不知道他们在台下练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不断地串词,走位置,纠表情,理情感。因为你没演过话剧,所以你不知道台上三等分钟,台下十年工。没有一个人的成就是轻轻松松得来的。如今的他们有记者采访,同学询问,当初的努力换来如今的成果,对于他们是值得的,对于我们是羡慕的。

所以,现在就是我们面对的一场危机,面对别人的成功,是一味的嫉妒还是奋发图强,你的选择决定着你面对的是挑战,还是机遇。奋斗吧,少年,我们绝不能在勤奋的年纪选择安逸。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永远不会是你的。如果我们努力,不是你的会变成你的,如果我们安逸,是你的也会离你远去。

《生命线》影评 篇9

《开往春天的地铁》一共讲述了四段城市中的爱情故事,其中以建斌和小惠的感情为主线,讲述了这对结婚七年的夫妻各自在婚外发生的一段暧昧情感故事,以及地铁上的两段感情故事。

八个人物,多组复杂的关系,导演张一白对爱情的诘问就在这中间展开,借由三个主人公之口,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没来?”(天爱)、“你到底爱不爱我?”(小妹)、“你说我们能好到底吗?”(小慧)。

这三个简单的问句由三段故事的主人公不经意间提出,恰好映射着爱情的三种状态——不确定感觉(暧昧的试探阶段)、不相信现在(热恋中的质疑)、不知道未来(爱在时间和生活中渐渐倦怠),无一不流露出创作者对爱的“怀疑”态度。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文艺片?理由有三。

第一,影片的叙事手法较为特别且有意思。

整部电影像一篇散文,叙述上别具一格,多个人物视角的切入方式,大量的闪回,跳脱而不拘泥。例如影片反复出现两人初来城市,在地铁站里牵手向前走的画面,这用来表现七年之后的他们与七年前的他们的差别,时间在走,人也在变。还有不得不提的便是,人物脱离故事情境的旁白,影片多次随着演员的眼神一转,第三人称的叙述便变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就像是对着镜头前的我们一点点倾诉,这似乎借鉴了京剧的艺术手法,既新颖又别致,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于是,在这看似散漫的叙述当中,一条情感发展的主线却非常清晰,娓娓道来有迹可寻。

第二,影片的台词并不够生活化,反倒多了几分文艺但并不矫情的气。

影片当中,有几段台词令我印象深刻。

建斌:我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一棵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上演口是心非。我以为用一句假话换了她一句真话,其实我们都说谎了。

小慧:我知道他在猜忌,我试探了但是我不想给他个痛快,于是我沉默。看着七年的感情像个溺水的孩子而我们谁都没有伸出手,狼狈比失去更难过。

建斌:我和她相对而坐到天亮,各走各的。我蜷缩在浴缸里,寻找一个在母体中的姿势放空。浴缸中的水影斑驳了红色的墙面,我想起这里曾经有两个人。

小慧:你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绝望而苍茫,彼岸没有应和。

建斌:我,我老有一种乐极生悲的感觉。我觉得人一辈子的爱就那么多,就像花钱似的,有人匀着使,能使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咱们俩,好像有点太挥霍了,好像一下子都使完了。

这些看似文艺的台词,配上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角色面对镜头的独白之后,更能表现出建斌和小惠内心的挣扎纠结,对如今这种互相隐瞒猜忌情况的无奈,还有对这七年感情即将崩塌的不舍和挽留之情。我喜欢这样的表达,不直白但也不深奥,就这样随着角色缓缓道来,像白开水一样流入人心。

第三,影片的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也没有斗争和冲突,但影片的细腻感仍然给人带来了感同身受的冲击,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拼凑成了一个“故事”。包括小压抑、小自卑、小逃避、小嫉妒、小移情别恋与小情感煎熬,向人们展示了平凡生活之中的种种小的,但最终累积却能造成很大心理冲突的微妙矛盾。

从主线上看,其实建斌和小惠的感情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真正发生了某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可能只是因为建斌的失业,两个人心态的转变,身边各自出现了一个暧昧的人,渐渐地就会对对方有所隐瞒、猜忌、怀疑,然后再一步步地走到后来选择放弃这段感情,再后来又因为还是割舍不下,于是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从副线上看,老虎与小惠、建斌与丽川,也是在一天天的相处中,产生了某种情愫;再看推销员与王要、天爱与大明,也是因为在地铁中每天的擦肩相遇,而产生了感情。

这样的故事显得更加自然、真实、合情合理,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就自然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喜欢这样没有太多杂质的故事,毕竟只有克服心魔,人才能战胜生活中的重重困难。

美丽人生影评 篇10

《美丽人生》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在第71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此片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且除了本届奥斯卡金像奖外,该片还获得总共28项国际大奖,在全球好评如潮。

贝尼尼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快乐的传说》、《不法之徒》、等电影,他的电影真实、简练,而且总是热情洋溢、充满笑容。《美丽人生》是他执导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而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亲情间的欢笑与感动。而他给予我们的也不仅仅是欢乐和泪水。而是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积极的人生观。?影片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分为了两个层次:在和平岁月中的享受人生和在艰难岁月中的乐观对待人生。

第一层:学会享受生活。享受,看似很简单,能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享受人生首先要自信并且具有浪漫气质和幽默感。圭多具备这样的优点,所以他知道怎样享受人生。例如圭多在草垛里接着从天而降的多拉的段落,多拉想烧掉鸽棚里的黄蜂窝却不小心从上面掉了下来,“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简练的一句话,体现出圭多对生

活的热爱与自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鸽子飞翔,仙女从天而降,我要搬到这儿来。”圭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的流露出来,可见,自信、幽默、浪漫能使你每一天都保持快乐的心情并充满活力。

其次,要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于美好的事物要善于发现它、呵护它;对于丑恶的事物也不能一味地抵触或排斥,应当在清醒地认识它的基础上,用幽默的手段讽刺它,用美好的事物蔑视它,以保持心灵的纯净。例如,抢新娘的那场戏,圭多骑着一匹被涂成绿色,身上写着“犹太种”的马闯进餐厅,拉起多拉坐上马背,两人一起冲出餐厅。圭多并没有像他的叔叔那样十分在意那匹“犹太种”马,而是把他当成一个玩笑,和多拉一起骑着马冲出餐厅更体现了圭多敢于向黑暗的不公正社会做出反抗,并在这种反抗中重拾尊严、体味自由的快乐。天伦之乐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层次。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一起无疑是上天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

第二层,乐观地对待人生。在和平年代中,在没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做到乐观对待人生也许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可当灾难降临,原本幸福的一切都即将毁灭的时候做到笑对人生就显得可贵了。圭多做到了,他不但乐观对待人生,还带动家人一起面对灾难,在灾难中寻找快乐。当得知自己要被抓进集中营的时候,圭多并没有感到恐慌和不安,也没有像自己的叔叔那样沮丧和无奈。他告诉约书亚这是为了庆祝约书亚的生日专门安排的一次非常特别的旅行,大家都会非常开心快乐的。有了爸爸的这番话,约书亚安心的睡下了。有了面对灾难的前提,就有了清醒的认识,为以后在灾难中寻找快乐并最终冲破灾难提供了可能性。

最后战争即将结束,德国人仓惶逃窜,但他们还要杀光集中营里所有的人。圭多扮成女人闯进女子牢房寻找多拉,不幸被德军发现。当几个德国兵押着圭多准备枪毙他的时候,躲在小铁箱子里的小约书亚看到了爸爸。圭多早就告诉了约书亚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出来,必须等到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不然就会全失分。圭多向儿子眨了眨眼睛,仿佛告诉儿子游戏就快要结束了,大奖一定属于我们。是的,游戏结束了,父亲死去了,德国人撤退了,白昼来临黑暗消逝。小约书亚从铁箱子里爬了出来,一辆真正的美军坦克出现在他眼前。约书亚高兴地投进妈妈的怀抱举起双手说:“我们赢了!”圭多的举动把乐观对待人生推向了极致,也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高潮。

上一篇:霞光中心小学英语兴趣小组活动总结下一篇:牛年春节吉祥新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