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实用性能几乎遍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脱离实际应用,一味死读、死背,死抄、死写的现象非常普遍,搞得教师疲累,学生厌烦。结果,往往是学生六年小学上下来,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形成,应用写作更是连许多学历更高的成人都感到一筹莫展。为了试图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我尝试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语文课堂内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一些形式;
一、新闻快报。我要求学生每天花半小时左右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并把其中的3-4条重要新闻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带到学校交流,然后由同学们自己进行整理、编辑,用小黑板写下来,供全校同学观看。
二、手写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组织学生就某个主题编写手写报,(有时由同学们自己选题)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编辑排版,并做好美编。学生可独自主办,也可以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编好后在班上展出,并择优在学校门前进行展示。
三、课本剧。一些表演性强的课文,我经常组织学生改变成课本剧进行排练演出。有时同一个内容组织成几套独立的班子打擂台,看谁改编得好、演得出色。
四、辩论会。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与家长之间,常常会存在某种观点上的分歧,抓住这样的热点话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自搜集证据,组队进行辩论。如:小学生应该不应该看电视,学生应该不应该有零花钱等,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搜集资料、阐述观点、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品质和技能,并培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及时写。除了刻意安排的活动外,我还注重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学生练写作。如:家中有事要和远方的亲友联系时,要求学生要主动请缨(受于永正老师的启发);丢了或捡到东西,及时用班上的小黑板写“寻物启事”或“招领启事”;中队委员会议讨论形成的决议要用书面形式进行公示;组织活动先出通知,期末要写个人小结,已形成我班学生的惯例。
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 感受数学的“生活化”。在教授《元角分的认识》一节时, 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玉树地震后, 小明要将自己攒的钱都捐给灾区小朋友, 一共有40个1角硬币, 老爷爷收了小明的40个1角硬币, 又给了小明4张1元的纸币。你们说老爷爷的4张1元的纸币换小明的40个1角硬币公平吗?为什么?首先, 组织学生小组操作探究:有的学生将这4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 每10个1角放在一起, 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 4个这样的10个1角就是4元, 所以40个1角和4元是相等的。第二, 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用这种方式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知识有些是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运用的, 但没有找到规律, 可以运用经验,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 把经验提炼为数学, 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理解了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门学科。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体验成功。如布置任务, 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学生要观察思考: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 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 每个学生都有体会来跟同学交流, 个个胸有成竹, 争先恐后发言, 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不活跃吗?
二、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出的问题编成简短有趣的小故事。如在推导“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 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结果不变”这个规律时, 我采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开导学生: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老师准备买一些礼品发给同学们, 我来到大商场, 营业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礼品的价钱, 最后我相中了一种每包12本, 每本5元的笔记本。根据我们班的人数我需买4包, 正当我算该付多少钱时, 营业员告诉我需付240元, 我感到很惊讶: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样快?大家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笔帐该怎么算。于是学生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奥秘中去。如在指导学生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 巧妙地运用《西游记》进行问题的创设, 用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创设简单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故事的王国中学习掌握“9”的乘法口诀。这样的学习还有哪个孩子感到枯燥?还有哪个孩子不积极投入知识的学习中?
三、多变的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时提供的情境图包含的信息比较丰富, 要充分加以利用, 在同一个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自学, 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 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 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桃林湖春游, 学生650人, 教师27人。桃林湖售票处写着:成人票每张8元;学生票每张4元;团体票每张6元 (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 。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 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题目一出示, 学生就颇有兴趣, 积极开动脑筋, 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以下是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1:8×27+4×650=2816 (元)
方法2: (27+650) ×6=4062 (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3人, 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
30×6+647×4=2768 (元)
……
针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出不同的解法, 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四、回味性的问题情境
这种问题情境一般出现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个满意的学习结果, 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 更要让学生留有余味, 为以后的课埋下伏笔,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素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一节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 而恰恰是新知识滋生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课的结尾, 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悬念,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如在教学《找周期现象规律》一节时, 我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这样的悬念:如图“▲△△▲△△▲△△……”, 我们已经能按规律找到某一个三角形的颜色。如果这里一共有20个三角形, 你知道黑、白三角形各有多少个吗?此问题的提出, 必将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既巩固了学生对规律的运用, 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留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的应用范围, 发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以上是笔者的点滴体会, 不妥之处恳请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 培养 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6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升学为竞争目标,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教育,只重视课内而忽视实践。数学教学更侧重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我们要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而现在我们的教学长期脱离实践,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好数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学生无法回答,甚至有的数学老师也回答不出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充分不断的提高。
一、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教学中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课堂上由于重教师传授,轻视学生探索,忽视实践,缺乏对自主性的培養,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少,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能彻底释放,导致创新意识淡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二、数学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获得大量信息。如介绍科普知识,参观科技展览馆,组织各种各样科技实践活动操作等。
三、数学实践活动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
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禀赋、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相当大的,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进度的同步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开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新天地。
四、数学实践活动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
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同步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活动,精力充沛,加之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很容易受具体事物感染。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实践活动,在互相交往的合作中进行智力活动。教师适当引导他们概括归纳应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活动的内容化为理性的思维,掌握规律。给学生适当自由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见解及行为习惯,这些既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英勇顽强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同时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数学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换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实践活动之一。
五、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当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 “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说给学生一张统计图表,他们可以简单的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大量的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
2.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 “要我做为我要做”。
3.层次性:由于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
4.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
5.“统一”和 “自由”相结合性。由于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有时含有隐性的特征,如果放任自由,活动内容就得不到监控,例如测旗杆高度,如果没有统一参照物,没有规定的测量目标,那么他所测的物体长、宽无法说明他到底有没有实践,也无法一一证明他们的答案准确与否,所以有时活动内容必须统一。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数学教师学习、领会、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活动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开设实践活动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 “全面发展,各有所长”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本次集体备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如何上好《数据的分段和整理》以及《条形统计图》这两课,我认识到教师首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使学生经理收集、整理数据和绘制统计图的`全过程。激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在做中思考、做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问题”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具体做法是:
1、创设生活情境,师生共同探索统计表形成的历程
为什么要制成统计表?统计表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对统计表必要性的质疑。老师首先要有学校现实生活入手,创设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制校服,启发学生课前把班级里的学生身高记下来。面对收集整理数据的困难,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到用统计表的方法,然后明确按服装大小对应的范围,分段整理数据。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用“正”字的方法简单实用。
2、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索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教学《统计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尝试独立制图的格不够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一个格表示两个单位、或五个单位、或十个单位。让学生体会到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一个格表示几个单位。在交流中感受条形统计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便于统计数据的比较。
此外,做书上练习题时,要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感受我国上海在世界大都市中的地位,增强民族感、感受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时候,心情很是糟糕,也总有遇事莽撞,意气用事得时候,也有事后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让学生写日记、开展道德长跑活动,以作文的形式,鼓励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及时的反思,总结个人得与失,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起初,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我总是习惯于将学生进行一番批评,找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责令他们改正。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似乎已经接受了教师的批评,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因为教师的言语等不够慎重,或是教育方法不对,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他们总会想当然的以为教师在找他们的麻烦,而并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就与我们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
在学习了“魏书生的工作方法”之后,我再遇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写“两个自我的对话”,写“心理病例诊断”,写事件说明书,改变教师的单纯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用良好的态度就、情感,高尚的情操,来改变学生恶劣的态度、卑微的思想。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的的确确促进了犯错学生的思想改变。
然而教师所面对的是整个集体,而不单单是一个人。当班级中出现一定的不良情绪、不好的苗头时,则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的反思、辩论。
进入初四以来,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日益加重,再加上学生的学业基础、认识观、价值观的差异。面对者日益繁重的学业,日益疏远的同学关系,日益下降的成绩,看过许多不平事,遭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总会有许多的困惑。
作为班主任的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的优势,将学生的练笔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前段时间,初四刚刚开始开始课间跑操,部分学生怨声载道,投机取巧者更是不再少数。我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细致分析课间操的价值,借助《课间跑操的乐趣》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去寻找其中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有利的一面,让积极上进的心态始终占据学生的思想领地。
针对小部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我在班级中开展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弊端》的文章,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消费主体和特殊身份的中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从思想上给以引导和教育。
当然,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建议,这样的反思教育效果才是最好的。而学生对于教师的不信任的态度一旦形成,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更加上学生的思想的懒惰,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的改变学生的思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
统计这部分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统计的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但让他们真正理解统计的全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我所教的班级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到第七单元《统计》时,我问学生:“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统计了,你觉得什么是统计?什么时候要用到统计?”学生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说,统计就是填一些数;有的说统计就是加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有的说是画“正”字;有的说就是画条形,涂上颜色;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我不禁反思:统计难道就是让学生会根据数据计算,会制统计表、统计图吗?不,绝对不是。是不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收集数据的具体细节上:如多样化的符号表达,可以用○、△、正字等记录等等,是不是我让学生根据数据去计算的太多了?这些当然必不可少,可是只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去制图,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发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收集什么样的数据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尤为重要的内容呀!
课标中也一再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统计表展示的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该怎样落实课标要求,尽快的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我对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尝试。
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本册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且有一个最大变化是随着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一年级代表1个单位改为代表2个单位。书上的例1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情况,如果准备小动物图片,让学生统计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这种统计过程是教师硬生生的抛给学生的,而不能更好的体现统计的必要性,怎没办呢?既然统计就要统计与学生生活或学习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统计价值的。时值12月份,正好我们学校少先队正在搞一个“不把零食带校园”的主题活动,主要倡导学生早晨要吃好早餐,不带早点进校园。我为何不利用一下呢。
上课时,我将学校的这一主题活动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并提出想了解同学们吃早餐的情况,吃的科学不科学?学生顿时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要回答我。我看水到渠成了,就装作一副听不清的样子并以“不能全面了解情况”为由把问题交给了学生,终于学生按捺不住了,有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在全班做个统计吧!”这正是我想要的呀,学生已经有了统计意识。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们讨论该怎样去统计?学生们说一个一个去问,在黑板上做记录。立刻就有学生说:“老师,那不行,万一种类太多,那要写一黑板呀!”是呀,怎么办?有学生提议,挑几种同学们经常吃的主食吧。好,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几种比较大众一些的主食:馒头、面包、油条、米饭、面条,为了更全面,我们还设了“其他”一栏。
统计的项目写好了,问题又来了:“一个一个的问,全班60多个学生问一遍多耽误时间啊。”我故作发愁状。这时数学小组长们发挥了作用,他们主动要求分担我的忧愁,拿起笔和纸来,走到了小组员身边去调查、了解、记录了。我一阵欣喜:同学们自觉的去小组合作了!很快6个小组就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数据收集了上来,逐一给我汇报,我将数据进行了汇总填入统计表中。我又提醒学生:“怎样保证数据全不全呢?”学生即可将每一项的人数相加和本班人数核对发现无误后才进行下一项。这里也帮助学生养成了检查的好习惯。
接着我领着学生在方格纸上制图。吃面包的人数最多有32人,可老师准备的方格纸上竖着数只有20个格怎么办?这和学生以前的固定思维一格代表1个人发生了冲突,学生还是动脑筋说出来:“格子少就一格多代表几个人吧。”我和学生们一起定夺:根据需要就一格代表2个人吧。同时我也问学生:“如果调查的是全二年级或全学校的情况,数据就更大了,怎么办?”学生思路立刻放开了:老师,可以一格代表5个人、8个人、10个人、15个人、20个人、100个人。学生们已经会根据数据的需要调整一格所代表的单位数了。同时我也提醒学生选择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时,尽量选取一些容易标数、容易算的数,如5个、10个、20个等,一般不选那些3个、8个等这些不方便计算的数。学生此时已经很明白了。
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接下来就是对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了,同学们总结了全班早饭吃面包的人最多,吃面条的人最少等等。我又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早餐,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或想法?学生立刻交流起来,有些想法还真让我佩服。有学生说早晨吃面包喝牛奶很有营养,可以长高个;有的提醒大家油条是油炸食品,含铅量高,不易多吃;有的说方便面是垃圾食品,不如挂面营养好,要少吃;还有的同学说,必须坚持吃早餐,因为一天之中早餐最重要,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不要边走边吃早餐,天气冷容易吸凉气,也不利于消化„„
一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十足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讨论、交流、合作、倾听,这正是每个老师想要的课堂呀!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它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提前预习, 减少在字词等方面的理解障碍。同时, 师生互动应体现出较高的质量。课下要留给学生以拓展延伸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强调与其所学专业、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整个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分组学习完成若干任务的形式进行, 形成独具特色的动态化课堂:即动起来, 让学生身体参与;活起来, 让学生智慧激发;笑起来, 让学生兴趣发生。
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学习活动可设计三个方案以供选择。
第一个活动: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在课文学习部分, 要求学生跳读全文, 找出文本中描写荷塘、荷叶、月色、心情的相关句子, 体会清幽、朦胧的境界。可从文本中找出运用“叠词”、“炼字”、“修辞”、“意象”的例子进行分析, 体会经典美文的特点。在活动过程环节, 要求学生搜集诵读比赛所用材料, 文体以散文为佳。掌握经典美文的选取、朗诵的技巧, 感情的抒发表达方式, 强化自己的诵读能力。公布备选材料 (必选和自选) 。正式比赛时, 每位参赛选手按照自我介绍、必选篇目诵读、自选篇目诵读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在活动评价环节, 要关注选手所选文本是否与美文要求相匹配, 在朗读过程中是否流利、顺畅, 是否能将文本中寄寓的感情 (如“颇不宁静”) 恰当地表现出来, 仪表是否大方、得体, 表演形式上是否有创新等。根据评分为优胜者颁发“最佳诵读奖”。
第二个活动:手抄报展示———我心中的月亮。在课文学习部分, 通过朗读全文, 找出文中对“月色”进行描写的句子或关键词, 探讨这些句子或词的规范性, 并体会它们所传递的复杂的情感以及是心情如何变化的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在活动过程环节, 全体同学自由组成四组, 分别以“思乡之情”、“边人悲愁”、“情感无奈”、“时空永恒”为主题, 多渠道搜集、摘录带“月”的诗句, 要求有基本完整的意义且包含有鉴赏的具体内容。可以按诗的体例搜集, 如“五绝”、“五律”, “七绝”、“七律”;或者按作者的不同来进行, 如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将搜集成果整理、归类后设计成手抄报的形式展示, 并进行集体诵读和鉴赏, 以讨论方式合作完成。在评价环节, 侧重于所摘录的句子是否符合本组规定主题, 语句是否优美规范, 是否带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手抄报是否美观合理等方面。根据评价表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给其团队颁发“精诚合作奖”。
第三个活动:导游资料制作———荷塘月色一日游。在课文学习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 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 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景物, 找出文本中描写美景的关键词或句子, 体会语言的规范性。然后, 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出作者从世俗到超脱的人性之美的。在活动过程环节, 在学习导游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全体同学分成四组, 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 体现分工合作的原则, 制作讲解用导游词、图片或视频文件。选出游客 (即评委) 若干, 全程参与游玩活动。参赛选手根据抽签结果依次进行展示, 每人限时10分钟。在活动评价环节, 侧重于导游词是否准确无误地表现了荷塘月色中蕴含的美, 在语言的使用上是否规范、生动、形象, 是否体现出心情随景点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导游的讲解是否富有表现力等。根据评分标准为得分最高的同学颁发“最佳导游奖”。
上述每个活动方案均要求在二个课时以内完成, 一般而言, 用第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第二课时完成设计的活动。
在课外可设计拓展训练环节, 可要求学生选取身边的一个美景, 用两到三句话进行概括, 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 规范地使用语言;或要求学生利用网络, 搜集所心仪企业的企业文化资料, 用三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观, 注意语言的精炼与规范;或组织好语言, 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家乡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景点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动课;自主性
一、教师要选好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其实,活动课是很好的,可是就因为要花费教师许多精力和时间,又受到场地、时间限制,开展不起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过语文活动课对于学生来说好处很多的,因为它实践性强。我们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真正使学生动起来,选择内容必须做到如下要求:第一,内容必须具有可实践性。因为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改变了学科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观察,在
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第二,内容必须具有需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在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三,内容必须具有竞赛性。这一类内容大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比如说,我们开展背诵唐诗比赛活动,我们先把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每次有一名代表背诵一首诗,作者和诗句全对时得10分,如有两处及两处以下的错误得5分,有两处及两处以上错
误不得分,学生各尽所能,为本组争光,展现他们的
才华。
二、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第一,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第二,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第三,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第四,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
总之,语文活动课是课改后语文教学中的“新兴事物”,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胜利乡中学)
第一,要多看原版英语报刊文章。比如在英国著名媒体Guardian中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US envoy to Iraq: ‘We have opened the Pandora‘s box’中的第一句话“The US ambassador to Baghdad conceded yesterday that the Iraq invasion had opened a Pandora‘s box’of sectarian conflicts which could lead to a regional war.”很多同学可能看过后不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美国大使承认侵略伊拉克的行为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盒子吗?显然是不对的。其实,Pandora‘s box’这个短语是一个英语传统习语,Pandora 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从天宫下凡的人类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 之意表面上看来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造成极大混乱”。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驻扎巴格达的美国大使昨日承认由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造成了当地的宗教斗争。如果每天可以阅读一两篇原版的英语报刊文章,遇到类似于这样不会的习语查查字典,再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里,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写作文的时候能加上这样一句,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在 2006年10月份的托福考试中的独立写作部分的题目是“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n twenty years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use than there in today?”如果想赞成这句话的考生,想表达汽车是污染之源可以就这么写:“Car is the Pandora’s box of pollution.”这当然比“Car is the cause of pollution”高明很多。
第二,可以选择性地听听VOA的相关节目。在VOA Special English节目中,每周日Report固定节目为Words and Their Stories(词语掌故)。它的内容主要是各种词汇与短语、习语、俚语的典故与表达方法的说明,长约五分钟。这一专题节目的一大好处在于,听众可以听故事的过程里了解每一个词语生动有趣的词语和习惯用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可以主动地掌握知识。比如在2008年2月3日词语掌故的节目中,与hit 相关的各个习语就得到了介绍,在介绍“hit the spot”的过程中,播音员先介绍这个习语的起源,原来“hit the spot”一开始的意思是射箭正达靶心,后来随着历史的进展,这个短语的意思渐渐演变成了特指食物或者饮料特别让人满意的意思。最后还给了听众一个例子,百事可乐在多年前曾经出了一首广告歌,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Pepsi 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our ounces,that‘s a lot.”意思就是百事可乐让人们十分满意。用这种方式学习,学生们可以较完全地了解到一个习语的方方面面,这样对它的记忆也会较为牢固。
另外,对于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适当地阅读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作《圣经》,由于《圣经》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包含了一些古英语,所以并不建议水平处以中等以下的同学阅读。比如《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另《申命记》第32章也出现“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the apple of the/ones eye (眼睛中的瞳孔)现译作“掌上明珠”,表示特别珍视的东西。在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他最爱他的小儿子。就可以不用“He loves his youngest son most”,而使用 “His youngest son is the apple of his eye.”这样,写作就会变得地道很多。
当然,习语英语行文中只是起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大篇幅地使用。如果用的过多也会引起读者或考官的反感。而且习语的使用难度比较高,很容易使用错误,成为扣分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应用英语习语时,不但要把习语用好,而且要用巧。
托福写作高分必备过渡词
大家都想一次和托福说拜拜,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拿到高分成绩呢?当然少不了平时的练习和技巧运用啦!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托福写作高分必备过渡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渡词在托福写作中可以分成两类,分别表示时间和空间。
1.表示时间的
next 接下来
one afternoon 一天下午
one day 有一天
one morning 一天早晨
recently 最近
since then 自从那时起
soon 不久
Soon/shortly after ……之后不久
suddenly=all of a sudden 突然
then 然后
to begin/start with=in the first place 首先、第一点
af first 起初
after a while 一会儿
after that 那以后
after that 那以后
after/before dark 天黑后/前
afterward 后来
as a young man 当…… 是个年轻人的时候
as early as 早……的时候
as soon as 一……就……
at last 终于
at the age of… 在……岁的时候
before, the other day 几天前
earlier, until now 直到现在
early in the morning 大清早
eventually 最终
finally 最后
immediately 立即、马上
in no time 不一会儿
in the end 最后
lately近来
later 后来
meanwhile=in the meantime=at the same time 在此期间、同时
2.表示空间的
above 在上方
across 在……的另一边
against 靠着、抵着
around 在周围
at the back of 在后面
at the bottom of 在底部
near to 在……附近
next to 与……相邻
on the edge of 在……的边上
on the right/left 在右/左边
on top of 在……的顶部
opposite to 与……相对
over 垂直在上
to the right/left 朝右/左
under 垂直在下
before 在前
behind 在后
below 在下方
close to 靠近
further on 再往前
in front of 在前面
in the front of 在前面
永嘉中学 陈维斌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旧格式的束缚,面对特殊环境下的高中女生体育课该怎么上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对其体育兴趣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有机会进入高中继续读书、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女生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成人女子所具备的特征。这个时期,她们的心理、生理活动表现较为丰富。从生理上讲,她们的性特征发育明显,皮下脂肪增厚,肌肉力量薄弱,运动机能相对下降,兴奋性高,情绪不稳。面对着当前这样的现状,面对着我校的实际情况与条件:场地稀少、器材缺乏、学生人数多、好动者少,难度可想而知。
永嘉中学做为刚搬迁的学校,由于学校整体环境所限,学生参与活动的场地、时间几乎没有,大多数学生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据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普遍在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永嘉中学的学生体质就更显的不容乐观,我也做了一个小的测验,对比的结果是高一好于高二,高二好于高三,这也说明学生一直处于下降阶段。
别人都说“穷则思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也应该始终思变,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要肯动脑,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只要多想,收获是非常巨大的。
一、人数多的解决思路:
想法1:就是采用项目分流,依据各自喜好和兴趣,自行选择内容学习。比如说允许学生回教室自习或则去图书馆看书,剩余想活动的人安排锻炼。(前提:课的前半段都设计有中长跑素质练习,要求所有的人都参与。)
想法2:利用稀少的器材进行分项练习。比如说我这堂课安排篮球、羽毛球、跳绳三个内容,让学生自由任选其中之一,教师进行轮流指导+优秀学生辅助教学与帮助。
想法3:将班级分成两部分,每堂课轮流选其中一部分人参与教学,另一部分可自行活动。
想法4:教学内容设计简练,减少内容量,将本来一节课学完的内容分为两节课学,也就是说放大教学内容,这样可以顾及全面。
二、场地与器材缺乏的解决思路:
想法1:因地制宜,利用教学楼四周的水泥道,图书馆内的空场地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跑、跳、柔韧等方面的练习。
想法2:教学设计以限制场地和无器材的设计为主,比如说武术、健美操、舞蹈等。
三、学生好动者少的解决思路:
想法1:搞好高中入学女生的健康卡片,做好摸底工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做好各种登记工作,以避免各种逃避体育课或体育课偷懒的情况出现。
想法2:提高兴趣,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锻炼,加以必要的奖惩措施,比如说今天这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教师可以满足她们下节课要求怎么上就怎么办,一切以她们为主;或者在没有完成本次课任务的人再加量练习;或者达到规定要求方可自己活动等。
在现实实施过程中,为了对学生负责,也为了使学生体质有所改变和提高,我设计的还是以最基础的跑为主,学生第一节课时表现的相当积极,可第二节开始个别学生就有抵触的情绪,甚至都出现说我怎么变的那么的残忍,不过在我的坚持与开导下,现在学生基本上开始适应了,主要体现在:以前一听跑就害怕到现在的不怕;以前跑的圈数1大圈到现在2大圈的变化,甚至3大圈也不会叫苦,虽然有一小部分还是出现偷懒的现象,但这是可以允许的。
【摘 要】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特定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能力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本课案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这是此课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语文;科学论文;实践;教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6-02
一、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核心价值
要上出一堂真正的好课,除了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外,更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恰当地确立课堂的价值和核心价值。本次课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会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本班学生进行调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选择课题、怎样收集资料、怎样分析、研究和思考,最后编写提纲。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牢固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到“实事求是”。养成良好的调查、实践的习惯,为其今后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是:
1.懂得论题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收集研究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能结合实际编拟科学论文的提纲。
二、怎么教——教学方法及步骤
授课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
第一节课教学方法及步骤:
1.导入。(5分钟左右)
教师不应该只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及今后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本单元的内容对学生今后写毕业论文或工作后写科技论文都会有所帮助,所以,通过对教材的开发,本次课主要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掌握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记住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第三册上有这么一个单元很重要,也很有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三册第100页,单元训练。有科学论文的结构及特点,在毕业前写论文时或者在今后工作中要撰写科学论文时别忘了翻看一下。
板书:
单元训练
(语文,第三册,第100页,科学论文)
2.教师讲授为主。(25分钟左右)。
⑴科学论文是在科学领域中表述研究成果与见解的文章。
单元训练第一、第二题是在强调科学论文的特点和价值。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科学论文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立论切实,从实际出发,不凭主观臆断;
论据确凿充分,要花大力气调查实验和收集资料;
论证主要采用归纳法,结构严谨周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科学论文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创见性。
板书:
特点:科学性、创见性、专业性
⑵单元训练第三题:科学论文的结构组成
板书:
结构组成:标题、作者、摘要、引论、本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⑶、单元训练第四题,调查统计发现:
查阅资料占总用时的50.9%,调查实验占32.1%,研究思考占7.7%,撰写论文只占9.3%。
可见,查阅资料占据了一半时间,而实践调查又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查阅资料重要,调查实践也很重要。因此,从实用、够用和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次课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着重采用语文实践活动方案。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这样对学生看懂论文和撰写论文都有益处。
3.学生分组活动★
⑴确立选题(5分钟)
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选择大家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话题。题目有:
a.生活费开支情况调查
b.学生知晓父母生日情况调查
c.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d.参加学生社团情况调查
e.考证情况调查
f.本学期实习情况调查
g.其它
学生分成小组后,要求他们确定负责人、团队名称、选题等。
⑵设计调查问卷(10分钟)
确定选题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一些问题。如选择“生活费开支情况调查”,可设计:
一个月消费是多少?、
主要有哪些消费?、
一天的伙食费大约是多少?……
⑶调查(下课10分钟)
设计好问题后,先记录本组成员的调查情况,及时补充、修正。再利用下课休息时间,分工协作,尽量去调查更多的人。
第二节课具体方法和步骤:
⑷部分数据分析,画图,找切入点(10分钟)
a.将调查的数据进行汇总,或分类或归纳。如“生活费开支情况调查”,列出:
最高消费金额?
最低消费金额?
平均月消费金额?……
还可根据性别再进一步细化。
b.再将统计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扇形、条柱形、曲线形等,因为我们讲过图表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
c.通过分析图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考:
哪些消费是必不可少的?
哪些是可以节省的?
今后如何消费更趋合理?……
⑸撰写提纲(30分钟)★
前面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接下来,小组成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要把调查的情况写成书面文字,这是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填表:
关于﹡﹡﹡﹡﹡﹡的调查和研究
作者:
一、研究背景:
二、主题阐述:
三、方法和过程:
四、主要收获和体会:
五、主要问题和建议:
(6)教师小结、点评(5分钟)
明确指出本次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感悟语言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
三、为何这么教——感悟及反思
1.课改目标的需要。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特定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职业学校摆脱了应试目标和普教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能力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此次课的一个亮点。
2.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语文实践活动是以实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为目的,它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3.教师发展的需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其基本理念包括:突出主体、面向生活、注重实践。作为教师,是活动课的总导演,要精心准备——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合理组织——注重方法指导,加强过程管理 ;巧妙评价——开展活动反思,让学生体验成功。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认识。”本次活动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一、突出娱乐性, 快乐地“玩”
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玩”起来, 就要让活动显现出娱乐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并组织他们开展和参与语文课外活动。当然, 激发兴趣的方法和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谭青峰老师在《享受语文》一书中就特别强调“玩”语文智力游戏。我实践中就作了如下的尝试:一是做扑克游戏, 即将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归类整理, 制成扑克, 让学生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做游戏;二是做猜谜语、字谜游戏;三是做成语接力游戏, 规定一个字为开头或为第几个字, 看谁说写得多;四是让学生做一些与语文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游戏, 等等。由于这些活动有相当的娱乐性, 因而极大地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突出自主性, 主动地“玩”
自主性, 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进来, 才能真正达到语文课外活动的最终目的, 即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所以, 我们一方面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方案, 并按方案开展活动。具体可以这样操作:由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小组, 设计活动方案, 再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并进一步完善, 然后开展活动。另一方面, 活动的组织应该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 在活动中, 教师除做适当的指导外, 切不可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如举行故事会或演讲会, 教师则可以将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 而后的组织和主持工作,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就行。
三、突出实践性, 有效地“玩”
语文的课外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接受新的知识, 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这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一方面是在课外读写活动中实践。现在, 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了, 我们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如在班里开展图书交换阅读和交流阅读体会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又如在班里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更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坚持的活动。同时, 我们还要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课外自由写作, 如写日记、随笔、观察札记等。另外, 指导学生编写黑板报、课本剧、手抄报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它能从信息的收集、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课外听说活动中实践。如指导学生课外进行朗读、背诵、广播、演讲、讲故事等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
四、突出多样性, 广泛地“玩”
对“玩”语文课外活动的多样性, 谭青峰老师在《享受语文》一书中归纳了多种形式:“玩”汉字的书写, “玩”做文学主编或编辑, “玩”文学创作, “玩”健康有趣的语文幽默搞笑, “玩”语文智力游戏, 等等。而我在实践中则把适合于小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归纳为:一是课外读写型活动。如阅读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等。二是课外听说型活动。如让学生开展诵读、演讲等活动。三是娱乐游戏型活动。如让学生讲健康幽默故事笑话、脑筋急转弯等。四是实践型活动。如办校刊校报、编手抄报、做小型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突出激励性, 积极地“玩”
所谓激励性, 就要用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调控课外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班里建立一个激励制度, 让学生的活动成绩得到适当的认可和肯定。另外就是这个激励制度其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表扬、鼓励与奖赏, 哪怕是一阵掌声、一朵小花等。再就是要把竞争引入各项活动之中, 开展竞赛形式的课外活动, 如校园主持人大赛, 演讲比赛, 相声、小品、课本剧大赛, 手抄报或黑板报设计比赛, 等等。在这些活动结束后, 要大力表彰优胜者, 表扬积极参与者, 而且要把学生取得的成绩记入成长档案。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供学生做物理实验,如利用吃饭用的筷子和水就可以做光的折射现象的小实验等。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尝试”,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条件。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所表现的物理知识是最直观的,给学生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展示自我。学生做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等,又可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做这些实验使用的器材不受限制,回家后自找材料,人人能做到;从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尝试”着完成,这都有利于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尝试”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 家政教学计划
★ 小发明的范文
★ 家政服务协议
★ 家政新年工作计划
★ 家政 服务 协议书
★ 家政服务合同格式
★ 四年级小发明作文
★ 四年级小发明作文
★ 小发明作文100字
本该周二就准备讲授的《乘法分配律》今天上午终于开讲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节课是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就乘法分配律的公式经典形式,部分学生掌握牢固就很困难,更别说其他三四种类型了,特别是本节课讲授之后,学生更是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知识混为一谈、题目做的一塌糊涂。
为了这节课昨天做了太多的准备。上午上课时间把之前学过的有关运算定律全部复习一遍,中午辅导让学生自己预习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昨天晚上九点多心里还在设计今天的例题。刚开始想按部就班的依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授课,但是考虑到这个设计会让后面字母表示公式的教学有所难度,而用字母表示公式的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考虑到这里,就果断的舍弃了书上的例题,一筹莫展之时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几年前吴正宪老师讲授这节课时候,运用的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进行推导教学的,思前想后,又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把教学设计进行了细化。
一、乘法分配律数字公式的推导。
1.利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早在三年级就学过的知识,例题出示后学生马上在练习本上做题,做完的同学还知道互相检查,然后自信满满的举起小手,希望我能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2.抽取学生把求长方形周长的三种方法全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出示这样的式子:(5+3)×2○5×2+3×2,学生很快得出中间应该填写等于号。
3.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联系。这个环节相当有难度,课堂大约空白大约两分钟,学生还是没有正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是把算式重复了一遍。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结合例题开始引导,我问同学们:“你看长和宽在算式中的位置,然后再说”,有几个同学开始领悟到:“长加宽的和乘2,等于长乘2加上宽乘2”。虽然和公式的描述还相差一点,但这句话准确的表达了式子的意义,也算是比较完美的答案。
我决定不再继续探究,数学概念虽然要求语言的严谨性,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且可以准确去表达式子意义的情况下,再去进一步总结概念的意义,我害怕学生们会有疲惫意识,更害怕他们会认为数学课时味如鸡肋的,从此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的推导。
1.这一步我的设计比较简单,我问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这时怎么求周长呢?你能用上面的等式表示吗?”学生很快就列出这样的算式:(a+b)×2=a×2+b×2。
2.总结概念。看到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总结概念的时机到了,就抛给同学们一个问题:这就是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你认为“分配”二字在上个算式中说的是谁呢?学生们只是稍微思考一下就很快得出:“分配说的是括号里面的数字,都必须和括号外面的2相乘”。“对了,同学们回答的相当好,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最后我给同学们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家庭中你爱爸爸、你爱妈妈和在一起就是你爱爸爸和妈妈,道理是一样的。”
然后开始做乘法分配律的有关习题,并且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做一部分题目,学生在总结逆运用时,对于括号外面数学的把握非常精准,孩子们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数字是重复的,说明括号里面的数都和它相乘,所以应该把重复的数字放在括号外面”。
一、运用教材, 破除创造神秘感
科学课中常常听到同学们说起创新设计、创造发明如何如何难, 其实只要用心观察, 与学生交谈, 就会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产生这种神秘感的原因其实只是学生对创新设计、发明创造不了解而已。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创造的活动中来, 教学中我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通过讲述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号召学生学习他们发明创造的精神,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决心。同时利用身边的事例讲述本校在历届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作品, 帮助学生们消除创造发明的神秘感和克服畏难情绪, 从小树立起“我是小小发明家”“创造发明我能行”的豪情壮志。
二、巧用教材, 尝试创造活动
利用科学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尝试开展创新活动。教学中我针对科学课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学习进行评价, 开展“争当小制作能手”“小小发明家”“小小实验家”“小小科学家”的活动。如我在教《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时, 出示了几种常见的保温杯, 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各自的科学保温原理, 分析存在的弊端。而后出示一个普通的玻璃杯, 提出问题:你能使它保温吗?能改变现在的模样吗?可以模仿或借鉴哪些保温方法?可以增加些什么?可以与哪些物品重新组合?可以增大吗?可以颠倒过来吗?这些问题的提出, 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着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制作保温杯, 以保温为目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写出改进方案和过程设计, 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有一定创意的作品, 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在评价时, 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设计、制作方法的介绍和功能的分析, 然后制作者要接受同学们的质疑, 待解答同学们的提问后, 同学们对制作者还要进行民主评价, 评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和设计好的作品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使学生从创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湖南省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作品“红外线杀菌保温罩”就是其中成功的案例。
三、挖掘教材, 开展创造活动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 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来开展创造活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机械》单元时, 我利用一些常用的简单机械模型、视频资料把一些熟悉的机器如大型吊车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并利用实物模型把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演示给学生, 如齿轮传动、曲柄连杆、螺杆齿轮等, 这会为他们今后的各种设想打下一定的基础。利用这些简单机械就可以设计制作结构不同的多种科技作品。如学习《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时一位学生就设计了一种自动浇花装置:取一个杠杆, 一端放花盆, 另一端放起平衡作用的配重, 杠杆中间还有一个可以沿着滑道滑动的滑块。当花盆里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后, 花盆变轻上翘, 有配重的一端下沉, 滑块随着滑道滑向配重端, 连杆便拉动浇水管下降, 浇灌工作开始。当水浇到一定程度时花盆变重, 于是花盆的一端开始下沉, 杠杆上的滑块滑向花盆一边, 这时连杆带动浇水管上举, 停止浇灌。这件作品选材巧妙, 整体构思合理, 制作灵活多变, 虽花钱不多, 但融于其中的创造构想及不懈努力都是难以估量的。不难看出,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 动手能力提高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另外,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教会其制作方法和技能, 使其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工具, 掌握正确的方法, 制作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下表是依据教材尝试开展创造活动一学年度的内容:
四、依据教材, 指导创造活动
创造不只是光靠灵感, 它也是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 也是科学的重新组合。因此,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一些发明创造活动的基本常识, 掌握一点发明创造的基本技能, 无论是对孩子的创造活动还是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1. 指导学生选择创造课题
课题是创造的契机。小学生往往会好高骛远, 不着边际。我们应注意从学生应用性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帮助他们寻找创造的课题。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找出教学用品、学习用具的“缺点”和“不足”,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六年级学生全凯在上科学课时, 发现老师讲“光的传播和反射”时因无教具上得很费劲, 学生也因无法直观地感受实验现象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于是他开动脑筋思考, 琢磨着为老师设计、制作一件教具。因而从教学活动中找到了创新课题, 发明了用于光学教学的教具“光传播演示器”, 获得了湖南省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形成敏锐的观察力
创造离不开坚实的生活基础, 带领学生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广见博识, 积累丰富的素材对学生创造是大有启迪的。教学“简单机械”时, 让学生观察、了解一些工具结构、性能和使用的方法, 并利用这些工具拆装一些废旧物品, 如旧电扇、旧闹钟等, 让他们研究、修理, 发现问题, 找出劳动工具中的不足。“多功能锤启”“电线线卡扶持器”“多功能电工服”就是他们在亲自体验劳动工具的使用、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世界而产生的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湖南省第二十六、二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教学“生物的多样性”时, 通过讲授“不同的动物, 身上的颜色、花纹不同”启发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研究, 教给他们观察、研究的方法。感性的材料积累得越多, 发现、发明就越真实。在讲授青蛙和蟾蜍时,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形成不同肤色的原因: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 青蛙和蟾蜍的肤色也不同, 青蛙和蟾蜍正是利用周围环境不同, 肤色也就不同来保护自己的。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发明了类似的伪装衣、伪装色, 启发学生根据这些特点去构思、设计自己的小发明, 这样小发明就会更生动、更具体。
3.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
在制作、创造过程中, 教师还可经常介绍一些科技书籍让学生阅读, 开阔他们的视野, 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科普书籍, 同时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可以通过询问老师、查阅资料等找到答案。节假日让家长带孩子们去逛超市, 看看商店里的新产品, 休闲时逛逛修理店以及工艺作坊, 看看工人师傅是怎样操作工具的。通过各种渠道学习, 增加知识的积累。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活动 体验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1-02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的做法与体会是:
一、在讨论活动中提出问题
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讨论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如在一年级“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教学中,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后分组讨论:从这幅图中发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找出多少数学问题?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语言更丰富,提出的问题更多。找出了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大括号({})和问号(?),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大胆猜想出“大括号”表示把括起来的部分合在一起,“问号”表示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提出的数学问题中,有的小组提出:花坛里有一朵黄花、一朵紫花、一朵白花,请问,花坛里一共有多少朵花?并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是求合在一起的问题用加法,列出算式:1+1+1=3。虽然连加的问题应该在后面的教材涉及,但是孩子们能经过小组的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这是孩子们在小组讨论中集体探究、自主学习的结果,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体现。
二、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数学
游戏活动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活动形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等是很有用的。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
三、在操作活动中探究新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创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体验:“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要怎样做比较好?”……这样既进一步深化了学习,加大了思维活动量,又可以达到圆满的验证。
四、在交流活动中发展思维
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不同意见相互碰撞,引发各种正确的、错误的认识差异和矛盾,使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能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交流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口头发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主动参与、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发展。
五、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中主动学习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或仿真性练习活动。学生无论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都会进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这就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表演欣赏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欣赏欲。“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为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用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
六、在竞赛活动中锻炼意志,在练习活动中淀积学习成果
小学生天性好胜,他们的竞争心理一旦形成,就有不可自已之势,非一决高低不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适时采用竞争的方法,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优化练习过程,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动态性练习,促进思维活动成果的淀积,强化能力训练。
七、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在评价活动中活跃学习情绪
知识不能以现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应由学生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去习得。教学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体验主动参与获取成功所带来的满足与惊喜,实现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与情感分不开的,只有在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心理学家孟滋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因此,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是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乐说”数学?12-05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11-06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10-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识字12-1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8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10-24
让学生在赞美声中成长11-15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07-28
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