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精选9篇)
对于任何一种组织来说,由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提案件和历史传统,也就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没中组织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而在这种情况下,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文化油然而生:
1、可口可乐理念:老朋友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
感悟跨国品牌: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市场愈来愈多地涌动着世界著名品牌的身影。作为消费者,很难抵御那些国际一流产品卓越品质和优异服务的诱惑;作为企业,绝不可能无视这些国际品牌强力的辐射和无处不在的冲击。如果把千姿百态的商品市场比作百花园,那么,这些跨国公司的品牌无疑是最绚丽、最耀眼的几朵奇葩。
2、可口可乐:员工是企业灵魂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才战略,努力开发挖掘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司非常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
3、可口可乐:公益活动需要回报,竞争优势独树一帜
通过社会责任,可口可乐不断扩大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并以此实现独树一帜的竞争优势。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可口可乐几乎就是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代名词,但是在可口可乐系统内,企业公民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就是让每个可口可乐的业务单位都成为当地模范企业公民,让可口可乐业务所及的每一个人都能受益。
四、可口可乐的市场营销
1、市场调查
a.商品定位
商品特征:可口可乐综合各层面人士意见认定,其饮料产品属于清凉型,适销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大;更属于兴奋型,适用于各个年龄、职业群体及社会生活各种场合。
消费特点:初次为冲动性购买;使用后若留有好感则习惯性重复购买;对品牌加深印象后则选择性、固定性重复购买。餐饮业、娱乐场所、家庭、学校、单位购买受季节性影响低微。
b.市场调研
走进社区:可口可乐销售公司或营业所初建时,调查工作雇用学生或专业调查公司来做,此后由业务代表去做。
资料搜集:一是由民政、规划等政府部门搜集大比例尺地图,作为从长远战略发展到具体任务落实的基本参照物。二是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不需从政府统计部门搜集关于某个区域人口密度、人均收入等统计资料。每次调查资料参照期为2年。
c.市场分析
区分层次,选择重点:在取得详尽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加以分析,按照购买力、营销能力、市场潜力等因素测算出综合指数,据此确攻击重点。
确定适宜的商品面目:即确定攻击方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销售场所、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习惯,分别选择提供大瓶或小瓶、玻璃瓶或塑料瓶、瓶装或罐装或使用现调机或配备冷冻展示柜等等。
d.市场细分
潜力与现实 根据目标市场全部售点数量、人口密度及购买力水平等因素,将本产品在各区域的最大市场潜力测算出来加以列示;现将已占领的售点及销量一一对应列示,加以对比,使市场开拓任务从总体到各个分区域都一目了然。
2、营销策略及方式
a.渠道深耕
直销取向: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只有实现直销,一来才能把握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二来才能实现营销工作的经济性。减少销售环节,必然节省销售费用,从而为实施产品价格战术扩大了空间,可以更大力度地调动销售眯的积极性、在与同类商品竞争中奠定胜局。因此,即使在某地销售先起步于批发,向直销努务的方向与趋势也坚定不移。
取小弃大: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对批发商的依赖程度越重、批发商的层次越高,公司对市场的失控空间越大,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越不稳固。批发商出现任何问题,公司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即出现问题。但大面积实现直销非一日之功,仍时常需要与批发商打交道。
b.补货
业务员每日逐点索获订单:为了牢牢巩固已占领的阵地,可口可乐公司决不允许因供货未跟上导致别人的产品放进自己的货架或货柜。
专车送达:办事处根据当日晚间汇集的补货需要量订单,通知仓储及运输人员备货,选妥路线,于次日早晨派专车前往送达。
库存商品吞吐流畅:办事处由于能够每日准确掌握订货量,便可合理安排仓储量,既避免了积压,又可以适当的提前向公司发出要货申请,从而使库存商品得以流畅吞吐。另外,生产企业亦可根据及时准确的供货需汇总,及时准确地安排调整各品种的生产计划。
c.抓典型
建立会员店:将有一定经营实力且影响面较大的客户,采取会员制形式加紧业务与感情联络,巩固市场。
树立模范客户:对于能够协助公司在售点上做好促销宣传、货款结算及时、销量较多的客户,公司将其树立为模范客户,将受到公司的优先关照、公开推举表彰、经影响其他客户。客户也需要以此来博取市场管理部门的信任和消费者的好感,扩大其声誉及销货额。
d.每日巡访客户
已经销本公司产品、暂未经销但有经销可能的客户均需要巡访:巡访客户是业务巡访每日必做的、例行的、主要的工作。对于已经销本公司产品的客户,巡访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昨日销售情况、落实补货需要量、听取消费者反映与商家建议等,还要特别注意亲自动手整理好本公司产品的货架陈列方式、擦拭低温展示柜等,不断加深与商家的友情,巩固和扩大销量。
对业务员的监督管理:可口可乐公司认为,最低层人员是能否落实最高层决策的关键。一是为了保证管理跨度与力度,可口可乐系统限定每个管理人员的管辖人数最多不超过6人;二是业务订单与实物送达分人负责,前者由业务员去做,后者由运输司机去做。三是实行工资加佣金的付酬办法,确定佣金多少的依据是
销售计划完成比例的高低。三是收支两条线,业务员及各销售网点的销货额必须及时全部交回公司财务部门,所需费用由公司总经理批示财务部门拨付,不允许坐支。
五、可口可乐的企业战略
A、公司层战略
(一)合资战略—共赢策略
可口可乐公司主要采用的是合资和特许经营的方式。可口可乐采取和多加企业进行合作经营方式。比如说和雀巢的合资合作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战略是在有效的盈利前提下,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它的饮料系列。
(二)本土化战略
所谓越是国际化,就越是本土化。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后就充分采取了本土化战略。
具有高质量的产品和准确的定位并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要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得把其产品的信息准确迅速地传达给消费者,树立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建立消费者对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偏好,从而鼓励消费者从其他品牌转向购买可口可乐,为此,可口可乐必须以广告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传播活动。它将自己的强势国际品牌也融入了中国文化。可口可乐在既结合当地文化又不失“国际一流品牌”形象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可口可乐广告注重中国元素的使用。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重视广告宣传,其进入中国市场也不例外,每年投入几千万元进行宣传。
B、业务层策略——差别化战略
差别化战略又称标岐立异战略,是跨国公司通过提供标新立异的产品或服务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为客户提供特殊的利益或满足其特殊的需求,对客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全球营销策略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全球营销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将世界市场视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与协调,以便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方式。全球营销的核心在于“全球协调与营销一体化”。
C、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本土化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的职能战略之一,它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和支持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企业最根本的、长远的竞争能力。
管理以人为本,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员工基本上为本地人,这既可增强对当地的亲和力以及加强对当地文化、市场的了解,又可节约劳动成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品牌,可口可乐有着其特有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而且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
一、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国大陆有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因此而形成的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不同于西方消费者。
1979年,中美建交。同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开始了其本土化的探索。从70年代到80年代,可口可乐的广告仅限于告知性广告,仅是在报纸上登一则小广告,告知人们哪里有售可口可乐,其效果仅限于让大众知道可口可乐这个东西的存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国的经济逐渐起步,电视广告逐渐为大众接受,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也进一步打开,此时的广告主要还是其母国的广告内容和形式——美国亚特兰大总部制作电视广告版本,加上中文解说,以原始的美式风格来刺激中国消费者。比如美国1982年的广告口号“这就是可口可乐”是由“It is Coke”翻译而来。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可口可乐开始全面改变广告策略,包括启用中国明星,利用中国吉祥物进行广告宣传等。可口可乐的本土化,在这一时期以一种一往无前的美式精神展开。
这一时期,可口可乐的广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电视广告,电视广告以本土年轻人物为主角,以年轻人的狂欢聚会为情景设定。二是贺岁广告,可口可乐从1999年开始,每年春节都会推出新年广告大片,大都以团圆为主题。三是借助社会热点,抓住大众心理。可口可乐公司自1928年开始赞助奥运会,从未间断,是世界上连续赞助奥运会时间最长的公司。2008年的奥运会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另外,近几年,网络“萌文化”大肆流行,可口可乐推出昵称瓶,用流行的网络词汇如“白富美”“闺蜜”“纯爷们”“小萝莉”“天然呆”“大咖”等词汇吸引年轻消费者,这也是出于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而作出的营销策略改变。
二、可口可乐的社交互动营销
可口可乐的社交互动营销,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功的范例。通过这些营销活动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的企业精神:创新。
鲍勃·加菲尔德在其营销著作《疯赞》中提到这样一则故事:纽约长岛的圣约翰大学新建的密室中,可口可乐公司员工靠墙放置了一台自动贩卖机。当学生往贩卖机里投币买1瓶可乐时,偶尔会掉出来2瓶,甚至16瓶。有时候掉出来的是一束鲜花,有时候是一块意大利腊香肠比萨,有时是一个16英寸长的潜水艇模型。这些都是藏在墙后的可口可乐公司员工“蓄谋已久”的安排,对于只想买瓶可乐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惊喜。
公司还安排了一台摄像机记录下学生们吃惊的表情,并在添加字幕后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2011年1月1日,可口可乐公司在Facebook主页上发布了这段视频。一年后,这段视频收获了1.5万个赞,点击率达到了400万。
另外一个值得分享的可口可乐贩售机是强制微笑照相机。“快乐”是可口可乐全球宣传的主旋律,可口可乐在秘鲁推出“Happy ID”项目,鼓励人们多多微笑。此外,还有两则表达可口可乐人文关怀及社会责任的营销案例。可口可乐在迪拜一个工人生活的地方设立了一个温馨电话亭——Hello Happiness。迪拜可口可乐联合扬罗必凯广告公司开发了一款可以用可乐瓶盖当通话费的电话亭装置,每一个可口可乐瓶盖都可以免费使用三分钟的国际通话费。最近,可口可乐的创新基因又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在战争及冲突频发的中东地区,可口可乐以伊斯兰传统的“斋月”为主题,移除产品包装上的产品标识,只保留了白丝带,上面有一行特殊的小字——标签只适用于易拉罐,而不是人们(Labels are for cans,not for people),向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世界上本不应该有标签和偏见。
可口可乐的营销实践和广告,借助当下发展迅速的新媒体渠道传播开来,与消费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互动,吸引消费者参与,以低廉的成本和较小的代价拓宽了发展空间。如其全球互动营销总监迈克尔·唐纳利所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高于平均水平的印象,得到更高的消费者参与度。”
这些案例实际上是可口可乐通过社交互动的形式进行的营销活动,却为可口可乐赢来了更多的支持和消费者。这种真诚的社交互动,激发了消费者对于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追捧和热爱。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交织、渗透、影响。然而,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的“一致化”“同质化”。同样,文化的全球化也并非等同于“西方化”。跨国公司这个与全球化相伴相生的经济体,其全球扩张的过程,是其实现商业利益及目标的过程,也是其企业文化传播的过程。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传播,在不同的地域或国家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及困难,其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也决定了其文化的影响力。企业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一个一味迎合本地文化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一厢情愿填鸭式传播的过程。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不乏成功的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传播案例,这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全新的意义。本文将以可口可乐公司的为例,浅析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并探讨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传播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文化传播,社交互动
参考文献
[1]鲍勃·加菲尔德(美),道格·莱维.疯赞[M].陈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129.
[2]吴华,李开.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关系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3(22):49-50.
关键词:国企;企业文化;重要性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1)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使命感。(2)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职工的责任感。(4)加强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职工的荣誉感。(5)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企业职工的成就感。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在新形势下谋求发展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要求企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求企业时刻把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社会责任的核心;要求企业的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因此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紧跟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热情,激发员工的智慧,积极营造团结进取的组织氛围,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企业立足的关键。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又反过来对企业的管理产生整合、激励和引导的作用。企业想要谋求新的发展,尤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更需要以企业文化这一不竭动力拉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从而使企业战略的实施具有执行基础的保障。
(四)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影响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确立,能使企业小至每个员工个人都能获得更多的尊重。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使员工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重视,从而对自身职业的性质产生新的认识,从主观上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愿意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从而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正能量,使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当前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部分企业中往往会出现领导阶层忽视文化建设或重视不够,但不知从何做起,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文化建设的局面,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建设体系。
(二)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隐患
部分企业领导认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但缺乏实质上的精神渗透和相应的培训教育,文体活动和规章制度说到底也只是空谈。员工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就无法将安全第一的观念带入日常的工作中,这对于以安全为要务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三)未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继承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以物为本”的观念, 忽视员工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员工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不能建立奖罚分明的制度体系,这在无形中又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工作
1.宣贯理念,提高认识,营造创建氛围,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品位。加强宣传教育,把企业理念融合渗透到职工的心灵深处,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条和职工的精神风貌,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制定实施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和制作员工行为识别系统手册,印发给公司各单位和全体员工,进行普及性宣传教育,实现规范化管理。
3.推行统一形象标识。结合单位实际,设计制作企业形象识别手册。规范统一员工服装、上岗证、服务窗口的外部标识。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公司系统标识和其他形象识别系统的全部统一。
(二)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首先要把员工的需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企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适时增加员工的收入,并允许员工参与到日常的决策中,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引进外来人才,大胆任用新人,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教育,使员工能够得到提升。规范的制度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每位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健全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形成一整套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保障,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相关机制,“以制度为准则,以教育为根本”,树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从制度上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狠抓考核奖惩,把企业文化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奚小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及路径选择简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20):94.
[2]娄俊,于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文化, 2013(6):72-73.
一,诺基亚公司概况
诺基亚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品跨国公司,总部位于芬兰。在移动电话产品市场上,诺基亚已经多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05年,诺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2.64亿部,是位于第二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1.8倍(其发货量为1.45亿台,市场份额约17.7%),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2.1%。此外,它在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主要是GSM和WCDMA网络)及移动多媒体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并可为企业级的用户提供无线连通解决方案。
他主要子公司有:诺基亚有50% 股份的欧洲诺基亚西门子,英国塞班公司,英国VERTU(VERTU是诺基亚所成立的全球第一家奢侈手机公司,以经营高档品牌的方式,由世界著名的手机设计师Frank Nuovo设计,该机型从外观、用料到功能都绝对称得上有王者风范,平均每款售价高达十几万元人民币。)等。他在全球拥有9个工厂,其中亚洲4个、北美1个、南美1个、欧洲3个想要了解诺基亚的企业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他的发展历史。
诺基亚(Nokia)公司成立于1865年,本为一家木浆工厂,1967年诺基亚与合并后的芬兰橡胶电缆厂联后组建诺基亚集团。1960年,诺基亚正式建立了电缆厂电子部,62年开始研究无线电传输问题
该集团对电子工业进行了大量投资。九十年代时,诺基亚已经初步成为了全球数字通讯技术的先驱,90年,因产业涉及领域过宽,公司一度濒于破产,直到1992年奥利拉执掌诺基亚公司。他将公司业务重点放到电信业,推动了GSM标准制式电话的生产。1994年诺基亚公司股票在拍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1996年诺基亚公司卖电缆及彩电生产业务,并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飞速发展。1998年生产出第一亿部移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移动电话生产商。
如今,诺基亚公司专注于移动通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包括移动电话产品及多媒体、娱乐、通信网络和企业级的解决方案。诺基亚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致力于提供易用和安全的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图像、游戏、媒体以及面向移动网络运营商和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其工作效率。在全球9.3亿手机用户中,有三亿人选择了诺基亚,超过了80%的用户在替换手机时仍然选择诺基亚。不仅如此,诺基亚股票别在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法兰克福以及美国的纽约挂牌上市。在2010年,营业额达到了569.66亿美元,净利润为12.38 亿美元。二,诺基亚的企业文化。
诺基亚是一家“百年企业”,经受了一个多世纪惨淡经营的磨砺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靠企业文化建设凝聚的强大动力,实现了企业综合因素的良性整合,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至一朝腾飞,创造了惊人的宏伟业绩,跻身世界500强之列。
诺基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并不是像刚刚介绍的那样简单,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有两个时间段,正式这两次关键性的转折,促成了诺基亚企业文化的形成。第一是1977年到1988年,这一期间卡瑞·凯雷莫成为诺基亚新总裁。诺基亚能从生产橡胶电缆等传统产品转型为一家高科技公司,功不可没的是他。在卡瑞·凯雷莫的率领下,诺基亚与1981年成功地把简陋的无线通讯器,发展为一种成熟的移动通讯系统,即今天的手机。在北欧移动电话服务网络(NMT)开通并成为当时横跨数国的世界上覆盖面最大,同时也是第一个蜂窝式电话公用网络后,诺基亚开发出第一台NMT450移动电话,成为诺基亚的一个赢利点。于是卡瑞·凯雷莫把目光瞄准了家用电器、计算机、BP机等当时炙手可热的产品。他把股东的巨额资金用于收购德国的一家电视机生产厂、瑞典的一家计算机公司、美国的一家传呼机公司......然而,诺基亚遭遇到强大竞争对手的狙击,诺基亚节节败退。更可怕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在无线通讯技术上后来居上,研制出了第一代手机,并大批量生产,使唯一能给诺基亚带来赢利的手机产品在市场上处处碰壁,公司开始大量亏损。股东们怒气冲冲,诘问中夹杂着侮辱,一起向卡瑞·凯雷莫压来。卡瑞·凯雷莫承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思想重负,以致寝食难安,精神接近崩溃。1988年12月2日,卡瑞·凯雷莫自杀身亡。
然后卡瑞凯雷莫的自杀并没有扭转诺基亚悲凉的局面,1991年,诺基亚遭受奇耻大辱。诺基亚最大的股东竟然乞求爱立信廉价收购诺基亚,却遭到爱立信轻蔑地拒绝。于是救世主出现了,给诺基亚带来转机的就是新总裁约玛·奥利拉。1992年是诺基亚的第二个转折点。约玛·奥利拉经过认真思索,推出“以移动电话为中心的专业化发展”新战略,确定以手机和手机网络设备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诺基亚将以GSM手机为重点,全力以赴,做全球市场,做增值产品,做增值服务,争取成为行业领导者。约玛·奥利拉决定,诺基亚的传统产品——包裹造纸和橡胶制品,电线电缆制造——将一个不留。集中90%的资金和人力发展移动通信,加强移动通讯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五年后将公司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实,诺基亚在卡瑞·凯雷莫的率领下实现了企业转型,但是,由于未能及时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致遭到严重挫折,企业濒临崩溃的边缘。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新总裁约玛·奥利拉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以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灵魂,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实现了企业的“一朝腾飞”。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诺基亚的核心价值观,他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顾客满意,尊重个人,进取成就感,不断学习。
诺基亚的腾飞和发展,首要准则就是应用最新的先进技术,倾企业之全力于创新。诺基亚每个时期的奋斗目标都非常明确,从以手机通讯为发展方向,追求全球高附加值的产品;到创造移动信息社会的名牌;再到提出“把互联网放在每个人的口袋里”,再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始终处在全球技术领先的前沿地带。“顾客满意”的价值观使诺基亚具有“灵敏的反应速度,快速的正确决策,坚定的创新步伐”。当然,是在2011年以前,而现状我们会在稍后提到、“顾客满意”的价值观具体体现为技术创新的“消费者主导论”。诺基亚强调一切要从顾客的需要出发,企业和全体员工要及时发现顾客的需要,尊重和关怀顾客,最终为顾客带来价值,达到顾客满意。
为此,诺基亚对全球各地的用户需求都有一个时时更新的数据库,产品构想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综合了全球不同地区的客户的要求。诺基亚还有一个设在英国的市场调查部门,无论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市场部给他们的建议,甚至是顾客提出的意见,他们都会认真纪录,提供给研发部门。正因为如此,诺基亚开发出的产品与顾客的需求基本是一致的,甚至是同步的。诺基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产品类别进行了区分,包括时尚系列、品味系列、沟通系列、超级秘书系列和活力系列。同时,诺基亚的技术创新是以三项工作为基础。一是对尖端技术与科技动态的追求与把握;二是有很高的顾客满意度;三是有员工高度的自觉意识。而后两项中包含着诺基亚深厚的文化内涵,诺基亚认准的是“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以消费者为本”。
诺基亚不遗余力地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极舍得在研发方面花钱。1998年时,诺基亚用于研发的经费就占全年销售额的8.6%,即13.5亿美元;1999年公司用于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经费达17.55亿欧元,占总营业额的9%,约占芬兰全国工业产品研制总费用的1/4。
而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则体现在诺基亚的员工真正有主人翁的感觉。从80年代至今,诺基亚在全世界的公司几乎都没有发生辞退现象,极少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不仅尊重员工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员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尊重员工独立做出决定的意愿。尊重个人还表现在沟通上,使之成为密切诺基亚人际网络中上、下、左、右联系的最好纽带
诺基亚领导企业的准则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领导是靠影响力,管理则是靠权力,影响力与权力是不一样的。诺基亚的经理与员工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谁也没有权力说:你应该怎么做;谁也不能在员工做出决定前,影响他去做出好的选择。而“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即重在看效果,使员工的聪明和才干、员工的潜能、员工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整个公司、整个团队能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基于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领导-管理模式“可以由四句话概括:一是一切企业活动都以价值观、个人潜能为基础;二是企业要给员工一个广阔的活动平台;三是时时刻刻要让每一位员工都在从事最能产生效果的活动;四是要有步骤地走向成功。
他表现在诺基亚在用人管理上是极其宽松的。员工自我内在的激励去做事。员工的自我激励,本质上体现在员工要求不断地自我创见、自我发展,同时也需要公司承认。公司的内部招聘系统也极其完善,诺基亚公司的结构是”扁平“的,而非集权的,管理方式是呈V字形的倒金字塔型管理。在员工工作调动上是开放式的,有很大的自由度。
为了能够把预见准确变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诺基亚依靠员工之间的通力协作,和不断追求的进取成就感。并通过鼓励企业内部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来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位员工的聪明智慧。诺基亚启动”投资于人“(即IIP)项目正是企业”伙伴关系“思想的体现。项目要求,人力资源部每年必须和员工进行两次高质量的交谈,除了要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外,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帮助员工制订个人在企业发展的下一步计划。与此同时,诺基亚员工的收入是很有竞争力的,包括基本工资、个人工作业绩奖励、国家规定的保险项目及公司内部的特殊奖励等几部分。员工之间收入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工作业绩。除此之外诺基亚每年都会举办以”诺基亚之路“为名的各种讨论会,这每年从下至上、从上到下的头脑风暴会。”诺基亚之路“是保证诺基亚高效运转的特有方式。
其实拥有进取成就感”的典范是总裁约玛·奥利拉。
关于不断学习的方面。企业的成败兴衰,首要的决定因素是人,是拥有知识的人才。诺基亚追求的是永做学习型企业,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头脑清醒,永不自满;思维开放,虚心学习。在各种情况中都能抓住机会学习,愉快地享用知识的人,才是诺基亚人。诺基亚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进入诺基亚的新员工,都要有3-6个月的入职培训阶段,这个阶段因工作岗位的不同和个人适应能力的差别而有长有短。培训是每一家大公司在招收新员工后都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在此便不赘述。
由此可见,“诺基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实现的:一是高层管理者的率先垂范。二是培训与灌输。三是用行为准则体现“诺基亚价值观”。
在说了这么多之后,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科技以人为本”。这是诺基亚的形象广告语,那么诺基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样一种“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呢?首先是这个“人”,不仅指员工,还指顾客,诺基亚的科技非常先进,但是这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其次是这个“本”,说的是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优秀的售后服务等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行为。诺基亚这个广告语,可以说是很好的集中提炼了她的核心理念,并作为广告推出,赢取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信赖,还有员工的忠诚。
三:诺基亚在中国。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诺基亚就与中国建立起了贸易关系。1985年诺基亚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开始了在华的初期发展阶段;1995年之前,中国手机市场一直都是摩托罗拉主导,当时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
第二阶段:1996年至2000年,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足鼎立。这一阶段三大巨头占领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这一阶段末,国产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舞台处于学习积累阶段。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2005年,国产手机异军突起,产生了一批国产手机名牌,例如波导、T C L、康佳、厦新、海尔、熊猫、科健等,他们进入市场的法宝就是营销。在2003年至2004年,国产手机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四阶段,2005年底至今,诺基亚在4个国家设有基础设施生产基地,在 8 个国家设有移动电话生产基地,产品行销130多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受认可和尊重的消费品牌之一。《NET GUIDE 2008中国网络广告调查研究报告》显示,08年第一季度中国互联网用户品牌调查数据显示:诺基亚领先中国互联网用户手机市场,诺基亚在市场占有率(32.5%)欲购度(44.3%),用户满意度(91.5%)都排在第一位,确立其在中国互联网用户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另外,《世界最具影响的100个品牌》中,诺基亚排名第三,仅次于可口可乐和麦当劳,是欧洲最有实力的公司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诺基亚在中国的核心理念。其实这跟之前我们所介绍的诺
基亚的核心价值是类似的。用三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文化汇聚人才,以及沟通与团队建设。诺基亚落户中国已经将近二十个年头,已经连续三年跃居中国通信行业外商出口企业之首,累计出口额超过60亿欧元。从近二十年前一个十几人的北京代表处,发展成为现在遍布全国各地,拥有数十家办事机构、两个全球性研发中心、雇员超过4500人的外商投资企业。
当诺基亚在中国的品牌宣言和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出现在电视中,而后为企业界人士口口相传时,很多人都被这句独特的广告词所征服。此后,企业界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出现了一股更新品牌宣言的风潮,但这些品牌宣言很少像诺基亚的品牌宣言“科技以人为本”一样深入人心。
而在汇聚人才这一方面,诺基亚的人才选拔计划是业务部门同人力资源部门在每年末一起制定的。人力资源部提出招聘渠道建议,并为通过初步筛选的应聘者组织面试和心理测评。测试项目从题目的选择和制定都紧紧围绕公司价值观,对应聘者个人素质、品质和性格倾向加以考察。通过人力资源部测评专家对面试、问卷、项目合作等方面结果的综合评估,最终做出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应聘者的专业水准,而是看他是否持有与诺基亚相同或接近的价值观。因为个人持有的价值观比掌握的知识技能更难以改变。
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和进行员工考核这一块我们刚刚在企业文化那一块儿也有提到,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如何极力并留住公司中的优秀人才,诺基亚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不但致力于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政策,而且还通过多种内部奖励计划和机制,诸如:“股票计”、“利润分享计划”,“诺基亚成就奖”、等奖项,重奖那些在诺基亚价值观上有突出表现的员工。在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上,诺基亚鼓励员工参加公司内外的志愿者活动,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的机会,培养员工的公共、环保、助人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诺基亚很注意员工意见的反馈。每年,诺基亚会进行一次全球范围内、公司上下共同参与的名为“倾听你的心声”的员工意见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诺基亚价值观的各个方面。在人力资源部的帮助下,员工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在小组、部门以及整个公司的调查结果,并与经理和同事进行讨论,制定新的工作计划,进而对如何提高诺基亚在中国的业绩提出自己的建议。
诺基亚,我们非常看重团队合作与沟通,“分享”是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公司鼓励领导带动团队参与决策过程,在主要环节上取得一致,并将最终决策及其原因在公司不同层面和部门间进行充分沟通。这种分享的的流程为相关人员积极沟通、共同探讨最佳可行性方案留出了充足的空间。这种方法打破了公司固有组织结构的限制,使大家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同时公司设计出一系列切实可行方案为员工提供绚丽多彩的业余生活,例如名为“自在人生,健康生活”的系列项目它从学习、生活、理财、健康和休闲等五个方面,鼓励员工参加公司以外的职业生涯的培训课程,为员工提供家庭理财的咨询服务和心理咨询,以及为员工组织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等。诺基亚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员工拥有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促进员工个人成长和能力发展,从而提高员工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绩效,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改善管理,建立起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企业形象。
下面关于文化建设这一块和企业文化中也基本是相同的,我们就来大致看一下。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关注诺基亚的发展的,那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诺基亚最近的发展状况。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诺基亚2011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104亿欧元,与2010年第一季度的95亿欧元相比增长了9%,与2010年第四季度的127亿欧元相比下降了18%。按恒定汇率计算,集团净销售额年同比增长了4%,季度同比下降了18%。
其实这两年Symbian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一直在下滑(虽然还是第一),但诺基亚的问题现在很严重,老的已经快不中用了,新的还没有健壮起来。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iPhone的火爆和Android的强势更是让这样的情况雪上加霜。
如果在若干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分别在手机终端与软件领域叱诧风云多年的诺基亚与微软会走到一起进行合作,然而今天这事发生了。
通过本次合作,诺基亚智能手机将采用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微软Bing也将支持诺基亚搜索服务。诺基亚地图将成为微软地图服务的一个核心部分。
所以,诺基亚与微软这对有点“难兄难弟”色彩的企业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合作,力图借助合力对抗苹果与谷歌。诺基亚自己的团队已出现了一些波动。MeeGo手机操作系统负责人阿尔伯托·托雷斯(Alberto Torres)已经于2月10日离职。部分股东与员工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议,毕竟,放弃原来的大块业务意味着不少人员将面临辞退。
1898年8月28日,是百事可乐“Pepsi-Cola诞生的日子。1982年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市场。1994年,百事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取得重大突破,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上海正式成立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这一投资性控股公司的成立使百事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与投资发展融为一体。这则广告在1997年投放市场,但是后来据说与中国文化冲突遭到了禁播。
一个外国孩子不远万里为了学习中国武术独自一人上少林寺,又刻苦学习了十年,而且出现了击砖板,练臂力和脚力等少林功夫,体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武术的喜爱,也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武术的宣传。画面中出现了少林寺和尚爱喝百事可乐表现了人人都爱喝百事可乐,也说明了外国消费观念生活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显示了世界文化渗透的趋势以及两国的美好友谊。表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交融,以及中国和外国文化的融合。
我想,百事可乐的初衷是好的,为了扩展和巩固在中国的市场,因而选择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少林武术为题材拍摄了这部广告。但是,这个少林寺貌似不是那么正宗,因为百事可乐将少林寺的标志给替换掉了,门上和旗子的标志,和尚们头上也是百事的标志。这显得有些荒诞,尤其是最后在那个外国和尚学成时也在脑门上也印上和大家一样的百事可乐标志,最后师兄们向他祝贺,这说明只有印上百事可乐的标志才算学成。我觉得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在无形中被弱化了、剥夺了。少林寺和功夫都成了百事可乐的了,或者说是美国的了!先把广告中出现的少林寺是不是正宗的少林寺搁置一边,但是功夫确实中国功夫。广告中的少林寺将百事可乐的标志作为学成的象征,这则广告想要用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百事可乐的喜欢,但是反而因此弄巧成拙。
摘要: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两大休闲产业。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对于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影视作品的推出或是带动了一个景区的迅速繁荣,或是更加固化了已有知名旅游资源景观的美誉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民众更加追求“新奇、神秘”的异质文化,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体验,文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倍受青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快,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其中与以民族地区为题材的影视业促销和推广分不开的。
关键词:影视产业 旅游业 民族文化
一、何谓旅游业
到目前为止,国内以及国际上对旅游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一般认为,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其中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区域客观有形或无形的旅游资源及区域相关配套的服务基础上的,在知道了旅游的定义及构成其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包括旅游地群众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接触收到的影响,包括旅游目的社会状况及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和文化。
二、影视包装详解
影视包装是针对影视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的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美化。这些形式要素包括画面动态元素、图片、颜色、声音等。 影视包装大致可分为两类:
1.电视包装
2.其他形式包装
1. 包装概念的引入
提到“包装”,我们都会想到食品袋品外面的装饰层。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而生的,并且也是美化商品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包装最显著的意义体现于商业营销中,它可以促进商品销售。好的包装通过对商品的外观、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快速吸引消费群体,关注其产品信息,产生消费欲望,形成实际购买行为。包装不仅能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更能在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传递其价值理念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而在目标市场中确立优势地位。包装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不光是我们所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领域,在电视媒体的营销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2. 电视包装
简单地说电视包装指的.是对电视台、频道、节目的美化。这其中包括电视台及其频道的整体形象设计风格定位。栏目片头片尾的设计段落转换的格式设计以及主持人的形象设计演播厅的舞台美术设计等。一般可从频道的整体包装和栏目包装两个方面来理解。
同样地在信息化的今天电视节目日益成为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不再是一个筒简单单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商品确切地讲就是一种产品或服务。所以 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和电视栏目的包装必须美观有趣让人回昧。电视包装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争取观众取得良好业绩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也需要给它宣传为它吆喝包装的过程就是为电视媒体吆喝的过程而有针对性地吆喝会吸引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三、影视作品对影视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在诸多的流行文化中,以影视作品形成的影视文化凭着自身强大的娱乐功能与宣传效用脱颖而出,且它们在传播传播某种文化的同时,往往还把这种文化所依托的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以推介,给潜在的旅游者一种别样的感觉,一种强烈的新奇的憧憬与向往。
影视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影视作品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潜在的吸引力,一旦旅游条件具备,观众就会到影视拍摄地游览,回忆和体验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经历,印证故事片断的发生地。所以说,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印象将会深远地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决策行为。众多影视作品的成功给影视拍摄地带来了知名度,影片在展示拍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够挖掘拍摄地内在的文化魅力,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扩大拍摄地的知名度;而选择风景优美、久负盛名的旅游地来拍摄影视作品将无疑大大增加影片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借助影视作品的吸引力,充分把握影视作品机遇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发展,认真分析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影视旅游热从而对影视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影响。理应成为值得中国一些影视旅游目的地关注的重要内容。
1.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影视旅游热现象及原因
目前,国内外一些景区或城市作为影视作品外景基地或电影节举办地,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前往旅游参观。这些旅游目的地正借电影造势,旅游业搭着影视作品快车,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依托,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
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现代旅游并不完全在于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他们寻求个性化的服务,追求灵活性,冒险性和体验性,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性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由于观众在观赏影片时会融入自己的感情,那么影视旅游还是一种异地的情感体验。这些旅游活动大多不是由旅行社事先安排,而是由观众自主选择的,比较符合体验经济消费者的需求模式。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影视旅游提供了比其他的旅游形式更好的发展机遇。
2.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驱动作用
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虽然拥有非常高品位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营销手段,致使资源“养在深闺无人知”,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旅游地的知名度对旅游者而言极其重要,谁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谁就能获得市场。
影视作品作为当今最受关注的内容,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所在目的地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从而可能扩大其客源市场。一些影视作品的拍摄能够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契机,许多原先看似没有吸引力的拍摄地,也因为影视剧的宣传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影视作品市场巨大,为此,由影视作品的宣传而引发的旅游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来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巧借影视作品的宣传之势推动国内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把握影视作品对影视目的地驱动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影视作品与影视目的地和谐发展,尽量让驱动作用发挥到更大的极致。
四、民族地区借助影视业发展民族旅游的对策
1.借势
借势,就是借助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影片的时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要吸引许多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外景,加之大多选择的地方多为民族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区,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要借助影视拍摄的最佳时机,做好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国内有些方已经开始借助影视剧的影响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要有主动借势意识,主动借势自我宣传,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主体应以影视剧的拍摄场地为依托,借鉴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丰富影视旅游产品,开辟旅游区或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借助影视剧的推动强势,组织旅游线路,推出以体验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当地媒体要主动地报道影视剧拍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报道数量,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并多参与或配合影视剧组自身的宣传活动,使影视剧和民族地区一起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2.引势
引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积极主动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导各种拍摄组或潜在的拍摄组来当地参观,拍摄外景,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影视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推出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多影视剧的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到独具特色和有潜在旅游者的外景地拍摄影视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部门或宣传部门要适时邀请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和策划人等影视传媒人士来民族地区旅游访问,充分向他们展现当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激发他们的创作和拍摄热情,为成为下一部影视拍摄地埋下伏笔。
3.造势
造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主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改编适合当地的影视剧本,挖掘影视主题,自行或引资拍摄反映民族地区的影视剧,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确信,影视作品包装对旅游地的宣传促销作用是显著而卓有成效的。影视业是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的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前景,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可估量,而民族在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低能耗、高效益、高就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谐文化构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潘丽丽.影视拍摄地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 2005,25 (6): 928-932.
[2]王丽波、刘华. 影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促销作用分析[J].市场论坛,2007, (7): 88-89.?
[3]周慧颖,黄远水.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3): 60-63.
[4]吴丽云,侯晓丽.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 24-27.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概述
(一)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引领推进工业化发展, 同时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者互相推动。企业想在未来的科技信息时代不被淘汰, 需要拥有成本低、经济利益高的产品线, 还需要一套系统化、科技化的管理流程, 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产业链。总而言之,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对产品实现设计信息化, 生产信息化, 管理、服务、营销等体系的信息化。
(二)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企业整体价值观的走向, 融合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组织经营脉络及规范理念等, 这些都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企业文化建设对比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产效益更具人性化, 更看重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与企业信息化管理匹配的文化大环境
(一) 注重员工的精神面貌
企业只有更注重管理环节的细化才能保证整体流程的严谨、精益求精, 进而寻求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如果企业不关注员工的精神面貌, 很容易让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章程浮于形式, 员工变得散漫, 没有上进心, 这样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浪费, 产效的降低, 不利于系统的管理。只有将员工的精神状态提高上去, 才能让员工在生产链的整个过程中有责任意识, 将工作做到最好。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也有可能让企业信息化管理成为浮影, 所以首要的就是将员工的精神风貌维持在最佳状态。
(二) 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
一个企业肯定会有领导层、管理层及基础的员工服务。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也会让各级层的权责更加明确, 但不管处于哪一级层, 都是为企业的整体效益服务的, 所以一定要强调员工间的协作意识, 并将这种集体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 将整个员工层级划分得很严谨, 企业管理多数是直接下达和执行任务, 没有形成真正性质的员工协作一体化, 这样非常容易形成疏远的、有等级划分的企业文化。所以, 要想落实企业信息化管理就一定要让员工树立团结一致、共存亡的企业价值观。
(三) 鼓励员工大胆创新
企业未来的信息化管理一定是全方位多角度, 并且会越来越科技化, 所以需要员工不断地突破原有框架, 大胆创新。只有拥有积极的企业文化大环境, 才会更有利于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革新。信息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内部人事调动和组织关系的简单变更, 而是整个旧的工作体系、方式和固有思维方式的大变动, 需要员工行动上的支持和落实, 更需要员工思想的主动接受。因而在进行企业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过渡时, 企业要塑造员工勇于创新、积极变革的精神, 这样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 员工会积极配合也会不遗余力的献计献策, 企业发展的速度才能大大提高。
三、建立同企业信息化管理匹配的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 录用把关要严谨
企业要选择能够充分认同该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员工, 在聘用的环节上要格外注意。一旦将不信任企业的员工录用, 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用人素质, 而且他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其他员工, 引发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不信任, 很难进一步推进管理方式的变革。信息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需要员工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充分的人才保证, 因此企业务必在用人这一方面严格以待。
(二) 重培训, 完善企业文化整体性
企业文化需要针对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 随时增添新的内容, 不断培养员工的整体质素是实现企业文化越来越全面的有力保证。信息管理的实现需要行动落实, 整个流程不仅需要员工的技术执行力还涉及许多部门的衔接性和诚信责任品质, 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关注的部分。成功的企业除了技术水平、管理模式过硬, 更值得肯定的是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员工的价值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打造一支属于企业本身的忠诚、团结、高智商高情商的员工队伍。
(三) 健全考核机制
良好的考评机制和晋升渠道是帮助企业维护优秀人才重要的手段之一, 也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环节中增强人员凝聚力、积极性的好办法。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的就是有头脑且有志于在企业中获得更好发展的员工, 这样才能实现科技的力量, 以人才的软实力应对信息化时代严酷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健全、公平的考核机制, 让员工对企业有绝对的信任感, 充分信赖企业, 并愿意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积极创新, 奉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可以从员工的考勤出发、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 及时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意见也是纠正一些员工内心不正确的企业文化漏洞, 从而再次提高团队向心力。企业要培养有能力的员工, 为其创造晋升的条件, 每一环节的优质的人才储备。良好的考评体系在完善企业文化的同时, 也使企业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化。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对策
(一)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企业落实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发展, 企业一旦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就能快速地积累企业活动的经验、完善资源开发的优置, 更好地完成员工的期待, 从而强化员工的职业归属感, 同步企业价值导向。员工拥有了和企业一致的价值意识自然会更好地投身于企业所有的活动中, 间接带动企业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化价值理念。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决定也不是一个命令, 是经过深思熟虑, 伴随着多个环节的落实及创新、执行。只有高效优质的管理才能有好的企业文化诞生, 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的市场竞争力。
(二) 企业信息化管理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方式
员工只有尽快适应企业文化, 才能够在企业中寻得更适合自己、更好的发展轨迹。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一条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进入企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体系进程的路径。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实现企业生产与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企业人的现代化也要包括培养企业员工具备现代信息意识,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等内容。在这种趋势下, 为促进企业人的现代化, 作为微观文化的企业文化, 必须将信息价值观、信息文化纳入自身的体系范畴之中。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革新的整个过程中, 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 企业优质的文化价值理念也会为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营造更好的氛围。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并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 二者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进程、创设优质的企业文化氛围, 才能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杨祖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D].广西大学, 2005.
[2]曾珊璐.论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20) .
[3]尹为, 张成虎, 杨彬.基于流数据频繁项挖掘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4]邹永贵, 龚海平, 夏英, 宋强.一种面向流数据频繁项挖掘的降载策略[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 (04) .
[5]柯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关系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7.
[6]刘武.信息化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关系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7]王宇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原因、地位以及其管理[D].江西财经大学, 2004 (01) .
视觉设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首先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而今日之“大众”是作为社会消费、娱乐主体的意义被使用的,故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又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它是与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按照市场规律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众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的过程。
首先,从二者服务的对象和流行的范围来看。我们知道,大众文化是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由大众自己积极参与创造,又反过来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形态。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视觉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和互动,是传达者(客户和设计师)通过图像向社会大众发送各类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娱乐的信息,并引起受传者互动和反馈的一种活动方式。
其次,从二者的发展进程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都与现代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以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传播媒介为依托,是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
第三,从二者的属性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都是一种可被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消费文化形态。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性格,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大众文化也正是视觉传达设计所宣扬、传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文化属性。
视觉设计中广告消费文化的繁荣
媒介的广泛性和大众化使商者看到了商机,商者开始利用媒体发布广告,在视觉设计上吸引大众的目光。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购买一件商品,一定是对人有用的,而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的需求奠定了其效用的基础。但是从现代观念来看,人的需求其实是逐步养成的,现代人的消费行为本身在不断发明着、制造着以及培养着他们自身的需求,特别是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更是如此。消费本身是一个构筑意义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内化,是文化的生成、发展、固化的过程。
广告主总是在探究消费大众心中那深层次的欲望和潜意识的需求,并使其所制造的广告形象与这种欲望和需求相吻合,从而为大众制定一种理想生活的标准和范式,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虚拟的现实,让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拥有了那些被鼓吹的商品或形象,就能得到一种特殊的、富有精神内容的、有价值的东西,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由此而获得一个崭新的世界。
广告不断制造人们的匮乏感和不平衡心理,人们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得以消解心理的缺失。广告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消费理由,消费者也为自己接受广告制造出各种借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只不过是一种意义双关的哄骗。”
然而,商业广告的意义并非完全消极,人们面对广告时也并非完全被动,它在为人们编造一个虚拟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商业广告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意义并非完全是庸俗的,同时也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广告借助形象符号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商业的、文化的奇迹,它通过广告形象统辖人类,使原来高雅的事物大众化了,又使原来大众化的事物高雅化了……形象的传播繁荣了广告文化,也进一步活跃了消费文化。
审美文化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审美文化是指大众在满足基本情况的条件下,对美的更高追求。伴随着大众文化的要求,审美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掀起了高潮,日益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普通大众共同关注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所谓审美文化的兴盛,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方面。前者指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问题,人们努力营造一种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后者主要指审美已经从传统的理论思辨和纯文艺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为新型媒介和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产物和制造符号商品的主要来源之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便与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
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促进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视觉传达设计者总是想方设法创作出新颖的、独特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兴起与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人们对风格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的精英知识分子,现代的设计者、广告人等已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新媒介人”和“新型知识分子”。大多数的设计者和广告人的设计与创意一般来自生活,所以他们热衷于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打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引导大众成为时尚的领头者,创建时尚的主导者。
视觉文化代现在社会发展中与社会消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视觉形象不仅颠倒了各种文化的原则和审美标准,而且具有全民性。现代文化中,形象的生产和消费者本身有着不同的指向和作用。视觉文化有着文化削平功能、民主功能、经济功能,民主化使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形象消费,但是形象本身在阶级社会中创造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于是带动了一切群体追求形象消费,以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优越体验。形象在消费社会中带有霸权主义,所以也有与之相反的形象存在。当然,形象也有着独特的经济价值,它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尤其是我国顺利加入WTO以后,世界各国的企业机构、商品等纷纷涌入国内。打开国门,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到了全新的事物,但同时也使国内业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nlc202309040015
要想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就应该克服自身限度,最大可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以实现跨国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更为关键的是,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上,才能实现广泛的、高质量的文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反倒越容易成为世界的。兼有文化传播责任的视觉设计者应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胸襟和胆略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本土化是其必然之路,如果一味地追求国际化、全球化,为迎合大众口味而丢掉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髓,最后只能是毫无特色和意义的随波逐流。就如我国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所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可见民族的特性影响着视觉设计,因此视觉设计应当在遵循国际化的基础上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使设计立足于国内、流行于全球。
视觉设计文化的媒介传播
所谓媒介文化,指的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媒介不但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且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一种依赖媒介的情景之中。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通过对人类传播方式历史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从面对面的口传文化向印刷文化的转变,而报业作为最早的印刷文化,成为了最早的传播媒介,并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造就了媒介文化,然后媒介便以一种“遥控”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所构筑的世界,而这些符号正是由各类媒介所宣扬、营造的,在这个由媒介符号所编织的社会中,形象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组成元素和表征类型。正如美国哲学家凯尔纳所说:“一种媒介文化已经出现,在这种文化中,形象、声音和景观有助于生产出日常生活的构架,它支配着闲暇时间,塑造着种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提供了人们构造自己身份的种种素材……媒介文化是一种形象的文化,但它往往利用视觉和听觉。像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音乐盒、卡通画等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么突出视觉,要么突出听觉,或是将两者混合起来,以广泛地作用于各种情绪、感情和观念。”
现代视觉设计的理念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传播形式经历了从原始的视、听媒介到古代的纸媒介,再到近现代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深刻变换和革命。这期间,人类的文化亦在不断地经历着创新和扩展,直到今天,图像文化、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已逐步代替了图书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报刊业的前进,新闻产业的发展,广告产业的繁荣,电子图书和报刊的相继问世,当今的文化领域正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姿态。
当今世界是透明的世界,媒体像一面镜子一样审视着社会,而媒体中的视觉设计像是五颜六色的水笔,给媒体发展涂上美丽的颜色,使读者赏心悦目,同时也让我国的传媒事业更加光彩夺目。
|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编校:武 琼
一、企业加强会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直接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企业还是没有意识到会计人才的重要性,还是单纯的认为会算账就能干会计,仅仅从操作角度来认识和任用会计。
谈到企业要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策呼吁培养会计人才。6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已经明确将财会人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明文指出,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国家在培养譬如会计领域的紧缺人才方面是有决心的,这也给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加了砝码,给足了信心和方向。
第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管理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企业信息化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
第三,管理型会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纵观当下会计人才培养的局势和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培训的现状一般都是短期且中低端培训,这样的培训使得中低端会计人员的膨胀和冗员,长期、高端培训却是凤毛麟角,这很难赶得上中国企业努力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趋势。而在一波波的经济大潮中,高端会计人才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愈益明显,会计人才竞争已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第四,会计岗位的可持续性。如今,很多私企仅仅着眼于当下在空间工作的辅助下去创造最大利润,因而会计只被当做一个工作的工具来使用,却很少关心的培养,这就导致企业中会计工作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今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第五,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首先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即业务素质的亟待提高,真正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他们不仅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有金融、计算机、投资、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真正需要多面手的会计人才。但是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科班出身的高学历人才不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于现代化的工具略显生疏,而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账本子中,忽视了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应用。其次是会计人才的道德素质。这是一个从业人员内在的素质,需要有先进性的政策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做好会计工作。与此同时,要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履行职责。但是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法律意识也很淡薄,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或者企业的威逼利诱而采取各种手段提供会计的虚假信息,损害与之合作的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所以,必须要从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两手齐抓,两手都要硬。
二、培养优秀的会计基层人员和管理者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和培养优秀的会计人员、会计管理者是企业经济管理中重要的人才定位。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要研究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要认识到管理型会计人才正在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逐步转变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法、重新界定工作侧重点。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人员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从繁琐的帐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涉猎到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从专门进行帐务处理的工作扩展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策划、财务问题诊断等工作中去。从单一的执行性的工作深入到综合性的管理性工作中去。工作的领域变了,工作的侧重点变了,会计人要在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目标的要求下突破常规和定式着力开创自己的新领空,但是基础功夫要扎实,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二,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学校,要从源头上去培养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横向的拓展,比如涉猎法律、审计、计算机、金融等学科,不断丰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体系,还有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大家都知道,会计部门在企业中是要和多个行业打交道的综合性部门,一个需要融合各个专业的组织,电算化的实施需要熟悉计算机的人员,与政府、银行、税务等单位进行业务往来需要金融、审计、法律等专业的人员。而面对国外市场的开拓,又需要较强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经济贸易知识。如果把经济比喻成一个平面,会计就是构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的点,会计为整个社会提供信息,并根据所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计这个点支撑着经济这个平面。
第三,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让会计摆脱了“手工劳动”,即原始的记账方式,而进入了由计算机来操作的电脑化时代,让会计信息操作的精准处理,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处理速度,突破了复杂计算处理的限制性,使得计算可以更加适应现代企业,模拟出现代经济的运行整个过程。所以说,作为一个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一定要过硬才能受到现代企业即用人单位的青睐。
第四,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回应用这些技能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具有前瞻性的智能分析工作,并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要有献身精神,要探索在理论研究的前沿,要善于总结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案例分析,做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并亲自指导会计实务。
第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这是考核会计在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中主要能力的依据,而作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
第六,作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要有宏观的视角,把握经济的脉搏以及整体工作的思路和全局的战略战术布局。这就要求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经常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及时捕捉经济政策和新鲜的资讯,能时时刻刻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并能在关键时刻辅助高层决策者出谋划策。
这里笔者有必要强调一点,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必须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或者是继续教育,俗话说,会计人员是越老越吃香。所以,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证会计部门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注重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作为企业要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而老员工则要做好及时补充新鲜的财务知识,后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会计前沿性、新颖性的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以及涉外业务等方面。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法,使得新老会计人员在思想和技能上产生共鸣,谋求企业长足的发展。
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提高法律意识。这是对会计人员的硬性要求,即使有再高的职业技能,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无法抵制住利益的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袭。企业应该积极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世界观,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与此同时要做到奖罚分明,对于那些对企业正面的良性经济运营有贡献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同时也要打击和严惩违规操作的人员。
第二,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这对于会计人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有很大的帮助,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严格履行财务制度,自觉与那些试图破坏企业经济正常运作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同时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约束,奉公守法,不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要敢于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企业要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时时处处事事要监控经济运行的状态。
第三,会计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感,以及严谨的作风。要对企业这本账做到“精打细算”,肩负起作为一个经济从业人员的责任,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良心。企业也应该给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让会计人员有归属感,幸福感。
三、加强培养“管理型”会计人员
“管理型”会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要从基本工作中转型到管理者的工作当中,要做经济的管理者。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企业需要会计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登高望远的卓越才华。
企业也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去甄选出具有远见卓识且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会计人员,把他们作为企业潜在管理者的培养对象,当然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笔者认为,管理型会计人才应是一个全才,一个置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并根据经济环境不断变革自身的有卓越才华的全才。
【简析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推荐阅读:
可口可乐的营销战略07-12
参观可口可乐公司的感想11-02
简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0-15
简析美术高考07-24
可口可乐笔试题目07-23
可口可乐分销渠道分析10-21
可口可乐广告创意赏析10-03
可口可乐校园公关策划12-23
可口可乐公司,我来了!06-16
可口可乐公司薪酬体系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