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共9篇)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1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调研认为,近几年,特别是“xx”规划以来,我市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潮,农村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公路路况水平、通达深度、路网等级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形势令人振奋。农村公路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xx”以来,我市共筹措建设资金63899.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补助资金29072.4万元,自筹资金34827.4万元)。共下达通畅工程计划项目723个,1673公里,通达项目22个,42.8公里,渡改桥项目21个(其中永久性桥梁16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到目前为止,已实际完成通畅工程750个行政村,通车里程达到1737.95公里,通达工程完成91.3公里,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达到82%,渡改桥项目完成永久性桥梁14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在建桥梁2座,已完工85%的工程量。全市20个乡镇750个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

(二)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的出行。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已达1800多公里,全市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畅率均达到了100%.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缩短了乡与市、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民的外出。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与周边市市的通行。交通的便利不仅增强了市域经济的辐射能力,而且也带动促进了乡村经济城乡统筹发展。

(三)加快了农民群众致富的步伐。“要想富,先修路”,我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有相当一部分村座落在山上,在未通公路前,农民出行只能靠步行,农产品的外运和生产资料的运入只能依靠“肩挑背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便可以及时走出山门走向大都市了,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从而达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的目的。

(四)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好农村公路,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总体布局不是很合理,没有科学的统筹规划。目前我市的农村公路硬化大部分是以以前的机耕路为基础,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大部分只考虑自身出行方便,导致部分农村公路存在坡大弯急、车辆难行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段成了“断头路”、“迂回路”.二是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因农村公路建设负债累累。上级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很低,4.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17万元,3.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12万元,资金缺口少的在20万元/公里以上,多的则达30万元/公里以上,除了国家投入的这部分资金以外,由于我市财政状况不佳,无力安排配套资金,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乡镇配套了少量资金,因此,落实缺口资金的压力只能全部由村级承担了。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出行难的现状,很多村便不惜举债建设,对于一些负债运转的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是建设质量总体不高,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大规模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缺少施工经验,对砂石级配和水灰比的规范要求知之甚少,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想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从技术等级来看,农村公路普遍等级低,道路宽度不够,按规定,3.5米的硬化路面应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会车处,但有相当一部分村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按规定设置,一到车流量大时便造成车辆堵塞。同时,道路硬化以后,与之相配套的路肩基本没有配套到位,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在路窄、弯急、坡陡处没有设置相关交通标志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四是没有完善的管养措施。由于我市尚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加上市、乡(镇)、村三级财力有限,无法有效保证管养所需资金,管养人员没有落实到位,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置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部分群众护路、养路、惜路意识淡薄,在公路上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如湄江到七星的通乡公路建成以后,由于一些严重超载的大货车长期自由通行,致使公路长期超负荷运行,严重损坏了公路路面,在短短几年内,该公路已是面目全非。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中没有履行招标程序的项目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国省补助严重不足,要求村级自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殊性,有相当部分项目便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而是由村级组织自行确定施工单位。加之大部分村的当初上报并经批准的补助里程小于实际设施的里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承包项目,便承诺只要村级筹措自筹资金,国省补助由其向交通部门争取,而交通部门的计划是早已定下来了的,调整的可能不是很大,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已经实施了项目却得不到国家的补助,导致部分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无法到位,从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

六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利用率很低,侵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已经掀起,已经到了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户与户之间的相互攀比,于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民便不管国家的补助能否到位,也不经过交通、国土、规划部门的批准,便自行筹资动工修建公路,这样,势必造成耕地的侵占以及公路的私有化,而一些私有化的公路平常基本上没有车辆通行,这样势必造成公路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好农村公路的建议及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乡镇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的工作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当前,要坚持规划先行,抓紧做好“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突出重点。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使规划得到上级的认可,确保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国家对我市“xx”建设规划的规模和总量确定后,根据各地实际将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上。要按照国家关于“xx”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做好乡镇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及断头路和联网路建设工程的编制工作。增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边缘地区倾斜力度,优先安排主干村道公路的规划建设,确保能够解决更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多方筹资,政策配套,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可采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农村群众筹集一点,在外人员捐献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国家、省、市扶持、乡(镇)主体投资、社会融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交通、扶贫、农开、退耕还林、土地开发等项目中所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标准一致,项目资金从一个口子出,工作同步,避免同样的建设,出现不同的补助标准和项目重复实施的现象发生。

(三)精心组织,加大监管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质量保证。一是严格按规划和设计施工。市交通职能部门要严格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必须报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实施,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项目,除由国土、规划等部门从严处罚外,交通等部门坚决不予安排项目资金,彻底改变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侵占耕地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明确施工单位、乡镇以及村级组织的责任。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对主要材料要从严把关,建议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由农村公路管理局提取样品,由相关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从严要求,确保相关配套设施到位。对已建成路段的错车道设置、路肩培土、急弯和危险地段的警示标志及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补救到位,对在建的路段要求在实施时同步到位。四是要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四)建管结合,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办法,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后续保障。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数量和公路里程的增加,若不切实改善这种重建轻养、失管失养状况,将会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违农村公路建设的初衷。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一是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养路、护路思想培养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是要责任到位,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方式,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是相关保障措施要到位,在做好养护工作的同时,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将清理路障、治理超载作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有损农村公路的行为,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要确保养护经费的到位。采取市财政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中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拨一点,乡(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全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基本现状

㈠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与运行情况

近几年,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贯彻落实, 在国家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项目实施带动下, 各地全面落实县级主体的属地化监管责任, 加快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步伐, 目前全省县级机构已全部建成。

1. 从单位建设情况看。

全省86个县成立了95个县级质量安全工作机构, 其中,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74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12个、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9个, 都承担着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职责。机构独立设置的日益增多, 目前已独立的占48.5%, 其他的主要挂靠在农技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单位, 级别以科级建制居多, 其中, 正科级的机构占29%, 副科级的机构占55%, 股级机构占16%。

2. 从人员情况看。

目前,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或检测) 机构共有人员800多人, 专职人员占60%以上, 平均每个县级机构至少有5人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但地区之间差别较大, 兰州各县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的人员编制平均达20人, 陇南各县给予编制的人数达10人, 而嘉峪关、酒泉、金昌等地区的县级机构的人员编制都在5人以下。

3. 从工作经费情况看。

目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县级机构共40多个, 资金总数达400余万, 其中, 兰州市城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达165万, 其他独立建站的县级机构普遍有3万~5万的工作经费。

㈡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与运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 通过县级农产品质检项目实施和省上的资金扶持,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检体系逐步完善。

1.从检测机构建设情况看。目前, 已有7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分别得到国家县级质检项目支持, 覆盖了所有“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农产品重点生产县区。项目实施县能够满足所辖区域范围内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检测工作, 具备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的手段和能力。陇西县、凉州区、秦州区等3个县区的质检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 具备第三方法定定性检测能力。

2.从人员情况看。配备的专职检测技术人员有600多人, 大部分人员是从农技站、园艺站等其他单位划转过来, 陇南等几个地区通过每年的事业单位招考, 招录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人员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占35%,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8%, 具有中级职称的占25%, 其余为初级及高级工、中级工职称。

3.从基础条件情况看。已实施国家县级农产品质检项目的实验室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 办公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总面积达27000平方米。通过统一采购招标, 各项目实施县配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等门类齐全的大型定性检测仪器。还未实施国家项目的县区基本都建造了50平方米左右的速测实验室, 并通过省上和市县资金配置了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常规检测仪器和农残、兽残等快速检测仪。

4. 从工作开展情况看。县级检测机构以开展现场快速检测为主, 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养殖场 (屠宰场) 、奶站等主要监测区域进行农、畜、水产品的快速检测, 每年检测样品达30万份以上, 平均合格率在98%左右。

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与运转情况

从2010年开始, 甘肃省农牧厅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三年内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明确要求和农业部的总体部署, 对全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进行推动, 2012年下发《甘肃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连续两年召开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现场会议, 推进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各地按照要求,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积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目前, 全省1235个涉农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部完成建设。

1.从单位建设情况看。18%的乡镇单独进行建设, 12%的乡镇与动植物疫病控制机构进行合并建设, 40%的乡镇挂靠在农技站或兽医站, 30%的挂靠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7.5%的单位为副科级, 32%的单位为股级, 50.5%单位无级别。

2.从人员情况看。全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共2000余人, 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员达到1到2人, 有编制的人员约800余人。兰州、白银等地区都有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1到2人, 其余地区多是兼职人员。

3.从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看。大部分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主要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费等其他渠道中自筹。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的乡镇占3.8%左右, 其中, 酒泉的一些乡镇落实工作经费2万元, 渭源、岷县和武山等一些乡镇落实工作经费0.5万元。

4.从基础条件和工作开展情况看。所建设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大都有15平方米的办公场所, 单独建设的乡镇机构大都建有实验室, 其中, 兰州、凉州等地区乡镇都建有2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30%的乡镇配备了农残速测仪、紫外分光仪等简单设备, 其中, 兰州市还专门安排366万资金, 为48个涉农乡镇统一配置5万左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仪器、办公设备以及制度牌。目前, 能全面或部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乡镇达10%。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㈠基层机构建设还有待加强和延伸

虽然全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本建立, 但很大一部分都在农技推广和动物卫生监督等机构的基础上赋予职能或加挂牌子, 独立建站的较少, 据统计, 51%的县级农产品质监机构加挂在其他单位, 72%的乡镇机构不是独立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机构上仍难以得到确保。大部分地区的乡镇机构还没有开展工作, 也没有村镇一级机构的延伸, 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还未建立快速检测室, 面向生产一线的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 检测和监管工作还不能达到就近、及时、准确、有效。

㈡部分地方重视程度不够, 机构责任还没完全落实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工作责任重大, 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属地化管理以及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有明确的规定。但从调研情况看, 一部分地区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化的职责落实不到位, 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在工作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的支持较少。一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不明确, 工作疲于应付, 忙于应对, 没有严格落实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等重要的监管措施, 特别是一些少数和偏远县区的检测机构因人员变动、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原因, 项目配置的检测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完全运转,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没有全面开展起来。

㈢基层机构的运转经费不足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工作一旦运转, 必然就有检测试剂、采样交通、样品购买、日常监管等经费支出, 据调查, 每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运转每年至少需经费20万元, 每个乡镇监管站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需要5万。但目前, 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列入的县区达60%, 已列入的大部分经费仅在5万左右;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列入的乡镇达96.2%, 已列入的大部分经费近在1万左右。受工作经费制约, 大部分机构无法开展正常运转, 特别是已建成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应有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人员队伍亟待加强

从各地已经成立的农产品监管和检测机构来看, 普遍存在机构建立, 但人员匮乏的现象。据统计, 全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中仅有300多人有编制, 平均每县有编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仅3人左右, 乡镇机构大都没有人员编制, 普遍为兼职人员。而且, 这些现有人员大多为农牧系统内部划转, 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同时,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方面自上至下没有相关职称评定和成果评定, 队伍积极性不高, 人员流动较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缺乏一定的延续性。

㈤工作机制不完善, 同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不顺畅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较新的工作, 缺少可参照的工作模式, 尤其是在2013年的食品安全体制改革中, 农牧部门又被赋予了新的监管职能, 监管链条从种植养殖基地延伸到农产品收购、贮藏和运输环节, 还增加了畜禽屠宰环节的监管职责。面对这些量大面宽的监管工作, 基层机构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等一些重点工作领域还缺乏规范、科学和长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同时, 在与农业行政执法、植保、农业技术推广等关联部门之间还未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 特别是检打联动与联合执法方面还不完善, 使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收购、运输环节还存在一些监管盲区, 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三、对策和建议

㈠强化责任落实, 督促各地完善基层监管机构建设

建议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修订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关于基层体系建设的内容, 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基层机构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基层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并以督查调研等方式落实地区监管责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责任考核, 将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与运作情况列入对各地农业行政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指标中, 采取专题验收、适时督查和年度考核的办法进行考评, 确保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落实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的法定责任, 同时促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切实履行职能、开展工作。

㈡延伸监管链条, 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扶持各地区乡镇机构延伸监管链条, 在村级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鼓励各地在农产品收购基地、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快速检测室, 形成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为基础, 乡镇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为依托, 村镇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检测室为补充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㈢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人员队伍能力

把加强宣传培训作为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的主要措施, 制定并实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人员培训计划。每年举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 增强基层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行政执法能力。以省农产品质监局为培训基地,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编制培训教材和光盘等形式, 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 及时报道典型经验, 促进基层质检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相互学习先进检测技术与监管经验。

㈣多方争取, 积极解决基层工作经费问题

加强加大对基层机构建设情况的督查力度, 推动各地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障基层机构运转。积极向省政府汇报, 加大与财政、发改等部门衔接配合, 争取增加省级财政对县乡等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经费支持。基层机构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 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基地、协会组织等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 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㈤总结有效经验, 积极探索基层制度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字]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对策

正文

当前,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蓬勃发展中逐步走向繁荣,农民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丰富化趋势,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何搞好农村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文化生活发展平台,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生活权益得到基本保障,这不仅立足于国家民生层面,也是我们作为当地大学生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石家庄市周边农村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现状,并以此作为代表来分析这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我们四位成员开展了题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即是希望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四位成员的走访和切身观察,着实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出改进性对策,身体力行为加快河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一、石家庄市周边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石家庄市周边地区为例,四位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口头访谈、实地走访考察等多种形式,分别对石家庄市周边的娄底村、许营村、东尹村和贾村四个村庄进行了调查。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在四个村庄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具体情况如下:

(一)四村庄基本情况

走访调查的四个村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位于石家庄市城郊,距石家庄市南二环仅有三四公里,平均每村六千人左右,人口密度较大。同时近年来由于石家庄市的快速发展,在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方面,受城市文化传播影响较大,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村民更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二)从调查人群来看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面向村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包括中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和儿童等。这四个村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口老龄化、大量年轻人口流失、留守儿童增多。

调查人群年龄比例分配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年人占很少一部分,他们或者在外地打工,或者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很少,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呆上几天陪陪父母。

村中30-6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口较多,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普遍反映,自己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个人文化娱乐活动,她们每天的时间主要用来侍奉年老的长辈,照顾孙子孙女们,在空闲时间就是和村中的同辈人群坐在一起聊聊天、晒晒太阳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老年人对于村庄的文化生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经验也对村中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调查人群中,少年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少,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也着重调查了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很小一部分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有一部分是小学水平。这与他们成长的时代有关,这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于文化生活方式的选择。

(三)从文化生活方式上来看

如今,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推动下,村中各种文化设施、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意识得到增强,农村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类文化娱乐活动都被大家接受。同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很大的普及,如逐渐在各村庄推广开来的广场舞活动,这是由村中文艺骨干积极带领,通过个人從电脑上学习,进而利用傍晚时间,在固定的地点教给其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共同学习。比如在许营村,每晚参加广场舞活动的人数基本维持在45-60人左右,其中30-60岁之间的农村妇女占据了参与人数的70%,相比以往的农村文化生活,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从中也体现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本次调查显示,各村庄都建立了许多文化场所,如: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棋牌室,网吧等。同时,样本范围内的农村家庭里,近40%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约25%的家庭安装了电脑。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闲暇时间居民主要是看电视或电影;村中的中年妇女每天晚上在村中固定地点跳广场舞的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娱乐生活主要是读书看报、下棋活动;村中的农民工人群,在工作之余,他们大部分下班后选择睡觉。然而,经走访调查,农民工群体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并没有因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而有所减少。他们渴望能够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比如看电视、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打麻将和上网,其中有将近11%的农民工喜欢上网;少年和儿童除去上学时间,他们会选择在家中看电视、玩电脑,或者找同辈在村中玩耍,相比城市里的同龄人,他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还是比较少的。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在此次调查的老年人群中,近78%的老年人文化生活方式是聊天和晒太阳,只有10%的老人曾经扭过秧歌、跳过舞,但据走访发现这些活动现在已经不再开展。以贾村为例,虽然村东头有老年活动室,但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娱乐生活作用并不大,老人们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反思以前采取的丰富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的措施是否合理。

(四)年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到一半家庭的年平均文化支出消费额位于900-1400元之间,将近20%的家庭年平均文化支出消费额高于1400元,也有一部分家庭消费额低于900元,从中可以分析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与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村人群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方式,他们已经开始追求教育、科技、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水平。

nlc202309040719

二、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凸显的问题

(一)不良的文化传播

1.赌博之风日益盛行,并趋于泛滥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在农村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的同时,农民闲暇时间较多,这使得赌博行为在农村越来越泛滥。人们在闲暇时间适当的娱乐一下,这无可厚非,但是若超过一定的限度,那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挥霍了金钱,也造成一些人對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同时会使得家庭矛盾激增,家长在子女成长方面起到消极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为甚者,恶性赌博扰乱社会秩序,容易滋生社会治安问题。

2.青少年沉湎于网络问题严重。

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使得各地区家庭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便捷本应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但是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说,网络带来的弊更大于利。沉迷网游世界、观看暴力凶杀电影、浏览不健康网站等等,这导致缺乏自制力,正处于形成人生价值观阶段的青少年朋友走上了违纪违法的不归路,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3.封建迷信和邪教依然有很大市场

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在展开。在调研的四个村子中都有封建迷信活动的存在。例如,在东尹村调研时,我们就遇到了一对信奉法轮功的夫妇,70多岁,在聊天时,他们就开始向我们宣传法轮功思想。同时在有些风气较差的城镇,还有低俗文化现象的存在。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民风、社会治安和基层组织建设,而且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文化设施简陋,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足够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是群众活动的保障。近年来,虽然各地地方政府部门在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兴建了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但是从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来看,地方文化投资仍旧过少,场所内部设备陈旧,几乎处于无更新状态,后期维护力度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缩水,传递断链

如今,大多数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逐年淡化,这就导致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跟不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比如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少,地方文化特色也逐渐被人遗忘。特别是年轻人,相比之下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农村地区精神文化活动中,青少年居民参与村内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差,这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青少年居民通过现代化网络工具,视野平台和思想观念较为开阔,外界信息更为吸引眼球,这就使得传统农村文化生活节目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

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生产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不发达,对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器材和设施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1.在所调查的四个村庄中,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普遍较低,出现了被闲置、挤占、挪用、恶意损坏等一些不良现象,这本是全村成员共同享有的娱乐、健身财产,但个人主义利己思想仍占上风,使得农村娱乐活动的开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2.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使得许多文化场所流于形式。

3.部分民间文化组织和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们忙时务农闲时演出。他们因为兴趣而组成团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文艺专长几乎都是自学而成,而且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同时,这些团体和组织虽在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但是客观地讲,缺乏严格的组织和管理,文化功底差,节目编排存在不足,群众受益面较小。

(三)农村文化能人和带头人较少

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好的村庄,都有几个乃至一批热心人,比如在许营村,几位从城里退休返乡、见过世面的热心人在春节期间,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娱活动中,开展了适合多年龄段成员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待遇较低,导致农村文艺人才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进程。

(四)文化单位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重视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浪潮逐渐白热化,基层领导人个人观念存在偏颇,他们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认识不高。文化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工作制度,专职人员分配较少。同时,在调查中我们普遍发现,四个村庄对文化场所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设备和器材损坏严重,没有后期维护和管理。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1.政府既是传统制度的改革者,也是新制度的供给者。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体制水平的改革对于满足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乡镇各级基层政府领导应该认真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者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较高的战略层面,让经济带动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当地长远的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方面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利用切实到位,合理分配。村委利用这些资金加大对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放映厅、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社区大学等,并在文化广场内配备适合各年龄阶段人群活动的健身器材,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解决好因增加农村文化工作内容所需要分配的人员问题,从而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nlc202309040719

(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坚持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逐渐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放宽各项福利政策,重视人才培养,尽可能地组织多样多动,调动工作积极性,培养能力。

其次,重视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

最后,在农村各中小学,可以开展第二文化课堂,设置音、体、美等艺术课程,同时农村要引进艺术师资队伍,培养农村文艺工作的新生力量。

(四)加强村校联合,丰富村庄文化生活。

对于石家庄市周边村庄,距离各高校相对较近,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尝试开展村校联合定向活动,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进行。

要建立村校联合合作机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村庄与大学社团相互合作,村庄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大学生们定期在村中举行文艺活动,同时邀请对此感兴趣的村民一同参加,促进村民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们参加文艺汇演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学生们要在村中积极发掘文艺能人,共同策划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激发活动兴趣,使他们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从而逐步发展壮大农村文艺队伍。

其次,也可以举办其他活动,比如带领村民学习太极拳、定期在村庄内举办献爱心活动,同时各高校相关组织可以在村中帮助成立几个兴趣协会,使有着不同爱好和兴趣的村民加入不同协会,让他们感受到在組织中的快乐并实现自身价值,逐步地使他们能够自觉组织他们自己喜欢的相关活动,从而使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精神文化繁荣的景象。

结束语

如今,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带领下,以及我们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一定会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为大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所调查的190份有效问卷,我们四位成员会根据石家庄周边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和当地村委沟通、交流,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便更好地为改善农村地区文化娱乐生活现状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国家发改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张平

[2]《加快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徐光春.2007-12-10

[3]张太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梁漱溟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4]《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赵峰

[5]《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精神》

第一作者

刘亚芬(1992年——),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沙河市,学历:本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刘建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 篇4

我的住在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许楼村,寒假期间,我回到家通过询问父母和亲戚,对我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近年来家乡建设发展变化很大,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皆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实实在在的对老百姓的实惠政策。过去都说农村穷,现在可不同了。: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足不出户用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

经济方面,我们村新建了养猪场,这不但给村增加了收入,而且也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供了一些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还能让一些想致富的人学习养猪技术,将来也可以养猪挣钱。

医疗保障方面,村民都加入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而且我们村还新建了医疗室,让原来的村上医生都在这个医疗室上班,这样不但能统一医疗价格而且也给村民看病带来很大方便,对于双女户(一个家庭只有两个女儿)每年还可以免交保险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有55元的补贴,对于双女户,父母自50岁起每人每月还给予50元补贴,这些都给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而且村里的五保老人都的到了妥善安置,让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安享晚年。

教育方面,原本镇上每个村一个小学,但由于现在在外打工者多在家务农这少,因此孩子大多跟随父母外出读书,而现在各村上 的小学生很少,而且育水平参差不齐,真理规划,将相邻的几个村的小学撤销,再乡邻村子之间建一所小学并有相应老师教书,有校车接送,还专门组织老师考试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学生的入学考试也更加严格。寒暑假村里还有专门的老师设立辅导班来帮助学生补习功课,这样能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水平提高,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文化方面,村里经常放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乐趣,镇上新建了公园和游乐设施,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原本我们村的公路是坑坑洼洼的沥青路,去年我们镇府给我们修建了水泥路,而且我们村的村庄与村庄之间有各村民共同出钱也修建了水泥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新的自来水管系统可以让我们随时用到干净的自来水而不用像以前去井里打水;镇上新建的服装店、超市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的买到各种优质的产品。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红白塑料垃圾随处可见,柴火乱垛、牲畜乱栓、乱七八糟的标语乱写、脏水畜尿乱倒„„而现在,村里专门建立了垃圾池,一些主要的道路也都被水泥路代替,这些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生活环境有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也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思想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但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农民思想还是有些封闭,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利益观念顽固不化,有不少农民为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利益,教育、就业、处事等观念陈旧落后,着眼于小利;农民工工资仍然难以保障。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难以享受到一些保障保护措施,作业时间延长,作业

量加大,但是工资有时却难以保障;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收花假币任由其逍遥法外,以不损己利为前提,家庭作坊制造不安全卫生食、物品,邻里矛盾大打出手;小商小贩偷税漏税,黑出租拉人卖货盈利等都习以为常;村班子腐败。就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村班子都安于现状、懒散骄纵、不思进取、指一处打一处、谋求私利,不能胜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钉子户,存在亲己关系与利益瓜葛。

其次,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在耕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质地、耕作性、水肥特性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水热等的运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现代农业设施,引水灌溉不方便,绝大多数是从井里抽水灌溉,费时费力,一旦管子破裂,浪费比较严重;农产品品质低。菜农、粮农、畜农缺乏健康观念,将不安全食品投入市场销售,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生命健康,如:韭菜农药残留严重、劣质油类、马路暴晒粮食等,老百姓本着“只要能卖好价钱,不管别人怎么样”的想法来做,到头来还是害人害己;农业污染严重。秸秆焚烧、垃圾废物焚烧,农村里的河流普遍看到黑、臭、脏现象,肥料大量流失进入地下水和河道,小型化工厂任意排放污水,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健康;过于传统,缺乏特色和优势。

农村规划差、难。宅基地抢占、私搭乱建等不按规划来,这里高一块,那里多出一块来,整的胡同里的房屋参差不齐,极不雅观又不

方便;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活动应坚决打击,文明风气需要净化,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度需要加大。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地和体育设施,学生放假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老年人只能坐在村头晒太阳,像一些小型的图书馆和运动场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延长寿命。

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大、贫富差距大、人文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建设新农村的难度。

总之,新农村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吧!

专业: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 班级:11级土木四班 学号:1101014004 姓名:刘龙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5

组长:杨石麟

组员:徐义杰 赵阳 罗超 周欢 谢黎

(一)研究背景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盐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现状却并不乐观,大量农村生物质能源被弃置不用,甚至白白烧掉,既严重浪费了稀缺的能源,又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研究内容

1、燃料使用的情况

2、燃料使用的利弊

3、燃料使用的经济效应

(三)研究方法

1、走访调查法

2、上网查询法

3、辨证讨论法

4、问卷调查法

(四)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1)成立课题组,成员分工,设计计划

2.实施阶段(2010.11—2011.4)通过上网走访,调查等途径收集资料

3.总结阶段(2011.4—2011.6)分析整理资料,写出课题报告及心得体会并上交

(五)研究概述

沼气

沼气是利用有机废弃物(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等)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来的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不仅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单纯从能源角度来讲,一个农户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供其一年炊事用能的需要,年可节约用煤1.5吨。2006年我县4200个沼气池建成使用,一年下来可节约6300吨煤,这对缓解能源紧张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

沼气建设非常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它充分利用在消耗资源生产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厌氧处理,产生洁净的沼气能源,从而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同时还能解决废弃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把畜禽粪便填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照明、发展生产等;沼渣用于农作物基肥、鱼塘饵料;沼液用于追肥,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在沼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原料被分解产生出以甲烷为主的高热值能源气体,杀灭了废弃物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同时,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改烧柴为烧气,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沼气建设使人畜粪便经沼气无害化处理,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消灭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让广大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比如,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2000元左右,利用这个沼气池农户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约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个沼气池可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200元左右。

农村家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主要用来做生活燃料。修建一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它所产的沼气能解决4口人家庭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沼气也可发电做农机动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可用来发电、烧锅炉、加工食品、采暖或供给城市居民使用。

1、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破坏环境。

2、在煤的使用上,一方面,煤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将它们当作燃料烧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将宝贵的化工原料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3、煤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是长远的办法,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其燃烧的产物也使空气受污染,像没有进行脱硫处理的含硫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等严峻的环境问题。

4、煤的燃烧无疑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使用,能源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温室效应,植树面积减少,空气污染指数上升等。

(六)研究体会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6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7

(一) 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 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 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 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 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 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 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 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 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 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 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 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 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 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 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 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 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 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 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新农村发展, 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 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 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 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 扩充服务功能, 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 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 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 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 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 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 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 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 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 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 营造了社会氛围, 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 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 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 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 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 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 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 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 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 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 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 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 大量抽走农村资金, 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 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 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 信用文化缺失, 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 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 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 贷款安全难以保证, 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 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 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 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 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 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 数量较少, 供求结构失衡, 农民的购买力较低, 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 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 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 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 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 509.4亿元, 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 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 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 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 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 (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 , 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 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 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 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 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 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 同时, 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 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 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 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 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 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 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 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民间借贷政策, 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 参照国外经营理念, 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 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 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助性的融资形式, 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 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 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 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 忌盲目引入, 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 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 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 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 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 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 大力倡导信用文化, 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 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 依法保护金融债权, 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 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 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 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 2008, (4) .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 2008, (4) .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调研报告 篇8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据近年全市农村集体建设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数据显示,全市违法违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或基本农田建设工业厂房,对外出租、出售;有的村以“以租代征”的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非法建设工业厂房;有的则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擅自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设永久性建筑,进行畜禽养殖。大量耕地遭到破坏,部分厂房闲置,既严重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又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农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再加上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等税费,一些空壳村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把农村住宅建设当作集体收入的唯一来源,纷纷违法建设住宅对外出售和寻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部分村集体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二是部分村以集体土地为条件与他人联合开发,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三是部分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他人,用于住宅建设;四是部分村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

(三)农村居民住宅非法交易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差异的不断提升,在乡镇中心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部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交易农村住宅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违法交易现象逐渐表露。农村住宅的非法交易,不仅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引发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和民事诉讼,使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农村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并给旧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矛盾。

(四)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人均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二是农村住宅空置率高,一户多宅较多。部分农村村民取得宅基地建房后,因考学、参军、工作、在外购房居住等原因,将户口迁出本村,造成大量住宅闲置;部分村民因结婚分户等原因已在村内单独申请建房居住,后又继承其父母或亲戚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导致一户多宅和房屋闲置。农村住宅闲置及一户多宅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

二、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国策意识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二是搞好国情、国策的宣传,增强危机意识。三是搞好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将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延伸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强化执法,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审批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界定和控制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禁止以兴办“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二是强化预防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县(区)、镇、村四级巡查网络,普及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案件发现预防机制,增强市(区)、镇、村基层执法监察网络的效能,实行专人分片包干责任制,突出重点区域,明确划分区域,确定巡查周期,加大巡查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努力将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强化执法管理。针对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乱占滥建和非法交易等行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止和查处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坚决依法处理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国土、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查处、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不断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及处理力度,有效制止各类违法行为。

(三)多措并举,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在确保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潜力,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有机结合,合理规划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实施村庄合并、集中兴建多层民居,将党的城乡统籌政策惠及到大多数农民,落到实处。首先,全面摸底,科学规划。第二,结合实际,分类实施。第三,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第四,资金扶持,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应从城镇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拆迁村和搬迁居民,保证农村居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就是通过置换和挂钩的方式,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通过整理复垦,将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并将整理复垦后取得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由市(区)统一调剂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

四是逐步建立农村住宅退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曾对农村住宅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住宅乱搭滥建、少批多占的问题,还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具体方法可采取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宅少收或不收有偿使用费、对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地的多收有偿使用费。具体标准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也可由村按村民公约的方式确定。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9

——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黄金镇官寨村为例

指导老师:王雪峰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3班强波 黄元红

[内容摘要]:休闲文化是人们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追求休息享受和发展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近几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休闲文化升值也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趋势。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使得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因此,积极地引导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休闲,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可以这么说,重视农村的休闲文化,就是重视中国的未来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休闲文化

一、引言

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领域。人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价值观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但是面对休闲,这样一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空间,又特别是在农村,如何充分认识它潜在的文化含量和教育含量,依然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趋势也超乎人的想象。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因此,积极地引导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休闲,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

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可以这么说,重视农村的休闲文化,就是重视中国的未来发展问题。

“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给予涉农文化产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因地制宜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文化产业差距,城乡协同发展,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提出的要求。对农村休闲文化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2005年11月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5年过去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任务究竟完成得如何,我们需要在实际调查中找答案。

三、从川东北地区农村休闲文化调查入手,因为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能够深入农村,真实的反映这一课题,同时考虑到本地区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我们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努力,提交我们的调

查报告,研究应对策略。

四、我们两人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到宣汉县黄金镇官寨村,对该村文化和农民休闲娱乐现状及观念进行调查,调研表明:物质生活的改善促进着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休闲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不可否认,该村文化发展滞后,小农意识还大量存在,传统思想、迷信色彩还很浓厚,观念落后,以田为生,不敢大胆创业,这些都严重地束缚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休闲文化结构简单,形式单一,消费水平低。农村休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唤醒农民

休闲文化意识,改变农民休闲文化观念,使得这次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及从长远考虑来讲都有很必要。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研课题是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年”大学生创新论坛”课题之一,我们两人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到达州

市宣汉县黄金镇官寨村开展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

课题内容包括:

(1)调研地(黄金镇官寨村)农村文化发展、农民休闲意识基本概况

为加快达州市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达州市发改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根据自主的职能特点,积极地向省和国家汇报,衔接工作,通过努力已争取到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540万元,投入该市89个基层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该批项目的建设,对该市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宣汉县”三下乡”活动 在峰城镇启动,徐代琼指出: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带着真感情,为民真服务,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

富活动内涵,拓展活动领域,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农村,积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官寨村在2004年由先前的官寨村与青石村合并而成,与风林乡,老君乡,黄金村,沙场村相邻,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人。作为达州市宣汉县的一个自然村,其休闲文化一方面 受相关政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邻近村镇休闲文化相互影响。

(2)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以随机抽取官寨村40家庭户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其中农民35份,村干部5份),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达到92.5%。本次调查方法以采用以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为主,以农民休闲娱乐方式为核心,针对农民的休闲娱乐形式、内容、供给渠道等方面进行描述。访

谈对象主要是村干部、农民、农村教师和该村民间艺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休闲文化现状

(1)在休闲形式方面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调查问卷“你平时主要的休闲活动”的一项,我们给出了包括“看电视”、“打牌或打麻将”、“ 读书看报”、“运动”、“闲聊”、“参加文艺团排练”等若干选项,在给出的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这些选项中,大约51%的人将看电视节目作为休闲的第一选择,看电视是当地农民业余时间休闲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其次较多的还有打牌或麻将(36%)邻里串门、聊天(11%),我们又将三个选项中都涉及同一休闲活动的统计了一下,其中选择看电视节目占85%,打牌或打麻将占77%,邻里串门、聊天占32%,像读书看报、运动、参加文艺团排练等所占比例较少。

(2)在休闲时间方面:

我们对当地人休闲时间的安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表示“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没有固定时间”另外有11%的人选择了只在节日进行消遣。

在休闲上每天花费的时间方面;只花2小时以内的人有19% ;2—3小时的占27% ; 3—4小时的占40% ;4小时以上的占

14%。可见大多数人花的时间都集中在2—4小时这段。

(3)在休闲花费上

农民月休闲支出在100元以内的占53% ;101—200元的占38% ;201—300的占6% ;400元以上的只占了3%。

(4)休闲与收入方面

收入较高的农民休闲支出意愿较收入较低的农民休闲支出意愿高。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文化消费意愿的高低表明了农民对文化

娱乐的消费意愿根本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5)在休闲涉及到的交通工具上

摩托车(94%)、小车(3%)、货车(2%)、其他(1%),这个结果与该村公路狭窄,平均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有一辆摩托车有

直接关联。

(6)休闲与节日上

在当地,春节和其他地区一样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该村农民休闲时间最长最集中的时间,亲人团聚、邻里串门较多,但是近几年来,节日气氛有淡化的趋势。各类迎新晚会,贺岁片受关注度不高,当地近两年大多数农民都不会看央视的迎新晚会。清明节祭祖,中秋节吃月饼是当地的传统。重阳节该村老龄协会几年才会举办一次。而像元宵节(当地习惯称“过大年”)、七夕节基本无节日气

氛。

(7)从休闲文化需求的内容上

该村农民选择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电视连续剧和一些娱乐类节目,如41%的人表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男生女生向前冲》,其次依次是新闻(22%)、法律类(18%)、科技类(12%)、体育类节目(6%)。观看新闻节目成为多数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根据调查数据,有90%(36人)的被访者是通过电视来了解国家政策。在他们所选择的电视台中,又以中央台和省台居多(分

别占62%和28%)。

调查发现,近年来,老年人对电视很着迷,他们休闲时间较多,主要关心的是新闻,许多老年人对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的姓名、职务比该村的中青年人要了解得多,还有就是关注历史剧、革命战争片,中年人看电视时间较少一些,偶尔会看新闻、纪录片作为谈资,而小孩看的动画片是被大人反对的。大人们一致认为动画片的人物不是现实存在的,剧情又很简单,忽略了从小孩的角度考虑问题。看连续剧的连续性不强也是看电视的一大特色。农村妇女在看电视时爱谈论场景布置,谈镜头里房子漂亮、车多、某男演员扮女生很像等等,我们认为村民们看电视的心态纯粹只是消遣,是在用他们的理解来欣赏电视里的看点。最后,带有乡土气息的方言类节目普片受欢

迎,有些村民到镇上专门买了光碟,叫上周围邻居,高兴地像看大戏。

民间文艺团的身影经常出没于村里各种喜忧事场合,既有本村的舞狮队,也有邻村邻镇的文艺团,范围涉及南平乡、凤林乡、峰城镇、普光镇、土主镇,甚至有达县的文艺团。他们随行10人上下,带着音响、地毯、舞台服装、幕布等简易舞台装备,出场费在500—1500元之间,节目包括唱歌、跳舞、小品等形式,主持人同时也是表演者。2005年制定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基层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年下发的文化部等四部委《关于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文化生活还相对贫乏的问题,民间文艺团的兴起是喜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休闲文化,增加了一部分艺人的收入,提供了另外的一个就业渠道。但是随

着普及程度的提高,文艺创新的滞后,低俗文化的抬头,其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困境。

在对“ 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中,67%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报”像《农家科技》、由宣汉县相关部门主办的《科

技日报》。

(二)、农村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休闲文化发展也出现了

新特点,但同时呈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1)农民的休闲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在官寨村调查期间,我们感受到了“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科学的休闲文化,尚未富起来的农民也需要科学的休闲文化”这个渴望,随着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而休闲文化却表现出 “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的现状。从调查数据可以表明,85%的被访者休闲生活是看电视节目,77%选择打牌打麻将,32%的选择闲聊,这可以从侧面说明目前当地农民的休闲

生活:形式单一,缺乏新鲜方式。

(2)农民休闲文化消费层面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在这次调查中,很少有农民选择阅读书籍报刊,仅有的4位(其中一名是村干部)在购买或订阅书籍报刊费用支出方面,大概每月在15元之内。而电视上的像达州电视台的《科技苑》、陕西农林卫视这些贴近农民科技需求的节目和频道鲜有人关注。这说明许多农民还在求富脱贫的路上艰难跋涉着,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还缺乏主动性。农民受文化教育偏低,缺乏科学的休闲文化消费这个概念。

(3)农民休闲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了休闲意识,才谈得上休闲的方式及其相关问题。在《国外休闲理论研究及著作评述》一书中说到:休闲,是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经济现象。目前农村的休闲文化总体上还处于起初成长阶段,农民的休闲文化意识还比较浅显,普及率也不太高,农民观念

中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体现在节庆的庆祝和日常的自娱自乐方面。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其原因是:

第一,住户分散不均、交通不便。受客观条件制约,村级内部及与外部联系不方便。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了解新文化意识的机会;

第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片偏低;

(4)政府文化职能落实不到位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休闲文化生活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但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仍然有距离。主要表现为:

第一、该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农民想在重大节日搞文体活动,黄金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服务所辖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该站站址简陋,文化设施差,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捉襟见肘。能称得上是文化设施的可能只是该村的光沿小学教学楼及操场了。但是又由于住户分散不均、交通不便,集中难度大。

第二、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宣汉县全县藏书不到20万册(不含学校),农民人均不到一册,各镇拥有图书很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能够具体分到该村的更是少得可怜。并且村干部能把本已少得可怜的图书给农民,让农民用到又是另一

件概率极小的事情。黄金镇的电影队在几年前有时还能够光顾该村,到该村光沿小学放电影,但近几年也变少了。

第三、休闲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村大部分村民对黄金镇里的相关活动举办的时间没有什么了解,也有部分受访村民认为镇里从来没有举办过相关的活动。他们表示该村距离黄金镇镇中心有29里,加之交通不是很方便,坐摩托车

往返的车费就有40元之多,就算知道也不一定会去。

第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目前镇里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引导作

用。

(三)、农村休闲文化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1)政府文化职能要落到实处

从课题申请到实地调研,成文定稿,我们一直在关注从国家到该村有关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收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但是,从实际调研发现,下面在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上只是注重形式,制定的方案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文化建设陷于“上有政策——下出对策——出现问题——解决滞后——问题恶化”的恶性循环。我们认为政府及村委在这一方面可大有作

为:

第一:要看到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互利影响。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乡镇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对农

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有一定比例。以该村的光沿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第二:发挥好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一个地方的群众休闲文化的高低,休闲文化影响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要根据实际探索长效运行机制。既要做好“往上看”,即:深入理解相关政策,又要做到“往下看”,即:以民为本,及时了解和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使“文化下乡”活动与农民自办活动同台演出,一方面缓解文化专干人员不足现状,另一方面可增加农民自办活动积极性,提高农民演出水平。同时也要做好培育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工作。调查发现,国家免费赠送给该村的诸如数字放映设备、村村通电视卫

星接收器等先进文化设施,由于无人操作而大量闲置、损失。

第三:认清农民的农村文化主体地位。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可以创造什么文化活动来完全满足几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型政府要建设,但是它不做不到全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民间文艺团的建设发展为切入点,办好“草根戏剧”。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农民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政府在政策上适度放松,派文艺人才定期指导,鼓励奖励农民创作的优秀剧本。组织不同文艺团体之间的交流学习。努力形成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的社

会舆论氛围。

第四:村委可以在农闲的时候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例如:拔河比赛、表演竞技、有关农事的知识竞赛、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

等等。这些活动成本低,又贴近农民生活,参与度高,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

(2)农民自身要转变认识。调查发现,该村中年以上的村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限普片较低,大多是小学文化。小农意识大量存在,传统思想、迷信色彩还很浓厚,村民容易满足现状。加之当地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为困难。“出城”是在此次调研中发现的一个在当地村民意识中较多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概括来讲就是摆脱农民的帽子,当一个真正的城市人,这正是当地村民一辈辈地教育后代灌输的意识。导致的现状一是农村精英大量外流;二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

承和发扬。我们认为:

第一:农村教育要注重培养村落文化,增强家园归属感,既要认识到落后的现状,又要对家乡的美好为未来充满信心。特别是优

秀的农村人要有奉献家乡的意识。

第二:外出读书的高中生、大学生一定要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用学到的进步思想去影响家乡人。例如:针对该村没有文化室的现状,像“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报名申请在该村光沿小学建文化室,以学生影响家长,以该小学这一个点影响黄金镇其他农村小学筹集资金建文化室、图书室。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又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加入村友录,增进与家乡人的联系,并向外宣传家乡。

四、调研总结

休闲娱乐方式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精神文化是休闲娱乐的灵魂,休闲娱乐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官寨村休闲文化有了较为基础的了解和认识,休闲文化涉及方方面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浓厚的传统习俗,有新鲜的民间文艺团。同时,该村休闲文化存在着许多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受农耕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与该村发展缓慢,教育落后密切相关。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情,积极肯定成绩,同时正确看待不足,像报章杂志的订阅、学习情况偏低,道德建设还在低水平踏步,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普片偏低,村级图书室根本不存在。但是我们要主动去做。

去完善,不能被困难吓到。

农村要发展,农村休闲文化要进步,关键在村民自己,而村委干部又是将村民意志统一的关键,官寨村的休闲文化现状不只是个

案,它在全市,在整个川东北地区的农村中都普片存在。休闲文化离我们不远。相反,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认为,当地人的休闲文化现状正是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反映。它体现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

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方面。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和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这对进一步推

上一篇:申请医院可行性报告下一篇:关于励志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