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共8篇)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1

武夷山市余庆小学 刘青

【摘要】

音乐教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蕴含着美的继承和传播,更有着美的创造和增值。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音乐教育观念,应当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的过程中,坚持这一音乐教育基本观点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小学音乐教学中多种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音乐课堂实践环境,从而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充分调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体现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音乐教学,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创造性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普及教育的目的,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再以音乐作为职业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和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的种类人才,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并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其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

传统小学音乐教育方式,是以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培养为主,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上,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一遍一遍教,学生一遍一遍学,毫无生气,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自己动脑创造实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笔者曾在某刊上看到一个音乐课堂教学实例,教师演示了一副穿着彝家服

饰的娃娃的图片后提问:这个娃娃脖子上挂着什么东西?”一些学生回答说:“银项圈。”教师表情一愣,忙纠正道:“是银项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银项链。”全体学生重复:“银项链。”课后,有人问这位老师:“学生们说的项圈时,你为什么要纠正呢?”况且图片上的娃娃确实戴的是项圈呀?教师的理由是“教材中的歌词是银项链。”问学生“你们从图片上看出的是银项圈了,为什么还跟着老师念银项链?”学生的回答令人惊异:“老师总归是对的”。此教学案例给人的启示是:学生跟着老师跑,老师跟着书本跑,学生依附老师,老师依附课本,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此下去,师生都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许多音乐教师往往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实践中却习惯于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培养独创能力。但从根本上说,其教学过程是充满了创造性的。严格细致的程序和统一的模式与标准,意味着艺术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死亡。那种把音乐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严格的小单位,为每个单位时间布置不同的任务,组织教学几分钟,复习歌曲几分钟,综合练习几分钟,导入新课几分钟,教授新课几分钟,巩固处理以及表演歌曲几分钟等等,与工厂里的固定流水线没有什么不同,还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可言?音乐不存在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更不应有统一的答案和结论。音乐学习的关键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而“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恰恰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悖于音乐学习思维过程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的同时,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此,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要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此,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都有“编创与活动”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1]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的精神、勇气和能力”。[2]

在音乐欣赏课堂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运用网络图片信息,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

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也是音乐的第三度创作,必然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无一例外的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所有领域。而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思维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上网下载图片,让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我们可以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例:如上课开始,学生走进教室,可根据本课教学的内容把教室黑板上挂上很多上网下载的果园图片,当作“果园”“动物园”,学生可以随着音乐“采着果实”进教室(果园),也可以想像开着汽车,或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兔子,灰太狼,喜洋洋走进教室(动物园)这些有趣的形式可以一下把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音乐环境里,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想,甚至可以“乱想”。[3]教师可以给学生听一段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由网络下载的曲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理解,发挥想象,想象曲子所描述的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另外一个优秀的课例也可以说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情节,发展思维的可行性:“人教版二年级第六单元《下雪啦》——欣赏歌曲《江雪》,我以冬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并制作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古诗、歌曲四个角度感受冬雪的画卷。当点击课件,雪花飞舞的图片呈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的目光立即被吸引了。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同时鼓励孩子表达。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创新性,对于某种情节他们能想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情况。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编传故事情节。[4]

人教版小学音乐一、二册教材中有很多课都是要求用声音编织故事的活动课,是有完整情节的。如在教唱人教版小学音乐《大鹿》这课时,为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手段把学生带入一个茂盛的大森林,而森林里一只小动物也没有。这时,学生便会猜想各种原因。随后课件出现一只兔子奔跑的画面,紧追其后的是一位猎人,在危急时刻,兔子被站在窗子观望的大鹿给救了。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表演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对歌词进行创编。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致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管弦乐《龟兔赛跑》赏析课中,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乌龟和小白兔的音乐描写,主要以单簧管和大管阐述,分别表现了兔子和乌龟的形象,学生通过辨别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想象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演一演,编一编,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爱动、爱玩、爱想象的天性得以发挥。并及时表扬一些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这样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总之,没有思维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网络搜索歌曲体会创新,让学生大胆表演

在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最重要是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各种多媒体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幻想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的精神、勇气和能力。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能纵横千里,乐此不疲。”[5] 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与了解。

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这几种方法:如把学生请上讲台或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或展现自己清脆的歌喉;或描绘歌曲表现的意境;高年级的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教师可每隔两周让各班同学分组在课前上网收集、整理和归纳流行歌曲,然后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自主介绍、欣赏和交流。许多同学对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响应,同时也将深深地感染了教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能力。从这一方面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6] 另外,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有了自信,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评价策略,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教师应以掌声和简短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回答,使学生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即使是答非所问、甚至不对题,也要给予鼓励、谅解。或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我们才能发现:任何一个创新成果,都是学生思考、探索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己创新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充分挖掘、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某一方面体会到成功,品尝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热情。

对于某些音乐敏感性不是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积极勉励他们:“没关系,你能行,你真了不起,你很棒。”让每个学生永远充满自信。只有这样与学生交流,使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民主宽松的思维空间中,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火花才会不断迸发出来。

对于音乐之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7]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大胆表演,我们可以通过课件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例:在如低年级的《快乐的小司机》这节课,教师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座位设计成十字路口,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各种车的声音,如汽车等,然后再用打击乐器模仿车得声音,这些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形象直观的认识了解直行,左转弯,右转弯,信号灯,斑马线等交通标志。此时,教师扮演“交警”的角色,把交通指挥手势创编成“律动表演”,再配上欢快的歌曲《小司机》,为学生做精彩的表演,此基础上,带领全体学生一起进行模仿表演。[8]教师的精彩表演,将营造班级表演的热烈气氛,能极大的感染带动学生,强烈的唤起学生的模仿表演欲望,使师生关系更为通恰,又大大的鼓舞了学生大胆的表演,学习效果更佳。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大胆表演的肢体协调性将取得很大进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气都将获得提高。

3.以音乐技能和音乐实践为基础,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生活中包含着各种节奏,教师可根据平时身边听到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低年级的节奏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实践模仿,掌握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能力。在音乐课堂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生活的音乐美:“教师设计一个具有情节故事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形体动作的提示创造节奏:在音乐活动课上,教师请一位学生扮演了魔法大师,披上黑披风,手拿魔法棒,另一位学生便要成为魔法棒下的“变物”。当音乐响起,魔法师挥舞着魔法棒,音乐停止,另一位学生则要随意变成一种“动物”(用形体模仿),然后魔法师任请几名同学模仿这动物的叫声,由他们自己找出这些动物的叫声的特点,教师归纳出小鸡叫X X X;小鸭叫X X;鹅叫X—;等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节奏做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和运用节奏。

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心脏声:2/4

×

× | ×

× || 钟表声:2/4 ×

× | ×

× ‖等生活中的咚

咚 咚

嘀 嗒 嘀 嗒 各种节奏,这样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会显得那么单调。[9] 中高年级的音乐具有一定复杂性,同样是学生自己创造,但是过程可以反过来,“例如:教师把节奏念出来,请生想想,这像什么声音?嘀 嘀. ;达达达达

;红通通;知.了 ; 等。这样的比喻即贴切,又生动,学生在碰到这种节奏不会念时,自然会想起自己创造的这些词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还可以延伸成为一个乐句的节奏也用语言来解决,如:2/4 知.了 |知.了 |夏 天| 已来 到|| 让学生自己创造语言,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歌曲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明的生活状态,音乐问题生活化,课堂问题生活化,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10]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将歌曲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中的音乐知识呈现出鲜明的生活化,这样既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例:如在学习《童话故事与节奏乐》这节课上,即通过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等方式,为故事选配音乐的交流活动。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故事,出示各种乐器:(鼓,三角铁,碰铃,双响筒,手铃,蛙音筒,小军鼓等)。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自由分析,探讨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情节的描述,用各种打击乐器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并总结各种各样的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评价等教学手段做近一步的研究,探索。最后,全体学生分为四个创作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即兴的创作表演,集体合作共同为童话故事编配打击乐。”[11]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创设积极实践的条件,通过角色模拟,情节演绎,自由创编等活动。赋予其自由,自主的发展个性和想象的空间,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技能,情感和创造能力。

总之,音乐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当一首歌学会后,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如尝试运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等。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独特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才能。可见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充分调动,发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是如此重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与需要,音乐教师应紧紧的握住学生善于求异,喜爱探索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表现,勇于创新。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必要而有效的。笔者认为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 王善西.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音乐天地,2008.5(456):16-18.[3]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陈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音乐天地,2008.5(456):32-34 [6] 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 2006,(03)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2

校外音乐教育突出以“活动”为主。这种活动既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教学, 又要区别于社会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它是以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为指导思想, 以广大少年儿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着重培养音乐教育所特有的素质和能力。

一、合唱训练中培养学生二度创编的能力

校外合唱团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对演唱抱有极大兴趣与爱好的, 教师除了对学员进行演唱技能的指导外, 歌唱本身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新。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的过程中, 当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怎么唱会更好?学生在简短的讨论之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分领唱与合唱, 有的说领唱可以加入哼鸣, (演唱形式发生变化) 。有的说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轻声, 第二部分是热烈的激动的;有的说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应该由弱变强, 第二部分与再现部分则由强变弱 (演唱力度发生变化) 。把这种再创作运用到演唱中, 就能使学生对创作活动产生兴趣, 激发对音乐的创作热情。学生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歌词是很具体的, 并易于学习的, 他们很快便能掌握, 这时候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可以想出一些新的歌词来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喜爱, 变成自己的作品。例如, 《踏雪寻梅》的歌曲教学中, 让学生自制、自寻音源, 为乐曲伴奏, 有蹄声、有书声、有铃声、有雪花飘落的声音等, 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 而且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的内容, 这既能提高学生演唱的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唱歌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例如, 在《送别》的歌声中, 有的学生根据旋律创作歌词, 有的根据唐诗填词, 使歌曲的意境有了改变, 这个创新的过程使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舞蹈训练中培养学生节目编排的能力

现如今, 单纯的演唱已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来感受蕴藏于音乐中的“美”与快乐, 他们想用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美与欢乐, 音乐需要与多种艺术形式综合。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基础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 一开始就被孩子们所接受。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们在聆听音乐时, 都会管不住自己的小手情不自禁的随音乐舞动。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 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即兴舞蹈的创编, 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感情的表达力, 各种诸如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等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 让孩子尽情欢乐, 尽情渲汇他们的思想感情, 回归少儿本性, 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在蒙古舞蹈《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中, 从儿童“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 首先和学生一起观看蒙古大草原视频, 看草原上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 感受草原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 拓宽思维, 激发孩子们的喜爱之情。随后教师从蒙古人的生活习性、个性特点、爱好等方面和学生一起了解蒙古。随后, 邀请孩子跟着音乐动一动, 创编一两个舞蹈动作, 这时候很多孩子已经根据我播放的画面, 把里面的动作变成为自己的东西, 而教师这是则将最基本的蒙古舞蹈动作教给学生, 让她们以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学习、表现与创作, 让学生们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通过舞蹈这一形式, 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蒙古这个民族的记忆, 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在学跳蒙古族舞蹈中提升。这样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逐渐渗透对所教知识的学习,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而舞蹈教学目标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

三、乐器表演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曾有学者提出:“想象是创造的先导, 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丰富的想象力是表现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同一首作品, 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我们认为, 音乐表演, 特别是器乐表演中, 人应该是自由的, 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 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为此, 我们对两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 在甲班上课时, 教师在音乐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 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 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名字及其特点。随后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位小朋友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 用一根绳子系牢, 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的小朋友说:“刚才我把七只碗装了不同的水听到了七个小矮人名字 (do、re、mi、fa、sol、la、si) , 这样, 我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乙班, 则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 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 如何演奏。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 该如何演奏, 但当教师提出能自己创造出一种打击乐器时, 不但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 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 是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 其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

浅谈高中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號》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4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喜欢音乐是孩子的天性.新纲要中指出:“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学习新纲要使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我们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期.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和尝试,我在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值此机会,与大家切磋,分享,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音乐欣赏,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采用什么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一)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幼儿的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想象,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歌曲《胡说歌》围绕“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 ”这样一句与生活相违背的歌词,以简单的旋律展开.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来创编歌词,最后编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脚趾上吗 ”“你的裤子穿在胳膊上吗 ”你的鞋子穿在头顶上吗 “等等五花八门,荒诞可笑的歌词,这样孩子们在欢歌笑语中不知不觉地体会了音乐活动的快乐,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么美》,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歌曲之一,歌曲学完以后,我突发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们何不创编一首《冬天多么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体孩子的响应,最后,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创编出了”冬天雪花轻轻吹,大地盖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个个胖墩墩“(二)留住旋律,改编歌曲。

最近,经常听到我们班的孩子在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如果从一名时尚青年口中唱出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岁的小朋友也开始哼唱它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不免会有些担忧和紧张,因为幼儿对流行音乐缺少选择和辨别能力.针对这些我们我觉得如果我们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去堵,不如去疏,采用留住旋律,改编歌词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师大的许卓娅教授,就把孩子们流行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了个面目全非,”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成了”对面的兔子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我的样子吓坏,其实我,很可爱……“扮成大灰狼的男孩们边跳边唱,向对面由女孩们扮演的兔子发出”邀请“,听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后,她们迅速还击:”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你都是个大坏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问题可真难办……“ 就这样,一首流行歌曲变成了一台饶有兴致的儿童音乐剧:《兔子和狼》,孩子们戴着头饰,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结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词中的”爱真奇怪“变成悔过自新的大灰狼终于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谅,”你真可爱!“从此被接纳成为兔子们的好朋友.改编,而不是一味拒绝.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儿歌曲创作态势日益衰微的今天,这种改头换面不能不说是讨巧之举.流行歌曲对孩子来说未必是洪水猛兽,其实有太多资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动的脑筋实在是太少了.(三)为乐曲,歌曲编配动作

边唱边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它们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或乐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引导幼儿自编动作表演.例如:在学习《两只小手》这一歌曲时,要求幼儿自由想象动作来表现歌词.(”两只小手做两点,雨点从天空落下来“"两只小手做枕头……”)由于大多数幼儿都是随意,即兴创作的,当然不可能期望他们创作出多么完美的动作.但毕竟是他们自己展开想象编的,对练习这一系列动作也特别有感情,格外认真.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也使幼儿从中得到了创造的源泉.(四)在节奏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用配器演奏来表现乐曲.有一次晨间活动,我们放着音乐,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师,你听这个歌曲里面好像有钢琴的声音”.她的这句话让我感觉孩子不仅听着歌曲的美,同时还夹杂了他们所熟悉的乐器的声音.孩子的耳朵是灵敏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X X.孩子们就会说像汽车的鸣笛声---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当我们在和孩子做节奏互动时,我每打一种节奏,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说出它们像什么:有的说像雨水的滴答声;有的说像汽车的笛笛声;有的说像火车的隆隆声等.我觉得对幼儿音乐节奏的培养,是贯穿在一日活动中的,通过不同的音乐性质,把音乐贯穿在常规中,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如幼儿听到《准备好了吗》的音乐就马上集中;听到《拍手点头》就知道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听到《啄木鸟》的音乐就马上收玩具;听到抒情的《摇篮曲》就会安静.孩子对节奏的感受,有时候会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后是纪律最乱的时候,我会用节奏的变化来集中幼儿和安定幼儿的情绪,我会用铃鼓拍出一个节奏,幼儿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拍,然后再不断的变换节奏.孩子们听到节奏变化了,就会自然而然的竖起小耳朵集中精力来倾听老师的节奏,并伸出小手来迎合,模仿老师的节奏.这样听到的只有整齐的节奏声,没有吵闹声.这样的音乐化管理,既训练了幼儿的听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意识.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三)通过欣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森里变奏曲》的时候,先让孩子们体会乐曲的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 悲伤的呢 ”并适时的启发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回答:“欢快的用红色,黄色,悲伤的用灰色,蓝色等等”.除了用色调来体现音乐,还可以启发幼儿用线条和符号来体现音乐,当乐曲舒缓时,用直线;当乐曲激烈时,用波浪线;当乐曲欢快时,用圆点.这些都是随着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如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图谱中表示小铃的“,”,表示串铃的“ … ”和表示木鱼的“・”.这些符号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因此,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就是幼儿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2)用图谱表现乐曲.伟大的作曲家根据故事而创作改编歌剧,这是需要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及创作能力.作为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如果光听音乐,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变成小故事,并用他们喜欢的图谱的形式来表现,孩子们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了音乐,并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狮王进行曲》图谱中表现狮王出场的由小至大的脚印和表现吼声的弧形锯齿;《森林变奏曲》是一首三段体的音乐,我启发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把自己想到的变成一段故事,并要求幼儿把音乐用图谱记录下来,音乐开始的时候开始,音乐结束的时候结束.孩子们纪录的非常认真,而且五花八门,思路开阔.张炎雨小朋友是这样纪录的:第一乐段小动物们在快活的游戏,用小兔子来表示;第二乐段大灰狼来了,用牙齿来表示;第三乐段大灰狼走了,小兔子又可以游戏了,用太阳表示.所以说,用图谱来表现音乐,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和想象欲望,又充分理解了音乐.对欣赏难懂的乐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纲要》中多次提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验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恢复幼儿的创造天性,归还幼儿本应享受的愉悦音乐的机会,是音乐活动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以上尝试,我发现班上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得到了陶冶,幼儿的音乐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幼儿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浅谈音乐活动中的多感觉通道参与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5

一、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研究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普通音乐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式的唱歌教育模式,尽管当时也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但器乐教学及其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后,音乐教育得以恢复,限于当时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仍为“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国内有些一线教师自发性地开展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研究。92年版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增加器乐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都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即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上研究的状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比较重视的,当然,总体上还是实践重于研究。日本产生了著名的铃木教学法,这首先是源自创始人铃木对小提琴教学法的研究。其主要观念是认为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白痴,如果采用类似母语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其学习乐器,都会成为音乐家,乐器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铃木的成功实践最终证明了他的假设的正确。这一流派对国际上器乐教学的影响教大。

产生于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大量采用音条打击乐器,综合歌谣、舞蹈等因素,并吸收了瑞士的雅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中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创作教学的长处,形成了一种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此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

爵士乐原本是美国的一种器乐体裁,由于其十分突出演奏中的即兴部分,因此在美国,音乐教育家们十分看重爵士乐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的功能,遂将爵士乐演变成一种教学法——爵士乐教学法。

美国很重视器乐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些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器乐教学理念。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在他们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以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提到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的程序。”这是一段非常闪光的文字。对于我们开展《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我国城乡学校的实际,探索有关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方法体系。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主要思路: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器乐教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它使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大增,这包含对学生音乐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创造思维的提高等方面,由此会带来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因而,我们认为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器乐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不难认为:尽管器乐教学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它确实是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子系统。我们甚至可以视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某种标志。

器乐教学实验的开展,必将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建设的过程,我们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理论超前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重视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二)对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界定:

我们将研究领域界定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研究。

理论假设: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则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2、器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四)研究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器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该实验,提高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的科研能力,为深化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学生发展需求调查、问卷、访谈、个案等);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与人文相结合。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如前所述,器乐教学实验的意义已远远不是器乐本身了,我们可将它视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题上我们本着“避开别人”和“避开自己”的原则,找准符合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切入点来开展实验。对于以往我们自己已经研究过的或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某些问题,就不作研究或不作重点研究,而重点选择“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这一较新的角度来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本课题组的探索可望满足国内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迫切需要。也能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期望填补一些理论空白,从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法体系添砖加瓦。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湖北省重点课题《湖北省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实验报告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评为全国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被收入由清华大学、北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精典》一书。

2、全国95重点课题湖北省子课题《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2000年12月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入选中央教科所实验文集。

3、湖北省重点课题《小学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获湖北省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在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宣读,《音乐生活》杂志和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发表。

五、实验原则

(一)音乐审美观照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实验中必须把音乐的实践与审美观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观照之中,进行器乐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想象空间,发展音乐创造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乐曲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凝聚在演奏之中,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音乐优美的意境和揭示音乐艺术形象,并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立足于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发展,反过来,在技能和音乐实践中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面向全体学生。

(四)寓教于乐原则

在器乐教学中要通过优美感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玩乐的过程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科学性原则

音乐教育是一门科学,器乐教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即使是练习一首合奏曲,也应该注意对速度、力度、音色各要素严格要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分散中求集中,层次分明,彼此配合。

六、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历时三学年。

(二)实验对象

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挑选若干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

(三)实验控制条件

可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亦可以不设定平行对照班。

(四)重要观点:

1、我们认为进行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的实验研究,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应脱离实际。通过实验,分别研究出具有农村特色和城市特色的器乐教学方法与途径。

2、在实验中要注意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的“度”。

(五)实验过程

该项试实验历经三年,每年为一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深化、发展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七、成果形式

(一)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研究论文;

(三)器乐教学法专著。

八、本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朱则平

副组长:吴锐淼、李同全、韩 宏、李 东

核心成员: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名单另附)

参考文献:

1、《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美]詹姆士·L·穆塞尔与梅贝尔·格连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八三年版。

2、《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管建华著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九二年出版。

4、《智能的结构》[美]H·加德纳著,光明日报出版社九零年九月出版。

5《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6、《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7、《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8、《中小学器乐教学法》丁存麟、朱则平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9、《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王景英 李天鹰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版。

10、《创造性教育通论》段继扬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版。

11、《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王雄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2、《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张奇等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3、《创造力测评与创造方法》雷雳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4、《青少年学作曲》龚耀年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版。

15、《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6、《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7、《当代音乐教育》[美]麦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

乔晓冬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18、《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金亚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版。

19、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刘沛译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发表。

20、《音乐科教学研究》张统星著 [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出版

1980年9月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组

《浅谈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篇6

秀屿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林秀平

【内容摘要】

幼儿美术创造力是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高层次创造性思维的审美体现。兴趣和思维进展水平是对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评判标准。本文依据幼儿年龄和个性特点,提出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基本途径,包括:培养、引导幼儿绘画的兴趣;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创造力培养 幼儿美术学习创作过程 【正文】

一、引言

在观摩过园内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之后,陈园长为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怎样上美术课》的讲座。我从一个个实例中中了解到《纲要》与《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的异同之处;儿童美术欣赏的四个不同的阶段;儿童画解读的理论以及儿童画评估的参考维度。并在之后在一次次的学习、参观与实践中,我懂得了美术活动的艺术元素和情感态度是合二为一的,在美术活动中不能用技能来束缚孩子,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此,我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有一些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是时代所趋。幼儿学前期是个人一生思维最为活跃,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创新教育应从学前期开始抓起,从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抓起。美术教育是在观察、理解、记忆、想像和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手的具体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创造表现的过程,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树立幼儿自信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美术是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并且直观、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幼儿的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关注、认可。事实上,幼儿的日常生活很大不同程度上涉及美术领域,例如教孩子认识图形,或者是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中,感受绚丽的色彩等,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果适当融入具体化的是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形成对事物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

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生活中美的事物、艺术作品等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从而激发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力。也就是说,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在对象审美属性诸如色彩、线条等直接刺激下,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常规的约束,自由的展开想象,产生一种以情感愉悦为主调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幼儿自身的审美感受。而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向,并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他们重新组合,从而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幼儿的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自发性,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自由涂鸦活动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适龄儿童的身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怎样以《指南》为宗旨,根据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更好地开展幼儿的各种活动呢?

(二)支持幼儿自主创作的策略。1.培养、引导幼儿绘画的兴趣。

兴趣,科学上讲,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直接联系,也是人的一生中带有目的性、趁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最直接催化剂。当个人对事物产生兴趣,而学习愿望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没有了这种环境,学生的兴趣、意愿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美术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方式去调动,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例如,可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利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进一步激起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游戏的难度,有针对性地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要多称赞,多鼓励,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学习持续的兴趣。

2.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幼儿的情感因素包括其喜欢绘画的积极情绪和对所画内容的真实感受。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对不同事物的兴趣,通过广泛的爱好激发幼儿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幼儿画画,既是内心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抒发,在美术作品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情感,技巧再好也不会画出真实动人的作品。因此,只有通过丰富的情感引导才能激发出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只有重视幼儿情感因素的发展,才能唤起幼儿想画爱画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对幼儿绘画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基础元素和造型规律,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幼儿的绘画情感,就要从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教师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鼓励幼儿多提问,多尝试,评价时提出多种创造性解决方案并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出利于幼儿绘画潜能发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3.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不仅是幼儿的天性,更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法和创造的大舞台。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想象力丰富,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启发幼儿的创新活动,更还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勇敢、坚定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品质。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探索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活动材料和主题,主动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使幼儿在生动的内容和愉悦的气氛感染之下,产生强烈的美术创造欲望,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唤起幼儿的创作灵感,引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在大胆想象和自由思索的过程中,以最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幼儿的创造潜力得以升华。通过这种方式,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索式教育活动,变模仿为创造,使幼儿在涂涂抹抹,剪剪贴贴,学学做做,添添画画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和热情,使幼儿在创造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把幼儿培养成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4.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创新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泛灵论”的心理特点,允许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倾入生命和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鼓励全体幼儿为他们自己敢想、敢画的创新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批评,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欲望,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让幼儿依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上课就应该像是带着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精神旅游,不拘形式,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

5.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条件不同,遗传因素,禀赋天性各异等原因,幼儿在绘画方面有着天生的个性差异,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一阶段通过美术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先天和后天影响对幼儿形成的独特性,包括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对某事物的不同看法,发现他们对事物的情感。随着这份情感的引导,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将个性不同的幼儿安排在一组,本着近似性,互补性,协作性,自愿性的原则,将幼儿组合成具有活力的差异化的小组,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完成作品,发挥自己绘画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不同个性幼儿绘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用“耳朵”读懂幼儿的作品,耐心去听取幼儿描述他们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幼儿的作品提出进一步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既尊重幼儿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把符合美学特征的绘画技巧传授给了幼儿,既考虑到幼儿个性发展特点,又促进了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绘画是孩子的天性 并且个性,差异性比较大,我们应根据幼儿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幼儿发挥其个性特点,利用幼儿对那些五颜六色颜料强烈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自己所画作品进行情节性的语言描述,可利用儿歌,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增加兴趣,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也可以就幼儿所处的不同环境,选择适合幼儿的绘画手法和技巧,如体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泥塑,剪纸等,授课中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信心,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作画,从而摆脱幼儿绘画表现方法单一的状态,画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6.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

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画的虽然不美观,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每次活动结束,将幼儿全部的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审视、交流,教师欣赏每一幅作品却不必给作品打分,不给作品下结论。但是老师应在心里记下每个幼儿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孩子们经过审视、交流、观摩和学习,他们心理明白谁的颜色配得好,谁的构思有主次,谁画的新鲜有趣,自己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信心会逐步提高,他们的创作情趣会更强烈。创造的火花一旦被点燃,课堂就成了一个喷发的火山,图形光怪离奇,颜色五彩缤纷,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涂鸦,这时你会发现这一刻是我们美术教师中最幸福的时刻。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尽量让幼儿体验多种媒介材料,对不同材料的性质、用途、用法等要有感性认识,对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为幼儿的美术表达与表现拓宽渠道;其次,教师要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或欣赏艺术作品,并在使用不同媒介材料、运用不同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让幼儿大胆尝试、发现美、表现美。这样幼儿才会有细腻的感受和大胆的表现,开拓美术创作的思路,为日后灵活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开展美术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对于幼儿如何画、如何做或者画什么,做什么不予以严格要求,我们要以倾听与欣赏的方式来传递尊重,而非以特定的标准来挑剔和纠正。如此,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才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专注于如何用眼前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挥想象力、发挥潜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结束语

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许多想法都蕴含着明显的创新色彩,创新教育必须从富有幻想和好奇心的幼儿抓起,但幼儿的创新活动也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就如同一棵棵小树苗,还有待园丁的精心培育。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是幼儿充分展示个性,表现其创造性的最佳形式,幼儿需要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吸收充足的养份并自由自在的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情境,开展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为幼儿插上艺术飞翔的翅膀。【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2、土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3、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4、刘晓东:《儿童精神析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曹丽莉.浅谈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2010(10)

6、南国晓.浅谈儿童时期美术教育的价值及科学规律[J].集宁师专学报,2003(06)

7、郑益乐.创新能力从幼儿抓起 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华民族教育,2010(06)

8、陈铿.影响3-6岁幼儿绘画中多维空间表现的因素及其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7

一、正确理解, 懂得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音乐教学中创造的含义。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是广义的, 泛指一一切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比如:自由创编歌词、小组合作创编音乐节奏、自制打击乐器等。这种活动重过程不重结果, 在教师的眼里, 学生创造的结果也许很幼稚, 甚至不规范, 但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创造过程中, 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一次创造的经历。教学中, 要遵循思维发展的特点, 帮助学生懂得创造,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不局限于某种形式, 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要走出专业创造的误区, 打破创造的神秘感, 把创造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二、营造氛围, 敢于创造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 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 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消除畏难心理, 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 展开自由的想象。而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表达心中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思维。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多样化,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在欣赏《野蜂飞舞》这首曲子时, 先让学生反复倾听, 展开想象, 不要对他们提出过于专业的问题而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 不要对他们的想象力加以限制, 而要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音乐的气氛中寻找感觉, 自由想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超乎寻常, 真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说仿佛魔鬼来了, 有的说听了觉得很紧张, 也有的说是好像很多野蜂在团团飞等等。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让学生试着从音乐的要素如节奏、速度等方面去寻找答案, 从而创造性地理解乐曲的表现手段。由此可见, 营造良好的氛围, 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情感激励, 促进创造

积极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要多渠道、全方位设置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使之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因, 激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主线, 力求做到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精妙的分析, 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的真谛。比如, 教学《保卫黄河》时, 教师先用生动、深沉的语言, 描绘出国难深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历史背景, 然后以《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诵, 同时, 用多媒体反映那个时期的国情画面, 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配合着《保卫黄河》那雄浑苍健、慷慨激昂的音乐, 学生的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学生再遇到类似题材的革命歌曲时, 能创造性地把握歌曲内容, 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

四、因势利导, 即兴创造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 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 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育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 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回顾以往我们不难看到, 那些五六岁甚至两三岁的儿童, 只要你播放音乐, 他 (她) 立即会手舞足蹈起来, 边玩边哼自己的调调而不需要你教。即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这是他们心灵的直露和表白。然而随着他们在社会、在成人为他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却渐渐地把这种巨大潜能给压抑了、给扼杀了, 到十一二岁的时候, 让他们随意跟着音乐跳舞, 或随便唱些什么, 他们便会不安, 不知如何开口, 即兴对他们已经成为陌生。而到了中学、大学, 书念得越多, 就越远离这种人类最本能、最自然的东西。学生的创造潜能被扼杀,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尊重学生意愿,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 去尝试用字、词、语言, 用自己的动作, 即兴地做些什么, 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为起点的教学方式。如听音乐即兴编一个小故事, 给乐曲即兴起一个名字, 或跟着音乐即兴舞蹈或表演等。如在教学《柳树姑娘》时, 让学生聆听范唱时, 可即兴加上表现柳树长叶子的动作。在教学《踏雪寻梅》时, 让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一个故事, 或画一幅踏雪寻梅图等。在教学《狮王进行曲》时, 让学生听音乐即兴起名字等等。

五、留有余地, 提升创造力

音乐教学活动要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首先是教材的整合利用, 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部分, 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补充一些具备可创造余地的教材, 以此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创造空间。比如, 低年级唱歌教学中, 对于那些歌词形象、节奏鲜明、富有动作感的歌曲, 如《郊游》《不倒翁》等, 可以引导小朋友展开一定的想象, 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的动作。这样, 孩子们往往兴趣盎然, 编得千姿百态。

其次是教师的评价问题。有人说, 创造只有在“无评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是不现实的, 会失去方向, 无所适从。实践证明, 合理的评价是提供创造机会的保证。如在人音版五年级教材《看大戏》一课中有一段念白, 教师不急于给出范唱中的规范节奏, 而是先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节奏, 再聆听范唱,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判断, 最后根据乐曲情绪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来读念白, 不强求与范唱中完全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迷信权威, 允许孩子存在不同意见, 给孩子提供了创造的机会。这一过程也充分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力, 使孩子感受到了创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谈音乐创造力培养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而小学音乐教育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名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我作为小学音乐的教育者,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新能力,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 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而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人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我认为此话千真万确。因为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学习兴趣甚至比学习条件还重要,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动力,排除各种困难,以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例如:我在音乐课的节奏训练中,打破传统的“DA、DA、DA”的读节奏形式,让学生用不同的象声词读节奏,还用拍手、跺脚××|×× ×|× —|和象声词结合的方法,运用肢体语言,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结合中,更好的掌握节奏练习。为了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课堂上,我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给相关的音乐知识内容辅了图片介绍,或放映音乐典故,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欣赏《我爱你,中国》时,就可以搜集一些能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画面,像“人间仙境”九寨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宝岛明珠”台湾等;当选取的精彩画面与歌曲同步播放时,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情景交融,身临其境,使学生的感受与音乐意义达到统一。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欣赏曲目——《狮王进行曲》时,当音乐响起,学生能通过厚重的低音旋律感受到狮子的音乐形象,但狮子究竟在做什么呢?学生们还不理解,所以,复听时,将狮子正在酣睡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欣赏这段音乐时能想到狮子正在睡觉,仿佛耳边还在响着鼾声。而另一段音乐出现时,出示狮子正在行进的图片,学生仿佛联想到狮子正在行走,四处观望,在寻找猎物,同时让学生边体会边做动作,将抽象的知识变具体,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再给合我校编撰的校本教材《文渊撷萃》讲述一些美丽传说,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作者要抒发的爱国情怀。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图片,音乐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交织,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多种情感体验。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教师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教师像朋友。例如:我在教唱一年级歌曲《对不起、没关系》时,抓住独生子不吃亏、爱告状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和同学在一起发生不愉快的事后怎么办,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自愿结合为大家表演,达到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所以说,艺术的魅力是独特而无穷的,它既让人看到“形”,体验到“情”,更让人享受到“美”。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众多音乐作品都是古今中外音乐家的艺术美的结晶,以优美的旋律、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自然美、人物美、意境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求异思维能力。

三、在唱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唱《共产儿童团歌》一课时,让学生先是有节奏的读歌词,进而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最后让学生扛着红樱枪边唱边表演,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表情、眼神等将歌曲的意境、情感表现出来。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现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在请学生谈体会时,他们能适当地把握音乐形象,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力。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四、不断激励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教师在教学生时,对学生的表现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使学生觉得“我能行”。例如:在教唱第二册《数蛤蟆》这首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让每名学生都展开想象,并编写一段歌词,学生有编《数兔子》、有编《数小猫》,并大声唱起来。在教学中,我还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制“土乐器”,比如,一个空易拉罐,几只碗碟或者几块竹板、一个竹筒,都能用来演奏打击乐。乐器不仅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也走进师生的心底,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我对学生创造的能力及时表扬和肯定,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人的活泼,欢快的气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音乐教学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庄元.《音乐传播与传媒技术》

[2]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使用墙纸的优点下一篇:考研英语作文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