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的起点读后感(共11篇)
——了解家乡红色历史,学习党的发展历程
一直想找一本讲述共产党诞生的书,根据同学的推荐,我找到了《红色的起点》这本书。
叶永烈所著的这本书,是他的“红色三部曲”之一,这本书以亲切朴实的笔触,让我理清了党的创建史的复杂脉络,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的前奏,酝酿,响应,聚首,成立到锤炼的全过程。
全书的一开头就详细地讲述了关于重新寻找党的一大会址的故事,让我深深的感到党初期建设的不易,“—大”使中国改变了方向,并且是中国“红色的起点”是15个赤手空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虽历经种种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为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
读了这本书深刻感到历史是真实而严肃的,容不得虚拟和假设。想要更好的走下去,必须不断审视走过的路程,对以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如今党达到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党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装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精神正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迎接更光明的中国!
平鲁革命历程及改革开放史
我的家乡平鲁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位于晋西北边陲,北接内蒙,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了多个敌后抗日根据。
经过俩个多小时的车程,我终于来到了绥蒙军区历史纪念地。绥蒙军区是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区下属的二级军区。它的前身是八路军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塞北军分区。1938年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出了以李井泉为司令员、姚喆为参谋长的部队开赴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距今整整80年。绥蒙军区在平鲁战斗和生活的历史就是其中光彩的一页。80多年前,八路军120师在贺龙师长的带领下,挺进晋西北,创立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曾经在平鲁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团结民众,英勇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绥蒙军区司令部从1947年3月到1948年7月,平鲁区窝窝会村驻扎近一年半。绥蒙军区在平鲁驻扎期间,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发生了许多生动感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1978年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晋北大地上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1979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达成共识,在平鲁缔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全国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打开了中国长期冰封的对外开放之门,孕育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放精神。
如今,这座曾经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依然充满生机,气势恢宏。重型卡车如繁星点缀、有序穿梭于巨大“天坑”周边,巨械挥臂、机声隆隆,滚滚乌金正不断输出,支撑了全国能源需求。拥有三座特大型露天矿井,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资源回收率最高,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的露井联采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如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家乡依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这句话也需要我们久久铭记在心,相信未来,家乡一定可以谱写更大的辉煌。
参观李林烈士陵园
在我的家乡平鲁,一个绕不开的人就是李林。
李林(1915年11月15日-1940年4月26日),原名李秀若,女。1933年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参与创建雁北革命根据地,抗击日军。1940年4月26日牺牲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2009年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可以说,我自上学起就被李林的抗日故事所教育。更重要的是,我高中正毕业于李林中学,它正是平鲁区为纪念李林烈士,而成立的一所学校。
而今天,我怀着敬仰来到李林烈士陵园,再次感受先辈们浴血奋斗,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一进入陵园,虽然阳光明媚,但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
人感受到的历史的沉重与空气中的肃穆气息。
越走就越被周围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脑海中浮现中老一辈革命战士在街巷中,在山头上,在大河边,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与日寇殊死拼搏,虽然死伤无数,大家流离失所,但正是像李林一样年轻的战士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才有了新中国,才让我们这代人可以追逐更远的中国梦。走到碑下,读着碑上刻着的一个个烈士的名字,我不
禁产生久久地激动,千束鲜花也表达不了我们的敬意,只愿曾经的烈
士们能够安息!
走过烈士陵墓,悲凉,沉重,敬仰,感动,复杂的感觉在我的内心交织,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如此惨痛的过往却依然能在新时代绽放出
如此耀眼的光芒,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离开前,看着陵园内这这面飘扬的党旗,我的内心重新澎湃起来,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浸染了祖国,红旗的飘展即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肯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复兴伟大祖国的重任,如今国家依然面临无数的挑战,正需要我们青年人继承先辈们艰苦奋斗,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来,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阅读《红色的起点》(下)
今天终于读完了《红色的起点》这本书,合上书,建党时期的各种思潮影响下的诸色人物交错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中,中共“一大”的前前后后,而且作者在写完1921年前后的历史断层面狗,加了《锤炼》一章,叙述了中共一大代表的最终结局,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将建党初期生气勃勃的热血各色青年的历史做了完整交代。
“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就应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昌盛,民族才会富强。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到五四的呐喊,让全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等许多我之前从未听说的名字一次次映入眼帘,是我备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细想,这都是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回眸历史,我们走过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到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定能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
参观平鲁博物馆
今天我和朋友一同来到我们当地的平鲁博物馆,想要再度感受革
命历史的痕迹。
一进博物馆,我们就径直来到二楼——平鲁革命斗争史展厅和民族英雄展厅。
走进平鲁革命斗争史展厅,仍可感受到当年战火硝烟的味道。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和立体场景模型,被置放在庄严肃穆的展厅内。透过这些场景,可以体会战火纷飞、艰苦卓绝。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19个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处内外长城之间的平鲁地区,也为民族而义勇担当,建立起了多个敌后抗日根据。朔州市平鲁地处背接内蒙,西隔黄河,和陕甘宁边区紧密相连,是抗日前线的前哨,也就是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前哨。它南通太原,也是日军侵华向南挺进的重要通道,显现出平鲁地理位置的重要,再加上平鲁地区是个丘陵地带,山高平地少,便于共产党八路军作战。灵活的作战方式、顽强地抵抗,不仅让平鲁打出了马鞍山伏击战、虎头山伏击战等多个漂亮的战役,也让平鲁区涌现出了一大批革
命烈士。
随后,我又来到了民族英雄李林展厅参观。
5年前,抗日民族女英雄、归国华侨李林,在老区平鲁为掩护队伍转移,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一队骑兵勇猛冲杀,舍身引敌,身负重伤寡不敌众后,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年仅24岁的生命。
当年贺龙元帅曾亲赠李林一把小八音手枪,并亲切地称赞她为“我们的女英雄”。那时的李林英姿飒爽,是一位手握双枪、跃马驰骋疆场的豪杰,日寇曾不惜悬赏5000元大洋捉拿她。李林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重庆的《新集日报》和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发表消息、唁电、纪念文章和评论,称赞李林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共中央妇工委、晋绥
分局还为她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走出展厅,我的内心却还沉浸在展厅内的一张张照片和立体场景模型中,再一次感叹革命斗争的艰难,躁动的心不禁平静下来,先辈们浴血奋斗,留下未来,留下残骸,吾辈也需努力。
寻访当地老党员,学习老党员的红色精神
今天,我跟随一个寻访老党员的志愿团队一起去拜访一位有着近60年党龄的基层老党员,并在其中担任摄像工作。
75岁朱先老人,1968年入党,老人坚定的说:“有党才有我,我要跟党走,听党话。”质朴的话语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老人鼓励青年大学生们永远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
感触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部分:家最温暖。每一个小孩都以第56号教室为家了,还有什么比家更可以相赖? “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
雷夫每年都只教五年级, 他一年的教学真的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吗? 答案:是的。他主要的一个法宝就是信任学生。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是非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逐渐到高年级,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老师总是埋怨,学生怎么啦? 是特别不聪明? 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就是感觉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比,就是不想发言,哪怕站起来发言了,也是简短的几句话,与老师的要求差之甚远。
雷夫也坦言,他刚上讲台时,发现学生不愿意举手提问,也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但是,在听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的课后,他很受启发。“我觉得这位老师真的很伟大,学生们尊敬他,都听他的话。我反复思考其中缘由,发现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他总是敞开胸怀、非常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后来,我问他有什么教育秘诀,他告诉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他总结了“六阶段”班级管理法,关于第一阶段:不惹麻烦原则。雷夫说,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 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我们的学生与美国的学生一样,都有不想惹麻烦的想法,站起来回答问题,答对了还好,答得不对,还要看老师脸色,怕同学笑话。
雷夫说:这样教小孩对吗?如果第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是以恐惧为基础的, 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已。所以,信任是地基,师生间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在信任中消除不公平的存在
开始的时候,我也与很多老师想法一样,我们信任学生,但怎么还是管理不好学生呢?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 这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在严与爱中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小孩。
雷夫强调,“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 你就失去人心了”。雷夫举例:几年前,他的莎士比亚戏剧团要去洛杉矶某知名表演场地演出, 许多老师都为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机会兴奋不已, 唯一的反对者是一位从不让学生参加管弦乐队或合唱团的老师。在学生家长的要求下,这位老师只得同意学生参加演出,但前提是,返校后每个学生每天要写100遍“我以后会为自己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并连写一个星期。结果这位老师不合逻辑的行为让孩子们厌恶到一整年都听不进他说的话,即使有些话是值得听的。
现在,很多老师都说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小孩都很公平,如作业做得好、成绩优秀的我都进行相应表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优秀,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得井井有条, 每天都以良好的心态做好班级管理及教学工作, 但是不是能很好做到雷夫说的公平对待每一个小孩,我们与雷夫相比,在管理办法及用心上,还有一定距离。
如成绩优秀且听话的小孩,人人喜欢,这些小孩难得,心灵的天平会稍稍偏重于这一边, 这样也并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公平、不妥当。而成绩不好的小孩,或者经常惹是生非的小孩,我们进行了苦口婆心的教育,觉得用的时间多了,关注他们也多了,为何不像雷夫说的那样呢?
我认为,小孩是最聪明的,只要你心灵的天平相对公平,他们会感受到的。特别在学校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中,绿叶的发放是否公平,发言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果他认为你是他重要的人,我们就会像雷夫那样成功了。
“不公平的赏罚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而让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糟”。雷夫说,孩子并不怕特别严格的老师,但他们特别憎恨不公平的老师。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却要惩罚整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很严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觉得你对他们不公平,你可能会失去孩子们心中的信任”。总之,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
三、在信任别人能够做好的同时自己先认真做
雷夫说:“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雷夫还说: 我没有艺术天分, 我在黑板上画的任何东西———就算是一条直线, 都会让全班学生歇斯底里地笑倒在地上:笑出眼泪。但我是历史上唯一荣获“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这是为什么?
书中提到,管弦乐团指导老师居恩·雀登女士,是雷夫见过的最优秀的音乐人才之一,他的学生都涌着报名上她的课,开始雷夫很不明白,也不想自己的学生过去听课,怕他们成绩上不去,恰恰相反,这部分小孩不但成绩上去了,而且音乐学得非常好。雷夫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仅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还学到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孩子们能拥有这套技巧,对他们来说再好不过了,孩子们可以一边学习这套技巧,一边度过愉快时光。
因此,雷夫目睹艺术价值后,决定把音乐变成班级的一部分, 并由开始简单的唱歌到玩摇滚乐, 到现在演莎士比亚戏剧。雷夫为此造访了每一所著名的音乐、艺术或戏剧学校,累积了相当多的好点子,运用在他任教的班级。相对遗憾的是,他也见证了一些使用艺术的失败的教育例子。
雷夫伟大之处并不是什么都懂, 他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教好,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好,但他说:你必须认真去做。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细读《红岩》,真的让我感触很深。《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这部经典红色作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他们虽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但是,他们始终以一腔热血对待自己的革命事业。其中,江姐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受尽拷打。最后英勇牺牲,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仅29岁的生命。
同样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于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
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我要感谢《红岩》,它就像一面旗帜,让我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没有革命英雄的英勇善战,没有革命英雄的拼死保卫,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可看看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为了金钱,有些人不惜走上犯罪道路;为了权力,有些人不惜花钱去阿谀奉承。这些黑暗的社会现象,让我们不禁连连感叹。难道就让烈士们的鲜血付之东流?不,我们应该振作起来,不能再腐败下去。为了我们的未来,更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美好的明天。
我愿就这样,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
——读《红色的起点》有感
今年是建党90周年,需要读一本红色经典小说然后写出读后感。《红色的起点》这篇小说便是典型的红色长篇小说,虽然之前一直没有读,但是很早便知道这本书,所以这次,便利用国庆时间好好的研读了一下。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著,是他的“红色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其他两部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叶永烈先生是上海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我们熟悉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坐着就有他,他21岁时就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由于他长期住在上海,对共产党的发展史了解甚深,所以所著“红色三部曲”也是得心应手,而这本《红色的起点》之所以叫”红色的起点”因为中国共产党大诞生,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在这本书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本能够如此详细,正确又值得研究的如此长篇系统的研究党的历史和党的发展史的书籍,该书采用“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切面为主——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及纵切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这样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该书深刻又详细的描述了共产党建党之初的种种艰辛历程,从开始的追寻中共“一大”的详细地址的艰难,到马克思主意在我国兴起的前奏,到俄国共产主义在我国的酝酿,再到《新青年》共产阵营的初创,一大批共产主义早期探索者的响应,到大批马克思主意者聚首共产阵营推行马克思主义,最后到共产党的艰辛成立,和历经千辛万苦的锤炼,字字含情,引人入胜,使人们带着极大的感恩和敬仰的心情踏寻着我们党的由来,感人肺腑,又让人不得不静下来沉思我们党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以及我们为中华而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感!《红色的起点》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的笔调描写党的历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讲究史事的准确性,同时作者作了大量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箸。立论正确,事实准确,所以内容很新鲜,十分值得阅读,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 《红色的起点》。本书打破这久久的沉寂,成为第一部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纪实长篇,不论从内容,气场和篇幅上都算作是绝对的佳品!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
我前些日有幸从图书馆借到这本珍贵的书,拿着那本书就感觉很厚重,望着封面四个大大的字:红色的起点,便立刻被它那历史的厚重所感染,更被其内容的吸引,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几天便读完了,感受很深,掩卷思考,人以相读恨晚,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
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往往颇费周折,这就是对寻找中共“一大”最好的描述,历史没能忘记!所以党的诞生地显得如此的重要,重要的让那些寻找中共“大一”的杨淑慧和沈瑜倍加细心,这便是故事的开头——追找中共“一大”会址。他们为了寻找会址每天奔波于大街小巷,找到后,又多次确定和排查,上级还专门派当时中共一大会议的见证者李达,董必武前来确定,最后确定一大会址在李维汉家中一楼进行的。从中我感受到他们对党的热爱,做事的细心和有序性,修正并丰富了自己在过去传统政治教科书或道听途说中所得来的那些凤毛麟角般的党史知识。如对党的“一大”会址,原来一直知道的是在嘉兴南湖船上,不知开始开会和主要阶段是在原上海望志路一0六号、一0八号(李汉俊公馆)。又如对党的“一大”召开时间,一直认为是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读了此书方知是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把七月一日定为建党纪念日,是一九三八年五月,时人向在延安的两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同志询问党的生日时,毛泽东跟董老商量后定的。再如,对当年参加党的“一大”的十五名代表的人生之旅,都一一有所叙述,过去则知之不多,或一知半解。如此等等,读了此书,使人自然产生“原来如此”之感。
接着寻找“一大”文献,这部分章节很是神秘,给你一种历史的戏剧感,我们“一大”文献却最初在美国发现,实在匪夷所思,神秘面纱慢慢的被揭开,原来是陈公博当年潜逃美国是把“一大”文献也带了过去,并翻译成了英文版,随后又在苏联找到了俄文版中共“一大”文献,更奇怪的是在美国发现的和在苏联发现的文献内容极为相似,此便说明我当重要文献,是被带出了国外,幸好还幸存于世,但是还有很多谜团尚未被揭开,比如,中共“一大”究竟是哪天开幕?出席会议的代表究竟是十二个还是十三个,那位共产国际远东书记所派的代表尼克尔斯基,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这种种谜团,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我们的党史,需要我们去用心寻找答案,最令人激动的是,毛泽东的出现,少年的毛泽东便显示的与众不同,先在在湖南一师求学,后在恩师杨昌济的极力推荐下来到了北大图书馆当个图书管理员,在北大短暂的时光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晚年时他会记起自己当时思想转变时说,在北大的日子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打的新思想,新文化,还有众多伟大的文物,都给毛泽东很大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探索者对毛泽东的思想根本性转变起来决定性作用,通过认真的读了这部分章节以后,使我重新正确的认识党的历史,过去对陈独秀、李大钊发起建党而召开的“一大”的历史意义理解不深。读了此章节,使自己加深了对“一大”使“中国改换了方向”、“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毛泽东语)、“十五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竟然彻底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命运”(台湾出版商内容提要语)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又如过去对长期存在的党内斗争和党在历史上犯过的“一右三左”的错误不甚理解。读书后,才逐步认识到这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与党内外、国内外思想斗争的具体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谁都希望直路通天。然而历史的道路总是曲曲弯弯,九曲十八弯。曲管曲,弯管弯,一江春水依然向东流„„这便是历史吧。。
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统一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就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九十年岁月峥嵘,九十年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磨砺、抗日战争的烽烟、解放战争的炮火、抗美援朝的血战,也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考验。尽管历尽沧桑,风云变幻,但是依然薪火相传,党旗高扬。在一个又一个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历史性决策,一次又一次拯救人民于水火。当鲜花与掌声替代了硝烟与战火,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把牢底坐穿的先驱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共产党员、那些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共产党员„„更不会忘记党的英明决策和丰功伟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现在我细细想想,这些,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
现在的我们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
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84年光辉历程,56载执政实践,贯穿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响应着党的号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服从国家的政策安排,多去偏远,贫困的地区实现自己的一片天地。。。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放眼未来,我们还要迎战暴风骤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复杂的,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坚信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
今年是新的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新的起点,新的责任和使命,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一定会书写着伟大的中华儿女光辉事迹!让我们追寻红色印记,展望美好未来,不忘历史,以史为鉴,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努力!!
后记
书名:《红色的起点》 作者:叶永烈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培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说不尽的故事中蕴含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曾指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伟大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延安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在整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红色故事后完成的,它生动细致的还原了当年延安的革命风采,诠释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书中的故事大多充实生动,富有感染力。首先,本书讲述了党的领袖和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延安岁月。党的领袖和老一辈革命家们严格自律、以身作则、艰苦生活、官民平等的故事,有很多都鲜为人知。如毛泽东如何完成了《矛盾论》与《实践论》的写作,他与两个小八路军亲切对话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周恩来夜宿甘泉,不住县政府招待所和县城旅店,硬要住就近的骡马小店,硬要住铺着麦草垫的通铺,不吃大米肉菜,硬要吃小米豆腐干的故事;还有刘少奇前往华中敌后,在河南舞阳小村子夜宿猪圈的故事;林伯渠订《生产节约的计划》,谢绝代耕,带头开荒种菜的故事;习仲勋背着所谓的“反革命家属”到边区医院看病并输血的故事等,都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鲜活教材。当年,延安为何能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的青年、进步人士奔向这块革命圣地,这些故事或许就是答案。
其次,书中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真实的发展过程。延安的故事,人们知道不少,但故事的原委许多人并不那么清楚。如张思德牺牲的情况。毛泽东悼念张思德的文章曾被选入语文课本,但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在烧炭的过程中牺牲的,对于其他的情况却并不那么了解。《张思德: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一文就将张思德参加革命、工作变动、开荒生产和烧炭牺牲的具体情况,还有毛主席参加追悼会讲话的情况清清楚楚的介绍出来。“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存在很多个版本,很多种说法。《听到咒骂之后》这篇文章,提供了这个故事的“正版”,时间在1941年6月,被雷电击死的县长,就是在边区政府听林伯渠作报告的延川县长; 咒骂毛主席的人不是婆姨,而是在延安南关市场赶集的安塞老汉,他所以咒骂,是因为雷电也把他的毛驴打死了。这个话传到毛主席那里,让边区保安处长去了解情况,才知道边区老百姓的粮食负担、人力负担和公债负担“三过重”,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措施减征公粮、实行精兵减政,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等等,这些都是相互连贯的,不是各自孤立的事。经过两年艰苦奋斗,边区人民渡过了难关,面貌大为改观,处处呈现新气象。老百姓由怨声变成为歌颂毛泽东是“人民大救星”.还有 “实事求是”究竟是怎样被提出、并成为全党的思想路线,以及家喻户晓的歌曲《南泥湾》是如何创作,又歌唱了当时怎样的历史背景,都在这一篇篇的故事中变得清晰起来。
此外,书中的故事同样提供了许多珍贵党史资料。如《“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一文,写马列学院请毛泽东去作报告的故事。学院领导派了邓力群等四人去接请,毛泽东却迎面往学院走来,向他们提出不要来接的一席话:“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这个情节在过去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又如《为党献身常汲汲》一文,写谢觉哉在延安“与民谋利更孜孜”的故事。该文讲1936年6月党中央到保安县后,谢老参与领导县、乡两级政府民主选举,为了使不识字的农民能参加选举,首创了“投豆子选举法”,“豆选”这个中国式的选举方法为人所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谢老,过去几乎没有对这个细节的介绍,这也算得上是一则重要的史料。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一文,重点突出,简明生动,完全可以作为学习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辅导“教材”.读了该文,再来理解毛主席讲的“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字句,而有了极为丰富的具体内容。还有写陈嘉庚先生考察延安的《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文,文字叙述流畅,特别是该文在结尾处罗列的延安的近乎“十好”和其访延结论,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理由。
读这本书,既是在读历史,也是在反思现实。它写的是70 多年前的故事,但这些故事有深刻的现实意,它蕴含的延安精神值得被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在我看来,加强理想信仰教育,让广大群众自觉地要求进步,树立远大抱负,是当下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年众多青年奔向延安就是因为他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有抱负。另外,当今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优秀共产党员钟扬,筑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也都因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当广大群众从内心里真正感到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国家,这个社会是我们的社会,产生“舍我其谁”这样的担当精神和爱国信仰后,便一定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羽欣
他凭着坚固的劳动和顽强的毅力,在两年里终于得到了一对猎犬―――老丹和小安。我在为比利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感受到:比利的家庭虽然不富裕,大但他有一种很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坚持不懈,才如意以尝的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比利与自己心爱的猎犬形影不离,并且成功训练了这对猎犬。在比利第一次打猎时,他断然砍断了一棵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住的粗壮的枫树来获取小猎犬的信任,也让我感觉到比利是个说到做到守信用的人。
在看看老丹和小安,这俩只猎犬胜过多少拥有贵族血统的名贵犬。他们每天穿越山头,寻踪冰河,扑捉浣熊,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老丹和小安获得了猎比赛的金杯奖和银杯奖,追踪到最为狡猾的浣熊鬼,在奥沙克山区为比利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但是在一次捕猎中,比利遭遇恶狮。在与恶狮的搏斗中,忠实的老丹为了保护主人而身负重伤,奄奄一息。读着这段文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老丹那种无助的眼神,那毛茸茸的长耳被撕得一条一条的,肚皮两边的肋骨被利爪抓开,露出了白色的骨头,血肉模糊的伤口遍布全身,我忍不住停下来,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些文字,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在心里祈祷,希望老丹可以战胜伤痛,勇敢地站起来!可是事与愿违。老丹死了。可爱温顺的小安失去了同伴,也不愿活下去了,我再也忍不助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心里万分伤心、难过。
但是,在老丹和小安的坟墓上,竟然长出了一株美丽的红色羊齿草!它像彩虹一样架在两座坟墓之间。传说红色羊齿草生长的地方是神圣之地。因此只有天使才能播下羊齿草的种子!
通过阅读《红色家书》。我看到每封家书都充满了感情,我深深感触到了家书的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在这些家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它们涵盖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
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其中最直击我心灵深处的是方志敏同志英勇就义前狱中所写《我们临时以前的话》。方志敏是江西省弋阳县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殉道者”。方志敏历经百战,打出了红红火火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他在1934年11月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时,遭国民党阻击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地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现在倍受欢迎的著作,次年,年仅36岁的他在南昌英勇就义。方志敏被捕后,蒋介石下达命令,不管用什么方法,尽量得让方志敏归顺国民党,敌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提审方志敏时说“方先生,告诉你一个特大喜讯,上面有指示,你依然做你的方主席,不过……不过你得在报纸上登上你脱离共产党的消息!”方志敏听后,怒火万丈,大声地说:“哼,想让我投降于国民党,做梦、做梦!你只能砍掉我的头,绝不能丝毫动摇我对共产党的信仰。”他对共产党的信仰永远是铁一般坚定的。其中有一段是话催人奋进,为之动容,填写了他用热血和忠诚走向了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贯穿其整个生命乐章不变的主旋律。
“在法西斯匪徒们拿枪向我们的头颅胸膛发射,或持刀向我们头上砍下之前,即在我们流血之前,我们将用最大的阶级愤怒,高呼下列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到卖国的国民党!红军最后胜利万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国际万岁!苏联万岁!
全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万岁!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万岁!”
——阅读<<红色记忆>>有感
六年
(三)班何书彧
60年,岁月沧桑;60年,涛声依旧。我们亲爱的惜芬阿姨啊,您走了整整60年!
难忘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如今,中华民族已是繁荣富强。厦门解放的前一天,您在冲锋号中,无所畏惧地走向刑场。那天的夕阳格外的红,那天的记忆格外清晰。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响起时,我们共同怀念这位早逝的英雄。
有人说您是树木,为了人们的需要,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人说您是蜡烛,为了那片光明,那片盼望得太久的光明,燃尽了自己„„群惠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聆听您的事迹。读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书,令我感动不已。当凶狠的刽子手对你使劲手段,你依然没有说出任何对敌人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你忍受了太多太多的痛苦,在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狱中,你总爱唱起那首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每当唱起这首歌儿,我们就能感受到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您总是唱起革命歌曲鼓舞战友们,歌声里,更多的是您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
当敌人将针刺进你的手指,当敌人将辣椒水灌进您的鼻子„„您仍旧宁死不屈,不说出一个字,用坚强的毅力挺住了。
每当看见您生前的照片,我们心里就恨透了敌人。您走后的照片,眼内充满了怒火,包含了您对汉奸的愤恨。“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您的形象、您的精神永远刻在大家的心中!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难忘的日子,我的家乡――九龙湖镇政府和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区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编辑了《红色之旅―九龙湖革命历史故事选》,这本书描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里面包括马家桥伏击战、红色堡垒战和望海尖突围战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家桥伏击战,你别奇怪,这可是一个千真万确发生在现在九龙湖田顾村附近的故事,直至如今,当地还有老人在津津乐道呢。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端午节,这天早上5点左右,驻守在汶溪的五十几名伪军排着一字长蛇阵,从西南方向,沿着俗称官塘路河头市走来,带队的那个人据说是去河头市喝端午酒去的,为了防备遭到抗日武装的袭击,狡猾的伪军队长决定不走山路,而走官塘大路赴宴,因为路宽,这支部队一路上大摇大摆地行进着,当他们途经田顾凉亭时,被早已潜伏在此的三五支队逮了个正着,只听得机枪“哒哒哒”地打过去,手榴弹“轰轰轰”地扔过去,伪军顿时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此次战役我军大大重创了一直盘居在本地的伪军势力。
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们的奋勇杀敌,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的英勇事迹不断地激励着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已的贡献。
通过种种考验,加入了八路军。嘎子用自己的机智勇敢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通过这篇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应该学会勇敢和坚强,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六十华诞,我真心祝愿祖**亲永远幸福、平安!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不再有战争,但是我们要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为成为祖国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满天星辰,心情是一个传说,亘古不变的等候成长是一扇书页的门,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春天是一段路程,„„我们都曾有过一张天真而忧伤的脸,手握阳光我们望着遥远,轻轻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长大间我们是否还会唱起心愿„„,一直以来很喜欢的一首歌,歌名“青春之歌”。在大一的时候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的书名也是《青春之歌》,好奇心的驱使下令我看完了这本书,并且感受颇深。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林道静,一个弱小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他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历了艰难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林道静并不是一天就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她是朵冰清玉洁的莲花,是一个小知识分子而已,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道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自己认识的肤浅。她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书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大地上谱出了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乐曲。在书中,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却一个个的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
林道静在她入党以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却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了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格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她遇到了重重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的死去,她也一次次死里逃生,没有人能告诉她下一步该怎样走,她只有靠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前进的道路,他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有着信念知道自己将来不会孤独。那个时代让你拥有战胜孤独的勇气,那个时代让你奋勇向前。那个时代让你停不下来。它催着你向前、向前„„因此在20世纪上半世纪青春躁动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为他们那可爱而可惜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们为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而坚定前行。
我们青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感情;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不禁就沉浸在了那样的时代中。忆苦思甜,现在,我们已经远离了那样的时代,书看完了,但是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让我深深的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着奉献社会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在生活中体现,现在我们这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任何事情都需要父母安排好,缺乏奉献,缺乏意志,坚强的意志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书中的时代离我们不是很远,但是书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与我们相隔的太远。
【读红色的起点读后感】推荐阅读:
读红色家书感悟11-11
读红色经典弘扬爱国精神10-16
红色著作读后感09-19
重温红色经典读后感06-09
计划工作的真正起点是05-31
起点为话题的作文素材07-18
奔向成功的起点作文09-07
红色娘子军读后感05-29
《红色经典100例》读后感11-14
观看红色经典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