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基础理论试题
(一)(满分100分,时间3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PICC置管时,穿刺点周围多大范围内皮肤不能用酒精消毒,以免发生刺激症状(A)。
A1厘米B2厘米C3厘米D 4厘米
2、成人经气道吸痰的负压压力正确的是(C)。
A 50mmHgB 100 mmHgC 150mmHgD 250 mmHg3、痰标本采集目的(B)
A 观察痰的颜色B 临床检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C 观察痰的量D 了解病人咳嗽情况。
4、咽拭子标本采集的目的:(B)
A 观察口腔感染情况B 从咽部和扁桃体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C 观察咽部感染情况D 观察上呼吸道感染情况
5、血糖监测使用的皮肤消毒液为(C)
A.安尔碘 B.无痛碘 C.75%酒精 D.95%酒精
6、急性肺水肿病人吸氧时,湿化瓶内应盛(B)
A 75%的酒精B 20-30%的酒精C灭菌注射用水D 90%的酒精
7、电除颤时不需要迅速携带(C)至患者旁。
A 除颤仪B 导电糊C 盐水纱布D 棉签
8、测量体温前,应该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A)。
A35度以下B 35度C35-42度D42度
9、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数(B)
A30秒B 1分钟C 2分钟D3分钟
10、测量口温时,应测量(B)分钟取出。
A5-10分钟B3分钟C15分钟D1分钟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插胃管前应用石蜡油润滑胃管的前端,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
2、实施酒精擦浴时应头足置冰袋。(×)
3、为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更换引流瓶时,应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
4、雾化吸入器水槽加水前,应开机测试雾化吸入器功能。(×)
5、轴线翻身时应使患者头、颈、肩、腰、髋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6、血型是指细胞核内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7、患者留置胃肠减压管期间应禁止进食,但可少量饮水,以保持口腔清洁。(×)
8、如果手未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的污染时,可不用洗手,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涂抹。(√)
9、对做皮试的患者,按规定时间由两名护士观察结果。(√)
10、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告知患者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以免因注射时间过长而造成患者低血糖反应。(√)
11、密闭式静脉输液穿刺部位下铺垫巾,在穿刺处上2厘米系紧止血带,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12、对昏迷患者做口腔护理时应当注意棉球干湿度,应协助其从口角侧漱口。(×)
13、留取血标本优先选择股静脉采血。(×)
14、同时注射两种药物时应先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15、应用光疗时,患儿洗浴后要擦抹爽身粉,以增强光疗效果。(×)
三、填空题(每空1.5分,共45分)
1、PICC全称(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
2、动脉血标本采集后,应指导患者垂直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
3、经鼻/口腔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需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前应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2-3min),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4、静脉注射应按(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排净空气,选择合适的血管,按照(无菌技术)原则进行穿刺。
5、口服给药法的目的是按照医嘱正确为患者实施口服给药,并观察(药物作用)。
6、在留取痰标本之前,用清水、冷开水反复漱口,有假牙者应取下,以减少常居菌的污染,并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7、血糖监测目的: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评价(代谢)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8、电除颤评估时,要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心电图状况)以及有无(室颤波)。
9、轴线翻身时,需提前告知患者翻身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0、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
11、敌百虫中毒,洗胃液禁用(碳酸氢钠),以免生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1605、1059、乐果(4049)中毒,洗胃液禁用(高锰酸钾),以免氧化后毒性更强。幽门梗阻患者,洗胃宜在(饭后4—6h)或(空腹)时进行,并记录胃内潴留量。
12、吸氧时要注意安全用氧,切实做好“四防”,即(防火),(防油),(防震),(防热)。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同时并存者,应以(持续低流量)吸氧为宜。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PICC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当了解患者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2)注意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神经,避免穿刺进入动脉,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
(3)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加压止血。
2、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目的?
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氧合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3、T型管引流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胆道引流管通畅。
2.妥善固定好管路,操作时防止牵拉,以防“T”管脱落。
3.保护患者引流口周围皮肤,局部涂氧化锌软膏,防止胆汁浸渍引起局部皮肤破溃和感染。
4、使用微量泵的目?
准确控制输液速度,使药物速度均匀、用量准确并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发生作用。
5、鼻饲的目的?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护士岗位技能训练理论试题
(二)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PICC导管最长留置时间为(A)
A1年B 半年C3个月D2年
2、吸痰管的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A)。
A 1/2B 1/3C 2/3D 3/43、为人工辅助呼吸者留取痰标本时,要带无菌手套,用吸痰管吸取痰液后,用无菌剪刀剪取吸痰管中哪一部分,防入标本收集器内(C)
A 前端B 中间部分C 吸痰管中痰液较多的部分D 整个吸痰管
4、血糖监测穿刺后指导患者按压(A)分钟
A 1-2分钟B 3-5分钟C 5-10分钟D 不需按压
5、吸氧浓度为33%,则氧流量为(C)L/min。
A 1B 2C 3D 46、下列哪种情况会影响患者体温(腋温)?(E)。
A局部冷敷B喝热茶C 腋下有汗D 刚吃过饭E 以上均是
7、测量呼吸时应观察患者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一般测量(A)。
A30秒B 60秒C120秒D 180秒
8、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A)学会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A患者或者家属B 患者C 家属D 患者的朋友
9、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前,下列哪项不属于必须评估的内容?(D)
A 患者病情B意识状态C 周围环境D 用药E 皮肤情况
10、灌肠技术操作时对病人的评估(C)。
A 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排便情况B 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C 包括A和B两项D 以上全不对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测量胃管的长度应自发际至耳垂再至剑突的长度。(×)
2、物理降温时为加快散热,应用酒精擦拭腋窝、心前区和腹股沟。(×)
3、当病人发热时,暂不能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可放在4℃冰箱内暂保存。(×)
4、执行无菌操作或者接触无菌物品时戴无菌手套,是为了预防感染,同时也为了保护患者。(√)
5、青霉素皮试注入皮内100单位青霉素。(×)
6、皮下注射应尽量避免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7、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为10天(×)
8、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如患者有活动的假牙,应先取下再进行操作。(√)
9、应用暖箱时,根据患儿体重设定暖箱温度,体重﹤1000克者,暖箱温度宜在34-36℃。(√)
10、对肢体躁动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必须征得家属同意方可使用。(√)
11、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目的是保持脐部清洁,预防新生儿脐炎的发生。(√)
12、两人协助患者移向床头时既可站在床的两侧,也可两人同侧。(√)
13、造口护理技术操作时,用无痛碘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并观察周围皮肤及造口的情况。(×)
14、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位,一般忍耐10-20分钟后再排便。(√)
15、心电监测时不必清洁患者皮肤,直接将电极贴片贴于皮肤上。(×)
三、填空题(每空1.5分,共45分)
1、皮内注射前询问患者“三史”包括(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
2、一般洗手的目的是(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外科洗手中刷洗的范围为(双手、前臂和上臂下三分之
一)。
3、成分输血是按病人的实际需要选择性的输注(某一血液成分),其治疗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
4、胃管插入长度为:成人(45-55)cm,婴幼儿(14-18)cm,即(从鼻尖到耳垂+鼻尖到剑突)的距离或者从(前发际)到(剑突)的距离。
5、对患者实施约束前,应重点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度)、(约束部位皮肤色泽、温度及完整性)等。
6、在无菌技术操作过程中取放无菌钳时,钳端应(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7、鼻饲的病人鼻饲给药时应先(研碎),(溶解)后注入,鼻饲前后均应用(20)ml水冲洗导管,以防 止(管道堵塞)。
8、.患者在软组织损伤、挫伤(48)小时内禁忌使用热疗。
9、PICC目的: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PICC操作时消毒液的选择(酒精)、(无痛碘)。
10、对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应当(保护血管),由(远心)端至(近心)端选择血管穿刺。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换药的注意事项?
答:(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2)包扎伤口时要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不可固定太紧,包扎肢体时,应从身体远端到近端,促进静脉回流。
2、轴线翻身法的目的?
答:(1)协助颅骨牵引、脊椎损伤、脊椎手术、髋关节术后的患者在床上翻身。
(2)预防脊椎再损伤及关节脱位。
(3)预防压疮,增加患者舒适感。
3、洗胃液的选择?
答:(1)1:15000-2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适用于各种中毒,但禁用于1605,1059,4049因可使其氧化毒性更强。
(2)生理盐水或清水:适用于有机磷中毒和毒物性质不明的病人
(3)5%碳酸氢钠:可用于有机磷但不能用于敌百虫
(4)0.5%-1%硫酸铜:用于无机磷中毒
(5)0.5%活性炭悬液:用于河豚中毒
4、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术的注意事项?
答:(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心脏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 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5、胸腔闭式引流的注意事项?
答:(1)后患者若血压平稳,应取半卧位以利引流。
(2)水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
(3)保持引流管长度适宜,翻身活动时防止受压、打折、扭曲、脱出。
(4)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作好记录。如引流液量增多,及时通知医师。
(5)换引流瓶时,应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注意保证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的牢固紧密,切勿漏气。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6)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膜腔。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在区间[0,t]上的图象至少包含两个取到最大值的点,则正整数t的最小值是()
(A) 5 (B) 6 (C) 7 (D) 8
2.由方程x|x|+y|y|=1确定函数y=f(x),则f(x)在(-1,1)上是()
(A)增函数(B)减函数
(C)奇函数(D)偶函数
3.若点p1(x1,y1),p2(x2,y2),…,p10(x10,y10)在直线y=3x+1上,且数据x1,x2,…,x10的方差为8,则数据y1;y2,…,y10的方差为()
(A)8 (B)24 (C)64 (D)72
4.如图1,圆周上按顺时针方向标有1,2,3,4,5五个点.一只青蛙按顺时针方向绕圆从一个点跳到另一点.若它停在奇数点上,则下一次只能跳一个点;若停在偶数点上,则跳两个点.该青蛙从5这个点跳起,经2009次跳后它停在的点是()
(A)1 (B)2
(C)3 (D)4
5.由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区域面积为S,记S=f(t)(0≤t≤1),则S=()
6.某师傅需用合板制作一个工作台,工作台由主体和附属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全封闭,附属部分是为了防止工件滑出台面而设置的三面护墙,其大致形状的三视图如图2所示(单位长度:cm),则按图中尺寸,做成的工作台用去的合板的面积为(制作过程合板的损耗和合板厚度忽略不计)()
7.一机器狗每秒钟前进或后退一步,程序设计师让机器狗以前进3步,再后退2步的规律移动,如果将此机器狗放在数轴的原点,面向正方向,以一步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令P(n)表示第n秒时机器狗所在位置的坐标,且P(0)=0,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P(3)=3
(B)P(5)=1
(C)P(101)=21
(D)P(103)
8.在图3的表格中,如果每格填上一个数后,每一横行成等差数列,每一纵行成等比数列,那么x+y+2的值为()
(A)4 (B)3
(C)2 (D)1
9.对于非空集合A,B,定义运算A⊗B={x|x∈A∪B,且x∉A∩B},已知两个开区间M=(a,b),N=(c,d)其中a、b、c、d满足a+b
(A)(a,b)∪(c,d)(B)(a,c)∪(b,d)
(C)(a,d)∪(b,d)(D)(c,a)∪(d,b)
10.将一个4×4棋盘中的8个小方格染成黑色,使得每行、每列都恰有两个黑色方格,则不同的染法种数为()
(A) 90 (B) 80 (C) 91 (D) 82
11.若“·”表示一种运算,满足如下关系:
12.若函数y=f(x)满足f'(x)>f(x),则当a>0时,f(a)与eaf(0)之间大小关系为()
(D)与f(x)或a有关,不能确定
13.在实数数列{an}中,已知a1=0,|a2|=|a1-1|,|a3|=|a2-1|,…,|an|=|an-1-1|,则a1+a2+a3+a4的最大值为()
(A)0 (B) 1 (C)2 (D)4
14.如图4,动点P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上.过点P作垂直于平面BB1D1D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N.设BP=x,MN=y,则图5的函数y=f(x)的图像大致是()
15.2008年度大学学科能力测验有12万名学生,各学科成绩采用15级分,数学学科能力测验成绩分布图如图6:请问有多少考生的数学成绩分高于11级分?选出最接近的数目()
(A) 4000人(B)10000人
(C) 15000人(D) 20000人
16.已知f(1,1),f(m,n)∈N*(m、n∈N*),且对任意m、n∈N*都有: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1)f(1,5)=9;(2)f(5,1)=16;(3)f(5,6)=26.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3 (B)2 (C)1 (D)0
17.若点P是△ABC的外心,且,∠C=120°,则实数λ的值为()
(A)1 (B)-1 (C)(D)
18.居民小区收取冬季供暖费,根据规定,住户可以从以下两种方案中任选其一:(1)按照使用面积缴纳,每平方米40元;(2)按照建筑面积缴纳,每平方米30元.李明家的使用面积是60平方米.如果他家选择第(2)种方案缴纳供暖费较少,那么他家的建筑面积最多不超过()
(A) 70平方米(B) 80平方米
(C) 90平方米(D) 100平方米
19.如图7,坐标纸上的每个单元格的边长为1,由下往上的六个点:1,2,3,4,5,6的横纵坐标分别对应数列{an}(n∈N*)的前12项,如表1所示.
按如此规律下去,则a2009+a2010+a2011=()
(A) 1003 (B) 1005
(C) 1006 (D) 2011
20.直线x=m,y=x将圆面x2+y2≤4分成若干块,现用5种颜色给这若干块涂色,每块只涂一种颜色,且任意两块不同色,共有120种涂法,则m的取值范围是()
二、填空题
21.某大型超市销售的乳类商品有四种,纯奶、酸奶、婴幼儿奶粉、成人奶粉,且纯奶、酸奶、婴幼儿奶粉、成人奶粉分别有30种、10种、35种、25种不同的品牌.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进行三聚亲氰胺安全检测,若抽取的婴幼儿奶粉的品牌数是14,则n=______.
22.已知f(x)图象是一条连续的曲线,且在区间(a,b)内有唯一零点x0,用“二分法”求得一系列含零点x0的区间,这些区间满足:(a,6)⊃(a1,b1)⊃(a2,b2)⊃…⊃(ak,bk).若f(a)<0,f(b)>0,则f(ak)的符号为______.(填:“正”,“负”,“正、负、零均可能”)
23.若f(n)为n2+1的各位数字之和(n∈N*),如:因为142+1=197,1+9+7=17,所以f(14)=17.记f1(n)=f(n),f2(n)=f(f1(n)),…,fk+1(n)=f(fk(n))(k∈N*),则f2009(8)=______.
24.定义一个对应法则f:,(m≥0,n≥0).现有点A(2,6)与B(6,2),点M是线段AB上一动点,按定义的对应法则f:M→M'.当点M在线段AB上从点A开始运动到点B结束时,点M的对应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度为______.
25.已知函数f(x)由表2给出:
其中ak(k=0,1,2,3,4)等于在a0,a1,a2,a3,a4中k所出现的次数.
则a4=______;a0+a1+a2+a3=______.
26.定义区间(c,d)、[c,d)、(c,d]、[c,d]的长度为d-c,其中d>c.已知实数a>b,则满足的x构成的区间长度之和是______.
27.如图8,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在坡度15°的看台上,同一列上的第1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第1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10米(如图所示),旗杆底部与第1排在一个水平面上.若国歌长度约为50秒,升旗手应以______(米/秒)的速度匀速升旗.
28.定义行列式运算,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t(t>0)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为偶函数,则t的最小值为______.29.图9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中正视图中△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的面积为________.
30.如图10(1),有一条长度为2π的铁丝AB,先将铁丝围成一个圆,使其两端点A、B恰好重合,如图10(2),再把这个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3),圆心为C(0,2),铁丝AB上有一动点M,且图10(1)中线段|AM|=m,在图形变化过程中,图10(1)中线段AM的长度对应于图10(3)中的弧ADM的长度,图10(3)中线段AM所在直线与x轴交点为N(n,0),当m=π,n等于______;当时,则图10(3)中,线段AM所在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
_.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A) 6.(C) 7.(D) 8.(C) 9.(B) 10.(A) 11.(D) 12.(B) 13.(C)14.(B) 15.(B) 16.(A) 17.(B) 18.(B) 19.(B) 20.(A)
1.土壤污染被专业人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所谓土壤污染,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堆放带来的土壤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与土壤板结。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已超过1.5亿亩,这对于本来就日渐紧张的耕地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土地资源“黑洞”。而且,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在个别地方,耕地总量、建设用地总量等重要调查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有的地方为了完成占补平衡的目标而将建设多占用的耕地数量隐藏下来;有的地方有不少未批而用的违法用地,为了躲避查处和缴纳税费,也一直隐瞒不报;还有大量违法用地未能及时、彻底处理。
3.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安邦立国的基本依托,是一切物质财富的基本载体。目前,我国耕地总量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总量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当前我国保障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节约集约,加强土地监管和科学利用。
4.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审核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城镇规划修编的管理。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用途管制和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
作答要求
保护土地,是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最大任务。就如何保护好土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1000字左右。
【高分答案】
保护土地:
用好审核和监管两把利剑
保护土地,是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最大任务。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安邦立国的基本依托。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总量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命脉。
保护土地,首要解决的就是土地被乱占乱用、浪费和不科学使用问题。推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关键在土地使用和审批过程中严加审核和监管。审核和监管如同土地保护的两把利剑,守护着土地资源的红线。审核与监管对土地保护同等重要,没有严格的依法审核,仅靠加大监管是不够的,同样没有大力度地监管,即使审核再科学,也不能确保土地不被浪费。在保护土地上,我们必须审核与监管两手抓、两手硬,交互发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避免土地被乱占乱用和浪费现象。
那么,如何用好审核和监管这两把利剑呢?
第一,严格批地前审核,做好批前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法,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的使用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用地预审。在大力规范经营性用地出让的同时,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实施全国统一制定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切实加强对土地审批前的监管。
第二,严格用地审核,做好批中监管。用地审核要坚决执行集约、节约用地控制标准,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建设,对出让土地的竣工时间、投资总额、投资强度、闲置土地认定及违约责任等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管,对达不到标准的,不予供地或核减用地面积。
第三,坚持跟踪审核,做好批后监管。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对因自身原因迟迟未动工建设或者建设进度达不到要求的,按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对因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收回的土地,根据不同用途,积极促进合理利用,暂时不能利用的,纳入政府储备;新上建设项目要优先使用闲置土地。对因规划调整不能建设造成闲置的土地,可以耕种的恢复耕种,待详细规划明确、具备开发建设条件后,再进行重新审核,批准用地。
梦想始于行动。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土地资源,需要我们高擎审核和监管这两把利剑,双刃齐发,彻底斩除一切破坏和浪费土地的恶爪。
【借鉴之处】
这份作答题目拟得实,从题目就知中心论点,并且全文从始至终都围绕着题目和中心论点论述。文章第一自然段,起笔用“作答要求”中的第一句话,由此引起话头很好,接着简要论述了保护土地的重要,用了比喻,用了给定资料里的数字。第二自然段一层层引出中心论点,靠审核和监管实现土地保护,并充分论述了审核和监管的并用关系,使论点的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自然段是一个设问句的过渡段。第四、五、六自然段分别论述了如何使用好审核和监管两把利剑,论述的措施很实,开头小标题拟得也很好,把审核和监管融入其中。最后一自然段结尾,以比喻形式重申论点,短小精悍,回扣论点和题目。
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雇主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均属于( )
A.基本责任保险
B.独立责任保险
C.过失责任保险
D.无过失责任保险
【参考答案】D
2 在DEQ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风险转移的界限是( )。
A.目的地边境
B.在目的`地货过船舷
C.目的港码头交货地
D.目的港船边
【参考答案】C
3 建筑工程的保险金额为承包工程合同的总金额,即该项工程的( )
A.重置价值
B.实际造价
C.实际价值
D.协商价格
【参考答案】A
4 保险产品的价格是指( )
A.保险费
B.保险费率
C.资金流动
D.保险资金
【参考答案】B
5 在下列险种中,按英文原来的含义,对“单独海损不赔”的险种为( )
A.水渍险
B.平安险
C.一切险
D.特别附加险
【参考答案】B
6 被称之为“保险代理机构”的是( )
A.专业代理人
B.个人代理人
C.兼业代理人
D.保险经纪人
【参考答案】A
7 下列关于任意准备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准备金,顾名思义是保险公司可以任意提取的准备金
B.只要股东同意,保险公司就可以任意提取准备金
C.保险公司提取任意准备金,不需要保险监管部门认可
D.保险公司提取任意准备金需要保险监管部门认可
【参考答案】D
8 以卫星及其他人造天体发射成功后到某一规定时间内,因太空风险或自身原因造成其坠毁或不能按时收回或失去作用造成的损失为承保风险的保险成为( )
A.卫星及其他人造天体发射前保险
B.卫星及其他人造天体发射保险
C.航空保险
D.卫星及其他人造天体寿命保险
【参考答案】D
9 在比例再保险合同条款中,通常有保险人为维护合同双方共同利益,就有关承保、理赔等事项作出决定,且发生的费用由分保双方当事人共同承担的约定,该约定被称为( )
A.过失条款
B.共命运条款
C.疏忽条款
D.责任限额条款
【参考答案】B
10 健康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一般采用( )等方式进行成本分摊。
A.规定给付比例
B.规定观察期
C.提供次健体保单
D.设计特殊疾病保单
1、2010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28226200人,读作(),改写成“亿“作单位,并保留一位小数是()亿人。
2、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5,个位上的数字是a,这个两位数是()。
3、小丽发现:小表妹和读初三哥哥的岁数是互质数,积是144,小表妹和读初三哥哥的岁数分别是()岁。
4、六(2)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0%,这个班女生是男生人数的()%。
5、一次口算比赛,小明4分钟完成80道,正确的有78道,他计算的正确率是()%。
6、小伟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128错写成182,这样商比原来多了6,而余数正好相同。这道题的余数是()。
7、一个圆柱形的水桶,里面盛有18升水,正好盛满,如果把一块与水桶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实心木块完全浸入水中,这时桶内还有()升水。
8、一批本子分发给六年级一班学生,平均每人分到12本。若只发给女生,平均每人可分到 9本,若只发给男生,平均每人可分得()本。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a厘米,且2:a=a:3,问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πB、6 πC、6D、无法求出
2、小丽每天为妈妈配一杯糖水,下面四天中,()的糖水最甜。
A、第一天,糖与水的比是1:9。B、第二天,20克糖配成200克糖水。
C、第三天,200克水中加入20克糖。D、第四天,含糖率为12%。
3、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3个一样的正方体,切开后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2平方厘米,那么原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A、36B、30C、28D、244、小明由家去学校然后又安原路返回,去时每分钟行a米,回来时每分钟行b米,求小明来回的平均速度的正确算式是()。
A、(a+b)÷2B、2÷(a+b)C、1÷(+)D、2÷(+)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知道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
例1: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依据是
A、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氧气和氮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 D、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
解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较高。工业上需用大量氧气时,就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氮气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不相同,在工业制氧气时,主要利用两者的沸点不同,采用加压、降温的方法使空气液化,然后再蒸发氮气得到大量氧气。
答案:D
例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有液态空气的敞口容器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无明显变化 D、先燃烧更旺后熄灭
解析:液氮的沸点低于液氧的沸点,液态空气敞口放置时液态氮气会先转化为气体逸散出来,而氮气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此时容器上方燃着的木条会熄灭。
答案:A
知识点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药品:实验室里常使用(1)过氧化氢溶液、(2)氯酸钾、(3)高锰酸钾等含氧物质制取氧气。
药品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氯酸钾 高锰酸钾
化学式 H2O2 MnO2 KClO3 KMnO4
色、态 无色、液 黑、粉末 白、固 紫黑、固
溶水性 溶(无色溶液) 不溶 溶(无色溶液) 溶(紫色溶液)
过氧化氢分解只产生氧气、水
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家庭和医院用的消毒水就是其3%的溶液,它也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药房均有售,每100mL大约1.80元。
小军同学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磕破了腿,医生给他清洗伤口时,他发现伤口处出现了气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2、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一变、二不变” 改变:速率(不是产量);
改变——加快或减慢。
不变:化学性质和质量。
3、反应原理:
(1)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 O2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KClO3 KCl+O2
(3)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氧气
KMnO4 K2MnO4 + MnO2+ O2
如何选择实验室制气装置?
4、装置选择:
*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所需条件
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氯酸钾)
反应物状态 液态+固态 固态
反应条件 不需要加热 需要加热
以上装置适用于:固+液或液+液,不需加热。
以上装置适用于给固体加热进行反应
*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密度:氧气>空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排水取气法收集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③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排水法收集时,等瓶子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
⑤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实验步骤:
①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
④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⑤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⑥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⑦撤出导气管后再熄灭酒精灯
⑧整理仪器
可简单归纳为:“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典型例题】
例1:一氧化氮(N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实验室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
A、用排水法 B、用向上排空气法
C、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用向下排空气法
解析:实验中对气体收集方法的选用,是由该气体的性质决定的。该题给出了一氧化氮气体性质中的某些信息,考查了学生对收集一般气体方法的确定,从而增强了实验能力。解题要基于初中化学收集气体方法与气体性质相对应的原则,再联系题中的信息去扩展。收集气体的基本方法: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有的性质:该气体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排空气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②向下排空气法: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并无毒(若有毒,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外泄气体进行处理)。
由此可知,NO应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A
例2:将一种黑色固体A和一种无色液体B混合 ,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E 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将银白色固体D放入盛有C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并放出热量。
试判断A~F各为何种物质?写出化学式或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推断题,解推断题的关键就是找准突破口。突破口可以是反应条件、特殊的颜色、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结构、用途等。此题中根据“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确定C为氧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物质是铁丝,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根据制氧气的方法可知:能得到氧气的暗紫色固体E是高锰酸钾,能制得氧气的另一种方法是过氧化氢无色溶液和黑色的二氧化锰粉末。
答案:A:二氧化锰MnO2 B:过氧化氢H2O2 C:氧气 O2
D:铁丝Fe E:高锰酸钾KMnO4 F:四氧化三铁Fe3O4
例3:下图是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是( )
A B C D
密度比空气 大 大 小 小
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易溶 易溶 难溶
解析:在没有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瓶内空气和多余的气体将会通过长导管排出。如果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将会沉降在瓶底,通过长导管排出而无法收集到;多余的气体用水来吸收处理,且与水面接触面积很大,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如果用导气管伸入水中,由于气体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而形成倒吸现象。
答案:C
例4. 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制取氧气的问题:
(1)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
(4)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则优点是 (填编号)。
①生成物只有氧气②不需加热③需加热
(5)锥形瓶中的`反应很剧烈,请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填编号)。
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③加热锥形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及反应速率等知识。
(1)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应放在分液漏斗中;
(2)集气瓶中先装满水后排尽了瓶中的空气,故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
(3)此反应一定有氧气生成,不能收集到是由于中途气体泄漏了;
(4)该反应不需消耗能源,反应条件要求非常低,只要接触,常温下就能反应;
(5)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有关系,一般反应物的量越多,反应越剧烈。
答案:(1)双氧水溶液 二氧化锰
(2)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D
(3)装置漏气
(4)② (5)①
例5:质量相等的两份药品a和b,a是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b是纯净的氯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则收集到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考虑反应速度;考虑产生氧气的质量只受氯酸钾影响,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
答案:D
例6:甲同学在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误把Fe2O3粉末当成MnO2放入双氧水中,发现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他意识到这个错误后,联想到MnO2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那么Fe2O3能否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猜想】Fe2O3能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甲同学依次设计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取一定量的H2O2溶液于试管中,观察到有极少量气泡产生,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H2O2溶液常温下缓慢分解。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W g Fe2O3粉末,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待反应结束后,将试管里的不溶物滤出,并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仍为W g。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甲同学认为,Fe2O3粉末可以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正确,仅做这三个实验还不充分,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该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下表是丙同学探究影响H2O2分解因素时所记录的部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足量等体积H2O2溶液制取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浓度
时间(min)
催化剂 30%H2O2溶液 15%H2O2溶液 5%H2O2溶液
加入W g MnO2 0.2 0.8 2.0
加入W g Fe2O3 7.0 9.0 16.0
解析: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具有能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才能作催化剂。
答案:实验二:Fe2O3能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实验三:反应前后Fe2O3的质量保持不变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催化剂写成MnO2不得分)
【反思评价】反应前后Fe2O3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或反应前后Fe2O3是否转化为其它物质)
【拓展】相同条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比Fe2O3好(或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2O2浓度越大,产生氧气的速率越快).
【分析】
(1)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 O2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KClO3 KCl+O2
(3)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氧气
KMnO4 K2MnO4 + MnO2+ O2
知识点3: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概括为“一变多”。AB=A+B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反应中,其中一种反应类型与另外三种不同的是
A、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B、镁+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水 通电 氢气+ 氧气
D、氧化钠+水==氢氧化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概念的理解,本题中A、B、D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都属于化合反应。C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例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由此不难判断B是分解反应。
答案:B
四、应考锦囊
考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考点2:全面认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实验探究题。
考点3: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一变二不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或实验探究题。
考点4:会判断基本反应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五、本讲小结
1、主要学习了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法(记住药品、原理、反应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
反应装置:(1)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2)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收集装置:
收集装置 选择条件
难溶或不易溶于水
不与水发生反应。
比空气的密度大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的气体。
比空气的密度小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的气体。
3、催化剂的概念
4、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特点“一变多”
(3)置换反应:(以后学) (4)复分解反应:(以后学)
六、超前思维(认识水)
1、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自然界中的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电解水的实验中,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电源负极 产生的气体是 。两者的体积比为 。由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B.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 ,人均 。
(2)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 。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
(2)硬水与软水
A. 定义 硬水是含有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
C. 硬水软化的方法: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内容易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氢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可燃性
现象:
6、单质:
化合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与二氧化锰颜色相同的物质是
A. 氧化镁 B. 四氧化三铁 C. 高锰酸钾 D. 红磷
2、下列物质里含有氧气的是
A. 二氧化锰 B. 氯酸钾 C. 空气 D. 氧化镁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 不放出氧气 B. 放出氧气速率慢
C. 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 放出的氧气不纯
4、工业制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此方法利用了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氧化反应 D.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5、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6、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
A. 质量减小 B. 在反应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质量增加 D.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7、检验集气瓶里的氧气是否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 ( )
A. 插入集气瓶中 B. 插入集气瓶底 C. 放在集气瓶口 D. 都可以
8、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 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9、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共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为下列几个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塞入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①③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⑥⑤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气体,需满足的条件是
①反应物是固体 ②反应需要加热 ③制取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④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⑤制取的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② D. ①②③
12、在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将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里的质量分数(n%)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了下列图像,你认为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13、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有的方法是
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新课标第一网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①②③均可
1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水和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B. 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 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看颜色 D. 石灰水和水——通二氧化碳
15、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说法不合理的是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16、为寻找常温下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果,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在四组对比实验中,效果较差的是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A. 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 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 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 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二、填空题:
1、据报道:为促进本市用煤质量的提高,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9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市范围内对今冬采暖预储的低硫散煤质量进行了抽查。此次抽查中,不合格煤炭的质量问题是灰分、全硫和发热量超标,占总数的43.7%。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含硫的煤会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该物质是形成________的主要物质;
(2)写出硫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反应。
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 _ ______;
②点燃镁条作信号弹: ___;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______;
④燃烧红磷制造烟幕: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⑤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
⑥高锰酸钾制氧气
⑦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3、如图所示装置有许多用途:
⑴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端通入。
⑵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瓶中先装满水,氧气从_____端通入。
⑶瓶中储存氧气,用水将氧气排出时,水从____端通入。
⑷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瓶中放约半瓶蒸馏水,这时氧气从_____端通入。
三、实验题:
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有a、b符号的仪器名称:a ,b 。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可选用 或 装置收集氧气(写装置代号)。原因是氧气 且
(3)固体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a2O2 +2H2O =4NaOH+O2↑。若通过此反应制取氧气,可选用 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写装置代号)。
(4)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极难溶于水,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制取甲烷气体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得。则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开放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自拟研究主题,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及催化剂做研究:
(1)小红的实验方案为:
她要探究的问题是 ,通过实验,她得出结论的依据是 。
(2)小明的实验报告如图所示
小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3)小刚的探究过程如下:
①[问题]MgO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②[猜想] Mg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③[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实验二 在装有10mL15% 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MgO,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④[结论]MgO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Mg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进行了交流讨论,认为小刚的猜想还不能得到证实,理由是
。
参与了课外小组的研究后,是否触发了你的灵感?关于过氧化氢分解以及催化剂问题,你想研究的问题是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C B D B D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D D C
题号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C
二、填空题:
1、(1)二氧化硫 酸雨 (2)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化合
2、①C + O2 点燃 CO2
②Mg + O2 点燃 MgO
③Fe + O2 点燃 Fe3O4
④P + O2 点燃 P2O5
⑤H2O2 H2O + O2
⑥KMnO4 K2MnO4 + MnO2+ O2
⑦KClO3 KCl+O2
3、(1)A(2)B(3)A(4)A
三、实验题
1、(1)试管 集气瓶
(2)B A CD 不易溶于水且密度略大于空气
(3)B (4)A CE
2、(1)哪一种催化剂对同一温度、同一浓度的过氧化氢的催化效率最好
通过对时间分析判断催化效果,反应所用时间越短,催化效率越高。
(2)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3)③向试管中加入10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④还没有探究MgO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竞赛是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杠杆, 赛制则是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赛制变化是促进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国际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传统赛会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职业联赛制广泛开展, 比赛遍布于整个赛季, 比赛密度大幅度增加。在全球范围内, 自行车、高尔夫、网球、足球、拳击、赛车等职业赛事如火如荼。在市场经济极为成熟的美国, 以四大职业联盟 (NBA、NFL、NLM、MLB) 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发展迅速, 其中NBA篮球冠亚军球队打完季前赛、常规赛和季后赛, 其比赛总场次即为113~118场。随着国际竞技体育赛制的改革,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完善, 我国以球类为代表的大多数项目由传统的赛会制变为现行的主客场联赛制,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职业联赛为主体、以各类商业性比赛为补充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1]。
职业联赛的多赛制现象成为当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 比赛的数量、密度、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原有的训练和比赛周期安排随之发生急剧改变, 训练周期理论也从传统分期训练理论一枝独秀, 到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之并存。周期训练理论是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并依此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2]。训练周期理论运用了人体在生物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该理论被广泛地作用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础。随着竞技体育训练实践的发展, 周期训练从分期理论发展到板块理论, 不断丰富完善。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1 .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兴起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际, 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就对运动训练周期问题给予了关注[3]。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起, 随着二战的结束, 国际赛事恢复正常, 有关周期训练的研究在前苏联广泛开展, 朴素的年度周期训练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4]。自20世纪初莫乐菲与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 经过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 至1964年Matveyev基于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备战奥运会与世锦赛训练实践的系统研究[5], 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 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前苏联及俄罗斯一直关注周期训练的研究, 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 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取得过骄人成绩, 竞技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普拉托诺夫研究显示, 前苏联国家队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展示出赛季最好成绩的比例高达55%~70%, 同一指标高于西方国家运动员3~4倍[6]。
1 . 2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 分期训练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同, 成为指导周期训练安排的典范。其理论核心内容在于以下所述。
第一, 竞技状态及其评价标准。根据Matveyev的研究,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阶段, 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有益于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其中, 竞赛条件下运动员所展示出来的运动成绩, 是竞技状态评价的核心与最终指标。
第二, 竞技状态发展时相及年度周期的划分。分期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周期训练理论认为, 运动训练分期的自然基础是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由获得阶段、保持阶段、暂时消失阶段3个交替变化的阶段组成, 由此训练的周期也相应地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与过渡期, 如表1所示, 每个时期赋予了相应的阶段目标与训练安排。同时, Matveyev通过统计分析450多份田径、举重、游泳等体能类为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运动成绩变化, 确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并提出年度周期的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模式类型。
第三, 各时期训练安排特点。大周期的基本模式确定后, Matveyev进一步阐述了大周期各时期的训练安排特点 (见表1) 。准备期:进一步分为一般训练阶段、专门训练阶段两个大阶段, 一般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训练, 训练负荷安排以渐进地增长训练量和强度进行, 但主要是增加训练量;专门训练阶段, 训练负荷安排训练量达到最大, 并且有选择性地提高训练强度。比赛期:主要是完整的比赛练习, 专项训练安排在增加训练强度的同时, 相对减少或保持训练量。过渡期:负荷安排低训练量、高强度, 全面促进形成参赛竞技状态模式。
1 . 3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竞技状态的形成以超量恢复为生物学基础, 这一理论通过建立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以刺激-恢复后肌糖原系统的变化为依据而提出, 核心在于后一小周期训练的开始恰好处于前一周期机体超量恢复的最高点[7], 如图1所示, 通过3个小周期的训练叠加效应, 使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能源供应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 从而促进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研究认为, 长跑运动员可以用超量恢复说明其训练的规律, 即训练过程分为疲劳、恢复与超量恢复3个部分, 这种模式可应用在一次训练课、小周期或中周期训练中[8]。
周期训练层级的划分为训练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教练员可以根据比赛日程和季节的变化, 选择周期的顺序、内容和持续时间, 确定各周期具体的训练方式方法, 以决定运动竞技能力的高峰期以及该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早期的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作为一个大周期, 特别适合于具有季节性的项目, 如滑雪、滑冰和赛艇等项目。后来, 训练周期也作了改进, 针对一年双赛或三赛项目, 年周期内出现两个或3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再根据专项训练目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周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 马特维耶夫本人也对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提出应补充考虑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训练个性化问题, 以弥补一般性理论的不足[9]。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
2 . 1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育多赛制的巨大变化, 使得传统的分期训练理论已不能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诸如:一些运动和技术能力的同步发展带来的限制;无法提供竞技状态的多次高峰, 即在多次比赛中获得成功;基础和专项准备时间过长等[10]。在这种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板块周期训练。“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Verhoshansky (1985) 的专著《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中, 用来指集中使用某一单方向负荷的阶段, 1999年Verhoshansky专门撰文对传统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批驳[11]。20世纪90年代以Verhoshansky为代表, 近年则以Issurin[12]为代表, 在批判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缺陷的同时, 对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内涵进行了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 .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板块训练是指一种具有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化训练模式, 由几个训练因素集合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和彼此紧密联系的单元[13]。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板块强调按序列依次发展运动员的各种运动能力, 并认为多种具有高度指向性的训练负荷不能同时进行, 单方向的集中训练负荷可以有效避免同步发展多种能力时能力间的相互干扰, 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具有可控性, 运动员需要的各种能力因而得到依次发展, 而不像传统周期那样要求同步发展。
基于上述训练理念, 板块周期理论划分了小周期、中周期、训练阶段, 并设计了不同训练板块的基本目标与要素。小周期包括若干训练课, 并持续若干天 (一般一周) 的训练周期[14] (见表2) , 中周期包括一系列小周期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15], 这种中周期-板块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是板块理论的最突出体现, 这种训练计划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加可控。
3种板块对训练分别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积累板块主要用于运动员积累基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转换板块用于将运动员的运动潜力转变为专项比赛能力;实现板块实现运动员的比赛准备并促使达到预期参赛效果。积累板块和转换板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周, 实现板块的持续时间为2个周, 这3个板块被组合为以比赛结束为标志的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 一系列的训练阶段又构成了年度大周期, 如表3所示。
2 . 3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最关键、最基础是训练负荷的集中原理, 即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 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石:一是高度集中的训练要求将同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当所需训练的运动专门能力超过同步训练的数量时, 序列式训练成为唯一可行的路径。三是专门化的中周期-板块分别对训练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16]。与以往传统的周期训练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由于训练总量大幅减少, 降低了运动员过度训练发生的概率。二是多高峰的训练安排, 使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多场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竞技状态, 更多地获取优胜。三是每个中周期需要评估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减少, 使训练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四是根据不同训练的主导方式, 营养饮食方案以及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时地调整。五是由多阶段构成的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促进重大比赛适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板块周期理论与方法, 已经发展为针对高水平运动队频繁参加赛事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
3 两种周期训练理论分野与整合
3 . 1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分歧
当前, 竞技训练理论界围绕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学术争论颇多。从发展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一些学者认为, Matveyev的周期训练理论过分强调一般训练, 忽视了专项竞赛的需求, 这就使得训练过程从形式到负荷安排都脱离了竞赛对专项竞技能力的根本要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高水平运动员若长期给予非针对性的一般训练安排, 机体的生理负荷就难以达到或接近专项能力适应水平, 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下降, 运动成绩的下滑。又由于赛事准备期时间长, 中间缺乏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强度刺激, 以致进入比赛期后机体对突然的高强度竞赛负荷刺激无法适应, 容易促发运动伤病。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快速发展, 竞技比赛密度大幅增加, 高水平运动员只能依靠赛事间隙进行调整、恢复或针对性训练, 而不再像过去全年单项赛“大周期”训练那样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随着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刻变化,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那些在赛季任何时间或整个赛季都要具备高水平竞技状态的运动项目。与传统周期训练模式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 板块周期理论也存在某种缺位。一是当前的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还不够细致完整, 还没有体现出准确性、多元化、多维度结构的思维特征与安排方式。二是板块周期的训练结构缺乏完全的准备期。如果准备期基础训练不够完整, 机体的能量储备就会有所缺失, 至比赛期就会出现体能缺乏、动力不足的现象, 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板块周期结构安排明显具有针对性的局部设计, 而不是总体版图, 因而缺乏全面综合发展的理念, 如果长年按此安排进行训练, 极易导致大强度造成的伤病而得不偿失。
3 . 2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整合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是当时训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中训练安排理念与方法至今仍对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识到该理论的历史作用, 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推进其发展,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从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具有一定互补性, 各自有其适应范围与应用领域, 在指导不同训练对象、不同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中寻求整合路径。
从所针对的训练对象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是包括多年、全年及半年型的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和小周期的理论, 其针对的训练对象既包括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训练提高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 也包括处于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板块训练理论所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适应于处于最佳竞技或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所适用的训练对象范围更广。从所针对的竞技项目来看, 现代竞赛体制的改变并没有覆盖所有的竞技项目, 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来说, 多赛制与传统的赛会制相比明显发生了变革, 每年竞赛数量大幅增加, 但对于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项目来说, 还是以成功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每年的两大赛 (世锦赛、世界杯;全国锦标赛、冠军赛) 为主要目标。前者的训练安排以板块周期为主, 最大特点是依据高水平运动员的适应规律, 强调以板块形式依次集中发展少数专项能力, 使运动负荷及其机体内部发生高度精确性反应。后者的训练安排以传统周期训练为主, 其优势在于突出了训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的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应用于不同的训练对象与竞技项目, 并在训练组织的整体性规律和竞技状态的适时调控中实现应用整合。
4 结语
【关键词】高中英语 选择题 练习形式 汉译英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37-01
一、英语练习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英语练习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大量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该生能否做一定量的练习,练习方法是否恰当。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语法现象或语言要点在讲解的时候学生都懂,但如果让他们开口讲,动笔写就错误百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练习做得不够或练习的方法不恰當。学习英语,仅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学习的东西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这种教学方法违背语言实践规律,现在普遍认为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精讲的基础上,老师不但要组织好学生课堂上的口语练习,而且要布置适当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掌握某种语言知识的目的,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练习形式不能拘泥于高考试题形式
对于目前高考采用的标准化试题,客观性强,便于掌握区分度,便于教学评估,便于阅卷。无疑,这种试题形式对于选拔人才或对某一层次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估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因此认为多做高考试题形式的练习,就能提高英语水平,这便是一种误解。我们不可否认,多做考试题形式的练习有时可以应付类似的考试,但要想通过这种练习形式巩固学过的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大可能的。我们都知道,高考的试题主要是选择题,每道选择题有4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一个是待选答案,其余几个都是需排除的干扰性答案。对于学生的语言教学,一定要引导他们去学习正确的东西,尽量让他们少接触错误的东西,更不要用错误的东西去迷惑他们。只有他们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后,才能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不过也要注意适当,不宜做得太多。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东西,掌握了正确的东西,高考题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因此,经常做高考类试题形式的练习是不恰当的,平时的练习形式应与高考试题形式的题目脱钩。
三、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练习形式
前面已经阐明,平时用选择题作为练习的学习是不可取的。那么平时做什么样的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呢?我认为凡是直接让学生说或写的练习形式,即通过练习能让学生掌握英语的正确用法及正确表达法的练习形式,都是好的练习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这种练习做得越多,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牢固,英语水平提高得越快。填空可以直接巩固学生所学的词或词组,句型转换让学生把相应的句子写出来,像这样类似的练习会迫使学生接受正确形式、正确表达法的训练。通过这种练习,久而久之,正确的东西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用正确形式表达会成为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会不断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他们从未做过选择题,高考也会很容易通过。
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语感,做练习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如果练习形式不当,便不能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经常让学生做选择题很难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只有让学生直接用英语表达,直接动手做的练习,才能培养学生语感。围绕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多样的练习,这样学生的语感自然会增强,语言运用能力会大大提高,语言表达中的各种错误会大大减少。
在非选择性试题训练中,汉译英(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这种练习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因为该题型不是高考题型而不予重视,这是十分可惜的。实际上,这种练习恰恰是训练英语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写作水平非常重要。汉译英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要译好一个句子,必须注意英语语序、语法、用词、惯用法等各种问题。如果长期坚持这种练习,学生的语法概念必然清楚,语言基本功必然扎实,语言的运用能力必然增强。现在中学生都比较怕汉译英练习,拿到一个汉语句子,不知该如何翻译,这是由于长期不重视汉译英练习造成的。汉译英练习还可以和老师讲解的语言要点结合起来,即把语言要点用到译文中去,这样效果更佳。因此,汉译英虽然不是标准化的题型,也不是高考题型,但它作为平时课堂内外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可有效地降低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畏惧情绪,从而培养其写好英语作文的信心。
综上所述,只有选择适当的练习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高考的试题形式是选拔人才的需要,不是训练学生应采用的形式,更不是平时练习形式的指挥棒。平时练习中不能常采用这种模式来训练学生,否则会把英语教学引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顾军.浅谈怎样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J].成才之路,2008(34)
2 蔡才帅.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高中英语总复习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0(04)
【训练基础理论试题】推荐阅读:
基础能力训练12-24
基础训练3702-22
基础训练题一01-16
单元基础训练的习题11-15
六下语文基础训练答案01-15
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朗读训练10-06
证券基础知识强化训练12-17
八年级下物理基础训练01-17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02-04
语文五上基础训练答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