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共8篇)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篇1

《形势与政策》教学

(一)世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一、世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概述

1、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成为世界热点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离不开吃,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吃,是必须的。然而,今天的人们却吃得越来越战战兢兢、担惊受怕。在食品、药品安全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地曝光后,人们惊呼:“我们还能吃什么?”

近年来国外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件回放

1996年英国爆发疯牛病,日本相继发生“大肠杆菌O157 ”6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可口可乐”事件,法国葡萄酒净化剂污染事件 2000年法国熟肉制品李斯特杆菌污染事件、英国猪瘟爆发、日本雪印牌牛奶污染 2001年欧洲口蹄疫、德国疯牛病爆发

近年来国内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件回放

 2001年 “毒瓜子”、“毒大米”、“毒狗肉”、“瘦肉精”、“毒豆奶”、“陈馅月饼”等事件

 2003年 “敌敌畏金华毒火腿” 事件

 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重庆石蜡火锅底料等事件

 2005年苏丹红、孔雀石绿、光明回收劣质奶、早产奶、雀巢奶粉碘超标等事件  2006年广东潮安果脯封杀、福寿螺治病、嗑药多宝鱼、有毒桂花鱼、“苏丹红”咸鸭蛋、毒猪油、人造蜂蜜、致癌“大闸蟹”、陈化粮等事件

 2006年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造假事件、安徽华源”欣弗”致人死亡事件、奥美定事件、石家庄第四制药有限公司劣药事件、“鱼腥草”事件、安徽特大制贩假药案、“A型肉毒素”假药事件等

 2007年龙凤及思念速冻食品致病菌、多美滋奶粉出现小蛆、注射用甲氨蝶呤与阿糖胞苷中混入硫酸长春新碱等事件

 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人造新鲜红枣事件、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刺五加”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注射液事件、 2009年三聚氰胺奶粉再现

 2010年海南豇豆含毒、美国麦乐鸡“橡胶门”、地沟油等事件

食品、药品安全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爆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00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长达60页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一个庞大的食品安全计划,特别强调加强国际联系与合作。FAO和WHO正在起草食品安全标准,由160多个成员国的政府官员、科学家、技术工作者和食品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制定。制定标准的同时,各国正在大力发展和提高科技检测水平,力争把以前发现不了的污染物检测出来,以确保食品安全。2001年5月,国际上成立了全球食品安全行动组织,旨在提出全球食品安全的预警,加强与政府组织的联系,教育消费者,以提高食品安全性。2002年9月,该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欧盟提出打破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程序,建立一套有序的透明的食品安全规则和统一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尽可能地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希望成立欧盟食品安全局。

2、国际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的原因 第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问题,是社会稳定发展、和谐进步的根本。随着人类食物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工、消费方式的日新月异,储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以及食品种类、来源的多样化,使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食物链逐渐演化成由自然链和人工链组成的复杂食物链网。这固然一方面满足了人口增多、消费水平提高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饮食风险增多,食物安全的隐患增加。因此,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日益重要的社会问题。第二,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200万

人(总人口的30%左右)发生食源性疾病,造成3500亿美元的损失。英国自1987—1999年约17万头牛患有疯牛病,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沉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再加上为杜绝疯牛病而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摧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第三,食品安全问题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比如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德国的疯牛病爆发,导致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

二、世界食品、药品安全的制度保障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国家层面上有三种基本的组织结构类型:一是由处于同一

权力水平上的多个部门负责的多部门监管体制;二是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单一部门监管体制;三是由一个部门进行综合协调的多个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制。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一般都是采取后两种。

1、美国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监管的组织框架

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机构有设置在卫生部(DHHS)下的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设置在美国农业部(USDA)下的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及美国环境保护署(EPA)。FSIS负责确保肉、禽和蛋制品安全卫生。EPA的任务包括保护消费者免受农药带来的危害,改善有害生物管理的安全方式。FDA负责除FSIS管辖范围之外的所有食品卫生安全,保护消费者免受掺杂、添加剂和虚假标贴的食品危害。APHIS则主要防止植物和动物的有害生物和疾病。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

全的监管决策必须有科学基础;政府承担执法责任;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和其他企业必须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处罚;监管程序透明化,便于公众了解。美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三级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

监管网络。

2、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组织框架

2003年,日本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它是由7名委员组成的全日本食品安全最

高权威和决策机构。委员全部来自民间专家,由首相任命,国会批准,每届任期3年。下设专门调查委员会,负责专项案件的检查评估事宜,分为三组:化学评估组主要负责评估食品添加剂、农药、动物用医药品、器具及容器包装、化学物质、污染物质等安全事宜;生物评估组主要负责微生物、病毒、霉菌及自然霉素等项评估工作;新食品评估组主要负责转基因食品、饲料肥料、新开发食品风险的检查评估工作。日本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监督和指导风险监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建立风险信息的公开、交流与沟通网络。

日本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其

中,较有特点的是可追溯管理模式,以及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农产品生产者向食品生产厂家供货前要签订合同,承诺提供的农产品信息完全属实,并受法律保护和约束。如果厂家发现原料有问题,就可以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以此类推,经销商也可以追究厂家的责任。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比如遗漏了对过敏原的标记,企业就必须回收特定批号的产品,所产生的费用由企业承担,企业还要向消费者道歉。企业在第一时间主动召回不合格产品是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会因信息公开而赢得消费者信任。相反,企业如果忽视这个责任,出现问题后经媒体曝光,几乎就宣告了企业的破产。

3、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下,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逐渐形成了分级管

理、相互合作、广泛参与的基本模式。联邦、各省和市政当局乃至一些基层组织都有监管食品安全的责任。联邦一级的主要监管机构是加拿大卫生部以及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检验局(CFIA)。卫生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与营养质量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相关政策。食品检验局负责管理联邦一级注册、产品跨省或在国际上销售的食品企业,并对相关法规和执行标准进行监督和实施。省级政府的食品安全机构负责自己管辖权范围内、产品本地销售的小食品企业的检验。市政当局负责向经营最终食品的饭店提供公共健康的标准,并进行监督。农民、渔民、零售商等也要求按照标准和技术法规指南进行生产、加工和经营。

4、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欧盟各国不仅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而且成立了根据欧盟范围内统一食

品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由管理官员会、行政主任、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8个专家小组组成。虽然欧盟是多国组织,不能行使国家主权,其食品安全管理局没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但可以对整个食品链进行监控,再根据科学的证据作出风险评估,为政治家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信息依据。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建议,建立各成员国食品安全机构之间密切合作的信息网络,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

三、中国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本次两会,首次以人大代表身份亮相的王立军,领衔提交的“关于制定„食品、药品

安全犯罪法‟,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严重犯罪的议案”受到多方呼应。最终,十二个省、市、自治区439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该议案。据悉,这是1983年以来有据可查的联名代表人数最多的一份议案。

1、中国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国际合作

我国重视发展同其他国家、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检验技术,促进中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双边的,同有些地区建立了多边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包括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食品安全信息网

络和食品污染检测与评估计划等各项工作。主要有:积极参加国家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正式倡导开展区域性食品安全合作,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积极呼应,成立了APEC食品安全合作论坛,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共同主持;2007年5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第二,加强食品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

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第三,注重发展国际食品安全合作。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研讨会或专家互访,通过签署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议、备忘录、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卫生议定书,确立了中国与有关进出口食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的长效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合作机制下建立了年会制度。

2、中国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制度保障 我国近年来对食品安全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健全了法律法规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第一,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食品卫生法》及相关配套规章、《食品卫生许可证

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以及《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植物防疫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保护法》等 第二,技术支撑体系。中国不断加强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监测和评估工作。现有食

品检测机构5000余家,部分检测机构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网质控考核。中国高度重视危险性评估工作。上世纪70年代对食品中污染物和部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进行了风险评估;加入WTO后,专门开展了食品中微生物、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强化剂等评估;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门开展对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工作。第三,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卫生部和农业部重点开展了食品和农产品监测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工作。通过动态收集、监测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了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第四,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机制,统筹制定食品安全规划。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中和监督、组织协调部门,牵头成立了食品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情况,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协调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工作,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推动了食品企业诚信制度建设。

3、中国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严格执法

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由政府直接推进向在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上的市场推动的方式转变。创建以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主运营为基础的“从农田到餐桌”和“从餐桌到农田”双向全程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和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使覆盖整个食品的生产—加工—分销链上没有缺口,没有重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中保证严格执法。而要实现这一个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一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

门在实施安全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在综合整治行动中要相互配合、联合行动,提高监管效能,有效实现“环节分工和整体整治”及“突击性行动与日常常态监管”的结合。另外,质监部门抽检时应该确保抽样覆盖全部产品。

第二,在生产企业加快推行HACCP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制和约束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和自我检测才是内在的决定因素。为此,必须强化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引导企业对食品安全生产的鉴别,构建在关键控制点上对生产进行监控的体系。第三,深入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开放的时常环境下,贯彻“坚持标准,严格

准入,开放市场,强制退出”的原则,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实施全过程有效监督。清理、取缔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点。通过全面排查,将企业划为一般企业、重点规范企业、重点监管企业、打击取缔企业四种类型,进行动态监管,分类处理。尽快建立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深入推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以及“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严格食品市场退出机制,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食品或具有潜在严重危害的食品,采取果断措施清出市场。第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通过网络备案、终端备案、委托备案等方式,建立

我省各地重点食品、重点企业食品备案档案。把每年政府执法部门对食品的抽检结果、企业自检结果、社会举报结果、对生产基地的检查结果等多项数据汇总起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指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第五,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支持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篇2

丁奎岭强调, 合成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 不仅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业已存在的物质, 还可以创造出具有理想性质和功能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丁奎岭从合成化学与健康、农业、生命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密切关联, 阐述其基础与核心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 目前合成化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成熟水平, 无论分子多么复杂,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人们总会顺利合成获得。

“合成化学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产生出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前沿交叉新领域, 为合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对合成化学本身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 合成科学需要更高水平的科学创造力, 以探索其无限的可能性。”丁奎岭说。

他指出, 合成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分子创制, 是多个基础和应用学科领域的基石, “功能分子创制主要依靠合成化学和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实现。”他进一步解释说, 前者的优势在于可设计性强、灵活多变, 善于运用简单的催化体系和反应试剂构建复杂分子, 且不局限于自然界存在的官能团和结构基元, 能够获得自然界稀缺的分子。后者的优势则在于理解、利用并改造细胞合成工厂, 对特定目标分子的合成效率极高, 成本较低, 且复杂目标分子的结构愈复杂, 其优势愈明显。如果能够加快促进合成化学和合成生物学的交叉融合, 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 将有助于更高效地创制功能分子, 从而为医药和能源等领域奠定物质基础。

“通过合成创造价值, 用合成的分子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是丁奎岭对合成化学所追求的科学境界的描绘。他提出上海有机所将以生物医药、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以化学键活化、断裂和重组的本质规律认识及分子转化的精准调控为突破口, 以新物质创制和新过程发现为载体, 将基础研究的原始发现转化为国家需求的原创技术, 引领合成科学发展, 满足国家需求的发展目标。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篇3

化学1(必修)的序言部分是联系初、高中化学课程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序言的教学,可使学生把握高中化学的课程结构,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学好高中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序言部分不仅不容忽视,而且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坚决走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1课标点击

1.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和识别物质以及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1.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1.3认识并赞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 三维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②认识化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2 过程与方法

①交流初中化学的学习经验,归纳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介绍某些领域的发展历程,深化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③认识化学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融合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之中,因而成为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推动力。

3 教学重点

①化学学科的特点;

②学习方法的归纳。

4教学难点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合作习惯的养成

5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述法、讨论法

6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化学世界中自发过程化学说课稿 篇4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应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2、知道△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篇5

我认为初中学生对化学的最初兴趣,一是化学属新的学科,二是对化学实验的渴望,是对实验现象的好奇。而在新教材中,没有一个实验,空洞的说教怎么不让学生大失所望!怎么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认为初中化学的第一次课选定的主题应该是以实验为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对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设计是:

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试剂的混合,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在红色液体中滴入稀盐酸,红色突然变为无色。强烈的视觉刺激,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只要学好了化学,解释这个现象并不难。学好化学,不仅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还可以解释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哩!那么,什么是化学呢?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化学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很自然地进入了课题!

实验二:镁的燃烧。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镁燃烧时发生了变化,化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变化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呢!

实验三:用小刀分别切橡皮和玻璃片。我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橡皮容易切些?

原来,不同的物质,硬度不同!硬度是物质的性质之一,化学不仅研究物质的变化,还研究物质的性质,俗话说“水火不容”说的就是物质的性质有别,还有“真金不怕火炼”,说的就是金这种物质火烧不变性,酷吧!学生的亲身感受,自然活泼的语言,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仿佛畅游在化学世界里,又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

实验四:拿起一支粉笔,折断一半,再折断一半,再折断一半……问:象这样一直分下去,物质还存在吗?是什么?随手拿起的粉笔,自然过渡到物质结构问题的提出,教学过程不留痕迹,学生在老师的一半、一半又一半的变化过程中自然地进入了物质结构的想象之中。

在归纳了化学研究的内容,了解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后,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使我们的物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课的最后,再做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实验,学生的情绪再掀高潮,他们多么希望下一节化学课的到来啊!

教学反思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篇6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考点1:物质的分类

会区分:酸、碱、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单质、混合物、有机物等。

考点2:物质的转化

掌握初中所学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如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条件,氧化物与相对应的碱或酸能否相互转化的规律。

考点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1.能根据化合价判断是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的关系。

考点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

1.n与N的关系:。

2.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数之比:

3.理解“微粒”的含义。弄清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4.会计算分子或离子的质子数或电子数。

考点5: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1.n与m的关系:

2.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式量(相对原子、离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摩尔质量不是质量,也不是相对分子质量,因为单位不同。

考点6: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前面的计量系数即可代表物质之间物质的量的相互反应关系。(一个反应可以描述成质量之间的反应关系,也可以读成数目之间的反应关系)。

考点7:物质的聚集状态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1)影响固、液体积的因素有:数目和粒子自身的大小。

(2)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有:数目和微粒之间的距离。距离又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2.标准状况与常温常压的区别:

(1)标准状况为0℃,101KPa。

(2)常温常压为25℃,101KPa。

3.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有二:

(1)使用条件有二:一是标准状况,二是气体。有了这两者才可以运用22.4L/mol这一数据。

(2)n与V的关系:

,当为标准状况的气体时,

(3)提醒:凡是出现“……L”时,即是体积时,就必须要指出标况,看是不是气体。当给出“……g”时,无须指明条件,哪怕是常温常压,也可以计算。

考点8: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

反应2H2 + O2

2H2O,可以读作:

①2个H2分子与1个O2分子反应生成2个H2O分子;

②4g H2与32gO2反应生成36g H2O;

③2mol H2与1mol O2反应生成2mol H2O;

④2mol H2与标准状况下22.4LO2反应生成36g H2O。

这些读法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时,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而写。不一定都要写质量来计算(初中习惯于质量)。

计算要求:(1)带单位计算;(2)列比例式时,上下单位必须相同;左右不必相同,但要成比例。

考点9:胶体

1.区别各种分散系的本质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是丁达尔效应。

2.鉴别胶体和溶液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用一束光去照射胶体和溶液,当出现一条“光亮”通路的是胶体,而溶液中没有此现象,此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3.胶体的表面积较大,因而有净水作用。

4.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加热煮沸,得红褐色液体即为Fe(OH)3胶体。(不可能是滴入稀氨水或是稀NaOH溶液中,均会生成Fe(OH)3沉淀)。反应方程式为:FeCl3 +3H2O

Fe(OH)3(胶体) + 3HCl。标注上“胶体”两个字,不能写“↓”)。

(2)Al(OH)3胶体:明矾[KAl(SO4)2·12H2O ]净水的原理用方程式表示为:Al3++ 3H2O = Al(OH)3(胶体) + 3H+。

5.常见的胶体有:烟、云、雾、牛奶、稀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

考点10: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物质导电性的原因:

(1)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如NaCl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Cl-,但NaCl固体中存在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故NaCl溶液可以导电,而NaCl固体不能导电。

(2)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如金属、石墨等。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1)两者均必须是化合物;

(2)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3)电解质中存在能电离出的离子;非电解质中只存在分子。

举例:①电解质有:酸、碱、盐以及金属氧化物;②非电解质有:蔗糖、酒精、CO2、SO2、NH3等。

3.几个注意点:

(1)电解质不一定都导电。如NaCl固体、HCl气体、液态CH3COOH等。

(2)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NaCl溶液、铜、石墨等。

(3)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O2、NH3等,因为这些物质溶于水是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H2CO3,NH3·H2O而导电,而不是CO2、NH3的自身电离。应讲H2CO3和NH3·H2O是电解质。

考点11:电离与电离方程式

1.电离:

(1)存在离子的物质才可以电离。

(2)电离的条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需要在“通电”条件下进行。

2.电离方程式:

将物质拆开成若干种离子,在离子前面写上相应的数目即可。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让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篇7

一、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教学内容生活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 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增加与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内容,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讨论更深入。如在《含硅酸矿物与硅酸盐产品》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阅读教材, 展现水泥和各种各样玻璃的图片, 讨论问题:水泥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材料, 你知道水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是什么?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之一, 你知道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其生产原理是什么?

2.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师要摒弃机械灌输的现状, 树立生本理念,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 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搜集、阅读、思考等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分离, 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运用铁架台、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接收器等仪器, 合作完成蒸馏实验。 (3) 探究学习。在教是指导下,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实践中检验正误, 从而能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生活化。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装, 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与交流, 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中, 学生讨论溶液配制的有关问题:配制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容量瓶上有哪些标识?如何洗涤仪器?称量时要注意什么?计算需要多少溶质?

4.教学用具生活化。化学课经常要用到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物挂图等, 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材料做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如蒸发可用食盐水, 过滤可用泥水, 用厨房中的纯碱代替实验, 用豆浆替代Fe (OH) 3胶体做丁达尔效应实验。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联系日常生活。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化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在《从自然界中提取铁和铜》教学中, 教者创设情境“: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们在用石块制作工具时, 无意中发现了与普通石料不同的美丽石块, 当用力摩擦、敲打时, 表面锈迹脱落, 出现灿烂夺目的紫红色金属, 这就是天然纯铜。”并提出问题: (1) 自然界中, 天然存在的铁单质和铜单质多吗?铁和铜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2) 我国的铁、铜资源如何,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3) 人类在四千年前进入铜器时代, 二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 这说明了什么?查阅资料, 了解古代是如何冶炼铁和铜的?

2.渗透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热点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 教师要引入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等, 让学生在关注事件发展中,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二氧化硫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酸雨、雾霾天气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3.实验探究联系生活。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与生活中化学有关的探究实验, 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进行实验, 如用西红柿4 个、铜导线3m、耳塞收音机1 台、铜片和锌片各4 片等材料, 把西红柿平放在桌上, 用带有铜片、锌片的导线连接成串联电路, 同时把串联好的2 根导线分别入收音机的电源板上, 打开收音机能听到声音, 说明电池有电。

4.联系企业实地教学。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的内容, 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现状, 要联系当地的化工企业, 进行实地教学, 如参加当地的化肥厂、制药厂, 了解其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三废处理等, 在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参观, 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考虑问题也全面具体、切合实际了。

总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摘要: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化学知识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策略, 旨在让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途径,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民.构建生活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J].河北教育, 2007

世界化学药品的发展史 篇8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角是一种发绿色荧光的蛋白质——绿色荧光蛋白(GFP),三位获奖科学家下村修、马丁·沙尔菲和钱永健的工作均与它有关。

天然绿色荧光蛋白存在于水母中,和另一种发光物质水母素一起,赋予了这种柔软的生物在海水中发光的能力。

下村修是第一个从水母中分离出绿色荧光蛋白的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则首次把绿色荧光蛋白引入其他生物体内,展示了它作为生物示踪分子的价值;而钱永健成功地对这种蛋白进行了改造,让它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改造可与显微镜的发明相提并论。在过去的10多年中,它已成为生物学家的引路明灯。”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主席贡纳尔·冯·海伊内评价说,“借助这盏明灯,我们已经研究出监控脑神经细胞生长过程的方法,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生物实验室都会用到绿色荧光蛋白。有评论说,三位获奖者是绿色荧光蛋白研究上的三座里程碑——正是他们的接力,才让这种已存在了1亿多年的神奇蛋白照亮了那些本不可见的世界。

科学界的“阿甘”

现年80岁的日裔下村修居住在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小镇伍兹·霍尔。自从1980年到这的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以来,他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伍兹·霍尔临近大海,每次的潮汐都会把一种巴掌大小水母成群地送上岸来。对于这些小家伙,下村修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和它们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我一生一共捞了85万只水母。”

下村修是从1960年开始研究水母的。那一年,他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漂洋过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下村修开始对水母产生了兴趣。当时,他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弄清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为了收集到足够的水母做研究,下村修经常去海边捞水母。有时,忙不过来,他就发动妻子和孩子一起去。在那段时间,他们一家人有时一整天都是拎着小桶在海边度过的。他曾在一篇文章写道:“五年过去了,当我的孩子长到八岁的时候,已经能捞得像成年人一样快了。”

到了1974年,下村修终于从水母中分离出了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和水母中另一种发光蛋白水母素不同,它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自身就可以发光。前者好比太阳,而后者像似月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介绍说,水母素是荧光酶的一种,这类发光现象之前就有人研究,而发现蛋白质本身发光,下村修是第一个。

尽管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但下村修本人对它的应用前景不敏感,也未意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他的发现完全是出于好奇。

几年后,下村修转到海洋生物学研究所从事这项工作,直到2001年退休。回家后,他仍然放不下,把家里的地下室改造成实验室,继续研究。

几十年来,始终埋头工作的下村修一点也不懂得“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很多人看来,他甚至有点“呆”。52岁离开普林斯顿时,仍然还是一名博士后。直到退休,也没获得过什么象样的奖励,在同行中更是默默无闻。甚至在绿色荧光蛋白被广泛应用多年后,很多生物学家都不知或搞错其发现者。

湖南大学刘全慧教授评价说,下村修有些像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一辈子执着于奔跑的男主角阿甘——对科学完全出于内心的好奇,不追求名利,自得其乐。

而对于这次问鼎诺贝尔奖,这位科学界的阿甘也只是把它当作“偶然的幸运”。

“死物学”变成“生物学”

最早意识到绿色荧光蛋白价值的可能是下村修海洋生物学研究所的同事普腊石。他想,如果想研究的其他蛋白也能发光,岂不是大大方便了观察?

在绿色荧光蛋白应用之前,如果要研究活体生物中的生命活动,往往是把荧光化合物结合到对应的蛋白上。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很多。第一是荧光化合物可能有毒,会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第二,蛋白注射需要特殊的设备和专业训练;第三,每研究一种蛋白,就必须先分离这种蛋白。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生物学家研究活体生物的能力。

饶毅说,当时不少生物学研究都是在杀死细胞后进行的,实际上是从“死物”上来推测生物的情况。

1992年,普腊石克隆出了绿色荧光蛋白。但当他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申请经费,想继续研究时,评审者说没有蛋白质发光的先例,就是找到这种蛋白,也没有意义。一气之下,普腊石放弃了科研,转向其他行业。这也使他错失了今年的诺贝尔奖。

事实上,当时普腊石只要再往前迈出一步——做一个简单的转基因实验——就可让绿色荧光蛋白在其他生物体内发光。完成这一步的正是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1994年,他成功地让绿色荧光蛋白出现在线虫体内。这个发绿光的线虫立刻引起了生物学界的轰动。

上世纪90年代初,生物学家已经具备很强的操纵基因的能力,对基因进行修饰已是实验室的常规操作。马丁·沙尔菲的成功让大家意识到,只要把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接在需要研究的蛋白基因上,就等于给被研究的蛋白带上了一个荧光标签,而不必用此前的蛋白分离、注射等技术。

这大大降低了进行活体生物研究的门槛,“死物学”开始真正向“生物学”转变。

如果把马丁·沙尔菲的获奖全部归功于幸运,显然并不准确。1988年,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偶然听说绿色荧光蛋白后,就对它情有独钟。不仅迅速调整研究方向,还大力宣传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前景。事实上,正是沙尔菲承前启后的工作,才开启了绿色荧光蛋白走进生物学家实验室的大门。

天才钱永健

真正将绿色荧光蛋白成为一个有用工具的人是钱永健。

钱永健之所以要改造绿色荧光蛋白,是因为它发出的荧光常常不够亮,甚至需要用高能量的紫外线照射才能看见。

目前,生物学家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这些荧光蛋白不仅强度高,而且还可以发出不同的颜色,五彩斑斓,非常漂亮。不同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可以同时在同一个细胞或组织内标记多种蛋白。

“我一直就喜欢颜色,”钱永健说,“颜色让工作更有趣,能让你做更长时间。尤其是在比较挫折的时候更有帮助。”

经他改造后的荧光蛋白有樱桃色、草莓色、橘子色、番茄色、橙子色、香蕉色和密瓜色。“就像一大盒彩笔,”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与钱永健合作多年的马克·埃利斯曼说。

今年56岁的华裔钱永健出生在纽约,其父钱学榘与钱学森是堂兄弟。与这个家族很多人一样,他很小就显示出极高的科学天赋。

由于儿时患有哮喘,钱永健不得不尽量避免室外运动,因此经常花上数小时在地下实验室内做化学实验解闷,自制火药曾不小心烧坏自家的乒乓球台。

16岁那年,凭借对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的研究,钱永健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这项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之一,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中学毕业后,凭借美国国家优等生奖学金,钱永健进入哈佛大学学习。20岁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后,他又拿着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那里,他为科学实验制造工具的天赋初露峥嵘。

1981年,钱永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那里工作了8年,成为大学教授。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一直工作至今。

钱永健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还是全美拥有专利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钱永健的工作就开始为科学界瞩目。在这次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之前,就有很多媒体报道他是获奖的热门人选。喜欢穿粗斜纹棉布衬衫的钱永健,研究领域横跨生物学和化学,被认为既有可能获得化学奖,也有可能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

与下村修相比,钱永健的科学道路可谓一帆风顺,很早就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一位和他共事多年的科学家说,“他得奖不是问题,只是时间早晚。我们关心的是他得几个奖。”

但与下村修一样,钱永健的科研动力也发自内心。他说:“你的科研方向应满足你的个性需求,为你内心提供快乐,这样才能安然度过在科研中难以避免的挫折期。”

天才的钱永健令人敬仰,阿甘式的下村修同样值得尊敬。

上一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下一篇:意想不到的灾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