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选7篇)
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省(市)旅游局、三峡办、移民局、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办、交通厅(委)、水利厅(局):
长江三峡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长江三峡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动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西部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比重高,产业发展基础弱,发展任务艰巨。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极大地提高了三峡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库区交通条件、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三峡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发挥好长江三峡旅游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面的力量,推进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三峡库区新兴支柱产业,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稳定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三峡移民安置和库区生态经济建设,促进三峡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交通部、水利部共同组织编制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现将规划纲要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4年7月8日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一、规划性质、范围和期限
(一)本规划纲要是指导三峡工程建设期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性文件,旨在促进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发展致富,促进三峡区域旅游合理分工协作。
(二)本规划范围包括以下核心区和辐射区:以长江三峡175米水位库区所涉及市县区为核心区,以重庆市其它区县、宜昌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张家界市、湘西州、铜仁地区、遵义市、广安市、泸州市等地为辐射区。
(三)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是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旅游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出现最多的时期,鉴此,本规划期限确立为2004年至2010年。2010年后根据规划区旅游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修订。
二、旅游发展基本原则
(四)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针对三峡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对未来旅游发展的影响,整体推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
(五)坚持三峡品牌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着力打造“新三峡”旅游品牌,实施品牌开发、品牌经营和品牌管理。
(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三峡区域旅游环境建设,加强自然文化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七)坚持统筹和协调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旅游与库区移民工作协调发展,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库区与周边旅游协调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目标
(八)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三峡旅游建设成以新三峡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九)规划期内将旅游业培育成库区支柱产业。到2005年,三峡旅游区(不含泸州、广安、华莹,下同)接待入境旅游者120-12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5-6.5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9000万-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5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2.5%,形成支柱产业格局。
到2010年,三峡旅游区接待入境旅游者195-21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5-1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6-1.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1000-1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进一步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四、区域旅游形象定位
(十)新三峡旅游总体形象为“永恒的遗产·巨变的景观”。永恒的三峡遗产内涵可包括:自然奇观宝库·峡江文化长河·民俗风情沃野;巨变的三峡景观内涵可包括:世界水电明珠·人间第一峡湖·全球移民奇迹
五、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十一)三峡旅游发展空间架构为“两极、三轴、三区、四带”。
两极分别为重庆都市旅游增长极和宜昌都市旅游增长极。
三轴为以长江干线航道及沿线公路和铁路等为骨架,以重庆和宜昌为两大节点,包含传统三峡旅游线路的所有旅游吸引物的主干发展轴线;以东北-西南走向的209国道为依托,辐射带动神农架、大宁河、恩施、张家界、湘西州、同仁等地的“湘鄂陕”旅游发展辅轴;以西北-东南走向的乌江下游和渝怀铁路及区内公路为依托,辐射带动川东、渝西、赤水河等地的“川渝黔”旅游发展辅轴。
三区为重庆大都市商务旅游片区、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两坝一峡·水电明珠旅游片区,是三峡区域旅游核心区。
四带为赤水河旅游辐射带、乌江-梵净山旅游辐射带、清江旅游辐射带,是三峡区域辐射区的子区域。
(十二)三峡旅游中心地体系。重庆、宜昌为区域主导进出通道城市,万州、张家界为区域辅助进出通道城市;黔江、铜仁、遵义、卢州、恩施、吉首为区域内部旅游中心城市;其他县级以上城市为区域旅游目的地城市。
六、旅游产品开发
(十三)新三峡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着力构建游船旅游、移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都市旅游、节事会展旅游和三峡工程旅游等7大类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产品内涵,形成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
(十四)三峡旅游主干线着力提升游船度假旅游、高峡平湖观光旅游和峡江文化旅游。重庆大都市商务旅游片区着力开发商务会务旅游、环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三峡自然与文化博物馆展示;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主要开发移民旅游、高峡平湖观光、自然生态探秘、峡江文化体验和体育运动旅游;两坝一峡·水电名城旅游片区重点开发水电工程参观和水电文化旅游。
(十五)辐射区主要开发自然生态旅游和民族民俗旅游。赤水河旅游辐射带着重开发酒乡文化、长征之路和自然生态旅游;乌江-梵净山旅游辐射带主要开发乌江画廊观光、梵净山生物多样性观赏、宗教朝觐、岩溶奇观等旅游产品;清
江旅游辐射带着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漂流探险、洞穴探秘、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湘西-张家界旅游关联带着力开发自然奇观、生态探险和土家族苗族文化旅游产品。
(十六)进一步提升改造大三峡自然与文化旅游、小三峡自然与文化旅游、神农溪自然休闲与纤夫文化旅游、香溪河屈原·昭君故里文化旅游、白帝城古迹旅游、张飞庙古迹旅游、石宝寨古迹旅游、丰都名山文化旅游、白鹤梁水文古迹与科学考察旅游、神农架自然遗产旅游等传统旅游产品。
(十七)着力打造三峡大坝世界水电明珠旅游、天坑地缝自然奇观旅游、坝区高峡平湖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巫峡十二峰自然文化休闲旅游、万州文化村世界移民旅游、雪宝山生态休闲旅游、红池坝生态休闲旅游、仙女山高山草场自然休闲旅游、长寿湖湖泊度假旅游等旅游新产品。
七、旅游线路规划
(十八)着力推广库区4条精品旅游线:①长江三峡黄金水道旅游线(三峡大坝-巴东-巫山-奉节-万州-忠县-丰都-涪陵-重庆);②宜万旅游线(三峡大坝-巴东-巫山-奉节-万州);③东部“双神”旅游线(三峡大坝-香溪-神农架-神农溪-三峡大坝);④中部生态精品旅游线(万州-开县-巫溪-神农架-三峡大坝)。
(十九)努力培育6条区域旅游线:①宜昌-神农架-神农溪-张家界;②万州-利川-凤凰古城-梵净山;③宜昌-恩施-利川-万州;④重庆-乌江画廊-梵净山-铜仁;⑤重庆-赤水遵义-贵阳;⑥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张家界。
八、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二十)新三峡旅游市场应形成以观光旅游市场和商务旅游市场开发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游、生态游、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体验游等旅游市场开发为主体,以其他特种旅游市场开发为补充的旅游市场格局。
(二十一)新三峡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应以东亚、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市场开发为先导,以欧洲、北美洲和澳洲旅游市场开发为主体,其他地区旅游市场开发为补充;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应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旅游市场开发为主体,以其他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为补充。
(二十二)新三峡旅游产品的营销,要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主办系列化主题节事活动,建立三峡旅游产品信息中心,制定多方协作的宣传促销计划是,进行新三峡旅游产品系列宣传。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会同有关省市人民政府在加强和整合三峡国际旅游节庆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三峡旅游产品和品牌宣传。
九、旅游交通规划
(二十三)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航空口岸建设,把重庆、宜昌建设为国家一级航空口岸,加强万州、张家界、铜仁机场建设,增开库区主要航空口岸与我国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航线和国际航班,扩大库区与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航线和航班,加强长江三峡区域内部航线建设。
(二十四)进一步提升三峡库区旅游航道体系,把重庆、宜昌、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对外旅游枢纽港口,把秭归、巴东、涪陵、泸州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重要码头,加强香溪河口、巫山、奉节、云阳、张飞庙、石宝寨、西沱、丰都等地旅游码头建设,以人为本,完善旅游码头功能体系。
(二十五)加快三峡库区旅游公路交通建设,完善库区内部旅游公路体系,加强旅游公路配套建设,提升库区与周边地区的通达能力。重点建设库区内8条跨区县旅游公路:
奉节-巫溪-神农架大九湖-木鱼镇二级公路;
木鱼镇-巴东神农溪-官渡口三级公路;
巫山-大昌-巫溪三级公路;
开县-雪宝山-红池坝-巫溪三级公路;
奉节-新民-五马-兴隆-白杨坪三级公路;
石柱-西沱三级公路;
涪陵-丰都-石柱-忠县二级公路;
石柱-彭水二级公路。
十、库区旅游移民安置规划
(二十六)加快三峡旅游业发展对促进库区移民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发展将为库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展移民安置渠道,加速库区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促进三峡库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规划期内,库区旅游将新增就业岗位18.5万个,约占当前库区剩余移民总量(40.8万人)的45%。其中,旅游住宿业和旅行社业新增就业岗位约6.2万个,旅游带动交通、餐饮、商贸、通讯等相关产业新增就业机会12.3万个。
(二十八)为实现库区旅游业对移民稳定和发展的目标,需要各地方和各部门制定更加积极的旅游投资、旅游消费和移民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要通过简
化移民安置旅游企业立项批复、工商登记程序,给予移民安置旅游企业更优惠的所得税政策、土地使用政策。
十一、三峡旅游区域分工与协作
(二十九)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三峡旅游市场,鼓励优势资本、设施、人才、技术跨行政区域流动;在产品开发、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等方面加强区域协调,杜绝地区割据;进一步探索更加紧密的省际旅游协作机制,整合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宣传促销活动,按照“品牌共享、分工协作”的原则,打造精品宣传活动,避免品牌分割;进一步强化县域旅游合作,创新区县旅游合作机制,研究探讨巫山与巫溪等邻近地区,及神农架与兴山、巴东等地的旅游合作新机制。
十二、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十)切实加强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持旅游景区容量与旅游开发活动的协调统一,严格限制可能导致景区内地质地貌、大气、土壤、水体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加强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库区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要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施分区管理。
(三十一)加强库区各类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按照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对于水上旅游、岸边旅游及各类服务要增加排污控制及污染物处理,认真做好库区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加强库区监测,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三十二)要认真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绿化和美化问题,合理安排库区生态绿化与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加快建设环库区绿色生态屏障。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凭借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全国也属于发达地区,已经步入了区域协作、一体化的发展阶段。由于长三角各地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相互间的联系和互动都有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但由于各城市旅游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地理区位等一系列因素的差异,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而且长三角内部各省市为了抢占市场,也时常有各自为政、不正当竞争和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该区域内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
1. 旅游经济差异性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发达城市为依托的全国最大的经济圈,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该区旅游产业发达,虽然此区域的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但是近几年的旅游收入却遥遥领先。国内旅游收入约占全国的60%,国际旅游收入约占全国的20%。但是,在取得非凡成绩的同时,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内部旅游业发展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
依据2010年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将16个城市旅游业发展分为四个等级
2.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
(1)地方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长三角16市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各地之间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除了A级景区的总体数量上有差距,截至2010年底,5A级景区最多的是苏州5个,上海3个,另外有2个的分别是南京、无锡、杭州,有1个的是常州、宁波、嘉兴、舟山,其余7个城市没有5A级景区。4A级景区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而这些拥有高等级景区的城市往往很少甚至没有1A级景区。地区间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使得拥有较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城市旅游业发达。(2)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长三角16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区域内存在很大的差距,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经济实力是长三角地区相对最强的城市,而且其旅游经济也是该地区最发达的。(3)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差异。距离客源地较近并且交通便利的旅游目的地更加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上海市位于黄金水道———长江的入海口,“海、陆、空、河、地”各方面便利的交通状况,使其成为国内国际游客的重要港口和集散地。南京和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也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地理距离短,而且交通便利,尤其沪宁、沪杭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乘车时间,极大的促进沿线这些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南通、泰州、嘉兴、湖州、台州、舟山(三、四类城市)等城市因为位置和交通相对不便利等原因,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数据来源:依据长三角16个城市旅游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三、长三角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 地域相邻,文化同源,经济发达。
长三角旅游区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发达经济圈。依托区域地理优势及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功能齐全,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完善的交通网络。另外,集聚的地理区位使其居民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同源的吴越文化使区域文化、习俗形似,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在区域旅游共同开发协同发展上拥有很好的认同感。
2. 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共生性。
长三角旅游区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与共生性,区域内既有自然山水风光,也有人文、历史积淀。既有时尚的现代都市环境,也有质朴、安静的水乡古镇。区域内16个城市均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同时又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将16市串联起来,太湖水环绕苏州、无锡、湖州等众多城市,江南私家园林分布于苏州、扬州、上海、无锡等许多江南名城,水乡民俗文化在各城市处处体现。这些都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3. 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虽然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但从资源组合上来看又具有差异性与互补性。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虽缺乏自然旅游资源,但人文旅游资源却很丰富,其典型的时尚都市文化和都市风貌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都市游、休闲游、商务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都成为其标志性的旅游产品;苏州、无锡、扬州的古典园林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他城市也以水域分光和各具特色的人文胜迹吸引游客,可见旅游资源同中有异,将相对分散又互为补充的资源联合起来,有利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4. 旅游线路的网络化与贯穿性。
长三角地区交通极为便利,已经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航空方面有着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加强了区域对外的联系;公路四通八达,有着沪宁、沿江等高速公路与国道,方便区域内部客源的双向流动;铁路方面也以上海为中心,通过沪杭甬、沪宁、陇海等铁路;水运方面,长江、京杭运河、淮河、钱塘江等江河南北、东西的连接,使得区域内外联系更加紧密方便。发达的交通网络解决了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客运压力,缩短了运输时间,有利于区域的可进入性提高,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各市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四、长三角旅游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1. 政府部门发挥协同发展的引导作用。
首先,主要应统筹城乡经济和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加强长三角内部城市与乡村旅游设施的对接,目前应大力扶持经济相对落后的旅游三类城市、旅游四类城市的农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一方面既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也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各地方政府要摒弃原有狭隘地方观念,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的限制,使其彼此之间成为双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2. 旅游企业产品实施差异化开发。
长三角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旅游企业要进行跨区域的协作,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以避免相互雷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长三角是我国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且区域内部人口众多,出游意识强烈,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客源地,区域内部互为客源市场。为此,应实施差异化开发,上海重点开发都市文化和风貌,旅游一类城市和旅游二类城市重点开发水域风光、园林资源,同时旅游三类城市和旅游四类城市可以地方特色文化景观和乡村景观,以弥补上海等地自然旅游资源的不足。
3. 各地实行联合营销,共塑旅游形象。
过去在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区位相近、文化同源等原因,使其每个城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这大大降低了区域的整体旅游吸引力。要进行区域协同发展必然需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凸显地方特色优势,以防止出现相互模仿,相互竞争现象的出现。同时,长三角16个旅游城市,历来重视宣传营销,但各旅游城市各自为战,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长三角旅游区实施协调发展应各城市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联合营销,发挥区位联动优势,共塑长三角优秀而高质量的旅游形象。
4. 加快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智慧旅游。
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作为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智慧旅游战略,该战略不仅包括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还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酒店、智慧餐饮等诸多方面,战略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陈烈等.环渤海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热带地理.2002,22(4)
[2]蒋丽芹.泛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与协作[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2-155
摘 要:在“后三峡时代”,长江三峡旅游必将转变为以长江三峡和库区为背景、以游船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和度假休闲旅游。因此,开发游船休闲旅游,完善游船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游船产品体系,打造游船目的地,发展游轮经济,是三峡游船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尽快实现发展思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产品创新以及保障创新。
关键词:后三峡时代;游船旅游;游船目的地;游船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0.7;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6-0031-06
Development Scheme for Three Gorges Tour ShipTourism Innovation at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WANG N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t the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the tour of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inevitable to become a tourism based on sightseeing and recreation on shi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Gorges and reservoir areas, thus, development of touring ship recreation tourism, perfection of touring ship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levels and variety of touring ships, building touring ship dest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ng ship economy ar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ree Gorges touring ship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certainly requires rapid realization of development idea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business innov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insur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touring ship tourism; touring ship destination; touring ship recreation
从1979年至今,三峡旅游几起几落,历经了自然扩张、超常发展、战略转型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长江三峡旅游是以游船顺江而下,以“旅”带“游”的方式,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竣工,三峡库区四期蓄水水位的完成,高峡平湖的形成,整个长江三峡旅游的资源特色、产品与旅游方式、市场需求、市场格局、交通格局、竞争态势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峡成库后,三峡旅游以水上游船“旅行”为特征的峡谷观光旅游中的“旅”与“游”出现分离,形成“双向往复,水陆并举,两极辐射,三区联动”的方式和战略格局。同时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长江三峡旅游也随之进入了新的战略转型发展阶段。我们把长江三峡旅游面临着的这种战略新格局时期,称为“后三峡时代”。
一、“后三峡时代”三峡旅游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
1.旅游资源的变化及其特征
随着库区的形成,三峡原有的“雄奇险峻”与“险急峡江”这一最大特点将削弱,一些景点如巫山小三峡景观的独有性也将随之消失,三峡旅游原资源品质的下降导致产品质量下滑。
但与此同时,水位上涨又将使干流拓宽、水流变缓,昔日的险急峡江将变成拥有长640多公里、面积约1 084平方公里广阔水域的高峡平湖。不仅如此,随着库区水面沿支流向三峡腹地进一步延伸,将使三峡地区的旅游空间范围扩大,形成更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为游船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旅游提供了优势资源和理想场所。
2.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及其特征
库区形成前,三峡旅游主要依靠游船水运交通,是重庆、宜昌两点进入的单一的交通方式。随着库区渝—涪(陵)、渝—万(州)、万(州)—开(县)、渝—忠(县)及渝—宜(昌)高速万州—奉节段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渝—宜(昌)高速巫山段和奉(节)—(巫)溪高速公路可望在2010年前通车,库区干线公路不断向纵深延伸。同时,达(州)—万(州)铁路的开通以及万州—宜(昌)铁路、安(康)—张(家界)—常(德)铁路的开工建设,万(州)五桥机场的通航及巫山神女机场的规划立项,长江各支流水运条件的改善,使三峡旅游的交通格局表现出“东西横连、双向往复,南北纵贯、水陆空并举,多点进入,水运交通旅游化”的特点。
3.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特征
库区形成前,由于受到交通及可进入性的制约,三峡旅游是以长江干流为主线、沿江两岸多个景点为吸引物和停靠点的串珠式旅游,其空间布局表现为沿江两岸一线多点,是单一的“点、线”结构。库区形成后,随着各支流水运条件和陆地交通的改善,库区腹地及库区周边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三峡旅游空间范围扩大,形成了“坝区+峡区+库区”、腹地延伸、周边区域联动、“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结构[1]。
4.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特征
根据我们2004年和2006年两次对三峡旅游者的调查统计数据,三峡旅游的观光游客虽然仍占多数(2004年为71.43%,2006年为57.14%),但观光游客的比例已开始大幅度下降,两年间减少了14.29%。在此期间,休闲度假游客和商务会议游客的比例则逐年上升,2006年休闲度假游客占22.17%(2004年仅为18.3%);商务会议游客占3.94%(2004年仅为1.79%)。说明目前长江三峡观光休闲与度假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三峡旅游正在从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和度假休闲型转变,由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型、生活形态延伸[2]。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强调旅游的舒适性、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加注重旅游质量。
5.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的变化及其特征
三峡旅游从被动观光向主动选择转变,其产品正在由单一的直通式为主的观光型产品,向集观光、休闲度假、水上运动、商务会议、科考探险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三峡旅游的方式也正在从传统的一线贯通串珠式旅游,即“船上住、水上看、岸上游”模式,向“一片游”、“分段游”转变;从单一的乘船游向水陆结合的模式转变。
6.旅游市场格局与区域旅游竞争态势的变化及其特征
三峡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表现在大坝、高峡平湖旅游升温,短线精品游和分段游(宜—奉—宜、万州—宜昌)市场上升,两端(重庆—奉节、武汉—宜昌)趋于边缘化。近三年来重庆游客接待量有所下滑,而宜昌游客接待量有所上升,万州作为新的入口,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区域旅游竞争变化表现出多元化、大融合、联动发展的态势。宜昌提出“两坝一峡”(葛洲坝、三峡大坝、西陵峡)联动发展战略;重庆则实施“7+4”(长江三峡沿线7个景区+库区腹地4个景区)精品战略,统一由重庆交旅集团整合经营。
7.游船功能的变化及其特征
前三峡时代,三峡游船以交通运输为其主要功能,即将客人从一个点运送到另一个点或运载客人在各目的地间往返航行的旅行功能,同时在旅行的过程中附带完成三峡观光游览活动,属于典型的以“旅”带“游”的交通观光模式。随着三峡旅游的变化,游船的交通运输功能逐步弱化,游船已不再仅仅是长江三峡旅游的交通手段,而变成了长江三峡库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或旅游项目,其目的地功能凸显,“旅”与“游”分离。
二.“后三峡时代”的三峡游船旅游
1.三峡游船旅游与三峡旅游的关系及其战略地位
“三峡旅游作为一个总体产品,旅行社、游船、岸上设施、库区景点四位一体,共同形成这个产品。库区景点是依托,岸上设施是基础,旅行社是龙头,而游船是主体”[3]。由于三峡库区地域环境和地质地貌的特殊性,游船成为三峡旅游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旅游载体,游船旅游方式是三峡旅游的主体方式,游船实际上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标志。游船旅游产品既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单项产品,又是长江三峡总体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峡游船旅游的变化趋势
从需求变化看,长江三峡游船旅游显示出三大发展变化趋势:一是海外旅游者中收入较高、时间充裕的中老年旅游者对三峡游船旅游中以舒适、休闲与度假为特征的大型高档游船的旅游需求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二是国内发达地区正在形成的有充裕时间和中高收入水平的城市中老年旅游者,他们对三峡游船旅游中以舒适、休闲与度假为特征的大型中、高档游船的旅游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三是国内目前正在形成的以快速、简便、观光、探险、改变枯燥工作环境和追求体验为特征的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中青年旅游者,对三峡游船旅游中的水上快速游艇及陆上高速交通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未来三峡游船旅游必将朝着“一大、一小”,即大型豪华游船和小型豪华游艇两个方向发展。此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私家车保有量增加以及库区腹地公路网络的形成,自驾游客必将大量增加,滚装游船也将在库区出现。
从游船经营市场看,三峡库区游船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表现为:
(1)投资主体多元化。游船的投资主体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营资本和外资。现在国有资本投入比重有所下降,民营和外资比重加速上升。以三峡地区游船业10家主要游船公司为例,根据笔者的统计,2005年,国有资本所占比例约为57%,民营资本和外资占43%;目前,国有资本所占比例下降到42%,而民营资本和外资比例上升到了58%。尤其近几年下水的新型豪华型游轮,除“长江系列”外,其他如“世纪系列”、“凯字系列”游轮都是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建造的。
(2)经营机制民营化。三峡库区游船旅游已是过度竞争的行业,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完成改制的游船公司基本都实行民营化经营。部分国有企业除自主经营外,也采用租赁经营或“船+(旅行)社结合”的联合经营模式[4],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
(3)市场竞争国际化。长江三峡库区游船涉外旅游市场争夺的重点在境外一级市场,随着国外资本的不断进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依托外方的海外营销网络在境外市场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境外游客的持续下滑,这些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也纷纷转入国内市场的争夺,导致长江三峡库区游船市场出现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态势[5]。
(4)市场经营效益出现分化。目前,有外资背景的豪华涉外游轮经营效益良好,市场前景乐观,充分说明乘船旅游三峡这一特色产品对于国际旅游市场中以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目标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也可以成为开拓国内高端旅游市场的借鉴。但针对国内游客市场的普通游船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说明这部分游船在旅游市场转型的背景下,面临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压力,必须调整目标旅游市场和重新设计产品。
从游船功能变化看,游船原有的交通运输功能弱化,而作为实现旅游的载体和目的地功能进一步凸显。同时,游船水运交通旅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峡游船旅游产品将成为远洋型邮轮的一种替代性产品。但由于内河游船旅游与海洋邮轮豪华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未来三峡游船旅游不应是海洋邮轮的直接“克隆”和照搬,而应是地域文化、自然造化、高峡平湖特征的情景交融和体验式黄色文明、健康型绿色生态和享受型蓝色文明的有机嫁接。
在“后三峡时代”,长江三峡旅游必将转变为以长江三峡和库区为旅游吸引物、以游船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和度假休闲旅游。游船本身将成为一个目的地,并将成为整个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当然,“后三峡时代”并不是对前三峡时代的否定,而是创新,是方式上的一种改变和增加,是游船业发展的延伸,是三峡旅游的一种新型业态,是对三峡旅游的促进。“后三峡时代”的长江三峡旅游是在原三峡旅游基础上的传承,而非颠覆性简单替代和整体变脸式的置换。
三、三峡游船旅游创新发展构想
1.发展思路创新
从库区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寻求三峡旅游创新发展突破点,应优先发展游船,打造游船目的地,打造三峡库区“游轮经济”。
(1)树立“游轮经济”意识
长江三峡旅游的特点是以船为主体,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就是游轮经济。应首先树立“游轮经济”意识,即围绕游船旅游,以游船旅游休闲消费活动为主体,带动造船、港口、码头、运输、维修、保养、燃料加注、水上娱乐、滨水地产、物流及餐饮配送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形成长江三峡游轮经济,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因此,应将打造游船目的地、构建游船体系放在长江三峡游船旅游发展的首位。
(2)打造游船目的地
“后三峡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三峡旅游的主体产品是以游船为主导的观光与观光休闲产品。游船旅游必须注重其产品的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性,才能增强游船的吸引力,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就必须打造游船目的地,强调游船在三峡旅游中的主导作用。游船的功能定位必须目标化,在硬件上按目的地要求和游船星级标准设置,包括游船的外部装修、内部布局设计和与之相匹配的设施配置,使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更具现代水准,符合休闲旅游要求。在软件方面,应严格按照星级游轮的服务和管理标准,加强游船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活动项目和内容上,要按旅游六大要素和游客需求进行设计。
(3)完善游船体系
着力构建游船体系,其应由游船、特种游船和游艇三大类组成,最终形成由豪华游船、舒适型游船、标准型游船、快速游船、城市观光游船、滚装游船、私家豪华游艇、公共型游艇、运动型游艇等构成的三峡游船体系,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但三峡游船的发展必须进行总量控制、宏观调控,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对资源的破坏、同构恶性竞争和供大于求的闲置浪费。应重点发展适应未来休闲度假需求的大型豪华游船;稳步发展舒适型游船;控制发展普通游船;淘汰2星级以下的游船;适当发展城市观光游船;利用现有汽车滚装船进行技术改造,谨慎发展滚装游船;积极快速发展游艇。
2.管理创新
(1)建立长江三峡游船业协调平衡机制
由于三峡旅游跨地区、跨部门的特点,应从行业主管部门着手,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范围,避免政出多门。交通和旅游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进行综合管理、共同执法。可以设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和骨干企业参与的有实质性权威的长江三峡游船业促进发展管理部门,负责游船业的宏观调控、市场行为和行业自律及监督约束。
(2)地方立法、规范市场
渝、鄂两地政府应当联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共同制订《三峡游船旅游管理条例》,规范三峡游船旅游市场。并通过国家旅游局颁发统一的涉外游船、国内游船二大类别游船档次标准,对现有各类游轮进行规范评星,将不适合旅游接待的低档游船淘汰出局。同时提高新建游船的门槛,实行市场准入制,对游船增量进行宏观调控,推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共同发挥作用的长江三峡游船总量调控手段。
(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如游船协会等在三峡游船旅游中的协调功能,发挥其行业自律、质量标准与业务规范制定,甚至在员工从业资格认定员工培训计划制定,以及帮助并参与进行行业规范的服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的作用。
3.经营创新
(1)分阶段逐步进行整合经营
要解决三峡游船旅游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问题,必须进行整合经营、统一营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互相抵消力量,才能形成合力。但是,由于参与三峡旅游的各游船公司其主管部门和其所有制类型各不相同,因而应分阶段、逐步进行。第一步,可以进行经营行为和利益的整合,即把游船公司及其所属旅行社组建成一个集销售、组团、接待、旅游客运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契约式“长江三峡游船旅游联合体”,在长江三峡游船业促进发展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下,在行业协会统一协调下,进行一体化经营,统一对外宣传促销、统一价格销售、统一游船调度、统一收入,并按各自成本及作用按比例合理分配利益。从而形成利益共同、经营行为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第二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资产整合,组建三峡游船旅游(控股)集团公司。但不能实行简单的市场化运作,应以利益为纽带、以资本为形式,创新投资体制,整合各方资源。
(2)适时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游船业应当跳出游船的圈圈,不要只局限于三峡库区的游览营运,应积极主动介入库区景区景点的开发,使库区尤其是库区腹地的旅游资源与游船产品对接。目前库区一些新的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服务配套项目的建设正是游船发展的契机。比如可以考虑将停封的游船机动地停靠在一些可停靠游船的景区,充当别具一格的水上酒店,或者出租作为某些特殊事项的专门载体,这对于游船公司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本的节省。这既解决了闲置资产的问题,也解决了库区新开发景点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不足的困难,也可借机进入景区景点开发这一领域。
4.产品创新
构建以游船观光休闲为主的多层次的三峡游船旅游产品体系。首先,应确立以游船观光休闲为主导的三峡游船旅游的主体产品。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向纵深发展,除原有的全程游线路产品外,还应突破传统,开发设计如分段游、短线游、库区某地一日或数日游、库区周末度假游、库区游船自助游、库区自驾车游等突出旅游时间的可间断性的线路产品。并深度挖掘产品内涵,加强三峡游船旅游全过程(序曲、发展、高潮、尾声)体验经历和情景故事设计;挖掘三峡文化内涵,将这些非物质类资源载体化,并渗透到自然山水、融入游船旅游中去,给游客留下想象空间,形成游船旅游的特色,这是三峡游船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最终形成以游船观光休闲为主,集游船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交流、运动探险、水上娱乐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三峡游船旅游产品体系。
5.保障创新
(1)基础设施保障
三峡游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必须突破传统三峡水运交通范围,以区域大旅游的观念来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游船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游船母港、枢纽港、游船旅游专用码头、景点码头等两大类、四个层次港口和码头构成的库区游船旅游交通骨架,有效地支撑游船旅游和游轮经济发展。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库区游船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游船旅游重要节点或重要通道与重点景区相联系的交通设施;二是景区内部游船旅游码头和泊位设施的布置,实现各重点景区的良好通达性和良好的内部游船交通环境。
(2)人才保障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体制的制约、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用人机制缺乏激励等问题,企业的凝聚力不够,造成了游船业人才的流失。游船业下一步的发展,应提高对人才的认识高度,把人才作为资源来看待。一是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增强凝聚力;二是应促进游船业内部企业的联合,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三是积极主动与地方旅游院系合作培养所需人才。如此,才能实现游船业的持续发展。オ
参考文献:
[1] 阚如良.论三峡工程对三峡旅游的时空影响[M]//徐红罡.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王宁.长江三峡游船旅游行为及市场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166-170.[3] 魏小安.产业发展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19-220.
[4] 王任祥.三峡旅游船社结合新型业态模式研究[J].水运管理,2002(11):23-25.
[5] 重庆市工商联旅游商会.长江三峡旅游业调研报告[R].2007:5.
XX市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1-2020)规划期限与规划区
1.1 规划期限与分期
(1)规划期 2001年-2020年
(2)分期近期:2001-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
1.2 规划区
XX市域(市区及辖县)旅游发展动力与供求趋势分析
2.1 主导旅游吸引分析
(1)观光型资源吸引范围主要是粤东地区,可波及外围市县及港澳地区。
(2)度假型资源开发粗放,产品体系没有形成,主要是粤东地区及部分港澳客源。
(3)娱乐和购物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吸引范围以本市为主。
(4)宗教文化型旅游点吸引范围以粤东为主,缺少影响较大的区域性或大区性宗教胜地。(5)商务公务型是远程旅游吸引的主体,波及范围广阔。但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比较脆弱。
目前XX市旅游业以城市旅游为主体,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是商务和公务型旅游吸引要素;旅游景点和其他旅游吸引物是本地和部分外地客人的吸引源和活动载体,是旅游发展的补充性动力。但XX市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和可组织性,建设高品位的观光度假产品的条件是好的,可望观光度假产品在规划中远期成为主动力之一。
2.2 旅游需求趋势分析
(1)将继续面对巨大的商务旅游需求。文化旅游资源对海外潮籍侨胞具有强烈的吸引。
(2)以粤东客源为主的广东省内旅游需求旺盛。
(3)XX城市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类型旅游者的观光休闲需求具有可引导性。旅游发展战略
3.1 战略思想
围绕着建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依托海港商埠、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的区域优势,发掘潮汕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设施条件和发展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的机制转变,实施精品战略,保障供给,引导消费,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致力于创造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将XX建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直接旅游目的地,力争在规划远期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旅游强市。
3.2 旅游发展模式及驱动机制
(1)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商务旅游和景点观光度假旅游并重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2)旅游发展动力培育 培育经济活力,提高城市综合吸引力;加强精品景点建设,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持续发展;坚持实施旅游开发与区域、城市建设一体化。
3.3 战略目标
规划期内将XX初步建成以城市旅游为龙头,以潮汕文化观光旅游和以海滨度假为特色,集商务、会议、观光、度假、寻根、购物、娱乐、宗教旅游于一体的,广东一流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旅游区和中国旅游强市,使旅游业提升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4 战略重点
3.4.1 优势的发挥--以现有优势为重点的系列
1)重点产品:城市综合产品,山海风光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2)重点市场:商务、侨胞探亲和观光市场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会是开拓的重点。
3)重点发展的服务领域和旅游项目:潮汕美食、潮汕民俗文化、海洋康体娱乐。
3.4.2 弱项的强化--以薄弱环节为重点的系列
1)重点产品:潮汕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华侨文化产品,海洋生态旅游和会展旅游潜力巨大。
2)重点市场:会展旅游、休闲度假、购物旅游市场是有较大潜力的市场。
3.5 旅游产业定位
规划远期XX旅游业由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地域系统规划
4.1 总体布局
总体发展格局:“一头两翼三条线,一带四区八重点”。
“一头”即以市区为龙头;“两翼”即东西两翼;“三条线”即西翼宗教文化与山海风光旅游线、东翼侨文化旅游线和XX-南澳海上旅游线;“一带”即海岸带休闲度假旅游地带;“四区”即XX市区城市旅游与综合接待功能组团、潮阳宗教文化旅游组团、澄海侨文化旅游组团和南澳海岛综合旅游度假组团;“八重点”是环XX湾、小公园、礐石、广澳半岛、龙虎滩、海门莲花峰、澄海红头船旅游区和南澳旅游度假区。
4.2 功能系统
(1)市区 组织中心和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依托北区,以南区为生长点,重点发展商务、会议、博览、城市观光、海滨度假、购物、娱乐功能。
(2)潮阳片 以海门半岛为龙头,以大峰和灵山为重点,完善配套宗教旅游线,形成以宗教旅游为特色,同时具有山、海观光与度假功能的旅游区。
(3)澄海片 开发配套郑王-樟林-陈慈黉-程阳岗华侨文化旅游线(红头船旅游线),同时完善相应景点建设和温泉开发,形成以侨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的综合旅游功能。
(4)南澳片 以青澳湾和深澳为重点,将全岛建成生态旅游岛,形成集度假、观光、海上运动、海洋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4.3 组织系统
4.3.1 组织中心和副中心
XX市区是全市旅游组织中心,并具有粤东意义。潮阳和澄海距离XX太近,副中心意义不大。南澳是一个独立的区域,交通尚不顺畅,考虑南澳全岛旅游业发展和建成旅游度假基地的需要,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副中心城市加以建设。
4.3.2 线路组织
1)周游型旅游干线:①宗教文化旅游线;②华侨文化旅游线;③海上旅游线。
2)周游型局域重点观光线:①环海湾旅游线:水上线路和陆上线路;②环达濠岛水上游览线;③市区陆上观光线;④南澳岛综合旅游线。
3)外围辐射旅游线 XX至潮州、揭阳的大潮汕旅游线;XX至汕尾、梅州的大粤东辐射旅游线;XX至闽南、粤北的外围辐射旅游线。
4)逗留型旅游线 休闲度假型旅游线,主要是各旅游度假区的线路。旅游开发布局规划
5.1 产品结构
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型为主向商务旅游、文化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的多元结构转变;利用XX良好的区位、交通和经济条件、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综合优势,发展商务旅游,并尽可能地转化商务客人进行观光度假及其他更多的旅游消费;充分发挥临海和潮汕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海岸带观光和文化观光旅游;针对国内度假旅游市场的特点,分别发展经济型和舒适、豪华型的度假休闲旅游;适应个性化旅游的需要,开发丰富多彩的专项旅游产品,塑造新世纪XX旅游产品新形象。
5.2 中心城市旅游开发
5.2.1 市区旅游开发基本思路
1)开发思想 围绕着建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港城市的大目标,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积极培育城市综合活力,增强城市的整体吸引,努力营造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实现旅游与城市整体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将城市建成一座宜居宜游的强引力直接旅游目的地。
2)城市旅游产品 重点营造环海湾海滨城市景观环带,建成XX的“维多利亚湾”;建设南区生态型海滨山水城市;重点开发小公园城市文化旅游区,林百欣城市中心区和南滨路旅游商务区;改造北区环境,将海滨路建成XX的“外滩”;控制南区沿海用地,疏通沿海景观大道,最大限度地保留沿海共享空间;建设南区环海岸休闲度假地带。
3)景观通道 保护环海湾沿岸的对视通道,永久性地保持沿岸各视点可以无障碍地眺望对岸;打通林百欣中心到海岸的中心广场;金砂路作为城市主干景观大道进行改造;打破对南区岸线的割据,打通南区沿海景观通道;濠江的沿岸设计应注意景观效果。
5.2.2 北区旅游开发
1)开发思想:北区旅游开发的主题是城市旅游。主要是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重点发展商务、公务、会议、城市观光、购物和娱乐旅游。
2)开发要点:以小公园、海滨旅游带和桑浦山为重点;建设好林百欣城市中心区;改造外马路-金砂路城市景观轴线,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启动并活跃已经建成的城市专业市场,并根据XX的内外供需特点,引导和建设新型商务市场。
3)主要旅游项目:①小公园XX老城旅游区。②海滨路旅游带。③桑浦山旅游区。
5.2.3 南区旅游开发
1)旅游开发基本架构 总体布局结构是“两环、一带、一中心”。两环是半岛型海岸带环和马蹄型低山丘陵环,一带是沿濠江生态型城市景观带;一中心是南滨路旅游商务中心区。城市建设体现面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两个主体”的思想,因地制宜、亲近海洋、注重生态、天人合一,将南区建成宜居、宜游,风景优美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2)主要旅游项目:①南滨路商务中心区。②濠江生态城市景观带。③低山丘陵风景环带。④沿海旅游度假环带。⑤其他,所有建设项目必须考虑使之融进旅游城市的整体氛围之中。
5.3 分县市旅游开发
5.3.1 潮阳旅游开发
1)开发布局基本架构 潮阳旅游地域系统建设拟综合为“两带一区”,两带即从海门莲花寺经棉城到灵山寺的宗教史迹旅游带和从海门到田心湾的海岸旅游度假带;一区即仙湖山水风景区。其中两带交汇的结点海门半岛和东山一带,是区域旅游开发的重点。
2)主要旅游开发项目:①海门莲花峰旅游度假区。②东山风景区。③棉城城市旅游区。④西山风景区。⑤大峰宗教文化旅游区。⑥灵山寺风景区。⑦潮阳西山至灵山包括大峰景区,以整合的实力创造更大的品牌。⑧仙湖-半天佛风景区。
5.3.2 澄海旅游开发
1)开发布局基本架构:突出“侨”字主题,旅游开发结构为“一环一区”的基本格局。一环即城区玩具城-郑王故里-程阳岗-陈慈黉故居-樟林古港及莲花山;一区即莱芜岛旅游度假区。
2)主要旅游开发项目:①红头船侨文化旅游线。②莲花山旅游度假区。③莱芜岛旅游度假区。④塔山风景区。⑤珍珠养殖观光园。⑥塑料玩具城。
5.3.3 南澳旅游开发
1)开发布局基本架构:抓住海字龙头,旅游开发结构为“一环一线两大区,一个中心三重点”。一环即环岛公路和环岛游船旅游线;一线即贯穿东西的山岳轴线;两大区是东部风景区和西部森林公园;一个中心即县城后宅镇综合接待中心,三重点是青澳、深澳和云澳。南澳岛以山地为主,区域发展应扬长避短,建设生态岛和生态旅游示范县,确定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使全岛的港口、居住、渔业和旅游业协调互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主要旅游开发项目:①东半岛风景旅游区:青澳湾旅游度假区-宋井旅游小区-深澳镇综合旅游区。②屏山岩和叠石岩宗教旅游区。③风能电站旅游区。④黄花山森林公园。⑤海洋旅游线。⑥县城旅游副中心城镇。⑦观光农业与海水养殖旅游项目。⑧农家游和渔家游。
5.4 重点旅游项目
环XX湾旅游区(大型复合型旅游区);XX老城旅游区;礐石风景名胜区;龙虎滩旅游度假区;广澳半岛生态与海洋主题旅游区项目群(XX海洋科技文化中心、万国花园旅游度假区、国际舰船博览基地);红头船旅游区项目群(樟林古港旅游区、郑王故里旅游区、陈慈黉故居旅游区、程洋岗旅游区);海门半岛-莲华峰旅游区;青澳湾旅游度假区项目群(云澳(宋井)、青澳湾、深澳旅游镇、东半岛风景区)。旅游文化开发规划
6.1 旅游文化开发基本思路
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内涵,提炼其精华,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强化其特色,增强区内、区外文化的互补性,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树立良好的区域旅游文化形象。
6.2 旅游文化开发内容要点
(1)海洋文化,营造精品 海岸带审美文化的营造与引导;精品营造:国内第一的海洋科技文化园、舰船博览基地,国内一流的海滨旅游度假基地,国内首开的海上度假渔村,国内唯一的海岛总兵府和海史博览馆,沿海岸、环南澳的风景旅游度假长廊;组织XX海洋诗、书、画、摄影、游记文学创作活动,收集有关海洋的故事、传说,展开多层次的海洋文化发掘与创作。(2)商业文化,重塑形象 重塑形象一是改变小商业形象,重塑现代大商贸形象;二是改变假货市场形象,重塑文明市场和潮汕货精品形象。制定商业文明规范,实施形象工程,树立文明商贸之邦的商业信誉。XX老城建设潮汕商品街,组织当地特色货源,注重商品在包装、说明及内涵方面的潮汕文化品位,以争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华侨文化,永结亲桥 侨文化开发一是潮汕籍海外侨胞,创造归属氛围,成为潮籍侨胞永久的想往,使心“桥”永结;二是一般旅游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游性和参与性。重点开发侨文化旅游线。
(4)宗教文化,充分利用 宗教文化一是面对善信市场,二是观光市场。重点是炒旅游区大庙或世俗庙集中的区域。再建寺庙,则应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牵动性的大庙,如在桑浦山建设潮汕祖庙和潮汕龙裔墓园。对地方小庙则应严加控制。宗教管理部门监督宗教旅游点善款收支,争取其一部分用于环境营造和景点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5)民俗文化,强化特色 将潮汕民俗文化提炼、整理成简明旅游指南,给旅游者以导向和解说。对优秀民俗文化予以保护,整修一批典型的民俗载体-古村落,设立保护点,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发掘潮汕节庆、婚庆、用品、工艺、饮食、歌舞等文化遗产,并研究其特化的可能性,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改进,使之形成旅游文化产品。
(6)城市文化,创造一流 以现代人类生态理念和旅游理念创建文明城市,创造最佳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整合。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结合实施城市形象工程,注重城市旅游氛围营造,在沿街建筑装修、店铺门面、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广告标识、交通工具等城市综合风貌上透射文化品位;同时制定城市理念和市民行为规范,强化社会治安、交通秩序、服务质量等综合治理,努力塑造一流的现代文明城市形象。旅游市场开拓规划
7.1 旅游形象定位
7.1.1 旅游形象特色品质
XX旅游特色品质集中在“海”、“商”、“潮”、“侨”、“特”五大要素中。
7.1.2 形象定位
1)综合形象定位:海风潮韵--XX特区旅游
“海”是XX的第一景观要素和发展基础,“海风”既是海滨城市的环境象征,是海派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清新之风、交流之风、改革之风和创业之风。
“潮”是XX第一文化要素和特色品质,“潮韵”既是XX的历史和文脉,也是现代的潮汕风情和韵致,也是潮汕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凝聚潮人的精神力量。
2)二级形象理念和定位
粤东港城,世纪商都--体现海港城市和百载商埠的城市地位,也期望商业的再度辉煌。
山影海市,特区新城--体现山海风光与特区新貌相融合的现代海滨城市形象。
第一侨乡,郑王故里--体现侨领地位和侨乡文化形象。
生态海岛,度假胜地--突出海岛生态休闲度假形象。
7.2 市场定位与阶段目标
7.2.1 分期市场定位
表1 分期市场定位
分期 第一市场 第二市场 第三市场
近期(2001-05)粤东、粤中、港澳台地区 闽、赣、苏、浙、沪、湘、鄂 泰国等东南亚和东亚国家
中期(2006-10)广东沿海、粤北、港澳台地区 华东、中南、华北 东亚太地区、美国、西欧
远期(2011-20)广东全省、港澳台地区 国内东、中部地带及西北 环亚太地区、欧洲
7.2.2 分期市场开拓目标
(1)第一方案(高目标)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XX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旅游大环境得以较大改变,城市综合吸引持续增强,按规划实施旅游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条件下,采用高目标。
2000年基数:213万人次。近期末(2005)313万人次,年均递增8%;中期末(2010)482万人次,年均递增9%;远期中(2015)676万人次,年均递增7%;远期末(2020)905万人次,年均递增6%。
(2)第二方案(低目标)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XX市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旅游吸引进一步增强,按规划部分实施旅游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条件下,采用低目标预测。
2000年基数:213万人次。近期末(2005)285万人次,年均递增6%;中期末(2010)428万人次,年均递增8%;远期中(2015)561万人次,年均递增6%;远期末(2020)716万人次,年均递增5%。
由于产品开发、发展条件和未来战略的不同,介于高低目标之间的情况可设定为中等目标。
7.3近期市场开拓对策
(1)市场战略思路 利用XX的对外交流渠道,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稳定发展粤、港、澳、台市场,努力开拓内地市场,积极拓展东亚、东南亚市场,争取更多的欧美市场。
(2)近期市场开拓对策 力保商务,公务客源的有效增长;针对目标市场,策划有效的开拓方案;加大观光度假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策划组织旅游促销活动;设法让旅游点共享城市商务游客市场;加强与国际潮团的合作;做好开拓台湾市场的准备;充分利用铁路交通条件,发挥铁路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对全市旅游景点、旅游企业开展旅游经营综合治理;策划承办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专业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开拓会展旅游市场。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8.1 旅游服务系统需求预测与发展思路
8.1.1 住宿设施
(1)规模预测 到2005年,规划过夜游客量312万人次,人均停留1.6天计,为499万人天,按70%开房率算,需接待床位1.9万张;考虑到XX市目前已经拥有的参与旅游接待的普通旅馆、招待所和各种服务中心,总共已经具备3.26万张床位的能力,实际上现有的床位数到2005年仍然会有较大的剩余。到2010年,规划过夜游客量482万人次,866.6万人天;需接待床位3.4万张;2020年规划过夜游客量是905万人次,1629万人天;需接待床位5.4万张。
(2)住宿设施档次结构 二星级以下的中、低档宾馆需求已经过剩,而三星级以上的高档次宾馆略显不足。解决办法在近期主要是对现有酒店进行挖潜、改造、升级,其次是新建。从树立整体旅游形象的高度出发,对现有的普通宾馆应该纳入旅游管理范围,主要在卫生、安全、服务等方面规范其经营,并推动一批基础好的旅馆上星升等,或改造一批旅游区、度假区的旅馆为青年旅馆,以适应大众旅游对普通宾馆的需求。
8.1.2 旅游交通组织
加快粤东交通一体化进程;近期内争取广东旅游穿梭巴士开辟粤东线,并从XX市区沿主要旅游线开通旅游专线车;与潮州、揭阳、梅州等市及主要市外旅游区合作,将若干旅游线向市外延伸,开通跨市旅游专线车。
在城市主要旅游点和交通要冲,设立固定的旅游车站,组织一日游或专线游;开展汽车、火车、飞机与轮船旅游联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地方交通限制,允许外地旅游车和出租车在旅游区上落旅客,适应以散客为主流的需求趋势。各旅游饭店和旅游点配备旅游交通指南,服务人员有责任向客人提供交通咨询服务。
对从事旅游运输的车辆和司乘人员进行登记与考核,纳入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成立旅游执法队伍,赋予旅游质检人员以旅游交通执法权,协助主管部门治理旅游交通秩序。
利用韩江三角洲河网与海洋优势,开辟水上旅游线,并尽可能串联沿途旅游点。
按照开展国际旅游的标准,加强道路标识系统建设,为将兴起的自驾车旅游服务。
8.1.3 旅行社发展规划
推行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建立同世界旅游业接轨的旅行社标准化体系。为了应付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走集团化道路;另一方面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入世”后入境游是外方旅行社争夺的重点,XX在对外竞争方面优势不足;从战略上考虑,近期内国内游应是XX旅行社工作的重点,而入境游与出境游是工作的两翼。
各类旅行社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备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外联人员和专职导游。吸收电子商务人才,加快旅行社的信息化,运用网络实施科学经营管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除了巩固发展已开辟的国内外60多条旅游线路之外,应策划新的旅游线路。
8.1.4 旅游购物
要树立旅游大商品观念,淡化旅游商品与非旅游商品的界线。根据城市功能的要求在市区规划、建设、培育若干个旅游商业街区。近中期重点是利用最富有特色的老城区,改造成为富有潮汕特色的旅游商贸街。扩大购物服务内容,可在经旅游质量认证的购物商场,率先推行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咨询、包装、送货、邮递等服务。
充分发掘具有XX特色的旅游商品,编写购物指南,在酒店、旅游点设立购物信息窗,建立电脑购物咨询网络,通过引导扩大旅游者的购物范围。对旅游区的各类商场、店铺和定点购物点进行标准化管理,逐步在城市推开。
8.1.5 餐饮和娱乐业
(1)餐饮业 将餐饮业纳入旅游质量管理系统,使餐饮业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餐饮不仅是XX良好旅游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成为XX重要的旅游品牌。保持传统特色,突出品牌效应;注意市场变化,及时推陈出新。下力气尽快结合小公园的改造,建设潮汕美食一条街。办好以餐饮为主题的各种节庆活动以提高餐饮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游客。
(2)娱乐业近期内可在旅游度假区和大型旅游区建造一些保龄球馆、标准网球场、温泉公园、海洋俱乐部等。除河浦区标准高尔夫球场外,还可适当增建1~2处小型高尔夫球场。重点扶持代表XX水平,具有特色的娱乐项目。纳入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娱乐市场,建立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管理。围绕海洋旅游开发项目,开展海上体育运动,形成地方特色。由面对成年男性市场扩大到家庭消费市场;从夜间室内为主扩大到夜间室内与白天户外活动并重。
8.2 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规划
8.2.1 住宿设施
XX市区:新建宾馆应考虑逐渐偏重于南区。北区则主要是挖潜改造。潮阳市:规划期内不宜在此再布局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澄海市:主要是莱芜旅游酒店的升等上星,市区可增加三星级酒店。南澳县:近期通过改造、升级使其拥有二星级以上的旅游宾馆,鼓励度假区发展家庭旅馆;中远期适当发展高档度假酒店和高级度假别墅区。
8.2.2 娱乐休闲设施
娱乐休闲设施应从较低层次的歌舞厅转向中高层、多样化发展。在南区依托中信度假村建标准网球场,在莲花山温泉附近和利用南澳的山丘地建小型高尔夫球场。修建海洋公园,开展“海上渔家游”、帆板冲浪、沙滩排球项目。根据度假区发展需要,在南澳开辟一处综合性娱乐区。
8.2.4 购物设施布局
大型购物商场应布局在XX市区,首先是考虑老城区潮汕商贸街如XX小公园改造成具潮汕特色的步行商贸街,南区根据新城区建设的需要在中远期考虑布局。同时,旅游商品应从能体现潮汕特点的食品、手工艺品着手,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挖潜,使之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拳头产品,使一些传统的食品、手工艺品更具时代气息。
8.3 旅游人才培训规划
(1)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本单位。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与XX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旅游行业自身队伍的建设。
(2)在职人员的培训 发挥在职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岗位培训,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要注意克服地方主义,做到人尽其才,以利于真正提高管理水平。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9.1 旅游经济发展目标
9.1.1 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在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基本协调的前提下,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略快于国民经济的总体速度,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要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发展和管理体制,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使旅游经济走向质量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的持续发展轨道,在规划期内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支柱产业,XX市成为全国旅游强市。
9.1.2 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近期内XX旅游业将进入大发展时期,中期随着经济恢复和旅游开发的实施,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设定近期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略高于90年代广东省平均增长率为12%,外汇收入增长率为10%;中期总收入增长率为14%,外汇收入增长率为12%;远期总收入增长率因基数增大而回落至12-10%,外汇收入回落至10-8%。
近期末(2005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61.75亿元,年均递增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98亿美元,年均递增10%。中期末(2010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13.8亿元,年均递增1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49亿美元,年均递增12%。远期中(2015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200.6亿元,年均递增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62亿美元,年均增长10%。远期末(2020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323.1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26亿美元,年均增长8%。
9.2 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多渠道筹集旅游建设资金,在优化结构选择正确的旅游投资战略;实现旅游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机制转变;进行产业部门规划,优化旅游经营结构,提高商品性收入比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旅游发展主要对策
(1)政府决策层面 从政府主导向政策导向过渡;培育整体发展动力战略;优化旅游大环境;产业政策支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产业宏观管理。
(2)行业管理 遏制破坏性资源开发;实施精品战略,塑造旅游名牌;完善投资管理;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提高服务品位和档次;区域协作,优势互补。
(3)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保障现代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法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旅游环境。
长江游轮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人们追寻高雅时尚生活和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江游轮旅游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
1.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已使传统的长江旅游产品难以为继。从旅游方式来看,目前的三峡游船产品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人们在经历观光旅游阶段之后,市场逐渐进入到个性化、休闲化时代,度假性旅游在蓬勃发展,而游船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长江游船在逐渐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方向发展,长江游轮产品已经从三峡区域向万里长江推进,预计今后长江游船产品将会形成短、中、长线产品多样化的特征。
2.功能单一的小客位游船已难以适应市场需要。长江游船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提供食、住为主要功能,客位数大都在200个以内。但在三峡库区形成后,传统的长江游船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迫使长江游轮旅游从单纯地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转变到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上来。单个游船客位数不仅可以发展到300多个,而且要更加注重娱乐功能和消费功能,目前投入营运的“长江壹号”、“世纪之星”等游船功能齐全,适应了市场需求。
3.传统的长江游船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长江旅游实行完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埃及尼罗河游轮旅游、俄罗斯伏尔加河游轮旅游实行的则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即政府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政策,有集中归口管理的部门,游船审批与市场发展相匹配,实行总量控制;行业管理精细,经营相对集中。产业政策分散,无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游船审批过滥,行业管理粗放,经营各自为政,是制约长江游轮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长江游轮转变发展方式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长江三峡旅游是典型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头领导和经营、复合型的旅游产品。由于市场监管不力,行业管理滞后,导致市场经营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整体和局部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单位之间、沿岸之间各自为政。
因此,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归口长江游轮管理,建立统一的经营平台,使其经营环境更加有利于调动和发挥长江游轮企业自身的积极性,这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行业主管部门更好地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推手问题。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也可以说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是企业。但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市场推手,应该是政府。首先是要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制订长江游轮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例如,对长江游轮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在控制污染方面的投入,可以考虑给予财政补贴。其次,明确限制性法规,比如对长江游轮企业申请新的运力,必须建立新建运力审批,并归口由长江船东协会具体负责(可在协会下设立游轮分会),对运行时间较长、船体结构已不符合长江游轮新规范的老、旧游轮,应进行淘汰。再次,要严格政策的落实,如,对违反规定在长江上进行污水排放的游轮,不仅要采取征收高额补偿费的惩罚措施,而且还要责令游轮企业限期安装污水处理装置予以改正,同时还要对违规审批的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使其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既有引导作用又有监督控制作用,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实施途径问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核心是要靠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为什么一直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究其原因:一是长江游轮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氛围,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政府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如自主创新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成果奖励、提高有功人员待遇、税收支持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定相应政策;三是缺乏相应的保护力度。如企业对游轮的知识产权,包括游轮的商标、徽记、标识、名称、线路等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政府应支持先进,限制落后,引导企业主动自主创新、靠新技术和高质量增强竞争力。
三峡大坝水位提升后,长江游轮企业正大力开发新型标准化系列游船,而船舶污染是一个大课题。为了实现防污染目标,在实现途径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技术推动、政策扶持、加强管理等。
三、未来的主要发展战略
一要大力推进长江游轮船型标准化、大型化,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提升长江游轮旅游的生产力水平。要出台相关政策,并充分运用《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政府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运用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积极推进现有船型比选和适应发展需求的标准船型研发工作;增量投入,计划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投资建造载客280-350人的长江第四代游船,到2020年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和系列化的目标。
二要着力优化游轮运输生产结构。要结合长江干支流的特点,逐步形成市内夜游轮、重庆到宜昌的支线游轮、重庆到上海的全线游轮及长江游轮与海上游轮相对接等不同的生产运输结构,促进游轮形成专业化运输体系;整合航运企业经营资源,鼓励和引导大型游轮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络化的游轮生产运输,提高单船效率和效益。
三要优化长江游轮码头布局。积极推进上海国际游轮中心、武汉中游国际游轮中心和重庆上游国际游轮中心建设,重点发展丰都、巫山、奉节、秭归、荆州等沿江主要港口游轮码头,使之成为综合性的专业化、现代化港区,并不断推进码头功能旅游化、综合化、配套化。
四要从政策导向上入手,在船舶标准、能耗指标、机型选择、污物排放、环保建材使用、防污染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提高长江游轮企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水平,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绿色长江旅游,促进和谐长江建设。
五要更新发展理念,统筹把握长江游轮旅游与长江沿岸城市旅游综合体系的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游轮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和舒适、便捷、个性化的游轮旅游公共服务,让长江游轮旅游成为客户的满意选择和人民群众喜爱的出行、旅游方式。
六要积极培育长江游轮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长江游轮二次消费力度,通过加强领导、系统开发、整体推进、规范管理、政策配套等措施,增加游船二次消费效益贡献。同时还要集中优势资源对涉外游船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打通低成本融资渠道,从而实现“一个带动(带动其他旅游产业发展)、三个延伸(实现向景点和旅游接待延伸,向地面旅游业务延伸,向全程入境自联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总结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年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以《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目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净化了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推进了我县妇女儿童文化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我局多次召开职工大会,认真学习《蓬安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二、理顺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妇女儿童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局把贯彻男女平等,坚持儿童优先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在文化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
方面的作用,摆在重要地位。积极筹建九年儿童艺术培训中心,积极实施文化部、省文化厅“蒲公英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大非”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制黄”、“贩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断净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制订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制订了我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妇女儿童文艺体育人才,净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二是于月日,组织全系统妇女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的庆祝活动,举行了唱歌、跳绳、拔河等比赛,充分展示了妇女同胞的风采。三是于月日—日举办了青少年学生书画展览,展出作品余件。四是于月日—日举办了暑期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丰富了青少年学生暑期生活。五是县图书馆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支持警风文武学校办起了阅览室,指导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县文化稽查大队在全县学校开展了“珍惜青春年华,远离网吧”万名学生签名活动,并发出了千封致学生家长的信,呼吁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七是查处了接纳未成年人网吧家次,净化了文化市场。
四、努力方向
⒈努力拓展渠道,寻求资金,开展形式多样,有益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据《经济参考报》获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已完成初步框架, 或将于年底前下发。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并称为我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 人口和生产总值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以上海为龙头, 建设“三大两小”的城市群配置。 (编注: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指的是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两小区域性城市群是指滇中、黔中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 是中国经济两纵三横中的重要一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两纵三横格局, 称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 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 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推荐阅读:
长江三峡教案09-26
语文《长江三峡》教案10-01
长江三峡景点作文10-06
长江三峡优质课课件01-19
关于长江三峡导游词11-27
长江下游文化旅游区11-04
长江路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06-03
学习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研讨发言12-06
《长江两岸》文档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