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通用8篇)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篇1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③ 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① 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② 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③ 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④ 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⑤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31、家长集体参与方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栏,家长委员会。

32、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

33、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普及性、社会性、区域性等特征。

34、学前儿童评价方法:发展测验量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

教育学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a)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b)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c)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d)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e)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篇2

一、在复习中渗透社会热点化学问题

近几年来, 全国高考题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的了解。特别是在于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这类试题一改过去传统封闭的观念, 取而代之以的是内容新颖, 具有时代气息的考题,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化学复习时, 可以结合教学复习内容了解化学学科科研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们在进行化学综合复习时, 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尤其是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假酒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氯气泄漏事件等, 及时对这些事件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讨论, 并以此作背景题, 在复习习题和测试题中中加以体现。

例: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主题是“Wanted!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下列有关海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海上石油泄漏易造成海洋污染

B.海洋中发生的赤潮与氮、磷的排放有关

C.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小

D.工业上的废水、废渣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水的密度比淡水的要大, 因为海水中溶解了盐。

在进行化学复习教学中, 不能拘泥于教材、测试题、课本中的有限知识, 要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周围的一切, 尽可能使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二、在复习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是美国环保局于10年前提出的一个新术语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具体内涵体现在五“R”上 (减量, 重复使用, 回收, 再生, 拒用) 。绿色化学是新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 并注重绿色化学的发展与教育。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概念。

例如:2001年上海市高考27题, 利用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 整个流程有三处循环, 氢氧化铁循环, 碳酸钾溶液循环, 氮气和氢气的循环使用。

为了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氨氧化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都设立了尾气处理装置, 并介绍了尾气回收的方法及回收物的利用。

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 使催化剂重复使用, 合成氨、氨氧化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都要求对原料气、炉气进行净化。

实验方面, 要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 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 树立起绿色意识, 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三、在复习中增加跨学科内容, 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二十一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学科之间的交叉, 而且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如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的生命科学, 化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材料科学, 以及新药物、高分子、化肥与农药等, 这些都是高考的热点。

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时, 例如:在进行卤素复习时, 介绍氟元素对人体的功与过 (牙膏中加少量氟离子保护牙齿, 水体中含氟对人体有害) ;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克丁病以及正确合理使用加碘盐 (KIO3) 等等。在进行金属复习时, 可介绍一些常见金属在人体中作用, 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及人体补钙的知识, 人体缺铁易贫血以及一些生血剂的主要成分等。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 涉及的专题有:元素与人体健康;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水资源保护等。在化学教学和复习时, 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提醒学生关注重大社会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素质教育与初三英语总复习 篇3

其实这种说法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并不矛盾,“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总之,就是强调培养能力。

有的人认为,初三年英语中复习就是“为了应付中考”;“没有必要提什么素质教育”;而笔者认为,“初三年英语中复习必须不忘素质教育”,理由是初中毕业班的教师肩负着双重的重任,他既要帮助指导考生系统归纳、总结、巩固初中三年来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中考的应试能力,使他们顺利地通过中考的重大考试;又要“为进入高中学习,初步打好基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专家们研究表明“听、说、读、写”的关系是密切相连、互相渗透的关系。一般来说,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书面表达能力也强;听和读是说的基础,读和写能力的提高又必须建立在听和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断定:培养和提高学习英语能力时,离不开其依赖的基础——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英语交际能力的前提。这种教学思想与中考总复习并不矛盾。相反地,初三英语总复习中又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素质。多年来,初中英语教学使我领悟到,要想做到总复习但又不忘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听说能力的训练

如上所谈,为了提高素质,初三英语总复习阶段听说能力势在必行,不能忽视,笔者往往采取以下做法:

1.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充分利用5分钟,为学生提供听说机会,在这段时间,教师也经常口述或朗读一些短篇故事、对话,提供听说机会,同时补充一些有关英语口语中表达习惯的差异知识。

2.复习每篇课文前,通过听新教材课文录音,模仿了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恢复了听力练习,也使学生再现课文的内容。

3.适当补充难易适当的听力练习,再强化听说能力。

二、“听写”要贯穿于英语教学始终

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初三毕业班的不少老师忽视了听写,甚至取消听写。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有悖“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上高中后反馈信息证明了听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坚持始终。我教过的大部分学生在考取高中后都说:“初中听写的效果对他们上高中听语音课感到容易。”有的来信写道:“Dic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class.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English further.”几年来,我在毕业班坚持三听写:①听写单词、短语、写出划线音标。②听写课文有关段落。③听写结构简单、没有生词的材料(如:便条、书信、通知等),从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读”有两种概念。一是出声“朗读”(即:“念”),二是不出声“阅读”。在毕业班复习中,自然以后者为主。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们认为,阅读技能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阅读能力方法。它有三个基本的要素速度、理解、和词汇量。通过阅读同学们可以培养自己语感,而语感又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①强化阅读训练。英语阅读与其他学科不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学好,也不是几个就能突击的。它需要平时点点滴滴、日日夜夜积累的。要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每日做一篇阅读理解题。每日在打印答题卡上写一个句子,让学生交上来批改;然后下堂课时在班上让学生讲这一篇短文的大意;尔后,就对学生错得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由此而来,学生们的自觉性就慢慢提高了。

②教会学生带着问题理解。理解对阅读能力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应设计一些合理的阅读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前、中、后都要向自己提出些问题;并鼓励学生都用自我提高的阅读方法。

③训练学生阅读速度。我们在复习中一段时间进行单项训练,在限时的阅读(每分钟60左右)同时,注意帮助学生纠正“回视”的坏习惯,培养“跳跃式”阅读法,逐步扩大“识别间距”和克服“心译”的依赖。这样做,使学生在做完形、阅读理解、是非几类题时就不会感到棘手了。

④词汇的掌握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掌握词汇越多,阅读速度才能越快,理解程度才能越深。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诚然有量变到质变,大多数的学生提高阅读的技巧,也就是他们的素质潜能增加了。

四、素质教育在活动中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我们不论在课内、外都要善于组织引导去培养、去发现那些优秀语言学习者,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语言交际欲望,给他们创造语言表达和各种机会。要培养毕业班的学生有这样的素质,就必须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书法、词汇、讲故事、演讲等竞赛,组织“国庆”、“元旦”、“五一”英语朗读会、英语晚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校外“英语角”活动,只要有机会就鼓励他们与“老外”交谈。对那些表现好的,效果显著者,发点小奖品,以资鼓励。

五心教育复习资料 篇4

1、五心教育“五心”是指 :忠心、爱心、诚心、孝心、信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2、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3、今天,我认识了五星红旗、知道了大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星象征广大人民,还知道祖国像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学唱了《歌唱祖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我国现有人口13亿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34个省级行政区。

5、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6、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7、八荣八耻是总书记胡锦涛2006年3月4 日提出的。

8、贵州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是(威宁县),威宁草海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的家乡威宁被誉为(“百鸟之都”)、(“黑颈鹤之乡”)是著名的 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水果基地。乌蒙山上的熊鹰有:陆宗棠、郭建臣等

9、孙家祥威宁人,1907年创办了威宁第一初等学堂,兴建威宁高级小学(今威宁一小);1909年,他又创办了威宁第二初等学堂(今威宁二小)。

10、威宁民俗三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

1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2、1905年,伯格里在石门砍建立了第一所(苗民小学),第一所(苗民医院),培养出苗民历史上(第一位博士)。

13、在20世纪上半叶,它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一度被建设成为“海外天国” “中国石门砍”。

14、(草海)是我国最大的一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高原明珠-------草海

15、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诚信一旦缺失,不但个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诚信可以这样去做到:学会尊重别人;信守承诺;尽量去帮助别人;尽量完成答应别人的事。(如:李嘉诚“诚”字走天下。)

16、爱心献给社会的实例:大爱无疆:伯格里;爱心献家乡的孙家祥;舍己救人的严子相;李彬扛着“单骑走天涯,只为环保行”的大旗,踏上了漫漫的宣传环保路)感恩与宽容的曼德拉;诚实守信的宋濂,宋庆龄。曾子杀猪教诚信;三鹿集团因缺乏诚信而最终破产

教育学复习资料 篇5

1、提升作为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2、谈谈你作为高校教师的教育行业素养,由什么缺陷及改进之处?

3、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掌握大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掌握班级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3)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4)了解大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5)了解大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4、怎样理解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1)在教课书中梳理出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课程资源,但是不是全部。

(2)挖掘课程的历史资料,超越表面描述,让课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课程的历史资源最能体现观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演进等特点;教学中缺乏对问题的历史性分析,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空洞、表面;

(3)发掘学生经验中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的经验,引领和创设学生的经验(4)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

例如日本,a.配合社会教育;b.配合赈灾教育;c.配合科技教育等

(5)运用网络课程与学术资源,让你的课程资源具有全球视野,网络资源的特点:丰富性,实时性、趣味性、全球性

(7)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学识、个人经验与阅历、个人胸怀与视野)

5、怎样让你的教学具有“历史纵身感”?

答题思路:课程历史起源——发展历程(矛盾与结果,并解决后,从而发展)

6、今天我们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们提倡 “用教科书教”,因为教科书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课程资源,但是不是全部。我们尊重教科书,一方面教科书有以下优点:规范性好,体系完整,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定向清楚,另一方面其缺少灵活性,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常落后于时代等缺点。从而需要高校教师专研教材,吃透教材,更要求超越教材,运用多种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7、“课程”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一切有组织的材料与活动。在现代课程理念中:(1)课程是开放的系统;(2)课程是动态的经验;(3)课程是面向生活的体系;(4)课程是师生“共建”的活动,课程不再是静态的教科书。

8、你过去是怎样理解课程的?现在怎样理解?

9、请结合你的专业,思考你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分析你的课程资源优势和弱点?

10、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科技素养?《高等教育学》P50-55

11、请结合你的具体情况,思考、设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职业生涯计划?

12、如何理解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双边统一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学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详细答案在《高等教育学》P102-105

13、教学设计及其作用?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及作用?答案在《高等教育学》P110-111 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1、了解学生 

2、确定目标 

3、选择内容 

4、选择方法 

5、设计环节

14、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参考一下内容作答:

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

1、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基本目标、情感目标、智力目标

4、列出综合性目标。

 教学目标的表述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情境或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4)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15、在网络资源发达的今天,大学教师的教学还需要教材吗?

需要。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首选但不是唯一选择,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必死守教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中国现在把规定教学内容的文件称作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它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首要选择。

教材的具体内容包括:(1)事实(2)概念(3)原理(4)内在联系

16、什么是课程资源?高校课程资源有什么作用? 详细答案在《高等教育学》P75

17、结合专业实际思考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答案因自己专业不同,可参阅以下内容: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1)建构的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3)课程资源丰富

(4)能够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

2、现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类型(1)以讲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3)自主型教学方法 我国常用的五类教学方法: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恐怕莫过于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新概念被热论之火热程度,用“烈火烹油,盛极难复”来形容,恐怕一点不为过。到底什么是“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你整明白了吗? 1翻转课堂

受“网络教学”教学信息化改革风潮的影响,甚至高校内普通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开始出现了某些变化:在传统课堂演讲式教学方式基础之上,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开始成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进而导致出现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的相互结合,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和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的综合性变化。

混合式学习可被视为一种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来重组和构建教与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和组织策略,它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使用各种各样的具体教学技术工具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Converted Classroom),是在混合式学习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概念上,它是指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再利用多种教学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并相应引发师生教与学活动顺序与方式的变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有限时间里,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多地与教师之间进行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获得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概括说,翻转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实现的主要方式是,在课前通过观看以某种技术形式制作的教学课件,来了解教师以往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如图1和图2所示)。图1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之比较

这样的安排,使得在课堂面授教学中,教师不必再把时间花在班级授课上,而是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班级中每个人进行个别化的交流。进一步,在课后,学生还要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答疑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综上所述,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本质上说,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在谈同一个问题——都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教学工具来实现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的调整和重组,从而实现学与教,师与生,课内与课外,讲授与自学等组织形式的转变。简言之,混合式学习,实际上就是翻转课堂的指导思想;而翻转课堂,则是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应用策略或实施方案。

图2 翻转课堂组织结构示意图 2微课

从概念上说,“微课”是基于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设计而成的,以短小性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和微型化在线教学课件。其基本特点是:视频化、简洁化与交互性。

作者提出一个“微课演化四段论”(见图3),用来描述微课内涵的多样性与应用形式的动态发展性。该模型的核心内容是:若从概念分析角度来看,当前大家所说的“微课”实际上至少包括以下四种基本术语:“微视频”(Micro-video)、“微讲座”(Micro-lecture)、“微讲课”(Micro-lesson)和“微课程”(Micro-course)。它们的含意既相互关联又有一定区别。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微课用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分别代表着微课概念的变化与演变历程。

图3微课演化四段论模型

从微视频到微讲座,再从微讲课到微课程,微课体现出其演变与发展之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微课的概念及其形式并非固定不变的,以后仍然会不断改善和变化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把微课视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新教学课件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它是以混合式学习为指导思想,以翻转课堂为基本应用模式的设计方案。利用这种方案所设计出来的课件,其特点包括:内容上短小精悍,重点突出;表现形式上以视频为主;应用模式上强调学习的即时反馈;在设计技术上则强调网络化和交互性。

简言之,微课就是翻转课堂的具体技术设计方案,或者说,微课就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用的课件设计方案。这样,就形成了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和微课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混合式学习是翻转课堂的指导思想,翻转课堂则是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案;微课就是翻转课堂的具体技术设计方案。3慕课

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前两个均进入中国。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 备课  上课

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19、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起着支配作用。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篇6

第一部分 考核内容与要求 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学 前教育功能的类型。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考核目的 理解: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关概念的掌握,对学前教育学产生和发展阶段的 了解,对学前教育学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的应用: 理解,以及对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

理解: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各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理解: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3.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理解: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第二章 学前教育学的功能与效益 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教育功能和效益概念的理解,对学前教育功能与效益的基本类型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分析学前教育具体功能与效益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学前教育功能和效益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的功能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前教育的功能。

2.学前教育的效益

识记:

学前教育效益的内涵;学前教育效益的特点;学前教育效益的类型。

理解:

学前教育的具体效益。

应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与方法。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了解程度,考核学生运用相关原理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教育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

学前教育在人的内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前教育在人的外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

识记: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理解:

遗传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任务和内容的了解,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考核运用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学前儿童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

识记:

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2.学前儿童体育

识记:

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与意义;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体育的途径与方法。

3.学前儿童智育

识记: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与意义;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智育的方法与手段。

4.学前儿童德育

识记: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与原则;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5.学前儿童美育

识记: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与任务。

理解:

学前儿童美育的实施途径。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的掌握,考核学生对幼儿园各种活动的组织要领的领会程度,考核学生组织各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识记: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容;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理解: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

2.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识记: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2.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识记:

理解: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

3.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识记: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类型;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特点。

理解: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意义。

应用:

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运用相关原理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第六章 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心理环境、幼儿园物理环境等概念的理解,考核学生对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的了解,考核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适合儿童的环境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识记: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理解: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

理解: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3.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理解:

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内容;幼儿园户内环境设计的方法。

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内容;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方法。

应用:

运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环境设计。

运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相关原理进行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了解,考核学生对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掌握,考核学生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

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识记:

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的种类。

理解:

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3.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理解:

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基于“同伴互助”

运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指导自己的实践。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的认识,考核学生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基本方法与途径的掌握程度。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与意义 的教师成长;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应用:

运用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掌握,考核学生对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考核学生运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方法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识记:

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

理解:

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具体工作。

2.幼儿园的社区工作

理解: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原因;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应用:

识记: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

理解: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理解: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原则;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3.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识记:

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理解: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

应用:

幼小衔接工作的途径。

第二部分 试题类型举例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括号内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1.幼儿园环境设计的主要作用有()A.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管理作用

B.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制约作用

C.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教育作用、管理作用

D.调节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

2.体现学前教育的功能特征的是()

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幼儿园所担负的“双重”任务?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2.结合实例论述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

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不用嘴巴来点名,而是用眼睛来点名。”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试题类型举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二、简答题

1.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坚实基础;(2)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4)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概括地说,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保育、教育学前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理解与贯彻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必须把握:(1)不断地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2)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3)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工作运行机制。

三、论述题

1.答:(1)“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2)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3)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4)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5)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答:(1)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能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适当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而长期教养经验剥夺则会使儿童认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永久性丧失人类某些特有的能力。因此,我们各级幼教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并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后天教养环境。(2)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或外界刺激,个体不断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如此循环不已,使认识结构不断创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较低水平的图式达到较高水平的图式。因此说,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

答:该案例说明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桥梁。学前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积极、恰当地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创造师生间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协调的氛围,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主要使用了目光沟通。目光沟通在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起着不同的作用。当个别教师对“调皮”或“犯错误”的儿童批评时,不要当着全班其他儿童的面,而应投以责备的目光以提醒正在犯错误的儿童;当孩子对某项活动或某种问题有兴趣时,教师应投以充满肯定、赞许的目光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有某种荣誉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目光,以激励儿童再接再厉。

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第三部分 主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

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

1.《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2.家教思想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

(2)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

(3)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

(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

朱熹

1.重视蒙养教育

2.要求慎择师友

3.强调学“眼前事”

4.提倡正面教育

(二)国外

1.柏拉图

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

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

《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是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从而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中叶,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中国

陈鹤琴

1.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2.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3.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创立活教育理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主张“中国化”“平民化”的学前教育

2.提出“生活教育论”

3.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二)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

1.首创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

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

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

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

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

(一)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学前教育现象

(二)学前教育规律

(三)学前教育理论

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

(三)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四)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五)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学习学前教育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要拓展和利用相关学科知识

(四)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1.领先性

2.广泛性

3.对象性

4.发展性

5.延后性

三、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一)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1.保育功能

2.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3.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

1.经济功能

2.政治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四、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让每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幼儿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管

学前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很强,涉及到的管理部门多、难度大的特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协调机构或机制。

(三)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国家财政应该有学前教育的单列经费。政府的出资主要应该办好两件事:一是举办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二是扶持城乡弱势家庭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政府出资办幼儿园,可以引导整个事业的健康发展,体现政府对社会事业的干预和补偿。

(五)多渠道办托幼机构

我国应该贯彻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七)为学前教育立法

近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但相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全国性法律而言,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

(一)家庭教养方式:溺爱

子女表现的特点:

比较不成熟

任性

责任感低

附和朋辈

欠缺领导能力

(二)家庭教养方式:专制

子女表现特点:

依赖性强

自信心较低

社交技巧较差

好奇心不强

(三)家庭教养方式:民主

管教特点:

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

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

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

子女表现特点:

情绪稳定而乐观,性格外向

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家庭教养方式:放任

管教特点:

不向儿童提什么要求,与儿童沟通不多

父母任孩子自由、不受约束地发展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1.模仿

榜样只有当它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时,才能刺激儿童的模仿:

一是教师控制自己的需要、情感冲动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一种“威望”

二是教师真诚的关心、帮助、指导

三是类似性

2.认同

美国研究者认为,认同一般可以分成四种:模仿学习、禁令学习、认同强者、分享体验

3.期望

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认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天生愚笨、后天偷懒、难以造就,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

(二)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

2.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强调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三、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总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教育总目标──普遍要求

2.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特殊要求

3.短期目标──阶段要求

4.活动目标──具体要求

二、幼儿园的任务

教育儿童、服务家长双重任务

三、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一)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内涵: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当以“完整儿童”的培养为指导思想,不能片面追求学前儿童的特长和技能。

目前培养“完整儿童“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和谐平衡全面发展的儿童,是指其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体性发展。

(二)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其次,尊重每个儿童,不搞成见,不偏见;

第三,促进师幼之间的沟通。

(三)保教结合的原则

内涵: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前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他们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具体要求: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四)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内涵: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基本要求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五)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

内涵:指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

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

基本要求:

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指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寓教育于游戏中,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2.提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七)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内涵:指充分利用来自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经验的学前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各类环境、各种力量的合力作用,将使教育更加开放,更经济,更生动活泼,更有意义。

基本要求

1.让学前儿童真正接触社会

2.让家庭、社区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行列

第二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1.发展智力的教育

2.初步知识和概念的教育

3.学前儿童求知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实施

(一)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自主活动

(二)实施学前儿童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2.重视学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注意学前儿童知识的结构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德育

一、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德育过程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知是基础。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

他律性

儿童只是按成人提出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对道德标准的理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个阶段“服从”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直观性

1.把行为的直观效果,即直接看见的效果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2.儿童还不能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道德判断

情绪性

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对自己有好处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情,即道德情感。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所有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的情绪体验。它是伴随着思想品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是转化为思想意志、行为的中间环节,使用说服法的注意事项

(1)说服要结合具体事例,防止抽象、枯燥的说教(针对性、艺术性)

(2)说服要伴随良好的气氛,防止简单、生硬的压服 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不稳定性、模仿性、外露性

(三)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自觉性低、自制力弱、坚持性不强

(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规范,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是:知行常常脱节、容易反复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1.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3.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方法

1.说服

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学前儿童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学前儿童分清是非,使学前儿童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

2.范例

指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一种方法。

使用范例的方法进行教育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要为儿童选择和确立积极的范例

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

3.评价

指对学前儿童品德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是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

运用评价法应注意三点:

一是幼儿园应以表扬、奖励为主

二是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三是运用评价法要适时适度 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

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指在幼儿园全部教学活动中,必须向儿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启蒙教育,贯彻完成幼儿园德育的任务

贯彻思想性原则的要求

1.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

2.教师应结合知识的传授,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

贯彻科学性原则的要求

1.选择正确的符合儿童全面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

2.教师对知识的介绍、说明、讲解、分析、举例等必须准确无误,以有利于儿童形成科学的概念

3.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利用儿童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吸引儿童注意力,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

主要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具直观、电化教育直观、语言直观、动作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使用需要注意: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

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以教学为主,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是目的(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儿童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应注意:

1.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儿童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2.组织安排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

3.培养儿童初步的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五)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使各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起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贯彻趣味性原则的要求:

1.必须结合儿童特点进行,以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积极性

2.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1.学期计划

(1)学前儿童情况的简要分析,包括完成上学期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

(2)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求

(3)本学期各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2.编写活动方案

(1)钻研教材,确定教学要求

(2)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

(3)制订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内容: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开始部分,教师主要应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向儿童提出学习任务,使儿童知道学什么,应该怎样学。

基本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教师的任务是有步骤地组织儿童学习新教材或复习旧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结束部分应有活泼、愉快的气氛,教师要小结这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儿童的学习态度,提出新的要求,引起他们再学习的愿望。

(三)各年龄班学前儿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组织

1.小班

在儿童刚入园的两周内,教师可以把儿童分成小组进行教学活动,开始集体教学活动时,时间要短。教学时应尽量让儿童观察实物,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

2.中班

课堂教学活动的次数要适当增多,时间要适当延长,教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要求他们认真听,并且学会复述。教师对儿童的作业应进行评价。

3.大班

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充实,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要延长,逐渐接近于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教学方法上,要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增加运用语言讲解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脑力劳动的习惯和必要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四)课堂教学活动评定

1.课堂教学活动目的具体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

2.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制约作用: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向

(二)启迪作用: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激励作用:强化学前儿童的积极态度

(四)调节作用: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

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前者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从环境的性质维度划分,幼儿园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一)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贴近自然的环境、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

(二)我国的标准

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

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

1.教育性

2.可控性

3.隐蔽性

4.复杂性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

(二)发展性原则

指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1.情感发展的需要包括:

(1)建立友谊的需要

(2)提供支持的需要

(3)给予理解的需要

2.心理发展的需要

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是:

(1)具体形象思维代替感知动作思维

(2)独立性倾向日益明显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过程是学前儿童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具体要求:

1.避免教师中心主义

2.培养学前儿童的主体意识

(四)开放性原则

一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来设计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二是指设计幼儿园心理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环境系统。

三、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一)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

要求:

1.应该符合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

2.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

(二)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

1.园长应该了解教职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知人善用;

2.园长应该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奖惩及管理制度;

3.倡导在教职员工间建立文明的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三)建立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师幼关系

1.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2.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四)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1.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同时应采用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积极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尤其是集体游戏

3.教给学前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方法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第一节 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指导者

心灵的工程师

养护者

沟通社会的中介者

教师是研究者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一、观察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作用

1.促进有效教学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观察能力的特点

迅速而准确

细致而深入

全面而客观

(四)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

1.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

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

3.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4.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二、沟通能力

(一)沟通能力的基本构成

1.目光沟通

2.动作沟通

3.语言沟通

4.面部表情沟通

(二)教师的沟通技巧

1.熟记儿童的名字

2.选用适当的语言

3.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

4.语调语速要适当

5.语气要和善

6.善于倾听

7.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三)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

1.提高语言素养

2.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

3.多参加集体活动

三、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一)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内涵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

(二)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基本要素

1.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

2.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3.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培养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

1.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2.经常向教学行家学习

3.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一、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

对话,协作,帮助

二、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一)反思日记的内涵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二)反思日记的类型

1.自传叙事

2.教学叙事

3.生活叙事

(三)反思日记表述方式

1.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2.基于生活,超越生活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坚实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三)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二、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必要性

(一)教育目的的计划性与随机性

(二)教育对象的集体与个人

(三)长幼关系的权威性与亲情化

三、幼儿园与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家长方面

1.认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没有衔接的必要

2.认为教师是权威,自己无法参与

3.没有时间与教师沟通

(二)幼儿园方面

1.盲目迎合家长

2.利用家长

3.排斥家长

4.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

四、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

(二)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三)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

(四)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五)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五、幼儿园与家庭衔接方法

(一)个别联系方式

1.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

2.家庭访问

3.书面联系

(二)集体联系方式

1.家长会

2.家长开放日

3.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

4.家长座谈会等

六、家园相互合作的原则

(一)平等尊重

(二)注重沟通艺术

(三)一视同仁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要求变化

2.生活制度变化

3.师生关系变化

4.生活环境变化

5.教育内容变化

6.教学方法变化

以上六个方面适应不良现象,会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过渡期的存在

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儿童的长远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指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

指幼小衔接工作应当从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

三、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原则

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提前让学前儿童学习小学的教材

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学前儿童

四、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原则

指幼儿园教育应和社区、家庭、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第三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主动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途径

1.日常生活

2.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

3.其他各领域的教学活动

第四部分 综合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孕育阶段、________、初创阶段和________四阶段。

2.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________。

3.学前教育与人内在发展的分析主要是从学前教育与个体认知、个性、情绪能力、________和________五个方面进行。

4.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________、________等。

5.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6.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________和________。7.从性质上来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8.学前教育是面向________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9.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________,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10.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分为生活活动、________和________。

1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包括主动性原则、D.家长开放日

2.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和原则________。

12.幼儿园教学活动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个别教学。

13.在我国幼儿园中,一般将游戏按教育的作用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14.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5.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________和________。

16.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担当的角色有________、开拓者、工程师、支持者、养护者、________和中介者等。

17.教师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帮助三种形式。

18.“反思日记”的类型包括自传叙事、________和________。

19.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________、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________。

20.国外幼小衔接的过渡模式可以归纳为________、幼儿园向小学靠近和________。

21.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各领域的教学活动。

二、选择题

1.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

A.家长会

B.家长咨询

C.父母育儿橱窗

A.在小班进行

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

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3.下面选项属于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的是()

A.直接性

B.迟效性

C.单一性

D.短期性

4.教师互助中对话的具体形式有()

A.信息交换、经验分享、经常会谈

B.信息交换、经验分享、深度讨论

C.信息交换、经验分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

D.信息交换、经验分享、经常会谈、深度讨论

5.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B.指导、范例、练习、评价

C.说服、规范、练习、评价

D.说服、范例、练习、批评

6.与培养教师沟通能力有关的是()

A.培养多种兴趣

B.提高阅读能力

C.多参加集体活动

D.提高语言速度

7.游戏的主要特点包括()

A.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B.社会性、现实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C.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抽象性、自主性

D.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参与性

8.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A.社会功能

B.个体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9.学前教育学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和()

A.专门化

B.完备化

C.丰富性

D.理论性

10.社区教育起源于()

A.英国

B.丹麦

C.法国

D.美国

11.榜样应具有()特征才能起到刺激儿童模仿的作用

A.释放自己的情感

B.树立威望

C.严厉冷漠

D.标新立异

12.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

A.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B.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C.家长的要求

D.儿童智力发展需要

13.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14.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的是邻近学科和()

A.心理学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

D.生理学

15.属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的是()

A.集体教学

B.认知教学

C.一般教学

D.特殊教学

三、判断题

1.第一个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人是陶行知。

()

2.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特点出现在萌芽阶段。

()

3.幼儿园环境设计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满足儿童的需要。

()

4.学前儿童每日应至少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

5.幼儿园教学活动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

()

6.学前儿童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身心健康、个性完善”。

()

7.学前教育只具备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

8.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单项性。

()

9.学前儿童智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

()

10.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

()

11.社区教育起源于美国。

()

12.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13.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即是指幼儿园的物理环境。

()

14.学前教育不影响一个人将来的文化水平发展。

()

15.游戏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

16.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三大要素。

()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2.简述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

3.分析学前教育是如何促使学前儿童的发展的。

4.简述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5.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6.简述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7.简述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内涵。

8.简述幼儿园学前教育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9.简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3.分析学前教育对于人外在发展的影响。

4.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你是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的?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6.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师幼关系?

7.论述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8.论述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内容。

9.联系实际分析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六、实例分析

材料:

1.幼儿园对父母做了个调查:“您认为幼儿园老师是做什么的?”父母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A.帮父母看孩子的;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B.陪孩子一起玩,让他快乐;哄孩子高兴的呗。C.主要是照顾孩子,也教一点知识;培养和教育孩子。

根据材料分析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角色要求。

2.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孩子们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然后在火上烧烤后制成了菊花。当薛诗雨、汪佳琦等小朋友看见后觉得很好奇,就走过来看,我和梁老师就叫她们学着剪花瓣,开始的时候,汪剪得快,但剪得不整齐;薛剪得慢,剪得还算整齐;剪得较好的算是沈佳蕾„„自由活动时,夏凡、张译文、刘嘉缘等也要剪,我就让沈做小老师,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做起小老师来还挺像样的。小朋友将剪好的花瓣给我之后,我到厨房去烧烤之后布置在墙上,吴哲、关杰等小朋友都说这样的菊花比绉纸做的要好看。

根据材料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3.一位母亲向专家咨询时说:“我女儿上幼儿园中班,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就是特别嗜好表扬。在家里,不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我和她爸不及时给予表扬,或者说表扬得不到位,她就会非常不高兴,情绪一下子就从山顶跌入山谷。在幼儿园也是如此,明明是她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她,她的反应异乎寻常地激烈,有时候甚至还会哭鼻子。难道是我们对她的表扬太多了?”

根据这个案例,结合工作经验谈谈你认为幼儿园应该怎样对学前儿童进行评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萌芽阶段,发展阶段

2.《理想国》

3.社会化,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

5.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

6.想像力,表现力

7.理想的功能/期望功能,实际功能

8.0~6

9.育人效益

10.教学活动,游戏活动

11.渗透性,实践性

12.集体教学,分组教学

13.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14.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15.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6.指导者,研究者

17.对话,协作

18.教学叙事,生活叙事

19.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0.小学向幼儿园靠近,幼儿园与小学一体化

21.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

二、选择题

BDBCA CADDB BADBA

三、判断题

错对对错错 对错错错对 错对对错对 对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答案要点:

①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概述。

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③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

④学前教育的管理与领导。

2.简述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案要点:

学前教育是个体的启蒙教育阶段,它在人一生的内在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学前教育有助于个体认知的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个体情绪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3.分析学前教育是如何促使学前儿童的发展的。

答案要点:

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适当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而长期教养经验剥夺则会使儿童认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永久性丧失人类某些特有的能力。

4.简述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答案要点:

智育的内容是根据智育的任务而设计的,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智力的教育,促进学前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智力品质等。

(2)初步知识和概念的教育,引导幼儿获得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他们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粗浅的、具体的知识,而且必须有科学性和教育性。

(3)学前儿童求知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

5.简述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答案要点:

生活活动既是儿童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又是形成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并对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具体地表现为:①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②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③是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6.简述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幼儿园环境设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于:①制约作用: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向;②启迪作用: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③激励作用:强化学前儿童的行为态度;④调节作用: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7.简述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内涵。

答案要点: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狭义上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指教师调控教育过程的能力,恰当地利用各种组织形式、特别是小组和个别形式与儿童有效地互相作用的能力,分层次指导儿童的能力,指导游戏的能力,随机教育的能力。广义上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是指教师开展学前教育活动需要的综合能力,主要有生活指导能力、把握学前儿童心理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创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学的应变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8.简述幼儿园学前教育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答案要点:

幼儿园学前教育与社区合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优化社区学前的教育功能;②提高学前教育正式机构的教育质量;③促进社区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9.简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答案要点: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幼教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3)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答案要点: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

(三)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四)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五)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2.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答案要点:

概括起来讲,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即奠定学前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萌芽,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和个性发展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3)学前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

(1)经济功能

(2)政治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3.分析学前教育对于人外在发展的影响。

答案要点:

①学前教育与人的外在发展,主要是从学前教育对个体外在利益的影响来说。②学前教育影响学习成就。③学前教育影响中学毕业率。④学前教育影响文化水平。⑤学前教育影响职业发展。⑥学前教育与经济独立。⑦学前教育与犯罪率。

4.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你是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的?

答案要点: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当以“完整儿童”的培养为指导思想,不能片面追求学前儿童的特长和技能。

①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②学前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③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答案要点:

(1)游戏条件的创设

(2)角色游戏的指导

(3)结构游戏的指导

(4)表演游戏的指导

(5)有规则游戏的指导

6.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师幼关系?

答案要点: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2)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7.论述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答案要点:

(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3)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8.论述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内容。

答案要点:

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有个别进行和集体进行两种。个别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书面联系等;集体方式则包括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以及家长座谈会等。

9.联系实际分析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答案要点: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

(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六、实例分析

1.答案要点:

教师扮演的“指导者”角色,具体表现为:(1)引导。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2)指导。指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动机、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4)教导。教导学前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

2.答案要点:

小班儿童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还不习惯于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儿童刚入园的两周内,教师可以把儿童分成小组进行教学活动,让他们一起听故事、做游戏。小组人数少,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儿童,使他们学会同全组儿童协调活动,逐步过渡到全班教学活动。开始集体教学活动时,时间要短(如,可以集中五分钟讲个有趣的小故事),逐步过渡到十五分钟一次。小班儿童知识、经验少,语言正在发展,有意注意还未很好发展,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尽量让儿童观察实物,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教儿童技能时,要让儿童边看、边听、边说、边做,在活动中多练习,使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小班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特别要注意环境安静,活动室内不宜放置与教学无关的东西,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

中班儿童已经习惯于集体教学活动。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语言的发展,求知欲的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所以,中班儿童课堂教学活动的次数要适当增多,时间要适当延长,教师对儿童的要求也应比小班有所提高。中班儿童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要求他们认真听,并且学会复述。这样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认真听讲的习惯。中班儿童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有兴趣,而且已开始关心自己完成作业的好坏。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作业应进行评价。评价要有分析,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说明原因。还要注意培养儿童认真完成作业,遵守课堂教学活动规则的良好习惯。

大班儿童在知识、技能、语言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按照教师指示完成任务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求知欲和自制力显著增强,能认真地听讲,并遵守纪律。因此,对大班儿童,特别是对到了大班末期的儿童,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充实,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要延长,逐渐接近于小学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儿童能听从教师教导,有时可以要求他们独立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增加运用语言讲解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脑力劳动的习惯和必要的自制力和坚持性,如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有始有终地完成任务等。

3.答案要点:

(1)幼儿园应以表扬、奖励为主。

(2)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孟宪承和《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篇7

孟先生之所以要编此书, 一是基于对中国教育史专业特性的洞识。他一直重视原始资料的学习, 在华东师大指导中国教育史研究生班的时候, 围绕史料, 讲了考证辨伪, 强调:“我们要培养研究能力, 就要掌握资料和方法。” (1) 要求学员读原始资料, 并做书面作业。后来在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过程中, 谈及治学问题时, 认为学问的根底在经史, 强调读原著是头等重要的事。[1]认为只有多接触历史文献, 读一手的资料, 知晓中国文化的“源”, 才能理解“流”, 才能在学术界立稳脚跟, 才具备学术发展的潜力。[2]

二是由于中国教育史料有其特殊性。因为相对于中国史来说, 中国教育史是专门史, 然而教育并未成为专门的记述对象, 而是和其他社会活动如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的记载交混在一起的, 形成了中国教育史资料分散而又真伪夹杂的特点。要涉及教育史不久的人, 在尚未具备古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考据学、校勘学、目录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 去诸多旧籍中寻觅, 时间和经济都不允许。

鉴于此, 四位先生不辞辛劳, 从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金石铭文、地方志、私家札记中爬罗剔抉, 披沙拣金, 编纂中反复斟酌, 多次修订, 最终编出了这本资料书。

借助这本资料书, 几十年来, 不少人跨进了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大门。

2007年, 华东师范大学为纪念孟宪承先生, 决定编辑出版《孟宪承文集》, 由瞿葆奎教授任主编、杜成宪教授任副主编。笔者躬逢其时, 忝列其中, 编校《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在瞿葆奎教授、孙培青教授和杜成宪教授的指点下, 笔者对该书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兹介绍如下。

一、蹊跷———文学家、史学家成了教育思想家

首先,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书的有些内容显得有点突兀———书名既然为《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为何有屈原、司马迁、范缜, 以及民主文学家的作品对教育的影响等内容?难道他们也是教育思想家?认真想想, 就会觉得有点问题。我们知道, 屈原是爱国诗人, 他的《离骚》、《九歌》等, 主要表现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及对昏庸国君的埋怨;司马迁是历史学家, 他忍辱负重, 把自己的一腔幽怨寄托在《史记》中,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史观;范缜是思想家, 无神论者, 他的《神灭论》针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而发, 引起轩然大波。

当然, 如果有新材料能够证明上述诸人的确有教育思想, 将其列为教育思想家, 未尝不可。但从书中所选资料来看, 并无此方面材料, 那么, 将其列为教育思想家就不恰当。

至于几个民主文学家的作品对教育的影响这部分内容, 选取的有关汉卿的戏曲、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这几部文学作品或多或少涉及到教育, 如《水浒传》中的吴用就曾是乡村教师, 后来走上反抗道路;《西游记》里有孙悟空去仙岛拜师学艺的刻画, 从中可以了解那时学徒制的一些情况;《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曾在林家、甄家处馆 (当塾师) , 也有贾宝玉等大闹学堂的描写;至于作为教育小说的《儒林外史》, 更是通过对周进、范进等一批儒林形象生动刻画, 展示了当时的教育场景, 透过这些场景和人物, 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及对社会的影响就鲜活起来了。

因此, 如果抛弃传统史学“文学作品是虚构的, 不能入史”的教条, 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 那它们所反映的教育状况, 就可能比某些正史、政书更有典型性、代表性。

然而, 资料书中该节内容选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集体突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 主要是对这几位文学家及其作品作内容分析和思想评介:屈原, 是爱国思想;司马迁, 是颂扬反抗的思想;范缜, 是无神论思想;关汉卿的戏曲, 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水浒传》, 是对农民起义的歌颂;《西游记》, 是对孙悟空这个反权威形象的赞扬;至于有丰富教育史料的《儒林外史》, 仅选录了300字左右, 只说作者通过小说表达对社会的讽刺。这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教育性呢?姑且不论这本《中国文学史》是当时“教育革命”的产物, 片面强调“革命性”, 忽略“科学性”, 质量不高。

可见, 以上这些内容, 与中国教育史资料书的专业性是相违的。

那么, 这些蹊跷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二、悲哀———教育史成了政治的婢女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完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其中的内容曾油印发给研究生班学员作为学习资料, 直到1961年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那段时期的政治气候乍暖还寒, 政治文化运动接连不断:“反右斗争”、“大跃进”、“教育革命”等。形势的巨变, 使得该书的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该书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 一文, 此文发表于《红旗》杂志1958年第7期 (1958年9月1日出版) , 《人民日报》于1958年9月2日转载。其后, 其他各级各类宣传媒介也纷纷转载, 并按中央指示, 各级党委认真讨论, 文教领域深入学习。在政治挂帅的年代, 党的号召力很强, 其裹挟力之巨大不言而喻。作者是时任中宣部部长兼中央文教小组组长的陆定一, 在当时的文教领域拥有极重的话语权, 他在当年4月和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先后两次作了长篇讲话, 据此形成文字初稿, 并于8月中旬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期间经毛泽东审阅, 在论中国教育史部分, 毛泽东亲笔插入了如下这些话:

“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 孟子的民贵君轻, 荀子的人定胜天, 屈原的批判君恶, 司马迁的颂扬反抗, 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 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 诸人情况不同, 许多人并无专著, 然而上举那些, 不能不影响人民的教育, 谈中国的教育史, 应当提到他们。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侧面说来, 几千年来的教育, 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 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 (3)

这段话, 实际上指出中国教育史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人民性”不够, 具体表现在:一是在阶级社会中, 只说统治阶级的教育, 而不谈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这样的教育史是不全面完整的;二是从孔丘到孙中山, 那些有民主性、进步性的政治、哲学、文学思想都影响到人民的教育, 而中国教育史显然未予充分反映。[3]

于是, 为响应“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 就在孟宪承等编的书稿中添加了一些内容。所加内容和毛泽东的这段话亦步亦趋, 如文中提“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 书中就有“屈原的批判君恶及其影响”、“司马迁的颂扬反抗及其影响”与之对应, 等等。

不仅仅是孟宪承的书有此遭遇, 舒新城和毛礼锐等的教育史著作也受影响。

舒新城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原由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出版, 编纂体例是专题史。1960年, 舒先生去世后, 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央教科所改版发行, 仍冠以舒新城的名, 但将体例改为章节体, 添加了章节标题, 如开头第一章就是“太平天国的教育”, 以显示“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 书名也改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同一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教研组编写的《中国教育史讲义 (古代部分初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 中, 第六章就是“劳动人民的教育及其反封建的斗争”;后来, 受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工作办公室的委托, 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三先生在此讲义基础上, 于1962~1964年间编写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中, 也专列第十章“古代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显然也是受陆定一文章影响的结果。从内容来看, 是编者深入学习领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后的结果:陆定一的文章提观点主张, 编者在书中就用史实阐述说明。这应是编者在当时那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吧。

政治对教育史的宰制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政治之强势, 犹如主人;教育之弱势, 犹如婢女,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这几本书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而过度强调教育对政治的服从, 教育的独立性、专业性不可避免要受很大影响。后来毛礼锐先生熬过了文革, 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 采用专题史体例, 几十个专题中, 没有将“劳动人民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

三、怅然———孟先生的反应

中国教育史存在反映劳动人民教育活动和贡献不够的问题, 早就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过探讨, 杨贤江、方与严还曾作过尝试, 分别编写《教育史ABC》 (世界书局1929年出版) 和《新教育史》 (儿童书局1934年出版) , 力图弥补教育史的这一不足。采取的方法是扩大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但这样一来, 就容易产生教育史与社会史、文化史交集过多的问题, 进而甚至导致教育史丧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价值的危险。总的来看, 杨贤江和方与严在这方面的努力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孟先生在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过程中也有类似体会:“人们群众的教育, 或被剥夺教育, 没有鲜明的描画。”认为“这是用‘正史’材料的必然的毛病。”因为正史所载, 大多是统治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活动, 而劳动人民由于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 其教育活动就很少被记载。要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是“从无限丰富的集部去寻史料”, 并承认, 因时间和精力有限, 选材范围, 多从史部, 集部用得极少, 是该书存在的缺点。[4]因为集部内容, 远比经史子丰富, 其中的教育资料, 更分散, 采摭更为不易。

这些都是陆定一文章发表前就已有的认识。

因此, 如果是对《中国教育史资料》中集部材料用得极少这一不足进行弥补, 使之能更好表现人民群众的教育, 完成孟先生有心而无力完成的事, 他会欣慰的。可惜,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的添加者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 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影响, 努力配合“中国教育史应当有人民性的一面”, 着重考虑所加材料的政治性, 放弃教育史料的专业性, 于是, 所增内容就显得不伦不类。

那么, 当这种设想与事实的落差出现时, 孟先生有何反应呢?孙培青教授作为历史见证人, 于2008年4月有如下回忆:

“1956年孟宪承教授编纂《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一书, 所用的资料都经过精心选择和衡量, 参与编纂工作的还有陈学恂、张瑞璠、周子美几位先生。初稿曾油印, 发给研究生班的学员作为学习资料。第一学期讲完先秦教育, 主要讲春秋战国教育思想, 较详细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没有提到屈原与教育有什么关系。第二学期于1957年2月2日特别说明《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选择的标准, 封建社会从秦汉至明清这一时期, 以独创性、进步性作为原则来选择, 只选六位教育思想家: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其他相因袭的或只是理学家的, 就不提上教育史。书编成后未即出版, 中间经过1957年‘反右运动’、1958年‘教育大革命’, 内容发生部分变化, 增加了一些人物。

“1961年《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出版, 我们也买到了此书, 才知道内容已发生一些变化。当时《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的编写正在进行, 我参加做辅助工作, 以为同一个主编, 会以已出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为编写基础, 凡立专节介绍的人物都会列入《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孟宪承教授对此不以为然, 他说:‘《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原来以专门史的标准来选编, 人物没有那么多。书稿送出版社, 审稿后, 提出要按1958年陆定一发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的精神做些补充。那时出版社不补就是不能出, 不得已, 只好依他们的要求补了几节。’书出来后, 读者所看到的人物有一般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这些内容与专门教育史资料书并不协调。

“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 现在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尊重孟宪承教授真正专门教育史的学术主张, 恢复贯彻专门史的选择标准, 建议舍弃屈原、司马迁、范缜、民主文学对人民教育的影响等四个专节。” (4)

面对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差距, 孟先生深不以为然, 认为超越教育史的范围去研究那些非教育史问题, 其实是淡化教育史的专业性, 于教育史自身发展是不利的。[1]但也只有怅然, 当时他的政治处境也不妙, 尽管他一贯谨小慎微。 (5)

鉴于此, 华东师大出版社在即将出版的《孟宪承文集》中, 经主编瞿葆奎教授和杜成宪教授慎重考虑, 并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决定尊重孟先生的本意, 舍去原书中后来增加的那些内容。

也许有人会问, 是谁添加的这些内容呢?编纂此书的四位编者都已离开人世, 瞿葆奎先生曾为此询问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当初负责此书编辑的有关人士, 回答说不是他们添加的, 看来这只有成为永久的迷了。

参考文献

[1]参见孙培青整理的《孟宪承讲录 (一) ——中国古代教育史专题》 (未刊稿) , 1957年2月2日笔记。

[2]要准确理解这篇文章, 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956年苏共20大上, 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后, 中苏两党产生分歧, 中国开始反省以俄为师的苏联模式。教育领域的苏联模式, 主要指凯洛夫教育学。党中央要求陆定一写篇文章, 批驳凯洛夫的教育学。陆定一回忆说:“有一个时候, 我们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 非常迷信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认为他那个东西是社会主义的, 是最好的东西。经过好几年的争论, 我们直到一九五八年才开始打破凯洛夫的教育学, 打破了他的框框。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了一个指示, 中央还要我写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没有提凯洛夫的名字, 实际内容是针对他的。” (见《陆定一文集》,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675页。) 毛泽东审阅陆定一初稿时, 说:“兄弟国家, 例如苏联的某些教育理论家, 如同唯心论语言学的那些理论家一样, 他们的教育学, 就是错误的。我指的主要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国人却迷信他, 捧为神仙, 流毒非浅。” (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第341~342页。) 另据时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说,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篇文章, 文章前要求各级党委讨论学习的按语是毛泽东写的, 还要求发在《红旗》上, 并以特别字号刊发。 (见《李锐文集》 (卷三) , 《大跃进亲历记》 (下) , 南方出版社1990年版, 第290页。)

[3]参见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的《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转易的》 (1958年8月) , 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398页。

[4]此则书面回忆是2008年4月中旬, 为搞清《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的背景, 孙培青教授应瞿葆奎教授之邀而写。孙先生是孟先生的学生,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出版时, 他正在为孟先生编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作注释工作。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慢教育 高三政治 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高三,进行阶段测试成为学生的家常便饭,浙江卷政治学科总分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对几次阶段考试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答题中的典型问题:

选择题的错误率比较高,不管那个层次的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对几个小题进行了讨论分析。部分中等难度的题,学生犯了错误,表明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停留在表面的程度,没有作深入的理解;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出现在小字部分的,复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较难题,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读懂题目意思是关键,要求灵活运用知识。

非选择题部分问题突出,个别学生这一部分得分在10分以下,甚至极个别同学交白卷。主要问题是:

(1)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与逻辑缺乏严密性、逻辑性,更谈不上创新性和综合性。文字表达能力弱,语言规范性差,专业用语少;层次不清,无清晰思路,从头到尾无段落,只有罗列,改卷老师难以看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时间分配上失当,最后一题匆忙作答而导致的空白卷、低分率特别高,0、1、2三档分值的考生占很大比重,说明考试技巧的训练也没有到位。

(3)材料的读取能力不足,导致具体知识(理论部分)选取上的偏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部分学生对课本原理再现能力较强,但在对材料的解读上差强人意。

(4)基础知识不扎实,错误地运用了教材原理,知识范围不明确,课标题缩小成框标题或放大成单元标题,造成答题失误。

(5)出现错别字和表述不规范,如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部分学生写成决定因素;公司诚信经营,有学生写成诚实守信。图表题解读能力不够,把总体上升表述成逐年上升。有些答卷答错划掉再答,有些答卷字体过小,字间距过密。

高三政治复习的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大体系,知识点很多,既需要巩固记忆,更需要理解运用,理论性和灵活性要求都很高。大量的题海战术,不断地拔高学习要求,强求每一个学生在同一个阶段完全掌握同一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高三政治复习要慢下来,高三政治复习呼唤慢艺术。

二、浅谈慢教育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孩子的成长有他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短暂要求悠长。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我们都有过陪自己的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经历,我们不妨试着把需要帮助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就会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

“慢教育”一词在1979年6月中国访问美国初级教育调查团的报告中首次出现。 随后教育家张文质先生于2006年在其著作《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进一步明确“慢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

慢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从 “润物细无声”、“磨刀不误砍柴工”到“闲暇出智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可以批量生产”到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教学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都关注学生充分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慢教育”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看,个体对知识的吸纳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是一种别样的教育智慧——有时的“慢”,是为把发现和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教师慢一点,能给学生无限的契机,广阔的时空和舞台。也许,这个学生因此开窍,那个学生因此重拾自信;也许更多的学生因此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学习信心和热情,真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慢教育

应将“慢教育”理念贯穿于高三政治复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慢慢成长,真正到达花开无声、花落无语的慢教育境界。

1. 重视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学科基础知识,就失去了学科能力考查的依托。。“死”读书固然不可取,但读“死”书却不可少。如果不记“死”基础知识,只是浮光掠影,不留痕迹,一到考试,似曾相识,效果会很不理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全面复习教材,准确记忆基础知识和政治术语。要对归纳整理的内容进行记忆,要背得细、背得准、背得熟、背得巧。教学中要重视单元题目、课标题、框标题、甚至目标题的识记,浙江卷政治主观题出题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知识范围已成常态。

2. 及时巩固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复习是高三复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第一次重复复习最重要,当天学过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及时复习,才能收到增强巩固的效果。否则,等十天半个月想起时才去记,那么以前的努力又相当于做了无用功。

3.自觉反思总结

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通过练习自己收获了多少。反思是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后的主动反思,是保证练习高效的重要保障,千万不能忽视。平时练习中要处理好“做题”与“反思”的关系,既要认真做题,更要自觉反思,做到做、思结合,对自己做过的练习,对老师讲评过的试卷,一定要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复习与考试有何借鉴意义?准备好错题本、好题本,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加以消化、吸收,才会真正地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4.盘点基本题型

在高三政治备考复习中,我们有必要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的基本类型作一个盘点,准确把握每一种设问的基本特点,进而熟练掌握每一种设问的答题要领。我们只有对各种题型了然于胸,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得心应手!政治主观题大致可分为原因类、意义类、认识类、体现类、说明类、措施类、启示类、探究类等八种基本类型。对基本题型的熟悉,有助于我们在考场中心态平稳,解题思路清晰。

5.加强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俗话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加强对材料性主观题的解题训练,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解答材料性主观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下:

第一,认真审题。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提,如果在没有审清题的情况下就匆忙做答,就会答非所问。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两个方面。审材料,要努力挖掘材料中的每个有效信息,特别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这是审好题的关键;审设问.先要搞清试题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确定答题方向,然后看设问方式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同时还要看设问对象是什么。

第二,整理答案,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准确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运用基本原理或观点结合材料中的现象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分析时要把握材料与试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回答问题。有些题目要结合国家当前的方针政策等进行分析,整理答案时还要做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楚。答案要做到三化,即要点化、符号化、段落化。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变传递结论为学生发现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不讲不会,一讲就会,稍作变化还是不会”的局面,让我们在课堂上慢一点,再慢一点!

【参考文献】

[1]林元龙.慢教育——基于地理学科有效学习的视角[J].地理教育,2014

[2]朱桂凤,孙朝仁.数学慢教育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3

[3]张文质.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关于描写夏天的诗句下一篇:初中叙事作文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