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精选8篇)

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 篇1

发展前景的预测

单位: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作者:徐枫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水稻生产现实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在吉林市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吉林市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水稻全程机械化优势问题措施

农业部为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已制定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规划明确提出,以我国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带动耕整地、田间管理、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吉林市是吉林省的水稻生产第一产区。2008年省政府在我市4个县(市)确定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面积达到22万亩。这是对吉林市全面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极大推动。为此,吉林市农委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确定2008年重点推广示范项目。

一、目前我市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现状

吉林市现有耕地面积864.3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4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5%,水稻常年平均产量在95万吨。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决定了我市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因此,要保证水稻作物的稳产、高产,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吉林市水稻生产正由传统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度阶段。全市实现了耕整地和水稻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水稻收获的机械化却只占中耕作面积的6%。只有少数农机发达地区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现阶段农民对各种水稻生产先进农业机具的需求快速提高。同时,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提高了水稻生产者的购机能力。水稻生产机械急剧增加,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在吉林市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条件基本成熟。

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优势效益分析

(1)水稻机械化播种、育苗方面的优势。利用“水稻种子高温破胸机”破胸催芽,能够准确地把温度控制在38℃左右,使水稻种子的生理活动在最旺盛期,破胸迅速而整齐,最大化地满足水稻种子催芽的“快、齐、匀、壮”技术要求,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相反传统的破胸方法,一般是在农家的火炕上,通过烧火来增加温度,温度控制不准确,还有很高的经验要求,费时、费力,且种子破胸慢并不整齐,影响水稻发育。

利用水稻播种机播种,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以日本“久保田”水稻播种机为例,每小时可以播种540盘。铺撒的床土土层厚薄均匀,土面平整。播种量精确、均匀,节省用种量。覆土平整。整个播种过程准确、简洁、操作方便,可以大大地节省生产费用。

利用“蒸汽育苗室”高温育苗,根据水稻生长要求,精确控制温度在32℃,48小时即可以萌芽,然后再移植温室大棚,这样生产水稻秧苗不但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而且长势均匀,苗壮增产。

(2)水稻机械化耕整地方面的优势。现阶段吉林市的水田耕整地,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先进的机械化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资料表明稻草、秸秆中营养含量占干物中的比例为 N=0.63% ;P=0.11% ;K=0.85% ;Ca=0.16~0.44%;S= 0.112%~0.189%。把作物秸秆进行机械还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中国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等单位进行的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①。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

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

(3)水稻机械化插秧方面的优势。机械化插秧最大化的提高了水稻插秧的工作效率。近几年在舒兰市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的效果显示,机械化插秧费用每公顷为327元,人工插秧费用为850元,每公顷水稻插秧生产减少费用支出523元②。机械化插秧能够做到浅、直、匀、牢,水稻返青早、通风效果好、增加光照效果、不宜倒伏、增强水稻抗逆性、增加水稻分蘖,十分适应水稻作物生产的农艺要求。达到增产的目的。经过测试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插秧比较可以增产10%,增加产值近1400元/公顷。

(4)水稻机械化收获方面的优势。传统收获水稻需要收割--晾晒—将收割下来的水稻运到脱谷场—脱谷—装袋运回家5个步骤,最少需一个月时间,如果遇到秋天雨水多,还要延长很多天。如果这些工序雇人来完成,一公顷所需要的成本是:收割1200元,运输400元,脱谷650元,仅此三项就需要2250元,而且在晾晒、运输、脱谷过程中,每道工序都要损失粮食,五道工序下来,损失率要在5%以上,而且费时费力。机械化收获水稻只需要收割和运输两个过程,一公顷收割费1000元。因为直接拉稻粒,一公顷运输费只需150元。机械化收获水稻,从收割到粮食运到家,加上每公顷水稻的烘干费用400元/公顷产量,只需总费用1550元,省下了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机械化收获水稻只有3%的损失率,按吉林市2007年水稻平均产量9500公斤计算,相当于一公顷增产190公斤水稻,按吉林省政府水稻收购最低价格1.54元/公斤计算,可多收入293元/公顷,再加上收割省下的700元,一共可多收入993元/公顷。另外机械化收获水稻一小时可收0.4公顷水稻(以久保田PR0488为例),大大缩短了农时,水稻可以提前上市,这时的水稻价格要比平时高0.2-0.5元/公斤之间,利润相当可观。

(5)跨区作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我市位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之间,黑、吉、辽三省的水稻插秧和水稻收获的时间有10-20天的差距,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水稻插秧机械和收获机械的跨区作业是很可行的。一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达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水稻作业期的情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集中机械跨区作业。做到水稻生产机械的满负荷运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6)社会效益显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可以解放部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保护地种植业等行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同时,一部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参加城市建设和出国劳务。改变农民靠土地吃饭的传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机械研发和生产的发展。农机研发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将按照农民的需求必将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适合农民需要的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由于购买力的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7)生态效益显著。机械化育插秧将节省水稻育秧环节的农用薄膜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白色污染,同时在育秧时药剂浸种、秧苗移栽前施用了送嫁药,减少了以后大田的农药施用,甚至达到不用农药防治,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秸秆粉碎还田后,不用焚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又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能。先进的管理工艺,水田组合机具的研制与推广,实现免、少、浅耕、施肥、插秧一体化作业。改善土壤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三、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对的问题

(1)农民的认识不足。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在农民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增产、增收方面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就突显出来,要经过多年的产量对比。在机械化插秧方面虽然可以明显的体现出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在育秧方面的要求很高,需要农民部分改变育秧方式,农民主观上存在着怀疑心理。一些水稻生产机械一次性投入大,成本收回

期长,水稻机械市场上的价格混乱、信息网络不畅,使农民对购买机具怀有观望的心理。

(2)产、学、研、推紧密联系不够。目前各个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没有认识到我市水稻生产对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和水稻生产机具渴望。农机生产厂家在水稻生产机具上的投入不足;农机研究部门研制出的先进生产机具没有及时的转换为产品;各个农业院校和农业培训组织对水稻生产机械技术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农机推广部门没有及时的把适应的、先进的水稻生产机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产、学、研、推各个部门各自为阵,没有行成合力,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的发展。

(3)政府扶持力度不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但是还没有达到快速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农机推广经费严重短缺,农机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各级政府没有真正意识到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在购机补贴方面省、市主管部门对水稻机械的倾斜性不强,虽然加大了水稻机械的购机补贴资金份额,但是依然没有最大化的满足农民的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有购机欲望的农民没有争取到购机补贴。

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措施

(1)要加强推广力度。农机推广部门要及时的确定吉林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提出适宜本地实际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或标准,积极推广适应当地水稻生产的机具;大力扶持水稻机械化生产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注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成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做好技术指导,农机推广部门和农艺部门要紧密合作,使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相互适应,发挥优势,加快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2)要加强宣传信息沟通。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化优势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认知度和购机欲望;加强对水稻农机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经营生产,推动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充分发挥水稻生产机械在吉林市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购置补贴和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农民真正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增加农民的购机信心,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保有量。

(3)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机推广系统的职工,要积极的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了解掌握农民的需求,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本领。同时,也要对不断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把适合吉林市水稻生产的农业机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做到素质高、懂技术、会传授、能示范,推动吉林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4)要加强政策扶持。在国家购机补贴不断增加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水稻生产者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让一部分水稻生产农机大户迅速壮大起来,带动当地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整体水平。各县、区及其乡镇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在水稻生产的重点乡镇要确保购机补贴资金向购置水稻生产机械倾斜,并整合其它项目资源、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做大做实,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不断深入。

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 篇2

访谈专家:熊元芳 (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水稻产业创新团队水稻生产机械化配套研究岗位专家)

现代农业装备 (以下简称N) :目前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整体情况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熊元芳 (以下简称X) :目前广东的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3%, 说明广东水稻生产机械化已步入了中级发展阶段。但是机插秧水平仍需大力提高。据统计, 到2013年底全省水稻机插秧面积约330万亩, 按照这个数据, 广东省机插秧的水平达11%, 而全国的同期平均水平是34.95%左右, 接近35%。从绝对数值来看, 我们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即使在南方双季稻稻区, 江西和湖南都突破了20%, 咱们低于广西, 与福建基本持平, 属于中偏下水平。应该说在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 广东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还在机插秧, 它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大约在2000年左右, 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机插秧的对比试验工作, 应该说我们涉足得还是比较早, 由于前期基础差, “欠债”太多, 要做的事很多, 部门真正启动推动机插秧工作相对较晚。真正的启动是从2008年开始, 也就是说有政策配套、资金、发展目标。2008年从全省建立20个水稻机插秧示范县开始, 每个县给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2009年开始有了项目资金, 每年15万~30万元不等, 进行竞争性分配。从2008年到2012年, 全省的机插秧水平和插秧机保有量是一年上一个台阶, 纵向发展速度与国内其他省相比非常快。但2013年与前两年相比, 新增插秧机数量增幅减缓, 发展速度有所下降, 原因有三个:一是购机补贴方式变了, 农民对购机补贴政策有了一个了解、理解和适应的过程。第二个是机插秧的累加补贴取消了。这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说明广东机插秧发展对政策依赖度较高, 受政策影响较大。因此, 要保持广东水稻机插秧的快速发展, 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举措, 强化监管力度, 探讨机插秧作业补贴、加大机插秧示范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四个新型经营主体, 引导机插秧社会化服务等。第三个原因是技术层面上的, 机插秧对育秧依赖程度比较高, 相对来说, 它的过程与传统育秧相比技术要求较高, 显得要繁琐一些。特别是早造由于低温阴雨, 甚至倒春寒等天气因素, 如果育秧这个环节掌握不好容易出现问题。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机插秧增量的速度在2013年缓慢了。

N:除了机插秧, 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广东省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X:水稻全程机械化另一个薄弱环节是烘干。从粮食安全来说, 在现在的框架里, 想再增加土地是很难的, 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道路交通、房地产, 这些全是要“吃”土地的, 在这个前提下, 减少粮食损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增产。过去农民是看天吃饭, 老天爷开眼, 当季的收成基本能拿到手, 如果老天不开眼, 高温高湿, 两三天就发芽变霉, 只能做饲料。十年前有过一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 由于不能及时烘干, 每年的粮食损失占当年总收成的5%左右。从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角度、从农业技术的角度, 我们可以稳产高产;从另外一个方面, 减少霉烂损失对于增产也是一大贡献。散户农民可能还无所谓, 几百亩以上尤其是千亩以上的农业大户对烘干机的需求就提上议事日程了。白人朴教授曾说过“增收比增产更困难”, 足以说明烘干环节的重要。

N:许多专家都提出一个观点, 认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要提高,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非常重要, 您对推进广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X:是的,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 更重要的还要有部门间政策和资源融合。应该说, 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农机农艺相融合。就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而言, 我想说四句话, 这四句话听起来虽像大话虚话, 但都是大实话。

第一句话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省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 加快提升水稻机插秧水平、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作业效率是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必然要求。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 现在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那么农机和农艺部门应该形成一个合力, 整合资源, 1加1就应该等于2甚至大于2。否则, 如果我们部门间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不能相向而行, 必然导致1加1不会等于2, 甚至还要小于1。如果水稻种植没有一定的规模的话, 机械化肯定没有效率, 农民只有一亩三分地, 传统种植如抛秧还可以当做是“锻炼身体”。但是如果种植达到规模化, 就必须走机械化的道路。目前农村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 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首先要把有限的资源整合投放到一起。所以要提高认识, 把思想统一到粮食安全, 提高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个认识上来, 必须要走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道路。第二句话, 科学规划、长短结合。这方面我们应该很好地向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学习, 他们的成功经验是:10年~20年提出一个发展纲要, 每五年有一个发展规划, 一年上一个台阶, 一步一个脚印, 思路清晰。这个五年计划是解决机收问题, 下一个五年计划是解决机插问题, 再一个是解决烘干问题, 承前启后, 相得益彰, 一个规划解决一个薄弱环节问题, 始终围绕实现总目标常抓不懈, 效果显著。我们广东有很多创新的意识, 比如农机化议案, 在全国是超前的, 很具有前瞻性发展战略。这次在湖南开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年度会议, 一位领导说:“你们广东农机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说明我们的好东西都被别人拿去用了, 而我们自己做的反而不如人家好, 值得深思。第三句话,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们要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发展重点和方向。我们的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水平很高, 是广东的特色。但我们有特色的东西在面上很难显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考核的是大田生产机械化, 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展现出来给别人看。我们的发展思路及方向有规划, 关键更要有举措抓落实, 否则就成为一纸空文。我们要制定清晰的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农机化发展战略, 通过实施, 让人们看得见, 学得到, 示范显示度高。白人朴教授曾提出“广东要水稻上台阶, 特色创一流”, 特色创一流就是要发挥广东优势产业的先发优势。第四句话, 坚定目标、常抓不懈。制定的目标就要常抓不懈,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个计划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进行调整, 除重大变政, 大的方向和目标不能随意变。议案我们落实得很好, 8年7个亿投给了发展农机化, 全省农机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现在关键是我们如何抓住当今农机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把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N: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 可是我们与长三角相比, 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除了上述原因您认为还有什么重要因素导致了这种差距?

X:除了上述原因外, 自然条件和人才因素也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技术体系的确立, 或者说是顶层设计。以水稻生产机械化为例, 我们主要指的是耕、种、收及田间管理、机电排灌和粮食烘干几个环节。以机耕为例, 耕整地机械主要牵涉到微耕机、手拖和中小拖, 也牵涉到机械化秸秆还田。在机种方面, 我们有机插秧和精量穴直播, 育秧有大田育秧和工厂化育秧。再比如田间管理, 在植保方面, 有背负式的、机 (电) 动的, 现在还有航空植保, 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机收和烘干也是如此。所有这些都需要确立一个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研究该体系中先进装备与技术的集成, (文/杨先武)

而且这个体系要充分体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切中解决什么、突破什么及发展什么的问题, 实现由单个环节到全程的有机结合。其次, 要引导推动择优补贴科技含量高、先进可靠实用的农机产品, 扶持和鼓励农机企业技术创新, 逐步淘汰掉同质低质化产品, 有效提高各个环节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突显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后发优势。

链接

近年来, 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 我们可谓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和机械化烘干是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通过工作实践我们发现, 要快速推进这两项工作的发展, 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就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发展, 使机插秧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推进机械化集中育秧, 开展机插秧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在全省200多个集中育秧点中, 70%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运营

另外, 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为抓手, 干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着力突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难点。一是2012年初, 我们就下达40个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年度目标任务。3月在台山市举办大棚机械化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现场演示推广会, 6月在新会区举办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 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重点为解决育秧难题提供了技术指导。同时请省农机所专家编写节能环保型稻谷干燥技术与设备实用型培训教材, 组织开展了近350人参加的培训活动。40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共完成机插秧面积200多万亩, 插秧机拥有量达到了7000余台, 比上年底增加了700多台。二是以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契机, 着力形成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合力。2013年, 继续对首批15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投入4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 旨在通过对示范县的建设, 着力提高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辐射引领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全力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三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0个村, 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整村推进工程。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 从2008年到2011年插秧机数量连年翻番。目前, 全省插秧机数量接近1万台, 比2007年新增9800台.烘干机数量近753台 (套) , 其中种子烘干机18台, 粮食烘干机427台。预计2013年机插秧面积达300万亩, 机插率达到12%, 全省新增稻谷机械化烘干能力25万吨。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探析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水稻;现状;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2-0038-02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稻作面积仅次于印度,稻谷总产量居世界产稻国之首。2012年,我国水稻总产量为2.04亿t,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5%,居世界第1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因此,大力发展及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我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农业部门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日益重视,投入也不断增加,使得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见表1),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提升。

2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分析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涵盖了工厂化育秧技术、机械化整地技术、机械化插秧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机械化干燥技术、粮米加工技术。只有把机械化技术、生物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中,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向节约型社会迈进。

2.1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是使用水田耕翻犁、旋耕机、水田打浆机等耕整地机械,确保水田耕整后平整、洁净、细碎、沉实,利于水稻栽植及生长。水田机械化耕整地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一般采取旱耕水整方式,以铧式犁和旋耕机为主要作业机械;南方地区一般采取水耕水整方式,以水田耕整机等为主要作业机械。

目前我国水田耕整地机械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产品和功能趋于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机型复杂、类型繁多、可靠性差、技术路线不规范等问题;和国外相比,我国水田耕整地机械智能化程度也较低,一些高科技智能化技术有待应用于水田耕整地机械的研制中。

2.2 工厂化育苗技术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干预达到的最佳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措施及手段(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借助先进的育苗设施及设备,进行育苗,同时以现代化、企业化模式组织秧苗的生产与经营,从而实现秧苗的规模化生产。

日本和韩国的水稻秧盘育秧流水线产品较多,如久保田、洋马、井关等厂家都已开发出成套的育秧播种设备,其工艺精湛、自动化程度高,同时价格高昂。我国水稻育秧播种技术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简单实用的育秧设备有多种,主要问题是可靠性较差,自动化较低。

目前工厂化育苗的最薄弱环节是秧苗盘输送,此环节包括育苗前秧苗盘在育苗室内的输送和育苗后秧苗盘到室外运输车的输送。秧苗输送机械化问题一直没有科学成熟的解决方案,其专项研究及相关机具设计仍在进行中。

2.3 机械化种植技术

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插秧和直播两种,相应的作业机械为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直播机。

我国水稻插秧机技术目前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新一代的旋转式插秧机技术成熟、工作稳定,其在设计上超越了日韩的一些成熟机型。但是,受制于地块限制、成本要求等因素,我国水稻插秧机在推广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应用。今后,随着国家对相关机具补贴的增加,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稻直播是指不进行育秧、移栽,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种植技术。

水稻直播技术主要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我国水稻直播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有关于直播技术的相关描述,但其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技术难点问题得以解决,水稻直播技术也得到了有效应用。对于水稻大面积种植来说,采用机械化直播技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大量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4 机械化收获技术

我国水稻收获机械从技术上可以分为分段收获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其中,联合收获机械主要有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等机型。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西方国家采用较多,该机型通用性强,但在收获作业中存在动力消耗大、水稻脱粒分离效果不好及损失率高等问题。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日韩及我国采用较多,该机型适应性强,但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动力消耗小,成本低,但在降低损失率、破碎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尤其是无法对倒伏水稻进行收割。各种植区应根据当地农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收获工艺和机型。

3 结语

我国水稻种植地域广阔,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对于水稻生产技术及配套机具的研究,应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推进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欣.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9):187-188.

[2] 白人朴.关于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选择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机化,2011(1):15-18.

[3] 罗锡文.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10-12.

[4] 张曲,肖丽萍,蔡金平,等.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J].中国农机化,2012(5):7-12.

[5] 郭大清.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9):8.

[6] 孙艳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新宾县的推广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9-90.

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尝试 篇4

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尝试

水稻机械化插秧在湘西凤凰县还是头一回,我局将其列入今年农机化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的.重点.机插试点在廖家桥镇瓦场村11组进行,引进了具有先进水平的“东洋牌”插秧机,组织5户村民共0.533hm2(8亩)水田参加试验.

作 者:滕立 杨胜奎 作者单位:凤凰县农机局刊 名:湖南农机英文刊名: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年,卷(期):“”(3)分类号:F3关键词:

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 篇5

加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作者:陶应宏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作为当前农机化主推技术之一,各级政府都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水稻机械化插秧新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效率高,大大缩短了插秧期,南方机插秧可保证两季稻都能适时插秧,提早成熟,北方能躲过低温冻害,促进稳产、高产、优质;质量好,机插秧的秧苗株距、行距一致,并保株、保穴,秧苗深浅一致,能做到浅插、增加有效分蘖,达到壮杆、大穗,增产;减轻劳动强度,代替人工插秧,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繁重体力劳动。因此,必须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一、当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有利形势

1.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在近几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国家对农民购置插秧机给予补贴。因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层层进行叠加补贴,插秧机补贴高达30%以上,农民只需花费少量的钱,就给购买到高性能的插秧机,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插秧机的欲望。

2.机插秧育秧技术日趋成熟。

机插秧技术关键是育秧技术,农民推广技术人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试验。总结,根据技术规范,因地制宜,把育秧技术本土化处理,使农民更能完全掌握好、运用好。在工厂化育秧基础上,创造出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淤泥育秧、软盘育秧旱育湿润管理等技术,育秧技术的本土化、多样化,成为机插秧快速推广的有力支撑。

3.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种植,解决了机插秧用水的矛盾。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生产,必须依赖于农业机械化,水稻种植必须实行插秧机械化,既可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土地流转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隐形助力剂,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的生力军。

4.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增多

农机生产厂家的政策敏锐性,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和插秧机潜在的巨大市场契机,纷纷投身于插秧的科研开发、生产,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生产出众多品牌的高性

能插秧机。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增多,事必形成插秧机的性价比的竞争将加快插秧机技术的推广。

二、目前插秧机服务网络的几种模式

1.厂方直接服务

由厂方技术三包人员直接服务于用户,简单对用户进行机械操作培训、帮助调试插秧机下田作业,遇到故障进行维修。服务范围局限于某一品牌,没有三包配件库,一般1个省只有几名服务人员,三包服务半径大,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2.经销商服务

销售商指导用户机械操作,对插秧机三包,维修由生产厂方负责。服务范围也局限于某一品牌,一般1县有1个经销商,服务半径较小,没有三包配件库,服务质量也得不到充分保障。

3.县级农机推广站服务

区域销售由县级农机推广站代理,厂方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再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操作、调整、保养等。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帮助调试下田作业、三包服务。服务范围较大(不局限于某一品牌),建立了三包配件库,服务半径较小,服务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以上三种模式在机插秧推广前期,机具较小时都能适应,但在农民全面使用机插秧技术时,随着插秧机每年新增数量、品牌的增加,旧插秧机的保养、维修,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都日趋下降,服务体系脆弱,在农民服务得不到充分保障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因此建立、完善服务网络迫在眉睫。

三、影响我县机插秧技术推广的不利因素

1.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

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苗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

2.土地流转难

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农村土地规范经营的少,已实现规范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3.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

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作,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推广工作。

四、促进我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的对策

1.强化宣传,增强对搞好机插秧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广泛宣传,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2.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

以有一定规范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领导,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范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晋级,提升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我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建立稳定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体系的后劲。

水稻生产模拟论文 篇6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全省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80%。但山地面积大,占总面积的87.5%,人口密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很少,仅为0.034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所以长期以来粮食不能自给,当前稻谷自给率仅为65%。水稻的丰歉,对于福建省的粮食安全保障有重大影响。在涉及粮食安全保障的诸多因素中,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因此,能否预测气候异常变化和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4]。以往有关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多着眼于考虑辐射、温度等单一气象要素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中具体生理过程的影响[5]。笔者也曾采用全球气候变化模型(GCMs)的输出值来模拟预测未来水稻产量的变化[6]。

GCMs是大气科学家用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最先进的手段之一,但GCMs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多倾向于使用低空间分辨率的模拟。尽管通过随机天气发生器可以生成具有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情景[78],但天气发生器在一些地方会低估天气变量的年内变异。近年来兴起的方法是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直接模拟逐日天气数据,结合作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912]。Lin等[10]使用PRECIS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A2、B2情景下未来20~80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Xiong等[12]则在随后的模拟评价研究中进一步考虑了CO2肥效作用,认为在预估温度升高范围内,由于CO2的肥效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将不会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即不存在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温度阈值。由于区域气候模式可以直接模拟出高分辨率的逐日天气数据,所以为大范围的区域研究创造了条件[13]。本研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1B方案,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研究的高分辨率(50km×50km)区域气候模式(PRECIS)[14]构建的天气数据与作物模型(CERES-Rice)[15]相耦合,模拟分析了福建省水稻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变化情况及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1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及样点选择

福建省界大致呈北北东南南西的长方形分布,西侧为武夷山脉,长约500km,一般海拔在1000~1500m;闽中为戴云山,是仅次于武夷山的本省第二大山系,长约300km,海拔约在700~1500m之间。闽中、闽西两大山带对水、热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造成在山带的坡面上,农业气候垂直差异相当显着,农业气候层次丰富。福建省的地形地势不仅影响着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对稻作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福建大中尺度地形,大体上可以分为沿海平原、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区3种类型[1617]。随着地势的升高,年日照减少,受冷空气的影响也愈大。因此,在稻作制度与品种选用上,各稻区之间应有较大的区别。本研究根据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1617]及福建省作物精细区划和优化布局研究结果(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资源区划办公室,),将福建省水稻种植区按不同地形及稻作制度划分为3个不同稻区,共选择了17个样点(表开展研究。

1.2资料来源

作物模型中遗传参数调试所需逐日气象资料(―)取自国家气象局的《中国地面气象记录》和《中国太阳辐射资料逐日值》,太阳辐射的缺省站点值根据逐日日长及经纬度计算得出。水稻产量及模型其他输入资料,包括播种期、生育期、行株距、种植密度等,取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简称区试)17个站点的资料汇编(2006―20专辑)。各样点代表性土壤类型、典型剖面资料,包括不同深度的土壤特性及理化结构等,根据文献(福建土种志,1990)确定。

1.3气候情景的生成

IPCC最新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1情景族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非常快,全球人口数量峰值出现在21世纪中叶并随后下降,新的更高效的技术被迅速引进。A1情景族进一步化分为3组情景,其中A1B是假设未来大气CO2等温室气体保持中等排放,各种能源之间基本平衡[18]。本研究选用英国Hadley中心研制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生成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段(―2050年)的A1B气候变化情景,并经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分析订正,获得50km×50km网格分辨率的研究区域17个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14,19],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太阳总辐射等。

1.4气候变化影响模拟的具体方案

为了分析未来水稻产量在一定时段内的渐变过程,将2011―2050年分为两个时段:近期(2011―2030年,称为s情景)与远期(2031―2050年,称为2040s情景),分别将两个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情景与作物模型耦合进行模拟,并与基准时段(baseline,1961―1990年)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CO2的直接肥效作用。根据SRES的A1B方案,基准时段大气CO2浓度平均为330μmol?mol1,2020s与2040s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分别为419μmol?mol1和486μmol?mol1。当CO2浓度升高时,除了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变叶片的气孔开度,使得水分散失的阻抗增大,造成蒸腾作用受抑,因而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此作用在模型中自动完成。模拟中为了比较未来气候情景对水稻生育期蒸散比及灌溉量的影响,选择了充分灌溉和雨养两种供水方式进行模拟。

2作物模型及主要农业气候指标的确定

2.1作物效应模型

本研究选用的作物模型是由农业科技转换国际Benchmark站网(IBSNAT)项目的赞助和指导下进行[]、美国国际开发署授权夏威夷大学实施开发研制的CERES-Rice模型,目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2225]。该模型在农业科技转换决策支持系统(DSSAT4.5)下运行,可以模拟气候、栽培措施、土壤等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627]。

2.1.1遗传参数的调试与确定

CERES-Rice模型设置了8个不同的参数来描述水稻的生长状况。本研究根据福建省区试资料选取了有代表性的9个水稻品种,利用这些品种在全省14个点的种植及产量资料对遗传参数进行调试确定。调试方法采用常用的试错法(trialanderror)在微机上完成。笔者在多年从事作物模拟的过程中发现,要提高参数的精准度,往往一次调试无法达到,可采用多次循环试错的方法。本研究调试过程中步长的确定及其循环的采用参见文献[28]。

2.1.2作物模型的区域适用性检验

选用上述9个代表性品种在各区域试验站20种植的产量与生育期资料进行参数的调试,并且用年的产量及生育期资料进行了验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所有品种对生育期的模拟效果都非常好,相关系数达到0.97,在0.01统计水平上极显着,均方根差(RSME)小于10%,说明模拟效果很好。对产量模拟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75,相关性在0.01统计水平上达到显着水平。RSME小于20%,说明模拟效果较好[29]。因此采用CERES-Rice模型及调试出的9个代表性品种的9套参数来模拟未来气候情景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是适用而合理的。笔者在文献[6]中曾对应用该作物模型模拟福建省水稻产量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此处不再赘述。

2.2生长期土壤干湿状况的计算方法

作物生长期内土壤的干湿状况可以用其农田蒸散的大小来表示。本研究采用蒸散比(β)作为描述农田土壤干湿状况的指标。式中,ET是雨养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实际蒸散总量,0ET是同期稻田潜在蒸散之和。β值愈大,说明实际蒸散愈接近潜在蒸散,地面愈湿润,反之,地面愈干燥。根据β变化可以研究各稻区在未来气候渐变过程中的干湿变化趋势。对灌溉水稻生育过程的模拟,研究中选择了自动灌溉方式,灌溉日期和需要量由CERES-Rice模型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蒸散量、降水量及土壤质地,由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自动得出。

2.3产量不稳定性指标的计算

未来气候的变化除了会影响水稻的产量,还会影响到产量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产量标准差的变化率来表示产量的不稳定性:式中,ΔSD%为产量标准差的变化率,用来衡量水稻产量的不稳定性;μc=μbμa,即等于未来气候情景下模拟产量的平均值(μb)与基准时段模拟产量的平均值(μa)之差;c为联合方差。显然ΔSD%愈大,产量的稳定性就愈差。

2.4水稻总产量变化的计算

假定研究区域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土壤、品种、耕作制度和管理措施等不改变,并且综合考虑CO2增加后带来的增益效应,采用以下统计模型对福建省的水稻总产变化进行估算,同时考虑雨养和灌溉两种情况。式中,TYC为福建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率,RYi为各稻区当前水稻的总产量,TY为福建省当前水稻的总产量,RYCi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全省各稻区水稻产量的变化百分比。

3模拟结果与分析

3.1A1B情景下福建省水稻生育期内气象要素的变化

图2给出了A1B情景下模拟出的福建省17个样点水稻生育期内的气象要素相对基准时段(简称BASE)的变化情况,分别用日均温相对BASE的差值[T(A1B)T(BASE)]及其降水(R)和辐射(S)相对BASE的比率[R(A1B)/R(BASE)和S(A1B)/S(BASE)]来表示。从图2可以看出,各点的水稻生育期气温随着未来CO2浓度的增加都在上升。2020s情景下各样点的升温幅度在0~2.4℃之间,2040s情景下则达到1.6~3.4℃,并且后季稻及单季稻生育期的升温幅度明显大于早稻。这种现象必将导致未来水稻生育期缩短。而降水的改变显示,2020s情景下,无论是双季稻还是单季稻的种植区,未来降水较之BASE下增多与减少的样点数比较接近。而到了2040s,降水比率>1的样点数略有增加,说明大部分种植区的降水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都将略有增多,这种现象将有助于缓解未来增温可能导致的土壤干旱。但另一方面,降水量的增多可能也意味着未来暴雨几率的加大,可能对水稻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图3给出了A1B情景下模拟出的研究区域各样点的太阳辐射相对于BASE下的辐射比率。可以看出,无论是2020s还是2040s情景下,除了漳平与福州后季稻生育期的太阳辐射较之BASE有所增加,其他各点的辐射量都将减小,且早稻及单季稻生育期的辐射量减少值较后季稻略多。这种现象可能加重福建省早稻生育期的阴雨寡照天气对水稻出苗和分蘖带来的不利影响。

3.2A1B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3.2.1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在A1B情景下,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福建省3个稻区所有水稻品种的生育期都将缩短(表2)。并且随着水稻生育期温度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不断升高,生育期缩短天数增多。从表2可以看出,单季稻区灌溉水稻的生育期缩短达20d以上,因为单季稻生育期最长,未来遭受的高温影响也最明显,水稻生育期温度升高幅度也较大(图2)。

3.2.2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在对水稻产量的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未来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气温上升以及CO2自身的肥效作用对产量的综合影响。图4显示,2020s情景下,无论是雨养还是灌溉,均表现为早稻与单季稻减产。雨养条件下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减产率达到12.4%,充分灌溉时为11.3%。这种现象除了未来气温的升高所致,可能还和早稻生长季辐射的减弱有关,春季的阴雨寡照天气将会影响水稻的出苗和分蘖。相比较而言,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减产略有缓减,灌溉条件下减产率为5.4%,雨养条件下甚至增产2.9%。可能因为该地现在的气温略低于闽东南地区,未来升温造成的负效应略小。闽西北山地气候单季稻区亦表现为减产,说明CO2的增益效应亦未能弥补较长的生育期内高温带来的负效应。雨养水稻7.1%及灌溉水稻2.1%的减产主要来自中熟品种的负贡献。与此相反,后季稻在2020s情景下均表现为增产,闽西北双季稻区的灌溉水稻产量在2020s情景下甚至增产21%,增产幅度亦大于闽东南地区。

增产的原因可能是后季稻中后期,气温渐低,有利于CO2肥效作用的发挥,所以CO2的直接增益效应超过了气温升高导致的负效应。整个研究区域的模拟结果显示,2040s情景下的产量都低于2020s情景,说明未来气温的增长必将导致水稻气候生产力的降低,而灌溉措施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季稻的减产。而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变化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该稻区早稻生长季内(3―6月)当前及未来的降水较多,较丰沛的降水已基本能够满足该地水稻生长的需求,故灌溉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3.3A1B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土壤干湿状况的变化

福建省各稻区2020s及2040s情景下与BASE下水稻生长季蒸散比的比较可以看出(表3),在2020s情景下,所有地区蒸散比均减小,土壤有变干旱的趋势。2040s情景,农田干旱的趋势变得愈加严重,蒸散比继续减小。尽管各稻区未来的降水量变化不大,但由于温度升高带来的蒸散量加大可能导致农田水分条件的.日益恶化还是不容轻视,尤其要重视季节性干旱的发生。

3.4A1B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季灌溉需要量的变化

影响稻田灌溉需要量(WD)的因子很多,包括降水量、农田蒸散量、生育期长短和土壤持水能力等,其中降水和农田蒸散的影响占了首位。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稻区水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需要量模拟值较当前都略有增加,闽西北双季稻区后季稻生育期灌溉需要量的模拟值增加最多,与该区平均降水量及蒸散比减小一致。单季稻区随着未来气候的改变,灌溉需要量有所增加,对于山区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选用耐旱品种以保证产量。早稻的灌溉需要量较当前变化不大,因为未来降水量变化不大,蒸散比减小幅度也较小。

3.5A1B情景下水稻稳产性的变化

表5表示了福建省各稻作区不同稻作类型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产量的不稳定性(ΔSD%)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雨养还是灌溉水稻,后季稻产量在未来气候变化中主要表现为增产,但是产量的稳定性不佳,未来的年际间波动幅度最大,大于单季稻和早稻。可能是因为后季稻生长季(6―10月)内,抽穗扬花期遭遇福建省高温季节,未来气温升高导致某些年份极端高温出现的频次增加,进而导致颖花败育,导致了年际间产量的波动。

3.6A1B情景下水稻总产的变化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未来福建省水稻总产的变化(表6)。如果采取雨养方式,2020s情景下,全省水稻的总产将比当前(812万t,取自―福建农村经济年鉴)增加0.44%,但是闽东南地区的早稻和单季稻表现为负贡献。2040s情景下,随着温度升高,生育期的缩短,总产将减少0.84%,负贡献亦主要来自于早稻和单季稻。如果能采取充分灌溉方式,全省水稻总产则有望提高。2020s情景下,总产将较当前提高1.65%,正贡献来自于后季稻;2040s情景下的总产增加0.14%。说明充分灌溉条件有望改变高温带来的负效应。

从总产变化来看,A1B情景下,近期到2050年,福建省的水稻总产不会降低,是因为目前全省各稻区后季稻的总产较高,其正贡献超过了早稻及单季稻的负贡献;但从2020s到2040s的变化趋势来看,总产是逐渐减少的,所以随着未来温度继续升高,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4讨论与结论

福建省由于山地面积较大,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异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积温分布有较大差异,对各地水稻种植制度及品种的选用影响很大。以往学者对我国大面积粮食主产区产量变化进行评价研究时,均利用大范围区域统计产量来确定模型中的作物参数,以达到参数升尺度的目的。此种方法在山地丘陵较多、地形较为复杂的福建省不宜采用。而需根据不同海拔高度选用不同熟性的水稻品种调试遗传参数,进而与未来气候情景耦合开展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福建省小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各稻区的产量影响。

由模拟结果可知,福建省水稻生育期都将随着生育期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这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因为生育期缩短必然会导致光合时间,尤其是灌浆时间减少。福建省早稻和单季稻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基本都表现为减产。近年早稻在福建省的种植面积不稳定,若提高早稻总产,还需致力于单产的提高。现在早稻单产因生育期较短而较低,未来升温导致的生育期缩短将带来更进一步的减产,并且负贡献主要来自于早熟品种。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在双季稻区结合适当早播,采用晚熟品种,充分利用未来日益增长的热量条件提高产量,以弥补生育期缩短带来的减产。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稻生长季延长,也为将来品种的搭配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单季稻种植区当前的热量资源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随着生长季积温的提高,在灌溉条件较好的县市,可以考虑改变当前的种植制度,改单季为双季,以提高总产。

后季稻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除闽东南地区在温度较高的2040s情景下表现为较小幅度的减产,闽西北地区均表现为增产。增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福建省在后季稻生长季正处于全年的高温阶段,因此经过区域试验筛选出来的后季稻品种本就具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所以未来生长季增温3℃以下还不会带来明显的负效应;二是由于研究中考虑了CO2的直接增益效应,高温、高CO2浓度使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升高,蒸腾速率下降和气孔阻力增加,对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量和水分利用率有利,所以CO2浓度的增加对植物光能利用率的正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升温带来的负效应,使植物能够更加耐高温胁迫,也缓解了增温的负效应[30]。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高CO2浓度下,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光合速率相应增加,而不施氮肥则增加有限[3132]。说明在CO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氮素营养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作物模型中由于未考虑CO2增长可能带来的氮胁迫作用,所以模拟结果可能过于乐观[33]。

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 篇7

一、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发展现状

1.农机装备总量。2014年,广西拖拉机拥有量达3.7万台, 增长8.2%;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2.6万台,增长7.4%;水稻插秧机拥有量达1.55万台, 增长7.6%;农机原值达276亿元,增长4.5%;农机总动力达3612万k W,增长6.8%。

2. 机械化作业水平。 2014年,全年完成水稻机耕面积197.9万hm2、机插面积44.5万hm2、 机收面积157.1万hm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32%, 比2013年提高3.02个百分点。 其中机械化种植水平达20.44%, 提高3.57个百分点。

3.农机社会化服务。初步形成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统计到2014年底,全区拥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200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1650个,入社成员1.75万人,拥有农机具4.6万台(套),服务农户数总量70万户,作业面积36.66万hm2,服务总收入6.5亿元。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350亿元,增长5.1%,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二) 存在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欠合理。大中型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少,产前、产后作业机械少,种植、收获环节作业机械少,小型、老旧、高耗作业机械则比较多,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六七十年代诞生的农机老产品仍大量存在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村。

2.农机化发展水平低。2014年底,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7.32%,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6.68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为95.05%,机种水平为20.44% , 机收水平为77.2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分别相差0.52、17.56和2.91个百分点。

3.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一是各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2006~2014年,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6.62% 。其中,机耕水平年均增长8.39%, 机收水平年均增长8.74%,而机种水平年均增长只有2.13%,机种水平只是机耕水平的1 / 7。二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情况是平原地区发展较快,山区发展较慢,桂东南发展较快、桂西北发展较慢,且差异较大。 三是关键环节技术应用各地不平衡。在机插育秧方面,广西主推拌浆育秧技术,多数为小规模分散育秧,由于育秧程序工艺多,各地育秧技术水平、育秧质量差异大,严重影响机插秧的推进。

4.机械化育插秧、谷物烘干成为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主要 “瓶颈”。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作业环节看,机耕水平已达95.05% 。 而机插秧水平只有20.44%,谷物烘干技术属刚起步阶段,机械化育插秧、谷物烘干成为影响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一) 自然生产环境差,制约新机具新技术应用

广西是典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区,73.3%的耕地都是山地、半山和丘陵苔地,上下田块相对落差大,地块小而分散,受丘陵山区地理地貌等条件制约,土地整治、流转缓慢,土地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水稻用种无法统一、成熟期不一致,种粮效益比较低等严重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高效机械作业

农业基础设施、乡村及田间道路差,影响农机下田作业;地块小而分散,满足不了农机作业要求;农机具作业效率低、成本高,使具有作业效率高、经济性好的大型机械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三) 农机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技术推广

推广机构办公条件、推广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经费短缺,技术队伍知识老化、知识断层问题凸显;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一主多元”的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机制不灵活、推广方式不够多,仍然停留在面上宣传和短期活动上,服务“三农”的能力不强。

(四) 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 制约农机化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复杂多样的种植模式与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必然要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行政机制和规范标准尚未建立健全,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三、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正式发布, 为广西水稻生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规划》 提出: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水平;大力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加快实现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农机化发展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广西自治区政府提出2014~2015年在全区50个重点粮源县建立5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总投资6000万元,大力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三) 土地整治流转加快, 水稻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锁定广西在2015年前建成89万hm2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 使基本农田整治率达到20%以上。大力推行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模式,实施桂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兴边富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取得良好进展,土地整治步伐不断加快。

(四) 技术装备更加成熟,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水稻机插加快发展,稻谷烘干机械化开始起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已经成熟, 植保、化肥深施、谷物烘干、粮食初加工等服务领域发展不断拓宽。

四、推进广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措施与对策

(一) 加强基础建设、强化行政推动

1.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 提高机械化生产综合能力。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把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成片,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强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化作业条件;三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2. 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功能。一是加强农机推广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农机推广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农机化技术到位率;二是创新农机推广工作机制,构建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产学研推紧密衔接的运行机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 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真正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 技术要领到人,全面提升稻农素质与科技水平。三是切实加强县乡两级农机推广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保证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

3.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农艺必须有机融合、良性互动、积极配合,应在顶层政策设计、思想认识、推广机制、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建立农机、农艺的配套协作机制,联合成立技术专家小组,制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加快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

(二) 加强社会化服务,强化技术培训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跨区作业、承包作业,大力推行“五代一管”生产模式, 推进水稻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2.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走向市场,开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作业服务。加快引导组建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强化农机维修、配件供应保障,确保机具正常作业。同时督促生产企业恪守承诺,保障“三包”服务及时到位。

3.加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开展技术演示培训,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一是要加大对各级推广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熟悉掌握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提高技术指导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等技术培训,提高其对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认识和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对农机操作手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对机具的维护保养能力。

(三) 加强示范推广,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

1.建立水稻高产示范区,加强示范推广。逐步做到省有重点、市有万亩、县有千亩、乡有百亩示范区,通过高产示范区建设,大力宣传、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努力提高新技术普及率。

2.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根据各地实际,以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简易大棚育秧、庭院小棚育秧、拌浆育秧及营养土育秧等多种育秧模式,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切实解决水稻机插育秧难的问题。一是在平原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熟、基础条件较好、种植经营规模较大的区域,重点推进工厂化育秧技术;二是在丘陵地区、种植经营规模较小的区域,重点推广简易大棚育秧或集中育秧分散管理的育秧技术模式;三是在丘陵山区,为解决单家独户育秧难题, 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示范推进庭院小棚育秧技术模式;四是在全区开展拌浆育秧和营养土育秧技术指导,创新机插育秧推广模式,突破机插水稻育秧“瓶颈”。

3.强化措施,重点推广水稻烘干机械化技术。一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作为示范点,依托示范区建设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加大对水稻烘干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和额度,增强农户和种粮大户购买使用烘干设备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烘干机械化技术的培训,促进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 篇8

关键词:水稻生产机械化;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2-1

1 要认清形势,增强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1 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水稻对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确保种植面积扩大,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因此,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能促进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和抗灾减灾的能力,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1.2 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生产环节复杂、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水稻是舒兰市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凸显,迫切需要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因此,全面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是稳定水稻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1.3 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现代农艺技术与农机装备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应用只有通过农业机械化这一技术载体才能得以实现。瑞光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水稻生产模式,促进水稻生产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能够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享受到现代工业的文明成果。为此,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促进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2 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2.1 坚持行政推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一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初期,往往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凡是政府领导重视的地方,农业机械化工作就能有效推进。农业是弱质产业,水稻生产事关粮食安全大局。各地要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2.2 必须坚持市场拉动,不断壮大服务组织

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发展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建立起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通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業,推行育秧、机插和机收专业化、规模化,才能不断提高插秧机械、收获机械的使用和经营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

2.3 必须坚持示范带动,不断拓展辐射范围

受数千年水稻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有相当多的农户对机械化作业方式认识不足,仍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愿意使用新技术、新机具。这需要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建立示范点,设立对比田,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和成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广大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

2.4 坚持农机农艺联动,不断完善技术路线

农机、农艺都是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农机农艺结合越紧密,农机化工作发展就越快。要建立农机和农艺的合作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形成涵盖水稻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和秧苗管理等机械化生产体系,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育秧、插秧和收获技术路线。要坚持把机插秧作为水稻栽植环节的主推技术,开展农机农艺联合培训,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邀请农艺专家研究机插育秧的技术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一道开展技术培训,作好水稻品种的选择,及育、插、管、收等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引进、试验和对比,共同作好机具选型工作,确定适宜本地区水稻插秧和收获最佳机型及配套设备。

2.5 坚持宣传促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新闻宣传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把提高农民认识作为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召开育插秧观摩会、长势会、测产会,大力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增产、创收、省时、省力”的优点,让农民切身感受机插秧的优势。同时,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农机补贴政策,作到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名,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利用现场会和科普活动宣传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上一篇:会计专业实习报告怎么写下一篇: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