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救虎寓言故事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尚救虎寓言故事(精选6篇)

和尚救虎寓言故事 篇1

一次,大青山发洪水,浑浊的山水滚滚而下。难民们有的爬到树上,有的`登上房顶,有的抱住什么器具在洪水中挣扎,哭喊救命声连成一片。

这时,一片汪洋中出现了一支船,船上站着几个和尚。他们手里拿着木头、竹竿、绳子,把落难的居民一批批地接到安全的地方。

在木船最后一次搜索受难者的时候,一个和尚发现一支野兽淹没在波涛里,只有一个脑袋浮在水面上,左顾右盼地好像也是在求救似的。

一个和尚说:“阿弥陀佛,这也是一条生命,把它救上来吧!”于是,他们把船划过去,靠近一看,原来是只奄奄一息的老虎。

几个和尚用尽力气把老虎救上船来。老虎刚上船时,迷迷糊糊的,坐着憩它的毛。

过了一会儿,它苏醒了,复原了,感到肚子里饿板了,就瞪眼睛盯着其中的一个和尚。

突然,老虎吼叫一声,猛地一跳,向一个和尚扑去,和尚机灵地一闪,闪到老虎的身后,顺势一推,只听扑通一声,老虎又跌进洪水之中。和尚合掌说:“阿弥陀佛,你如此忘恩负义,我们也不能再大发慈悲了。”

和尚救虎寓言故事 篇2

我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孩子还从来没有考这么差过啊!

“老师说我没弄清作文题目要求, 跑题了。没考好。”儿子一脸的委屈。

我拿过儿子递上的卷子, 认真地看了起来。

十一、习作 (30分)

请认真阅读《三个和尚》, 利用好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信息,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写一个《三个和尚》故事续编。

传说, 从前有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宇。他勤快地到山下的小河里挑水, 自己喝够了, 就往菩萨的净瓶里灌水, 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 来了一个瘦和尚, 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事发生了争执, 谁也不愿意吃亏, 于是商量两人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虽然都要喝水, 却都不愿意多担水。没过两天, 水缸露底了, 净瓶里的柳枝也因为没有水开始枯萎了。

一天夜里, 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 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 庙宇起火了。危急之中, 三个和尚一起争先恐后挑水救火……这场大火很快就扑灭了。

大火过后, 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

30分的习作扣了20分。老师用红笔在“《三个和尚》故事续编”下面重重地画了圈。

儿子的续写如下:

六个和尚

经过上次事件后, 这三个和尚和睦相处。他们不但把自己吃的水挑好, 还把庙宇打扫得干干净净, 使这间庙宇香火旺盛。

过了一段时间, 又来了一个和尚。这四个和尚又团结又友爱, 几乎天天形影不离。这几天他们商量着把庙宇修复一下。

说干就干, 他们各有各的分工。砍木头的砍木头, 设计图纸的设计图纸, 干得个热火朝天。但是他们觉得这样太辛苦, 就准备再找个懂电脑的“文”和尚, 一个会电焊的“武”和尚。

不久, 这六个和尚又开始修复庙宇了。“文”和尚懂电脑高科技, 整出个图纸, 让“武”和尚焊出来。呵!六天这复修就完工了。

忽然, “文”和尚说:“咱们用了那么多木头, 还得加快速度植树造林啊!”“对!赶快, 还要抓紧时间!”五人齐声答道。

这下, 这庙宇里又忙了起来。六个和尚又想:这样下去, 这庙宇就弄不下去了!对, 开发北京公园的新项目——“许愿树”, 让到庙宇上香的人自愿种树, 搞个“许愿林”。呵!妙, 妙, 妙, 真是连六个和尚自己都感到高兴!

从此以后, 大风大浪也不少, 但这六个和尚都幸福地生活着。

一、《六个和尚》跑题了吗?

猛一看, 好象是有些问题:三个和尚, 怎么变成了六个?电脑“文和尚”、电焊“武和尚”好像也有些搞怪。再仔细看看习作要求——“《三个和尚》故事续编”, 我大吃一惊。

什么是“故事续编”?简单说就是故事接着往后编。具体些说, 就是续编的故事在人物、情节、主题上要与先前提供的故事材料有一定的关联。不能另起炉灶, 故事前后毫不相干, 风马牛不相及。

三个和尚的故事, 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主题不难把握——团结, 协作。习作的关键是如何把“团结、协作”这一主题, 借助“大火过后”三个和尚的所作所为, 表现出“三个和尚究竟明白了什么?”

但是, “六个和尚”看似跑题, 却让人耳目一新。三个和尚团结、协作难, 六个和尚不更是难上加难吗?题目简洁明了, 但含意深刻, 主题突出。从失火、救火、修庙、种树、开发新项目, 六个和尚不仅明白了团结协作、用人所长的道理, 还懂得了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当各种各样的磨难、考验袭来的时候, 六个和尚都能幸福生活着, 靠的可能不仅是团结协作, 可能还有更多更多的道理。这些都符合续编的要求, 而且称得上是优秀的续编。

二、《六个和尚》从哪里来?

作为孩子的父亲, 细读《六个和尚》, 让人喜不自禁。同时, 作为一名高校专事语文教学的我, 思考的是孩子的想象、构思、语言、表达从何而来?

1. 发人深省的选材立意从哪里来?

《六个和尚》严格按照题目“续编”这一要求, 围绕“三个和尚没水吃, 并且失火烧庙”这一中心事件,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其一, 修庙, 人多力量大。人从哪里来?电视上, 生活中, 哪家商铺里不是写着招贤纳士的“诚聘”。聘的应该是有经验、能力强的人——能文能武。其二, 建筑要有设计和操作, 和尚虽然念经修行, 懂电脑、会电焊不应该稀奇。和尚玩电脑、学外语, 媒体多有报道。其三, 修庙要用木材, 砍了树就要种, 寺庙种树就算是许愿。更何况北京公园就有这些项目。这些奇思妙想, 看似胡说八道、空穴来风, 其实是寻找到了蛛丝马迹,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关系。

启示一:现代社会正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电视广播、网络信息, 点点滴滴、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 丰富着孩子的见闻。生活的多姿多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丰富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自然也就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南宋谢枋得说:“凡作文, 初要大胆, 终要小心, 由粗入细, 由俗入雅, 由繁入简, 由豪荡入纯粹。……但见文之易, 不见文之难, 必能放言高论, 笔端不窘束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生活, 更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 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一波三折的谋篇布局从哪里来?

《六个和尚》结构合理, 叙述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这种较强的谋篇布局叙事能力, 得力于阅读材料的示范作用以及练习的启示。通过练习, 学生明白段可以划分出层。层与层之间又可以用表示时间、事件先后的词语“从前”“不久”“后来”连接起来。同时, 每层表达一个意思, 几层合起来又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了这样的一个范文和启示, 学生表达时自然想到了“经过”“过了”“不久”“从此”等等这样的连接词, 结构自然就清晰, 叙述自然就清楚, 条理当然也就分明了。

启示二:好的范文对学生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方法和技巧。“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学生依据阅读材料提供的方法和手段, 进行模仿和迁移, 连接、分层、分段、照应,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梯子, 一项又一项技能的尝试, 练就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3. 流畅活泼的语言情趣从哪里来?

《六个和尚》语言流畅, 表述准确, 活泼而富有情趣, 阅读材料以及练习功不可没。有“瘦和尚”“胖和尚”的明快, 才有“文和尚”“武和尚”的风趣;有“净瓶柳枝的枯萎”交待得清楚, 才有“庙宇香火的旺盛”描写得生动;有“大火过后, 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语言的含蓄, 才有“从此以后, 大风大浪也不少, 但这六个和尚都幸福地生活着”, 意味深长。近义词、反问句的练习, 更使学生体会到了遣词造句的灵活与多样。

启示三: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 就是模仿迁移的过程。遣词造句的模仿, 表达方法的迁移, 故事续编为学生读写结合、由仿到创搭建了桥梁。只有在学生情绪不断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词语。

三、《六个和尚》为何遭遇尴尬?

这样一篇难得的习作, 为何遭遇老师的冷落?我思前想后, 妄做揣测, 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 是对故事续编要求把握不准, 受到思维定势的局限。《三个和尚》续编似乎就是三个和尚之间发生的事, 就是挑水、吃水的事。这就大错特错了, 故事续编重在情节的发展变化, 人物可增可减, 主题可以相同, 甚至相反。关键是要合乎情理, 能够自圆其说, 想象既要丰富更要合理, 一定要与前面的故事有内在逻辑关系。续编符合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 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重要的方式,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其二, 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九年义务教育概括性的目标, 教师难以把控和操作。5~6年级学段目标, 同样让小学教师为难,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老师整日忙于学生的作业成绩, 再加上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 无暇静下心来思考小学生作文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写。教师凭着感觉走, 凭着经验来, 殊不知伤害和扼杀了一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欧债危机与三个和尚的故事 篇3

这很像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最初的欧洲国家各干各的,但发展很慢,后来开始一体化进程,建立了欧盟,就像是两个和尚抬水,经济突飞猛进。再到后来,加入国家越来越多,就像是三个和尚挑水,总有人偷懒,反倒不如从前。等到欧债危机爆发,这才发现,已经没有了“救火”的资源。

人们总是倾向于指责那个只顾享受福利的和尚“偷懒”,其实另外两个和尚何尝不在“偷懒”呢?如果希腊是被“高福利惯坏了”,那么法国和德国的福利并不比希腊差。而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更是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而著名。唯一不同的是,在北欧国家看来,福利是自己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加入某个组织凭空获取的。因此北欧国家并没有加入欧元区,也就是没有去当“第三个和尚”。

留在欧元区之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危机当头,可以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2010年3月,冰岛就是否向英国和荷兰偿还巨额赔款举行全民公决,结果绝大多数冰岛人用选票公然支持政府“赖账”,禁止动用国家财政为银行买单。但成为“老赖”后,冰岛经济确实有了起色。今年上半年冰岛经济增速达到2.5%。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冰岛放任银行破产,事实上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冰岛经济回暖表明呆在欧元区之外的好处,得以让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以促进经济复苏。”

而希腊显然没有当“老赖”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就像萨科齐所说的那样,“也许希腊当初心急火燎地加入欧元区就是一个错误”。

由此看来,“偷懒”只是表象。关键是为什么会“偷懒”。也许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欧洲一体化本身。这列“动车”是否开得太快了?里面的乘客是否太多了?是否很多新乘客并没有车票,也搭上了这趟“便车”?是否原来持有“硬座车票”的乘客也挤上了“卧铺车厢”?

从这点看,欧债危机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通常一个人的资源有限,组成集团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样共同利益的累加,客观上使内部成员的个人利益增加。欧盟就是这样一个能提供大量公共产品的集团。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启动为欧盟各国提供了最雄心勃勃的公共产品。希腊为了搭上欧元这班“高铁”列车,不惜和高盛一起“做假账”。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的时候,社会却自发地向理性的方向发展。欧元启动最初十年就证明了这点:每个成员国就像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人。但奥尔森注意到,个人在追求私利时,理性的社会结果往往并不会出现。就像三个和尚的故事。

奥尔森把加入某个集团单纯是为了获利而自己不愿意付出的行为称为“搭便车行为”。希腊当初加入欧盟和欧元区也是出于“搭便车”的目的。而欧盟的“火车头”德国和法国为了促成欧元区的迅速壮大也容许了希腊等国“搭便车”的行为。奥尔森由此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就越不能提供最优秀的公共产品,更多的集体产品会被“搭便车”行为消耗殆尽。就欧元来说,截至2011年上半年,虽然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加起来只占欧元区GDP总量的5%,但其银行体系却占用了欧洲央行2420亿欧元流动性的55%。

因此,奥尔森认为,解决“搭便车”问题关键要有两个步骤,一个是减少成员规模。也就是把过去的“三个和尚”的格局退回到“两个和尚”的格局。

具体到欧元区,那就是适当缩小欧元区的规模,2011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提出了“双速欧洲”的设想,那就是对欧盟进行根本性的全面改革,包括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且可能规模更小的核心欧元区。适当允许为欧元区成员国建立“退出机制”,已经进入政治家们的视野。

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实施“选择性激励”机制,也就是对“欧元高铁”的乘客实施区别票价,付出多的享受更多的“优待”,这不仅体现“多劳多得”,更重要的是体现对“公共利益”付出的一种承认。欧元区更需要培养“活雷锋”。

三个和尚的故事 篇4

在以前,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历史的轮转,不是靠个人,而是靠集体的力量。就连动物界,小巧玲珑的食人鱼之所以能猎食几吨的庞然大物,忽微的蚂蚁能逃离洪水火灾,靠的也都是“团队精神”。而现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余力去说一句现代的语言“我的地盘,听我的”吗?团队就像是一个凸透镜,她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她是一个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影响到更远的地方。

智慧、阅历和经验都让我们无法忽视“团队精神”。而且,现在的网络游戏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团结合作。由此可见,团结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你非要显示自己的才能(我就是这种人 ^_^),也只有在团结中展现。一个不懂得团结的人,是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的。虽然世界如此大,但是,她是不会给‘不懂团结’的人生的余地的!

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因为,只有团结合作,你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只有你拥有了团结这种高尚的情怀,才能说:你正在走向文明。

没错。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爱迪生因电灯而流芳,离不开全身土灰的工人。

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篇5

篇一:HR眼里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

HR眼里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

从前,在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没水了,便挑水,给观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跳线,总算平息了**.不久后,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杨柳也谢了,最后风干物燥,老鼠横行,引起了一场大火,三人奋力救火.**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人尽皆知,人们从中得到了启迪,从许多方面引发了不少的思考。如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分析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呢?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告诉我们:“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如果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三个和尚没有敬业精神的话,那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长老的失职,他没有起到一个管理者应该起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是合法利己的。所谓“合法利己”就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去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在此同时,也给别人带来收益和满足。但我们并不排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人会 “损人利己”,也会有一些人“无私奉献”。这三种人的数量是呈正态分布的,中间多,两头少,如图表一所示。所以如何激发“合法利己”人群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前面我们说过:“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如果年老的长老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只念阿弥陀佛”的话,也就不会造成没水喝的局面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管理者应该从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两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讨论规范化管理

第一,将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举出来,如挑水,洗衣服,砍柴、做饭、扫地、接待客人、念经等等,然后,规定值日制度,规定每人多长时间轮换一次挑水。这相当于进行目标管理。

第二,规定每天必须挑水多少担,为了防止有人在挑水时投机取巧(比如说,用比原来更小的桶去挑水,或者每次只挑半担水),要对挑水桶的大小作出规定,并且为了在检查时不会发生争议,必须规定水桶中的水离桶沿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公分。而且不只是挑水,其他事情如做饭、扫地等也有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相当于做工作分析,写工作说明书。

第三,在建立了这样的制度后,就必须对所有负责某件事的和尚进行检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表现优秀者可以放假去山下玩。这相当于薪酬福利和绩效考核。/ 7

各组织内人员的管理和长老对和尚的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必须在组织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淘汰,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虽然惰性、逃避责任等都是人性弱点的表现,但如果组织将合法利己作为主流价值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员工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努力工作。因此,如果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员工也完全按照其要求做了,就应该使其得到相应的薪酬福利,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可得到承诺的奖励和

晋升等等。具体做法是进行“工作分析”(或称岗位分析、职位分析),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说明书”,起到明确工作职责的作用,也为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再来讨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出宽松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组织气氛,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给予职工相对的公平待遇,使组织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员工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土壤。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而它的实质在于“把人当人看”,组织对员工表示出极大的尊重。

回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如果和尚们的管理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体恤下属,处处以身作则,还经常和大小和尚们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过问他们的习武练功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和尚的个人特长和优点,人尽其才,公平合理地调解和尚之中的矛盾等等,使大家愉快地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这样的话,我相信大家就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而不会为挑水的事情斤斤计较了。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效用了。在一个组织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信任和尊重员工

世界著名的跨国集团阿姆斯北,在97年的历程中,从几个人的作坊发展到国际性的知名制造商,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人性化的管理风格。公司年仅三十多岁的新一代领导人大卫总裁说:“你对员工的态度不是信任就是不信任,如果你要信任他们,就不必将收银机上锁,不需要打卡钟和大批管理员,如果你不信任他们,干脆把他们开除。”他的这段话表示出对员工的极大的尊重。我想任何工作在这种环境中的人都会得到很高程度的心理满足。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当别人给予他尊重与信任,他难道会自己打破这一现状,证明自己是不值得尊重、不值得信任的吗?

第二,人尽其才,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中,一方面是要清楚地识别个体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使他们有一个自由发挥自己才能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是可以对员工的需要(按照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可分为意向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最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诱因,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企业也因此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三,管理者与员工经常有面对面的沟通

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和个人魅力的前提下,还必须和员工保持经常性的真诚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增进理解,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私下交谈远比公开演说更为重要。与员工们随便聊天,能使管理者获得员工的更细微更隐蔽的感觉和想法,通过个人接触能比用任何其它方式更能赢得下属的忠诚,因为员工从中感到了平等及自我价值。因此,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是做不好人性化管理的。/ 7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但要重视传统的规范管理,更需要实行管理创新,引进人性化管理,使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二:三个和尚的管理故事

请看寓言: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 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 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 N 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 7 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脑残,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他妈的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总司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篇三: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另外还专门花大价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的神父来寺庙传授。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只留下两个屁就走了,一个屁是BPR,一个屁是ERP。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中心”负责后勤,再成立专门的“念经营业部”和“烧香管理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个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也任命了部门主持、部门副主持和部门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数量也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

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和水井数量/ 7 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以及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套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规划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是不准确,并且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部牵头召开了 N 次“关于减少开会次数的会”,并下达了 N 次“关于减少下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和机构改革研究院等部门。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召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进行手工统计和填写报

表,来给“系统”打工。于是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 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是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是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是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是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SB,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小和尚念经的幼儿故事范文 篇6

南无 阿弥 托佛

南无 阿弥 托佛

这时,油菜田里有一只小兔子冲他叫道:

“小和尚,小和尚!”

“什么事?”

“过来和我一块儿玩吧!”

于是,小和尚停下脚步,和小兔子一起玩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大叫道:

“糟了!经文全忘了!”

“那好办。我来教你。你就说:‘对面的小路上,牡丹花开了’。”

小和尚来到了施主家里。他按照小兔子教给他的,念道:

对面的小路上 牡丹花开了 花开了 花开了 牡丹花开了

对面的小路上 牡丹花开了 花开了 花开了 牡丹花开了

听经文的人们吃惊得直眨巴眼睛。终于,大家忍不住嗤嗤笑出声来。大家还从没听过这么好玩的经文呢。

小和尚念完之后,施主家的主人装出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说:

“您辛苦了。”

然后,给了小和尚一些豆沙包。

小和尚接过豆沙包装到自己衣袖口袋里,对主人说:

“谢谢您的款待。”

小和尚原路返回,他找到小兔子,并把豆沙包分给了它一半。他们边吃边走,好开心呀!

小故事有大智慧:

上一篇:经典的性情语录下一篇:八年级物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