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这种农村发展的趋向也将我们带入了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主题,我们将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地区选择在呼和浩特市毫沁营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调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所以我们的第二项任务就是访问当地村民的收入情况,经过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实施,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小康水平。生活富足,村容整洁,乡村文明。毫沁营村贯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为党制定下一步方针政策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党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所以我们首先实地勘察了当地的工业化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情况。经过我们几天的观察发现,当地的零售业、餐饮业以及旅游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村长也表态将继续推经城镇化建设,并着力打造工业产业。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优势为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条件。经过我们的调查许多有识之士已将草原旅游进行的如火如荼。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此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的具体活动情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现在毫沁营村的经济活动大体包括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各种传统产业的设立,更多的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农民收入也在这些产业的实施中逐年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村委会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上花了大力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眼中的毫沁营村村民形象是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的合格公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村子里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毫沁营村里鼓励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并有一些奖励政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基本得到了满足。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这许多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毫沁营村的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让每个农村面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个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在毫沁营村也出现了下列问题。
1、劳动力的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象无工不富。这样使得劳动力流失。对本村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2、重工商轻农业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则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每个方面都要重视,所以我们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
3、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国家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此次三下乡活动让我的阅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让我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建设成果有了充分的了解。
于春辉
关键词:新农村,结构调整,机遇
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笔者近期到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和伊犁市、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余庆县、河北省南皮县和黄骅市等一些在农牧业发展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就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分拥护,热情很高,行动迅速,已经纷纷进入自觉自愿自主的规划、设计、试点阶段,总体来看,开局形势良好。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不是新农村建设自身或地方政府所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国家破除城乡界限,统筹解决,否则国家的全局利益与地方的局部利益很难统一起来。比如农村水、电、气、路的建设,沼气池、水窖的建设,改厕、改圈、改房的建设等等。能否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大的区域生态和适宜产业尚未定位的情况下,是“就汤下面”,还是“另谋出路”;国家和金融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如何进行监控;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是顺势吸引他们进城定居,还是沿用已往“农村不断根,城市不开门”离土不离乡的老思路老政策;村庄的合并涉及土地承包权的发包主体和合同合法性的延续问题,涉及农作半径是否方便合理的问题,涉及宅基地和新旧房产的做价和投资问题,等等。这些大的政策如果不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难以持续,最终变成不了了之的一场运动。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首先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目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搞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一点,还是让农村更加适应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总体格局;是让农民就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还是城乡统筹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放等等。调研基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本文先从一个比较典型的村镇个案入手,同时比较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文献,以求对类似区域面上的情况给予印证。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
在山西省的大同市,我们调查了浑源县的沙屹坨镇及镇属的几个村。浑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纯收入2005年只有1800多元。沙屹坨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这还要低200元左右。沙屹坨镇的行政辖区面积达到174平方公里,是合并另外一个乡之后的面积。在册户籍人口2万多。全镇辖行政村23个,自然村32个。辖区2/3面积是山地,其余为缓坡川地,人均耕地2亩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马铃薯、油菜。农民经济收入2/3来源于农牧业,30%以上来源于外出打工,本地乡镇企业几乎没有。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数量的1/3以上,有的村已经超过一半。当地干部反映,七、八年前,该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还不是很多,这几年一下子就多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太低,种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还抵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现在年轻人光在家种地,连媳妇也找不上,人家也看不起,说是没本事。村干部认为,现在再要想组织较多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是不可能,但已经不大容易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全国2749个村的问卷调查,其中74.3%的村民认为,再加大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这一判断大大修正了以前我们对农村劳动力尚有较大过剩的判断。
分析起来道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城市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纯采用“捞大鱼式”的吸收方式,留下老弱劳动力,因此是否剩余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农村劳动力的总量来计算。如果仅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上看,就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应当说还有相当的剩余,比如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这一数量大约有1.5亿左右。但事实上,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农村社区生活,使得农业生产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社会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不对称现象,或者说从生产技术水平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但从农村生活角度计算,劳动力甚至是不足的。这是相关数据出现重大偏差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群体。当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达到近于极限的时候,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甚至农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将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见表1)。
表1中出现严重萎缩的村庄,占到全镇村庄的1/4左右。就浑源全县的情况来看,全县行政村315个,自然村500多个,根据县里的摸底调查,其中40%的自然村出现萎缩,山区村庄出现萎缩的比例高达60%。传统农村社区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下,资源要素会同时相应发生重组,但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安排下,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人力三大经济要素难以优化重组。
三、农业生产已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调查中,我们对沙圪坨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做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其结果值得深思。
沙圪坨村有6600亩耕地,这几年退耕还林600亩,现人均耕地2.5亩,只有一季产量,正常年景平均亩产600多斤。结构上玉米产量占80%,玉米产量的80%均出售,其他是山药、谷黍和豆类。以玉米的投入产出为例,2005年粮贩的收购价只有每斤0.5元,(当地粮站只出价每斤0.48元),而当年的生产资料比2003年以前,平均上涨30%到50%,仅化肥一项,平均亩成本上升30元。按当地每亩800斤的玉米产量,总收入400元。总收入中,不算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每亩的各项成本加总为160元左右,纯收入240元。当年每亩的粮食直补是5元,合计每亩的纯收入是245元。再按人均2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计算,人均种粮的年纯收入为490元,尚达不到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638元的标准(现已调整到每年人均纯收入900多元)。当地农民的家庭牧业收入,主要靠养猪和羊,一般卖出一猪或一羊,其纯收入与种一亩粮食差不多。每户一年大体可以卖出5到6头猪和羊,纯收入有1500元左右,平均每人(按四口计算)375元,加上粮食的收入达到865元。如果再加上秸秆,一些与农相关的副业收入,大约人均从农牧业中所得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概念大致与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概念相当,但农民自身的纯收入要与农牧业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相挂钩,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工人。广义来说,城市工业再生产过程是资本所有者的事情。也就是说,农民有纯收入并不等于农业处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或能够进行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即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包括人与家庭的最基本的消费支出,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的再生产过程”。这事实上也是测度农业生产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
调查中我们也比较详细地计算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我们以户(四口之家)按偏低的标准计算,每年主要的生活费用是:饮食3200元(实调人均年需要1000元左右),穿戴500元(实调人均需要250元左右),杂用500元(实调人均150元左右),教育500元(实调,高中两学期需要5000元,初中1000元,小学200到300元),电费200元,医疗500元,取暖户均要3吨煤,每吨350元,共1050元(煤价几年前每吨只有150元),通讯费200元(实调需要400元,此费用因全村几乎户户都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50%的家庭有坐机电话,有手机的户大约占1%多一点),这样总算下来,人均年生活费用支出为1537.5元。另外,农村娶亲、盖房这两件大的开销因为不是年年、户户发生,我们没有计入(娶亲一般要8万元,盖房按60平米算,要3万元)。也就是说,仅靠农牧业的人均1000多元的纯收入,连农牧业的简单再生产也维持不了,实际费用低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幅度高达35%以上。这部分费用当地农民完全是靠出外打工的收入弥补的,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带有普遍性。这部分流入农村的资金,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全国每年大约不低于5000到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粮食产量总的市场价值。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对非农收入和城市工资流入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城镇流入的货币依存度不会低于50%。也就是说粮食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加生活资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农民打工的工资来支付。粮食自身的投入产出形成不了完整的再生产循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如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判断与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襄樊市的调查完全一致。湖北省是我国的主产粮区之一,当时农民对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反映极为强烈。通过调查测算我们发现,以粮食为主的产粮地区,只要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卖粮食来获得,其负担就必然要侵害维持其自身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消费”。当时全国的农民负担率大约不超过8%,发达地区甚至不到2%,但粮食主产区却高达15%以上。这是当时粮食主产区农民“真穷、真苦、真危险”的基本原因。
四、农村社区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即过去动员农民搬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强行搬了,也可能出现反弹。但我们所到的比较贫困特别是山区的一些自然村,由于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连简单的基本生活也难于维持。所到的几个山村,农民听说我们是调查新农村建设来的,几乎都急切的要求搬迁下山、下川。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人就医难,孩子就学难,吃水难,下地干活难。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石头岭的一户老太太,已经双目失明,出门都很危险,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就只能靠儿媳妇挑水、做饭。这个村每年都有100多天断水,要到几里地以外去挑。但这部分人口搬下来没有地可分;盖房也好,买房也好,先要改户口,否则宅基地不好批,手续不好办。人们都说农民进城难,事实上,农民转村更难。现在山里有不少家庭实在过不下去,已经搬下来不少人家,租川下条件较好的村里的房子住,租外出人家的地种。像沙圪坨村就有1000多亩地是租给外村人在种,占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6左右,租金一般是每年每亩50元。沙圪坨村是当地镇所在地,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大村,但留下的少数青壮年劳动力,也无心在这样残缺的社区中生活。从村貌上看,该村典型的特征是,村庄中间几乎都是几十年以前的老旧房屋,其中至少有100多户长年无人居住,多数是只有老年人居住。村镇干部们反映,他们也想把村容村貌改造一下,但村子中间的房屋再破旧,即使没人居住,但外出的人并没有卖,产权还是人家的,户口也还是这里的,我们不好办。
五、新农村建设切中时弊
调研中我们从表层直观看到的问题主要有: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长期不归,留守学龄儿童大量外出就学,或准辍学;大量妇女单身支撑家庭生活、生产;本地学校低效、低质运行(有些课程无师任教,特别是英语),导致学生未来升学困难;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老人长期卧床不起,丧失了日常担水做饭的生活自理能力,说是靠家庭养老,但家庭的时空分解,养从何来?);家庭生活长期分裂,子不照看父母,夫不关照妻儿,出现大量所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现象,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据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有关调查报告:目前农村大面积的“单亲化”导致的留守妇女总量,大约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省的随州、京山、英山三地的22所中小学校280余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出现难教育、成绩差、品德差了、心里问题较大几项,分别占到问卷比例的87.4%、78.6%、74.8%、65.9%。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报告指出,目前农村中的“农活、老人、孩子”已经形成了农民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这导致农村出现离婚率、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妇女儿童精神伤害事件、家庭财产遭受侵害事件,均呈迅速上升态势)。与家庭组织的脱离,加之社会组织的排斥,将在我国城乡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具有反社会心态的年轻群体。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中,党群组织关系出现分化(沙圪坨镇第六届与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比较,第六届村委会主任中的非党员人数只有5名,占21.7%,第七届则上升到10名,占43.5%),官民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和封闭;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形,导致农村大量迷信、邪教、帮会和黑恶势力的轻易进入。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占地面积大,可获利的各种软硬资源很多,如果在农村的转型期,不管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控制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农村就有可能成为家族和帮会势力控制的天下。
历史上,中国传统农村社区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下,事实上是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整合和重组。那时的城乡人口迁徙自由,农村社区可进可出。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公有制打断了传统农村社区自我调节与重组的社区功能。不仅城乡之间迁徙不自由,而且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也不自由。目前我国在人口迁徙和社会保障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保覆盖面也只有44%左右,而且水平很低,农村社保还只是在试点,将来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实践结果),这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今天我们采用‘行政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办法来考虑和设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本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总体制度安排不变的前提下,也只好如此,但处理得当的话,也是顺势调整城乡关系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目前,在政界和学界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必大拆大建,可以就地建设解决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大拆大建,并乡并村。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存在严重偏差。这次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已往历次的农村发展实践,其基本主线首先不应当是农村的普遍硬件建设,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全面的城乡关系调整,全面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全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调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基本标志。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关联度”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行政控制成本也只能走规模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人口居住在空间上相对越集中,范围越小,行政控制成本越低,越有效。相反,如果我们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分散居住的公共关联度,另一方面又不断减弱农村基层的控制力度,其结果有可能不断的加剧农村基层的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果恰恰是不断地加大行政控制的成本。新农村建设实际给我们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则“国泰民安”,解决不好,则“民怨沸腾”。企图把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留在农村,把经济增长的利润捞到城市的改革发展思路是难以持续的。
六、政策建议
1、调整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新农村建设要首先从制度变革的思路着手,而不是先从硬件建设上着手;第二,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城乡统筹、互动、双赢,而不是只从农村自身寻求出路;第三,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政策上寻求如何疏导的方案,而不是堵塞的办法;第四、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步骤上,应当提倡农民的举家迁移,保护农民家庭和新市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更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也更便于解决和处理农村和城镇的问题。
2、尽快理顺城乡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公平交往关系。
目前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土地产权、人口迁徙、融资的自主权、国家经济安全成本的承担主体等几个方面的公平问题。比如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全体国民的大政策,但其土地的机会成本却要由农民来承担;再如,城市工业生产中的社会保障属于“人力折旧”的成本范畴,本应包含在农民工的工资中,而现在却是包含在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权中,即社保留在了农村,利税留在了城市。应尽早清理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立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房产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等。
3、改变城市用工制度。
可以考虑制定打开城门的方案,对自愿留住城镇的农民,只要在原住地注销户口,均可申领城镇的户籍。打开城门是为农民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迁移准备条件,目的是维护以家庭为细胞的基本社会结构,使城乡两大社会体系均保持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4、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社保、医保制度。
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凡领有该城镇的户口,均自动进入城镇社保、医保体系。按照城镇职工就业年龄,从18周岁起算到55周岁计入工龄。退休金、医保资金,国家从土地、国资改制变现、财政等几大渠道逐年按比例补足。
5、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准物权化。
允许农民把承包土地和房产、宅基地向社会出售,以缓解农民进城的资金压力。
6、在城镇周边,规划专门的迁徙农民居住社区。
这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为农民变市民搭建过渡性平台。建议试点与城镇郊区的村委会合作,在集体土地上实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房产的租售价格。
7、村庄社区的空间整合。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党的农村基层委员会、农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农村党支部委员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探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措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农村党组织向群众宣传解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呼声,需要农村党组织及时反映、汇报,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農村区域广大,情况不一,条件各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逐步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全程指导和组织农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才能建设好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要高度重视乡土拔尖人才的培养。乡土拔尖人才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不但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还是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势必会带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农村基层党组织做为基层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上和发展方向上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业潜能。要引导农民群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新农村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的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主要是指把党员干部群众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整体。一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绝大部分都有扎实的作风、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在群众中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二是广大基层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钦佩他们,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
(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疏导作用。
疏导作用是指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做好协商、调解、教育等疏导工作,强化法治观念,规范办事行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
(四)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
桥梁作用主要是指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理解支持、互通有无的纽带和桥梁,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二、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课题组发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下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算”思想,观念陈旧,缺少长远打算,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不强
受务工潮流的影响,大部分有胆识,办法多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的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不强。
(三)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沿袭原来在单纯村委和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方法,其设置模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均与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区位、资源优势,村级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措施和途径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与时俱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以下途径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基层基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健全组织。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二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从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
三是要加强培训。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是要健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带领群众致富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要抓住加
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党员不仅在发展经济上要发挥带头作用,而且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农村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努力推进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农村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加强精神文明建設是重要途径。
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二要努力提高处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要善于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据政策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力军。(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人才支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提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真正把各村的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要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刘文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温州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7,(1).
您好:
我是安阳工学院的学生,我们正在对一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您的回答无谓对错,但希望您认真填写,能反映您的真正的想法就达到我们的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积极配合,您的回答我们会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得时间,请您了解。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政治面貌:(单选)
A中共党员B 共青团员C民主党派D群众
2.文化程度:(单选)
A大专B大学本科C硕士研究生或以上D大专以下
3.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了解多少?(单选)
A很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
4.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目前您认为哪个应该优先解决?
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多选)
5.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
A靠政府项目资金扶持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C靠村民自身努力 D村民和政府 集体努力E靠招商引资F靠国家政策正确引导
6.您认为针对本地特点,最适合进行的生产是:(单选)
A农作物生产B经济作物生产C旅游业D畜牧业E其他副业
7.您目前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多选三项)
A家里有人生病B孩子的教育费用太高C收入没保障D孩子不孝顺E买到假冒伪略的种子、化肥F治安状况不好G社会风气变坏H其它
8.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么:
A重要B不重要C无所谓
9.您加入农村医疗保险没有:
A 有,满意B有,但不满意C没有
10.您对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无信心:
A有信心B没有信心C不好说
11.组建村办集体企业,您最担心的是:(单选)
A村民不齐心B经营亏损C领导干部贪污
对于您所提供的协助,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与详实,请您花一分钟认真核对,看看是否有填错、漏填的地方,谢谢!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农业总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7元,比上年增长11.2%;粮食总产值达到12.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
(二)、农村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41%;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2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新增劳务输出7,400人,新增劳务收入1.1亿元;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农民与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联合,引进高科技农业技术,发展全绿色农业,如**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与部分**镇**村和**镇**村农民联合创办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这个绿莹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村农民***、***等人发起,由**镇**村、**镇**村、**乡**村等70户农民(20,000亩水田)共同组建的集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实体型合作组织,合作实行“六个统一”的规划管理,即:统一加工、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态供应、统一销售。合作社投资50万元(占总股资金30%),农民投资35万元(占总股资金70%)。通过调查了解,在**镇**村,全村有130多户,共560多人口,外出打工人员200多人,人均土地150亩,全年依靠土地总收入7--8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村长***将外出打工户承包田集中起来,依托专业合作社,引进韩国的水稻“二段育秧”技术,集约整合闲臵的土地,统一水稻购种、统一水稻栽培技术、统一管理、按股份统一分配收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投资兴建的大棚进行育苗,两段式育苗,苗秧质量好,分蘖进程快,光和能力强,与普通育苗方式相比,提高了水稻苗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水稻品质好,稳产高产,亩纯增收120元以上。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有***乡和***乡分别依托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造了**农家游示范区,还有***乡***村和***村养殖户己达到500多户。
(三)、农村环境有很大改善。为了全面营造农村新环境,投入资金**亿元建设通村公路***公里,有15个乡镇、54个行政村、174个自然屯受益。
***乡通村公路66.5公里,实现了***乡路村村通。积极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对村镇2300公里的砂石路面全面进行了修整,清理了村边沟16万米,清运垃圾4万平方米,标准化厕所达到70%,开展了绿化,栽植绿化树20万株,多种花卉160万株,种草坪4200平方米。还积极组织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资金276万元,新打机井10眼。农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3%,积极组织实施了康居工程,新农村新建住宅576栋,4.6万平方米,其中样板房80栋,砖瓦化率可达70%。
(四)、民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村目前己全面推进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市共有3.9万户,12.2万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面达40%。同时,全面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投入资金,2,78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农村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全市农民有线电视入户新增5,000多户,入户率达76%,农村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投入资金400万元,新铺设光缆300多公理,宽带己通达100个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93个。
(五)、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建全。积极开展了村级党组织“五个好”标准评选活动,村委会的群众率达85%以上,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土地绿色、计划生育、民政救济等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杜绝了村级新增债务,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六)、农村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己达到20%以上,建立建全了农村治安联防组织,实行了群防群治,防火防盗措施,实现了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存在问题:
(一)、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影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截至2008年底,我市己有14个村完全摆脱了村级债务而且有了一定的存款,但是,仍有140个村负债,债务涉及范围广、额度大、结构复杂,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加上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虽然“三补贴一
减免”给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大幅涨价,影响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民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不足,“一事一议”活动开展难。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建农村公益事业中,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等、靠、要”思想浓厚,按照要求收取的每人12元活动经费更是难上加难。有的行政村领导缺乏凝聚力、号召力,“一事一议”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搞不起来。形成了事难议、钱难筹、事难办等现象。
(四)、村风民风亟待改善。一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二是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在农闲季节农民赌博;部分子女不行孝道,不赡养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
(五)、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有的乡村求建新村而忽视老村改造,重新房建设而不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垃圾、粪便和废弃的农药瓶,乱堆、乱放,在改造猪圈、牛栏、厕所、柴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六)、农村土地纠纷问题有时还比较突出。由于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地积极性,加上一、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较多,由此引发了一些农村土地纠纷,造成农民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数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七)、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增加村级资金积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的战略升级,全力推进兴畜富民战略,加快养殖业基础规模扩张;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扩大务工收入;全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彻底清理村级债权债务,运用法律手段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二)、抓好农村基础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和家机化建设,以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引进大中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综合水平;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实现宽带村村通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三)、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农村环境建设。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坚持以房为基,以路为纲,以水为本,以新兴能源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农民自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五)、着力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肋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推广裴德镇德兴村“水稻两段育苗”技术,二是继续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场乡共建生态示范基地,如华香肉联深加厂、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三合公司等,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专项资金,继续实施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加强设施建设。在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强支持农田和水利,农村安全用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
(六)、抓好农村体制与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充分调动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全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班级:电子商务101 姓名:杨华森
摘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建立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但农民减负增收问题、农产品价格问题和农村土地改制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难题,因此农村是我们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让其为农村、为教育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新农村 建设
实践证明,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正确结合,是保证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是克服大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有效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服务两个根本问题教育的重要措施。这个暑假,我为了更深刻的了解社会、走入社会,与家乡多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一起组织了以“关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
在活动期间,我们进行了许多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我们自身素质提高的活动:在了解当地情况,就在贯彻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的过程中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进行了调研;参观乡镇企业,为其献计献策,并就乡镇企业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进行调研;调查农村经济现状,找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依据;深入调研各村,开展社会调查,为党中央、国务院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添砖加瓦;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交流会,对基层政府部门和党员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农村政策宣讲、农村技能培训,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提供了窗口;现身说法传经验,当场为老百姓解答疑难问题;为贫困中小学生传经送宝,开办暑假学习补课班和扫盲班,捐赠书籍、衣物等。
一、此次实践活动的成果
1、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发动当地党员干部在实际活动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增强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性。
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和生命之魂。[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最终要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2]此次教育活动对于我们这些新时期大学生党团员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如何使农村党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也是农村党建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时逢城市基层、乡镇机关与高校同时开展第二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之际,此次大学生党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共产党员应该一马当先。农村党员缺乏理论知识和党性修养,实践能力较强,而大学生党员具有
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党性修养,却缺乏实践能力,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这便是我们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先进性自我教育,这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需要,也对开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局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党员们用事实证明,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党团员们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工农,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丰富的感性材料。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增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数十个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参考题也直接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学们的思维的作用,避免了以往的无序状态。这次社会实践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农村经济”为主题,以“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为宗旨,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无论对服务当地还是大学生个人,都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和巨大贡献。
2、求真务实,从感知实践向参与实践发展
以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表现为访谈、社会调查,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感知社会,通过观察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感知和对农民的了解。此次实践活动不仅通过参观考察等来感知社会实践,而且更多的是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做贡献”,在“做贡献”中“受教育”。基层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农民等社会阶层的广泛接触,耳闻目睹了书本上所见不到的东西,使同学们对国情、省情有了超出感性的理性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懂得了中国国情、省情,也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农村和谐发展对国家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了治国的艰难。
3、注重思想进步,全面提高素质,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增进大学生同劳动人民的感情,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在继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习、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中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社会实践的目的也是为育人,这是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省情和国情,增加了感性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意义
1、这次我们对于如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也有其深层次的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给出的和谐社会的定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农村和谐社会,就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相和谐,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与需要的实现相和谐,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农”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简称,从近况看,“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领导人言之凿凿把它视为重
中之重,为政之首;媒体则把它作为重大题材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由此也足见“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中国的“三农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上的重大问题,中国有9亿农业人口,如何解决好9亿农民的衣食住行,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对于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建立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3]但农民减负增收问题、农产品价格问题和农村土地改制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难题,因此农村是我们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让其为农村、为教育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一直受到我们特别的关注,通过这期调查,我们再次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农业、农村、农民之中,发挥了大学生的智力优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出来,积极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献计献策,用自己的智慧和责任为推动构建和谐农村尽了一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 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 提升生活质量,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 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小觑。CO2排放量愈来愈大,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生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量。为此, 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服务团走访了岱山县, 采访了相关领导和群众, 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讨论[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 制定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重大举措, 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为岱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形成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国家明令禁止的烈性农药并没有从源头上完全禁止, 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 厂家商家有利可图, 农户使用方便, 所以屡禁不止。因此使用这类农药后, 经暴雨冲刷, 必定形成大面积污染。可是由于见效快, 价格低, 再加上市场管理监督不严, 导致这些农药屡禁不止。超过国家标准滥用化学肥料, 造成土地砂化, 农产品质量下降, 由于农民的专业知识有限, 对科学的使用化学肥料的认识不够, 因此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 随着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 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空中、水上、树梢、地里随处可见, 因农村的承受能力脆弱, 处理污染消化能力太小。
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利用,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这是由于农村人民的长期生活习惯, 还有对科学的认识不够所造成, 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经济力量不足, 难以承担农村改造的费用等原因所致。
(3) 农业作物的秸秆无法处理逐渐成为一大新的污染源, 退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推到河里污染水源, 由于制造沼气投资大、费工多, 因此缺乏有效管理。小砖窑既耗土地, 同时烟尘污染又大, 破坏农用耕地, 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农村小沟小河淤积和漂浮物蔓延滋长增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乡村缺乏财力治理, 农村环境恶化, 已经出现河流滚滚, 却饮用水短缺的尴尬现象。因城镇产业转移,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些污染企业进入农村, 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农村改造饮水大都是本地处理经营售出, 饮用水质难以保证达标, 水中农药化肥的残留 成分较多[3]。
据岱山县“农办”2010年7月14日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09年12月, 在岱山地区建造了集中池24 532m3, 加上分散的小池5 054m3, 在岱山的农村地区建造了大面积的污水处理池。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岱山县投资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计划投资4 850万元, 投资期限从2007~2020年。至2009年底, 新区管道入户数近1 500户, 目前为止, 使用天然气的用户已达300多户, 占已入住户数10%以上, 管道296 348m。
2005年, 岱山动工建设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衢山风力发电场, 总投资4.2亿元。2008年10月, 一期工程全部建成, 48台机组投入运行。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年利用小时数约为2 200h, 年平均发电量可达9 000万kW·h[2]。
1996年, 岱山县开始参与潮流能发电研究开发, 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进行“70kW潮流实验电站”项目。2002年4月份, 装机容量70kW的中国第一座潮流实验电站在岱山县龟山水道建成。2010年, 浙江省首家潮流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岱山落户[5]。这些都说明岱山县在“低碳生活”的快速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改善卫生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4.1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4.1.1 合并处理
在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中, 同时规划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方, 则应将居住区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 可补充工业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时的营养源, 提高处理效果, 亦可降低投资, 提高管理水平, 确保达标排放。
4.1.2 与灌溉相结合
在缺水少雨和蔬菜生产地区,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灌溉渠或调蓄塘, 供农灌、浇菜用。
4.1.3 与生物氧化塘相结合
居住区附近有一定面积水塘,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水塘, 水塘再选栽沉底和浮水植物, 并放养适当的鱼、河蚌、螺蛳。
4.1.4 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一体化
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二级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 (或仅人工湿地) 建在水塘边, 将水塘边坡改造为人工湿地床, 形成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系统, 既节约用地, 又充分利用地形, 有利于污水净化流程布置。
4.1.5 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或分建
在居住区绿化面积大, 又适宜布置人工湿地, 则将一、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 选用观赏植物, 使人工湿地成为居住区一景;如居住区绿化地小, 不宜布置人工湿地, 可将一级厌氧发酵池建在住户宅旁,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建在居住区附近洼地、荒地上。可在人工湿地床上选栽经济性水生植物。一级厌氧发酵池要尽量建在住户宅附近, 这样泥砂和悬浮物被截留下, 排水管道不易堵塞, 管坡可降低, 管径可小点。
4.1.6 因地制宜改造化粪池
旧村庄扩建中, 原有化粪池尽可能利用, 可直接建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相对集中几户合建一组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床, 或者分建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集中异地建;附近有养殖场, 建净化沼气池, 亦可将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4]。
4.2 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
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的改厕工作, 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有效地预防疾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 传播3大类约100多种疾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粪便不作处理直接排放, 还会污染环境和水源等。改厕率达到70%时, 可以减少儿童腹泻发病率36%;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率77%;减少蛔虫感染率29%;减少中、重度营养不良率36%[6]。
4.3 挖掘清洁能源的利用潜力
岱山的龟山水道是世界上潮流能开发利用条件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 其蕴藏的潮流能量是长江三峡的3~4倍。水力发电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 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t, 给缺电、缺能的岱山发展环保能源产业, 将能源经济更好地纳入商业运作提供了新思路[5]。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潮流发电将对弥补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潮流电站对海岛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说,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潮流电站控制房内的电能, 就是由安装在西侧桥墩水下的导流型潮流发电工作平台, 通过可控变攻角水轮机等核心装置与关键技术, 将海洋潮流能高效转换而成的电能。潮流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发生水平流动的动能来制造电能。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估计, 全球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总量达3亿kW[5]。
舟山群岛一带大部分海域潮流流速在2~4m/s之间, 其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占到全国的51%以上, 其蕴藏着的能源堪称“海量”[5]。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一类地区, 岛上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高于风力发电建设标准, 开发利用价值高, 此地理位置又毗邻全国电力最紧缺的长三角城市群, 风力发电市场优势明显。通过海底电缆把电力输送到华东地区大电网, 将缓解浙江电力紧缺状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岱山县共投入资金7 853.06万元, 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要:以浙江省岱山县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论视角出发, 采用实地研究、采访、调查等方法, 对环境卫生的微观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系统论视角:一个典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意义[J].农村经济问题, 2009 (4) :31~32.
[2]岱山县人民政府.岱山县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规划[R].岱山:岱山县人民政府, 2008.
[3]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聚焦“三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姓 名:学 号:专 业:层 次:入学时间:试点单位:调查单位:调查时间: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张 彩 洪
农村行政管理 专 科 年 秋 季
綦江电大工作站 东皇镇各村 年9——10月
0 1***4
2012013
关于东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提纲
调查目的:了解东皇镇各村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主
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和几点 建议。
调查对象: 东皇镇扶龙、大田等15个村
调查时间: 2013年9月12日—2013年9月30日 调查方式: 走访座谈方式
一、基本情况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2、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4、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5、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2、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4、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5、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
关于东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学员:张彩洪
为深入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9月10日—25日,根据綦江电大安排,我和几个电大学员深入东皇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皇镇现辖23个村,农业人口8500户5.9万人,农村劳动力4.9万人。全镇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万亩,林地1万亩。近年来,随着各级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2年全镇GDP总量13.8亿元,增长32%,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增长8%。全镇粮豆薯总产2.5万吨,粮食单产46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5%。普通蔬菜大棚165个,面积200亩,年产蔬菜16.3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6500万元,比上年增
长5%。2012年向市内外输出劳动力8000人(次),创收75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增收入5375元,增长12.7。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12年化解债务13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硬化道路1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今年,全镇参合农民达5.6万人,参合率95%,共筹集资金54万元,2005年共为377名农民报销了住院补助金,补助费用达10万元;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市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镇73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200多名干部平均年龄为39岁,大专以上文化11名,高中、中专36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东皇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
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偏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胶西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胶西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各级下拨的转移支付勉强能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
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5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东皇镇农村总体上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
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胶西镇来讲,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庄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05-24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10-0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10-30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12-03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12-0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27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关于“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调研问卷11-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