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1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问题的设计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张, 教师往往只注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 教师大包大揽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 教学工具由粉笔、黑板组成, 教师忽略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是凭借想象力被动地学习动态的、抽象的知识点。

2.注重讲练结合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一般先是教师讲, 然后空出时间叫学生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 教师却忽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只有学生亲自思考学到的知识点才会记熟,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不深。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1.设计开放性问题, 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会知识点

教师在讲述知识点时,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过去讲一个知识点, 做一道练习题的教学模式,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并获取知识点, 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述双曲线这一知识点时, 对于解方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请问同学们这个方程是双曲线方程吗?如果学生回答是。教师可以设问:一定是吗?没有限制条件吗?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 开发他们的思维空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回答的内容, 在探讨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总结, 概括知识点, 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主体功能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整节数学课在学生的思考、讨论以及动笔的过程中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a29

2.在讲述知识点前, 通过有趣的问题设计开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述等比数列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然后再讲述等比数列的概念、公式、题目等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 然后将白纸对折32下, 请问此时白纸的厚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拿出一张白纸不停地对折, 一边回答:“5厘米, 10厘米, 课桌一样高, 楼房一般高……”当教师说会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时, 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会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为什么那么高。教师便可以此问题为切入点, 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以及本题的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关注知识点, 真正地实现快快乐乐学习。

3.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启发性问题

课堂问题的设计在精不在多,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深入研究各个知识点的联系, 从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 从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例如, 教师在讲述椭圆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时, 首先让学生用细绳、图钉在纸上画出椭圆, 在图形结合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学生自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概念。

问题1:在纸上作图是为了说明什么?

问题2:如果绳子的长度不变, 改变图钉之间的距离, 那么椭圆将会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图钉合二为一, 会画出什么图形?再请同学们将图钉之间的距离调到和绳长一般长, 会画出什么图形?如果两个图钉是固定不变的, 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能否画出图形呢?

问题3:通过以上作图实践, 同学们是否可以得出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4.通过设计问题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数学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因此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问题意识。教师应设计问题串, 引导学生生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教师在讲述“二面角”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来导入。 (1) 平面几何中“角”是如何定义的? (2) 角有大小吗?又是如何定义的? (3) 在立体几何中已经学习了哪些角? (4) 它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确定的呢?通过问题串的设计, 为学生指明一条研究角的清晰思路, 这个难点就会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了。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实验课程

高中化学是一门通过实验验证原理的课程,因此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会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然而,在其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有效改善或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下文将就此展开细述。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1.实验设施不完备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建设有化学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但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并非为开展教学而设,其初衷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所以平时很少开放用于教学,相关化学课堂实验课程也都由教师演示实验,或是使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静坐观望,并无获得亲手参与实验过程的机会。由此可知,在如此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所开展的,其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实验过程欠妥当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会出现很多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比如,一些实验中会用到强酸强碱强腐蚀性的试剂,一旦出现意外,不小心操作将试剂滴落到皮肤上甚至溅到眼睛里,人体会因此受到严重伤害。还有部分实验,操作不当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如,使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在点燃氢气之前如果没有进行纯度检验,而是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瓶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子后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化学实验的进行必须格外谨慎,即便是试剂量的大小、可燃性气体的纯度等,都应纳入严格检验范围之内。

3.实验结果有误差

化学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难免由于各种不定因素、不可控因素而出现偏差,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现象异常、实验结果有误差的现象,换言之,如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都是实验误差所致。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彻底解决这类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将会造成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失衡,留下知识盲点,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且影响化学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实验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单一“复习提问”的导入方式,以名人名言、化学实验、视听媒体、游戏竞赛等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开启学习之门的金钥匙,因此,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课导入一定要“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使他们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将他们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如,在教学“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如下材料:表面积大体相同的镁条、铁片、锡箔,盐酸(3mol/L),盐酸(5mol/L),碳酸钙粉末,块状碳酸钙等放入仪器内进行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的变化和反应速度等。将实验过程直接呈现,通常能够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质疑,由此便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推动其自主寻找答案,实现化学知识的内化。

2.改善化学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

校方应积极开发实验室,并优化各种基础设施设备,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够结合实验实践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必须制订相关守则,严格要求师生遵守。由此一来,在教师指导下合理利用实验室完成化学知识的实践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完成验证化学理论的机会,其化学学习效果必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规范管理化学实验步骤和设备

即教师应规范实验步骤,严格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准确、合理地选择实验设备与试剂或可燃性气体、有毒气体等,同时,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室内通风和气体纯度检验。此外,为确保人身安全,针对部分高危的化学实验,应改为多媒体演示来替代课堂实验。至于实验现象不明确、结果有误差的实验问题的解决,应严格按照教材指定的规格来选择实验仪器与设备,尽量避免选择替代品,或是质量差的实验仪器,最优化实验仪器与设备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现象的明显性。

以上分析了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从而更有效、更安全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切实发挥化学实验的真正作用,进一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成坤.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变革[J].化学教育,2005(07).

[2]申玢彦.对高中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湖南教育:下,2010(06).

[3]周鑫荣.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学生实验开设的现状调查[J].化学教育,2009(02).

[4]江龙群.浅析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难[J].数理化学习,2011(03).

高中物理实验中电表读数问题探讨 篇3

高中物理实验中电表读数问题探讨

作者:林明华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2年第10期

摘要:测量记录的原始实验数据应客观反映测量的准确性,对刻度尺类的读数大家很容易把握,但对电表读数究竟该如何读的问题却存在争议,而且争论了这么多年还没能达成共识,至今仍争论不断。本文根据电表的特点再谈谈个人的看法,提出让更多教师认可的读数方法。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电表读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4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更新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理念,加强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认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谈点体会.

一、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内容

1.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高中化学教学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相同,从化学知识、方法以及技能等方面来体现.同时,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水平以及是否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相互结合.

2.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苏教版的化学知识专题中主要的内容是获得并且应用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第二个单元是食品的有机化合物.而通过对于前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日常所见到的含有有机化合物的食物进行思考,并且对于此类食物是否存有有机化合物加以证明.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现状

1.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识到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意义与重要性,但是依旧有些教师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没有必要在教学评价活动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他们认为教学评价活动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所以,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安排非常不合理.

2.在时间上被限制.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活动上,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开展化学教学评价.有些学生虽然对化学教学持有一些建议和意见,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与评价.还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忽略了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活动,进而导致无法发挥化学教学评价的作用.

3.没有完善化学教学体系.虽然有些教师对于化学教学的评价有一定的重视,而且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化学教学评价活动,但是化学教学评价活动的效果却不容乐观.这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虽然能够开展化学教学评价活动,但是没有建立一个先反馈再评价的体系,所以导致无法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化学教学评价没有了原有的意义,还浪费了时间.

三、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具体措施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更新教师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理念.为了促进教师认识到化学教学评教的意义和重要性,相关部门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评价的理论培训,从而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在理论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要相应转变,要及时完善与创新教学评价的内容,可以让教师接受一些与教学发展相适应的化学教学评价的理论.学校也要意识到培训教师化学教学评价的理论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可以把学校的教学评价活动和其他的专业教学机构相互联系,一起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讲座.这样,教师能够重视化学教学评价,并且积极参加化学教学评价.第二,加强教师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认识.第三,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发展.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及时改正并且探索创新出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应用恰当的化学教学模式.所以,新课程改革对于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新课改前没有“正确使用化学用品”这一单元的学习,但是新课改后却加入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认知的积极态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在使用化学药品时的安全性.所以,相关部门与教师要积极配合,全面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5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体育,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引入高中体育教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顺应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趋势。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识别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教与学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处于传统模式下的说教式授课方式,缺乏问题意识。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而问题教学法正是一种通过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重视,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问题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重视教学准备过程中问题信息的采集和整理。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思考,学生是否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已经具备一定的熟识程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经验,这样能够让教师准备恰当且充分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例如,一些运动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但是自身的技术可能会有些缺乏,他们想在哪些方面提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既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此类问题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且拓展问题,从而实现课前问题信息的充分准备。将这些与“学生兴趣”息息相关的问题融入到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就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化,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2)课前问题的设计。课前问题信息收集整理后,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设计,教师可以参照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两到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一种探索和探究的心态,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态度会更端正。

(3)课中问题的创设与激发。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师从传统的说教者身份向引导者进行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寻找答案的指路人,从而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练习,发现一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一些体育的操作性知识和内容。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并且能够鼓励学生,以及合理地引导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

(4)课后问题的总结与交流。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后问题的有效总结和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综述,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既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也适用于这种解决方法等。这一环节,既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完整地回顾,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发现问题意识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在体育教学运用中的相关举措

(1)正确处理体育与德育的关系。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该充分重视德育。问题教学法很好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陶冶美好的情感,进而实现高尚品德培养。可见,体育教学和德育两者能够实现有效结合,德育在高中体育问题中是一个核心要素,它是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2)应用新知识处理问题,反思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法应该重视问题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情境策略激活其相关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3)重形式更重内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形式的重要性是需要关注的,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问题教学法的有效使用,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思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探讨 篇6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洋流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mitlg,简称P B L) ,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問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

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盛启红. 浅析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41-242.

[2]张少华.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138-139.

中学化学教学论教学模式探讨 篇7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对培养未来的化学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在长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模块教学原理、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教学论的学科特性设计的高师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教学论模块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克服传统教学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技能,缩短从教过渡期和适应期,为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输送新型师资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师是影响化学新课程能否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提高广大化学教师理解新课程的能力、驾御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化学教师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于尚未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目的

中学化学教学论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教学理论课程,是高师化学系本、专科生专业必修课,对培养未来的化学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同基础教育新课程相比,这门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体系、还是从教学方式,都已经与化学新课程严重不适应,不匹配。如果仍沿用以前的化学教学论的课程内容,所培养的教师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是落伍的了。因此,更新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内容体系,使师范生尽快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在教育理论和观念上“入门”,在教学技能上“上路”,在教学研究思路上“开阔眼界”,刻不容缓。

二、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思路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主要是从课程的设计着手的。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模块化。在模块教学中,“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组件),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又相联的知识内涵。[1]。“模块教学”的基本精神是突出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原则是围绕培养学生应职能力这个大目标,确定全教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构比例。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联系实际,根据将来应职岗位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比重,并尽可能将实践教学带到实际中去,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不仅具有应职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缩短进入实际工作的适应期。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教学的课程结构由化学教育理论、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构成,均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每一模块形成若干个小模块(专题):化学教育理论模块是由“新课程通识教育”、“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新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中学化学教育研究”、“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专题所构成;化学教育技术模块是由“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分析与试讲”、“中学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设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等专题所构成;实践课程由教育实习、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案例观摩与分析、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试讲、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验设计、教具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构成。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需要三个学期进行,约190学时。

为了解决教材的问题,我们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开发出化学教学论的校本课程。理论部分具体分为十五个单元:即 1.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 2.化学教学的价值观——为全体学生的化学教育 3.化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内容分析——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落实 5.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学会如何学化学 6.化学教学原理与方法——学会如何教化学

7.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是最好的老师

8.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营造一个愉快、和谐、自主的课堂环境 9.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与技能——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10.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1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设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3.化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改革——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14.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怎样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15.中学化学教育研究——新的挑战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分为若干个专题备课,完成教学。

化学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则采用分层次专题训练的方法,由低到高共分为10 个专题进行训练。即:

1.钢笔字、粉笔字练习 2.普通话练习

3.自制教具、绘制实验装置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4.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5.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练习 6.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7.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及改进 8.综合实践活动

9.新课程评价改革与中考题研究 10.实践学习和教育实习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即将走上试教岗位的师范生,他们的特点是缺少教学体验、缺乏教学观念。教学中以模块为主线,根据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化学教育理论、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紧密配合,前后呼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在教学方式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师范生在本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能力(含从教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仅仅靠理论(原理、原则、要领和规则等)的传输和认同是不可靠的,必须靠师范生自身在典型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让他们进行反省认知,在“做”中学,在“悟”中学,并在与学友相互探究、诘难问疑中去学,以达到从自己的体验中(或内化中)使理性认识与实践体验融合统一。本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或情境),利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与榜样教育等形象化途径。结合当前国内外鲜活的化学(或科学)课程改革或教学改革的经验和趋向,用典型教例或案例教学引路,让师范生经受体验、领悟、内化等反省认知的锻炼,引领师范生切实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自身的从教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学生实践把各模块知识综合起来尤为重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增加学生“说课与微型课教学”实践环节,加大教学技能练习。在教学要求方面要求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材,包括内容标准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的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材前后的联系等;说教法,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使用;说学法,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说教学过程,包括导语设计、启发引入、内容讲析、课后小结、作业布置;说板书设计等等。每项内容都要从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说起,达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通过说课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可提高学生施教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模块评价改革

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出勤占总成绩的10%;作业、教案、试讲和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实 践部分)占总成绩的50%。

平时作业、作品上墙、建立学习档案袋,实行档案袋评价、表现活动评价、个性特长评价(大赛成绩和获奖)等综合素质评价。

2.期末考试成绩(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卷面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

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教学试验,从2008年至今已送出六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改革是成功的,培养模式独特,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技能,缩短了从教过渡期和适应期,为中学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输送了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8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发展的内涵是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发展的层次是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发展的机制是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发展的时间是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以下几条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方法:

一、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开学第一堂课,我们一般都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做几个“魔术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白纸显字”等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其次,创设情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笔者在上《探究酸碱中和反应》一课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品€€€€上课铃声一响,有一同学走进教室突然感到胃很不舒服,是胃酸过多引起的。然后让全班同学帮助小品中的同学解决这一困惑。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给她吃胃舒平€€€€氢氧化铝、有的说:吃止酸剂氢氧化镁、有的说:“我听说过一个偏方,用鸡蛋壳洗干净在锅里炒,然后研成粉吃,有的用小苏打、有的用达喜等等。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药品、仪器验证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与盐酸的反应。

设置这一情景的作用:其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引发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景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让学生知道这些药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表达得更清楚或者使用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外,还要认真学习本学科的教学法或学科心理学。

教师的魅力是贯穿整个课堂,是把握住学生精力的一条主线,精力集中了,效率自然就高了。提高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在一朝一夕中锻炼,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举止、语言语音、精神状态、应变能力、板书设计等等方面入手,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丰富的自我,那么,在课堂上,谁还会有时间去理会杂事,这样的课堂,就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化学学习方法。

在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但这一观点立即遭到学生二的反驳: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学生一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学生三说: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四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z最后到PH<7。学生五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学生六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氯化钠还是NaOH。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以下是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的酚酞试液,再逐滴加盐酸,看溶液颜色的变化。

酚酞由 色变 色,滴加盐酸后又变 色。

2、用紫色石蕊试液作指示剂

在盛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再逐滴加氢氧化钠,看颜色变化。石蕊由 色变 色,滴加氢氧化钠后又变 色。

3、用pH试纸

先取氢氧化钠溶液,测pH值,再逐滴加人盐酸,测pH值。

pH值 7,逐滴加盐酸,测pH值 7,最后的pH值 7。

4、根据溶液的温度变化

在一试管中滴入2mL 左右NaOH溶液,插入一支温度计,读数;再滴入2mL左右HCl,振荡,再读数,观察温度变化。

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填“上升”、“下降”)。该反应___(填吸热、放热)

5、根据生成物能否潮解来判断

将1中的溶液加热蒸发,直到大部分水被蒸发掉,待其冷却和结晶。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

蒸发皿中有____ 色___(状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看现象。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比如用pH试纸,但操作时间长,且数据不够准确;根据剩余物能否潮解来判断,蒸发时间太长也不可取;根据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如果浓度太稀或量太少,热量变化也不明显;如果用紫色石蕊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用酚酞作指示剂。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四、恰当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大量动态的、微观的内容,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较慢的化学变化、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工生产流程及一些有危险的实验等。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的模拟,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如讲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而中学化学实验室又没有制取有毒气体的通风橱,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来完成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的实验,这些形象逼真的实验时而停止、时而展现、时而分散、时而组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目了然,无疑促进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大量的信息传输使知识密度加大,课堂节奏加快,例如:在讲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大量的钻石图片,用视频来介绍金刚石、石墨的性质、用途,再让学生结合课本及生活中的经验归纳总结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包含着选择和重组那些适合前后背景和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而不是掌握和始终一致地应用几个一般的教学技能。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说,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有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即建立民主、自由、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这个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和发挥。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个协作平台,如共同设想、探究、实验等,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人格、团队精神、自我价值的体现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法探讨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的难度以及学生掌握难度都比较大,要促进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效果就需要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高中生能够掌握物理知识的相关规律。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打造良好的问题教学氛围

问题教学法是要学生能够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要實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教学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要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轻松,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根据物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将物理问题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结合学生兴趣讲解重点物理内容,使学生对物理教学中的内容和知识有更加深刻和完整的认识。同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追问,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提问,还需要对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追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科学的利用问题开展物理教学,教师应借助于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结合问题对物理问题进行讲解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物理问题探究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设置问题,进而进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对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复习,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能够明确感应电流的大小[1],但是对于电流方向的问题,一些学生对利用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答,利用右手定则就能够明确电流方向,但是也有学生提出疑问了,如果磁场与导体之间并没有产生相对运动,该怎样对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行确定呢?对此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三、利用生活实践进行问题教学

物理知识其实广泛的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物理知识也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以及欲望的提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指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设置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和问题,更好的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单摆》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开展教学,有一位广西人冬天到哈尔滨去游玩,在一家商场中,这位广西人买了一台更精致的摆钟,并且这台摆钟的时间走的很准。但是回到广西的家中后,这位广西人发现不到两天,摆钟的走时就会相差1分多钟,就感觉自己上当了,于是就投诉了消协要求赔偿,但是消协调查发现产品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测,有学生觉得是与地理位置、重力、摆长、温度等因素有关[2],教师再引导,钟摆其实是通过摆钟的周期性进行计时的,为什么不同地方周期会不同呢,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通过这种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提升,愿意积极参与到问题学习中,教学效果会更加凸显。

四、物理实验开展提问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物理知识、概念、现象等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利用物理实验进行问题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强化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亲自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另块橡皮,位置高一些的橡皮初速度小一些,位置低一些的橡皮初速度大一些,然后让学生思考到底应该是哪块橡皮先落地[3]。再如学习《曲线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和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结束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科学的设置问题,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实践以及物理实验等进行物理问题、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物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长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101-102.

[2]陈灿宗.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0:220.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10

一、熟悉可逆电极的构成

这是根据化学反应书写电池表达式的前提和基础。可逆电池均由正级、负极及相应的电解质溶液构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 设计可逆电池之前必须熟记各类可逆电极的构成。可逆电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电极,由金属和金属离子的溶液构成,氢电极、氧电极、卤素电极和汞齐电极等为第一类电极,如; 第二类电极 , 由金属表面覆盖一薄层该金属的难溶盐, 并浸入该难溶盐的负离子溶液中构成,金属氧化物电极也为第二类电极,如;第三类电极 ,又称氧化-还原电极, 由惰性金属插入含有某种离子的不同氧化态的溶液中构成,如

二、几种常见可逆电池的设计

1.氧化-还原型可 逆电池的 设计

对于这类可逆电池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步骤:(1)根据电池中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判明电池符号中的正极和负极;(2)根据电极的类型,书写正极、负极的电极符号;(3)将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用盐桥“||”连接或构成单液电池:如果正负极不共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则用盐桥隔开写成双液电池;如果正负极共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则书写成单液电池。

反应中,Fe2+被氧化形成Fe3+,作负极 ,为第三类电极 ,要用惰性金属Pt作导体,电极符号为Pt|Fe3+(αFe3+),Fe2+(αFe2+);Ag+被还原生成Ag单质,是第一类电极,电极符号为Ag+(αAg+)|Ag(s)。这两个电极不共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故用盐桥隔开,形成双液电池,电池符号为

例2:H2(pH2)+Hg O(s)=Hg(l)+H2O(l)。

该反应虽为氧化还原反应, 但缺少构成可逆电池必不可少的电解质溶液,根据电极类型,无论是构成氢电极还是构成金属氧化物电极都可用到H+的溶液或OH-的溶液。故方程式两边可同时加上H+或OH-。现以方程式两边同时加上H+为例:, 氢气被氧化成H+, 作负极 , 为第一类电极中的气体电极 , 需用惰性金属Pt作导体,电极符号为。Hg O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形成Hg,作正极,为第二类电极中的金属氧化物电极,电极符号由金属+金属氧化物+H+构成,为(l)。正、负极的电解质溶液均为H+的溶液,故写成单液电池,电池符号为

2.非氧化-还原型可 逆电池的 设计

根据非氧化-还原型反应设计可逆电池的难点在于构成和判明电池符号中的正负极,需要在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边同时加上某一种物质, 从而将反应变成氧化-还原反应以构成电池符号中的正极和负极。因此,这类可逆电池的设计关键在于方程式两边应添加什么样的物质,要求学生特别熟悉各类电极的构成。如方程式中有金属难溶盐,应联想到可构成金属难溶盐电极,则在方程式两边同时添加上金属难溶盐对应的金属,现举例具体介绍这一类电池的设计思路。

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关键在于将此反应式两边同时添加某一种物质以构成氧化还原反应。因为Ag Cl和Ag I都是金属难溶盐 , 再联想到金属难溶盐电极由金属+金属难溶盐+难溶盐中的负离子构成,因此方程式两边同时加上Ag构成氧化还原反应,上述方程式变为:

由反应中可以看出,Ag被氧化成AgI,为负极,电极符号为;Ag Cl被还原成Ag,为正极 ,电极符号为;正极和负极不共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 ,故应用盐桥连接构成双液电池,电池符号为:

此反应是水的离解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关键在于方程式两边同时添加一种物质变为氧化还原反应,因方程式中同时存在H+和OH-而没有其他金属难溶盐等物质,根据电极类型联想到氢电极或氧电极可在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中构成氧化还原电极,故在方程式两边同时加上H2或O2, 书写成:

在第(1)个反应中,H2被氧化为H+,为负极 ,属于第一类电极中的氢电极,电极符号为在碱性条件下被还原成H2,电极符号为, 水为大量的溶剂,不用写在电极符号中;因为正、负极不共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所以构成双液电池为根据相同思路 , 可将第二个反应设计 可逆电池 为

总之,根据化学反应设计可逆电池的过程中,必须熟悉各类电极的构成,如果反应中缺少电解质溶液,则根据电极构成在方程式两边添加电解质溶液;如果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则仍依据电极的构成在方程式两边添加适宜的物质,以构成氧化-还原反应 , 从而正确 书写出可 逆电池的 电池符号。

摘要:电化学是物理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热力学可逆电池的设计是电化学教学的基础和难点。本文详细介绍由氧化-还原型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型反应书写电池符号的步骤和技巧。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11

新课改后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探讨

文/廖振志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初高中教材的创新使得初中、高中化学无论在知识内容上还是教学方面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都出现了脱节现象,从而使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成为教师尤为关注的问题。鉴于初高中化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认为教师应多方面的强化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借此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接轨教学;多元化;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的一个后续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中考制度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化学知识的后续教育问题,从而使得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性。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推动学生化学的后续有效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粗略地谈一下新课改后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

一、开展多元化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知识现象或者结论表现的层面不同,即,初中化学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定性的分析,只需牢记某种化学现象以及结论即可,而高中化学在这基础之上增加了“定量分析”,即,不仅仅需要牢记化学现象和结论,而且还要清楚为什么?是多少?等等,学生对化学的接触也开始由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者演示实验开始向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过渡。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复习初中化学的方式来强化初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接轨。(1)集中复习手段。如,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等。(2)融合复习手段:又叫穿插知识复习手段。如,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相融合开展。(3)专题复习等。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初中化学知识,进而为高中化学教学奠定基础。

二、循序渐进的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化学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教师的`引导性,而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在这基础之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等综合技能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改变教学方法,借以来促使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接轨。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专题讨论式等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学内容时,笔者以问题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即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镁条和铁片,分别与同质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让学生自主运用初中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探究高中化学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朝着高中化学教学目标靠拢。

三、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接轨

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的关键,更是后盾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化学习惯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等,借此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高中化学教学,深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如,笔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初中、高中学习化学的差异性(即高中化学知识量增加、逻辑性强、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密切同时对于综合技能的培养有了质和量的飞跃等),而且要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记录、总结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接轨。

总的来说,新课改后的初高中接轨教学不单单是化学知识、教材内容方面的接轨,同时还包括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范畴。作为化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有意识地、全方位地开展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篇12

张耀春

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中发现, 尽管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关调查显示:高中物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困难的一门学科。而且,江苏新课程08年高考模式要求理科必选“物理”,这样,迫使半数以上学生要学习物理学好物理,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同学们的物理学业成就,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地升学,讨论和研究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本文仅就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更应该分析和熟悉学生情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课堂提问时,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一点一滴地启发,确需综合考虑的问题,教师要作好铺垫,多设计一些台阶,避免跨度太大。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笔者在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中就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取得较好效果。复习初,首先对全体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习惯上的差异。问卷内容为整个高中物理的38个知识点以及解题习惯、数学运算能力等。要求学生按掌握情况好坏以A、B、C、D作答。比如“摩擦力”这一知识内容,掌握情况好回答“A”;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一些不解回答“B”;掌握情况一般,有点似懂非懂回答“C”;掌握情况糟糕,几乎不懂回答“D”。最后统计调查问卷结果,就可以清楚知道每一位学生各个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运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而不是简单笼统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印象。这样,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在复习某些知识内容环节中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及时提问、板演、督促和鼓励。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

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教师越讲水平越高,学生越学越没信心。教师抱怨学生笨,学生佩服教师“水平”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一下,课堂的时间都被你教师占用了,学生练习、体验的时间就没有了。毕竟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化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对白天课堂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也为他们完不成作业或抄袭作业提供了机会和理由。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讲-练-讲”或“练-讲”或“讲-练”的模式,注意学和教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保证教和学的有机同步进行。

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力学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清楚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向心力?进而如何推导万有引力?引导学生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动能定理?进而如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能熟练推导完成。通过推导定律、定理的过程,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更加清楚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定律、定理不再是毫无联系、各自孤立的内容。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发展。相比之下,如果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只能是低效的学习。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真正来做实验,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而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教学效率低下。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有的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其实不然,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怎么办?你以后还得反复讲。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另外,实验操作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多年前出现物理系的学生不会换电灯泡,高中毕业生对游标卡尺、多用电表不会使用,但愿现在和将来的学生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否则真是教育的悲哀!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含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面对新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分析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满足的规律。

另外,由于有些习题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解题的正确率。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要求学生将物理情景构建成对应的物理模型图,包括过程图、状态图、示意图、图象等,将物理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应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画图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时虽然强调了画图分析很重要,但仍然有部分同学解题时偷懒不画图,为此我提出:“无图不讲课、无图不解题、无图不答疑”;要求学生做到:“无图不提问、无图不答题”。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刻意在黑板上规范画图、板书相应的条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要求学生作业时必须在作业本的左侧三分之一区域内画图,并以“十分制”对学生是否画图或画

图是否规范进行评价,采取分数刺激的办法来达到规范画图的目的。

其实,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是密切联系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情景分析清楚便于画图分析解题,而恰当的图示分析反过来也促进了情景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提高,有了流畅而准确的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物理规律的运用就显得顺理成章。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问题探讨 篇13

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实用性,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 是永无止境的计算、思考、归纳等麻烦的事情, 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够实用, 只是更多地用于科研等尖端性的领域,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事实上,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到陌生时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 反之, 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就觉得简单易行.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适当引入农业生产中投资与收入、家庭收入与开支、银行利率、保险报销等问题, 比较接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更能激发学生思维,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实用性强, 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而创设实用性的问题情境, 要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 利用知识迁移让他们进入到数学学习, 借助生活体验数学, 轻松愉快地学数学, 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目标和信心,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思维才会一直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 提高他们的专注度,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 带着趣味性很浓的问题去学习,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问题更易于解决. 例如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 引入“1 + 2 + 3 + … + 100= ?”这样既有趣又曾见过的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很想知道与以前的做法有何不同, 从而达到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和探究新办法. 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矛盾性, 引领学生的主动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是每课必备的, 但要达到自己预期目标有时真的好难, 问题在于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恰当. 好的问题情境是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从而使他们渴望解决矛盾.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 引入恰当的问题情境, 从而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 将学生逐步引入佳境, 不断推进他们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准备.

例如, 在学习四种命题关系时, 若能把生活中一些真假难以判断的问题引入, 让学生进行辩论, 最后他们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并能进一步理解所学等价命题关系的原理与运用. 所以教学中适当设计问题情境, 更能使学生分清相似定义、定理、公式之间的不同结构和区别,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判断性.

4.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阶梯性, 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创设问题情境要由浅入深, 从简到繁, 具有阶梯性, 让学生从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去克服困难, 使学生的信心得到不断增强,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 不畏艰难, 勇攀高峰. 这样更利于教学的进行,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

5.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试误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刺激———反应联结”和“试误”为主要特色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就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而这种联结主要是通过试误建立的, 即通过重复的尝试, 学生不断发现错误的反应, 而正确的反应得到不断的加强, 直至最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因而学习是一种试误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不断被修正的过程,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解不够深入, 有目的地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 不断进步,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几点是自己对课堂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一些主要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在平时应用中远不止上面列举的这些, 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做到灵活多变, 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许多条, 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适时地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达到学习新知, 解决新问题的效果.要达到以上效果, 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的线索, 用设疑、发难等的探究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农凤娟.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23) .

[2]袁春梅.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 (1) .

上一篇:中秋节经典贺卡祝福语下一篇:关于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