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传承文明
开学伊始,学校领导安排我代了礼仪课程,为此我专门读了《弟子规》一书,获益良多。《弟子规》的总纲领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教书育人这个光荣的事业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怀着感恩与恭敬之心来待人接物,谦卑待人,身体力行,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在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当今社会,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尤其是德教,在今天可以说缺失了很多。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担任着多种角色,妻子、子女、母亲、教师,如何在这种物欲横流的今天找到方向,我想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很大。
一、孝敬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可到底怎么做到孝呢?弟子规中所说“入则孝”,就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对于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辩证地去看,如果一味地去听从父母的话,那就是愚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之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孝”的另一个方面,我认为还要照顾好自己,时刻关怀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我们的生活。关心家人,关注自己,我认为这就是孝的根本体现。
二、教育之道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家长,我们担负着教育子女、教育学生的重任。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等负责,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仅仅要教给他知识,也应该教给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养。当然,这要求我们自己就应该有一份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对学生应更多一些情感抚育、人文教育,继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不论是教师、家长哪种身份,我们既要教会孩子懂得“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过犹待,百步余”的礼节,又要让学生拥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良好心态。
三、处事之道
作为生活中的一份子,单位中、家庭中做人处事的方法关系到我们与同事与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让我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便是对待工作和生活应该在把握节奏的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话多说,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诫我们言多必失,做人应该谨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们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到德才兼备,而绝非什么御人之术。谨、信、仁三点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谨慎,而且要遵守承诺并且要对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诚相待。立身处世谨言慎行,做人处事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压力,从而感受到快乐。
关键词:传统文化,熏陶,经典诵读,传承
一、增设诵读课程,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要想让国学经典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课堂,直面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诵读时间,因此我校在课表上增设了一节国学诵读课,安排在早自习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另外还规定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10钟为诵读10分钟,并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 低年级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 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感悟诗意,入情入境”的原则。如一二年级以《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浅显易懂。中年级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为主,高年级既可背《唐诗三百首》,也可适当背诵《论语》《大学》等内容。 有了时间和内容的保证,国学诵读才算真正走进了课堂。
二、创设经典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我们班上每学期之初,会在墙报上创设“走进古人、触摸经典”“我是一位小诗人”“经典伴我行”等栏目,让学生一进到班级、学校就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 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办各种丰富的读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读经的兴趣。如进行普通话的宣传、经典诗文朗诵会、经典诗文背诵擂台赛,在各种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因势利导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又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 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办 “我喜欢的经典诗文、经典中的故事、生活中的名言警句及经典诗句应用”等手抄报,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象出一幅图画。同时,抽出较好的诗加以讲评,引导其运用联想、想象,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文字。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为自己出诗集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我们还可以成立阅读经典的兴趣小组,帮助孩子建立我的经典诵读成才计划,使孩子在诵读中认识、体会到与经典同行的快乐,感受美好的童年。
三、经典与语文教学是相得益彰的,要学会整合
经典诵读是语文课本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二者是不分家的。比如,在学到关于古人思乡的美文,我们可以联系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这种主题相似的文章去感悟、体验古人思乡的情怀。又比如在写景方面,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可以读经典中的《望天门山》等,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班上的学情实际, 实施经典教学
首先,就是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底蕴、记忆力都是有差异的,欣赏水平及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收集背诵名言警句时,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背诵的内容。 不能硬摊派学生背诵哪些内容,这样如果长期下去,只会抹煞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经典诵读要与写相结合。为了强化记忆,各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背诵诗词歌赋及经典美文警句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抄写所背诵的内容(学生要用两个专用抄写本,分诗词曲及经典美文警句两类抄写)。写的不一定要很多,但是鼓励学生写精华美文, 最好能用毛笔书写,将自己喜欢的古文经典书写下来,可以通过张贴装裱的形式上墙报等栏目,这对学生学习经典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
第三,经典诵读还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 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谈到古人珍惜时间的例子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背出相应的名言警句,既是一个积累巩固的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交流的环节。
五、建立长效机制,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经典诵读不是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国学诵读得以长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目前,我校结合教学进度与学校规定的诵读内容,已经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了期中、期末语文考试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教师重视,学生重视,连家长也高度关注。在平时的诵读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考级制度,一个年级设立一级。随着内容的难度加大,级别也不断增加。学生可以逐级申请考级,考级通过,颁发考级证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和国家语委等部门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联合发出国语[2008]1号文件,组织了“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和“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活动,这是在全社会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推出的一项语言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广泛诵读经典以及对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原创性诗词歌赋作品的征集,引导广大群众体验中华语言的魅力,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水平,进一步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为了贯彻执行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委联合发出的文件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国民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当代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新世纪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语委领导班子、特别是语用司领导王登峰司长、张世平副司长等大力推动下,几年来各地相继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好评。
2009年国家语委将推出“中华经典诗文书写”活动,叫作“书写经典,传承文明”。让人们在学习书写汉字的过程里也能够更多地了解、关注、喜爱、弘扬我们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典籍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经典诗文读写”活动,不仅是对“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具体实施,也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落实,是迄今为止国内开展传统文化传播最符合国情、最具深远意义的一项举措,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我们叫“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中华经典诗文读写”活动的理论认同
1、当物质生活达到基本满足之后,拿什么慰藉我们的心灵?当这种需要层次提高的意识产生形成之后,人们就要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精神食粮,寻找心灵故乡,这是一个存在于人们心灵世界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唐代崔颢那首千古绝唱《黄鹤楼》,留下让诗仙李白不敢题诗的佳话,还是这个话题的延伸——余秋雨写过的一篇散文《乡关何处》,也不管是北大奇才教授李零先生对《论语》的另类解读《菠家狗》,还是在全国媒体界都小有名气的一栏节目《回家》,都是这个问题、这种需求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一个旧世界,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过去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执政党,角色转换必须要带来话语的转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淡化阶级、提倡和谐的今天,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新鲜的思想血液充实它,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与之协调发展。意识形态影响着上层建筑,使之更好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共发展,这是政治改革的思想基础,也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3、纵观中国历史,每当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然回归。这在历史上几经现象反复,已经固化为一种规律。在多元文化共存、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起码要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存、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共存、俗文化与雅文化共存的和谐发展中给我们自己的传统一席之地。更何况还要强调主旋律,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积极进取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4、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什么是共有?共有就是你的、我的、他的。从空间上看,包括大陆的、港澳台的、海内外全球华人的;从时间上看,应该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是一以贯之的,是传承一统的。那么,哪些文化元素和系统具有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条件和资格呢?这时空交叉,舍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还会有谁能担当得起来呢?
二、“中华经典诗文读写”活动的国学传播背景
在社会变迁、转型的背景下,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论域里,国内外呈现几种态势:
以杜维明为代表的新懦家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将视野投射在不同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发展研究,或执中鉴西,或专注东亚,或整理国故,或创立新说,把大量精力放到对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梳理、抉择、解构或重建工作中。
以中国人民人学开设国学班、组建国学院为标志,一批高校设立国学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首都师大、山东人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国学研究机构,意在培养学术精英,为传统文化深度研究,提供人才资源。
由国家汉办发起,拟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虽是借孔子之名树立文化品牌,旨在推广汉语,但语言沟通的深层必将是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传播,此举价值重大,意义深远,是百年来我们把两方文化请进来之后,有意识地把中华文化送出去的一次互动。在与其他文化对话、交融的过程中,必将有精彩的一幕出现。
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各类国学讲座,在社会上传播广、影响大,是借助媒体优势传播传统文化的成功典型。
以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为代表的各种学术团体的建设,在聚拢现有人才,团结志同道合的人士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更多学术活动提供了机制、平台。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认识和背景的了解,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书写活动,就更有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在于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精神,也在于它基于人生伦理、不离日用常行的普世性特征,更在于它直指人心、改变行为,扩而移风易俗、文化社会的实践功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书写活动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直接有效地改变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聚精神、养志气、修身心。马克思说:“哲学家从来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改变它”。教育改变观念,观念化为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书写就是一个“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系统工程。
三、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读写”活动的一些思路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利学发展观,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普及、研究、传播、交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人能弘道”。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团体,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社会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把“中华经典诗文读写”打造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1、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利用科研优势,开展与“中华经典诗文读写”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
2、古典文学、语言文字、播音主持、书法家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师资培训;
3、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推荐专家深入中小学校和其他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学习者提供朗读示范指导活动;
4、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节日为契机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们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读写”活动,是为了很好地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也要注意防止一些不良现象:第一,不能借助我们推崇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削弱马克思主义;第二,不要借助传统文化复兴搞复古;第三,不要借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搞封建迷信;第四,不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复兴进行商业炒作;第五,不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繁荣来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和我们的“和谐”具有共同的要求。
本次征文活动通过家书这一载体,使大家充分表达平日里不曾或羞于向父母表达的感情。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至4月4日截稿,共收到来稿百余份,传媒学院组织专业老师评审,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24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感恩才会心存感激,才会懂得去珍惜,才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才会勇敢地担起责任。正如一位参赛选手家书中所言,“爸爸、妈妈,不要牵挂,孩儿已经长大,我要和你们在一起,再大的风雨我们也不用惧怕!”
通过“心语抒怀,传承美德”感恩家书征文活动,大家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激发了大家报答父母、回报社会的动力与激情。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着‚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吟颂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总会想起,在那遥远的千年,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在今天,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来品读那些中华文学的经典时,有些自豪,又有些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我们学习国学,我想,实其然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经典永远流传,让精髓成为永恒。当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啦!
一、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正教师师德。
德者德也!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承传者,教师的职业永不可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师德至关重要,师德为根,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净化自身师魂,才能成其为师者!教师除了学习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还应该去学习和领悟所包含的教师道德修养。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对教师的需要,也是教师自律的内在需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队伍的形象,关系着教育的形象。因此,师德的建设,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自身必须通过各个途径加强师德的修养。诚然,学习国学只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但通过国学的经典论读可以让人醍湖灌顶,如果再能把这些经典运用到实践中来,相信我们的自身的修养、我们应有的社会功德 以及我们的职业操守都会不断的精进。
二、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思想。
古人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心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唯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从这些话,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从古至今起到的巨大作用。经济是基础,但只有先进的教育,才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教育是治国之本,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光是硬件建设的发展,关键是要如何提升人的思想?我们之所以还是发展中国家,我想,不是我们的硬件建设跟不上,放眼全中国,可以说中国今天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跃升为世界强国呢?是因为人的思想,人的素质还没有上升到那样一个高度吧!我们可以用十年的时间把世界上最精最美的房子建起来,可不能用十年的时间把人的思想提高。常言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教育是一个长远的、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修炼,拜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经典,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底蕴,我相信: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三、学习国学经典,让教学富于艺术。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富于艺术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是富于艺术的。我想,这就是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吧!教师教书要讲求富有创造性方式方法,我们回顾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就不难看出,这些原则的艺术性与理论高度。(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2)‚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5)师生 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
《学记》里也曾说过:大学教育(学生)的原则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育兴旺,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因此,学习国学经典,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教育的方向,领会古人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借鉴他们的教育艺术,也让我们的教育富于艺术起来吧!
四、学习国学经典,让经典成为永恒。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管我们,还是我们的下一代,抑或一代又一代都还能不断传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不以物喜,不以以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想,这就已经足够!经典毕竟永远是经典,不论到何时,都会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有感
夏邑高中
程东亚
为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丰富师生精神文化世界。我校近期举办了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这次比赛从开始策划,组织,举行预赛及决赛,我都全程参与了,学生带给我的是对经典作品超强的理解能力以及强烈的感官震撼。
《阿房宫赋》这篇经典之作,被学生诵读得出神入化,演绎的淋漓尽致。“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让我切实感受到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那一种娇媚的姿态,那一种渴望而又幽怨的眼神被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深切到位。“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整齐的队形,动情的言语,展现给观众那秦王朝的奢靡浪费,展现给观众那老百姓在深重灾难中的一声声呻吟。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豪杰,他们用一篇篇优美生动的诗篇,描述了我国的历史长河,从古到今有多少让人难以忘怀的诗篇,它们是多么的有趣,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人来到世界上为了什么,一片短短的诗文就可以描述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场景,而且描述的那么的栩栩如生。
从而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先的博大精深,他们的智慧是无边无际的,他们是中华五千年的传诵者。他们用经典的诗文传承着中华的文明历史,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他们是我们中华的`自豪,从夏朝到现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神奇的路程,中华五千年辉煌的长河中,有数不清的历史传奇,他们是那么的可怕有那么的美妙。诵读经典传承文明那些文人墨客,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后dai写下一篇篇生动的诗篇。
就例入三字经中写的“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就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就描述了整个商朝从诞生到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我们也可想而知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我们又是多么的自豪。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和事迹的国家中我认为那是多么的自豪。
“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与小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在交朋友时,要交有学问、有仁义的人。中华的历史就是一句句优美的诗文,美妙生动。
博雅践行传承文明
—天润小学“国学天润 博雅践行”特色项目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及背景分析
天润小学是区政府、区教体局花费巨资新建的一所学校,2013年6月开工建设,2014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是襄州区重点规划的示范性完全小学,更是襄阳市第一所配套小区建设的社区小学,学校占地24 亩,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教学班十一个,在校学生近400人,教职工33名。
天润小学在建设期间,就高起点规划校园环境文化,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确定以“博、雅”为校园文化主题,现已全面建成,围绕“博 雅”,以“铸儒雅之师 育博雅之生 办典雅之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入口左边墙体设计为办学理念“天下兴盛基于教育,润泽花朵寄于园丁”竖排造型字,并配活泼绘画造型。南教学楼外墙,设计为“儒”文化浮雕墙,突出儒家思想,烘托校园浓郁的教育氛围。南会议楼外墙。设计为“雅”文化浮雕墙,突出校园的主题文化,体现师生的一种整体气质与追求。北教学楼外墙设计为“博”文化浮雕墙,突出校园文化,展现师生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北会议楼外墙设计为“学”文化浮雕墙,突出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体现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国学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能够使学生在人格、心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等方面全面提高,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一流人才。
结合“博 雅”校园文化主题,天润小学全体干部教师多次召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经反复讨论酝酿,最终确定以“国学天润 博雅践行”为主题,以“国学操”为突破口,创建国学教育特色学校。
二、目标任务
通过“国学天润 博雅践行”文化特色项目的创建,提高学生行为规范水平,完善学生人格,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丰厚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师生国学素养,全面有效地促进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内容及形式
1、每周都会有一节国学教育校本指导课,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国学教育读本中选择一课,以情景剧形式在全班表演,全班交流讨论,领会感悟,内化品行。孩子们对配上了相关故事的《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以等尤其喜爱。
2、“国学操”是通过让孩子一边诵读精选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古诗,配以古典乐曲等,把国学、舞蹈、体操揉和在一起,集吟唱、舞蹈、体操于一体的健身养性活动。“国学操”创新了国学的诵读方式,既让学生感悟了经典,又让学生享受了锻炼的乐趣,在在悠扬明快旋律中,做着优美活泼的动作,既有益又有趣。我校将音乐、美术、体育老师集合在一起,集中开发,自编自创出一套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国学操,现已在全校学生中普及推广,每天大课间,孩子们身心在有趣、有益的活动中得到健全发展,进一步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好品质。
四、学校以“组织建设 制度保障 活动促进 评价激励 为依托,保障我校国学教育特色项目有序、高效开展。
(一)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为使我校国学操特色项目高效开展,学校成立“国学天润 博雅践行——国学操”特色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贺海涛(校长)副组长:程建波(副校长)
成员:娄艳丽
梅楠
王云
吴永平
唐艳
吴永霞 刘邓红 张扬 郭利敏 韩海波
具体分工如下: 组
长:全面领导特色项目工作 副组长:具体负责特色项目开展工作 韩海波、张扬负责国学操评价体系的构造 娄艳丽、梅楠、郭利敏负责国学操课程建设 刘邓红、王云、吴永平负责国学操日常活动
吴云霞、唐艳负责国学操课题实践工作、教师培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二)构建有效机制,制度上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是促进国学操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的重要思路。一切管理机制都应该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国学的魅力,共同收获国学内化的成果,共同享受国学操带来的乐趣。
(1)“三时段”时间保障机制:每天大课间20分钟演练国学操,下午活动课由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国学操,每周一次地方课——国学操。
(2)“三个赛”激励机制:每学期举行生与生比赛,班级与班级的比赛,年级与年级的比赛。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班级,年级颁发锦旗,给予奖励。
(3)“三个评”
1、规范性评价机制保障活动开展
每天大课间时间,由带班领导进行检查,详细做好记录;教师每周对学生背诵、吟唱、演练情况进行检查,填写诵读日志,学校把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落实,纳入教师学期考核。
2、阶段性评价机制促进活动开展
通过阶段性的评价(教师评、互评、家长评),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与锻炼身体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3、鼓励性评价机制推动活动开展
⑴学校对各班的诵读活动在抽查、比赛等基础上,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开展评选“国学操之星”活动。
(三)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国学操广泛、深入开展。
在国学操活动中,我校坚持自由活动与定时活动相结合,课内渗透与课外拓展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主题活动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1)国学单项活动。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古诗词默写比赛、硬笔书法竞赛、经典诵读征文活动、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国学经典辩论会、古典诗词朗诵会等。每逢节日,学校都会有相关的主题活动:“三 八”妇女节“妈妈 我爱你”感恩主题活动;“清明节”集体缅怀先烈英雄事迹,听革命故事,追忆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端午节”追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九九重阳”是登高望远、尊老爱幼的日子,他们会给爷爷奶奶洗一次脚、送上一个热情的拥抱,说一句感恩的话„„
(2)国学操兴趣活动。根据年级特点,分别组建内容不同国学操活动小组,低学段一年级将《弟子规》内容以情景剧吟唱、舞蹈、体操形式展现,中学段二、三年级将《三字经》内容以快板、舞蹈、体操内容展现,定时定点开展活动,形成人人爱国学、个个齐参与的良好局面。
(3)国学操主题活动。国学操主题班会,谈谈你练习国学操后的感受,开展《我与国学操》征文活动等。
(4)国学操专题研究。为了将国学教育引向纵深发展,使国学操升华为一种校园文化特色,要认真开展国学操课题研究活动。
(四)、列出专项资金,保障活动持久开展。学校把活动开展所需经费,列入财务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开发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学校特色项目的扎实、有序进行。
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国学教育,孩子们的言行将变得更加文明儒雅,个人整体素质将进一步提高,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我校将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提炼校园文化内涵,将课堂内外和谐统一,让国学之风浸润校园,从而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师生国学素养,全面有效地促进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创办特色学校的新途径。总之,我们将保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争创一流教育的使命感,推动我校在特色创建的道路上,更快更好的发展。
襄州区天润小学
《围城》这名著,虽然看似普通,但是却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供人深思。
当读到这一名句:“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想到,先苦后甜,这是常人所认为正确的做法。只有经历了苦,才能享受苦后的甘甜。就读书学习而言,我们自小就开始上学,但小时候,很少会有人去想,读书到底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考试的名列前茅?还是为了家里人在其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成绩多么优秀?这些现象确实有。但是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虚荣罢了。等真正意识到,自己把大好的青春,花费在学习上,广泛的学习,有目标的前进,像周恩来同志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你会发现,这时间花的值得,这苦吃的值得,为守护国家的尊严和强盛付出力量,这是值得的。这些不就是甜么?如果连自己活着都不知道为了什么,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然而,如果是像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付出努力后的甜,就是回忆,华丽修饰一下可以说是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辉煌,着不敢说没有意义,但对于未来来说,并没什么实际用图,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虚荣。但是留给未来的应该是前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和美好的向往。人不能活在过去,活在过去只能沉沦于昨天,荒废了今天,放弃了明天。这是自取灭亡的征兆。一个人不能如此,一个国家也不能如此,一个民族更不能如此。因为历史深刻的烙印在我们心中,清王朝的腐败与覆灭,华夏民族所受的欺压,无疑是自认为陛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闭关锁国的自大造成。前期,中国一直发展特别强势,这一点却是没错。但是未来的发展却是个未知数,谁又能断定,以后中国还是超级霸主?在清政府里,谁又能意识到这点?活在回忆里的民族,终究是个错误。
钱钟书先生在这围城的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是的,梦,换句话说是理想、目标,如果连这些都没有,那真的是死的样品。在一个家庭里,为了孩子能上好学,受到好的教育,为了家里能过上好生活,衣食无忧。这就是作为父母的梦。或许看似很平凡,但是这确实最真实的体现,也是最伟大的梦。如果练这种小小的梦都没有,那谈何国家的梦?谈何民族的未来?中国梦有何以实现?没有民族的强盛,没有国家的富强,又何来的稳定生活环境?这小小的梦又何以实现?
是的,梦很重要。中国梦,昭示着我们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这是我们每个党员的梦,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梦,更是我们华夏民族未来的前进目标。有目标便有了努力的方向,这苦后的才是真正的甘甜,才是有意义的,才不是死的样品,是活着的真实写照,是存在的历史记录。试想,如果没有梦,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有一天过一天,那会是什么?这不是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思想,换句话说有梦。有梦才有发展,有梦才有未来的可能。不管什么困难都会风雨无阻,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谈到拼搏,这《围城》里有一句:“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带了面具的必然。”让我深有感悟。举个例子,当别人考试考到第一名或者在什么活动比赛中拿了一等奖。或许你会觉得那人很厉害,亦或许会觉得他运气很好。但是,运气这东西,虚无缥缈,不敢说不信,但也不能全信。其实,每个成功都是必然的,即使在别人眼中是偶然。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一个成功被背后都是付出了莫大的努力才换来的。我相信,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守恒的。没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换来成功的。
换而言之,红军的长征,确实是成功了,但付出的代价是何其大。新中国的成立是一种成功,可这是共产党员先辈们用血与泪的代价才有的。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突然掉馅饼。这昭示着,我们不管有什么梦,不付出努力都是纸上谈兵。更是让人明白,社会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需要我们党员,和全国人民多年的不懈努力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们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把信念传承下去。
在这段充满诗意的语段“满城的青春都曾经被你我开启 杯中的浊酒倒映着回忆 输过和赢过的 都藏在围城里 落满尘埃
那份胸中随时可倾城的温柔 会不会随落叶变得腐朽 放手或不放手 都不可能自由 钥匙断了 城门为谁死守“
我深深明白梦的重要性,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勉励自己,为未来努力。我们固然不能活在回忆当中,但是回忆却是唤醒曾经那痛觉的药物,让自己时刻记得曾经的屈辱,记得我们国家曾经的屈辱,不管是圆明园那三天三夜的大火,还是南京那横尸遍野的土地。只有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盛,才有我们范围内的自由可言。其实,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不管放手或不放手,都不可能自由。是的,放手的话,就失去集体的梦,没有强盛的国家、民族的庇护,去到那里都是收到欺凌,没有自由可言。不放手,为了集体的梦而努力奋斗,以最终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这就需要付出许多努力,这就相当于一种诅咒,束缚着自己一定要去做,没有不用做的可能,所以这也不是自由。当你完成目标时,才能有范围内的自由。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诵读经典
品味书香 传承文明》。
说到读书,很多同学会兴奋起来,因为家里就有不少书,每到节假日,总要父母为自己买书。也有不少同学只要一捧起书,兴许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了。是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共同的营养品。如今的我们又是那么幸运,老师正在为我们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让我们在满是读书气息的校园中、班级里、家庭里快乐地读书。
上周五我们开展了诵读经典的活动。经典作品博大精深,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了民族的感情和精神,见证了民族的灾难和复兴,它以独特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诸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的教育。“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勤奋好学的教育„„我们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过李白的豪放;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读出了白居易的执著;又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张若虚对人生的探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自己达到“要说口吐莲花,要写笔下生花”的境界。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我们的心智,培养我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静静地打开一本本经典书吧!因为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静静地打开一本本经典书吧!因为读书会让我们那玩耍激动的心瞬间平静;读书会让我们举止文明、羞于粗鲁;读书会让我们充满灵性,不屑那些粗俗的游戏。
静静地打开一本本经典书吧!一个爱读书的人,总会有很多知心的朋友,因为他知书达礼,言谈举止总是那样的赏心悦目。
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五一班
——东埠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材料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青少年一生的文化资产。作家余秋雨说得好:“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争太多,只有一种难于毁灭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阅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为了继承中华五千年的悠久经典文化,我校三年来深入开展了中华经典阅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一、学校重视,层层落实
我校由业务校长杨君校长牵头,教导主任任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阅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等。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为此,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经典、无以言德的道理,中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阅读的益处,教育学生诵读经典,做博学少年。对于各年级经典阅读的内容,我们根据初中生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经典上墙,营造氛围
走廊文化彰显读书特色。在教学楼的走廊内创建了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走廊文化,每个主题又细化为不同的小版块。墙壁上以经典名言警句、古诗词配画、古典名著等内容为主。教学楼外墙墙壁上是“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板块。教学楼大厅是学校校训:厚德 博学 勤学笃实”,古色古香的背景装饰,像是走进了古典文化的殿堂。教学楼一至四楼走廊墙壁装饰全部以古典文化为主题,包括“四书五经”经典语句,“诸子百家”经典学说,古典文学名著等等。一个个色彩鲜明的故事,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就像流动的文化广场,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形成了“以读辅德,以读辅智”的教育,彰显了书香溢满校园的内涵。
三、国学讲座,启发智慧
从去年开始,每周二、三下午活动课举办“国学讲座”,针对初
一、初二学生,已经坚持了将近两年。由杨君校长带头主讲,主讲老师还包括马玉华、王振言、杨拥华三位老师。杨校长主讲“从《红楼梦》看家庭教育”,力图把《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思想和他的结局做一比照,看古代家庭教育的优缺点,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杨校长还主讲了“读《论语》识孝道”,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马玉华老师主讲《走进古典诗词》,对唐诗宋词中的经典诗词讲解赏析,特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大家的作品,把诗词和人物的生平事迹结合在一起,生动有趣;杨拥华老师讲解《弟子规》,对弟子规的内容和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让学生接受了古代礼仪道德修养的熏陶;王振言老师讲解《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让学生对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有了清晰的印象,受益无穷。国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华夏先民的情感特征,涵盖了道德、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石,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四、早读暮诵,浸润人生
从上学期开始,每天进行“早读、暮诵”活动。“早读”“暮诵”俱都诵读规定国学篇目。每天早读15分钟,每个年级规定了相应的读书内容。比如初一早读读《弟子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初二早读读《弟子规》《论语》《孝经》等。暮诵每天20分钟,也分年级规定暮诵内容。初一暮诵经典美文,初二暮诵唐诗宋词、《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早读暮诵”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境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一学期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
五、活动多样,开阔视野
学校在国学活动如火如荼的基础上,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 ①《弟子规》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学校评出优秀班级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②古诗文诵读比赛。学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个人、班级为单位进行背诵诗文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归类对诗,有诗句接龙,有你问我答,有对歌竞赛,有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孩子们背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震撼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激发了每一位听众的情怀。
③《弟子规》默写比赛。规定默写内容、默写时间,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④利用各种形式普及古典诗文知识,手抄报、走廊文化、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六、校本课程,渗透经典
阅读课是培养读书能力的保障。为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保证读书的质量,将阅读课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中。每周专设2课时阅读课,学校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制定出阅读指导的要求,以学年为单位拟定出阅读书籍目录。每周的阅读课上,学生要展示每日收集背诵的一句名言警句,讲一个成语故事,背诵一首古诗,一篇美文佳作;或是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等,阅读课既是学生读书的好平台,又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练兵场。
七、收获和体会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热情。
1.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经典诗文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2.通过大量诵读中华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等,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和提高。
3.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也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阅读经典传承文明】推荐阅读:
高中经典散文阅读06-11
国学经典阅读随笔06-19
阅读经典初三优秀作文06-09
如何阅读一本书 经典语录07-24
国学经典阅读《弟子规》广播稿09-27
经典名著阅读读后感900字10-02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阅读欣赏参考10-18
攻克GRE阅读之经典长难句练习07-20
有关经典阅读的演讲稿优秀700字左右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