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

2025-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精选11篇)

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 篇1

心肺脑复苏培训实施方案

一、目的及指导思想

医院始终秉承“敬佑生命、谦卑服务”的办院宗旨,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思路,为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医护人员“三基三严”训练,着力强化全院急诊急救意识,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脑复苏水平,并以全员心肺复苏培训为载体,创新并完善急诊急救技能与流程,完善各种突发和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根据医院2016年医务科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主讲人员

1、理论课:袁国栋、王谦

2、操作课:汪英杰、王辉

二、培训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以科室为单位分2批参加培训,保证全员参加。二批培训时间内,院内所有医技人员,应在二次内培训完成,培训率达到100%。2要求掌握《2010版CPR指南》(AHA标准)的精髓。3理论课2学时,操作课半学时。

4理论考试1学时,操作考试20m。是职业医生的考理论(CPR、除颤、心电图)、操作;是医技人员的只考操作。5考试合格者发合格证书。6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三、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理论培训1(2016年4月中旬)

由温州市急救学会主任委员业院副院长(王谦)亲自主持,袁国栋主任医师主讲,承担全院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AHA)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AED培训, 2015版与2010版的区别。

第一批:不参加值班的医技人员。包括精神科、综合科医生,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药剂科。

(二)理论培训2(2016年4月中旬)

第二批。第一批培训期间值班没有参加的人员。

四、考试

理论课授完后,即时进行考试,操作课练习完后,即进行考核操作。试卷及操作考核标准由医务科制定。

五、发结业证书

培训人员经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结业证书样式由医务科制定,业务院长审查通过后实施。

附件:心肺复苏流程

发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跳骤停)1.判断意识。

呼吸轻拍患者,判断有误意识,如无反应立即大声呼救并请求他人协助抢救。2.安置体位。

呼救同时将患者去枕平仰于坚硬的平面上(卧于软床患者,其肩背下应垫心脏按压板),并检查头、颈、背部有无损伤,如头颅、脊柱外伤者不宜抬颈或搬动,以免脊 2 髓损伤。

3.开放气道

松开衣领及腰带;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或异物,并取下义齿,以免将污物等吹入气道深部,或影响人工呼吸效果 仰面抬颌法:(开放气道首选此法,对解除舌后坠效果佳)。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工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置患者的下颌骨下方,将颌部向前抬起 仰面抬颈法:(头、颈不损伤者禁用)。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托下颌法:(用于颈部损伤者)。操作者双肘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将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患者下颌角后方,向前抬起下颌,双拇指推开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头后仰。

4.人工呼吸

①(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完成)。操作者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侧向患者胸部,听其呼吸道有无气流声;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10s完成。②起初吹起:如无反应立即吹气,每次持续时间1s以上。

③随后吹气:每次吹气量500~600mL,成人频率10~12次/min,0~8岁儿童及婴儿10~20次/min

口对口:操作者用保持患者头后仰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纱布覆盖其口部,双唇包住患者口部不留空隙(防吹气时气体从口鼻逸出)吹气,观察胸廓抬起即可。吹气毕,松开患者鼻孔,护士立即将头侧向一边。

口对鼻:(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操作者一手将患者口唇紧闭,双唇包住患者鼻部吹气(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唇逸出),吹气时间要长,用劲要大(以克服鼻腔阻力)

口对口鼻:(用于婴幼儿)。操作者双唇包住患者口鼻部吹气,吹气时时间要短,用劲要小(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鼻逸出,以防吹气过猛过大);有效指标为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逸出;有条件时尽快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即 3 可减少气体无效腔和呼吸阻力,又易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

①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操作者以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边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不超过10s。

②按压: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也可用中指、食指触及肋下缘,向上滑动到剑突再向上移动两横指。部位应准确,过高 可伤及大血管,过低可伤及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按压方法:操作者或跪于患者一侧,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平行重叠与该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并拢翘起,不能触及患者胸壁。操作者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确保按压力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深度:胸骨下陷5cm,而后立即放松,反复进行(压/放时间大致相等)。压力适当,过重易造成损伤;过轻起不到应有作用。

为小儿按压时,用一手掌根即可(胸骨下陷2~3cm);若为婴儿,则用拇指或2~3个手指即可(胸骨下陷1~2cm)按压频率:100次/min。6.循环操作

吹气与按压连续操作5个循环;成人按压与呼吸比例单双人操作位30:2;操作中途换人应该在按压及吹气间隙进行,抢救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s。

7.观察判断

5个循环后判断10s,患者有反应、自主呼吸、打动脉搏动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位。

8.整理记录

复苏成功后撤去按压板,纱布放入医用垃圾桶内,头下垫枕,取舒适体位;观察病情,作好记录。

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 篇2

关键词: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优化组合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1]。心肺复苏技术是临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要求急诊医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迫切需要对将来从事急诊医学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即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现将这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可行的培训模式,为急诊医师心肺复苏的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1 导师授课模式

即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大课为主,配以幻灯、挂图、模型等讲解。

1.1 优点

导师授课内容明确,层次性强,对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详细讲解。

1.2 缺点

“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宏观印象,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容易忘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 评价

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临床操作的基础,课堂授课是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各项急诊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导师授课前要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授课范围、讲解层次、典型心肺复苏病例的分析解读以及高质量PPT课件制作等,以便在课堂上全面、准确的讲解,学生也能根据导师丰富、有层次的讲解内容做好笔记。导师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提炼、总结、升华后再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讲课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照本宣读,必要时亲自示范,将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此外,学生可以对疑难点当堂提问,随时解决。但这种培训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特殊临床思维的目的,而且,导师每次讲课必须提前备课,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导师临床经验、知识理解程度的限制。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急需改进和提高。导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教学方案,例如,导师可以在平时临床工作时,将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和特征性的检查结果等素材收集整理成图片,在授课时用到PPT幻灯片中,既能让学生看到急诊抢救的鲜活案例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和知识经验。

2 视频指导自学模式

导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设计出可行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电脑观看学习,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些资料包括心肺复苏过程中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视频资料等信息。

2.1 优点

形象生动,可重复性好,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

2.2 缺点

视频的编辑和处理需要导师有较高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编辑视频时导师要深刻理解讲课意图、熟悉心肺复苏场景,而且,视频要求资料丰富、有创造性和可观赏性。此外,如果是双语教学还要求导师有非常好的专业英语能力。

2.3评价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导师先根据心肺复苏的授课知识撰写稿本,然后把临床上急需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技术操作等录制下来,然后配以声音和文字,结合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制作成教学录像带,学生通过计算机主动学习观看。原来抽象的复苏过程变得形象生动,而且导师还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各项操作的准确参数,学生可以在观看时参与其中,选择各项操作的正确值,如心肺复苏步骤是ABC(Airway,Breathing,Compressions)还是CAB、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深度等,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自动测评。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果有条件,导师可以在不影响抢救过程的情况下将整个心肺复苏过程通过助手录制下来,整理和编辑制成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既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又感受到急诊抢救的紧张氛围,有助于锻炼其心理素质。此外,导师也可以从国外专业网站上下载最新心肺复苏图文资料和视频录像,使学生了解国际最前沿的专业动态,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还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把疑难部分反复观看视频,思考解决方法,或者把录像定格找老师帮助,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难捕捉的难题。学生及其他医院的授课教师均反应这种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用具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变革[2],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不断出现,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可能在临床急诊教学中被普遍推广使用。

3 模拟急救场景模式

3.1 优点

无风险性,可模拟临床心肺复苏急救情景,简便易行,灵活性强,可控制性好。

3.2 缺点

模拟技术虽然能够模拟近似真实的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内外环境中的复杂反应远不能完全被模拟,而且,模拟人没有社会和心理属性,和真实的患者尚不能完全等同。这种模拟场景与真实的抢救场景相比还有好多限制性和不可知性,还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临床教学。

3.3 评价

急诊工作风险高,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不可能每位学员都能亲自试验心肺复苏抢救,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以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优势,将急诊医学知识与现场模拟场景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无所顾忌”地训练,“轻轻松松”地学习,避免了由于学员操作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甚至死亡。这种教学方法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溶知识性、趣味性、场景性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急诊特有的反应能力,并且通过模拟现场的紧张气氛,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锻炼。而且,导师可以在学生旁边现场评价和指导,对其动作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仔细示范讲解。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急救经验,还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以便对学生讲解。另外,这种方法对模拟人的材料要求很高,例如,在临床心脏按压中按压胸骨的力度太大可能引起胸骨骨折,目前条件下,尚难以找到与人体胸骨属性相似的材料,学生难以通过模拟体验这种感觉。

4 讨论

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将以上模式优化,充分利用其优点,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导师可以把授课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时间用于课堂讲解,另一部分,导师在示教室中亲自示范心肺复苏整个过程,重点步骤着重强调,并留出时间给学生亲自练习,对其不准确操作即使纠正;学生在观看心肺复苏视频的过程中,对有疑难的步骤可以亲自去模拟人身上仔细体验,如果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以把问题反馈给导师,导师在讲课时加以解释和强调,避免了其他同学对此知识点的忽略;学生在课堂中印象不深的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指导,主动寻求答案。另外,导师在心肺复苏培训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合适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已经相当扎实,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其临床操作能力的培训上;有些学生偏重于临床心肺复苏的实践,动作要领却不规范,有些步骤甚至错误,可以让其多参加课堂授课,系统学习心肺复苏规范操作,这样在有了临床经验的前提下,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加深刻。以下资料是不同学者对临床急诊心肺复苏及其它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总结。

刘健等[3]认为,传统的导师授课模式由于学生多,师资力量有限,课堂上导师做示范时,许多学生看不清,结果教师非常辛苦,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好。王长远等[4]通过随机抽样法比较传统教学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差异,认为,96.8%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他还比较了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得出,96.7%的学生喜欢网络教学与PBL相结合[5]。刘晓伟[6]等认为,模拟急诊教学是将急诊知识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新型急诊人才。杨立明等[7]认为,急诊专业课教育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3DMAX)、网页制作(FRONTPAGE)、影视编辑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刘洁英[8]认为模拟现场教学能贴近生活,拉近急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用性强,容易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增加学习动力,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多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有机互补,能较好的提高急诊医师临床心肺复苏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也体现了人性化、高效率的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临床心肺复苏要求的不断提高,心肺复苏的培训已经成为当下急诊医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近10年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经验并参考其它专家的研究结果,认为,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以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是教学效果较好的几种培训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点,是对其他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临床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中,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法、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教学法等。P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最明显的优点是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9],创造性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借助心肺复苏模拟人,模仿现场心肺复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是在计算机驱动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对模拟人的硬件加上具有心肺等脏器的模拟功能的单元,这些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硬件基础,能够独立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独立的反应,如对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氧气、其他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等,对药物的反应更符合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反应规律,模拟系统还具有与真人极其相似的外形,有呼吸、心跳、脉搏、瞬目等体征,可模拟真实患者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它是情景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心肺复苏(CPR);培训;教师授课法;视频指导自学法

CPR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

Liu Dong-xia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video guide for medical staff self-study method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effect. Methods: 46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aining in CPR techniques, and training tim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scores. Results: of the two training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same effect, but the self-study method is more economical in time. Conclusion:The self-guided method using video training, medical personnel can effectively grasp the CPR function, is conducive to large-scale training activities.

【Keyword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video guide self-study method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骤停的最有效的急救措施[1],因此医务人员(包括非急诊科医生及临床辅助科室人员)均需要熟练掌握CPR技术[2],为了普及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我院急救中心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了CPR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临床辅助科室(放射,超声及心电图)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共46人随机分为两组,其构成情况见表1。

授课组(组1)由我院急诊科教师编写教材并授课及示范演示和辅导训练;自学组(组2)学员在示教室跟随光盘边看录像边在模型上进行练习操作。培训结束由我院组织考核小组按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对每位学员进行技术考核。

2结果

2.1培训时间:授课组培训花费时间3h~4h,平均3h30min;自学组培训花费时间1h~1h30min;平均1h10min。

2.2培训效果:两组学员得分情况,基本无显著差别,但在评估病人及开放气道步骤得分授课组由于自学组,各流程平均得分情况见表2。

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临床教学的研究热点[3]。通过本次培训可以看出授课组与自学组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但从评估病人和开放气道步骤的得分情况可见由教师指导演示训练的教学效果较跟随光盘自学的效果好,提示在制作下一代光盘产品中应加强以上信息的传递。

与授课组相比较,自学组最大的优势是节约了CPR培训时间,这主要是节约了教师授课及反复演示的时间。自学组的另一优势是学员可以自己跟据随班次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医院24h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有时间将所有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正是由于自学法学习时间短,时间灵活,所以更适合那些没有时间参加授课,习惯自学的人们,使参加学习的人数更多。而且由教师授课,会受教师人数的限制而影响班级的大小,培训课时的安排等,自学法却不会受此影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随时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在培训后不断地进行复习和操练。

4结论

在医院内利用自学法对工作人员进行CPR培训可以使工作人员有效地把握CPR技能,并且可以节约培训时间,有助于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提升培训数量,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莉. 护理人员快速有效普及心肺复苏术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9,24(1):154

[2]蒋婕,朱莹,等. 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465

锅炉车间心肺复苏培训 篇4

1、先判断有无意识

2、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放于地面或硬板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5、判断有无呼吸

6、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

7、保持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检查颈部动脉有无脉搏

8、如有脉搏,可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10、每按压30次,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重新定位,每按压30次,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连续4个循环检查有无脉搏、呼吸及眼睛瞳孔变化,检查时间不可超过5秒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感受 篇5

然后,杨医生为我们讲解了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循环外压等。严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从手势的正确与否,到力度的大小,按压部位的准确性,都一一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杨医生讲解完毕,就是我们学员的实践环节,本来以为很简单的几个动作,结果我们13位学员做的是漏洞百出,比如,气道没完全打开,人工呼吸的时候有的学员由于紧张忘记捏被救人员的鼻子,有的是吹气不到位,循环外压的时候用力过大,还有的是着力位置不准确,还有的是施救时间过长导致失败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有失误,这一套看似简单的心肺复苏过程我们完成的却是如此的艰难,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圣伟大的,这个施救过程容不得救援人员的半点失误和马虎,我们必须庄严地对待。后来,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每位学员都较好地完成了整个过程。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美国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会心肺复苏技能,然而,在我国现在正在争取每一万人中有一个人会此技能,每年有上百万人由于心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差距,看到我们需要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新生儿心肺复苏培训试题及答案 篇6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5分。

1、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包括:(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有呼吸或哭声吗?)(肌张力好吗?)。

2、防止体热丢失,产房温度设置在(25)度左右。足月儿辐射台温度设置在(32-34度)。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复苏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时,可用塑料膜保温。

3、清理气道,用吸球或吸管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吸引时间应(10)秒,吸引器的负压不超过(100mmHg(13.3kPa))。

4、评估,初步复苏(30)秒,评估呼吸和心率,如果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心率(小于100次/min),进行正压通气。

5、正压通气的指征:(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心率小于100次/分)

6、面罩的放置,必须覆盖(下颌尖)(口)(鼻)。

7、胸外按压手法包括(双指法)(拇指法)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8例, 其中53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35例为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女26例, 男62例, 年龄12~76岁, 平均 (47.6±9.5) 岁, 患者的发病原因包括脑部外伤、受到电击、溺水、急性中毒、急性呼吸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所选的患者出现意识模糊, 几乎没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现象, 没有呼吸, 瞳孔散大固定等现象。心搏停止的时间为3~20 min, 平均 (7.1±2.6) min, 医院距离事发现场的距离在1~20 km, 平均 (6.0±2.3) km。

1.2 急救措施

我120急救中心在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先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测与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有呼吸频率、心跳以及脉搏等, 确诊其为心脏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按照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标准实施胸外的心脏按压, 与此同时, 给予患者经呼吸面罩供氧或者气管插管, 待器械连接完毕后维持人工与机械同期。若患者存在心室颤动现象, 及时进行电击除颤, 然后通过静脉给予升血压、肾上腺素以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不间断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值、血压高低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若患者头部受外伤, 用冰帽进行外敷, 避免进一步的脑组织受损。持续抢救时长达到半小时后, 若患者开始自主呼吸、自主心律以及恢复意识等则为抢救成功, 患者存活, 否则, 抢救失败, 终止心肺复苏。

1.3 评价指标

急救后患者慢慢恢复了自主呼吸, 机械通气时可达到95%以上的血氧饱和度;急救后通过心电图显示其恢复了自主心律且有规律性;急救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较好, 出现了瞳孔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远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复苏时间小于6 min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耗时大于6 min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电除颤时间小于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耗时大于6 min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人工气道未插管患者的成功率远低于实施人工气道插管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针对临床上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的抢救措施是实施心肺复苏,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开放患者的气道, 重新建立新的呼吸和循环。我120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做好对气道的处理, 维持患者的顺畅呼吸, 令患者平卧, 选取仰头提颌法, 同时清除其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 有助于患者的气道通畅。快速实施有效的通气方法就是建立人工气道, 恢复有效的供氧。研究资料显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降低, 救治效果也会减弱, 猜测其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有关。因此, 在救治老年患者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还需要加快抢救时间和效率, 同时延长心肺复苏的实施时间。越早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其预后效果会更好。所以, 需要我120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加快急救速度, 增强救治的责任感和意识。

临床的实践经验显示, 该措施的成功率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本研究选取我120急救中心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8例, 结果显示, 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远低于无该疾病患者;复苏时间小于6 min和电除颤时间小于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均远大于时间大于6 min的患者;实施人工气道插管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未插管患者。非心脑血管疾病, 复苏及电除颤时间短, 实施人工气道插管均显著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 属于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综上所述, 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影响其心肺复苏的因素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早期是否实施人工气道插管等因素, 在救治的过程中应格外注意, 保证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摘要:目的 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 探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8例, 其中53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35例为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析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否实施人工气道插管以及电除颤时间等因素对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4%, 远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57.1%;复苏时间和电除颤时间小于6 min的成功率均远高于时间大于6 min的患者;未插管患者的成功率远低于实施插管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复苏开始时间、是否早期实施人工气道插管以及电除颤等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有很积极的作用,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临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彭丹洋.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 2016, 35 (2) :51-52.

[2]苏耿, 柯道, 陈粤明.院前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1) :30-32.

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 普及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30-02近年来,在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迅速,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已经标准化、规范化,并已从医务人员的专业领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在我国,由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很低,在有意外伤害和急性病癥发生时,往往因事故现场缺少懂得急救的人员,致使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护,因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增加了伤病员的痛苦,甚至造成可以避免的伤残或死亡。

鉴于上述状况,亟需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训练,在群众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组织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本文试图分析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阐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就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浅谈个人的看法。

1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原因

1.1特殊工种使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大。

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力和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加,有高空作业的电工,矿产业的生产,井下作业等,高危产业使触电、中毒等事故发生而引发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增大。

1.2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给家庭带来不幸。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的总数至少有2.3亿,其中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少有200万!发病死亡率高达45%。

1.3外出观光旅游使发生意外的机率增加。

政府的决策,

使工作之外的休息娱乐时间更为充裕,从国内至国外,国内各城市之外,城镇之间的观光旅游及走亲访友是家常便饭,这是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但是涌动的人群,污染的空气,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旅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如意…..都可能会引发我们语言上的过激和行为上的冲动,从而导致潜在疾病的发生,甚至于危及生命的安全。

1.4生存环境受到人为地破坏。

由于规划的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权力的监督力度欠缺,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本应淘汰的工艺却因短期或局部的利益而重复生产,造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从石油到杀虫剂再到污水,中国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种污染,而且来越来越严重,让中国的水污染排名前列!生存环境的恶化,生物添加剂的盲目泛滥使用,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专用的牛奶也不能幸免,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这也同样会导致引发心脏骤停状况。

1.5缺少日常的活动及必要的体育锻炼。

城市的发展让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收起脚步,换之以轮胎和轨道而现代人的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除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还有无休止的出差和加班,再挤不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随时随地随处可能发生意外。结伴而来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使心脏骤停突然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虽然令人猝不及防,无法预料,但只要在现场对病患者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我们仍然会赢得50%以上的生机。

2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2.1赢得宝贵时间。

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甚多,以冠心病猝死为例,其中70%死于医院外。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归结医院外死亡率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本身耽误了时间(如不了解医学急救常识)。

2)周围的人(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3)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过程中耽搁了时间。

4)病人或周围的人作了错误的急救处理。

可见,如果能冷静面对,在第一时间内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能为我们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2占得抢救先机。

心肺复苏术——国际代称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中毒、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发生意外时,我们第一要做的是: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救护。心肺复苏,就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即是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使病患者能有机会获得有序而不是盲目的救护,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如果每一位公民(成人)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那么每一位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可能得到旁观者有效的救护。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来说,它的意义和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

2.3为后续的冶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旦出现意外,当有旁观者急救并启动110呼救时,我们可以确保医务人员及时赶到急救现场。但在许多社区中,110收到报告和到达的时间大概需要7-8分钟或更久,这就意味着患者发病后初期的生存机会决定于旁观者的行为 。如果我们刚好是受过培训的旁观者,迅速及时地给予救助,就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急救的意义无容置疑。

如何充分应用挖掘学院的实训资源,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和社区群众了解并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当意外情况出现时,能挺身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的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有社会价值。

3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培训和普及的措施

笔者有以下设想:

3.1提高认识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更是需要加强急救培训。急救指能够让旁观者(或者是受害者自己)在最少的或没有医疗装备条件下采取的评估和干预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都能够学会急救措施。在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中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为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的的实践表明,在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为减少。在这种状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

当出现心脏骤停生命受到威胁时,心肺复苏术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徒手操作,不会因为寻找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救命的技术,就可以迅速抢救生命,这也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受过心肺脑复苏术培训的我们,不仅拥有关爱之心,还具有救护之力!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尽量挽救家庭的幸福,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技能的价值。通过校园广播、版报、宣传小册、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并能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3.2增加课内培训。

目前,电类专业都设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电工技能综合实训,或者是电工基本操作实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时候,我们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的训练,并对每一个同学进行单独的考核,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掌握这一救命的技术,它占实训成绩的20%。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学生不选择参加课外的电工上岗证的培训学习,那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心肺复苏术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非电专业的班级,一般不设《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没有机会接触这部份内容的。建议扩展更多相关专业班级,公从学习心肺复苏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救命技术”,以抢救生命于万一。

3.3拟定为选修课中的必修课程。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课内的教学安排中,覆盖每一个专业和班级。但是我们可以将此课程的重要内容,设为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中的必选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学习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并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我们曾到美国半岛学院考察学习,他们开设的选修课程《First Aid》(《第一救援》),就有心肺复苏术内容的培训和实操训练。建议由学院的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共同承担这门课程的讲授。骋请相关从事公安消防工作、医务工作等专业人员,就火灾逃生、意外呼救、医学常识等作讲座式教学,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使所讲授的内容更鲜活更生动更实际!充分地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打造学院和社会资源就此内容共同实施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现学院和社会双赢。

3.4与学院的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实训资源。

校园的保卫职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冶保协会等,都有不少的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他们分别承担着冶保委员、义务消防员、护院员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首当其冲,挺身而出,作出积极的应对。“磨刀不误砍柴时”,这就要要求在平常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现场,让学生练习在火灾、交通意外、溺水、触电等情况下,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心脏复苏术,积极抢救生命。了解地震来临,如何逃生?海啸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等常识。同时要求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无疑也扩大了学生的受训范围。与相关部门联合,扩充教学人员和增加实训设备,筹建专门“逃生急救实验室”,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宣传、投影录相、模拟教具等,让学生干部定期、分批地接受学习和培训,使受训的范围扩大。如能与教学部门达成共识,给受训的学生干部相应的学分进行鼓励,就更利于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为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回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支持。让学院相关教师和受过培训的学生定期到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义务宣传和培训,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学习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和作用,并掌握这一救命技术。美国半岛学院是华盛顿洲天使港的社区学院,是一个向社区群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据了解,他们社区相关的消防义务工作者,每两年都必须参加《First Aid》(《第一救援》)的培训与学习,以此防止因长期不用致使技术的下滑。

意外的发生使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预先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心肺复苏术的学习和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社会意义。我们希望、呼吁更多的人们学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形成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让更多的突发病患者及时得到周围群众高质量的施救,体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仁醒 电工技能实训基础[M]2010.8

急救与心脏复苏安全培训体会 篇9

通过参加我园举办的急救与心脏复苏安全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遇到突发事件及意外伤害情况时应该采取的卫生急救方法,让我明白了现场急救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懂得了急救知识与操作是工作生活中一种必要的保障。更使我意识到假如当自己遇到紧急情况或意外伤害时却不懂得如何进行现场急救,便无法使事故伤害减到最低,可能会因此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或死亡。在此情况下,无论从责任层面上还是从道德层面上讲,自己的心理都会感到愧疚和不安。

在此次急救培训中,我学习到以下几项主要的急救知识与方法:

一、拨打急救电话的重要性及求救电话的主要注意事项: 在我们不懂得如何进行急救或者现场环境较危险而致使无法进行急救时,拨打急救电话便是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急救方法,同样也可以为伤者争取治疗的机会与时间,从而提高生命存活的几率。在拨打急救电话时,要特别注意:

1、告诉接线员伤者的主要病症与具体诱因。如果不知道具体诱因,也要尽量向接线员说明我们所了解到的伤者发病的过程。

2、准备的说出伤者的具体位置,最好是说明周围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以便于救护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伤者的位置。

3、告诉接线员自己的姓名与联系电话,以保证救护人员在途中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从而提高救护效率。

4、准备的说明受伤的人数,以确保救护中心派遣足够的救护人员到现场参与急救。

5、一定要切记在接线员挂线后,报警者才可挂线,以确保接线员得到了所有的必要信息。

二、主要的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术(英文简称:CPR)的适用症与操作流程:心肺复苏术主要适用于以下症状:当患者突然出现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的情况时。通常情况下,急病、创伤、溺水、中毒、触电、雷击等都可导致人们出现无呼吸、心脏骤停的症状。在出现这些症状时,急救人员需要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流程如下:

1、现场环境的安全评估:首先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可对伤者进行急救。

2、判断伤者有无意识、有无呼吸:可通过叫、拍伤者的方法来判断伤者是否清醒,同时还要通过观察伤者的胸扩与肚子有无起伏来判断伤者是否有呼吸。在确认伤者无意识无呼吸的同时,要高声呼救,以引起周围人群的注意,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急救中,可指定某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3、当伤者的姿势不是平躺着时,需先摆正伤者的体位,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急救。

4、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首先做胸外按压,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按压胸部正中央处30次;接着观察伤者口中是否有异物,若有异物,须先清理伤者口中的异物;然后打开伤者的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在5-6秒的时间内吹气两次。

5、在完成五个循环的心肺复苏术后,需观察伤者是否恢复呼吸、心跳,若仍无呼吸、心跳,需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直至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

培训结束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急救虽然是件简单易做的事情,它却在现场抢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抢救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急救的重要性体现出了开展急救培训课程的必要性,因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很多不可预测不可避免的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遇到突发的意外事故时,我们都可以把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冷静的应急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出正确且及时的救护处理方法,为保障安全与生命争取最大的机会。

心肺复苏演练 篇10

为提高我院内、妇科医疗护理应急救治反应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在抢救中协调和应变能力,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7年1月11日-1月20日, 在我院妇产科病房,对我院内科、妇产科医务人员(医生、护士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参加人员共18人,人人严格按照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演练。

一、演练的目的和原则

检验我院的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工作准备情况。及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掌握程度。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本次应急演练活动,医院成立院应急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郭中兴

副组长 :李洪友 刘 霞

成 员 :临床内科、妇产科所有医务人员均参与。

三、演练内容:本次演练科目: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

四、院领导班子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

发现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援进行救治,分秒必争,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通过此次演练,巩固了对相关知识点及操作要点的掌握,并演练了科室间密切协作与配合,医务人员对抢救流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急救操作,强化在抢救中通用知识及操作要点,做到了对心肺复苏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

五、这次演练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但在演练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1月22日

心肺复苏,按压最重要 篇11

对于心跳骤停的搶救,很多人熟悉的心肺复苏步骤是ABC,即开放气道(Airway)、人工通气(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而最新的《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一旦发现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先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将胸外按压提前,变更为CBA。除非患者是因为溺水而出现极度缺氧状态,需要人工通气,否则,只需按压即可。导致心跳骤停的原因很多,但初始心律多数表现为心室颤动或无脉式心动过速,抢救的最关键步骤就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那么,如何判断昏倒的人是心跳骤停呢?

首先判断意识。先拍打患者的肩膀,对其大声呼叫。如患者无任何应答,可判断其意识丧失。然后判断呼吸是否正常。如感觉不到呼吸,或出现叹息样呼吸(缓慢的如低声吸气般的表浅呼吸),均视为呼吸正常。因此,一旦意识丧失,呼吸不正常,即可认为其心跳骤停。在第一时间拨打120呼救后,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必须高质量才能对复苏有效。因此,施救者需掌握一定的技能。

1按压姿势

作为施救者,首先要让患者仰卧位平躺与硬地上。施救者双腿跪在患者胸旁,一手掌根部放于患者的胸部中央位置(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处),另一手平放重叠于此手背上,十指交扣离开胸壁,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使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离开患者胸部。

2按压深度

成人胸骨下陷4-5厘米。

3按压频率

要求施救者集中精力,快速按压,达到每分钟100次。按压最好持续进行,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

4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廓充分回弹

只有回弹,才能提高血流动力,以保证心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上一篇:我最尊敬的一位科学家的演讲稿下一篇:求职简历中的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