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精选8篇)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1

(2015.9-2018.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均衡、管理、质量”为发展关键词,以参与“创艺”、“创强”、“创现”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学校建设,构筑均衡育人环境,强化常规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科技特色品牌,大力推动课程改革,营造智慧课堂,加强教科研工作,建设以国学特色为主导的德育特色,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使我校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智慧、洋溢个性、特色彰显的精品学校。

二、办学理念

学校发展目标:成为一所能够完成基础教育任务、培养合格人才、引领地区全民素质提升、在市县均享有一定声望的知名学校。

学生培养目标:道德优秀 学习勤奋 能力突出 思想求新 志向远大 教师发展目标:师德端正 基本功过硬 学习意识浓厚 理念紧跟时代 办学特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 校训:求知、博学、争先、感恩 校风:敦品立德,与时俱进

三、提升行动目标

(一)管理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管理即文化”的管理思想。在管理中注重人文关怀,发挥管理的显性和隐性功能,以科学管理方法实现有效的“导向机制、服务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从教育趋势角度管理学校,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用温暖拨动教师心弦,用表扬激发教师动力,用目标促进教师进步,用辉煌坚固教师信念。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才能,为团队利益做出贡献,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促进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队伍建设目标:

构建一支师德端正、基本功过硬、学习意识浓厚、理念紧跟时代的骨干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师德端正,家长满意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三年行动期内,教师参与三乱行为为零。要求教师基本功过硬,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基本技能:说课、评课、三笔字、简笔画、美术字、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有学期学习计划,有个人学习反思,时刻提高自身素质。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自身独特的紧跟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德育工作目标

深入构建“传统文化”德育特色。开展“忠、孝、仁、义”系列传统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创设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模式,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不断完善家校育人机制。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提高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

(四)教学管理目标

建成具有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做到教师精讲,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践行“生态、生成、生本”教学过程,“生态”,即着眼于创建师生互动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生成”,即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志的有效提升;“生本”,即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双主”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老师像小组长一样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像老师一样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提升教师教育力,提升学生学习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形成自由、开放、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

(五)体卫艺工作目标

形成“黑土地农村阳光体育”品牌。以“阳光、健体、毅力”为原则,让体育成为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成就孩子美好未来的身心基础,从而向“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方向发展。积极推动“足球”进课堂活动开展,同时引进民间体育活动“抖空竹”、“扇子舞”、“放风筝”、“纸飞机”等体活项目,实现传统体育活动与现代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更好地参与辽中县“创建全国艺术强县”工作,推进艺术工作全面发展,引进优秀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六)科技特色目标。营建具有科技氛围的校园文化,创建学校科技特色品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科普教育。保证科技活动经费,开展有小发明小制作、七巧板、科学DV、纸飞机、魔方等有特色的科技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五、提升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及措施

(一)2015.9-2016.9提升目标、思路及举措

1、总体目标:提升自我,淬炼内涵,老观坨各项工作得到初步提升。

2、分项目标:

学校管理目标:树立“管理即文化”的管理思想,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决策教代会参与率100%以上。

教师发展目标:教育素养提升,教育能力增强,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达到35%。

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喜欢学习,形成完善 “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机制。

校本德育目标:建构活动体验型德育体系,铸就优秀德育队伍,学校德育格局初成。

体育艺术目标: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初步的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科技特色目标:配齐科技辅导员及助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环保教育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校园文化目标:参加省市创新大赛,开好科技现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校园活动。

3、工作思路

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课程班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科研型教师。

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师生培训,提升教师教育力,促进学生学习力。

校本德育工作:在优秀德育队伍的带领下,从横向和纵向体系中深入开展互动体验型德育工作

体艺科学工作:开展快乐体育,引进民间体育以强身健体;通过课堂主渠道引领学生参与艺术;营建具有科技氛围的校园文化,开展纸飞机、魔方、飞叠杯等活动催动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工作举措

(1)学校管理水平。提高业务水平,理念先进,完成各级培训课程要求。完善班子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制度完善。班子队伍团结和谐。按核定编制配齐人员,配齐学科教师,争取本结束前无结构性缺编。

(2)教师队伍建设。从2012年开始,我们将分三批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主题的本科课程培训。从2012 到2014年每年25人共计70余名教师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学习,让教师在提升学历层次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提升教学能力,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沈师的教育专家通过论坛、QQ群一起研讨交流,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坐堂诊断”,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案例,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共同提高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进行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全部参与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按照集体设计—上研究课——个人反思——集体评课四个步骤的反复尝试逐步提炼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让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研究能力。

(3)课堂教学改革。

以“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教师培训。开展广泛的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轮流派教师外出到教育先进地区和学校进行学习培训,拓展教师教育视野。以“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进行学生培训。在课堂上,做到教师精讲,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践行“生态、生成、生本”教学过程,“生态”,即着眼于创建师生互动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生成”,即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志的有效提升;“生本”,即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4)校本德育工作。

建构活动体验型德育体系。即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纵向体系是从低年到高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德育活动;横向体系是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共同对学生开展立体化、多元化的教育。在横向体系中,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三者互相合作,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提高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深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教师走出在工作、生活和职业成长中遭遇的困惑与迷茫,使之能够始终以阳光进取的心态投入工作。实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制度,继续实施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制度,开展多层次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加强优秀班主任典型事迹的宣传

(5)体艺科学工作。

积极引用民间体育活动“抖空竹”、“扇子舞”、“放风筝”等适合学生的拓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动静结合、内外操练的活动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开发智力、塑造人格。以感受艺术美为核心,让学生热爱艺术,能够让艺术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建设综合楼后建立各种学生社团。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优秀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从一年级起开设口琴课程,由专业教师任教。通过每学期开展各种小型艺术活动和每学年开展一次艺术节营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进行艺术美的熏陶。购买开展科技活动所需设备,营建具有科技氛围的校园文化,创建学校科技特色品牌。以爱为主线,让学生通过机器人、纸飞机、魔方等各种科技活动爱上科学,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2013.9-2014.9提升目标、思路及举措

1、总体目标:打造内功,更新面貌,老观坨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2、分项目标。

教师发展目标:培养骨干教师,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达到70%。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专家引路工作形成机制。

校本德育目标: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德育活动,形成活动体验型德育环境,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生各项比赛获奖人数占全校师生的50%以上。

体艺科学目标: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一项体育特长,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学生各项比赛获奖人数占全校师生的50%以上。

3、工作思路

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发展学校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教师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热爱学习,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和专家引路工作机制。

校本德育工作:利用一切时空,对师生进行教育熏陶,使之形成强大的德育场。

体艺科学工作:深化快乐体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更坚强;参与艺术,学生艺术的鉴赏力进一步提升;我爱科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4、工作举措(1)教师队伍建设。

下大力气培养骨干和优秀课教师,通过前一年教师发展学校的各项教师培训工作,引领教师不断成长。省市县各级荣誉教师和骨干教师形成领军团队。努力达到省级骨干优秀课教师达到5%以上,市级骨干优秀课教师达到15%以上,县级骨干优秀教师达到30以上。开展广泛的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轮流派教师外出到教育先进地区和学校进行学习培训,拓展教师教育视野。

(2)课堂教学改革。

修订完善的“教师评价标准”的依据,在对教师进行基础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教师发展学校学习、学习力实验的研究、高效课堂的建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以“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发展性评价。以评价为导向,引导教师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建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沈师的教育专家通过论坛、QQ群一起研讨交流,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坐堂诊断”,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案例,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共同提高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校本德育工作。

利用一切时空,对师生进行教育熏陶,使之形成强大的德育平台,不断吸引引领着师生成长。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 “争创温馨班级(学年组)、构建和谐校园”活动。深入推进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系列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创设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模式,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不断完善家校育人机制。(4)体育艺术工作。

以“阳光体育、健康每一人”为原则,让体育成为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成就孩子美好未来的身心基础。更新教学思想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方法,使体育课不再是单纯强调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而是向“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方向发展。进一步开展适合学生的拓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动静结合、内外操练的活动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开发智力、塑造人格。

以感受艺术美为核心,让学生热爱艺术,能够让艺术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在每节音乐课上,抽取十分钟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小乐器演奏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演奏技术。以每人掌握一件乐器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通过学习乐器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提高师生的艺术素养。

(5)科技特色工作。

以爱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多彩的科学活动爱上科学,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开展机器人、纸飞机、魔方等有特色的科技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等。积极开展“我和低碳”等各种环保实践活动。

(三)2014.9-2015.9提升目标、思路及举措

1、总体目标:精益求精,奋发向上,打造地区教育品牌的典范。

2、分项目标。

教师发展目标:建设优秀教研组,组成名师团队,教师评价标准科学完备,教师100%拥有本科学历。课堂教学目标:学生享受学习,各学科“高效课堂”确立基本教学模式

校本德育目标:抓实活动体验型德育点,师生道德素质高尚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获奖学生达到30%以上。力争获得沈阳市德育示范校。

体艺科学目标:学生身体健康、阳光向上,人人都有体育和艺术特长,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获奖学生达到20%以上。

3、工作思路

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发展学校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用科学评价提升教师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整体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并形成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校本德育工作:通过学科教学、传统活动、社会实践和行为习惯等德育点开展广泛深入的活动体验型德育工作。

体艺科学工作:快乐体育形成品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更坚强;参与艺术,学生艺术的鉴赏力进一步提升;热爱科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进一步增强。

4、工作举措(1)教师队伍建设。

以创建“高效课堂”学科教学模式为目标,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优秀教研组星级建设(年级优秀教研组为一星,学校优秀教研组为二星,县级优秀教研组为三星,市级为四星,省级为五星),构建一支从一星到四星梯度合理的优秀教研组团队。每学期举办一次“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为期一周,凸显一学期以来各学科“高效课堂”的精英教师的教学风采。

对教师进行基础性评价和包括教师发展学校学习、学习力实验的研究、读书交流、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2)课堂教学改革。

推进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整体推进工作机制。以数学、语文、英语学科为龙头,制定详细的学科培养目标。数学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语文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为目标;英语以“学会拼读和记忆单词方法,有准确的朗读语调,养成朗读英语的习惯”为目标。除学科目标外达到“让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的最终目的。提高教学的目标性与科学性,使课堂更加科学严谨高效。以此带动其他学科,向高效课堂推进。

构筑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双主”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老师像小组长一样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像老师一样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提升教师教育力,提升学生学习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建构“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展示点拨、训练延伸”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生成自由、开放、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

(3)校本德育工作。

结合语文、社会、品德、英语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潜移默化于孩子心中。同时积极开发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积极开发体现德育工作主旋律、富有时代气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国学教育课程,教师在开发备课中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提升。

深入推进“传统节日”主题德育文化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六个传统节日为主线,开展“感怀生命,慎终追远”、“粽子飘香,爱国爱民”等主题教育,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深入推进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以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日常规为主要内容,有效贯彻落实“每月一个好习惯”的教育方案,使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

(4)体艺科学工作。

巩固“阳光体育”的成功,校园游戏成为孩子课间的最美风景;艺术节、艺术社团如火如荼开展,人人都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爱好和特长,能掌握一门乐器,师生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低碳环保活动,建成国家级航模科技示范学校。

六、保障机制

为保障三年规划的逐步有序落实,构筑稳健高效的良性保障工作机制,我校将采取以下措施,为提升工作保驾护航。

1、思想保障:

做好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宣传发动贯彻。通过邀请教育专家、上级领导、骨干教师、家长代表等参与制定行动计划;通过教代会、职代会等宣传贯彻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教师、家长代表讨论完善行动计划。同时印制工作手册,人手一册,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

2、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学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加强对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的指导、协调、落实和服务。成立学校自我评估领导小组(名单附后),每年对行动计划进行自我评估,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提高。推行民主公开管理。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3、资源保障:

邀请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参与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行,共同为行动计划提供行政和专业的技术资源保障。

4、经费保障:

投入专项经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各项协调工作。确保专项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机制顺畅,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5、激励保障:

设立科学严谨、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同时以每年的开学典礼对教师进行激励表彰,促进教师的工作内驱力。

沈阳市辽中县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年提升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组 长:李忠诚 校长 制定SDP,协调计划发展 副组长:马仁忠 书记 协助制定SDP,协调计划发展

相铁昌 副校长 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

吴连成 副校长 硬件改善办学条件,德育建设 组 员:付玉秋 教务主任 教学文化建设

相德刚 安稳办主任 体育文化建构

王会瑜 德育主任 德育文化建设 王立宏 信息科研主任 校本培训

葛大光 团委书记 共青团文化建设 付迎秋 大队辅导员 少先队文化建设 沈阳市辽中县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自我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李忠诚 校长 整体评估 副组长:马仁忠 书记 协助整体评估

相铁昌 副校长 评估教师队伍,教学质量

吴连成 副校长 评估硬件办学条件,德育建设 组 员:付玉秋 教务主任 评估教学文化进展情况

相德刚 安稳办主任 评估体育文化进展情况

王会瑜 德育主任 评估德育文化进展情况 王立宏 信息科研主任 评估校本培训进展情况

葛大光 团委书记 评估团委文化进展情况 付迎秋 大队辅导员 评估少先队文化进展情况 家长委员会代表 参与整体评估 村代表 参与整体评估

初中及高年级学生代表 参与教育教学情况评估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2

意见指出, 多年来, 各地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有力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总体上看, 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各地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 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 初步配齐体育教师, 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基本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意见要求, 各地要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要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 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要加快教师结构调整, 多渠道配备好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 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到2015年各地要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 要纳入教学工作量。

意见提出, 各地要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根据意见, 各学校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地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要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 合理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 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 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3

根据行动计划,“互联网+”的三年行动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为此,行动计划提出七大行动,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行动、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其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8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1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5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6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

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确定的目标是:到2018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行动计划还从强化组织保障、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财税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4

为进一步加大职业健康监管力度,防止职业病高发,全面推进职业健康监管专项整治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根据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特提出海门市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1年年初开始至2013年年末,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十个百分百”目标,推动全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编办〔2010〕104号文件精神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0〕201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0〕136号)等文件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健康主体责任,继续深入开展作业场所粉尘和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机构与体系建设,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和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有效减少和控制职业危害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海门职业健康“123”监管模式,整体联动,全面实施,实现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十个100%。初步培育一批管理上水平,企业上档次,职业危害零伤害,基本达到或符合国际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要求的企业。

“123”监管模式是指“一档两证三机制”的简称。即:“一档”是指企业的职业健康档案;“两证”是指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证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三机制”是指部门联动机制、评价机制和考评机制。

十个100%,即:

1、存在职业危害的重点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率达100%;

2、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达100%。

3、存在职业危害的重点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率100%,4、存在职业危害的重点企业“一企一档”完成率100%。

5、存在职业危害的重点企业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100%。

6、严重职业危害案件查处率100%。

7、职业危害岗位职工职业健康体检率达100%。

8、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持证率达100%。

9、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合格率达100%。

10、重点职业危害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评价达100%。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开展“一档一报三告知”工作,夯实职业健康监管基础。“一档”是指建立企业的职业健康档案;“一报”是指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全市范围内存在职业危害的重点企业全部完成网上申报和备案工作;“三告知”是指合同告知、公告栏告知、标志牌告知。

1、摸清职业危害企业底数,建立动态数据库。进一步摸清全市内职业危害企业的底数,并做好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市局建立和完善职业危害企业动态数据库,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及岗位操作规程,设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尽快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结果存入相应档案。

2、督促指导企业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应认真、全面、准确、按时申报职业危害因素。市安监局将适时组织乡镇(园区)安监所(科、局)培训职业危害网上申报工作,乡镇对辖区内企业的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做好指导和服务。市安监局将不定期对企业的职业危害申报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3、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职业危害告知义务。一是督促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二是在企业的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告知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三是在产生职业危害的岗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二、大力开展“两证两培”工作,提升职业危害监管能力。

1、加大持证管理,确保有效监管。一是实施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证制度。企业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领取由安监与卫生部门联合颁发的《职业健康监护证》。市安监局将对如何使用和管理此证,制订相应的办

法,同时将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实施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制度。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颁发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存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

2、加大职业健康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以“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加强与卫生、工会、劳动等部门的沟通,通过编印分发宣传资料,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全市普及职业病防治法律知识。在安全生产基础培训、职工三级安全教育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中,增加职业健康相关知识内容,扩大职业健康培训的覆盖面。“两个培训”是指定期举办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乡镇(园区)职业安全监管人员以及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意识和业务水平。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职业健康法律法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大造声势,让职业健康、职业危害知识走进企业、走进千家万户。

3、加快提升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在每个重点行业中选择1至2家有一定规模、安全生产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典型,由安监局和乡镇(园区)安监所(科、局)进行重点培育和辅导,同时融入“1+3”安全监控工作、安全合格班组创建、“三卡”等内容,对照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要求,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初步培育一批基本达到或符合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要求的企业,适时召开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现场会。

三、大力开展 “一联一评一考”工作,促进职业危害监管工作上新台阶。

“一联”是指部门联动机制;“一评”是指检测评价机制。“一考”是指考评机制。

1、落实职业健康监管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安委会办公室协调,安监、卫生、人保、总工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关部门、重点区域所在地政府、重点行业安全理事组共同参与,研究协调职业健康有关工作,协调解决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加大对职业危害违法行为和举报的联合查处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落实职业健康检测评价机制。一是建立职业健康评价工作小组,规范和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二是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以及相关报告、批文的备案等工作。由中介机构对涉及职业危害的企业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三是把住职业危害源头管理,督促企业改进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积极采用无毒或低毒物品替换高毒物品作业,确保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浓度(或强度)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规定。培育一部分企业通过国际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年9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三主要目标(3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4(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4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4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4 3.推进优势学校建设(5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5 5.提高经费保障水平(6(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7 1.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7

2.推进分类考试招生(7 3.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8(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9 1.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9 2.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10 3.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10 4.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11(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12 1.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12 2.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12 3.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13(五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14 1.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14 2.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14 3.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15 4.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15(六“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17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17 2.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17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8(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计划(19 1.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9 2.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20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八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计划(21 1.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结构(21 2.推动院校管理关键领域改革(22 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22(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计划(23 1.健全高职督导评估制度(23 2.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24 3.完善质量报告制度(24(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计划(25 1.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25 2.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能力(26 3.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26(十一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推进计划(27 1.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27

2.积极开展社区教育(28 3.加强终身学习服务(28(十二德育工作质量提升计划(29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29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30

三、保障措施(31(一加强组织领导(31(二强化管理督查(32(三营造良好环境(32 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细化一览表(3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

——坚持服务产业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发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引导高等职业院校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

——坚持示范引领与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相结合。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研发;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100万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发展一批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基本形成;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院校治理能力明显改善;职普沟通更加便捷,升学渠道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以专业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与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支持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优势互补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

更加成型;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对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

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加强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准制定工作,提升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研究制订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类型本科

高校建设标准,健全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完善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体系,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等,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打造骨干专业,改善实训条件、凝练专业特色,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推

进服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3.推进优势学校建设

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支持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领先的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与发展。引导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中西部地区以提高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探索建立优势互补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支持东中西部学校联合招生,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支援革命老区、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5.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落实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督促激励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中央目标引导。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探索“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办法。2017年,各地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学校学费收入必须优先保证基本教学经费支出。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教育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骨干专业奖励计划 l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l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l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创新基地建设 l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

l东中部地区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教育部、财政部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

l继续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省份人民政府

l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政策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省级人民政府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搭建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1.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应用科研能力,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创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积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合理引导一批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加大力度培养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突出职业需求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快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2.推进分类考试招生

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全面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制定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考试招生办法,改革面向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招生

考试内容,增加技能考核权重,拓宽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通道。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招收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3.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完善分段培养方式,协调各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管理,明确中职、专科、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接续关系,统筹设计,分段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规范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办学,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中明确适办专业,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本科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探索以学分互认和学力补充为基础的职普互通机制。完善“双证书”制度,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l研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教育部

l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省级人民政府

l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本 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l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

l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行业、高等职业院校

(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传承创新民族工艺文化。

1.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聚焦区域产业建设、行业提升、企业发展,优化院校结构和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团队、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选择自主创业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与企业合作转化的,可按照法律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

2.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人力

资源保障水平,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增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的新兴专业。重点加强面向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卫生、人口健康和高技术

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亟需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支持举办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相关专业,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与军队合作,为现役士兵开展培训,为技术兵种定向培养直招士官。

3.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扶持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和专业建设。以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创新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合作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各地应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向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倾斜,动员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参与专业建设,特别加大对水利、林业和粮食等行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4.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

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民族地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校企共建特色学院 l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团队建设,技术

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建设,组建重点产业技 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l以企业为主建设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技能 大师工作室

l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人民政府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军队合作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

l支持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l新设若干省部共建的国家涉农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

l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

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创新产教融合实现形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形成与行业联合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常态机制,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意见。围绕专业建设,与大型企业和跨

国公司合作开发起点高、影响大、方向性的国家级教产合作项目。引导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应用科研能力,提高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持续提高新增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在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时,同步规划与之配套的职业人才培养工作。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以资产融合、人员互聘、平台共建等为纽带,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互认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符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支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连锁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吸收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鼓

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3.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

支持地方和行业政策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逐步取消现代学徒制考生户籍跨省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分类考试录取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学生,使学生同时具有员工身份;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完善技术兵种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支持政策,鼓励技术兵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建设一批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 法》

l制订《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 化办学的意见》和“示范性职业教 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 教育部

l制订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导 意见

教育部、相关行业部委及行业组织

l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部、财政部,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企业 l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和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l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

l推进连锁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支持行业影响突出的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组建全国性行业职业教育 集团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学校 l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相关行业(五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

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同等法律地位,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1.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各地应重新梳理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和程序,健全退出机制。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可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规模。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据,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激励和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2.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管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企业将职工教育培训交由高等职业院校承担,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

训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对接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各级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定支持政策、确定实施范围、购买社会服务时,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对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产生的支出,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3.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

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鼓励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指导;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自主开展工作,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

4.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活力。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革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高职院校;探索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职工持股。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

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成立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联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教育部

l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教育部等,省级人民政府

l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民办高等职业院 校的渠道和方式

l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享受相关政 策待遇的问题 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的规范

与管理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l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面向行业 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

l推动大中型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 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业教育专门机构(或人员

l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行业指导

l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教育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根据需要制定和发布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高等职业院校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

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为重点,完善建设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

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单独评审。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比照本科高等学校,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破除企业高技能人才向高等职业院校流动的政策障碍,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鼓励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2.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

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三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探索政府向企业购买教师实践服务的办法,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可以拿出不低于核定编制内人员经费的20%用于兼职教师聘用;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把企业中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建立学生实习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补贴制度;鼓励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聘请优秀民族技艺传承人、民间文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 聘办法》 教育部

l实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单独评审 l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

l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 制度

省级人民政府

l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制订校级“双师型”教师标准 l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

l探索政府向企业购买教师实践服务的办法,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 l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 l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 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

l五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教育部、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

(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计划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成果,遵循知识积累和技能养成规律,开发适应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1.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所有专业。研制资源建设应用指南和评价体系,实现资源多系统兼容、多平台共享,确保资源的无障碍交换。制订资源使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优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的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2.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创新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支持虚拟仿真系统开发应用,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相应的仿真教学软件,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设职业教育远程互动学习的平台,实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和现场教学情境的远程即时传送,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农村和边远地区更多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构建全覆盖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更高效率、更大范围共享。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统一技术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面向师

生、面向社会的管理服务云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国家级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发展改革委l研制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指南和评价

体系

l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

l省级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l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l职业教育远程互动学习的平台建设 l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

l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 l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教育部

l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级人民政府

(八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计划

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完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1.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结构

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建立健全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全面启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工作。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学校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开展校长公开选拔聘任试点。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立有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与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设立校级

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推动院校管理关键领域改革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根据教师岗位性质和要求,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落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聘和引进教师的自主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原则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加强国家级、省级、市(地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筹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开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各地应加大投入,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和劳动就业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资源聚集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核准 工作

l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术委员会,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l筹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 l各地应加大投入,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工作,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l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 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

l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l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境外培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财政部

(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计划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工作,完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院校自觉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1.健全高职督导评估制度

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健全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和奖惩制度。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情况纳入督导范围,将履行管办职责、推进重大改

革、健全办学标准等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与人大、政协工作协调,通过代表建议、委员提案、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方式,推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2.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

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开展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断和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国家牵头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方案,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院校特点,确定诊改重点、明确任务进度,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

依托对用人单位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试点。专业诊改工作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相应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专业诊改方案由相关行业制订、经教育部认可后实施。职业院校自愿参加。

3.完善质量报告制度

继续实施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发布质量报告,支持第三方撰写、发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报告。注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使用,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报告撰写质量和发布情况监督与管理。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健全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

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和奖惩制度

l督导《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情况

l加强对履行管办职责、推进重大改革、健全办学标准等方面的督导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与人大、政协工作协调,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分类指导,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工作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l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诊改工作试点教育部、相关行业

l继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教育部、有关第三方机构

(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计划

制定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多元发展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知名国际组织、著名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

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支持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鼓励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2.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能力

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3.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探索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开发与之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软实力。鼓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探索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

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l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l制订《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2015-2020年》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

l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的办学与教学合作

l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境外访问学习l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在校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l校企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

l扩大与“一带一水”沿线国家和我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l探索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教育部、外交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l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l探索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境外办学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十一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推进计划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区教育服务,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学习成果互认。推动专科高

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试行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加强学习成果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学习成果转换服务。

2.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发挥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等社区教育机构共同开发适合居民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等机构、设施建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为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服务计划提供平台,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3.加强终身学习服务

积极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多样化职业继续教育,为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多种机会。积极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教育,为普通教育在校生提

供职业发展辅导,为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就业质量服务。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承接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培训,积极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l制订《关于推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l向社区开放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共同开发社区教育课程 l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l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 意见》

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十二德育工作质量提升计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

结合起来。规范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扶持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提升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

l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 准(暂行》

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 业院校

l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 合

高等职业院校

三、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各地必须高度重视,保证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省级政府是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宏观管

理作用,主动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保证任务落实。各地要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根据本行动计划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好落实方案;按照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落实方案 的顺利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出台政策、配套条件,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二强化管理督查

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将落实方案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室的立项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要求。行业部门要引导和督促相关行业企业制定和执行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我部将把各地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相关督查工作;督查结果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布局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各地根据需要出台职业教育条例、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地方法规,努力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先进经验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细化一览表

序号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 部门(单位 时间进度

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 出台《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

2015年底前完成 2017年,发布300个专业教学标准和30 个专业的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行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

2017年底前完成 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 司

2015年底前完成 实施骨干专业奖励计划,支持建设6000

个左右骨干专业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各地实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建设 1200个实训基地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创新基地” 项目,遴选建设300个高等职业院校服 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启动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提 升项目,遴选建设600个高等职业院校 牵头的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人民政府

2016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以优质专业建设为载体,重点支持100 所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探索建支持东中部地区500所(次学 校(职教集团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财 务司、财政部和 相关省级人民政 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继续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

试点省份人民政

府 持续推进 督查各地建立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 款政策,到2017年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 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 财政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国务院 教育督导委员会 办公室 持续推进

部门(单位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12 2015年,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到2017年,专科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1420万人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发 展规划司、省级

人民政府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2015年,出台《关于推动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引 导100所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技术类型 高等学校,鼓励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 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本 科职业教育规模达到100万人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高等教育司、发展改革委、省级 人民政府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部(学位管理 与研究生教育 司、有关高等学 校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推进分类考试招生,落实《教育部关于 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的指导意见》,制定本科高校招收职 业院校毕业生的考试招生办法;2015年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 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 道;逐步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 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 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教育部(高校学生 司、发展规划司、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相关行 业、高等职业院校 持续推进 出台《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18 鼓励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到2017年,重 点建设50个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开 发团队,100个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 心,150个以企业为主的高水平校外实 训基地,2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 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省级人民政府、高 等职业院校

2017年底前完成 部门(单位 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 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选择 自主创业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给予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 策扶持

教育部(高校学生 司、财务司、财 政部牵头,国家税 务总局、人力资源 与社会保障部等 单位参与 持续推进 加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健康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 建设;到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产 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数占总数的80% 省级人民政府2017年底前完成 到2017年,根据军队建设需要扩大专科 高等职业院校与军队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直招士官规模 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参谋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高校学 生司、有关高等 职业院校 2017年底前完成 到2017年,建立100个农业职业教育集 团;新设若干省部共建的国家涉农职业 教育改革试验区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发展改革委、科学 技术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 局、国家粮食局和 有关省级人民政 府

2017年底前完成 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 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 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到2017年, 建设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 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文化部、国家民族 事务委员会、省级 人民政府 2017年底前完成

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 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育部(政策法规 司、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 2015年底前出台 到2017年,与5个以上的行业联合召开 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联合下发行业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行业部委及 行业组织 2017年底前出台 到2017年,国家级教产合作项目新增协 议总金额超过1.5亿元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 持续推进 部门(单位 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财政部,相关部

委、行业协会、企 业 持续推进 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示范性职业教 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2017年, 高等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 到90%以上,初步建成150个骨干职业 教育集团;建成一批校企一体化创新联 盟;遴选10个省份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 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省级人 民政府,有关行 业、企业、高等职 业院校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到2017年,形成20个连锁型职业教育 集团

省级人民政府、高 等职业院校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支持行业影响突出的高等职业院校牵头 组建全国性行业职业教育集团 有关行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高等职业学校 持续推进

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国 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逐步取消现 代学徒制考生户籍跨省限制;到2017 年,全国20%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实行 现代学徒制,年培养(培训学生(学 徒超过10万人,合作企业超过1000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高 校学生司、省级 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五、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 32 重新梳理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和程序,健 全退出机制

省级人民政府2015年底前完成

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 策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财政部、发 展改革委、人力资 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等 2015年底前完成

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 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 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到 2017年,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 达300万人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财政部、国 家税务总局、国土 资源部、中国人民 银行、省级人民政 府 持续推进 部门(单位

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 据,探索“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支 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办法 省级人民政府 2016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加强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的规 范与管理,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 学校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 的制度;2017年底前,在招生规范的民 办高等职业院校试点核定办学规模内学 校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省级人民政 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享受相关 政策待遇的问题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2015年,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 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的意见》

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国家税 务总局、财政部、教育部(财务司、职业教育与成人 教育司、省级人 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到2017年,大中型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 育办学的比例持续提高;超过一半规模 以上企业设立职业教育专门机构(或人 员

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省级人 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三年行动计划措施 篇6

针对《安徽省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规定,我园特此制定详细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成立董事会,选出我园的法人代表为董事长,董事理会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董事会确定相关的决策权,也制定了决策机构的相关职责。

《安徽省三年行动计划》相关规定了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将发展学前教育纳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全省学前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学前毛进园率逐年进步。

针对《安徽省三年行动计划》,我园明确的规定,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老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我园的教职工在教育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安徽省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制定以下措施:1、2、3、4、5、6、7、统筹兼顾,制定规划,分步分地区组织实施。多措并举,城乡同步,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优化结构,完烧瑰制,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落实职责,拓宽渠道,多方面张罗发展经费。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明确职责,协作分工,建立与完善治理体制。加强治理,规范办园,进一步进步保教质量。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7

上海市文化和科技融合推进大会9月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 会上发布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会议并讲话。殷一璀指出,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要重视网络文化和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 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发展的网络文化和数字出版内容生产供给体系;要重视传统文化业态技术的提升, 利用技术进步加快转型升级, 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要重视文化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 提升文化行业关键装备和系统软件的国产化水平, 努力在全国形成示范和引领;要重视建设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培育特色文化消费项目, 拓展文化消费市场空间;要重视公共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 突破文化资源保护关键技术, 让人民群众获得丰富多样、灵活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就推进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作了部署。副市长沈晓明主持会议。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为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上海张江授牌。

职业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篇8

教育部网站9日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要求高职院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设立学分银行。

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诉求,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力补充为核心的职普互通机制。

上一篇:新学校生活的优秀作文1000字下一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