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茉莉花介绍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苏民歌茉莉花介绍(精选5篇)

江苏民歌茉莉花介绍 篇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产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继续了解的愿望。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由此初步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同时在感受和体会歌曲情感的基础上尝试创作,体会创作带来的喜悦。

3、感受和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并尝试用柔美的音色、悠长的气息(扬州方言)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教学策略:

1、通过闻“花”、看“花”、听“花”、唱“花”、表演“花”循序渐进地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由此培养了学生细致的洞察力与大胆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通过旋律线入手学习歌曲,在学生树立音高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

3、通过比较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与发现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4、在听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初步了解我国河北、河南、东北各地怡茉莉花为题材创作的歌曲或者诗歌,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提高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深情朗诵几首古代作家或者是人关于描写、赞美茉莉花的诗歌或者名句,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

2、继续欣赏《茉莉花》,介绍茉莉花,出示茉莉花的图片。

师:这首乐曲是江苏民歌名叫《茉莉花》,你见过茉莉花吗?有什么特点?

师介绍:茉莉花原产于印尼等国,在宋朝时期传入我国。它洁白无瑕,美丽动人。老师把它的香气带来了,同学们闭着眼睛闻一闻感觉怎样?茉莉花香气芬芳,经常用来熏茶。(出示图片)

(二)新授:

1、师范唱:想听老师用当地方言唱一唱吗?

这首歌曲说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爱花惜花)

2、学用方言来读歌词。

3、学唱歌曲旋律:

(1)边划旋律线边哼lu。要求:看到小园点唱lu,气息要连贯。观察旋律特点:象小桥流水般委婉。

(2)唱词:

老师演唱加花与不加花的旋律,比较差别。(加了花会更优美)

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一字多音显得曲调优美秀丽婉转。

用柔美的音色、流畅的气息有感情地演唱。

(3)试跟老师做着动作来唱。

(4)分小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演绎歌曲,交流和评价。

(三)、拓展:

1、你们知道吗?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明朝的江苏扬州,原来歌名叫《鲜花调》,后来经人们的传唱,各地都有了《茉莉花》。

2、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要求边听边手划旋律线。

这首《茉莉花》与我们唱的感觉一样吗?

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高亢明亮。(原因:那里山较多,人们的性格很率直)

3、了解世界眼中的《茉莉花》。

(1)《茉莉花》在我国各地都有自己具有地方特色的版本,正因为这样,《茉莉花》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2)欣赏著名指挥家余隆指挥的合唱团演唱的《茉莉花》。

让国际友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魅力,欣赏一段中国爱乐合唱团的演唱视频。

谈谈你现在的感想。

(四)、师小结:

老师愿茉莉花的清香永远留在每个同学的心里,让我们在茉莉花动听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江苏民歌茉莉花介绍 篇2

一、美妙声音:从“草根”到经典

民歌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曲, 是大众化的音乐形式, 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 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 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茉莉花》, 就是南京军区歌舞团原团长何仿在江苏省采集到《鲜花调》,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从此, 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 走上了炫目的现代舞台, 体现了文艺创作“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这一道理。

二、意象鲜明:清雅幽远华夏味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文体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 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 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般心境。《茉莉花》就体现了这一点, 听着《茉莉花》,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茉莉花的形象, 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 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

三、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华夏音

音乐是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鲜花调》最初, 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 后来经过对原曲词的修改、创作, 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这一典型形象上, 一唱三叹, 反复回旋, 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 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 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这样《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四、适度中和:深厚含蓄华夏情

中国美学较少倡导大喜大悲的情感波澜, 不主张情思过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 要求含蓄、适度、克制、应矩、中和, 这种美学理想正适合优美形式的生长与发展。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 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茉莉花》展现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性、清晰性和真挚性的富有情味的现实场景, 具有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

艺术作品的这种力量, 人们称为艺的魅力, 而这感染力的核心之情, 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还在于艺术上的感染力和作者所精心运用的表现手法, 在听众中产生出强烈共鸣。当它一旦流传开来, 原来的故事已经渐淡渐失, 人们只是根据民歌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来寻觅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民歌集萃了各个民族在传唱中积淀下来的精华, 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 古老而新鲜。

五、纯真和谐:体现当代审美风尚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 进而成为一种文体符号, 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所谓“当代审美风尚”是指体现在现时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审美趣味。当代审美风尚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平民化意识的普遍觉醒。《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 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 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她最早唱红江苏民歌《茉莉花》 篇3

娄丽红,1930年出身在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草庙村一个贫苦的家庭。这里是地方小戏——“洪山戏”的发源地,老百姓对通俗优雅的民歌小调情有独钟,当地有个俗语“唱歌种田,喜庆连年”。娄丽红的父母生养了六个子女,她排行老二。娄丽红自幼聪明好学,生来一副好嗓子,没进过一天校门的她,记忆力特强,民间艺人唱过的民歌,她只要听上一两遍就会哼。

12岁时,娄丽红被送到地主家放牛。“风来了,雨来了,放牛的乖乖快快回来啊……”,一首《放牛调》被她唱得滚瓜烂熟。19岁时被选到乡文艺宣传队,从那时起,无论是在冬修工地,还是在乡村的简易舞台上都能听到她的歌声。

1954年10月安徽省首届民歌大赛在省城合肥举行,通过层层选拔,23岁的娄丽红脱颖而出,并代表天长市参加了这场比赛。这天合肥江淮大戏院座无虚席,娄丽红以一首根据《鲜花调》改编的民歌《茉莉花》赢得了观众席上潮水般的掌声,她获得了安徽省首届民歌大赛的第一名。为什么这首世界名歌最早会是安徽省天长市的一个农家女唱响的呢?这是因为《茉莉花》这首民歌的收集整理者何仿也是安徽天长人。

何仿,1928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市石梁镇何庄村,13岁参加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几年后他回到家乡演出,在天长、南京之间的金牛山遇到一位民间艺人演唱《鲜花调》,何仿被委婉甜美的旋律所打动,艺人唱一句,他记一句,第一次将这首民歌词曲完整记录下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反复吟唱,何仿觉得,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花,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为人称,唱的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尽管音乐优美,但不太合适部队表演,后来记录着这首《鲜花调》的曲谱就一直搁着。

转眼间到了1957年,何仿被部队送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一次与民主德国的一位音乐家在一起探讨民歌的演唱,他想到了这首《鲜花调》。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将“奴”改成“我”,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特别是经过青年歌唱家程桂兰的演绎,确实使这首歌升华了许多。

《茉莉花》淡雅恬静的曲调,经过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正符合了人们对江南的普遍印象;收集整理者何仿是江苏南京前线歌舞团的团长,又是在天长和南京南京之间的金牛山一带收集整理的。当这首民歌唱红全国的时候,有人就不假思索地称它为江苏民歌,所有的出版物和演出节目单都印成江苏民歌,就这样以讹传讹,谁也没有怀疑过。

说明文介绍茉莉花 篇4

每年初夏,茉莉花长出花苞,它的花苞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碧绿的叶子下面。过不了几天它便开出洁白的花朵,在叶子的衬托下,茉莉花犹如一颗颗小星星。

每次,我走进家门,看到这洁白的茉莉花和这碧绿的叶子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它那幽幽的花香伴着我写作业、睡觉。它那淡雅的香气使人头脑清醒。我记得姥姥家原来养了许多盆,初夏走出屋门,院子里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整个人沉浸在花海世界里。

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 篇5

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歌《茉莉花》, 它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 而且飘洋过海, 在日本、欧洲等地的民间音乐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都有它的踪迹。它的歌词来自唐·元稹所作传奇小说《莺莺传》中《会真词》 (张生赋) , 最初是清代以来流行的小调, 叫作“鲜花调”。所配唱的歌词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词, 又叫《张生戏莺莺》, 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 共十余段词, 后来有的地方不唱张生的故事。“好一朵茉莉花”是第一段词, 以香秀的茉莉花比喻爱情的甜美, 借以抒情, 流露出想去摘花, 又害怕看花人骂的矛盾心情。

《茉莉花》传唱至今, 在广西、四川、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内蒙一直到黑龙江都可寻到它的传流踪迹。其变化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知道的多是江苏的《茉莉花》, 故有人们常常认为《茉莉花》是一首南方民歌。本文仅选其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湖北、河北、、东北等地的《茉莉花》作为对象, 分析其音乐形态特征及地方属性, 并讨论它的渊源所在。

一、《茉莉花》的音乐形态

“茉莉花”又可称“鲜花调”, 是时调的一种, 它的基本旋律形态是四句体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 音乐曲折流畅, 抒咏性强。下面我们先分别看看江苏、湖北两首《茉莉花》的谱例。

例1:江苏《茉莉花》

例2:湖北《茉莉花》

从上面两首南方《茉莉花》的谱例分析, 可以看出如下同异之处。

1、共同点:

(1) 均属于江汉色彩区范围。

(2) 均为五声徵调式。

(3) 都为没有再现的A (a+b) +B (c+d) 的上下句结构。

(4) 上下终止音呈四度关系。

(5) 旋律多级进。

2、不同点:

江苏扬州《茉莉花》比湖北宜昌《茉莉花》的装饰多, 委婉、幽雅。在词曲配置上字少腔多。湖北《茉莉花》旋律多起伏。特别是江苏《茉莉花》中的结束切分更使歌曲活泼、婉转, 体现了与湖北民歌不同的地方风格。

南北方汉族民歌的不同结构特征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北方多为上下句结构:南方为对比性新材料和再现的四截式结构 (即起承转合四句体) 。

2、北方民歌的上下句终止音关系为四度:南方为五度。

3、北方多六、七声调式, 字多腔少, 多跳进;南方多五声调式, 字少腔多, 多级进。

以民歌《孟姜女》为例来说明南方民歌的典型特点

例3:《孟姜女》

《孟姜女》为五声徵调式, 四句体乐段, 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 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曲调流丽柔婉, 表现细腻, 旋法以级进为主, 唱词节奏均匀, 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特征。

如此看来, 上例两首《茉莉花》不但都是没有再现的上下句结构, 而且上下句终止音也并非五度而是四度关系。从南北民歌相异点看, 江苏、湖北《茉莉花》具有北方汉族民歌的特征。

下面再来看看河北、东北两地《茉莉花》的谱例。

例4:河北南皮《茉莉花》

例5:东北《茉莉花》

例6:河北昌黎《茉莉花》

从上面两个地区三首北方《茉莉花》谱例中可以看出, 虽然歌词上与南方基本一致, 但曲调却是另一种风格。

河北南皮《茉莉花》旋法起伏度较大, 字前装饰音较多 (倚音、下滑音、上滑音) , 并且在曲调中出现色彩音↑d o和大量的衬词, 特别是段后有较长的拖腔, 旋律材料来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

虽然同属于河北地区, 但河北昌黎《茉莉花》与南皮《茉莉花》也存在着地域色彩差异。与南皮《茉莉花》相比, 昌黎《茉莉花》的旋律起伏更为明显, 并有大跳音程 (九度) , 而且在衬腔的使用上较为频繁, 唱腔中出现顿音。在风格上似乎更与东北《茉莉花》接近。

东北《茉莉花》没有河北南皮、昌黎《茉莉花》那种大跳, 衬腔 (词) 也不多, 偏于抒情柔和, 特别是旋律中大量的头眼起唱, 具有东北“二人转”等典型腔式特征。在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 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 音乐富有动力感, 活泼而热烈奔放。

这三首《茉莉花》均属于东北色彩区范围, 但也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 从大体上来说, 它们也存在着共性:

(1) 同是上下句A (a+b) B (c+d) 结构形式。

(2) 六声徵调式。

(3) 字多腔少, 句式变化多。

(4) 跳进居多。

(5) 旋律曲调平直、朴实、叙事性较强。

上述5首《茉莉花》民歌, 虽然音乐风格因地区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但它们还是有众多的共性, 无论传唱多久, 流传到何地, 始终呈现出北方汉族民歌的基本框架。所以民歌《茉莉花》具有典型的北方汉族民歌的音乐基本特征。

二、《茉莉花》的地理属性

《茉莉花》的曲调传唱了几百年, 究竟是在何地形成?从哪儿传出的呢?以下仅从三方面进行剖析:

(一) 《茉莉花》的历史记载

唐·德宗贞元年间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写道:“贞元中……张生游于蒲, 蒲之东十里有僧侣曰‘普救寺’, 张生寓焉。”张生是偶游于蒲之名胜“普救寺”遇到了随母寓居于此地将归长安的崔氏莺莺, 遂为其“颜色艳异, 光辉动人”的形象所迷, 才苦心追求并赋有《会真词》的。这“普救寺”座落在现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不足1 0里的山坡上, 可见《茉莉花》的故事起因始于北方。再者, 在明代之前《茉莉花》 (当时叫《鲜花调》或《张生戏莺莺》) 就以说唱形式在北方传开。据史料记载在北宋赵德麟的说唱《莺莺传·蝶恋花鼓子词》中在金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 在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都是讲述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相爱的故事。这几个朝代管辖的疆域都在长江以北地区。由此可见《茉莉花》最早传唱在北方的可能性极大。

(二) 《茉莉花》流布的情况

据现有的资料看, 除有传唱于南北各地方风格各异的《茉莉花》民歌外, 把《茉莉花》作为舞歌传唱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华北的“地秧歌”, 西南的“花灯调”, 江浙的“马灯调”等等。此外《茉莉花》在山西丝弦, 陕北榆林小曲, 湖北小曲, 四川清音, 广西文场等说唱音乐中作为时调小曲承袭。在山西民间管乐合奏《八大套》的第三套中和山东的五大调《满江红》等民间歌舞套曲中都传留《茉莉花》, 而现在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江苏扬州《茉莉花》。这首《茉莉花》很早就已介绍到欧洲, 因此, 人们似乎顺理成章地认为《茉莉花》就是江南, 并且有人论证说是由江苏籍戎边战士由于思念家乡经常唱《茉莉花》才渐渐在北方流传的。如果说是戎边战士传去的, 那么南方也有大量的人去云贵地区住, 为什么没有带去成为那里的民歌, 而流传在那里的只有当地的时调小曲?时调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唱的小调民歌, 在明中叶盛行。那时城乡经济比较繁荣, 有了专门唱时调小曲的艺人, 随着职业半职业的民间艺人的说唱, 时调小曲才渐渐流传于各类城镇。这种情况是由于早在宋金时, 北方战争频繁, 加上当时的交通主要是以运河为主, 运河的开通, 促进了南北在贸易、文化上的交流。长江贯穿东西, 使得大量的北方居民南迁, 沿江而上, 到达江南等地。据史料记载, 其中元灭南宋后的六七年间“流徙江南达十五万户”, 这些南流人口中不乏有说唱艺人。他们或为官家、商人的家班人员, 后散落民间, 或者自行南下以卖艺为生。于是到明清时, 艺人在城镇市集、酒楼茶馆、街道巷尾、游览胜地等场合演唱时调小曲极为普遍, 特别风靡江南。于是《张生戏莺莺》这支很有影响的时调“茉莉花”小曲也随着艺人们的足迹散播在长江沿岸以及南方各地。所以说湖北小曲、四川清音、广西文场里的《茉莉花》是从北方传下来的也不无道理。

(三) 《茉莉花》的音乐形态

从上文中知道, 各地《茉莉花》除了有各自独特的地方风格外, 都传承有共同的北方汉族的音乐特征。它们都是上下句结构, 上下句终止音关系呈四度等等。在我国天地南北的广阔地域上有如此一致的共同特征, 不能说是一种巧合, 它必然存在着联系。如果说《茉莉花》是南方民歌, 那为何各地《茉莉花》与北方传承下来《茉莉花》的主要音乐骨架具有北方汉族民歌属性, 而没有南方音乐的基本骨架?这说明《茉莉花》与北方汉族民歌存在血缘关系。

综合上述《茉莉花》的分析论证, 我们可否得出初步概括:《茉莉花》无论从历史记载、流布情况, 还是从音乐形态上都应属于北方民歌的大家族, 民歌《茉莉花》的渊源可能在北方。

摘要:民歌《茉莉花》是蜚声海外的中国经典民歌之一, 它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探寻《茉莉花》的源流, 众说纷纭。本文从流传在江苏、湖北、东北、河北、山东、陕西等十几个省区的《茉莉花》中,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湖北、河北、东北4个地区的《茉莉花》作为分析对象。从句式结构、调式、地域性色彩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在其历史记载和流传情况上考证, 从而认为《茉莉花》的渊源来自北方。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音乐形态,音乐地理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婚宴新婚贺词下一篇:语文《成长的烦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