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造就好品质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习惯造就好品质

好习惯造就好品质 篇1

优秀的品质在日常点滴中积淀,而日常的积淀有赖于良好的习惯。

习惯好则行为端正,行为端正则处事无偏袒、待人无所忌,则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品质。

培根曾说:“注意你的想法,它会成为你的语言;注意你的语言,他会成为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成为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习惯对塑造品质,乃至对人生有怎样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黄侃,因满腹文华而久负盛名。他有一个好习惯,便是每天读书到深夜,无一日间断。哪怕与朋友聚会到深夜,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也坚持读书到凌晨。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才造就了他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学问上和人格上的一代大师。“遇难者”邦巴尔,想知道从飞机上和轮船上逃生的最有效方法,于是自驾一只橡皮筏,不带任何事物和水,像其他遇难者一样,投身于无边无际的大海。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遇难死亡者才能经历的事他都经历了,不同的是,他是用死亡换取减少死亡的知识。他把每天在死亡线上研究的成果写下来装入漂流瓶,随时准备将它们放入海里。他拼尽全力,将死神一次次吓跑,风暴、饥饿、食物中毒、缺水„„就这样,他在死亡线上挣扎了65天,其间拒绝了别人的援救,直至以自己的力量活着登陆。他的理想实现了,他写出了谁也写不出的书,他发明了谁也发明不出的海上自救设备。他的海上自救方法后来成了英国、美国、发货等国海军常规训练中的“邦巴尔法自救项目”。

究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养成了自助自强、不服输的习惯,这一好习惯进一步造就了他不畏艰难、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为成功做了铺垫。试想,倘若是一个庸碌平凡之辈来做这件事情,结局会是不言而喻的。

好习惯造就好品质 篇2

在山东时风集团成立16周年的5月18日, 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在公司召开的全球供应商战略合作峰会上, 面对来自全球的近900供应商, 说了上面这番话。

时风集团拥有员工3万名, 总资产60亿元, 设备2万余台套, 占地4200亩。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 利税8亿元。时风集团居2008年度世界机械500强第410位、中国机械500强第36位、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第12位, 连续9年居中国农机工业百强企业第1名。

党的好理论、好政策、好环境, 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战略合作好伙伴, 拼搏进取的好员工, 适应时风发展的好产品, 是时风成就16年跨越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这次会议上, 刘成强认为, 好理论、好政策、好环境使时风茁壮成长。时风提出了“大发展难, 小发展更难, 不发展难上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发展理念, 指引企业发展。自成立以来, 时风集团致力于为农民造车、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时风集团在发展过程中, 每一个新厂区的建设, 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 每一个新项目的上马, 各级领导都予以大力支持。

好朋友、好伙伴让时风左右逢源。800多名供应商代表、1600余家配套厂商、2000余家经销商, 不仅成为生意上的伙伴, 也是工作上的朋友。时风领导每到一处调查, 都是手拉着手回忆合作过程, 讲未来共同发展, 有说不完的话, 诉不完的情。

好领导、好员工助时风实现跨越发展。时风领导班子伴随着时风集团一起成长起来, 共同经历了行业发展的风风雨雨, 有着超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和开拓能力。时风中层干部都来源于基层, 来源于实践, 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风员工有着强烈的市场观念。

好产品使时风长年受益市场。时风集团能够发展, 关键是选择对了三轮车这个好产品。在当时来说, 三轮车非常符合时风集团发展实际, 非常符合时风集团装备能力和基础条件, 并且符合老百姓地需求。董事长经常讲, 有市场需求、自己又能干的产品, 才是好产品。时风集团选择了三轮车, 发展了三轮车。16年过去了, 三轮车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届广泛认同, 很多农民朋友因为使用三轮车而发家致富, 很多供配客户因为三轮车而发展, 时风的所有新产业也都是在三轮车产品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诚信、质量、实力、战略、合作”是时风16年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理念, 更是时风面向未来应对危机, 战胜>>>挑战, 实现持续跨越发展的不变选择

刘成强认为, 诚信是金, 是立身之本, 事业之基。诚信是比黄金还珍贵的无形资产。时风集团16年跨越发展是诚实守信、诚信经营的结果, 16年前, 时风名不见经传, 16年后, 时风资产、资金实力与16年前可谓天壤之别、无法比拟, 时风有理由、有条件向大家庄严承诺:“时风人一定讲诚信, 时风人没有理由不讲诚信”, 时风号召广大经销商:解放思想, 拿出优势, 拿出最大的优势与时风合作。

质量是本, 高品质的产品, 总会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在时风有一句话:价格低、质量好, 是管理艺术, 是产品竞争力;价格低、质量差是败家子, 是死路一条。这句话讲了多年, 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时风有一条质量理念, 使时风受益无穷:“用工艺装备保证产品质量, 用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

实力为王, 拥有实力就能驾驭未来。时风集团认为, 用户是上帝, 用户是衣食父母, 市场可以没有时风, 时风不能没有市场。时风人信奉“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跟着市场干”的理念, 不断地创新产品、创新技术、注重适应用户、引导用户, 最后做到被用户所认可。

只有、唯有战略合作才能成就双方的事业。“买今天、兴将来”的合作理念, 就是把美好的未来送给客户。时风今天造车, 明天造车, 将来永远造车, 打造“中国驰名、世界著名”品牌;我们今天合作, 明天合作, 今后永远合作, 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新政策、新理念、新产业、新技术、新装备, 再造时风事业发展新优势, 为合作双方共赢合作拓展了新领域。

“国家农机补贴”促进时风农业装备产业大发展。今年1-4月份, 中大型拖拉机产销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时风联合收割机今年预计产销量将达到4500台, 同比增长200%, 位居行业第二名。时风集团领导认为, 由于时风自制率高, 附加值相当于行业的2倍。明年, 公司计划产销6000台, “时风农业装备产业前景光明。”

“汽车下乡”政策为时风轻卡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时风集团对农村市场最熟悉, 对农民的需求最了解, 在“汽车下乡”政策的落实上最有优势。目前, 时风集团已有21个型号的轻卡汽车产品列入“汽车下乡”范围。

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差异化产品形成, 时风农用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中国名牌、国家免检, 农机产品发展势头好, 发展潜力大。春节过后, 时风农机产品在全国市场销售形势大好, 拖拉机供不应求, 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朝阳产品, 新能源汽车描绘时风发展美好蓝图。时风电动汽车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节能环保型产业, 符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4月29日, 时风电动汽车顺利通过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品测试、可靠性检测和生产条件三个环节审核, 预计本月底可获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生产许可证。5月4日, 时风集团《年产15万辆电动乘用车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批复, 连同《年产15万辆电动乘用车生产项目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跨类核准批复。

好习惯好身体造就好牙齿 篇3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小乳牙就开始冒头了。如果在喂养和口腔保健方面不够在意,有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健康,使宝宝出现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虫牙”、“蛀牙”。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的小乳牙健康地坚守岗位,直到顺利与恒牙交接呢?现在,就跟着我们一步步来做个了解吧。

小宝宝最常见的蛀牙——奶瓶龋

宝宝刚长出来没多久的小乳牙,怎么就被“虫蛀”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用奶瓶喂养时间过长或喂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延长奶瓶喂养时间或喂养方式不当,会导致宝宝出现较早的、较严重的龋齿,这类龋齿被称为婴幼儿早期龋,又叫奶瓶龋。

如果宝宝在午睡或晚上睡觉前用奶瓶喝奶或含糖饮料,喝完后又没有进行口腔清洁,如喝几口白开水漱口,而是喝着喝着就睡着了。那么,奶或甜饮料就会从奶嘴中流出,浸泡在上前牙周围。这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液体为产酸细菌提供了极佳的“养分”,加上宝宝睡着后,唾液流量减少,口腔的自洁能力要比其他时候弱,所以很容易让口腔内的细菌得逞,导致宝宝的牙齿被腐蚀,患上奶瓶龋。

龋齿是会蔓延的

宝宝刚开始出现蛀牙,一般都在前牙。如果没有控制好,蛀牙就会进一步扩大地盘,波及到宝宝后牙的咬合面,再进一步蔓延,就会波及到后牙两颗牙之间的缝隙,最后波及到全口的牙齿。所以,我们通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一颗蛀牙也没有,而有蛀牙的,一般都是好几颗。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龋齿高发部位

1~2 岁 好发于上门牙的唇面和邻面。

3~4 岁 好发于磨牙咬合面的窝沟。

5~6 岁 好发于磨牙的邻面。

注意3 个细节,保护小乳牙

早期龋会破坏牙齿的结构,影响咀嚼和进食;严重的乳牙龋齿,还会影响下面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导致牙齿发育缺陷和萌出异常,最后导致牙齿排列不齐。龋齿不仅影响美观,还对发音有影响,使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也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变形链球菌及其代谢产物会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心脏、肾脏等全身器官。

可见,保护好宝宝的小乳牙多重要。我们能做的,是从第三个方面入手,也就是说,调整喂养和饮食习惯,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避免碳水化合物过久地残留在宝宝的牙齿上。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降低龋齿的发生。

1 要保护宝宝的牙齿,先得保护好妈妈的牙齿。

你知道吗?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而宝宝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妈妈(看护人)!因此,要想让宝宝有一口健康的牙齿,妈妈的口腔保健也变得十分必要:包括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积极治疗和预防龋齿等。否则,妈妈就成了宝宝龋齿的“传染源”了。

2 好身体是好牙齿的“后盾”。

表面上看起来,牙齿保健和身体保健似乎扯不上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婴幼儿期正是孩子乳牙和恒牙牙齿硬组织的形成和矿化时期,如果这时候孩子出现全身或局部健康紊乱,会影响到牙齿的发育,使牙齿发育出现缺陷,而发育缺陷的牙齿又比正常牙齿更容易患龋齿。

3 孩子的口腔保健更为重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还有很重要也很直接的一点,就是做好宝宝的口腔保健。现在就来看看,哪些喂养行为不利于宝宝的口腔保健。

父母必读温馨提示:

导致龋齿的不良习惯

不良母乳喂养习惯(过度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有的甚至延长至3 岁)→早期龋齿。

不良奶瓶喂养习惯(延长奶瓶喂养,不规律奶瓶喂养,含奶瓶睡觉)→早期龋齿。

婴幼儿时期口腔清洁不良→婴幼儿早期龋齿。

零食、甜食、甜饮料的高频率食用、睡前食用、饭前食用,食用后没有进行口腔清洁→早期龋齿。

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保持宝宝口腔的卫生,就能避免宝宝早早患上龋齿。

给宝宝刷牙, 从第一颗牙开始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开始做一些基本的口腔保健措施非常重要,清除牙菌斑的工作从第一颗牙齿萌出就要开始了。也就是说,宝宝的第一颗牙齿长出来,就应该为宝宝进行口腔清洁了。

刷牙,简单?不简单!

给宝宝清洁口腔,需要根据宝宝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清洁方法,这样做,既能使宝宝的乳牙保持健康,又能让宝宝感觉舒服、安全。

1岁之内这么刷

1 岁以内的早期牙齿清洁工作完全靠父母来完成。可以在手指上缠上湿润、清洁的纱布或戴上润湿的指套牙刷,然后轻轻擦干净宝宝的牙齿,并轻轻按摩牙床。

牙科医生推荐的最佳姿势

要想顺利完成这一清洁过程,首先需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让他乱动。固定宝宝头部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下面这种方式是最简洁的,而且能给宝宝强烈的安全感——

将宝宝抱在怀里,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部,另一只手清洁牙齿和按摩牙龈,每天一次就行。

1~3岁这么刷

如果宝宝1 岁以前你们没给他刷过牙,那么,1 岁以后就应该开始刷牙了。可以选用幼儿牙刷蘸上温开水或淡茶水刷牙,也可以使用专用的婴幼儿口腔清洁膏(婴幼儿专用,水果味,吞咽安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比较喜欢模仿,看到爸爸妈妈刷牙,他们也会模仿着做。可以给他一把小牙刷,让他试着自己刷牙。不过,单靠宝宝自己是不可能彻底刷好牙的,主要清洁工作还是靠爸爸妈妈来完成。

牙科医生推荐的最佳姿势

采取什么样的姿势给宝宝刷牙非常重要,其中家长膝对膝而坐的姿势是最有效的——

一个人固定住宝宝的身体(宝宝脚丫朝向这个人),另一人相对而坐,给宝宝刷牙。为防止宝宝身体活动,固定宝宝的那个人要用手和肘来扶住宝宝的胳膊和腿。每次刷牙最好固定一个专门时间,而且在刷牙的过程中要经常夸奖宝宝。

3~6岁这么刷

宝宝满3 岁后,就可以开始使用儿童牙膏了。虽然这个年龄的大多数孩子都有足够的能力咳出、吐出牙膏, 但仍有不小心咽下牙膏的可能,所以,在孩子完全具备这个能力之前,每次刷牙只用豌豆粒大小的牙膏

就足够了。

虽然这时候宝宝的刷牙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爸爸妈妈仍然要充当口腔卫生保健的主要“卫士”,继续帮宝宝刷牙。可能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已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刷牙了,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不能独立承担起这个看似简单实际很复杂的工作。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刷牙,爸爸妈妈在旁边看着,刷完后检查一下,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再帮他彻底刷干净牙齿。

此外,从这时候开始,可以给孩子使用牙线了。如果孩子的牙齿之间有缝隙,就必须用牙线来清除此处的菌斑,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牙齿之间出现龋齿。

牙科医生推荐的最佳姿势

站在孩子的身后,使你和孩子朝向同一方向,让孩子的头向后靠在你的非优势胳膊上,用另一只手给孩子刷牙。使用牙线的姿势也大致如此。

好习惯造就好品质 篇4

好校长造就好学校

——读陶继新《好校长 好学校》有感

《好校长 好学校》是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先生与全国20位名校长的对话录。它从不同的层面解剖了20所名校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则,以及20位名校长如何走向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有各个学校不同特色的具体展现,有从不同侧面展示的校长们的思想、智慧与谋略,也有陶继新先生极具思想内涵的学理性评价。它可以让已经有名的校长与书中的人物“以文会友”,进行思想与智慧的交流;也可以让读者从陶先生的评价中领略到大家的风采,从而汲取高端思想的精华。同时,它还为即将或未来成为校长者提供了快速成长的路径,让他们较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与生命智慧,加之流畅而又道法自然的文字,让读者赏心悦目,不忍释怀,且又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哲理。

对话文本:道法自然的心灵沟通

早年阅读儒家典籍《论语》,就被这种语录体散文所深深吸引。生动活泼的文体,让人仿佛置身于师生坐而论道的融洽场面,聆听孔子和弟子们谈笑风生的智语。《好校长 好学校》这本书就营造了这样一种和谐的对话语境,给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陶老师通过互联网与校长们在线交谈,这种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方式,实现了教育家和实践者的空中思想对接。这种访谈,没有形式的羁绊,完全是心灵的交流。于是激情点燃激情,思想碰撞思想,教育之道就是在这种道法自然的时空中诞生了。

夹叙夹议:文道统一的对话风格

对话中每位校长都以叙事为主,从不同侧面详细介绍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展现了校长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要道,为更多校长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示。这是校长躬身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更是校长和老师们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道德经》中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阅读此书,读者可以足不出户,免除路途劳顿之苦,就能一览教育改革最前沿的靓丽风景,不可谓不是一件幸事。陶老师以说理为主,从学理高度高屋建瓴地对校长的叙述给予指导性的评述和点拨。既有实践方向、方法的引导,又有理论的提升和萃取,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从而吸引读者寻道、悟道。

《好校长 好学校》这本书采用对话式文体,夹叙夹议,事理相辅,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真正实现了“文”与“道”的统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校长还是老师,都能按图索骥,书为我用,找到属于自己成长的教育蓝本,从而创生出符合自我个性发展的良策与妙道。

因材施教:以文化人的教育启示

《好校长 好学校》给人很多的教育启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采撷几点个人心得。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方法,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堪称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最为宝贵的遗产。《好校长 好学校》也在遵循着这样一条教育铁律——因材施教,因校制宜,管理合道,卓有成效。这20所学校,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都市名校,还是刚刚起步的乡村小学;无论是肩负启蒙养正重任的小学,还是担负升学压力的高级中学,每一位校长都有不同的治校妙道。有的致力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和构建,有的专攻于教育科研的研发和创新,有的着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个性发展,还有的倾情于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各校地域条件不同,历史文化迥异,校长们都以振兴一方教育为己任,殚精竭虑,焚膏继晷,先学校之忧,后师生之乐,根据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量身订做出属于自己学校发展的治校良策,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教育诗篇。

2.其命维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是育人的工作,需要校长不断地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求。改革,意味着向传统挑战,与不良的习惯决裂。记得冰心有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敬慕它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从校长的对话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在课程改革和构建高效课堂方面所具有的魄力与胆识,更加体会到他们在改革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正是经过了化茧成蝶的痛楚蜕变,才有了这些学校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飞跃。

3.以文“化”人

陶老师在与校长的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读书”二字,反复强调以文“化”人教育理念,他的个人专著和多场报告都集中阐述经典阅读与生命成长的密切关系。《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孩童时期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品格塑造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校长们都深谙此道,精心打造育人环境,以文化经典润泽学生的心灵。纵观书中每所学校的崛起,无一不是文化经典内功在起支撑作用: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依赖于读书,就是校长的思想智慧更受益于读书。读书——成长,是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

4.名师出高徒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论语》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长要想让学生优秀,首先就要让教师优秀。这些名校长都具有甘为人梯的胸怀,把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扶植和培养了大批的教育名师,使这些名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而这些名师,则因其人格的高尚与教学水平的高超,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从而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教育景观。

好家风成就好品质 篇5

我认为一个家庭拥有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所独有的风气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所有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所以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好的家风才能熏陶出有素质的家庭成员,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我故意向一条小路上扔小石头。虽然小路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生气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渐渐地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说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这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更小心地做每一件事,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做人还要守时,虽然爸爸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他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爸爸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他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爸爸,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到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我家的家风,值得我骄傲!

学生名字:李璨

好习惯造就好品质 篇6

每天晚上,我都会看30分钟左右的书,把好词佳句标记下来,并尽量装进我的“小宇宙”了。有时特别好的我会抄在“采蜜本”上,现在我的采蜜本已经密密麻麻的了。

不知多少次,我会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笑,一起被感动,一起露出好奇的表情,也不知多少次为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难过。一些故事中搞笑的人物或有趣的动物,经常把我逗得一个人在傻笑。

一次,我在看“生命网”这个故事时,主人公――蜘蛛婆婆把我感动了,因为她用自己的生命为紫蜘蛛织了一张最大、最结实、最香最美的网,并且她已经是一位299岁的老婆婆了!

正因为阅读,我的作文中写的好文章还真不少呢,其中还有好几篇登上了报纸。每次见到报纸上我的文章,我就想起:啊,这些都是阅读带给我的,我不禁想起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果然没说错呀。

好政策造就好社会 篇7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与哲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学术职位。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阿马蒂亚森,以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基础研究课题上作出的数项关键性贡献。从公共选择的一般理论、福利与贫穷指标的定义,到对饥荒的实证研究皆属其贡献范围。他的理论旨在使一个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被称为“贫民经济学家”、“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也是自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此殊荣的首位第三世界国家公民。在阿马蒂亚森近日到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了他,零距离聆听了来自森教授的独到见解。

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中国经济报告:传统上,经济学家们将人均收入、GDP指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你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论断:发展就是追求全面自由的过程。这是为什么?

阿马蒂亚·森:相比只关注经济效率的主流经济学家,我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权利以及能力问题。这可能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出生于印度的桑迪尼克坦地区,经历过饥荒、疾病。少年时期还曾经历过宗教政治家煽动的大屠杀和一系列非理性行为。这让我认识到极端贫困下的经济不自由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其他形式不自由的无助的牺牲者。后来,我有幸进入好的学府,接受好的教育,并有机会对之前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提出了以自由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发展观。

主流经济学把发展视为GDP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不仅片面,而且会掩盖一系列畸形发展必然带来的恶果,如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人的自由被剥夺等。我认为,应该以自由看待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灵魂和核心是自由,这里的自由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效率只不过是自由的一个结果,它为自由服务,而非自由服从于效率。自由既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标准,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报告:那么,经济发展和自由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阿马蒂亚·森:经济发展可以延伸到能够保证人们在最低限度的自由之上去做那些有理由想做的事情,所以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关系到自由的。二者之间并不需要平衡,而是需要互相加强的关系。经济发展促进自由,自由可以帮助经济发展,这两者并不矛盾。

中国经济报告:自由是个含义很广的词,那在你眼中,什么才是自由?

阿马蒂亚·森:实际上,自由就是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具体说来,包括免受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困苦……这些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参与政治等等的自由。

中国经济报告:你提到了可行能力,这是你学术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个什么概念?可否举例说明?

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它既包括一些很初级的要求(比如有足够的营养、不受可以避免的疾病之苦等),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拥有自尊等非常复杂的要求。举例来说,一个节食的富人与一个不得不挨饿的穷人相比,就摄取的食物或营养热量而言,也许是相等的,但他们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却是不同的。节食的富人可以选择多种行为方案,比如他可以选择不节食,可以选择吃得好从而得到充足的营养。进一步说,他既可以选择吃肉、吃鱼,也可以选择吃青菜、吃水果。也就是说,他具有选择多种行为方案的能力,而贫困者则无法做到这些。

中国经济报告: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较多的基本物品就具有这种能力呢?

阿马蒂亚·森:当然不是的。从基本物品到能力,还存在着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拥有较多的基本物品,只是为拥有较大的可行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并不是说拥有了较多的基本物品就拥有了较大的可行能力。比如,一个身有残疾者,或者一个老者,又或者一个疾病缠身者,将他与一个身体健康者进行比较,即使他拥有超越于健康者之上的基本物品,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仍然是一个弱者。这也就是说,尽管他拥有较多的基本物品,但他仍然缺乏可行能力,缺乏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

中国经济报告:在你看来,现在的经济学研究最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阿马蒂亚·森:经济学革命的前提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善于思考、勇于挑战。在我看来,现在经济学最要关注的是现实的人,且要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不是把这里的“人”本末倒置地仅理解为效率的工具;恰恰相反,经济学应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效用和财富等众多方面。

中国的关键问题

中国经济报告:作为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你如何评价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发展?

阿马蒂亚·森:首先,中国有一点非常了不起,那就是能够把公共服务资源(像教育和卫生等资源)调动起来,共同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的崛起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在古代,中国就是世界上的领导国,有一些伟大的思想。现在在西方教育中也有很多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课程安排,我也曾经学习过。最早,中国对于市场经济是持怀疑态度的,现在则是非常希望用市场化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这都得益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其次,中国对人才和教育非常重视。一位欧洲学者说过,如果有基本的教育和技能,在遇到挑战时就可以很好地面对。中国当下的领导人以极大的决心和高深的技巧,采纳了通过改善人的能力来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原先大家都认为,中国没有重视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商品,中国都可以生产,就是因为中国人知道学习。这主要是劳动力技能提升的过程,而这些并不完全是在学校教授的。不仅如此,中国现在也在继续塑造自己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推动了工业发展。这是印度需要吸取的经验,印度有非常好的IT、医药等成就,但经济发展不如中国稳健。

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还在于,它证明了一个贫穷国家是可以通过经济发展走向富裕的。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引发饥荒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下降。而我通过研究发现,饥荒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因为粮食产量的下降,而很可能是由于包括劳动权、生产权、交换权以及继承权在内的各种权利的丧失造成的。也就是说,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条件下,相对贫困依然存在。

中国经济报告:经济发展能全面消除贫困吗?

阿马蒂亚·森:就像香港几十年发展所呈现出的,以及中国大陆实行经济改革后所展现出的,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又可以带来更多其他的成就,尤其是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足,摆脱长久以来的贫困状况。中国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与三十年前实行经济改革时候的贫困人口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经济的高速增长,首先是农业发展,其次是工业增长。

然而相比之下,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人均收入的增长却并未能使贫困相应地减少。我们当然有充足的理由追求经济增长,但这是为了人类生活的进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发展经济上,还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比起仅有经济发展本身所能创造的前景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前景更全面、影响更深远。

中国经济报告:很多人说拉美地区的经济深陷泥潭,正是因为它们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关于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有着不少的争论,你怎么看?

阿马蒂亚·森:也许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所以才会有“中等收入陷阱”的这个讨论。中国经济为什么放缓,有人说因为“中等收入陷阱”,好像这样一句话就把它交代清楚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背后的原因说清楚,为找到原因就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我真的不知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什么。设立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文献上有很多让人迷惑的地方。我并不是说“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不适用于中国,关键是我不知道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人们应该找到经济放缓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这样一个概念解释所有问题。

有人说,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国家就会止步不前,必须要应对一些问题才能够摆脱这种困境。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我想只有用细菌感染才能形容如此快速的增长。我们不能单纯从历史角度来说未来会有瓶颈。现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温和,这只是相对的放缓,更何况中国的收入增长还是非常快的。中国的发展进程在全世界没有过先例。关键是如何对经济进行调整,包括在财税方面进行调整,从而提供恰当的激励机制。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不是问题,消费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中国经济报告: 那么,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阿马蒂亚·森: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用经济发展去促进社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以泰国来比较: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7岁,泰国人则是78岁;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是百万分之一点七,泰国是一点四。泰国也是通过教育兴国,中国在科教兴国之外还结合了市场经济,但为什么在社会指标上,中国的表现没有泰国好呢?这就是中国急需考虑的问题。

好政策比好经济更给力

中国经济报告:你前面提到,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那么又是什么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阿马蒂亚·森:经济繁荣会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程度得取决于各种社会政策,包括教育设施、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的建设,以及全社会和全世界不同人群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培养。即使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好的社会政策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富裕和充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对社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极高的经济增长率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及实践所能达到的成果。

中国在这两方面的经验就给我们上了有趣而又重要的一课。以医疗为例,中国向我们充分地证明:即使一个国家相对贫困,也能通过良好的社会医疗和社会分配政策,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寿命。在战争年代,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40岁,但30年后就不同了,即使是在1979年实行经济改革之前,人均寿命估计也已接近70岁。那时,中国从经济上讲还是比较贫困,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在卫生医疗成就方面与比它富裕得多的国家相竞争了。事实上,中国向世界证明了卫生医疗成就的取得并非离开了经济手段就没有希望。中国早期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告诉我们: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政策,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报告:既然政策如此重要,那么政府制定政策的挑战主要来自何处?

阿马蒂亚·森:我想制定政策的一些主要挑战就在于如何利用公共资源,因为经济增长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使用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公共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不仅仅通过创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也通过创造公共收入而强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事实上,公共收入往往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比如,印度的情况就表明,当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7%-9%之间时,公共收入的年增长率通常会更高,大概在9%-12%之间。根据不变价格计算,目前印度政府的净税收总额是1990-1991年的四倍多,远远高于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需要强调的是,不仅要确保经济增长进程会促进公共部门手中资源的增加,而且必须审慎地分配公共资源来实现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详细检查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的使用情况,强调对该部门运营的问责制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两个问题都很重要。

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正在破除“唯GDP论英雄”的做法,进入经济新常态。按你的观念,这应该是一大进步吧?

阿马蒂亚·森: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但是,社会发展才是人类进步的核心,这一共识还有待增强。事实上,单从经济指标本身的增长来评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有局限性,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如医疗保健、学校教育、充足而负担得起的住房、基本社保等也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对此有了深刻的见解:“很显然财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东西,并以他物为目的。”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但其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有理由追求财富,但这只是因为它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好,而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重要。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已经逐渐退去“唯GDP论”的做法。

中国经济报告:那么,增长和发展哪个更重要?

阿马蒂亚·森:首先要明确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但二者紧密相连。增长和发展的不同在于:经济增长速度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真实收入扩张的速度,它与收入、产出有关;而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不是收入和产出,而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其享有的幸福和自由,而可持续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无疑是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其次,增长和发展又是紧密相连的,仅有增长不足以实现发展,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使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资源促进发展进程。经济增长非常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经济扩张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们不会自然地、平等地共享经济扩张的成果。如何为更广泛的民众带来福祉已经成为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近期有所调整,全面放开二胎,你如何看待这一调整?

阿马蒂亚·森:眼下正是检验独生子女政策优劣的好时机。首先,我们必须质疑一种不假思索的观念,即认为中国一直为高生育率所困,直到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才摆脱了困局。独生子女政策起源于1978年,但在此之前的10年,中国生育率早就已经迅速下降:1968年,平均每位中国女性生育5.87个子女,到了1978年,平均生育2.98个子女。随着独生政策的落实,生育率进一步下滑,但并非剧降,只是延续了原来的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98,下降到如今的1.67。

显然,影响中国生育率的因素不只是独生子女政策。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两个显著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生育率下降:女性获得教育的机会,女性获得就业的机会。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玄机。过度频繁地生育,以及随之而来的养育成本,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千千万万的年轻母亲。教育和就业都能帮助年轻女性在家庭决策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通常结果就是降低生育的频率。中国快速普及了包括女孩在内的基础教育,并帮助年轻女性增加就业机会。这不是颁布独生子女政策时发生的事情,而是在此之前几十年就已经在做,直到如今还在努力奋斗的事业。国家严厉干涉生育的效果,往往被评论家们夸大,而中国政府对公民的各种扶持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却鲜有人提及。实际上,废弃独生子女政策是一种很轻松的选择。鉴于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更加理性的家庭决策,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实施严厉的强制性生育政策。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看待现在的世界经济?中国又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阿马蒂亚·森:在2009年以后,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经济普遍存在一种持续的下行。从2009年到现在,受到一些欧洲思维模式的影响,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英国原来负债率大概是70%;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经上升到70%的两倍。欧洲经济非常着迷GDP的杠杆负债率,但这可能不太适用于中国。

今天,不论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还是欧洲和北美,增长可以带来的结果都应该得到强调。欧洲似乎陷入了一个削减财政赤字的困境,其减少公共支出的方式会大幅削弱经济增长。我个人认为今天欧洲经济政策背后的经济学是很不恰当的,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何时才能从深陷的泥潭中脱身尚不明确。然而,我们目前的主要关注点并不是欧洲和美国的问题和混乱,而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状况。

中国也在思考它与世界的关系,现在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国是2016年G20峰会的东道国,在这个背景下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比如中国怎么帮助构建国际体系。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国在贸易、援助这两块也可以大有作为。因为按照GDP来讲,中国也是个比较富裕的国家,在贸易方面,中国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好的贸易机会,繁荣全球贸易,实现全球共同发展。

中国经济报告:美国现在正在经历大选。伯纳德·桑德斯(Bernie Sanders)因满口“社会主义”论调而人气高涨。你如何看桑德斯受追捧的这一现象和本届美国大选?

阿马蒂亚·森:我对本次大选的几位候选人也很意外,我住在美国,但我是印度人。我曾经试图改变政府的一些做法和竞选动态,但最后没有成功。

我们要分析为什么桑德斯会被追捧。他最终能否赢得竞选,关键在于他是否和选民有很好的关系,并很好地利用美国的竞选机制。他的口号很简单,而且获得民众很高比例的支持。到最后投票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民主党,比如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有更大的胜算,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则比较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特朗普很强势,也说了一些荒谬的话,比如在美墨之间修高墙,让非法移民无法进入,这的确很博眼球。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基于其政治理念给他提供资金的支持者能否继续给他提供资助,以及政党是否会为他继续提供支持。他对于游说人士“政治献金”的拒绝,赢得了很多美国人民的好感。在共和党,如果有人说每个美国人都能有医保,这是最能博得人心的。

好习惯成就好文章 篇8

徐州市睢宁县梁集中学邱广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懈地努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受益颇多。它是夯实人生成才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稍作了解,便会发现,有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读多想多练多改。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应注意培养他们以下五个方面的习惯:

一.留心观察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就写不出深刻隽永的文章。

二.广泛阅读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实践证明,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既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思想,又可以吸收丰富的词汇,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那些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文化资料、详实数据等等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三.课外练笔

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

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周记,写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及时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同课内作文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一个“练”字,不过多地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它的自主性很强,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它可以有多种写作形式,不受写作体裁的制约,它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总之它是课内作文缺陷的弥补。

四.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要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失;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裁剪,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

五.反复修改文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好习惯成就孩子好未来 篇9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家长姓名:黄英 学生姓名:张嘉成 录取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毕业院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

获奖情况:2010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一等奖我管孩子的时间大都放在了1-8岁,也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人格、习惯等形成的奠基时期,真真切切不可小视。

“妈、圆”两字奠基了儿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儿子刚刚开始牙牙学语时,“妈妈”是他最常发出的、最正确的声音,而且,只要有纸有笔就用极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在纸上画圈。一次他把笔给我,示意我给他画点什么,我借机在纸上写了个“妈”字,并不停地说“妈,妈妈的妈”,他笑着、指着、学着,我见他学得很有兴趣,在纸上又画了一个圆,然后又写上“圆”字,还是不停地说“这是阿成画的圆圈的圆”,就这样,他不停地笑着、指着、学着。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我把写着“妈和圆”的那张纸拿来让他认,竟然还认识,我抱起儿子亲了又亲,并不停地夸他聪明。星期日,我带儿子去他姥姥家,一进门,我高兴地说:阿成认字了,家人围拢过来进行验证。我在纸上先写个“妈”字,儿子看了一眼说“妈”,家人乐得夸他聪明,他也高兴地在客厅里跑了一圈,然后我又写了“圆”字,他认真地说了发音不太正确的“yuai”,大家又是一顿的夸他聪明。之后,我又在他看过的儿童读物中找“妈”和“圆”,他看到后非常兴奋,由此开始了主动识字阶段。

利用识字积木、识字卡片、儿童读物,每天晚上都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识字训练,走在大街上他都要指一指、认一认。2岁时能识两百多字,5岁时大概识一千字左右。3岁多的时候,他爸爸PP机一响,他就会拿来看看里面的文字,有一次全家在吃饭,他爸爸拿来PP机并跟家人说,让我儿子给你们读一下天气预报信息,他很顺畅地读了起来,家人大喜;5岁时开始,在幼儿园午睡起床之后,老师经常让他给小朋友们读儿童读物;1997年带他到牡丹江参加全省少儿围棋比赛,齐市去了十多名小选手(他最小),比赛一结束,住地就乱成一团,只有他在看书,(不是我让他去看,而是他喜欢看,书中的字基本都认识,所以有兴趣)有时还读给小朋友们听。

上小学时,儿子的班主任张玉芹老师的做法很好,她要求看护时间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为了吊儿子读书的胃口,我没有一次性买很多书,而是每周带他到书店只买一本(开始买的大多是名人传记,我觉得做人立志很重要。后来科技方面的、童话方面、历史方面的等都有)。读书多了,知识丰富了,求知的欲望就越来越强了。

利用孩子3~6岁记忆最佳期,进行大量识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才能达到自己能读书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当家长所期望的不用去管,孩子能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理想效果。要切记:主动的原动力来自于孩子的兴趣,孩子刚刚识字时不要要求量,要在兴趣上下工夫,小孩子最大特点喜欢人家夸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没错),我们就要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另外,在识字的同时要进行应用,帮他在报纸、杂志上找到他所识的字,让他体验到识字的用处与快乐;识字训练时家长的角色是学生,要让孩子当老师。

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好习惯一定从小抓起,要坚持抓住小事不放松。

认识我的人都说:你管啥了,从来没看你管过孩子。说的不无道理,因为儿子上小学后,好多好的习惯已经形成,当然不用我去管了。我管孩子的时间大都放在了1-8岁,也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人格、习惯等形成的奠基时期,真真切切不可小视。

好习惯成就孩子好未来(2)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是独立的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小或心痛孩子而包办代替所有他能独立完成或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的事情。孩子每个时期都有他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不是一件小事,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儿子大概2岁时,每当我下班回家,看到的都是他玩过的玩具摆一地。一天,我发现北屋有个正好能装下他所有玩具的大盒子,拿到我的房间,将玩具一个个放进去,儿子看到后也来帮我,在他干的正起劲的时候,我索性坐在沙发上,一边看他,一边指挥,一边夸他,“阿成真能干,那边还有一个黄的积木,再看看还有没有没放进去的呀!哈哈,阿成真能干,以后玩过的积木自己把它放进去好吗?”一定要坚持让他去完成,当他不想做时,也不要指责他,要让他明白不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一是会丢失,二是房间不整洁,三是我们来回走时会绊脚的,一定跟孩子讲道理。指责、训斥的结果就是以后他会欺骗你。

上一年级时,我教他每天写完作业后,看看第二天课程表,并将所需书本放到书包里,我只教过他一次,再没重复第二次,开始我也怕他弄不好,就在他睡觉后,偷偷进行检查。记得二年级时,我发现他将语文书忘放进书包里,我当时心里很矛盾:帮他放了,还会有第二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不放,一定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一狠心,选择了后者。一天的语文课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在这次小小失误中,体验、感受其所带来的后果,我想这样的低级错误一定不会再犯了。一次受挫,终身受益。小学三年级,我让他坚持洗自己的袜子,每周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或擦客厅和两个卧室的地板,寒暑假负责晚饭后的洗碗工作等,10岁的孩子可以做好多事情的,千万不要认为他还小。

在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采取物资刺激和金钱诱惑的评价方式——如:洗一次碗奖励5角钱等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会给他潜意识上造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回报的。试想,当我们老的时候,需要他来照顾时,他会怎样做?他不会习惯于那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会在心里和行动上索取他照顾你的回报的。

在跟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阶段,家长是方法的指导者、评价的激励者和只看不去插手的旁观者(要学习做聪明的懒家长)。好习惯养成需要21天,真正形成好习惯得3个月以上,所谓形成好习惯的标准是,当不按习惯去做时,感觉“不得劲”。

培养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记忆力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前提。我承认不同人的记忆能力有较大的差异,跟遗传因素有关,但是,科学的记忆方法,合理的学习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也能提高记忆的能力。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与观察力,这是科学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孩子任何特长的学习,都是对其记忆力的培养,如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孩子会是全神贯注的,专注力与观察力自然得到培养;学习乐器时需要识、记乐谱,因此对其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训练。

儿子四岁半开始学习围棋,对他记忆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人下棋,特别是围棋,需要测算出好几步,甚至是十几步后才能落子,稍不留意将会满盘皆输。儿子从1996年到2001年,整整学习了五年围棋,每周六日下午都要去学习围棋,开始是2个小时的讲授课,之后是比赛。比赛结束后,指导教师都要求棋手们进行重新复盘,两百多手都得记下来,这无疑是记忆训练的最好方法,与此同时,每周都要按照名人的棋谱进行打谱与复盘,反复的训练,增强了孩子的记忆力。儿子学业有成的重要原因,我认为与从小学习围棋有关。围棋对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计算力、逻辑思维力等能力的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儿子1996年学习的围棋班是当时齐市第一个围棋班,据我所知的几个孩子后来发展得都很好,如:去年实验中学毕业的刘哲作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实验中学毕业的房阳差几分未被清华大学录取,被哈工大录取了;前年市一中毕业的陈广宇考取了上海大学,在围棋班还有几个非常出色的孩子没有继续联系,不知考学的情况,我想不会差的。

其次,家长要时时捕捉孩子可能观察到的观察点,以此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每当放假的时候,都要领儿子坐火车旅游,一次,我问他:“儿子,你能告诉我靠窗的位置都是几号吗?有没有规律呀?”问题一出,儿子兴致勃勃地从车厢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回来惊喜地告诉我:“我发现,个位是0、4、5、9的座号靠窗。”我想以后儿子无论坐卧铺或坐飞机时,也会有意无意地看看座位号的规律的。

最后,家长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善于帮助孩子回忆。平时带孩子去公园或出外旅游时,孩子在观察植物或动物非常专注时,家长千万不要打扰他,不要为了看得面面俱到而让孩子走马观花,这样一点好处都没有,面面俱到其实面面都没到。帮孩子共同回忆一起看到的事物,并将其说出来或写出来,这样会加深记忆。

用心对待孩子(1)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做一个有准备的父母家长姓名:侯永利 杨建彬 学生姓名:杨桐 录取院系:元培学院 毕业中学:河北省石家庄二中

获奖情况:2011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决赛金牌、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联赛省级赛区二等奖我们也从不“陪孩子攻书”,大人陪惯了,他自己就没了主动精神,没了责任感,也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不要管得太多、太细,切忌唠叨、数落,也不要关心他的具体学习分数,但观察他的学习状态很重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总结这十几年的教育心得,我们认为作为家长,教育好孩子是责任,好的教育方法是不断探索和学习出来的,每一位希望做父母的家长都要作好准备!下面是一点肤浅的总结,与对孩子“有心”的家长共享。

一、早期教育关系孩子智商的高低

(一)早期开发

首先是优生,做有准备的父母,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计划(比如选择季节、戒烟戒酒等),怀孕后多吃如核桃、鱼类、水果等益智类食物,并且注重对胎儿进行适当的感知刺激,如让胎儿听音乐、给他说话等。孩子出生后,只要他在自然苏醒状态,就要经常逗他,以爱的眼光与他对视,让他的眼光追逐声音、给他唱歌、跟他对话,一定要经常对他进行爱抚尤其是头。孩子在出生后第四十天左右就能对大人逗他的“哦、哦”声作出有意识的回馈,并与大人进行“对话”。在两个多月的时候就有模仿大人的欲望和能力,也能明白大人是在夸他还是骂他。他哭闹的时候我会放一些动听的音乐,他会专注的倾听。一旦发现孩子有用手抓东西的迹象,要尽早地开发他的这一能力,我经常给他一些纸张,他会慢慢撕成碎片,这样锻炼了大脑对动作协调性的指挥。再大一点就教他认识周围事物。学说话期,我买了很多童谣磁带经常放给他听,2~3岁时开始做益智游戏,如摆搭积木,他能专注一两个小时不动,买了一个当时叫“咪咪数学宝”的益智玩具,在游戏中学习。刚上幼儿园老师出数学题,题目一写出来他就能说出答案,老师就表扬他,他感到很自豪,这使他以后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在学拼音和识字时,就为他买了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益智类书籍,这些都是早期的益智教育。

(二)顺其自然

我们从不强迫孩子上什么兴趣班,除非他自己愿意,上幼儿园时孩子学电子琴和画画,当我陪他去幼儿园,看到展览室里有他的作品时,我和孩子一起高兴,分享快乐。我带他去听英语兴趣班,他说不想学,我并没有强迫他学。有一次带他去玩的时候碰到一个外国人,我用简单的英语和这个外国人对话聊天,后来我告诉他英语是和外国人说话用的,他变得有了兴趣,主动要求学英语,由于有了一点基础,小学和中学他都是英语班长,并在中考时考出满分的成绩。要在乎孩子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尊重他的秘密和自尊心;爱护并诱导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二、入学期教育关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习兴趣

大人要善于发现知识中和学习中存在的乐趣,并在他入学前,在“不经意中”让孩子了解这一点,让他对所学知识产生向往。比如开物理课之前我会告诉他家里用的电、自行车的转动都是物理知识,比如开化学课之前我会告诉他家里用的醋、洗发水、洗衣粉等需要化学知识,使他了解学习该课程是和生活有联系的,是有用的,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从他懂事时起,我们利用假期就经常带他到各地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引导他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日记和写作文时有素材可写,他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好评,有时当范文来读。而且我认为要根据年龄用心选择旅游的地方,比如在小学毕业的暑假,我带他去北京旅游,北京的旅游景点很多,但我没有带他去故宫、八达岭、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而是带他去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国家地质馆、军事博物馆,通过看到摸到的实物,给他联系在初中要开设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历史等课程的关系。还带他去了北大和清华,当看到学校雄伟的图书馆、美丽的未名湖、开阔的操场时,他用心

对待孩子(2)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明确告诉孩子,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但得先把作业做完了,才可以尽情玩耍。否则,作业老做不完,玩也玩不痛快。家长要保证让孩子尝到做完作业就能玩耍的甜头,我们从不给孩子追加其他作业。别的孩子邀他出去玩时,他能克制住自己学习完再玩。

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己制定时间表的习惯,每天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休息,科学分配,这样的劳逸结合不仅能缓解学习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上,我们主要是培养他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独立完成练习、作业。我从不检查他的作业,所做的也只是关注他的学习进度。在他上小学和初中时,我的辅导方式是引导性的,给他提供一种思路,而不是答案。

在高中阶段,石家庄二中为他们接受能力快的同学因材施教,高中课程进度加快,利用自习和寒暑假期为他们辅导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大学课程,经过筛选和层层选拔最终确定竞赛的主攻科目。在通过了学校、市级、省级等选拔,杨桐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竞赛,这一阶段高中老师认为已经辅导不了他们,完全要靠学生自学。孩子凭着自信、自觉,自学完了大学阶段的所有化学和数学课程,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孩子视时间如生命,分秒必争,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啃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大学书籍和自我测试了一张张竞赛题答卷,还要挤出时间去实验室动手做各种化学实验,他的带教老师贾永山都感叹佩服他的毅力和自学能力。这一阶段我们家长为节省他的时间也只是帮他下载和收集了一些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

(三)保护自信心、培养进取心、责任心和竞争意识

在学习上,我们从不对孩子说“你真笨”。即使他偶尔没考好,我们也会鼓励他,并帮他分析原因。我们给孩子的“政策”是:只要不放弃希望和努力,任何失败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也从不“陪孩子攻书”,大人陪惯了,他自己就没了主动精神,没了责任感,也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不要管得太多、太细,切忌唠叨、数落,也不要关心他的具体学习分数,但观察他的学习状态很重要。

要想把孩子培养好,家长首先自身要做好。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有自己的事业工作,我们从不在家玩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等,大家都在学习。整个家庭气氛是积极向上的氛围,孩子就会有进取心。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数学题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杨桐非常喜欢钻研难题,每当解出一道难题,他会非常快乐,而且愿意分享给其他同学。

(四)学习势头是关键

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竞争意识,家长就不要太在乎分数和排名了,那已经是他自己会操心的事了。如果在一两分上去较真,会让孩子反感,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你需要做的,就是给他“捧起”,好学生多半是“捧”出来的。

另外,家长必须知道自己子女的性格和特点,多观察和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特长,家长应扬长避短,善于挖掘孩子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我认为家长要熟悉或擅长孩子特长的相关内容,引领并鼓励孩子一道坚持学习下去。

(五)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杨桐从小学到高中,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不偏科,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考第一,当感到孩子有压力时,在鼓励他压力变动力的同时,作为家长就给他降低标准。只有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他才能真正快乐地学习。我们从没有要求他成绩要多么得好,只要他尽力了就行,不要求名次。如果成绩不理想,我们也只是给他好好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再一起出点子解决,并不多加责备,不让他有失落感。

三、青春逆反期教育

第一个时期要让孩子有个高智商,第二个时期要让孩子有个好习惯,到了第三个时期,我认为青春逆反期的教育也非常关键,为此在这一阶段我特意学习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这一时期要策略,我采取的方法是正话反说,比如给他说“别学了”“出去玩会儿吧”,而且要尽量减少与他的对抗(送去住读是个好办法)。

就有了一个要上北大的梦想,并在以后成为了他的努力目标和持续的学习动力。

用心对待孩子(3)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杨桐在小学时参加了国际象棋兴趣班,经常参加各种比赛,他由于年龄小,总希望盘盘赢,一盘输掉就掉眼泪从而影响下一场比赛,我就及时帮他进行心理调适:“谁都想当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要面对输赢继续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这种从小的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使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参加各种比赛中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老师都夸他心理素质好。

五、加强沟通

(一)多与老师沟通

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和高中我们都坚持与老师联系沟通,每次开家长会都仔细作好记录。尤其重视与班主任的联系,从小学到高中共有五个班主任,我都能做到刚换老师时及时与老师联系见面,沟通时多介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使老师能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后与每位老师成为朋友并保持联系。杨桐考上北大后,二中邵喜珍校长亲自和他聊了两个小时,嘱咐他再接再厉要立大志,对他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

(二)多与孩子沟通

注意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经常以平等的口吻与孩子谈心,以民主的态度和孩子商量问题。

上一篇:拆除方案定稿下一篇:广东省粮食直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