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总结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色彩构成总结

色彩构成总结 篇1

姓名:鲍世雪学号:1008031037班级:10级工业设计(工)指导老师:曹琴

不知不觉我们三周的色彩构成已告尾声,刚刚感受到色彩构成的魅力,你却离别似的微笑;刚刚习惯了色彩构成的美丽,你却又要轻轻地说走了;刚刚想要深入去探索你的秘密,你却匆匆离去。不过,你的魅力、你的美丽、还有你那些我不知道的秘密都已在我的脑海里可留下了烙印。留下使我去继续挖掘你的魅力、美丽、还有哪些秘密的无穷的能量,即使你离我而去,我也要继续续,继续我还没有完成的……

经历三周的色彩构成的训练,我对色彩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色彩构成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认识色彩的理论,它将复杂的视觉表面现象还原成基本要素,通过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等特征,运用对比、调和、统一等手段,达到色彩完美组合的目的,创造美的色彩表现效果,是艺术设计独立的基础学科,是具有艺术设计方法论意义上的构成体系之一。

色彩构成旨在引导我们在学习中领悟现代色彩设计的美感,并用它来表达设计的意志与情感,感受色彩在时空变化中带来的愉快,关键体现在培养学生在色彩表现形式上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当然,色彩构成只是对我们起了引导的作用,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还要靠我们自己。

在这三周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明度、纯度、同类色、邻近色……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学会了把之前在平面构成学习的东西融入到了色彩构成中,使我的色彩构成作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加上我不断地思考揣摩,我对我现在的色彩构成作业还是比较满意的。即使这样,我知道我还有好多只是我没发现的不足和需要更深层次的刻画的细节问题。在完成色彩构成作业的过程中,灵感必不可少,缺乏灵感的作品永远不会有生气。当然,作图时的谨慎仔细也是影响整幅作品最终效果的关键。

色彩构成总结 篇2

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在我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已有二十多年。多年的实践证明, 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对开拓学生的设计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本身怎样和设计应用相联系, 怎样认识和不断补充设计教育新理念, 这些基本的思考点, 应是目前色彩构成教学中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色彩构成”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 至今已步入到成年时期。作为三大构成的基础课之一, 在我国设计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色彩构成不是一般类似素描、水粉等的技法课, 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是一种训练和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的综合课程。

从字面上理解, ”构成“即为组合、搭配、形成的一种行为, 并通过构成的各要素关系, 创造新的、美的色彩效果与色彩关系。它以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色彩表现能力和色彩的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色彩的生物理论、色彩的构成审美原理的学习, 使学生在这种交叉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研究色彩的规律, 增强色彩感觉思维与创造审美能力, 并能为不同的主题和目的创造新的视觉效果。

目前, 我国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 运用的是非常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板书和颜料手绘的训练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 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现就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法分析如下。

一、只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 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 而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

回看色彩构成基础教学,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构成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师在课堂授课, 学生接受教学内容, 再通过手绘, 以作业形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优点,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绘图工具及一些表现技法和效果。但是传统课程分工太细, 实际上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太多, 拉长了教学时间, 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学生把精力花费在表现的技法上, 而不是致力于研究色彩的创造性使用上。再有教学过程过于追求理论的研究, 就会忽略实践过程, 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自己如坠云里雾里, 形成临摹容易创作难的现象, 这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设下心理障碍。色彩构成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强调自身特色课程结构, 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能是空喊的口号, 切实付诸行动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色彩构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各个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任何色彩表现出的意象都是设计者情感与意念的传达, 并赋与色彩特定的意义, 这些都是通过色彩的组合与技法的应用, 使作品得到进一步升华。宇宙万物、意念想象、文明信息是色彩构成118设计教育的素材源泉。我们应使学生在掌握色彩构成规律的基础上, 从素材中分解提炼色彩元素, 在色彩理论指导下进行打破重组和传承创新, 这是色彩构成创意的基本方法。我们不能只注重色彩理论的实验分析, 应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 如加强对色彩的意念想象和信息的解读, 这也是色彩构成创意的方法之一。人们对事物的体验可以产生种种抽象意识, 并通过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联想来酝酿, 用色彩和造型组成形象共同传达。反之, 色彩也能体现抽象意味, 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所得到的意念想象“酸、甜、苦、辣、涩”, 用色彩也能体现。所以, 要加强培养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 用细腻的心灵去体会, 才能对色彩重新提炼、归纳与组合, 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缺乏主体性设计的引入, 缺乏色彩研究的创新思路

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 主体性的色彩构成训练, 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手段, 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体性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惯用手法, 它的好处是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 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 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点和文化成果。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色彩构成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 而不是供出答案, 这就是主体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目前所进行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举措, 就是要使学生摆脱过多的写实技巧训练的束缚, 使学生将注意力从手转移到脑, 即集中于视觉创意, 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审美素养。

具体来说就是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 然后师生一起研究与分析, 一起去实现, 这是一种互动的主体性设计教学。主题色彩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 如:“色彩肌理”、“色彩数理”、“色彩音乐”、“自然色彩”等等。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 色彩课程中主体性设计作业是不不可少的。这样既能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 又使得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 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研究范围,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创新的设计思维能力。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 就应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并使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比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注重提高想象能力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同时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突破传统性的思维方式, 并与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联系。如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色、互补色等在不同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都需要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使学生认识、了解到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不注重研究民族传统色彩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传统的色彩组合, 可为我们设计领域提供广泛的素材。像中国的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 还有民间艺术的各种具有特色的色彩。但从敦煌图案的色彩来看,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简要概括起来, 北魏则以土红为主色调;到了隋代则以土红和石青、石绿, 加上白色的线和点的点缀, 层次增加了;到了唐代加上各色退晕的手法, 和朱红、曙红的运用, 因此就更加富丽了……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色调各有特点。这些传统的色彩典范, 是我们今天用于当代设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它会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文化内涵。同时, 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 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 民族风格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

目前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往往不注重研究民族传统的色彩, 要么就是一味地重复与照搬。这对色彩构成的学习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是不利的。应注重对我国的民族传统色彩的学习, 如果将视点移到这些传统色彩上, 就会惊奇地发现,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 与今天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对比与调和规律相比, 是何等相似。借鉴传统色彩, 将本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 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 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 丰富中国特有的色彩构成教育, 以服务于现代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过去那些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 唤起他们对色彩地域特色的感知, 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 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从而继承传统, 为当代设计服务。

四、色彩介质使用的目的不明确

目前, 我国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在表达色彩介质上有使用传统颜料的惯性, 不明白颜料介质只是表达色彩的工具, 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 而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与表现的创新能力。过去对色彩构成的课程训练, 仅偏重于手头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脑”的思维训练, 缺乏多元化的创造思维, 极易陷入纯形式的练习之中。

在色彩介质发展的历史上, 我们经历了从以颜料表达色彩到以显示器表达色彩的阶段。颜料和电脑显示器都只是表达色彩的一种介质而已, 而色彩也只是手段, 其目的是利用色彩再现或表现人脑中所反映的主客观对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电脑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 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艺术作品。在教学中, 通过电脑, 可使画面效果立即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可使他们充分认识色彩每一要素的改变而造成的不同影响以及变化规律, 可以完成色彩构成中对比与调和等各种训练, 而且效果非常直观。按过去传统的手工绘制方法, 色块要一个一个画出, 颜料需经过调配上色, 比较费时。例如色彩构成中的空间混合练习, 用手绘训练, 学生要花几天的时间画小方格, 然后往里填色, 直到完成。而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 用滤镜中的杂点或马赛克功能处理, 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可见, 电脑可以将原先用手工绘制的大量时间节省下来, 把精力放在研究色彩关系上和图形的创新上。这样一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意设计, 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的学习热情, 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审美能力。

当然, 我们并不是强调电脑要比手绘好, 只是说明色彩构成不是简单的技法课, 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颜料和电脑显示器都是“物”的介质, 而我们要表达的是色彩这个“事”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用以表达色彩介质的“物”会变得更加合理和先进, 这是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介质的使用目的。

目前, 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 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即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 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 包括亲切熟悉的造型和色彩, 更何况是我们当今的创新设计社会在发展, 设计教育也要随之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琏年编著.色彩构成[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胡国正.色彩构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色彩构成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中图分类号】J063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可以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们经过了一段大学的学习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有了新的转机,新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对于他们面对色彩这一基础课程,他们并不能很快的乐于接受,这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自己使用的教材,这是一本实践和理论结合密切的课本,内容不仅精炼,而且和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把色色彩心理、彩学原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嗅觉:香,臭;触觉:冰,烫;四季:春,夏,秋,冬。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

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三)充分互动,教学相长

色彩关系的处理是相当微妙的,利用最单纯的色彩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并不能通过色彩本身来决定它们的色彩关系。因为色彩关系类似于人际关系,也类似音乐的七个音符,加上轻微的调整会发出不同的曲调;在讲授色彩关系课题时,引导学生用色彩的基础理论对不同色彩关系的图片进行色彩心理分析;接下來分解色彩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最后用色彩表达一下自己的性格;表现时利用色彩美学的规律处理好画面构成。这三个步骤有如下作用:

1.化解知识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联系感性进而使学生易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情感、色彩的关系使学生记忆深刻。

3.解开色调的神秘面纱,色调练习的过程:先定下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选择色相;进而选择明度与纯度对比;最后选择画面调和的手段。

4.充分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分析作业,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表达自我心情和状态;通过语言表达和色彩表达两种渠道使学生强化对色彩情感的认识。

二、用手动带动思考,调整实验解构

(一)突出重点,弱化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色彩美学的习题练习,要多练,精炼,知其目的去练习。如:空间混合练习,色彩推移的空间表现练习,这两方面的练习难度大,制作需要时间长,而且不是重点。所以我采用实践,分析,总结的色彩规律。

所谓实践,就是先让学生用色彩进行涂鸦练习,表现一种生活感受。

所谓分析,就是用理性的色彩知识分析学生作业,逆向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色彩的性质。

所谓总结,让每个学生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重新理性的表现自己涂鸦时感受,再次理性分析。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拓宽教学渠道

面临36个有效学时的色彩构成课,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色彩搭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于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大胆地去研究色彩。例如:对电影《狮子王》的色彩研究,随着故事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利用所学的明度,纯度,色相的对比与调和及色调分析这样色彩情感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变得灵活生动,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三)尊重生活,拓展色彩的表现空间

色彩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在进行色彩训练时,不仅可以用绘画材料作为色彩的训练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手提袋,衣服,报纸,印刷品等生活用品来研究色彩的规律。改变原有绘画材料的局限性,给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空间,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强调色彩,弱化造型。”尽可能引导学生用抽象的造型承载美丽的色彩,写意的表现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实验和创作赢得了了时间,而且会大大的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增强学生对色彩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色彩构成》教案 篇4

涞源职教中心

武光远

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自学)【知识要点】 1.色彩产生的原理 2.色彩的表示方式 ★ 孟塞尔色立体 ★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辨别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绘画创作和设计中熟练地利用色立体上的颜色标号进行设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绘画创作和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征 【知识要点】 1.色彩的分类 2.色彩的基本属性 3.色彩的混合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 能对色彩的分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2.从新的层次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3.理解色彩混合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运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绘画创作和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具体内容: 千变万化的色彩带来了形色各异的世间万象。各种不同的色彩之间充满了细微的差别,但正是这些差别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在本章中讲述了有关色彩分类的方法及知识,并对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色彩美,学会色彩搭配的理论,并在实际需要中加以合理的利用,美化生活。

第一节 色 相 环

第二节 同 种 色

第三节 类 似 色

第四节 对 比 色

第五节

补 色

1、色相环

当牛顿把太阳光分解以后的光带尾相接,将红、橙、黄、绿、蓝、紫六色依次排列成环状,即为六色色相环,也称牛顿色环。以后发展成12色色相环和24色色相环。

在色相环上距离小的色,对比较弱;角度越大,对比越强。15。左右为邻近色对比,45。左右为类似色对比,120。左右为对比色,180。左右为互补色对比。

2、同种色

同种色是同一色相因其明度不同而区别的各色关系。如浅红、红、深红,再如粉绿、草绿、翠绿橄榄绿、深绿及各种绿灰色等,同属于绿灰色。

3、类似色

类似色也称相邻色。在色相环中相邻的各色关系,如:红、红橙、橙、黄等,再如黄与绿,绿与蓝绿等统称为类似色。

4、对比色

对比色也称相对色,即原色和不包含这一原色成分的各色关系。如:红和黄绿、绿、蓝绿等。

5、补色

补色也称互补色,是指在色

相环中绝对相等的各色关系。如:

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

补色是色彩对比现象中最突出的。

从颜色的混合来讲,凡两种互补色混合产生黑色;

从物理学来讲,两种互补色光相混合,就会产生白光。

第三单元色彩与心理 【知识要点】

⒈ 色彩的视知觉现象。⒉ 色彩的情感与思维。【能力目标】

⒈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对比、色彩的适应、色彩的稳定性、色彩的易见度、色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错视现象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⒉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绘画和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视知觉现象的理解。以及怎样能熟练、正确地运用色彩表现方法表现相关联的视觉现象。

色 彩 的 感 觉

本章概要

第一节 温度感 第二节 涨缩感 第三节 距离感 第四节 重量感 第五节 兴奋感

第一节 温 度 感

A、温度感既色彩的冷暖感觉,通常称之为色性。色性的产生主要在于人的心理因素,在于人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长期接触和认识,积累了生活的经验,由色彩产生了一定的联想。如由红联想到火与寒冬的太阳,能感到温暖;由蓝色联想到海洋与冰雪的阴影,产生了寒冷感等。

由蓝色联想到海洋与冰雪的阴影,产生了寒冷感等。

B、色彩的调子,主要就是按冷暖区分为两大类,一般来说,在光谱中近于 4

红端色的颜色为暖色。如:红、橙等。

自然界中的暖色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枫叶、日出、日落等 接近紫端区的颜色则为冷色如:蓝、紫等。绿是冷暖的中性色

C、色彩的温度感与明度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明度高的 为暖色,明度低的为冷色。

橙蓝红明度不同而温度感不同

D、在具体色彩环境中,各色的冷暖感觉并非是绝对的。

例如黄色与蓝色互比,黄是暖色;而与红、橙互比,黄又偏冷了

第二节 胀缩感

A、明度的不同是形成色彩胀缩感的主要原因。明度强的色彩具有膨胀感;同一色相在明度增强时显得膨胀。

明度强的色彩具有膨胀感

B、色彩的冷暖与涨缩感也有一定的联系。暖色具有膨胀感,冷色具有收缩感。

C、色彩的涨缩感又与各色穿透大气的能力不同有关:穿透能力强的色光,色彩观感强,觉得它膨胀,否则,便觉得它收缩。

第三节 距离感

A、明度高的色彩,易产生近感;明度低的,易产生远感。六种标准色的距离感按由近而远的顺序排列是:黄、橙、红、绿、蓝、紫。红为近色,绿为远色,但暗红与明绿相比则明绿进为近色,暗红退为远色了。

B、色彩的距离感与纯度也有关系。纯度高的为近色,纯度低的为远色。C、色彩的距离感又受色性的影响。暖色较有前进感,冷色较有后退感。如白与淡黄色相比,虽白色明度高,但淡黄较白为暖,因而感觉淡黄为近色,白为远色了。

D、色彩的面积大小,对于色彩的距离感也起作用。一般说来,大面积的颜色具有前进感,小面积的颜色具有后退感。

第四节 重量感

色彩的重量感与色彩的明度有直接的关系。明度愈低的色彩,愈具有重感,明度愈高的色彩,愈具有轻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

我们从色彩得到的重量感,是质感与色感的复合感觉。例如两个体积、重量 5

相等的皮箱(如图)分别涂以不同的颜色,然后用手提、目测两种方法判断木箱的重量。结果发现,仅凭目测难以对重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可是利用目测木箱的颜色却能够得到:轻重感,浅色密度小,有一种向外扩散的运动现象,给人质量轻的感觉深色密度大,给人一种内聚感,从而产生份量重的感觉。

明亮的色彩显得轻,幽暗的色彩显得重。淡蓝、绿色使人感觉轻,黑 色、红色使人感觉重。人们为了使“压路机”更具沉重感,铸铁碾滚外观仍保持了黑 的本色。电熨斗为熨平衣服,自身需显示一定的重量感,因此往往在熨斗部分多用火红色。以淡绿色代替黑色作为包装箱的装饰色,可使装卸工人感到轻松些,工效也会有所提高。

第五节 兴奋感

A、有兴奋感的色彩,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引起注意。色彩的兴奋沉静感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其中以纯度的影响为最大。色相方面,红、橙色具有兴奋感,蓝青色具有沉静感。

色彩的兴奋程度与明度强弱有关;明度最高的白色,兴奋感最强。明度较高的黄、橙、红各色,都是兴奋色,明度最低的黑色各色都是沉静色。

B、暖色具有兴奋感,以红橙为最;冷色具有沉静感,以蓝色为最。冷色具有沉静感,以蓝色为最。

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强对比色调具有兴奋感,弱对比色调具有沉静感。色相种类多显得活泼热闹,少则令人有寂寞感。色相少则令人有寂寞感。

第四单元色彩构成 【知识要点】 ⒈ 色彩的对比构成。⒉ 色彩的调和构成。⒊ 色彩的调性构成。⒋ 色彩的采集重构。【能力目标】。

⒈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对比构成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调和构成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⒊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调性构成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⒋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色彩的采集重构的特点,能熟练地把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类型的理论运用于创作和设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创作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构成理论特点的理解把握,以及在实际的设计中的运用。

第五单元色彩构成在绘画创作和设计中的功能 【知识要点】

1.静物写生中的色彩功能 2.风景写生中的色彩功能 3.人物写生中的色彩功能

4.绘画创作中的色彩功能(国画、油画、水粉、水彩)⒈ 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功能。⒉ 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功能。⒊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色彩功能。⒋ 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色彩功能。⒌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功能。【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静物写生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风景写生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人物写生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 7

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绘画创作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⒈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⒌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色彩构成论文 篇5

浅议色彩构成教学探究

论文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三本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色彩构成教学基础,笔者重新编排了章节,整合了课题,以色彩心理为主线进入色彩构成教学,化解枯燥的理论,结合生活的案例,思维练习与手绘练习相结合,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这是在教学探究中比较成功的。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①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形成了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他们经过了半年的大学学习,认识上稍有些转机。但对于他们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还是要看作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的教科书采用的是文涛著的《色彩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很好,内容精炼,虽说文字不多,与现代设计联系密切,是一本实用的书籍。但是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色彩学原理、色彩心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

嗅觉:香,臭

触觉:冰,烫

四季:春,夏,秋,冬

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例1:很多同学把“甜”的味道表达为“腻”的感受。通过色彩秩序的学习,这样的现象可以诊断为明度过高,把明度稍减一些,色相就会明确一些。当然这个增减的量,完全是由长期的经验而来。

例2:学生调的色有时近似灰黑,不纯净,这是因为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要混合纯度高的新色彩,用相近的两色如黄+绿=黄绿。两色距离较远的红与绿混出新色为纯度不降的暗灰色。

例3:学生的色相推移的练习为色相对比做好铺垫。明度推移为色彩的明度九调对比做铺垫。

色彩的秩序是一个整体介绍,色彩的对比与调合是局部分析。有了整体的把握,局部研究,学习的线索就很明确了。最后讲色调,色调讲究画面整体把握,它是指构成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画面的色调,不仅指单一色的效果,还是指色与色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整体特征。所以整个连贯性的特征为:整体→局部→整体。“感性在先,理性在后。”康定斯基说:“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讲,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在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课题中重点讲心理,而且一直以色彩的心理做立线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与最后的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做呼应。

(三)充分互动,教学相长

色彩关系的处理是很微妙的,利用最单纯的色彩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并不能通过色彩本身来决定它们的色彩关系。因为色彩关系类似于人际关系,也类似音乐的七个音符,加上轻微的调整会发出不同的曲调;在讲授色彩关系课题时,先引导学生用色彩的基础理论对不同色彩关系的图片进行色彩心理分析;接下来分解色彩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最后用色彩表达一下自己的性格;表现时利用色彩美学的规律处理好画面构成。

这三个步骤有如下作用:

1.化解知识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联系感性进而使学生易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情感、色彩的关系使学生记忆深刻。

3.解开色调的神秘面纱,色调练习的过程:先定下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选择色相;进而选择明度与纯度对比;最后选择画面调和的手段。

4.充分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分析作业,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表达自我心情和状态;通过语言表达和色彩表达两种渠道使学生强化对色彩情感的认识。

二、用手动带动思考,调整实验解构

(一)突出重点,弱化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色彩美学的习题练习,要多练,精炼,知其目的去练习。如:空间混合练习,色彩推移的空间表现练习,这两方面的练习难度大,制作需要时间长,而且不是重点。所以我采用实践,分析,总结的色彩规律。

所谓实践,就是先让学生用色彩进行涂鸦练习,表现一种生活感受。

所谓分析,就是用理性的色彩知识分析学生作业,逆向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色彩的性质。

所谓总结,让每个学生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重新理性的表现自己涂鸦时感受,再次理性分析。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拓宽教学渠道

面临36个有效学时的色彩构成课,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色彩搭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于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大胆地去研究色彩。例如:对电影《狮子王》的色彩研究,随着故事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利用所学的明度,纯度,色相的对比与调和及色调分析这样色彩情感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变得灵活生动,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三)尊重生活,拓展色彩的表现空间

色彩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在进行色彩训练时,不仅可以用绘画材料作为色彩的训练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手提袋,衣服,报纸,印刷品等生活用品来研究色彩的规律。改变原有绘画材料的局限性,给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空间,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强调色彩,弱化造型。”尽可能引导学生用抽象的造型承载美丽的色彩,写意的表现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实验和创作赢得了了时间,而且会大大的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增强学生对色彩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以感性进入色彩构成教学,化解枯燥的理论;以生活为基础,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带动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掌握一种表现生活的语言。

注释:

①《色彩构成》文涛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七页。

参考文献:

[1]文涛.《色彩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第二

次印刷

[2]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3]赵国志.《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6月

色彩构成知识 篇6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网页设计师,只有掌握色彩构成原理,熟知各色彩的相互关系及各种色彩的生理或心理作用,结合自己所具备的平面构成知识,在网页设计中正确用色,才能实现传达特定信息和渲染页面的效果的目的。

1、色彩的性质

A、光与色彩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好似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感觉的结果。光在物理学上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其波长自700~400nm,在此范围称为可视光线。当把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因而得出的自然光是七色光的混合。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或光谱,七色光谱的颜色分布是按光的波长排列的。

B、物体色物体本身不会发光的,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光源色经物体表面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物体在自然光照下,只反射其中一种波长的光,而其它波长的光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则呈现反射光的颜色。如果某一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那么我们便感觉这个物体是白色的;如果把七色光全部吸收,那么就呈现一种黑色;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颜色是极其丰富的,各种物体不可能单纯反射一种波长的光,它只能对某一种波长的光反射得多,而对其它波长的光按不同比例反射得少,因此,物体的颜色不可能是一种绝对标准的色彩,而只能是倾向某一种颜色,同时又具有其它色光的成分。所以说物体的色彩是受光源的色彩和该物体的选择吸收与反射能力所决定的。

C、计算机色彩显示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的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2、视觉的生理特性

A、视觉的适应

(1)明适应光线弱的环境突然间变成一个光线强的环境(例如:电灯骤开的瞬间),人的眼睛在片刻“失明”后适应的过程叫明适应。这个视觉适应过程大约有0.2s

(2)暗适应和明适应相反的过程称作暗适应(例如,夜晚从灯光明亮的大厅步到户外),暗适应过程大约需5~10min的时间。

(3)色适应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人的眼睛由感觉到差异的存在到差异消失的适应过程称作色适应。如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光)的房间到点日光灯(带蓝白味光)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是过不久,便会不知不觉地习惯下来,就觉得没有什么区别了。

B、色感觉恒常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着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象的真实特性。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体的色觉始终想保持原样不变和“固有”的现象,就是色感觉恒常,也叫视觉惰性。

(1)明度恒常把一个浅色的物体放置在阳光下,一个白色的物体放置在阴影处,虽然在阳光下浅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是白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阳光下的物体是灰色的,而在阴影处的物体是白色的,这种现象称为明度恒常。

(2)大小恒常人们面向前方,两个等大的物体,一个放置在近处,一个放置在远处,虽然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是我们认为是同样大小。这现象称为大小恒常。

(3)色的恒常把一张白纸照射蓝色光,把一张蓝颜色的纸照射白光(全色光),两者相比较,虽两张纸都成了蓝色,但是眼睛仍然能区分出前者是在蓝色光下的白纸,后者为蓝色纸,这种把物体的“固有色”与照明色相区别的能力,称为色的恒常,

(4)色感觉恒常的条件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当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变化时,色感觉的恒常现象不能维持。去掉环境及与周围的关系,色感觉的恒常也难以维持。

C、视觉的阈值两种刺激差别未到达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定量叫阈值。未到达阈值为相同,超过阈值为不同。例如:人的眼睛无法分辨速度过快、面积过小、距离过远、差别过小的物体。任何现象在未达到阈值以前都认为相同、消失、无法分辨。视觉的这种特性,为色彩的空间混合、网点印刷、电脑显像等生理理论根据。也为我们对色彩和构图的统一与变化、具象与抽象等提供了应用依据。

3、彩的混合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正混合、负混合、中性混合。

A、原色不能用其它色混合面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色素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色素的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

B、色彩的正混合正混合指色光的混合。将太阳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同样,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把单色光混合成其它色光,得出台下实验结果: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红+绿=黄光红光+蓝紫光=紫红光可以看出色光的混合特征,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相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C、色彩的负混合负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象。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四色印刷的基础。

D、色彩的中性混合中性混合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的感觉。

浅谈色彩构成教学 篇7

一、色彩构成的教学要点

首先, 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及人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训练之一。在视觉艺术中色彩构成作为一种语言方式, 在各专业中起到了一个贯穿性的作用, 是视觉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所谓构成, 即解构、构造、重构、组合之意。换句话说, 构成就是用理性的组合方法,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关系, 并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作为三大构成之一的色彩构成教学是通过对色彩的物理属性、色彩的心理属性以及色彩的生理属性等方面的研究、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 提高其审美的判断能力和设计创新的变革精神。

二、我国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早期的艺术设计色彩教学几乎完全不涉及专业设计内容, 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缺少联系。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叶80年代初, 色彩构成课最初是由香港和日本引进到中国, 这一课程的引进使我国的色彩构成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过这二十几年的发展, 色彩构成课程体系也已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近年来, 在我国随着色彩构成教学的逐渐深入和发展, 学生对于色彩设计逐渐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弥补了艺术设计教育中色彩在设计方面的不足。然而, 由于我国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课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 依靠教师的教授, 整个教学模式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 对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并不明确, 学生深感课程内容与方式乏味、枯燥。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养成模仿、抄袭的不良习惯, 对学生日后的专业设计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更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

三、色彩构成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 是学生能否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也是整个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内容。整个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色彩构成课是认识课而不是技法课, 早期包豪斯色彩教学就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 强调一切从零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 增添新的教学内容, 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 在教学中穿插设计艺术的讲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采取多元化的互动性教育教学实践,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到自然中去, 将自然的意识形态分析纳入到构成的理性解析中去, 再通过设计作业再现对现实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重组。另外, 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更加直观地讲授理论知识, 打破以往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其次, 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 表现形式、表达情感不限,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新的艺术尝试, 不管是用画笔还是用电脑, 包括以行为的方式来实现形式的表达都可以被认可,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设计规律,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与态度。让主动性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和创作之中, 改变学生过去等待答案, 坐享其成的学习习惯, 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另外电脑作为辅助教学的新型工具,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 大大节省创作的时间。在今后的色彩教学中, 我们要将学生学习当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对思维和创造力的重点培养。随着数字化的到来, 新的技术和观念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也要增添新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的手段更要不断创新,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创新和审美方面的能力, 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糟粕去掉, 并增加适应现代的互动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现今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 同样, 色彩构成教学也应具有创新性。培养学生们创新和审美方面的能力, 让他们更好地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规律和情感, 从而更好地运用色彩, 表现色彩, 为以后学习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 同时又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训练之一,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构成教学应具有创新性, 培养学生们创新和审美方面的能力, 更好地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规律和情感,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色彩, 表现色彩, 为以后学习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色彩构成,创新,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106.[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106.

浅析服装色彩形式美构成 篇8

关键词:服装,构成,KENZO

美国色彩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叫“7秒钟色彩”,就是一个人对一种商品或事物的认识,可以在7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式留在人们的印象里。国外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一种产品能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并瞬间留下印象需要的时间是0.67秒,第一印象占购买决定因素的60%,而这60%是由色彩带来的。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到市场购买服装时都是先挑选衣服的颜色。

因色彩在消费者选择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故其在消费者的选择视觉语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冲击力能唤起各种情绪,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如鲜艳的橙色、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明丽的,引人注目,极易令人兴奋,而蓝色恰恰相反,它是所有色彩里最含蓄的,是理性的象征,给人宁静、纯洁透明的感觉。因此,在服装设计构架中由色彩所传达的视觉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何况现代人对于服装的选择早已不仅仅是为了遮寒蔽体,时尚美观才是新一代年轻人追逐的重点,因此服装色彩组合搭配所传达出的视觉美感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这与一个人的气质是由内通过谈吐、行为举止向外表现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说明内容重要性的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形式是表达美不可或缺的桥梁。“美的形式是由形式符号点、线、面所构成”。在数学上我们曾经学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当然面动成体这里就不加考虑,这也就是强调了点是构成线的要素,线是构成面的要素,即由局部到整体,只有充分合理的配置好组成整体的局部要素才能创造出完美的整体效果。而构成色彩形式美的主要因素有色彩的节奏、色彩的平衡、色彩的比列关系等,因此本文主要从构成色彩形式美的节奏、平衡、比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1.色彩节奏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基础

说到节奏,大多数人会联想到音乐,是的,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不同的秩序和规律就形成了不同的听觉感受,并由此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如沉重的、欢快的、急速的或平缓的等等。故能表达丰富美感含义的节奏这一词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创作中。色彩节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其按照色彩一定的理论依据将流行趋势和审美标准有计划、有目的并有秩序的变动,以求得三者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构成色彩的方面有色相、纯度、明度、冷暖、面积、位置、形状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在排列、组合形成色彩节奏时都发挥着自身的张力。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才能达到整齐划一有秩序的效果,而将色彩有组织、有系统的依照美的规律,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才达到最和谐的视觉效果。所以说色彩节奏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基础。色彩统一与变化的色彩秩序关系,充分体现了其色彩属性和色彩组成因素,不同的节奏和律动可以通过不同秩序的色彩组织来表现。色彩的节奏一般有两种形式有规律节奏和偶发性节奏。

1.1有规律节奏

有规律节奏即通过色彩的点、线、面等单位形态的有规律的出现,体现秩序美感。有规律节奏通常包括渐变节奏和重复节奏两种形式。其中,渐变节奏性能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视觉形象。依据绘画透视的原理,绘画中的对象会产生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如由道路两边的电线杆、树木等可以延伸到远方的事物,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包含渐变的形式特点。

而服装色彩的这种渐变与方向、大小的渐变有着相似的原理。将构成色彩的这些因素如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形状、面积、位置等按照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进系列变动。如色块状可由小至大或着由大至小渐变,色彩上可以由浅至深或者由深到浅渐变。如图1-1所示是著名的高田贤三品牌下新一代的设计师Humberto Leon和Carol Lim在2012年推出的草绿色系列服装,很明显可以看出该系列就是运用渐变节奏对色彩的明度进行了处理,使得视觉效果不那么跳跃,而是具有层次感,从而使得服装起伏柔和优美而抒情。第二种是重复节奏,重复节奏主要包含连续反复节奏和交替反复节奏两种。前者是指同一种要素色彩进行连续几次的反复,而后者指色彩要素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如方向、位置、色调以及质感发生着交替变化,其变化可以在明暗程度相同的情形下通过不同的色形状来调节,也可以在形状、面积大小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以明暗不同来变化。如图1-2所示,是KENZO在2007秋冬发布会上展示的服装,此服装就是对色彩采用连续反复节奏让紫红色重复的出现,同时设计师使用了格纹、圆点作为主要的图案装饰,让服装散发出摩登又典雅的味道。而图1-3的服装上部分是运用了青绿色和黑色在方向和位置上进行重复出现,下半部分是对色调和质感上进行交替变化。我们不难发现用有规律节奏方法处理色彩,可以使得服装活泼而多变,效果可强可弱。

1.2偶发性节奏

偶发性节奏是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如图1-4所示是KENZO在2005春夏发布会上系列服装,正如大多数人所知道的KENZO一直以色彩新颖闻名,而近两年玩的是疯狂,与众不同的款式加上鲜艳的花卉色彩,但其鲜艳的色彩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以及起伏等环节会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色彩运动感很强是该品牌服装的特点,同时其服装层次感及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使得该系列服装具有不寻常的味道。

2.色彩视觉心理平衡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根本

“艺术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乃是因为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服装的这种色彩的平衡主要指的是人的视觉心理平衡,当人一眼看到服装时,首先会被服装的色彩所吸引,从而引起一系列心理的感受,当服装色彩通过设计师的调和后达到视觉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这也是色彩视觉平衡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根本所在。然而平衡并非平等,更多的意义指的是均衡,主要是由于色彩的阴暗、轻重、色度强弱、色彩面积大小比例、位置排列方式等因素而造成的,是影响服饰整体均衡感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服装色彩设计中,只有当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艳丽与素雅以及色彩的明与暗适当变化其面积位置关系时,才能达到色彩视觉心理平衡的效果。色彩视觉心理平衡一般有三种形式:色彩对称、色彩均衡和色彩不均衡。

nlc202309020043

2.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对称是色彩平衡的最稳定形态。对称作为一种形态美学构成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譬如各种植物的花叶和动物的皮毛色大多呈对称形式,对称形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自然、安定、平静、稳重等感觉。通常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如图2-1所示,运用了色彩左右对称平衡,给人安稳的视觉感受。

2.2色彩均衡

色彩均衡是一种非对称形式,虽没有对称形式带给我们安定的视觉感受,但均衡作为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给人传达出的是活泼、自由、生动、丰富的感受。要使色彩达到均衡的效果,就必须理解色调的概念以及一些配色技巧。色调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主色彩,人们的感情意识和性格通常会由主色彩传递出来,如忧虑的冷色、热情开心的暖色等。如图2-2,该服装主要运用了白色、浅蓝色、翠绿色、枚红色、大红色、淡黄色等色调,在绿色调与红色调之间采用标准色的队列中相邻近的黄色调做配合。从该服装色彩运用上可以看出在画面的局部应使用少量小块的对比色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并且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蓝色和红色对比色相感鲜明,各色相互排斥,两色相表现出既活泼又旺盛的特点,这一特色可以在服装配色搭配环节中通过处理主色与次色的关系,以求达到服装配色中各色组的调和;同时通过色相间秩序排列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服装色彩统一和谐的效果。如图2—3所示,该服装款式简单,主色彩只有深蓝色和米白色,根据黄金分割率和色彩的轻重感来分配两色的面积大小,从而使服装的整体达到视觉心理平衡的效果。

2.3色彩不均衡

分析了这么多关于色彩均衡案例我们也不得不谈及一下色彩的不均衡,不均衡是指不能达到均衡的色彩布局形式,称之为色彩的不均衡。在对称轴的上下或者左右显示色彩的大小、冷暖、轻重、强弱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色彩不均衡往往表现出视觉和心里的不稳定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由于色彩的不均衡不能达到他们的视觉心理平衡,从而认为不均衡是不美的,而对于那些身处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大时代环境下的多数年轻人来说,由于不均衡有时新和极具有运动感的特点,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特别是在均衡服饰色彩关系随处充斥着的环境下,不均衡作为一种新的均衡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称为“不均衡美”。

3.色彩的比例关系是服装色彩形式美的关键

“创造色彩美,从美的形式看,各种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比例关系”。色彩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整体的表达,因此服装整体的色彩的比例也就成为了影响服装整体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色彩比例包含色彩的搭配组合设计中色彩比率、比较、相对的关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色彩本身调和程度与自身对比的比例关系;二是组合式色彩设计中,其局部与局域、整体与局部的数量关系以及色彩面积、位置、长度顺序等因素与色彩排列的比例关系。而这些都是影响色彩整体风格和美感的关键因素。

3.1色彩与面积

色彩是通过一定的面积、形状和位置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通常人们是根据面积的大小、形状方向与轮廓、色彩的分布等因素来认识一块颜色的。而其中色彩的面积大小直接关系到色彩意向的传达,如图3-1和图3-2所示,它们只运用了黑白两种色彩,但由于两图黑白色彩的面积大小不同,给人传达的视觉感受自然就大相径庭,譬如图3-1黑色只在画面中占约15%时,那么它可能只起到点缀的作用,如图3-2时当黑色面积占到整体90%时,那给人的感觉会大不相同。要想服装的整体色彩比例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还应注意色彩的同化效应和色彩的膨胀与收缩,由于色彩的同化效应,因此在并置的两色或者多色的组合设计时,若是想得到鲜艳明亮的色感,就尽可能的采用较大的面积进行设计。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是指由于暗色和冷色有收缩感,亮色暖色有膨胀感,因此设计师在配色设计时,若想要达到色彩的平衡,暗色和冷色的面色就要适当大些,亮色和暖色面积就应该适当小些。

3.2色彩与形状

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之一,所以某种颜色的存在一定伴随着某种形,接着被我们所感受。而对比着的色彩会因形状的变化而受其影响,只有当色彩和形状协调搭配组合时才能创造出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如图3-3所示,圆形给人一种轻快、圆滑、极富流动的感觉,同时它也象征着不停运动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精神,同暖色调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要寻求同色相适应的形的话,总而言之,在一般情况下,其色彩与现状的表现力具有相同的功效,相辅相成。

3.3色彩与位置

一个成熟的服装作品中,很少出现一种色调占据较大的比例,都是多种色调比例面积的相互搭配,比如红色占了40%、黄色占了30%,或者还有其它色调也占用了大面积,故在之一情形,其主色调不单单包含一种颜色。若两种相同结构和色调的服装,我们随意改变其中一件服装的色调的位置,其两种服装的视觉效果将截然不同。当然要想作品的视觉效果平衡完美,具有视觉冲击力自然离不开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率”,即简约比数为1:1.618,在实际服装设计应用中常将各色彩比例控制为2:3、3:5或5:8等比例,以求得服装整体的平衡、和谐、美观的效果。如图3-4所示,黑白色面积达到黄金分割比例,视觉上也会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显得知性、经典、时尚。

对色彩和相关面积、形状、位置等因素关系的分析,无非是希望能合理地把握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由色彩搭配产生出来的混合色能够自然而又融洽地显现在各种色调,即前面讲述的达到色彩的视觉心理平衡,从而更加完美地展示服装整体视觉美感。同时可以看出合理色彩比例是达到色彩均衡的重要方法途径。

上一篇:2024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部部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