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中医(共8篇)

学习中医 篇1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专业:

姓名:

学号:

03110801

杂感中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前言:

华夏大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如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二维构形”,而英文仅仅是一些字母的一维排列;茶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茶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品茶间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即使不是中医专业的学生,作为华夏儿女,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也是我们必须去做的,所以,藉此选修课的机会,我从各个方面对中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很多。

一、中药店为何称为“堂”

很多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典故源于名医张仲景。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打破官府的规矩,在办公大堂上行医,为

03110801 病人诊脉开方,签名之前常写上“坐堂医生”四个字,以表示不为功名、为民治病之决心。

后人敬仰这位“医圣”,便效仿其坐堂行医方法,在中药店行医时沿用“坐堂医生”之称呼,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成为“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从此也可以看出,中医不仅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德,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如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中医医德正是经过历代像张仲景、孙思邈一样的名医“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不衰。

二、中医的现状

先来看一组来自《沈阳华商晨报》的数据“清末,我国有中医八十万人;而目前,各中医院,仅有约百分之十的中医按传统中医思路看病开药而且不到三万。一九四九年西医仅为八点七万;现在西医一百五十七万,增长十七倍。全国医务工作者有五百二十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有五十万人,不足西医的十分之一”。

单从人数上来看,中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正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中医的基本理论气、阴阳、五行不科学”,其实气、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基础而非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脏象和经络学说。又有

03110801 人说了,近现代文化名人鲁迅曾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梁启超即使在割错了肾的情况下依然说“不能想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更多的是源于那个时代复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原因。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西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国人看到了和西方的差距,给国人以强烈的刺激:中国要想摆脱落后挨打的处境,必须改弦易辙,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与科学技术。这也就有了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

中医之所以没能够走向繁荣,究其本源还是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没能够普及,造成了大众对中医的一些误解。此外,一些所谓的“神医”的泛滥也影响了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中医注重整体,激发人体本身的机能去抵抗疾病,而不只是集中在患病的部位;西医则大多认为疾病一定与各种细菌侵入、局部病变等有关。中医是基于直觉,概括而成的归纳思维;西医是基于假设,证明而形成的推理思维。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确定病因,全面了解病人;而现在的一些西医诊所,仅仅是根据表象看病,而不去深究起病因,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中医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同样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例如欧盟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将于3个多月后正式生效,中药必须按照上述这一严格规定以及其他约束性条件申请注册,才能合法销售和使用,这也意味着至今尚无一例在欧注册成功的中药将面临一次生死劫难。而在欧盟的中医很有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这无疑对

03110801 中医是一个挑战,中医学一直讲究一针、二拿、三用药,而如今在中医治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中药无法使用,这岂不是将中医陷入只能“看”病,而不能“治”病的境地。中药没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国际化,同样属于中医学范围的针灸在国外就受到热捧,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见效快,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比较容易进行标准化,与针灸相比,中医药的复杂程度要大得多,不仅在配方、药物、用量等方面不好掌握,而且中药的种类特别多,难于标准化。

不难看出,解决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是解决其标准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药的标准化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从中成药的标准化做起,因为中成药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整合,虽然中成药灵活性较差,但其有服用方便等优点,当国际上看到中成药的疗效并对中医药有一定的认可后,便可以进一步推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同时,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偏方和中医治病方法也比较多、较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医理论发扬光大,造福国人。要想让世界认可你,首先得让本国的民众认可。只要中医自身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不怕国际社会的不接受。

三、中医与我的日常生活

通过传统文化与中医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也掌握了一些日常小病的判断以及治疗的方法,比如一般的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时鼻流清涕、身体收紧,这时喝点姜糖水就可以了;风热时鼻涕黄粘干,常伴有腹泻,这时板蓝根有很好的效果。又如冬天手脚

03110801 凉,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阳气不达四末,属于肾阳虚,可以用附子理中丸。还有近视是现在学生的普遍现象,中医认为是眼部缺少气血,眼保健操可以增加眼部的供血供氧,改善近视,中医强调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而不是外物的辅助。仔细想想中医药的构成,大部分是“纯天然”的药材,而不是西医那些纯化合物的人工合成,而且有时取材也可能简单到让人有些无法相信的地步,比如再平常不过的水,沸腾后5分钟,变凉后就是一味药——太和汤,对于易患的扁桃体发炎的有一定的效果,和汤喝的时候要小口、缓慢地咽下去,这样能使肠胃的阳气慢慢地升发上来,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作用。

去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看病时通过简单的“望、闻、问、切”,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病人,而不想西医那样通过各种冰冷的仪器去检查身体,和西医相比,中医更具有“人情味”。这也是我对中医情有独钟的一个原因。

结语: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几千年行医经验的总结。拥有中医是中国人幸运,同时也是中国人的责任。相信,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定能将中医发扬光大,造福国人,造福人类。

03110801

参考文献

学习中医 篇2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 密不可分。中医药文化, 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 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早在春秋之前就诞生了中华传统医学古代最重要的典籍《黄帝内经》。它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类的生理病理, 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提出食疗、健身和草药治疗的三位一体、标本兼治的医疗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同时又是一部养生宝典, 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药学已成为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它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在21世纪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 以其标本兼治、价格低廉的特点越来越得到业界和百姓的认可。

但由于中医药典籍均是由古文写成的, 所以晦涩难懂, 而且, 有些绝技大多都是世家祖传, 只传子孙不传外人。专业性极强, 这本身就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又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神秘面纱, 其传播显得更加艰难。基于以上原因, 中医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应用传播与交流都很有限。

如何去伪存真, 把中医药的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 弘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 通过交流把真正的中医药展现给世界, 揭去它那神秘莫测的面纱, 同时吸收并学习西方医学的优点, 宣传中医文化、宣传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展历史。取其精华, 造福于人类。

二、关于中医药英语学习

汉语语言的悠久历史造就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细腻、浩瀚以及灵活等特点, 加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封闭落后, 被欺辱割据的封建半封建、殖民半殖民的历史。国家, 民族的存亡, 始终处于生死一线之间, 在这动荡的年代里, 汉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几乎流失殆尽, 相当一部分流传海外并被“异化”冠以自己民族的名称, 变为所谓自己民族的东西。反观英语, 伴随着西方经济的强大, 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在人类交流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 为了便于中医药传播更加容易迅速, 借助英语这一媒体, 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一) 平衡教材使用

目前与中医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相适应的教材相对匮乏, 更多的是使用各个专业通用的文学性大于专业性千篇一律的内容雷同的教材, 由此引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编写者可能是英语这方面的专家, 却不是完全通晓中医药, 所以不能完全把中医药理论知识阐述到位。或者编写者是中医行家, 英语方面只能传达一些术语, 语法不流畅。鉴于这种情况, 教材的选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在给学生选用普通英语教材的同时, 也可以逐渐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医学专业英文料, 让学生对医学英语标准、规范的表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鉴于国内目前没有统一权威的中医英语教材, 由有关院校协作编写这样一套教材已刻不容缓。

(二) 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一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指导的新的教学模式, 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有条件的做到集中学习, 以提高所学知识的复现率。但是, 在中医药翻译实际应用与所学和掌握的英语知识程度难以成正比, 大部分学生难以用英语进行中医药学知识方面的交流, 存在词不达意, 甚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对此, 加强和加大中医药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

二要注意收集各国有关中医药国际会议的英语文字材料及文章, 适时掌握中医药国际交流的最前沿信息, 引导学生作为一名讲演者较完整的复述该文章的主要意思, 以及段落大意。

三要提高, 培养中医药英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医药课程教师应该达到中英语双语教学, 尽量多地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医药术语, 创造有力的听说环境。

诚然, 英语学习本身是基础。只有把最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表达掌握好, 才能进一步学习中医药英语并做好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

三、结束语

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 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诸多方面的交流。中医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宝藏, 更应该走向世界, 为世界所共同拥有。中医药英语应运而生。本文只是对中医学习的一点探索, 其中很多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中医药英语的兴趣, 加入到中医药英语学习与探索的行列当中, 使中医药造福更多人。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积累、保存下来的世界文明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不仅在治病救人方面, 而且在人们思想上的启迪、智慧的发挥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中医药要走向世界, 如何打破语言上的壁垒, 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其神奇的魅力, 以及目前中医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将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中医药,中医药文化,英语学习,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黄帝内经词条.

[2]陈仁英.中医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对策初探[J].中医教育, 2000年, 第4期, 第19卷.

[3]屠金莉.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和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年, 第3期.

学习中医 篇3

【关键词】学习风格;英语教学;中医院校

1.引言

不同个体对学习风格的偏好受到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具备特征性与独特性。Felder和Soloman开发的学习风格检测表从四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积极主动型/深思熟虑型(active and reflective learners);感觉型/直觉型(sensing and intuitive learners);视觉性/语言表达型(visual and verbal learners);循序渐进型/总体统揽型(sequential and global learners)。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出发,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加强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从而使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由大学公共英语到中医英语的过渡,为中医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2.语言基本技能培训与跨文化英语教学并重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如果忽略了具体语言信息而过多的关注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则不能满足感觉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样,如若单纯的强调语言基本机能的培训,如大量的词汇、句式、语法的讲述,对于直觉型学习者而言,则是难以接受的授课模式;另一方面来看,循序渐进型学习者倾向于遵循严格的逻辑程序,按步骤来理解课程材料,而总体统揽型学习者倾向于跳跃性思维,往往通过偶然性联系,以顿悟的方式获得对课程材料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兼顾感觉型与直觉型学习者、循序渐进型与总体统揽型学习者的综合需求,强调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并重。

2.1 语言能力的培养

大学基础英语十分重视词汇教学,把对词汇的研究作为语言教育的重点。同样,中医院校英语教师更需要加强中医基础词汇的导入,比如第四册英语精读中的生词ocular 眼的,教师可以据此展开,系统地讲解关于身体部位的各个形容词,如nasal 鼻的、labial唇的、cardiac心的、pulmonary肺的、bronchial支气管的、renal肾的、gastric胃的等等,这一系列词汇在以后的医学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并且会和其他词汇构成复合词。因此,教师要在公共英语教学阶段,或根据有层次性的教学安排,或结合教材激发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有意识地引入中医英语词汇的构成法,如词缀法、合成法、转类法、音译法、缩略法等,以及简要介绍中医词汇的记忆方法,如词根词缀记忆法、上下文记忆法、分类归纳记忆法、意象结合法等,使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和其所学专业紧密相连,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习动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思维。

2.2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中医院校公共英语没有专门开设文化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不应限制于文本知识的讲解,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通过所学语言材料了解其中所含的民族文化语义,把枯燥无味的词语解释、结构分析等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中每篇文章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抓住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和习语进行讲解与分析,包括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a shrinking violet,a back seat driver,an apple polisher,an eager beaver;来源于圣经的:The apple of ones eye,Adams apple,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The salt of the Earth;来源于希腊神话的:Echo and Narcissus,The heel of Achilles,An apple of discord,The Trojan Horse,Swan song,Under the rose等等,向学生介绍相其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人文生活、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以教材为出发点,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进行扩展性介绍和探讨,比较和分析,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或者偶然性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跨文化意识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3.参与性活动与思考性活动相结合

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兼顾到积极主动型与深思熟虑型的学习者、视觉型与语言表达型学习者的综合需求,让学生既有机会进行对话、讨论、表演等主动参与性活动,也有机会进行阅读、翻译、读后续写等思考性活动;有机会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影视作品,也有机会畅所欲言,表达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单一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会导致不公平和课堂乏味,教师需要兼顾积极主动型与深思熟虑型学习者、视觉型与语言表达型学习者的综合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活动的机会越多,他们将学的越好,而且记忆越深刻。

3.1 创造真实的语境

语言使用与语境不可分割,如同鱼离不开水,只有将语言知识与正确的语境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才能被正确、流利、恰当使用。在语境中大量接触语言去打造语感,这比英语教师系统的教授语法知识、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重要得多。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要建立真实的交际语境。建议将授课班级分成4-6人的小组,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组织小组对话,辩论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开展文化讲座,让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并在之后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第五单元To Lie or Not to Lie--- The Doctors Dilemma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临床情景对话模拟,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等,在学会用英语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正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深入探讨可能解决的方法。以此为例,经过反复训练,多次强化,将教师的单向输入、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间的互相交流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总之,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用中完善。

3.2 强化阅读、翻译与读后续写

中医英语素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全英语素材的课文较多,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的能力在这个时期会得到实际的考验。因此,在英语基础课阶段,英语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阅读的培训,教材中课内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要有所涉及,并且利用网络,有意识的补充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资料,按精读、泛读进行划分,分别依照四六级改革的段落匹配以及翻译-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阅读质量测评,以此为后期的中医英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系统传授翻译基本策略,强化英译汉、汉译英的练习,使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为中医翻译打下初步的基础。与此同时,从跨文化翻译角度来看,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要想达到中医翻译的“信、达、雅”,熟悉和了解中医传统理论和中医文化背景就会变得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遇到文化承载词或短语,教师要抓住机会,除了教授学生通过基本语言技能,进行准确的翻译以外,还需要谈一谈其相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的渊源,真正懂得要翻译好一个词汇、一个短语,字面翻译是不够的,还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为今后中医英语文化承载词汇的理解和翻译奠定基础。

读后续写是指从外语读物中截留一篇结尾欠缺的材料,让学习者发挥想象力,读后写全内容,读物为后续作文提供语境,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适合不同水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互动协同能力,以及在语篇层次使用语言的能力,释放他们的想象力。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采用读后续写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协同能力与创造性思维,除了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学习效率之外,这两点正是中医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

4.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故而应把本民族文化的英语表达与外国语言的引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懂得中国文化,才能对西方文化、世界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与西方文化导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英语世界人文、物质、制度习俗和精神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意识,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母语的正迁移是促进外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不能保持自我文化身份,不重视本土文化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而是要让学生明确,文化只有异同并无优劣之分,要在教学中系统地引入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更是应该在公共英语阶段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广博,中医文化的灿烂辉煌。

从文化渊源来看,在介绍西方文化时,英语教师往往会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对西方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两部巨著,即希腊神话和圣经。而对中国的四书五经,文化名著,历史故事、神话寓言等的英语表达却只字不提。殊不知,中医是在中国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基础,儒、道、佛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中孕育而生,滋长壮大的,因此,认真学习和了解这些中国的固有文化,就能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和基本原理。然后再去系统的学习中医,就会比较容易领悟中医的精髓、把握中医治病的临床技巧。“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正是这种现象的形象表述。在公共英语教学阶段,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了解,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悠久的文明而骄傲,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去盲从于西方文化。

5.总结

中医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应该从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出发,在课堂上力求语言基本技能培训与跨文化英语教学并重;参与性活动与思考性活动相结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从而推动学习者顺利迈进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领域,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英语复合型人才。为此,英语教师首先要认同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是中国文化再现过程和英语文化建构过程的统一。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力,以及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中医文化的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期间还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英语教师要在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把握好学习者的综合需求,为学习者在中医专业英语方面打下牢固扎实的基础,推动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转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陈 骥,易 平.中医英语课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36-37.

[2]张 斌,燕 燕.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771-2773.

[3]王初明.外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王德军,吕芸芳.用英语说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5]姚孝军等.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3):43-50.

[6]丁玉敏.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渗透[J].经济师,2010(3):131-132.

[7]徐 佳.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保持中国特色[J].科技信息,2008(4):270-324.

[8]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7(3):190-197.

[9]雷 耘.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2-27.

[10]StephenC.Dunnett著,张维友译.跨文化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2(2):1-4.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 篇4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中医辩证学习心得 篇5

中医的“証”和現代医学所謂“症狀”的症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应該首先加以說明。症狀(包括体征在内)只是病人在病态下的自觉的和他觉的表现,它用作診断和治療上的参考,光知道症狀而不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是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療的。中医的“証”虽然也有以症狀为基礎,但它的涵义是很广泛,它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并和治療上的用藥是緊密的结合在一起,辨明了“証”,才可以决定治法和藥方。正如朱顏先生的理解,在伤寒論中我們可以体会到:病是人体的生理机能(陽气)和病因(病邪)進行搏斗的过程(正邪紛争)。在这个發病学概念的基礎上,必须从局部的症狀,参照以机体全身的情况,才能認清人体的机能在病因侵襲下進退的动向。所以中医所謂的“証”在广义上还包括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証”是疾病在進展的过程中某一階段症狀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病情,“証”的变化也表示着病情的变化。

(2)“証”也含有类似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的意義,說明了体力在与病邪搏斗的过程中表现的盈虧,如伤寒論第六十条“下之后复發汗,必振寒脉微細”本证是因为汗下倒施而使体力驟弱变为虛症,所以接着又說“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3 )包括有病人的过去史,如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等。

( 4 )包括病人的素質,如第一百九十六条“陽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第一百零二条的小建中湯证,僅“伤寒二、三日”而竟已“心中悸而煩”了,明明指出了中气素虚,所以要用小建中这样的方剂来建其中气。

(5 )此外,“证”还应該辨明它是处在那一种变化的情况,那一階段,并当預見其未曾出現而又可能出現的情况而加以制止。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上工治未病”的意思。

二、什么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的診断任务,不在于確定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確定是属什么“证”;中医的治療目标也不在于消灭致病原因,而在于扶助人体的生理和能以克服病因及其影响的侵害(匡正驱邪)。辨证施治的任务必須“知己”(病人的正气和体質)而又“知彼”(病邪的所在),又須要辨清發展的趋向,真假、主次和缓急。中医沒有个别的病名,也沒有任何情况都能有效的所謂特效藥。但是依靠“证”的不同情况和它的轉变,灵活地擇用不同的方来加减,同样的是成效輝煌。

这种辨证施治的精神,在伤寒論中的体例是極其明顯的,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

( 1 )論中每篇的标題都冠以”辨 病脉证并治”,其中六經的名目和中風、伤寒等都不过是代号,并沒有重要的涵义,主要的还是在辨它的脉和证。如第一条,光說“太陽病”則誰也不知道指什么,下面接着就具体的指出“脉浮,头項强痛而惡寒”,使人一目了然。有这样的脉证就可以称为“太陽病”;因而,“太陽病”就成了实在的名詞,丝毫沒有奥妙的、难懂的含义了。

( 2 )論中都是叙述是什么证候用什么方藥,很少用什么病名,都是列以適当的方藥,就称它为某某湯证。如十二条的桂枝湯证,三十五条的麻黃湯证等。由于病情的变幻多端,“证”和“方”也就千变万化,在辨证施治上是非常嚴格的加以審核的。多一症,少一症都不得称为原來的“证”,多一味,少一味也不得称为原来的“方”。如十四条,原是桂枝湯证,因为多了一个“項背强几几”的見证就得改称为桂枝加葛根湯证,如果再变“有汗”为“无汗”,那又是三十一条的葛根湯证了。又如,一百一十七条的桂枝湯证,加重一味桂枝就得改称桂枝加桂湯;又如四逆湯去附子就变成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湯,如果以葱白换甘草就变成三百十四条的白通汤了。这些說明了仲景在伤寒論中对辨证施治所提供的既灵活而又嚴謹的精神。

应当明確,辨证施治絕不是症狀治療(或是对症治療),后者在现代医学上的意義是与根本治療(或是原因治療)相对而言的,只是針对局部的,單个的症狀和不爽(如咳嗽、失眼、头痛...等)進行治療,其目的只是使患者在这一点上感到舒適,多半是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計,而不能企圖治愈他的病。中医的辨证施治絕不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而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療。因而,我們可以这样來認識:中医的辨證施治是原因療法和对症療法的統一的治療。

三、从伤寒論中看到辨证施治的特点

伤寒論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礎的著作,它的特点可以簡單的归納成下面几点:

( 1 )不是特殊性的而是通用的,几乎所有的診療都可以而且应当采用它的精神。从小范圍來說,伤寒的规律在雜病的治疗中也不减它的价值,伤寒的方藥只要“证”对,同样也可以在雜病的治療中獲效,所以金匮要略的一百八十四方中,和伤寒論重复的就有三十九方。

(2)注意于病人生理机轉的匡導和促進,不是以消滅病因为目的,因此在辨证的过程中特別重視病人的整体情况,有否可以影响疾病進展和治療的素因,如陰虚、血少、久虚等。这也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現。

( 3)着重实际而不空談理論,理論可能会發生偏差,而经过实践反复考驗过的診療实际是確切可信的。伤寒論極少有理論,即使有几条,其文气多不雅馴,估計还是后人誤入的多。如五十三条的“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諧和故尔”,和九十七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脅下,正邪纷争往來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都是極明顯的成例。

(4 )以脉证为主,不注重病名。各篇标題不单單是“辨某某病”而是辨它的“脉证”。以六經为例,每经有一条提纲以明大概(六經提纲并不完全正確,除太陽病和太陰病二条外,都嫌不夠全面),所以該条特别标明为“某之为病”(如第一条,一百八十条,二百六十三条,二百七十三条,二百八十一条,三百二十六条) ,而其余的条文只簡单的写“某某之为病”,这意味着六經的名字不过代表了“某某之为病”下面的脉证而已。再以“中風”、“伤寒”为例,第二条屬中風为桂枝湯证,第三条为麻黄湯证屬伤寒,这似乎是应該嚴格的区别了。其实仲景并不斤斤于病名上,这兩条的下边并不是說“此中風也”、“此伤寒也”,而称“名为中風”、“名为伤寒”,表示不要固执真有風、寒伤人的不同,姑且加它个名字而已。况且,三十八条虽称“太陽中風”而实际上所述的 “脉浮紧,發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伤寒”的脉证,又如九十六条和一百零一条都是混称風寒不加区別。

其他病名如藏结、蚘厥、藏厥、热入血室、血结膀胱等也都当以脉证为主,不能望名釋义和憑空臆測。

(5 )病有传变、轉屬和合病、并病的不同,症有主症、客症和正症、异症、坏症的区別,因此“证”的变化非常繁瑣而多端。仲景在伤寒論中一再教導我們辨证施治的掌握应当灵机活用,而不能死搬教条,否则会陷入“无可治之病”的窘境。在方剂安排上决不是某“經”病只可用某方,也不是某方只限用于某经,只要掌握主要的“证”,就可以大胆的用藥处方,不必拘泥于脉证的不齐备或是不典型以致失去治療上恰当的时期。如一百零一条就明白的标出“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外,从脉证的取舍方面看,取舍之間大是灵活。伤寒論的体例以证为主,單純的論脉,多半用以决定預后,一般的是以脉从证。在大多数情况下,脉和证都是相符的,尤其是在疾病剛开始的階段。但是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脉证的一致,而应灵活掌握。正如二十五条“服桂枝湯,大汗击出脉洪大,与桂枝湯如前法”,这里的脉是屬白虎湯证,由于只有表未解而汗出的桂枝湯证,而沒有白虎汤的证,所以仍然给桂枝汤,这是舍脉从证。又如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是舍证从脉,条文自明。(按:“尺中迟” 即关后之尺脉有迟象,代表里虚。)姜春華先生以为脉有余而证不足則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則从脉,理由是有余常假,不足常真,可以作为参考。

四、辨证的基本原則

古人認为治療当从本治,内經陰陽应象論說:“治病必求于本”,神農本經名例說:”欲療病,先察其源”,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里更引用了自然界的事理加以說明:“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但是,古人所謂的本、源,决不等于近代的病因学( Etiology ),而是辨证上的本源,其实也就是以陰陽、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綱作辨证的本源。

伤寒論里虽然沒有对八纲加以專門的討論,它只是个别地、零散地出現在字里行间,但它郤是伤寒論的灵魂。依靠着八纲才有六经,才表現了辩证施治的精神。病人的一切表現,須經过八纲的处理,分真假、别主从,才成为正確的“证”,也就是和治疗緊緊结合的“证”。八綱之間变化千头万緒,容易使人辨錯,一逆再逆以致誤人性命,在辨证时疑似之間大是不容易辨認,比現代医学更困难,更須丰富的学識和經驗。譬之一些炎性疾患,現代医学一律用青黴素,而中医都須按个别的病例,加以不同的思考。

为明確伤寒論的辨证方法,試以桂枝湯和麻黃湯为例,分四方面加以闡述。

(1)辨六經: 麻桂二湯都是“太陽病”的主方,但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各经,尤以桂枝湯为然。因为“太陽病”象柯韵伯所說的“只重在表证表脉”,所以小丹波說:“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太陽病”之中,有汗屬表虚,立桂枝湯,更有加葛、加桂、去芍、加附等以应变。无汗屬表实,立麻黄湯,更有大小青龍、麻杏甘石湯等以应付内外寒热深浅的不同。因为都是麻桂二方的变方,所以也都是太陽方。

( 2 )辫脈证: 汤证毕具的桂枝湯症以十二条和十三条为代表,所以方机說它治“头痛發热、汗出惡風者”。麻黃湯以三十五条較完备,所以皇汗医学說它主治“喘而无汗,头痛,發热惡寒身体疼痛者”。其余的条,多半未涉及二湯的主证或且不畢具主证,如四十二条“脉浮弱者”,四十四条“外证未解”,五十七条“半日許复煩”(以上桂枝湯)和三十六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五十条“脉浮”(以上麻黃湯)等。

(3)辨八纲:

①辨陰陽: 脉为浮、数、緊屬陽脉,证也屬陽证,如第七条所說“病有發热惡寒者,發于陽也”,故以为陽证无疑。

②辨表里: 医学心悟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热与潮热,惡寒与惡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胎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麻桂二方都和前者吻合,自屬表证。况且,既辨明屬“太陽病”,太陽为三陽之表,更知是表证了。

③辨寒热:从病理看,属表寒,从病的性質看又应屬热证。实际上“表寒”是由寒邪客于肌表这个观念而來的,寒字并非確有所指,所以徐大椿以为屬表热,他說:“热在表者为發热头痛”,这是他独特的見解之处,但按傅統的观念,仍应屬于表寒。

④辨虚实: 既是表证,所以虚也是表虛,实也是表实。医学心悟說:“一病的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这一句即指表证而言。麻桂二方在陰陽、表里、寒热三方面都是相同的,只在表虚与表实上可以分别,前者屬桂枝湯,后者屬麻黃湯。

(4)从藥辨证:嚴格來說这不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它虽然在臨床上价值很少,但在钻研古書时有很大的用处。在研讀伤寒論时,遇到条文中脉证不具备或具有疑問时,必须用这个方法加以互参。以麻黄湯为例,必系无汗的表实才用麻黄来开腠理而發其汗,以桂枝为佐其意更明。不用石膏知无里热,无附子知里不虚,用杏仁故知有喘。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篇6

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构祖国医学灿烂史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促进医学发展史的生力军!

学习中医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学习中医经典课程中,我受益颇多。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

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学生:李唐昌

学号:201203030126

学习中医 篇7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更好地推动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以学习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方式为特点的专题学习网站应运而生。

因此, 为适应教育创新、研究性学习、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以本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这3个重点学科为主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要求。

2 理论基础

2.1 专题学习网站的性质

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 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 让学习者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的设计、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 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 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 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

2.2 相关教育技术理论依据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网站的不同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间的整合。通过学科课程与网站教学实践的整合, 利用网络拓展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后, 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目前, 影响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设计的主要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 (刺激) 的作用, 认为学习效果、学习收获都是由环境所决定, 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要重视各种教学/学习情景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手段,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营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创造各种刺激条件, 安排多种刺激因素, 以形成对学习者多方面、多角度的刺激和影响, 实现并巩固刺激——反应的理想联结, 从而改变学习者的行动。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时, 突出专题的中心内容, 通过多种媒体、生动的网页、其它资料扩展和设计合理的练习, 创造具有刺激条件的学习环境, 并形成强化机制。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作用发挥, 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它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教师在形成学生知识结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认为发现学习、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这几种学习类型都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

关注个体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允许和鼓励学习者对先前习得的材料做出联系, 强调认知结构的作用, 新知识受原有结构的影响, 并且指出个体可以通过与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之间的作用, 大大促进自己知识的发展。

专题学习网站通过收集、制作和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等多种多媒体, 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学习资源, 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络教学课件, 适合学习者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而且, 网页中设置了有与专题相关的扩展知识及种类多样的媒体资源的链接。扩展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回忆原已接受的知识, 还可以学习与专题相关的新知识, 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媒体资源的嵌入使得知识具体而直观, 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化、探索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可以监控学习过程, 对学生进行指导, 改变了传统的讲授角色。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学生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 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②知识具有情境性;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④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⑤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⑥重视教学策略;⑦重视发展性评价;⑧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多媒体技术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环境下, 学习者能更充分地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 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2.2.4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混合学习是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包括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定制内容与非定制内容的混合等。

混合学习的本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既要发挥教育者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使两者的优势互补,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建设意义

(1) 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巨大的网络教育资源库。

不受学校水平、教材等条件的限制, 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专门针对学科特色, 整合与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 提炼相关的专题知识, 并围绕专题知识, 在网络平台环境下提供专题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重要资源库, 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增加。

(2) 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全新的教学互动的方式。

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 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 跨越了时间、空间, 使得交流随时随地, 无处不在。

通过专题论坛等方式, 为登录学科专题网站的使用者创造了教学互动的空间。

(3) 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认知结构, 选择学习内容, 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 各取所需。

通过学科专题网站记录学生个人的学习轨迹, 通过师生、生生学习评价, 能够实现每个学科学生个性学习的记录。

(4) 专题学习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

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 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 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可以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5) 专题学习网站是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课程平台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 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存储与发布资源的环境, 应用它的资源共享性。交互性是专题学习网站最大优势所在, 充分发展网络的交互性, 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4 研发队伍及使用对象

(1) 网站建设人员。

包括网站设计维护人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设计人员、学科学术骨干教师。

其中, 网站设计维护人员提出网站建设构思及框架, 教育技术理论设计人员实施教育技术教学指导, 并对网站学习过程提出指导意见, 学科学术骨干教师也参与设计, 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人员的诸多需要。

(2) 使用对象。

学科相关的教师 (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 和学生 (本科生、研究生) 。

4.3 使用者表现方式

为了体现网站的交互性、自主与研究性学习特点, 网站使用者表现方式主要体现为教师—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等几种方式。

5 网站设计

5.1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

(1) 对象的特定性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不像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等面向普通大众, 一旦专题内容确定, 它就有特定的受众群, 究竟供哪门学科、哪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使用,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因此, 针对中医院校特点, 主要建立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各学科特色的网站模块, 使其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既体现学科特色, 又体现学科交叉。

(2) 内容的整合性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与网络课程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课程的内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 根据教科书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 它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 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则是以某个专题为线索, 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 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顺序, 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重新组建有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模块, 从而达到高度的整合。

(3) 功能的综合性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展示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庞大资源库, 便于教师和学生搜集和检索资料;构建了协作学习的平台, 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专题进行讨论协商;提供了在线评价体系, 方便学生进行网上自我评价, 这是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网络课件等无法比拟的。

5.2 网站的基本结构

基于网站的设计原则, 我们根据学科性质, 设计网站基本结构如图1。

5.3 网站模块内容简介与技术实现

(1) 基础知识。

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 进行专题知识讨论学习的知识储备, 比如学生的选修课程, 相关课程, 可链接至相关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学科网站。

实现方式:Web网页方式。

(2) 专题知识。

专题不等同于单个知识点, 也不等同于课程, 它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的知识点提炼而成, 体现知识的有机融合。这些知识点可以取自一门学科也可以覆盖多门学科。

根据3个主要学科特点, 按照其主要研究方向, 提出了如下专题知识: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中医学) 、中药的生物技术研究 (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 等若干个学科专题, 以专题为核心内容, 围绕专题设计和补充网站的其它模块及内容。

实现方式:Web网页方式。

(3) 专题资源。

收集整理与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 按有关的资源建设规范分类、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源入库, 并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资源维护、资源检索、资源应用等资源管理和应用功能。

实现方式:或购买商业化资源平台做公共链接 (需遵循专题学习网站规范、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 。

(4) 专题学习应用工具。

为学习者提供能应用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在线交流、讨论主题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等功能;体现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实现方式:交互式Web网页、论坛, 其中特定的工具提供功能介绍和在线下载。

(5) 最新研究进展。

此专区在专题网站基本组成里面原本没有, 但在学习网站试用后, 有老师提出建议, 既然是自主式、研究性的学习网站, 能否结合专题需要, 围绕本学科发展, 引入“最新研究进展”专区, 促使师生紧跟学科发展, 在网站创设环境下围绕专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6) 名师。

此专区的设计也是源于学院申博建设宣传需要, 围绕专题学习网站使用对象, 对学科教学名师做重点介绍, 还可根据需要, 链接学校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网站。

(7) 专题论坛。

按学科性质, 分为主版块与子版块 (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划分) , 主版块主要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生园地、教师园地, 后来根据需要又增加了中医药文化板块;论坛日常运行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 按照不同权限, 让学习者可以按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发问、回答。

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 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某一研究专题的来龙去脉, 形成对专题研究更加全面的认识。

实现方式:架设开源论坛并与专题网站做相互链接, 专题网站用户数据库与之共享, 从而实现一站式登录, 在论坛发表主题, 参与讨论。

(8) 专题学习评价。

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 并将其设计成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 或以其它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学习评测。如知识评价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

实现方式:Web网页在线自我测试, 教师利用后台管理系统、论坛等对学生做出评价。

以上均通过统一管理后台实现了模块设定、基础知识、专题知识等的添加和修改, 并通过用户角色及权限限制, 确定由各学科指定骨干教师或学科秘书负责内容审核与更新, 最终达到了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目的。

6 结语

学科专题学习平台网站自2011年2月投入使用以来, 广大教师及学生踊跃注册使用, 并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网站也经过了多次修改, 后又增加了重要二级板块“最新研究进展”, 使其功能模块更加完善。同时, 整合了学校已有的各类相关自开发、商用资源平台, 如医学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知识数据库、临床医学知识数据库、公共教学素材数据库、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等。

参考文献

学习中医 篇8

【关键词】 中医思维方式 气功锻炼 八段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066-01

八段锦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健身术,强调身心的放松,意念的集中,呼吸的配合,有节律的动作等锻炼方法,它通过一连套的肢体动作,调节人体机能,激发人体潜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八段锦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更注重心理的调节,是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良好方法。目前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包括面对新环境的困惑,学习中的焦虑,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短期内的情绪波动,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等。坚持八段锦的锻炼,可以改善其生活和学习状况,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

1、气功锻炼的心理影响

任颖慧,杨润琴在《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1]一文中对于健身气功的概念认为,健身气功区别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够增强人身体各组织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平衡,是一种身心双修的养生术。崔永胜,虞定海在《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2]一文中通过3个月健身气功锻炼后的体测,证实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改善中老年女性锻炼者的心理状态。顾一煌,张仕年等在《健身气功锻炼提高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分析》[3]中以随机选择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等地区和经济发展滞后地区300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实验对象,分为经常参加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和不参加锻炼的两组进行实验观察,验证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可以使人在心理上起到控制情绪,调节心理疾患和自我安抚身心的作用,参加健身气功锻炼可使人们有效地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律,防止不健康心理活动的产生。

2、八段锦锻炼的影响

刘洪福,安海燕等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境的影响》[4]一文中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证明了学生在练习八段锦12周之后,在紧张、抑郁、愤怒、慌乱和疲劳的总分量表上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特别是抑郁因子的分数变化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从而得出了八段锦具有使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使心境向积极方面发展的作用。 曾云贵,周小青等人在《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5]中,以哈尔滨市身体健康、不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为实验对象,以75天为期限,证明了八段锦对于中老年人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和神经系统灵活性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刘俊荣,朱丽光等人在《"八段锦"对不同血脂水平人群 HDL 和 LDL 水平的影响》[6]中论述到运用八段锦锻炼3个月后,胆固醇轻度和中度升高组人群 LDL 水平降低而 HDL 水平升高,胆固醇正常组 LDL 和 HDL 水平都升高,说明八段锦扶正祛邪,运化脾胃,调气养神,神定则体安,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因而认为,八段锦功法集调心、调息、调形于一身,通过使形、神、呼吸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充分调动人体的内在潜能,从而益气强身,调理气血,提高身体机能,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3、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

孙影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7]中对3所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4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正常,心理问题的出现率约为18.74%,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本文还认证了在抑郁、焦虑和恐怖三个指标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常模。于海涛、王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8]一文中指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600名被试者的测试,分析了心理健康与大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并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改善两者的现状。潘书波在《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9]中,以辽宁省12个市来自14所师范院校的1405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结果显示:师范专业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405名被调查者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人数占11.46%;量表中因子分均值除抑郁因子外,其余8项均高于全国常模。

4、八段锦与中医思维方式

八段锦是中国由古至今流传广泛的一种具有医疗、保健和康复作用的保健体操,属于健身气功动功的一种,是一套由八段动作编成的气功功法。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如锦缎般柔顺,是出于对其动作优柔华美,舒展大方的赞赏。其创始可追溯到西汉早期,现经医学家、教育家、武术家和气功大师对传统八段锦进行整理,改编成现在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它以中医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柔和缓慢、动静相兼、圆活连贯、松紧结合、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的特点,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动作简单易行,健身效果明显。

5、八段锦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八段锦是一种我国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健身气功,与其他气功一样,同样具有调息理气,平和心境的作用,强调意动形随、神形兼备。它蕴含着丰富的"天地合气"思想,即人在一种无我的状态中,遵循自然的规律,身体各脏器自然舒展,从而让心神宁静,感应天地之气,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恬淡虚无的境界。其次,八段锦不只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注重在意念的引导下,放松肢体,调理呼吸,心全于内,形全于外。

因此,大学生在八段锦的练习中,不但要调整好身体的放松状态,同时还得虚静自己的思想,排除杂念,心存坦荡,使身心都变得舒适柔和。这样,八段锦的锻炼不仅能使大学生在躯体方面骨正筋柔、气血畅流,更能使其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自然和他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最后达到自我调整,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6、展望

八段锦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可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将其纳入到高校的康复保健课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功锻炼,就可以充分促進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气功理论与技术的培养,将促进气功对学生健康的积极影响,同时将促进我国气功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颖慧,杨润琴.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 博击(武术科学),2006,10:71-72.

[2]崔永胜,虞定海. "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04-1506.

[3]顾一煌,张仕年,郭爱松. 健身气功锻炼提高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分析[J]. 中外医疗,2008,30:6-7.

[4]刘洪福,安海燕,王长虹,曹承,张冰.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境的影响[J]. 医学与社会,2007,11:60-62.

[5]曾云贵,周小青,王安利,杨柏龙,王松涛. 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9:1207-1209.

[6]刘俊荣,朱丽光,李俊杰,张发艳. "八段锦"对不同血脂水平人群HDL和LDL水平的影响[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03:121-122.

[7]孙影.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体育科研,2004,01:50-52.

[8]于海涛,王跃.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81-83.

上一篇:安全教育主题广播稿下一篇:课题研究工作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