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水教案(精选4篇)

秋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殆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水》教案 篇2

《秋水》教案

同学们在高中时一定都接触过庄子,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学过了哪些篇目,庄子在你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这堂课,给不熟悉庄子的同学算作一个介绍,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给熟悉庄子的同学作一个交流)   庄子引入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由于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给人感觉是具有虚无主义色彩,思想消极“厌世”,以致很长时间人们都“谈庄色变”。尤其是我们从小都接受以孔孟为代表儒家思想熏陶,刚健、有为、进取、入世是我们的造价取向,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偏柔顺、无畏、无力、退守、潜稳,似乎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形成的人生关不相融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庄子呢?  “儒家像粮食店,决不能打到,否则打到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上门即可”(南怀瑾托语别载)yao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特色。   为什么说儒家像粮食店,不能打倒。这是因为儒家关涉的是我们日常伦理中的人生,是把人放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秩序里,讲究的是为人为学之道。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论语》中的话都了一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为我们人生的主流思想。 就像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生命的旅程刚刚展开,大家必然有很多的报复,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积极上进的,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的。然而,我们积极向上的理想总会与现实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以及心灵上对生命的困惑,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不可能不生病,生病了我们就需要吃药,就需要找到道家。 那为什么说道家是药店呢?也是因为道家是把人教在宇宙的生命的秩序里,关怀着天地大道中的人生,讲的是为生之道,它可以为我们开拓新思路、新境界,就像一剂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能够给予人生智慧和豁达,它告诉我们,人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人生。   一、庄子简介(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   二、《秋雨》赏析   三、拓展阅读   这样说,也许同学们还不能深切地体会,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庄子的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然后通过《秋水》的具体赏析来体会、并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庄子学习得兴趣。   一、庄子简介  (一)生平  关于庄子的生平扑朔迷离。他活着的时候,履历、声名不彰显,又厌烦交际,所以除了随身的几个弟子,很少有人认得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得很少。只有《史记.老子列传》有很少的记载: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国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不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根据史记的记载以及其他考证,现在一般这样简述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叫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一记安徽蒙城县),做过蒙地漆国小吏。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称老庄。   讲解 1、子者,男女之美称也,含尊敬的意思。也指著书之说代表一派的人。如孔子、孟子等    2、八十多岁,也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屈原(约前340――前278)大约同时。   3、在商丘市民权县顺和青莲寺时,有庄子的墓,清乾坤年间立石碑一座,阴刻“庄周之墓”四字。   4、漆国小吏,不久辞去,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知,庄子不就,再也没有当官。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老子关心政论,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5、身居陋室,饿得面黄肌瘦,向人借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6、哲学家,文学意味浓,但文章不容易懂。 7、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它们有一定关系,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唐玄宗也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但道教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是老庄里没有的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和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二者不是一回事。 (二)性格 蔑视贵权、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生死如一。 庄子约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景矣!”庄子回首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XX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屋途中乎?”二夫皆曰:“宁生而曳屋于途中乎”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屋于X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前向是碧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道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景”?多少人在这种“累”        

 

《秋水》 教案 篇3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

②构思巧妙

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④文笔汪洋恣肆

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

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页。

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黄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态度变化: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自我批评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假字:泾、辩

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

非………则……

见………于……

成语:望洋兴叹

十分钟讲课详细教案《秋水》 篇4

一、课程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知识目标:掌握语言的含义及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质疑文本的能力

二、课程重点 1.温习寓言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主旨

三、课程难点

探究这则寓言的启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台

六、教学设计

1.导入(ppt不打开):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是献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雨水如期而至,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汇入了母亲河也就是黄河里,河水上涨几乎与河岸齐平,黄河的河神就觉得自己特别的了不起,于是就昂着头眯着眼以一副很神气地样子惬意地顺流东游了,到了河的尽头时,他发现眼前有一片水域,放眼望怎么看也看不到尽头,这才知道相比眼前这片海自己根本算不上什么。于是呢就很羞愧地向河神坦诚自己曾经的无知和自己的悔悟。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何处吗? 生:秋水、(庄子)。

2.正式授课

2.1温故而知新 师:是的,(打开ppt)这是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庄子的《秋水》的节选篇。(点击页面至课文所在处)现在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和熟悉一下这篇短文。秋水12......生: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师:大部分同学都堵得很认真很熟练很通畅。说明同学们预习的很好。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给大家一个提示(ppt选择题页面)生:C 师:perfect,这个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你们而言简直小菜一碟呀,寓言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最显著的区别性呢就在于它的故事性与讽刺、劝诫说理的浓缩式结合,《》是这样定义寓言的。怎么都成了没醉的葫芦心里有就是道不出呢?之前我们也学过不少的寓言,课外也读过一些,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或寓言故事书呢? 生:

师:现在呢,我们回归课文,看看梦中迷蝶的庄周他笔下的《秋水》

(2)2.2紧扣文本

(1)师:请同学们再次用心阅读这则寓言。下面我想问同学们三个问题:使用原文简练回答即可。第一,who,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二。Where,发生在那里?

三、what,都发生了什么事?

(3)生1:“河伯”、“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师:同学们说她概括的好吗?(5)生:好

(6)除了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那么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分为几层呢?

(7)生:两层

(8)师:两层啊,那二排二号同学认为在哪里断开合理,各是什么意思?(9)生:在课文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10)Great,这位有着洞悉一切的慧眼。(教师带头鼓掌),看来分析文本对大家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问题(展示ppt)

(11)(12)师:(点评学生并板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言知其所以言?庄子想要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什么呢?讨论: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2、这则寓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13)生:.....(14)师;:这位同学讲的很深刻,下面老师补充整合一下,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最后一个问题呢,就留作课后作业,同学要写在作业书上,下周一交给我,并在当日课堂上,随机抽查,不能说自己没有任何感受。

上一篇:托班教育随笔案例分析下一篇: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