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编写的,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孟浩然》(闻一多)、《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指印》(丹齐克)、《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表达交流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上面所说的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鉴赏”整合在一起,即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写一些读书笔记、札记、感想、翻译、改写,等等,强调读与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主要是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交往日趋丰富多样,传媒手段日趋先进便捷,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前几册分别训练了“朗诵”“演讲”“讨论”“辩论”,本册学习“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3.用好《语文读本》,培养自学能力。

这套教材还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作为扩展阅读的《语文读本》。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另外,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特别指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就是说,每学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50万字。教师也要注意加强指导。4.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作为整套教材写作教学的一个阶段,本册写作教学的几个专题,注意与前几册写作教学的衔接。我们认为,尽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但给一些适当的点拨指导还是必要的。其中,既有所谓“规矩文”。每个专题有一点指导写作的内容,意在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作一点理论上的指导,增加一点理性认识,掌握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也有所谓“放胆文”,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借鉴和吸收了“新概念作文”的一些做法,即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新概念作文”的主旨,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挥他们各自的写作特长,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能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毕竟我们的高中生将来上大学读中文的是少数,当作家的更是少数。高中的作文教学,还是应以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为主。

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抓住这次教材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向前进。【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2.14-2.2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边城 1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深刻 2 作文辅导 1 第二单元(2.24-3.10)归去来兮辞 3 滕王阁序 3 逍遥游 2 陈情表 2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 2 作文辅导 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教学;思考;诗歌

一、以文本为依据,探究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所选八首词分别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文学大家的代表作,涵盖豪放、婉约两派。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主要生活在南宋,这些诗词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的差异,反映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也就自然有不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柳永擅长以纤细婉转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常常将自己的羁旅情愁和仕途坎坷融入词中;李清照屡经国家之难,她的词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变化和内心的真切感受;苏轼虽屡次遭贬,却依然达观豪迈,诗词中表现的是一种超然的情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负”,但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可是他的词没有低沉之势,始终洋溢着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能够透过表层的描绘,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去探究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达到情感的体悟与作者心绪的融合,获得心灵上美的感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语文教学的本真。

二、以文为媒,陶冶学生的情怀

本单元所选八首词,不论是豪放派的代表,还是婉约派的杰作,作者都能用匠心独运的手法,精巧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涛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以生花妙笔给读者描绘出一幅荡人心魄的壮美的画面,展现出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介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文,深刻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刻苦努力,学有所成,将来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既学习了诗歌的内容,又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体会诗情,感悟人生的道理,最终达到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张同杰.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4

(二)参考答案

1.D【A.曲尽其妙(qū)B.刽子手(guì)C.狡黠(xiá)】

2.C【A项,一滩血—一摊血,蛛丝蚂迹—蛛丝马迹。B项,思辩-思辨,天燃气—天然气。D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C【不三不四:不正派;不像样子。是多义成语,此处用的是第2义项。(见词语资料2——26后补充)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见词语资料4——42)此处望文生义,该词与入室行窃无关。B.着(zhuó)手成春: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P1799)此处对象不当,不合语境。D.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近义词:呼之欲出。)(P1684)此处不合语境。】

4.B【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改革和完善”。C项,搭配不当,“加快”不能和后面的“打击力度”搭配。D项,句式杂糅,“包括„„组成”,可改为“包括„„”或“由„„组成”】

5.B【答非所问】

6.C【A强加因果;B“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偷换概念;D“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不合文意】

7.A【“人类基因„„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错】

8.D【数shǔ:列举)】

9.A【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表顺接。B项,都是介词,替。C项,均为介词,从。D项,音节助词,无义。】

10.D【时间错误。原文为“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11.(1)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免”:释放,“为”:变成,“其”:一定。各1分,句意2分。

(2)百家的学说,我都已经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既”:已经,“摧”:挫败,“恶”:怎么。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至于(国君)知道(臣子)所要劝谏的内容,虽然接见了(来劝谏的臣子)却拒绝接受他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言听计从了,这又是变灾难为可喜可贺的事情了。

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吕甥前往秦国拜见秦穆公,在王城订立盟约,他将替晋国游说(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道:“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见识短浅的人说一定要(向秦国)报仇,君子说一定要(向秦国)报答恩德。”秦穆公又说:“你们国家认为你们君主(指晋惠公)的命运如何?”吕甥回答说:“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泰国终于让晋惠公回国了。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肯,说:“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我—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为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来。左师从容落座,先问太后身体如何,接着请求太后恩准让他的小儿子当个宫廷的黑衣卫士。太后说:“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问答说:“胜过妇人。”之后就谈到了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最终)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情况。太后醒悟后,左师随即问道:“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身处世?”太后说:“听凭您安排长安

1君吧。”于是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范雎在秦国逐渐被疏远,蔡泽到了秦国,让人公开讲一些激怒范雎的话,说:“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只要—见到秦王,必定要夺去范雎的相位。”范雎说:“百家的学说,我都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于是)派人找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说要取代我为相,有这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洋的。”随即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范雎知道蔡泽要让自己窘迫从而说服自己,就故意说:“杀身成名,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名声都能保全的道理诱导他,极力以闳夭、周公的忠正圣明说服他。现在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闳夭等人,规劝他把相印归还秦王,把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延请蔡泽入室待以上宾之礼。最后取代范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曾将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来以太后之事为谏的杀无赦”。已杀了二十七人。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言出于爱,蔡泽之说激发于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了。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呀!

12(1)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4分;总说2分,答出一点给1分;赏析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

(2)“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4分;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13.(略)

14.C【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15.(1)“笑纳”改为“收下”(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3)“光顾”改为“游览”(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5

教学设想: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长河·题记》沈从文·1943)

沈从文是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的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曾经自认为一旦脱离了他过厌了的卒伍生活,便可以永远地告别愚蠢、残暴与屠杀,没想到他被迫接受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人生。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好在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成果并没腐败变质,继续给予他巨大的思想启迪。他在偷食了这批“禁果”之后,愈来愈坚信,眼前这个黑暗社会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接踵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疑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民族的灾难与屈辱又更加坚定了沈从文以重造的经典去改造国家、重塑民族品德的信念。(《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1936)

以上摘选是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解说及当代名家对沈从文创作的论述。由其可见,沈从文的创作是有所破也有所立的。那么沈从文在《边城》中要破什么又要立什么,这就是我在这一节课要探讨和讲解的主题。具体的思路是以翠翠和傩送的朦胧爱情为中心,立足人文、人性和人情,抓住四个“原生态”,即风俗的原生态、翠翠的原生态、傩送的原生态和爱情的原生态,从而来揭晓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破和立。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诗歌《竟渡歌》(节选)。注意这首诗诗句的“二二三”节奏和几个易读错字音。

竞渡歌(节录)

张建封(唐)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虹挂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首诗精彩地描写了农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的一次竞渡活动,即龙舟比赛,诗歌中龙舟比赛的场面反映出了端午节的一个什么特点?——热闹

二、那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在江南地区,这一佳节更是被人们所重视。在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中,就写到了湘西边城的这一节日,那么,湘西边城那端午有着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重点看《边城》第三节的内容。„„

明确:热闹——原始、古老、传统——原生态

三、那女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原生态的湘西边城,养育了那里的女人。1978年夏,当代诗人荒芜有感于沈从文的事迹与处境,写了五首七言绝句送给沈从文,其中第一首是:《边城》山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读了这首诗,翠翠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很美(“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P20)。

翠翠除了“长得很美”,还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请三位同学读P18的“‘是谁人?’”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其中两位同学读对话,一位同学读叙述。其他同学就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

这部分内容写的是热闹的端午龙舟赛结束了,天也渐渐地黑了,二老傩送发现了站在河边码头等爷爷的翠翠,于是就邀请翠翠去自家楼上等,但翠翠误解了傩送。

„„

1、翠翠三次与她所认为的“轻薄男子”划清界限,„„

因为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纯洁、质朴

2、再从翠翠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翠翠还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可爱

明确:很美——纯洁、质朴、可爱——原生态

四、那男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湘西边城每年的端午节还是那样的热闹,但翠翠只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非常喜欢,非常怀念,非常难忘。(老师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为什么?因为有那一个人,那一个男人——谁?(二老傩送)二老傩送诨名叫“岳云”,(P15注释、P19课文)为什么叫他岳云?(因为健壮俊美)为什么不叫他高衙内或者西门庆?

我们还是来看傩送与翠翠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内容。面对无助、焦急而又素不相识的翠翠,傩送是一问,二请,三笑。„„

一问是热情的,二请是真诚的,三笑是纯洁的 明确:壮美——热情、真诚、纯洁——原生态

五、那爱情

翠翠难忘那节、那人,更是难忘那情,那爱情。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不能不遵守,更何况是年轻、美丽、纯洁、质朴的翠翠呢。又因为翠翠母亲的不幸,所以与翠翠相依为命的外祖父,即文中的爷爷,对翠翠的婚姻大事不能不慎重和操心。那么对翠翠的爱情选择,翠翠爷爷的态度究竟怎样呢?(分角色读P22)„„

1、有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有没有功利附属?

3、两年来,翠翠有没有移情别念?

明确:难忘——自然、纯洁、真诚——原生态

六、主题

那端午、那女人、那男人、那爱情是原生态的,还有那祖父、那渡船、那黄狗、那山民、那白塔、那吊脚楼等等也都是原生态的,这原生态的文学形象有何意义呢?

我们可以参考两段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论述的文字: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 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长河·题记》沈从文·1943)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1936)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计划 篇6

平武中学高一语文组:谭霞

【教材说明】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阅读鉴赏

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写景状物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和演讲辞。每个单元基本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与必修一的写人记事散文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荷塘月色》(朱自清)、《故都的秋(郁达夫)、《囚绿记》(陆蠡)。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散文,阅读时要从分析写景、体会情感、注重审美、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第二单元为古代诗歌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诗经两首》、《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诗三首》。这些课文都是先秦南北朝诗歌,学习这个单元,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得独创性以及不同诗体的节奏。第三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学习这些课文时,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有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第四单元是演讲辞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表达交流

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是“演讲”。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成语,修辞、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家》,一部是《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

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

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3.25-4.15)(主讲人:陈奎 陈倩)荷塘月色 4 故都的秋 3 囚绿记2

表达交流——写景要抓住特征 2 作文辅导 1

第二单元(3.2—3.24)(主讲人:谭霞

朱丽鹃)诗经两首4 离骚5 孔雀东南飞6 诗三首4 表达交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2 作文辅导 1 第三单元(4.15-5.15)(主讲人:杨明艳 成涌)兰亭集序 5 赤壁赋 5

游褒禅山记 5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 2 作文辅导 1

单元复习

文言词语和句式 2

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1 第四单元(5.16-5.27)(主讲人:刘巧玲 谭霞)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 我有一个梦想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表达交流——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2 作文辅导 1 梳理探究:(5.28-6.1)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1 修辞无处不在1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1 名著导读(6.2-6.5)《家》2 《巴黎圣母院》2 期末复习事宜(6.2-7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7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8

纵观整个高中阶段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在人教版“必修本”中,“阅读鉴赏”栏目下分文体组合选文单元,五册“必修本”中共精选范文91篇,除此之外,编者在每篇课文后面精心设计了若干阅读鉴赏思考题或训练题;在每个单元的前面设计了“单元提示”,以说明单元的文体特点、学习内容、要求、方法、重难点,提示单元学习的终极目标。“表达交流”栏目编者按照“听说读写”系统地编写了25篇知识短文,并在每个知识短文后精心设计若干个训练题。“梳理探究”,依次系统地编写了若干篇“语言基础知识”短文,并在每篇知识短文后设计了若干个与知识点相应的探究训练题;在此栏目中,编者还煞费苦心地撰写了与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短文,“名著导读”栏目里,五册课本里精心选择古今中外10部名著作简要介绍。

本册课本与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但不同之处在于,本册课本是针对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它必须考虑到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所以课文的精挑细选,单元导语的订正,“研讨与练习”题目的精心研究,“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下面笔者就从不同文体的“阅读鉴赏”单元对“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在开篇的单元提示中,编者明确介绍了新诗,这种介绍比较简单易懂,适宜初学者的认知能力。接着编者介绍了学习本单元的目的:“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初学者会对“意象”产生一些疑问,这些提示也就向教师提出了隐性教学的要求:在本单元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意象为何物,选文中意象新颖在哪里,意象如何才属于“新颖”等等问题。第三,编者介绍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反复朗诵”、“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其中“反复朗诵”和“发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基本训练和要求,对于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另外本册课本的“表达交流”中的“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朗诵的相关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以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所以说“表达交流”的“朗诵”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和辅助作用。教师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了“朗诵”以后预习本单元的选文。

“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单元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

最后编者在单元提示中又点明诗歌与青年人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习写新诗,这些话语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和激励,从学生自身出发,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选读课文,这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来分的,这首先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单元中精读课文是《沁园春·长沙》和《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比较学习,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更能够了解和领会到中国古诗和新诗的各自特点和区别。选读课文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和《中外短诗五首》是长篇诗歌和短篇诗歌的比较,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习这些经典的情感丰富的古今中外诗歌。

诗歌单元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诵课文,通过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境,探索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思想和艺术美。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初学者,教师首先要把单元提示的学习作为一个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去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学习诗歌的方法是“反复朗诵”,在本册课本的“表达交流”中我们就能够发现有关朗诵的相关知识。从单元提示中我们就可以明晓“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鉴赏”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表达交流,而“表达交流”又为前提(方法)和平台(实践)。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提示中,编者向我们介绍了山水游记的一般内容和写法,这就把山水游记的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 接着编者针对阅读本单元的方法作了提示:反复阅读文章,联系作者和时代,品味作者情感和文章旨趣,体会文章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文言语感和审美能力。这一系列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过对于教师也提出了隐性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类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课文选了古代经典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四篇,这类散文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因为这些是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和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上进行教学,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

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单元的学习和“表达交流”中的“朗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朗诵”的学习,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也可以向学生进行提示,由于是刚学过的内容,不可进行过多的重复。笔者又发现“表达交流”中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与本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说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学生在这种比较中学习和实践,更能体验到散文写作的方法,体悟到今古名文的迷妙之处,进而爱上文言或现代散文也未可知。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本单元的文体也是散文,不同的是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事,单元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编者告诉学习者作者如何写作这类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学到什么,如何学习这些文章。编者还明确提出一个学习方法:对于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对于进入高中后的学生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

课文所选的都是名家的名文:《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四篇,这些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事迹的描述,进而所作的评价,以及所表现出的情感,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阅历,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的意义。

本单元的学习和“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交相回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后学习“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可以说是学习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学习大家们的写人记事文章后,自己学习写作这类文章可以说轻车熟路,不过仍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点明新闻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密切关联,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编者接着介绍了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最后介绍了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和目的。

选文紧密地结合了时代时事,选取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品:《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些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的教学要求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和了解社会生活的“阅读鉴赏”文章与“表达交流”中的“‘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相互照应。可以说本册课本的“阅读鉴赏” 与“表达交流”是紧密结合的,也可以说是听说读写的严格结合。

“阅读鉴赏”单元都是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3个板块组成。“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3~4道题,略读课文2~3道题,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是开放的,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拓展的空间。如第一单元中的几篇选文的“研讨与练习”中出现了“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有什么看法?”“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有人说《断章》……你说呢?”“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等等都是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题目。

在“研讨与练习”中还出现了很多与选文相关的延伸性知识,如《沁园春·长沙》的“研讨与练习”〈三〉中安排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词。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文学视野的拓宽,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这些知识也是高中教学与将来的学习内容——大学教育相衔接,并为大学教育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研讨与练习”的学习,合理地利用延伸性知识。

本册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初学者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本册中教师应首先考虑到初学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情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本册的教材安排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生初学高中语文兴趣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计划 篇9

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少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演讲是面对观众的,这样演讲的文稿即演讲辞就要受到一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听众的身份,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重点要突出,中心要明确。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讲辞要使听众容易理清演讲人的思路,抓住演讲的重点,明确演讲的中心,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最后,演讲辞要富于感情。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既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哗众取宠,要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从教学上说,演讲辞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同样应该具有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应遵循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演讲辞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四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家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是1883年3月17日在安葬马克思遗体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演讲。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是一篇科技演讲。文章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首先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以时间为序分五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再对中国科学发展进行前瞻即预测: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尽管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具备科技发展必要条件的四个条件,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四篇演讲辞涉及到教育、政治、哲学和科技等各个领域,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很有代表性。学生学习了这些文章,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这四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都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即两个“发现”和两个“参加”),表达了悼念之情;第四篇条分缕折,逻辑严密,文章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十分清晰:“回顾”按“领先世界→举步不前→抗拒引入→觉醒起步→进入前列”的思“前瞻”按“科技发展必备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中国具备科技发展四个条件,21世纪科技发展绝对乐观”的思路。分析细致,推理严谨。总之,四篇演讲辞无论哪种风格,都与它们的内容水乳交融,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完美的统一,达到了鼓舞听众情绪,唤起听众共鸣的目的,体现了演说辞的风格特色。

这四篇演讲辞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演讲的共有特点。首先,针对性很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观点。其次,演讲辞的对象是听众,要说服听众、感染听众。因此它重点十分突出,中心很明确,逻辑性很强。我们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脉,体会说理的深刻透彻和环环相扣的论证力量。最后,演讲辞要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方式的综合性。演讲辞要注重情感、语气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多种修辞方法,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华丽的词句和典雅的语言等等的运用,使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演讲辞的感情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理解不同句子和句式的运用等,弄清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

上一篇:简单的英文谚语下一篇:产品销售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