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共9篇)
良好的常规是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能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大班的孩子正处于转化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是大班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孩子的常规教育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言语律己。在平时的活动中,可以发现老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耐心说教,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我们班这几天在进行活动“我升大班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升大班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的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只有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才能是做个好孩子。过了一个长长的暑假,我发现有部分孩子的坐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课的时候喜欢把脚放在椅子上。谈话活动中,我告诉孩子:“女孩子如果这样坐的话是很难看的,一点都不像个小公主。”我要求孩子眼睛看着老师,特别是良良、彬彬等几个小朋友,上课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有管不住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在上课不要乱插嘴,说话前先举手。我感觉常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如果小时候老师就对常规工作抓得紧,孩子就能逐步养成良好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能带到大班、小学,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并要求孩子轻声说话、不插嘴、轻轻摆放小椅子等,老师首先要做到,老师也该轻声说话、倾听孩子说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也要规范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要求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到“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要仔细听别人说”,那么,需要家长在家里也注意培养孩子,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在大人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乱插嘴,很多大人也不及时对孩子指出,这样的话,对孩子倾听的能力势必有所影响。所以,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常规习惯,家园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自我管理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和措施, 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顺利达到目标。例如,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 我经常使用儿歌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 我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 挽袖口, 弄湿手, 抹肥皂, 手心手背搓一搓, 冲洗肥皂擦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就完成了洗手的任务。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 引导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玩, 喜欢新奇的事物, 但也因年龄的特征, 注意力容易转移, 因此, 我们在选择内容时, 应考虑深受幼儿喜欢的内容, 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主, 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图片要色彩鲜艳, 大小适中, 数量充分, 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 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三、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
幼儿年龄小, 他们会出现哭闹或不接受老师帮助等行为, 老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拥抱, 或者拉拉孩子的手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关爱。通过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 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 没有惧怕你的心理, 这样就容易交流, 就会配合老师的活动。感情的沟通, 成为常规管理的铺路石。
四、表扬鼓励与监督提醒相结合, 促进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幼儿是需要表扬和赞美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我在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表扬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激励幼儿不断努力, 如设置“今天我最棒”专栏, 凡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幼儿, 就在其姓名相应处贴上一朵红花, 定期评比, 并把评比结果反映给家长。专栏的直观记载, 既纪录了幼儿的表现, 同时也鼓励了幼儿, 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达到了常规培养的目的。因此,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同时又要注意, 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 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 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我个人在多年工作中的亲身体验, 点滴体会, 望老师们在实践中探索更多规律, 创造更加丰富的经验, 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均衡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 班级环境 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73-02
一、常规的含义
对于常规的定义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都有论述,童时在文中就写得到:“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而所谓幼儿园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
郑三元在其书《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中提到:“顾名思义,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与规定……有研究者认为,常规就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而有的则将“常规”视为规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二、班级环境中的常规教育
(一)环境中行为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幼儿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就是教师的另一个“影子”。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严格的遵守幼儿班级制定的常规,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此外有些常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为标志的。
(二)环境中的语言
除了集体的教学活动,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班级中有很多常规教育的语言。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语言呈现规则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 “提出要求,重复提醒幼儿遵守,严格处理违规”,这样的流程已经成为教师在幼儿园活动规则习得过程中惯用的模式,每个流程中都用语言的重要作用,语言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笔者把教师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使用的语言分为了积极、消极、中性三种。
1、积极的语言——夸奖
夸奖激励的语言通常是因为幼儿遵守了常规,教师夸奖的语言对于夸奖的对象来说是一种奖励和荣耀,对于其他的小朋友来说也是一种观察模仿、激励和动力。如:“今天跳绳跳的不错的是天天,我看见天天在很努力的跳,虽然他昨天还是一个一个的跳,但是今天他一直都在练习,很棒的,都能两个两个的跳。我相信再联系几天你肯定能够连起来跳!”在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听到老师这番夸奖的话都很羡慕天天,也都提起精神准备下次努力练习。
2、消极的语言——批评
批评性的语言通常是在幼儿在违规行为出现之后,通常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会及时指出幼儿的违规行为,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制止幼儿的行为,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总结时对幼儿的某些行为提出批评。如“好活动结束了,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好,但是还有几个小朋友上课不遵守纪律,和别人说笑,你们自己说话会打扰到其他小朋友听课的,你们好好反省一下,我希望下次上课时,你们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3、中性的语言——提醒
提醒的语言一般是在行为没有发生时教师说的。教师为了防止幼儿违反常规,加以提醒和重复。幼儿的自控能力在大班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学前期的幼儿的自控能力已经发展为遵守规则和延迟满足,所以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教师提醒的语言对幼儿遵守常规是很有帮助的。如“请在老师没有把饭乘到你的碗里时,不要动桌上的勺子和碗”。当然除了教师的语言对幼儿常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同伴的语言同样对幼儿的常规遵守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环境中的标识
标识可以分为“有声的”和“无声的”。“无声和有声的标识”都包含在班级环境中,这些标识有幼儿的行为有指导、约束的作用。
1、看的见的“无声标识”
看得见的“无声标识”就是指那些看的见的标语、提示的图片、环境布置等。在幼儿园中,当你走进班级看见班级的环境布置时,就会发现很多的“无声的语言”来限制幼儿的行为。
案例:A大班一进门就能看见值日表,上面需要当天的值日生把日期写在纸片上然后用固体胶贴在“日历”上。班级共有六个区角,分别是: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棋类区、益智区、建构区,每个区都是被置物柜隔开的,每个区都有限制人数的标识。
2、听得见的“无形标识”
当一个活动结束或者是另一个活动开始时都会有听得见的“无形标识”来提醒小朋友接下来该做什么了,那就是音乐,幼儿常常能根据音乐的名称、节奏的快慢等为依据做出相应的行为。
案例:在幼儿园每天8:40左右音乐会想起,提醒小朋友们和教师收拾玩具或跳绳,然后找到自己班级所在的位置,排列队形准备做操;早操结束之后又伴着结束的音乐小朋友们开开心心的唱着歌上楼梯;10:30-11:00之间是幼儿的区角活动的时间在11:00之前的五分钟左右教师就会放音乐,小朋友们知道是收拾玩具的时间。
三、对大班班级环境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常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1、幼儿园规则的建立价值取向应该是幼儿的发展。
而不是强调规则,方便教师的班级管理。幼儿园常规教育多以行为主导,向上述的教师的语言及行为等都有行为主义的影子,这表明教师在面对常规时,更多的是以班级管理的角度而不是教育导向来思考,教师更关注的是班级管理的眼前的目标,而不是促进幼儿自我管理、道德自律的长远目标,致使教师关注的是幼儿在班级遵守规则的行为,而不是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常规的建立要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制定。
常规的教育不能过于苛刻、抽象、文字化,导致束缚幼儿的发展,剥夺幼儿的自由。要形象化、人性化,幼儿易于接受。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常规是不合理的、不能满足幼儿对常规的需求、高要求,所以会导致幼儿的违规行为。如某幼儿园小班常规“坐在位子上不能动,不能离开座位到静静的等待午饭”另外班级里的标识应该形象具体,不能用生硬的文字来作标识,应带图文并茂,这样便于幼儿理解和遵守。
(二)常规教育重在内化——建立规则意识
环境中的常规教育,利用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对幼儿的常规进行塑造,更加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建立规则意识,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我们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规则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规则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那就是将规则还原成儿童主体的兴趣和需要, 激发儿童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需要满足的快乐。我们不能将规则视为钉入儿童身上的一颗钉子,而需要将它看成是播种在儿童心里的一颗种子。
(三)班级环境需要教师引导、合作幼儿共同创设
班级中的环境不仅仅教师创设的更多是由幼儿参与创设的。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需携手并引导幼儿共同创设,这样创设出的环境才能真正适合幼儿。在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一书中提到作者等人对北京地区六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班级常规基本上是成人制定的。其中,由园领导制定的占35%,由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制定的占10%,由本班教师制定的占52.5%,三者共计达97.5%,而由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的只占2.5%,这说明幼儿很少参与常规的制定。
(四)这样建立的常规也只是教师或其他人的常规而不是幼儿自己的常规。
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单一方式以压制、约束为目的,往往带有负向的情感色彩,无疑给孩子罩上了一张无形的网。6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共同主动创设班级常规,尤其是在班级中的一些规则,让幼儿去发现真正方便自己方便他人的方式、规则,涂尔干在书中也提到“儿童必须自己感觉到,在某一规范中,究竟什么是他应该自觉遵守的东西。”7让儿童做自己的主人。这样儿童才会主动的去遵守自己制定的常规。如:儿童和教师一起商讨该制定规则,由儿童动手来做自己的标识,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制定惩罚规则等。
参考文献:
[1]童时.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早期教育[J].2003,1.
[2][10]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摘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良好的常规和习惯的建立无论对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还是对孩子们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大班幼儿正处于好学好问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个性也开始形成。所以,常规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要求和规则要符合实际。目前,幼儿园常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小学化”管理、常规教育的表面化、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的脱节等,因此,我在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从幼儿、幼儿园环家庭、幼儿教师这四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管理 幼儿园大班 存在问题 措施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良好常规的建立,对于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大班幼儿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常规的建立更需要教师、家长的协助。
一、幼儿园常规管理的定义
幼儿园班级常规指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一些规则。在《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思考》一书中将教育常规解释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本研究中幼儿园常规管理特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的实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大班幼儿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规矩!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在心理、生理各方面均需要一个连贯的、完整的、全面的适应过程。这时,幼儿园常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常规管理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促使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还可以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当幼儿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很快的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这样产生的身心作用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好的常规可以促进幼儿园管理,幼儿园大班在生活制度方面,游戏、休息的时间逐渐减少,延长了上课时间,严格执行作息制度。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工作保持衔接关系。家庭是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常规管理为幼儿家庭教育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所以,要求幼儿园常规的建立必须按照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做出符合科学的合理安排,帮助幼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和有组织、有条理的办事能力。
三、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化”管理
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是幼儿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兼具学前和学龄的特点。因此有的幼儿园直接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
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其次,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这样的教育只会使幼儿园的孩子们过早成熟,学会成人化的模式,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的童年不快乐,使他们对于小学生活产生厌倦心理。
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小学化的教育看似比其他幼儿学得多一些,实则违背了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利于幼儿日后的发展。幼儿教师应加强教师意识,减弱游戏伙伴的角色意识;在生活制度上,逐渐减少休息、游戏的时间,延迟上课时间,严格执行作息制度,逐步向小学教育靠拢。
(二)常规教育的表面化
幼儿园大班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表面性。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只注重了表面的东西,华而不实,没有把目标放在心中,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第一个需要衡量的就是目标有没有实现。如果目标没有实现,其余的一切都是废品。案例一:我是山西省和顺县的一名幼儿教师,为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标,我园的老师把安全知识分成了10个内容,每个内容都以儿歌的形式呈现,简单好记。一时间,安全小儿歌充满着我园的每个角落,但是幼儿的入厕、喝水、就餐等,却没有因为学习了安全教育知识而有所改变,嘴里念着“你不推,我不挤”,却和另一名幼儿相互追赶着。
案例中,幼儿虽然把安全小儿歌都记住了,但却没有把儿歌中所讲的内容运用到实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幼儿学会的也只有几句话而已,作为教师必须把实现目标放在首位,目标可以实现的前提上添加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东西。
(三)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脱节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二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数题;三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
案例二:去年我和武老师带大
(一)班,国庆节过后,武老师埋怨说:“于佳琪在家过了一个节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道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我也颇有同感的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案例中,我们两位教师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认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认识不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重要性,常规管理也就不好进行,幼儿园应该帮助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的措施
(一)从幼儿的角度来看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相互“控诉”、“告状”不绝与耳,相互的赞美、表扬却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应该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所在的大
(一)班,告状行为就特别严重,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从而让幼儿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相互学习,我和武老师一起绘制了一个行为规范的表格,里面有各个方面的规范:纪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常规好的小朋友在对应的格子里贴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贴画,善于发现的小朋友在脑门上贴一个小红旗。孩子们为了得到小贴画会努力的去发现,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执行了一段时间后,班上的常规明显好了很多,幼儿的告状行为也随之减少了。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常规的管理也就容易了许多。另外,还可以实行班干部管理的办法,同时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替换,让每个幼儿都有管理的权利,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从家庭的角度来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搞好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另外还有家长错误的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老师的事,从而放任对孩子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我们幼儿园在每学期的刚开始都会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本学期将要开展的一些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在开学一个月后还举办了“家长开放日”。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家园联系栏、家访、网上聊天等方法沟通交流。教师可以申请个人网址,介绍每个孩子的在园情况、教育教学照片、视频,欢迎各位家长留言关注,为家园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三)从幼儿园环境的角度来看
1、标语提示,设施摆放幼儿园的墙面、空间都蕴含着教育价值。可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喝水处、洗手处等贴上提示标语,在洗手处还可以贴上洗手的顺序图;班级内用图案和文字标明各个区域;每个幼儿的用品上贴上标记并写上名字,便于幼儿辨认,取放。设施的摆放也会影响常规的管理,如:美工区、语言阅读区、科学区等应设在光线明亮,比较安静的位置;结构区场地要宽敞些,以便幼儿的建构活动。
2、营造家庭式氛围,这样更容易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和幼儿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幼儿沟通与交流,与幼儿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并全面了解本班幼儿,这是营造宽松、温馨式氛围的前提。制作活动墙饰,区角摆放,都要充分尊重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坏境的教育。
(四)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看
1、教师的自身素质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非常重要。幼儿需要在爱的精神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在幼儿园中所需的爱应从教师那里获得满足。教师还应注重团结集体,尊重家长。另外,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提问往往涉及各个领域,教师除了对五大领域的精通,还必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并且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教师的教学思想
首先,应形成自主管理的教学模式,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步入大班以后,幼儿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了明确的行为意识,因此自主管理模式更加适合大班幼儿;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常规,在活动中经常出现幼儿兴致很高时,却到了进行下一项活动的时间。这时,教师一定要心中装着大目标,灵活、民主的运用常规,让幼儿自然的进入下一项活动;最后,要对不合理的常规及时调整,幼儿园常规管理细则中,要求了每一个细节,如吃饭时勺子要放在碗的右边。这样过于细致的常规很容易让幼儿形成定性的思维模式,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和思考,及时改进常规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
3、教师的组织及引导方式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活动中,应注意以多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利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的要领;故事《我是环保小卫士》可以让幼儿在故事的氛围中掌握环保知识,还可以以表演的形式把故事表演出来,教育的作用在表演的过程得以展示。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还应注意因人施教。教师通过微笑、点头等非言语的沟通,表达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幼儿教师的声音是最有亲和力的,在讲故事时体现的极其鲜明。
抓常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反复的练习,教师应尽量避免以临时指令代替原则,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公正与互惠,从而提高遵守常规的自觉性,避免幼儿总是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很少要求自己。
4、教学评价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有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具体的教育实践。通过教学评价可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了解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及时沟通。
五、小结 结合以上措施对于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中存在的“小学化”管理、教育常规的表面化和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内容相脱节等问题都可以进行改善和培养,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我们携手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做到热爱二字。一是创建宽松、愉悦的家庭式氛围。新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因此,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应该注意这种氛围的创设。年龄越小的孩子其情感依恋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与家庭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物质环境,以便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快乐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着重创设心理环境,和孩子们近距离的接触,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童心,以此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孩子们很快会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对老师的亲近上,如摸摸你的衣服、牵牵你的手、坐坐你的大腿,这些动作都是他们表达对你的接受。
除了动作,他们还从语言上来表达对你的认同与爱,当大家说到新衣服时,孩子们会说老师,我给你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当爬上窗户擦玻璃时,总会听到老师,小心点当不小心撞了椅角,孩子们会投来关心的眼光老师,你没事吧?。虽然只是短短得一句话,但在我看来却无比激动,这是我们共同创建宽松、愉悦的氛围的作用。二是事事关注、事事细心。如教学活动时,从教态到语气都应真挚、亲切,使幼儿感到舒服、温暖;教学活动后,主动亲近、爱抚幼儿,跟他们交流感兴趣的事,和他们做朋友。既关心幼儿的教育问题,又注重幼儿的养护问题,从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等一日各个环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教师母爱般的师爱。
二、严格:
一是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严格遵守幼教法规和幼儿园的一切规章制度;二是对幼儿严格要求。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规范着幼儿的言行,它体现在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因此,在常规管理上做到严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两位老师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坚持一贯,不朝令夕改。在一个班集体中,两位教师由于性格、生活环境等不同,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在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达成共识,做到要求统一。就这样,在统一要求,严格管理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常规不仅被幼儿接受而且渐渐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如上幼儿园不再哭闹,自己进入活动室;自觉向老师问好,和家长再见;喝奶、吃饭、入厕时都能有序进行;玩完玩具自觉收好,放回原处;脱下的衣服自己动手叠好放到指定的位置等等。
三、周到:
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一个班级管理工作成功与否,还要看家长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我们做到了热情周到、真诚接待每一位家长,选择家长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因此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每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得更好。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助教活动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一、有趣的活动。
我认为,好的课堂常规首先是幼儿对教师设计的活动感兴趣为前提的。好的课堂常规应该是乱而有序的。所谓“乱”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孩子们不听讲、做小动作,而是积极的参与活动的表现。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和老师、同伴一起讨论,会随着老师的要求做一些动作等,在这个过程中不然会产生一些声音,但这时与教师、同伴的互动,而并不是没有组织的。只有孩子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活动吸引,这样的课堂就不在需要有常规的提醒,孩子们会自然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
二、教师的语言指令明确
在培养幼儿的课堂常规中,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想到,并提出要求。有时课堂常规不好,并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提要求时不够具体明确,在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做到语言指令明确,在提要求时要细化、具体,孩子们活动时就“有章可循”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活动。
三、日常培养很重要
常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求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常规,首先应该做到在平时生活和课堂上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常规培养时去年我们班的重点内容,我们动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入手,对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努力,孩子们的常规已经初见成效,这也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培养的重要性。
四:困惑
一、关爱幼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幼儿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常常会感到害怕、不知所措,这一时期取得幼儿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能顺利开展常规培养的前提。面对哭闹的幼儿,我们可以抱抱他,让幼儿提高安全感的同时告诉他,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他陪伴他。同时要让幼儿深信放学后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他们回家。爱是教育的前提,面对小班的幼儿我们必然不能用要求小学生的标准那么严格要求他们,我们要用关心、体贴带给幼儿安全感,让幼儿接受教师,接受幼儿园这一新的集体、新的环境。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常规培养,接受幼儿园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二、建立明确清晰的准则,教师言行一致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观察,爱好模仿,所以在明确幼儿常规准则的同时,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老师的要求也要一致,杜绝出现常规标准前后不一,影响幼儿的判断力。常规培养要融入生活,在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分领域、分门别类地制定常规目标。比如生活常规: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吃饭要排队、垃圾果皮丢垃圾桶、玩具玩完放回原位、睡前衣服摆放整齐。学习常规: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倾听老师说话、学会一页一页翻书、双手搬动课桌椅。安全常规:来园不带锐利物品、上下楼梯不打闹、不随意乱跑、不轻信陌生人。明确常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习惯中,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方法灵活,巩固常规培养
(一)巧用儿歌,培养行为习惯
采用儿歌,能让幼儿对行为准则认知更加清晰,使常规标准更加具体。例如,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来,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老师夸我真优秀。简单有趣的儿歌,边唱边走,来使幼儿理解排队的方法和重点。小班大都是以儿歌的形式像幼儿传递常规信号,效果可以延伸到放学回家,我们总能听到幼儿在洗手、小便、游戏时很轻松自然地便将儿歌脱口而出,这便充分地证明了通过儿歌这种手段能让幼儿主动接受并习惯于正确的生活常规。
(二)鼓励、表扬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在传达明确的常规准则后,巧妙地运用儿歌将常规培养渗透到日常行为习惯中,之后在园期间观察幼儿的表现,正确地引导。运用小红花等能激励幼儿的奖励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利用小朋友们也希望永争第一的心态,将正确的常规习惯传达给每一个小朋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夸细节、夸具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错误的行为习惯也要指出,教师明确告诉幼儿对与错,对待犯错误的幼儿更应耐心指导,积极鼓励,指明正确的方向并对幼儿予以肯定,他们欣然接受的同时也会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完成好自己要做的事情。
四、分阶段培养,常规培养循序渐进
常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要通过不断的重复巩固加深记忆。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分阶段、抓重点地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针对不同的时期强调不同的常规准则,例如,入园初期,充分利用点、线规范幼儿如厕、饮水秩序。在幼儿接受这种行为约束的背景下,选拔值日生、组长来监督组内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巩固常规培养的目的。冬天来临,教幼儿穿脱衣服,掌握伸袖子、穿裤子的技能后,鼓励幼儿系扣子、拉拉链,表扬独立穿衣的小朋友的同时,慢慢教会他们叠衣服、摆整齐。当孩子们发现自己一点一滴进步的同时,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生活自理的基础上会愿意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帮助教师,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家园共育,塑造完美幼儿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幼儿园的孩子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平均每天在园九个小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导师,在园严格约束孩子,巧妙引导他们都是必然。树立正确的常规意识后,勤与家长沟通,将良好的生活常规延伸到放学回家,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家长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挑选适合的方式培养其行为习惯,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常规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家园共育,打造幼儿完美的个性。
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乎孩子的成长,关乎其性格养成、个性塑造。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耐心,本着对孩子有爱心,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用耐心和智慧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打造完美的个性,幼儿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摘要:小班是幼儿离开家庭生活跨入社会集体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常规的关键期。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自律能力差,是典型的他律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幼儿规范的常规意识,最终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小班良好的常规培养,也会为中班、大班良好的学习生活规律奠定基础。
关键词:个别教育;常规培养;家园配合
一、稳定幼儿情绪,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具体的常规要求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会出现哭闹现象,这对于部分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难题。我也接触过很多小班幼儿,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方法,根据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本班幼儿沈××小朋友,她年龄比较小,非常好动,每天早晨来园时哭闹不止,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好几次,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经过长期的教育,现在沈××小朋友的进步特别大,每天早晨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园,能够主动跟老师问好、打招呼,自理能力也明显加强。大部分幼儿情绪稳定后,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具体的常规要求。常规要求一定要具体、符合本班幼儿,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方面、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制订翔实的计划。
二、小班常规教育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更能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所以说,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且在常规培养中教师应给幼儿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幼儿的穿鞋、脱鞋,在家时都是由成人帮助完成的,来到幼儿园一部分幼儿出现不会穿、穿反鞋的现象,老师就要去帮助幼儿。这样浪费了很多活动和游戏的时间。所以小班刚开始时一定要从幼儿的生活习惯开始抓起,我开始训练幼儿穿脱衣服、鞋子的能力,利用活动时间教会孩子穿脱衣和穿脱鞋的方法,让幼儿自己练习几次,在晚接待的时候告诉家长在家里也要训练孩子穿脱鞋子的能力,对于小班来说新学期的家长会尤为重要。我在家长会上也会告知各位家长在家里也要制订相关的常规培养计划,达到家园共育。孩子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的,当孩子们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孩子们会特别高兴。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们一样自己穿脱鞋子。孩子们在反复的练习中,已经能够正确地穿脱衣服、鞋子了。在每天午睡时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裤子叠放整齐。除了穿脱衣服其他生活环节的常规也是需要教师制订翔实的计划,有序地开展,从幼儿实际出发,达到常规培养的目的与效果。
三、创设情境,常规培养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富有童趣
常规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故事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在刚来园时很多幼儿会将玩具“据为己有”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小伙伴之间要相互分享、懂得谦让。而且,我发现午餐后的散步环节部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的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听后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让幼儿模仿小猫走路、小蜗牛走路等动作,幼儿慢慢走着,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在各种活动中老师向幼儿讲解要求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例如,在幼儿如厕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排好队轻轻走进盥洗室。小班的幼儿喜欢模仿,我让孩子们像解放军一样排好队,有秩序地进入盥洗室,孩子们都有模有样地做着。在培养生活常规的教育中,运用一定的夸张比喻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效果。好的常规习惯是通过不断巩固建立的,班级各位老师的要求要一致。各种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的活动,而是为幼儿的活动空间提供足够的保障。
四、为了孩子的明天,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尤其是小班的常规培养,更要注重家园配合。幼儿刚入园时,家长最担心的是幼儿的饮食起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利用班级的宣传栏、早晚接待、土星网、微家园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常规培养的重要性。
好的习惯会伴随我们一生。教师要立足小班幼儿的特点,细化生活各个环节,制订适合小班幼儿的常规,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J].湖南教育,2003.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幼儿的课堂常规培养好.只有常规培养好了,我们的课才能更好地进行。常规好了,管理孩子就会比较轻松有序!也只有良好的常规才会有更优质的课。
如何让幼儿有一个好的课堂常规呢?其实幼儿面对一个新老师的教学要求是非常在意的,教师不用急着上课,可以拿出2-3节课的讲课前几分钟进行课堂常规的专项训练,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规范,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老师的课堂上有什么要求、需要他们怎样的配合等,学生就会朝着教师的要求方向进行努力,一但习惯形成了,教师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比如要让幼儿迅速安静下来进去课堂,可用幼儿课堂常规儿歌: 上课了—— 1、2 拍拍手3、4背背后5、6脚平摆 7、8不讲话 9、10坐好了。师:“123” 生:“我坐端” 师:“789” 生:“我闭口”
师:“321”(老师“双手合十贴至左耳、同时头左倾”示意该休息了)生:“我休息”(孩子说完趴位置上休息了)
师:“小椅子。转转转,看谁转得快!面对老师坐,眼睛向前看”(我们开始上课了)——
谁安静,我安静。谁听话,我听话。表扬谁,表扬我。喜欢谁,喜欢我。
围棋课堂用这种师生对答的儿歌形式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像幼儿园老师课前弹的钢琴曲,只要孩子们一听到那首熟悉的钢琴曲就条件反射般地乖乖坐到位置上休息好了。开始上课前,我常常先来儿歌口令练习,练习中或拍手、或跺脚、或拍肩,不停变化花样,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不自觉地被吸引过来,开心地参与到游戏中,一下就进入了上课状态中。只要训练2、3节课,就会形成幼儿课前迅速进入课堂的的常规状态。
再比如幼儿已安静了,我要他们坐好,可用儿歌游戏的形式训练: 坐坐好儿歌:
师:“小手放膝盖”(老师示范:双手放膝盖上)生:“我就放膝盖”(学生模仿:双手放膝盖上)师:“小腰挺直来” 生:“我就挺直来” 师:“请你跟我这样坐” 生:“我就跟你这样坐”
坐坐好儿歌二:
儿歌三:
师:“请你跟我拍手”
“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
生:“我就跟你拍手”
“我就跟你这样做(拍手)”
师:“请你跟我跺跺脚”
“请你跟我这样做(跺跺脚)”
生:“我就跟你跺跺脚”
“我就跟你这样做(跺跺脚)”
师:“请你跟我揉揉腰”
“请你跟我这样做(揉揉腰)”
生:“我就跟你揉揉腰”
“我就跟你这样做(揉揉腰)”
师:“请你跟我坐坐好”
跟我这样做(坐好)”
坐坐好
师:
生:
师:
生:
师:
生:师:“请你
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生:“我就跟你这样做(坐好)” 坐坐好儿歌四:
师:“我的小手拍一拍”
生:“拍一拍” 师:“我的小手伸一伸”
生:“伸一伸” 师:“我的小手摆一摆”
生:“摆一摆”
师:“我的小手放放好”
生:“我的小手不见了”(放后面或放腿上)以上儿歌游戏可以根据老师的需求随意变换动作或改编,具有灵活性、随意性、机动性。
又比如要让幼儿课堂集中思想,可用: 集中注意力——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
伸出你的小手上拍怕,伸出你的小手下拍拍,—
向前伸出手儿转一转,手儿放呀放放好!放——放——好!
如果我要练棋了,我可以先让幼儿安静休息,再交代我的下棋四部曲操作要求。幼儿安静——
师:
1、2
生:安静 师:1、2、3
生:手背后 师:4、5、6
生:坐坐好 师:5、6、7
生:我静息
如果这训练幼儿第一遍没注意过来,就重复两到三次,并及时表扬能快速整齐对上口令的学生,马上会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学生就能全部安静下来,效果比教师冲学生大吼大叫要好千倍,也不会像有的老师按了葫芦起了瓢,管好了这个那个又乱了。
老师课中发现个别孩子表现不好时: 老师马上问“谁表现最棒?” 生答:“我表现最棒” 师说:“我表扬” 生问:“表扬谁?” 师答:“表扬×××”
这些口令都有着不错的组织课堂纪律的效果。游戏式的口令应用使课堂纪律的组织充满趣味不再生硬,学生乐于接受和配合。
利用儿歌、口令、拍手游戏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强化,让幼儿习惯成自然,渐渐接受自己的方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强化、反复,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信心、恒心,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也许很多口令的设计都很巧妙,但是你每节课都这么说,一年、两年都不更新,学生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就如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天天吃,也会令人翻胃,课堂常规教学也是这样。老师要翻新教育“花样”,保持常规教学新鲜感。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每隔一段时间就编创一些新的口令,制作一些新的奖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使教学方式、手段不断推层出新,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让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要有好的课堂常规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活动有趣是有好的课堂常规的基本前提
好的课堂常规是以幼儿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感兴趣为基本前提的。好的课堂常规应该是当孩子热情高涨看是乱,但乱而有序。所谓“乱”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孩子们打闹没听讲,而是积极投入地参与其中。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会和老师、同伴一起讨论,会随着老师的要求做一些动作等,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声音,但这是与教师、同伴的互动,而并不是没有组织的。当孩子们对教学活动本身感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活动吸引,这样的课堂不再需要有常规的提醒,孩子们会自然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
二、教师的语言指令明确容易形成好的课堂常规
在培养幼儿的课堂常规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想到,并提出要求。且能预设出孩子在执行中的可行性。有时课堂常规不好,并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提要求时不够具体明确,幼儿在执行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做到语言指令明确,在提要求时要细化、具体,让幼儿“有章可循”“遵章行事”从而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
四、注重赏识孩子,营造师生之间和谐氛围 赏识孩子,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
是教学中百试百验的“灵丹妙药”,不信你试试。
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好的赏识方法就像润滑剂,能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给孩子期待的目光、爱的抚摸。每一次孩子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我都面带微笑用充满鼓励和期待的目光看着他,目光中,让他们知道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能行;比如孩子练棋时、静坐时我常常悄悄走到某个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暗示他老师看到他良好的表现了,及时传达出教师对他的赞誉。虽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但却是心与心在交流,老师的爱与赞许及时传达给了孩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不吝啬自己的大拇指。无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因为它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学生纪律表现好了、问题答对了、学习进步了,我都会及时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他,不仅自己夸奖,还号召全班同学大拇指一起对着他夸:“嘿嘿,你真棒!我就像你一个样!”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给别的孩子树立了榜样,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但切记同样一种夸奖话语与方式在一堂课中不要反复使用多次重复,这样会让孩子厌烦,也会让人听觉疲劳,视觉麻木。比如一堂课你让孩子“嘿嘿,你真棒!”夸奖最多一两次就够了,不要整堂课都是,7、8遍都“嘿嘿,你真棒!”谁受得了。
(三)巧妙运用夸奖的语言。对学生的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说话表扬他。语言的应用可以直白、夸张一些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太厉害了!”、“你真是个聪明的小天才!”、“你表现这么棒,老师小时侯都比不上你!”、“真不错,如果下次再准备充分些,一定会更好”等等,当孩子做对题目时,我会和孩子一起兴奋的击个掌,做个胜利的手势,大声说“耶!”师生这活泼举动还是给课堂带来更多的动感与生机。不会死气沉沉。
五、教师奖惩的妙用
幼儿都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表扬的话,也能让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个小贴纸也能带动孩子的自觉性,小贴纸的礼物兑换更能让孩子特别向往,积极表现,努力争取。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红花、小红旗、小贴纸等作为不同环节表现好的奖励(一定要马上兑现),学生表现好了贴纸就贴到他们鼻子上当圣诞老人和小丑,还贴在男孩的下巴上当胡须,贴到女孩耳朵上当耳环,孩子们开心得哈哈大笑。在期末时,将这些荣誉进行累计,对奖品多的幼儿全班予以表扬,并颁发小礼品鼓励。教师的小奖励、小礼物虽然并不值钱,但在孩子的心目中,那是教师对他们“爱”的表现,他们往往非常珍惜,通过这些奖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树立了自信。除了表扬,也要鼓励认同能力较差的幼儿,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也是个棒孩子!
当然,课堂少不了批评和惩罚。
很多老师有个误区:认为兴趣班的孩子是不能批评和惩罚的,不然就不喜欢老师和围棋了,就不学了。只是一味的捧着,表扬和鼓励。
其实对于一些顽皮,屡教不改的孩子,该批评的时候要严厉批评。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的批评和惩罚,也让其他孩子知道那些行为是不好的,不能那样做。
但是在他们稍有改正之时老师要适时进行认同和表扬,并在严厉批评之后老师善于安抚,这就是所谓的“打一下摸一下”。
所谓的“打”使幼儿知道犯错了老师生气了,所谓的“摸”让幼儿明白老师还是喜欢我的,爱我的。只有批评没有安抚是千万不行的。
我如果严厉批评或惩罚了哪个孩子,下课之后,我会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然后跟他说:“今天的事我不告诉你爸妈,老师相信你改过来了是好孩子,你能做到吗?”孩子答应能做到我就奖个奖品给他,但要告诉他下次再犯奖品缴回。
六、其实课堂纪律出现问题,多是和后进生和个别特别的孩子有关。在工作中要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这就需要老师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要赏识鼓励,有的要冷处理,有的要老师有威信,有的要用戴高帽伺候。
1、悉心呵护。
班里有一个小孩,脑子特灵光,反应快,接受能力强,什么都快,嘴快(特爱插嘴)包括打人都快一拍。他常规不好,上课讲话,坐不住,下课惹事,常影响别人。针对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我常创造机会给他表现,抓住机会表扬他,设立班长宝座(或最佳宝座)给他坐让他自律。在一段时间的细心呵护下,他现在上课能坐在座位上,基本不影响别人了。
2、吹捧有佳。
课堂上我常对后进生常是吹捧,有时吹得自己都觉得过了,捧得都怕他受不了啦。有一个叫男孩,上课纪律差极了,我却故意在课前说,XX上课表现最好的。一上课,我看XX坐得不错,就开始表扬他:“看XXX小朋友的腰挺得多直呀!”呵,他被捧得腰差点向后弯得像熟透的稻子。“看XXX回答问题的小手举得多直多棒啊!像棵小树苗似的”这样的一节课下来,许多后进生都表现好得不得了。呵呵,这招屡试屡灵。
3、给幼儿进步的时间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育观念不同,管教的方式不同,再加上幼儿自身的性格各异,自制力不同,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对于一些特别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着急,应当耐心地帮助他们,经常地拉他们一把,给他们进步的时间,要给幼儿一个进步的机会,让他们慢慢来,我们班的XX小朋友上课时坐不住,总爱离开座位开小差。有一次课,我看到XX又离开座位了,我随意走到他面前,弯下腰悄悄地对他说:“我从你的心里知道,你想做个听话的孩子,是吗?”。他马上就回座位坐好了。
4、向学生“示弱”。
教师有的时候可以在孩子面前扮演弱者形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我感冒声音嘶哑还得上课。怎么办?我决定寻求孩子们的帮助。一走进教室,叫班长用口令控堂安静下来后我用气声轻轻地说“老师生病了,我想请你们帮助我”,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教室里特别安静,我又说:“老师嗓子哑了,没法大声说话,你们机灵的小耳朵能听得见我小声说话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能!”。为了听清我说话的内容,一整节课学生鸦雀无声,我的每一个自创的“哑语”手势,他们居然都看懂了,并且很认真地配合着我。这一堂课上得出奇成功,课堂秩序特别好,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可见,孩子的学习能动性非常强,在教师示弱的时候,学生感到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就会更加自律,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细则10-30
论大班幼儿手工创造力培养07-01
论文:幼儿的常规培养11-24
幼儿园音乐常规的培养11-13
大班幼儿感谢老师的话06-13
幼儿园的大班教学总结07-25
幼儿大班主题教案《神奇的电》11-22
大班健康活动幼儿的牙齿的教案09-14
幼儿园大班我是大班的小朋友教案反思10-19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