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员征求意见表(精选10篇)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和党组领导班子的评议意见,各位领导班子成员都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了下步努力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着力在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上下工夫,不断增强理论修养和党性观念,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驾御工作的能力。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努力为建设“速度东明、效益东明、和谐东明”服务。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才能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下步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科 学发展观,在建设速度东明、效益东明、和谐东明等方面为县政府出谋划策,充分发挥我局作为综合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
3、团结奋斗,协调共事,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全局干部中树立“团结、务实、开拓、廉洁、高效”的形象,把增强团结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坚持讲大局、讲党性、讲团结,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加强领导班子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抓工作的强大合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引领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节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准、政策等制度体系,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
———坚持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协调共享为支撑。注重不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落实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体系。以解决社会生活中资源循环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得到全面推行,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循环发展对污染防控的作用明显增强。
———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基本j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实现有效衔接,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水平明显提升。
———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基本构建。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全面树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资源安全保障重要的来源之一。
———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初步树立,绿色产品使用比例明显提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为蔚然成风。
主要指标。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部分有删节)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四)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推动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机构+应用企业+处置企业”协同试点。
推广“3R”生产法。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型企业评价体系,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五)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对新设园区和拟升级园区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或者在总体规划中设置循环经济篇章,按产业链、价值链“两链”集聚项目、招商选资、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增强能源资源等物质流管理和环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综合性开发区、重化工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加强分类施策和指导,强化效果评估和工作考核。
(六)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推动行业间循环链接。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专项,在冶金、化工、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业间开展横向链接。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总结推广跨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发展指南。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推进农产品加工、生态森林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林业多功能性,推进农村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种养加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三、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
(七)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经验,出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在全国设区城市推广。加强监管,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估制度,加大对非法回收处理餐厨废弃物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布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继续推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推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鼓励利用园林绿地废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人造板、制作食用菌棒等。推动园林废弃物与餐厨废弃物、粪便等有机质协同处理。鼓励市政园林、花圃、苗圃、果园等使用有机肥、基质、土壤改良剂等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
加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技术路线,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完善污泥无害化处置标准,鼓励将污泥处理处置达标的产物用于培育移动园林苗圃等。
(八)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进一步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暖,鼓励利用化工企业产生的可燃废气生产天然气、二甲醚等燃料供应城乡居民,鼓励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鼓励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及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系统,开展再生水用于农业浇灌的示范应用,完善相关标准。推动矿井水用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在沿海缺水地区、海岛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生产和生活系统。
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推进水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等,推进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推进钢铁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物。鼓励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的原料、燃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安全处置。稳步推进有关试点示范,建立长效机制。
(九)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对101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开展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循环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和废弃物处理空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型、节能型单位建设。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制定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清单。建立城市循环发展指数发布和评价制度。
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在储量大、共伴生的铁矿、铝土矿、铜矿、铅锌矿、金矿、钨锡矿等矿区,开展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示范。继续推进高岭土、铝矾土、磷矿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提取和高值高效利用,开展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支持利用尾矿和废石生产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材料。鼓励资源枯竭矿区开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着力推进工业固废中战略性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
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板材、纸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渔具、渔船等回收利用。
(十一)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合作,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回收机、回收超市等回收方式。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动“两网融合”。
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现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基地)外的规范废弃电器电子拆解企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入园发展,促进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出台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提质升级的指导意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高值利用水平。
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蓄电池、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进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在慈善机构、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设置旧衣物回收箱,建立旧衣物多种回收渠道,推动军服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服装品牌商回收本品牌的废旧衣物。推动建立废旧木质家具、木质包装等废弃竹木产品的回收利用体系。选择快递业为切入点,开展物流业包装标准化和分类回收利用试点,提高循环利用率。
(十二)支持再制造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重点品种再制造。严格质量和标识管理,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等的再制造。继续推进大型轮胎翻新。继续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支持再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建立再制造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理制约再制造产品流通的规定,鼓励再制造产品销售和使用。
规范再制造服务体系。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建立以售后维修体系为核心的旧件回收体系,规范发展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企业将硒鼓、墨盒等可再制造旧件交售给再制造企业。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将再制造产品纳入汽车同质维修认证体系。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与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等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开展设备寿命评估与检测、清洗与强化延寿等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推进“军促民”再制造技术转化,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推动再制造业集聚发展。长沙、张家港、临港等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开展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区域探索开展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可再制造件进口。
(十三)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城市群为重点,统筹规划和建设区域内工业固废、再生资源、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跨行政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废弃物协同处置信息平台,促进废弃物协同利用和处置。促进报废汽车拆解、危废处理等废弃物跨行政区域流动,现资质互认、政策协同、体系协同,推动废弃物协同处置。
五、强化制度供给
(十四)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领域推行。在部分地区和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等领域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选择重点品种试点实行目标回收制,建立第三方管理制度。选择适宜的工业产品、消费品种类,推行生态设计。建立重点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信用评价制度,适时发布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情况年度报告。
(十五)建立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推广使用制度
实施原料替代战略,引导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分类发布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标准和目录,建立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率先推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高再生原料使用比例。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或道路中,强制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进大宗固体废物替代建材原料,限制同类天然建材原料开采。
(十六)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
制定发布限制生产和销售的一次性消费品名录及管理办法,对纳入目录的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完善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税收及贸易政策。支持研发可重复使用的替代产品。研究制定一次性产品的生态设计标准,提高回收利用率。
(十七)深化循环经济评价制度
建立以主要资源产出率、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层面资源产出率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发布不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城市循环发展指数等综合性评价方法,适时发布区域循环发展指数。对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园区循环化改造等试点示范单位进行评价考核。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定期对各地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等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十八)强化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
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产品生态设计标准,推动重点行业循环型生产方式技术管理标准化,完善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等标准,加快健全再生产品及原料、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利废建材等产品标准。深化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社会团体制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团体标准。
建立规范的循环经济认证认可制度和计量体系。开展再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体系认证,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等绿色产品认证,并作为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社会推广的优先选择范围。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提高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和能源计量数据分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和能源计量审查。
(十九)推进绿色信用管理制度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等信息。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信息、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安全环保信息、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质量信息等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支持开展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并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相关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
六、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
(二十)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制造、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共生与链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制造。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布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健全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遴选及推广机制,建立应用推广的信息平台。
(二十一)发展分享经济
创新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把分享经济作为优化供给结构、引导绿色消费的新领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闲置房屋、闲置车辆、闲置物品的分享使用,发展分享办公、分享存储、分享信息,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产业,推动外包式服务发展,培育专业的循环型生产服务企业,改变传统产品提供模式,提高产品维护专业化水平。鼓励专业分享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信用评价机制,实现分享商品、信息、服务的在线交易。
(二十二)扩大绿色消费
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大力推动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产品使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完善绿色产品统一标识、认证制度,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建设各类绿色流通主体。大力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各类公共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跨区域交通系统的无缝链接,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
(二十三)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
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居民社区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合作,促进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利用两个网络系统融合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二十四)支持资源循环产业“走出去”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际交流和进出口贸易。配合工程输出、产能合作,支持国内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到海外投资,增强境外资源就地转化加工能力,把海外再生资源作为资源安全保障的来源之一。推动再制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施对标行动,保障再制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等达到欧美国家条件,培育以增材再制造技术为特点的装备现场修复技术,健全海外服务保障体系。
七、实施重大专项行动
(二十五)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
制定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计划》,各地要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明确改造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其中,长江经济带的化工、轻工等涉水类园区,京津冀地区的冶金、建材和石化等涉气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要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外的城市企业逐步“退城入园”。发布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南》、《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园区考核体系。国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专项建设债券等加大支持力度。到2020年,国家重点支持100家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推动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二十六)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行动
建设20个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汇集资金、技术、农田等生产要素,向产前投入、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节延伸,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横向链接,形成种、养、加、游等深度融合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十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在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布局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对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等进行集中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理,完善统一收运体系,建立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收运处理企业的规范管理制度,推动典型废弃物的集中规模化处理、利用。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协同效应,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垃圾焚烧、填埋设施的协同共享,加强能源、水资源和固废处理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设以城市为载体的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推动共伴生矿、工业固废、危险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制定区域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区域性大宗产业废弃物信息交易平台,实现产业废弃物多途径、多层次、协同化利用。
(二十八)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以企业和行业为载体,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赤泥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水平。
(二十九)“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
制定发布《“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方案》,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推动园区产业共生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和价格指数。支持汽车维修、汽车保险、旧件回收、再制造、报废拆解等汽车产品售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互通共享。在30%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在线回收平台,再生资源、产业废弃物年在线交易规模超过5 000亿元。
(三十)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
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一批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京津地区为核心推进再生资源专业化规范化回收体系建设;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建立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跨区域资源化消纳利用的综合体系试点;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改造和完善相应回收、拆解和再利用基地和园区;依托河北现有产业基础,建设京津冀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结合滨海新区、曹妃甸等国家级产业区建设,构建跨城市、跨地区产业链接,推动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十一)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行动
建设30个左右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平台和示范应用基地,选择电子电器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纺织企业等在生产环节推广使用再生材料。选择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维修销售等产品营销渠道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中央企业在维修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选择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到2020年,骨干电器电子生产企业再生材料使用率达到20%,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面积超过1 000万平米,主要再制造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10%。
(三十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行动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为核心,开展循环发展宏观战略、制度创新、政策机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颈式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究、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与大型装备产业化、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共性技术创新,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模式示范。
(三十三)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行动
总结凝练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典型模式案例,结合工作实施向全社会推广发布。制定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途径,宣传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和试点示范经验。采取组织现场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推广。
(三十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试验行动
选择若干地区、行业开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形成循环经济核心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选择部分行业试点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展目标回收制和企业回收联盟试点;开展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制度实验,选择部分电器电子企业、汽车企业开展再生原料应用试点,选择若干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试点;开展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试点,探索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具体措施;选择部分区域、部分行业开展产品分享、服务分享、信息分享试点。
八、完善保障措施
(三十五)健全法规规章体系
推动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增强法律约束力,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规章,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或实施办法。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加快制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的管理规定。研究出台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三十六)理顺价格税费政策
深化价格改革。合理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快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全面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全面落实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完善鼓励煤矸石、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价格政策。完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提高收缴率。探索垃圾计量收费,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和餐厨废弃物的排放收费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深化资源税改革,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实行清费立税、从价计征,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推进消费税改革。进一步规范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按有关政策规定实行税收优惠。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新型墙材专项基金。
(三十七)优化财政金融政策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的联动,通过PPP和第三方服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循环经济。创新融资方式。落实绿色信贷指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积极落实绿色债券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资源循环利用重大项目建设。研究探索赤泥、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标准化、证券化的方法,研究上市与循环发展相关的期货、期权产品。
(三十八)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建立重要资源消耗情况的统计监测机制,各级统计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保障工作经费,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推动园区、企业建立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的动态台帐,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各地政府要对统计工作给予相应支持。
(三十九)强化监督管理
开展再生资源集散地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回收站点和集散市场,坚决关停无照经营、达不到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的小企业、黑作坊,持续打击非法改装、拼装报废车、非法拆解电器电子产品的企业和集散地。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管理,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
加强重点领域规范管理。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备案管理,完善对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铅酸蓄电池等特殊品种的管理。加强对再制造产品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查处力度,巩固“限塑”成果。加大对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行为的查处力度。
九、加强组织实施
(四十)落实地方工作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循环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本地区的循环发展规划或引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促进循环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本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部门分工,加强相关统计和评价工作,逐级落实工作责任。
(四十一)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按照循环型生产方式组织企业生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评价对标工作,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四十二)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加强宣传引导,把循环发展的有关内容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营造促进循环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继续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循环经济理论、模式的交流,强化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宣传,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推进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四十三)加强组织协调
教育部网站9日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要求高职院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设立学分银行。
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诉求,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力补充为核心的职普互通机制。
玉林师院党员转正征求群众意见综合材料
转正党 员姓名 时 间 地 点 所属党支部 玉林师院 参加人(发 言人)姓名 党支部
对 转 正 党 员 的 综 合 评 价(包 括 现 实 表 现、优 缺 点、所 提 希 望 以 及 对 能 否近期 转 正 的 意 见)
主持(召集)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党支部对以上综 合评价的审核情 况(是否属实)玉林师院 党支部(盖章)20 年 月 日
说明:如本页不够填写,可另附纸。
党组织名称:
时
间: 主 持 人: 应到人数:
地 点: 记 录 人: 实到人数:
参会人员姓名:(参加党员座谈会人数要求在支部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缺席人员姓名及缺席原因:
会
议
内
容
xx:xx同志于xxxx年xx月xx日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现预备期已满。今天我们召集部分党员进行座谈,根据xx同志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请大家对其能否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发表意见。
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xxx:〃〃〃〃〃〃〃〃〃〃〃〃〃,我同意XX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注:无论每个发言人之前说什么。最后一句必须是:“我同意(或不同意)XXX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签字:
陈家顶小学 2012.10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总结
为进一步落实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较好地完成本学期发展目标。近日,我们向全体教师发放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表》,从教师们的反馈的意见中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同时也看到了制约发展的一些条件和因素。
一、工作成绩
1、学校在“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指导下,不断推出新思路、新举措,在民主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教师优化组合、校务公开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激活了公平竞争的机制,调动了教和学的主观能动性。
2、新课程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校从课改的理性高度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了教学质量评价多元化,评价过程规范化,促进教学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3、教科研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多方努力,确立以教科研促发展的思想,并且科研与课改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德育工作初步形成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动的网络,创设多种德育载体,寓教于乐,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存在问题。
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
1、校园面积不达标。制约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青黄不接。近年来,原有的骨干教师有的调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年龄结构偏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进一步更新,教学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策略和效益有待于改进和提高。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逐步提高效率,力争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学校各方面办学效率。
4、德育教育手段与学生心理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德育工作有学校单打一的感觉。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学校干部、教研组长等管理干部的上岗制度,实行竞聘、全员参与的上岗制度。
2、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更加突现管理“人性化、民主化”。
3、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建设“阳光”校务。
4、保证干部管理层、教师群体年龄、学科结构的合理,实现队伍建设合理化。
5、鼓励教师参加市、镇、校优质课、研究课学科交流等活动。
6、求每位一线教师都注重教育教学科研,在探索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自身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探索型、综合型转变。
7、坚持德育为首,人人育德,各学科渗透德育意识浓,校园文化环境优,家校联系互动多,学生帮教措施实。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自然”为主线,以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丰富、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为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深处。
2008年8月29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制定工作方案, 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这是进入2 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是指导未来1 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制定工作, 强调这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 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为此, 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自即日起至2 0 0 9年2月底, 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社会各界可以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等3 6个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调整方式一:改变原有栏目名称。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更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方式二:改变原有栏目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板块。内容可调整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方式三:删除原有栏目。
删除__________栏目,删除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方式四:增设新栏目。
增设_____________栏目,增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增设栏目的具体做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身份:教师□ 学生□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 编: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
近日,北京是出台了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向公众征求意见,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促进北京市共享自行车规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4月21日至5月4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gxzxc@bjjtw.gov.cn)或者将纸质信函邮寄至北京市丰台区莲花西里10号市政路桥综合办公楼(路桥大厦)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汽车租赁管理处(邮编100073),提出意见建议。
《指导意见》分6个部分共24条,对涉及的政府、企业和承租人的各方责任,企业规范经营与管理、停放秩序与规定、监管与违规处罚、集中停放区域车位扩容、有序健康发展等方面予以明确和规范。据介绍,自去年8月以来,ofo、摩拜、小蓝、酷骑、永安行、智享等企业在北京地区先后投放车辆规模近70万辆,注册用户近1100万。北京的共享自行车数量爆发式增长,出现了快速扩张、抢占市场、无序投放的现象。因此,《指导意见》提出,共享自行车的发展规模要与市民短途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受能力和道路资源与停放设施承载能力相匹配。共享自行车不能无序投放,要科学把握总量和投放节奏,防止盲目扩张。
北京市此次制定的.《指导意见》坚持“市级统筹、属地管理、企业主责、行业自律、承租人守法、规范有序”的原则,市级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文件和标准,指导各区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各区政府结合属地实际,负责规范共享自行车发展的具体管理工作。企业承担投放车辆经营与管理的主体责任,企业和承租人均应承担各自的规范停放责任。《指导意见》对共享自行车企业进入和退出运营分别进行了规定。准入机制包括:企业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在本市工商注册,并向注册和投放区主管部门报备;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配备与车辆投放规模相匹配的管理人员,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企业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交通主管部门监管平台对接;在本市开立企业资金专用账户;依法依规经营,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退出机制包括:企业退出运营前要向社会公示,退还承租人押金,完成所有投放车辆回收等工作;不履行企业管理主体责任和行业自律要求的,按相关部门要求退出。《指导意见》指出,暂不发展使用电动自行车作为共享自行车。
为落实好总量控制,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级政府编制辖区发展和停放规划,设定辖区最大投放数量,运营企业须向区主管部门报备并签订共享自行车管理承诺书,根据各区发展规划制定车辆投放计划,进行合理投放。市级主管部门统筹各区情况进行业务指导。
《指导意见》规定了企业承担规范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各区发展规划制定车辆投放计划,保证运营车辆质量安全;根据投放车辆规模配备管理人员,做好调度、保洁、维修、回收等工作;运用系统功能,加强车辆停放秩序管理,在手机APP中标注可停放区和禁停区,引导承租人将自行车还至可停放区;与交通主管部门对接运营数据;保证网络信息与承租人资金安全;完善承租人信用评价制度,将多次违规违约的承租人列入企业黑名单;建立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情况;处理用户投诉,接受政府的服务监督。
为保障承租人骑行安全,《指导意见》要求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保证车辆技术状态良好,满足安全骑行要求,在运营过程中要定期检测车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要及时退出。车辆要安装卫星定位装置。
目前,北京市交通委正在研究制定《共享自行车系统技术规范》《共享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其中,《共享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对停车区设置标准,重点对选址标准、设置方式标准、停车区设施标准、停车区标线标准、路面标记标准进行了规定。《共享自行车系统技术规范》重点对运营车辆、企业运营平台、市级监管与服务平台、数据交换等内容作了统一规定。下一步,北京市各区主管部门将根据非机动车停放管理规划和共享自行车停车区设置技术导则,加快自行车停放区设置工作;在一些交通枢纽、公交场站、轨道交通车站、大型商业区、办公区、医院、旅游景区、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视情优化停放区设置;在新建公交场站、轨道交通车站、商业区、居住区等周边规划预留较为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区。为保障注册用户的合法权益,《指导意见》明确在北京投放车辆的企业必须在北京市开立企业资金专用账户,公示押金退还时限,及时退还承租人押金。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将加强对企业资金专用账户管理,防控承租人资金风险。《指导意见》对企业提供规范服务提出要求。企业投放车辆应满足安全骑行要求,保障车辆技术状态良好;配备专业运行维护团队,做好车辆调度,保持车身整洁,维护停放秩序;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公示计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建立健全骑行保险理赔机制,鼓励企业为承租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第三者责任保险,承租人发生保险理赔时,企业应积极协助办理;公布投诉服务电话,建立投诉服务制度,及时处理各类投诉。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将建设统一的监管平台并实现信息共享,开展大数据分析,为科学确定总量规模、合理设置自行车停放区等提供依据。在信息安全方面,企业所采集的用户身份信息应当在中国内地存储和使用,不得擅自公开、泄露或向他人提供,保证注册身份信息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规定,骑行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在使用过程中,承租人要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服务协议约定,做到文明用车、安全骑行、有序停放。爱护车辆和停放设施等财物,自觉维护环境秩序。在骑行过程中自觉接受企业信用管理,抵制乱停乱放、车框载人等不文明行为;对骑行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要按照公安交管部门事故认定承担相应责任。
北京市交通委等相关部门指导各区开展共享自行车规范发展工作;区政府组织区属单位和市属直管单位对辖区内共享自行车运营企业进行综合管理;市区两级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企业主体责任考核机制;市公安部门对盗窃、侵占、破坏等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市公安交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北京市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违法骑行及乱停乱放的承租人给予处罚;市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影响市容市貌的车辆进行处置。
为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四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9〕54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大力实施绿色建造、数字建造和装配式建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打造“眉山建工”品牌,培育千亿产业集群,为推动眉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 2021 年,龙头骨干建筑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新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和建造方式推进效果显著。全市培育 3 至 5家龙头骨干建筑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建筑企业1家以上,年产值超过 50 亿元的建筑企业达到 2 至 3 家,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 30%以上,建筑业完成总产值达到 750 亿元以上。
到 2025 年,建筑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甲级建筑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具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能力。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以上,年产值超过 100 亿元的建筑企业 3 家。
到 2035 年,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基本形成,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8.5%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推广钢结构、PC 结构、竹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将建筑装配率纳入规划条件和土地出让条件,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的装配率须达到 30%以上。到 2021 年,全市建成三个以上装配式生产基地,在东坡区、仁寿县打造装配式产业园区,建成两个省级装配式生产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积极推广运用绿色建筑。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在国有建设用地地块出让条件或项目设计方案审查、初步设计中明确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要求,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行绿色施工,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和噪音管控。推广绿色建材,提高竹钢等本地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推动绿色建筑高标准发展,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全市城镇新建建筑 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新建商品住宅全装修,逐年提高全装修成品住宅的比例。到 2025 年,全市全装修成品住宅比例达到 50%以上,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三)发展建筑产业总部经济。大力发展建筑企业总部基地,吸引省内外优质建筑企业到我市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以一批特级、一级骨干建筑企业为龙头,重点在眉山天府新区、岷东新区、仁寿县建立总部基地。积极鼓励投资建筑总部基地和入驻建筑总部基地,对投资建设总部基地的予以土地、资金等支持,对入驻总部基地的建筑企业给予政策激励。积极鼓励建设建筑产业园区,推动建筑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促进建材生产、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向园区集中。〔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
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教体局〕(四)完善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改革以价格为决定因素的招标模式,建立以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率优先机制,实施技术、质量、价格、信用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价,切实解决恶意低价中标和围标、串标等问题。运用统一的建筑企业诚信平台,在招投标中应择优选用企业信用评级高的企业。严禁招标人以不合理、不必要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除桥梁、隧道、水库、高速公路以及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外,政府性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得以业绩作为投标必要条件。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招标和异地远程评标,严肃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入眉的建筑企业与本地注册企业合作,采取专业分包、联合体投标等方式进行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和公共交易中心〕(五)加快工程建设方式改革。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工程总承包项目实行固定总价合同的,在工程结算和审核时,仅需对合同约定的变更调整部分和暂估价部分进行审核。鼓励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完善全过
程工程咨询服务酬金计取方式和节约激励机制,建设单位可根据咨询服务节约投资额的 3%对咨询单位给予以奖励。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健全完善工程担保制度。落实国务院和省上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相关精神,建筑企业可以用现金、银行保函、保证保险等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建筑工人工资保证金,任何单位不得无故拒绝。推行建筑工人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管理,按项目合同额和信用评级缴纳,对企业信用优秀的可免交保证金。建设单位应确保优先支付建筑工人工资,全面实施用工实名制和银行代发工资制度。〔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审计局〕(七)推进工程造价管理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完善装配式建筑、轨道交通、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新型工程计价依据和规则。建立建筑材料信息价格修正机制,依据市场材料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发布工程价款结算指导性意见。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建设单位应按合同约定同步完成施工过程结算并支付工程款。审计机关要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政府或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未进行或未完成审计为由延期结算、拖欠工程款。
〔责
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审计局〕(八)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和本质安全水平。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和重点领域安全管控,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支持企业争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天府杯”和“四川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对获奖的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由建设单位按工程造价(招标工程按结算价,非招标工程按签约合同价)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九)加强规范建设单位行为。全面落实建设工程法定建设程序,严禁建设单位违法发包工程、随意压缩合理工期、任意肢解工程和供应不合格建筑材料。严格执行工程预付款制度,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预付款应不低于合同总价(扣除暂列金额)的10%。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确保房地产开发项目按期完工。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的地方和建设单位,除极特殊的项目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
(单位)不予批准新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十)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支持我市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建立重点扶持骨干建筑企业名录和日常联系服务制度,在资质升级、资金筹措、工程担保、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以兼并、重组、收购、联合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推进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建材和科研等单位建立产业联盟。引导建筑企业向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水利、铁路、机场、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及其他专项工程等全领域综合发展,支持骨干建筑企业以联合体投标方式参与市内桥梁隧道、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建设。鼓励骨干企业与央企、省内外优势企业建立经营协作关系,借力开展多元化、一体化产业协作。〔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十一)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建筑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编制先进适用的工艺、工法和标准。对设立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的,按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予以奖励。推进建筑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解决“高、大、难、特”项目的技术能力。支持建筑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经认定的 企业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完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标准体系和应用技术规范,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到 2021 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0%。〔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十二)加快培育产业工人队伍。创新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道路,开展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发展后备人才培育。支持建筑企业引进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层次毕业生,并享受市委、市政府有关人才引进的系列优惠政策。完善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制度,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充分发挥市内高校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推行特级、一级建筑企业开展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中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鼓励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的分配制度。落实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 1.5%至 2.5%提取教育培训费的规定。支持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组长组建专业作业企业。全面实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加强建筑工人工资“治欠保支”长效机制建设,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十三)鼓励企业对外开拓发展。鼓励和支持建筑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南向开放合作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市外、省外、国外工程建设市场。建立全市建筑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设立眉山市建筑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支持和统筹协调服务。建立政银企协调对接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对外承包工程中的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参与国外的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展现眉山建筑品牌形象。对在省外国外业绩突出和取得奖项的企业,在申报资质、招标投标、信用评价方面给予认可和支持。〔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四、保障措施
(十四)深化“放管服”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涉及的行政许可、备案、技术审查、中介服务(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竣工测绘等)和市政公用服务总用时控制在 120 个工作日内,并力争控制在 90 个工作日内,初步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和信息数据平台;到 2019 年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和事项,减少审批阶段,压减审批时间,加强辅导服务,提高审批效能。开展建筑企业资质告知承诺制审批试点工作。强化建筑市场动态监管,大力整治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等建筑市场乱点乱象,加大对质
量安全事故和失信企业及责任人员联合惩戒力度。依法依规处置长期未承揽建设工程的“僵尸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十五)强化政策支持激励。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统筹安排,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快形成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强化行业指导,建立建筑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开展发展质量评价。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加大对建筑企业的服务与帮扶,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市政府设立每年不低于 300 万元的建筑产业专项资金,鼓励县(区)政府设立建筑产业专项资金,获得国家和省工程质量奖、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的企业按规定落实奖励政策,对开拓省外国外建筑市场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十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政府牵头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对守合同、重信用、信誉好的重点建筑企业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门槛,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给予利率优惠。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合建筑业特点的保函、保险等金融产品,支持
建筑企业通过保函等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工程项目等作为抵押进行贷款,严禁违规收取除贷款利息以外的费用或附加不合理条件。支持建筑企业挂牌上市、发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市属国有担保公司要为重点建筑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和服务。(责任单位:人行眉山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眉山银保监分局)
(十七)落实财税支持政策。按照税制改革及减税降费部署要求,推进落实建筑业企业依法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且符合条件的建筑工人,按规定给予技能提升补贴。确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建筑企业,可按规定申请延期缴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 30 日后施行,有效期 5 年。
【发展党员征求意见表】推荐阅读:
发展对象党员群众意见11-10
服务地方发展意见09-16
农业发展意见09-23
国务院印发发展意见 快递行业发展前瞻10-23
发展党员的意见和建议11-10
公司发展意见和建议09-16
广元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06-28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意见07-02
市县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意见10-04
银行业务发展指导意见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