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三(精选12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 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 一年级作文练习素材
★ 三年级上册作文
★ 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听力练习答案
★ 三年级看图作文素材
★ 高二英语作文练习素材事例
★ 英语高考作文练习素材事例
★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 三年级上册写景作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练习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xing p€? j gngm€? f€醤g y€鄌 shi
() ()()()
sh€? y€鄋 ch€醤g w€鑙zh€鑞g m€韓gm€?shng
() ( ) ()()
二、找朋友。把括号内不恰当的字画掉。(4分)
(城诚)实(准推)备(记纪)律(郊胶)外
(蜜密)蜂(材财)产(依衣)靠(蓝篮)天
三、词语对对碰。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6分)
近义词:希望——() 依然——() 精心——()
反义词:清凉——() 欢乐——() 舒服——()
四、画龙点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认真地()快活地()悄悄地()
拼命地()轻轻地()好奇地()
五、字开花,涂颜色。照例子,一字组多种颜色词语。(6分)
例: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
红、 、、
绿、 、、
蓝、 、、
六、当法官,学判断。分辨下面各组,全组无错别字的打“√”,有错的打“€住保?分)
1.公园肯定微笑吩咐严严实实()
2.推动考察道欠熟悉交流交流()
3.欢乐美妙风筝海洋闻鸡起舞()
4.辽阔花钟旁晚试题五光十色()
七、花落谁家。选词填空。(6分)
观看观察发现发生
1.我们要留心(),就会(),一天中,有不同时间会开放的花。
辨别辨认实验试验
2.科学家做了个(),蜜蜂有()方向的能力。
八、小机灵,真聪明。正确地填写下列句子的“得、地、的”。(8分)
1.秋天()雨藏着非常好闻()气味。
2.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轻轻(),趁你没留意,把秋天()大门打开了。
3.鸡热()耷拉着翅膀,狗热()吐出舌头,蝉热()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叫着:“知了,知了。”
九、变魔术,改句子。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被”字句或“把”字句。(8分)
1.我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地方。
2.一位植物学家把花圃修得像钟面一样。
3.芳芳被鸟的叫声吵醒了。
4.这个凳子被小明修好了。
十、精彩回放。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第二天,列宁白桦树下, 又看到那只灰雀 地在枝头 。那个男孩 在白桦树旁,头。(3分)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 写的,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思念家乡亲人的名句:“ 、。”(4分)
3.《花钟》一课,牵牛花吹起了 的小喇叭;蔷薇笑脸;睡莲从醒来;万寿菊 怒放;烟草花在 苏醒。(3分)
十一、阅读驿站。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你瞧,果园里那一大片栗树,金黄色的叶子,秋风一吹,像无数金黄色的蝴蝶打着卷儿,从树上飘落下来,投入了大地的怀抱,远远望去就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大地毯。栗子树上结满了棕褐色的果子,像一个个小刺球挂在树上,炫耀自己。有的昂着头,有的裂开了笑脸。风一吹,红褐色、圆滚滚的栗子沙沙地跌落下来。有的农民叔叔爬到树上去打栗子,有的姑娘忙着在地上捡栗子,到处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栗树林左边是橘子园。虽然已是秋天了,可是橘树的叶子却依然郁郁葱葱,那黄澄澄的橘子像小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有的高昂着头;有的两三个挤在一起,仿佛在说悄悄话;有的躲在绿叶中,像一个个羞答答的少女……秋风徐徐,满树沉甸甸的橘娃娃竟玩起“碰碰车”的游戏来,阵阵橘香,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
栗树林的右边是一片豆子地。豆荚胀鼓鼓的,太阳一晒,豆荚便“劈里啪啦”摇铃般地响起来,那晶莹的豆宝宝便从豆荚中欢快地蹦出来。
1.用“||”把第1自然段分为三层。(2分)
2.给短文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1分)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比喻 。(2分)
4.找出描写栗子动作的五个词语。(2分)
5.找出五个描写颜色的词语。(2分)
6.果园里,作者先描写 ,再描写 ,最后描写,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2分)
7.橘子挂在树上,有的,有的 ,有的,还有的竟玩起的游戏来。这是描写橘子的、 。(3分)
十二、妙笔生花。(两题任选一题)(20分)
1.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太多太多,哪一件事最打动你的心?请选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求把事情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字数在400字左右。
1.“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波浪留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还有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石头书》)
2.小稻秧望着这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杂草,说:“我刚搬到大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群杂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跟小稻秧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稻秧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场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小稻秧脱险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声呼啸,一个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眼间便飞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航天飞机》)
教学内容:《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用字词句,辨析多音字,从而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2、练习写好钢笔字。
3、读读背背,增加积累。
4、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学写毛笔字,练习写折。
学习重难点:辨析多音字;指导说清楚制作过程。教学准备:准备好小制作的材料。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辨析多音字,练习写好钢笔字。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2)说说本题的要求。
2、我的十分钟
(1)出示黑板,学生自由认读“发人深省、丢三落
四、亲密无间、参差不齐”。(2)查字典对照自己有无读错音的,并了解这些字的另外读音与意思。(3)给多音字组词:
省shěng()落luõ()间 jiān()xǐng()là()jiàn()cān()cī()参cēn()差 chà()shēn()chāi()
3、练习2(1)自由读读这句话。(2)指名读,试一试。(3)正音,齐读。
(4)各人想想“称、兴”的另外读音并试着组词。不知道的可以查字典。(5)指名说一说读音、组词。
4、练习3(1)自由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字的读音。(2)同桌互相读读。(3)指名读一读。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印、即、郎”(1)指名读读这三个字。
(2)观察一下它们的结构,写字时的共同点。(3)指名说一说。(4)教师小结并范写。
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在写得时候要注意左高右低。(5)学生描红临写。(6)展示、评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读读背背,增加积累,了解大概意思;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尤其要指导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叙述清楚自己的制作过程。
一、读读背背
(一)成语:
1、学生借助字典自由读读。
2、指名读。
3、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了吗?(—风—雨)
4、再自由读读,体会体会。
5、我的十分钟
6、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认读成语,把成语读正确
2)小组合作,组长主持,依次说说成语的意思。3)由组长记下组内经过自主学习仍没有理解的成语。4)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5)、师相机指导,小结并简述成语的大概意思 栉风沐雨:形容在外奔波,不避风雨,历尽艰辛。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也比喻处境悲惨凄凉。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和社会的力量。见风是雨: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未风先雨:比喻事情还未进行就对结果乱加猜测议论。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6)自由练读,同桌互背 7)展示背诵
(二)古诗《竹石》
1、出示图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竹、石)你觉得这幅画画得怎样?
2、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郑夔,也就是郑板桥看到这幅画后喜爱至极,当即题诗一首,(出示诗《竹石》)因此我们通常把这类诗称为“题画诗”。
3、生借助字典读读这首诗。
4、指名读读。
5、图文对照,再读诗句,初步体会诗意。
6、师生讨论对诗的理解。
7、指导朗读。
8、自由练习背诵。
9、指名背诵、齐背。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能流利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学写毛笔字,写好笔画“折”。
一、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1审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题中的要求:一要动手制作,二要说说制作过程。2指导
(1)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2)制作完,在小组内举行“小制作展示会”。(3)我的十分钟:
a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b小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
(4)每组选一件作品上台交流,并介绍制作过程。(5)在班级评出“最佳作品”和“最佳解说员”。
3、教师小结。
二、书法指导
1、交代本次练习任务:学写笔画“折”。
2、指导
(1)出示本次要练习的笔画:横折、竖折(2)练写“横折”
A、学生观察笔画,并说说注意点。
B、教师范写,讲清运笔:这是横竖连写的复合笔画,宜用左尖横起笔,行笔至折处,稍停,向右上微提笔锋,然后向右下顿按,再向下中锋行笔,略向内收 C、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注意提醒:折锋缓行,节节加力。(3)练写“竖折”。
A、学生观察笔画,并说说注意点。
B、教师范写,讲清运笔:这是竖横连写的复合笔画,起笔方法同“竖”,下行时略向右收,至“折”处微微提笔向左,旋即蹲锋右行,右靠笔画时,即提起收笔。C、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注意提醒:折锋缓行,节节加力。
一、《大海的歌》
3、读句子,想象一下句子描写的景象。
(1)娜云,就是翻滚奔腾的波浪流;那鸟就是来往穿梭的鱼群。(这句描写了天倒映在水中,海天一色的景象。)
(2)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这句描写了大海恢复平静的景象。)
(3)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描写了明月、星星镶嵌其中的宁静幽美的大海景象。)
二、《帽子和鸟窝》
3、结合课文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下面的句子。(1)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表现心情着急,读时语速稍快。)(2)松鼠,一只大松鼠!(表现当时很惊讶,读出惊讶的语气。)
(3)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表现态度坚决,读时语气要坚决。)
三、《吹泡泡》
学习链接—冰心奶奶是我国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1900年出生,1999年逝世。主要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橘灯》
五、《山雀》
3、读句子,结合课文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
我用望远镜耐心你地观察它们,直到后来,一只山雀只剩下尾巴露在树干外面。这是我便从后面绕过去,偷偷走到露出小尾巴的那个地方,用手掌堵住了窟窿。(“悄悄地”“绕”“偷偷”说明“我”十分小心,生怕惊动了它们。)
六、《蜗牛》
3、读句子,结合课文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
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巡视一番,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从“探出”可以看出蜗牛的小心翼翼,“东张西望”“巡视”是描写蜗牛在观察外面的动静,“慢慢”“伸出”可以看出蜗牛即使觉得没有一点危险,也是很小心的。这些词语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蜗牛出来时的动作,可见它是多么胆小!)
七、《寓言二则》
学习链接---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大多采用短小的篇幅、精炼的语言,讲述带有劝诫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动物,也可以是人、植物或者没有生命的事物。《亡羊补牢》《天鹅、大虾和梭鱼》《坐井观天》
2、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再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森林里的百兽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都吓得撒腿就跑?(因为它们看见了狐狸身后的老虎,它们不怕狐狸而是怕老虎,怕成为老虎的“口中肉”,所以撒腿就跑。)
(2)鹤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如果在打鱼的人走进蚌时,鹬带着蚌飞走,或是它们相互让步,就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
3、读句子,和同学讨论一下:用上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1)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大大小小”指的是所有的野兽,表现出野兽数量很多;“都”表示全部,没有不怕老虎的,这两个词突出地表现了百兽对老虎的惧怕,更能显示出老虎在百兽面前的威风。)(2)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拐走。(“毫不费力地”是说一点力气也没费;“一起”说明在打鱼的人要捉它们的时候,它们还在互相争斗,不肯退让。
十、《走马灯的奥秘》
3、读句子,联系课文想想带点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盯着”用得好。表现了茅以升观察的专心。)
(2)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争着”“挤”用得好。写出了茅以升想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的迫切心情,也说明茅以升很会动脑筋。)
学习链接—茅以升,我国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1933年主持修筑中国首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1955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他为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十一、《孩子考科学家》
3、读句子,想想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我同意文中的用法,即“悄悄话”后面应该用句号。因为这句话表示弟弟的话已经说完,只是此处不想交代说的是什么,它表达的意思完整。)
十三、《古诗两首》
2、想想下面诗句描写的画面,说说诗句的意思。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晨辞别云霞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日就可以回来。)(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颜色青翠的柳树上叫着,一行白鹭飞向蔚蓝色的晴空。)
十四、《庐山的云雾》
1、背诵课文
十五、《锡林郭勒大草原》
3、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用得真好,你能体会出好在哪里吗?(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远方。(“铺向”是通过人的视觉写草原的“绿”和“广阔”。由近及远,无边无际,写出了人的感觉。)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凉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嵌着”“映出”是两个动词。用在这里,以小衬大的作用,既表出草原的广阔,又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而“映出”主要表现了湖水的平静与清澈。)
十六、《赵州桥》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概括前面的内容写“坚固”,后半句预示着下面的内容即将写“美观”。)
十七、《七颗钻石》
2、读句子,注意带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找哇,找哇”说明小姑娘找水时到过很多地方;“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努力才找到泉眼。从这句体会到小姑娘找水是十分艰难的,她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找到泉眼。)
(2)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小心翼翼地”形
容小姑娘端着水罐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一滴一滴地”说明书十分宝贵、稀少。“才”说明接水的时间很长。从这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泉水的宝贵和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3)“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全都”在句中指把水罐里的水一点儿不剩地喝光。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小姑娘博大无私的爱心。)
十八、《平分生命》
3、读句子,注意带点词语,想想括号里的问题,结合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抽血时,贝贝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抽血时,贝贝静静的在想什么?她为什么想妹妹微笑?抽血后,她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心里在想什么?)(抽血时,贝贝“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他是想尽快把血输给妹妹,抢救妹妹的生命;向妹妹“微笑”,表达的是对妹妹的安慰和鼓励;抽血后又“一动不动”她是在想自己还能活多久,自己如果死了,妹妹怎么办等等。处于一种忧虑、担心的心理状态。总之,贝贝想的主要还是为妹妹输血,治好妹妹的病。)(2)他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从贝贝的语言神情看出了什么?)(“郑重其事”形容对事情非常严肃认真。可以看出贝贝的心中想着的还是相依为命的妹妹,希望妹妹可以健康成长,并愿意与妹妹平分生命,无限爱意尽在其中。)
十九、《倾斜的伞》
3、读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再照样子写一句话。
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经不是外公,而是我。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交代了人和物一如从前,但人物的角色却转换了。十多年了,我家门前仍然是那条小路,仍然是那棵大树,仍然是聚集许多人在树下聊天。)
二十、《一颗小豌豆》
2、小豌豆开出了粉红色的小花,给小姑娘带来的怎样的变化?(答:看到小姑娘开花了,小姑娘高兴极了。给病重的小姑娘带来了希望,让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小姑娘慢慢站了起来。)学习链接---安徒生,丹麦人,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共创作童话一百六十余篇,如《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等,深受全世界广大小读者喜爱。
二十一、《群众也在淋雨》
3、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结合课文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
(1)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强调“负过伤”,说明总理右臂活动不便,而总理恰恰是这“负过伤”的右臂,表现了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礼遇与尊重。)
(2)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轻轻地”强调总理动作轻,对工作人员的关心,周总理礼貌地“谢绝”从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上,表现了总理的礼貌待人。)22《珍贵的教科书》
3、读句子,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哇!(“渴望”的意思是迫切地希望。句中指“我们”对得到教科书的愿望十分迫切。)
(2)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节省”意思是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这句说明党中央把小学生用的课本看的同中央文件一样重要。反映了党对“我们”学习的重视,则面说明教科书的珍贵。)
(3)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保持着应有的各部分,没有被损坏或残缺。说明指导员把教科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更说明教科书的珍贵。)
(4)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激励”的意思是激发鼓励,这句话说明指导员用生命换来教科书的英雄行为所产生的巨大的激励作用。)
二十三、《“神童”的秘诀》
3、读下面的句子,再想想怎样使用冒号和引号。(1)毛老师惊奇地问:“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2)陈毅回答说:“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师讲明白白了,再打圈圈。打黑点的是生字。”
(这里冒号的作用是表示它后面是引用的话;这里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
指南针—陈毅刚刚五岁半,就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不仅能专心致志地读书,还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因此学习成绩总能名列前茅。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自学时把自己读懂的、半懂的、半懂的问题、、记下来,有准备地去上课,这样收获会更大。
二十五、《古诗两首》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原来是在风雪之夜赶回家的主人。)
二十六、《父亲,树林和鸟》
3、读句子,查字典,结合课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1)每一只鸟都长着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舒畅……..炎热的夏天,我们来到茂密的树林子里,感觉很舒畅。)
(2)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快活地玩着游戏,吃着老师发的食品。)
二十七、《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1、文中三次出现“锋利的斧头”,它有什么用意吗?(“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残酷无 情的破坏,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斧头”更表明了破坏的残酷与无情。)
3、说说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这句话说明了人们对树木的需求毫无节制,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这一错误行为的谴责和遗憾。作者的惋惜之情表露无遗。)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说明人们失去了通过破坏自然环境得到的一切,甚至还有自己的生命。)
三
十、《“年”的来历》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A)根据句意和首字母完成句子
1. It is p——to want in line.
2. I like traveling, so I want to be a tour g——
3. Mr King will get a——when someone disturbs his sleep
4. So much c——makes everyone doesn't like to talk with her'.
5. ——Will you send a card to the teacher for the Teachers' Day?
——No, sending a card is not s——enougb!
6. Do you thmk there will be r——in people's homes in the future?
7. I don't know what to do.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a——?
8. She has been skating s
she was five years old.
小学语文比喻句专项练习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相似之处,把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写。
例: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作者抓住蒲公英花瓣和手掌相似的张、合动作,巧用比喻,将蒲公英花大人张、合说得浅显、形象。
抓要领
1.比喻要贴切。例如,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漂浮在空中。2.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更易于理解。例如,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条绿毯。
小练习
一、说一说下面的比喻句把山么比作什么。
1、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2、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3、她高兴得嘴角上翘,变成一弯月牙儿。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
4、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
二、补充比喻句。
1、树上的苹果像__________似的又大又红。
2、弯弯的小河像一条__________向远方飘去。
3、夜空中的__________就像无数只眼睛一眨一眨的。
4、戈壁上的白杨树像__________一样守卫着边疆。
注:(事物的特点包括:大小、颜色、形状、作用、行为上的相似、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动作…….)
例:
1、树上的柿子就像一个个火红的灯笼。(柿子的颜色和形状都和灯笼相似,所以比喻合理)
新梦想补习班
2、小朋友的笑脸好似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美。
(”笑脸”是人的神态动作,“盛开”是花朵的状态,相似点是给人美的感受,所以比喻合理。)
3、我长得很像爸爸。
(我和爸爸都是人物,属于同一类事物,不构成比喻的条件,所以这句不是比喻句。)
(二)比喻句的构成
比喻句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词包括:像、好像、仿佛、好似、犹如、宛如、如、如同、像...一样 例:
1、树上的柿子就像一个个火红的灯笼。
(句中把“树上的柿子”(本体)比作“火红的灯笼”(喻体))
2、小朋友的笑脸好似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美。
(句中把“小朋友的笑脸”(本体)比作“盛开的花朵”(喻体))练一练
1、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这句话把()比作()
2、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这句话把()比作()
3、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
这句话把()比作()
4、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句话把()比作()
5、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这句话把()比作(),把()比作()
新练习:
梦想补习班
1、说出以下比喻句中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在本体和喻体的下面画_____”,并标出本体和喻体)
(1)河岸的柳条像一丝丝绿绸带,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摇曳。(2)弯弯的月儿好像小小的船。(3)松鼠的尾巴如同一把伞。
(4)阳光仿佛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5)春雨像春姑娘织出的线。
(6)小柏树就像战士一样笔直的站在那里。(7)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
(8)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就是那辛勤的园丁。(9)湖水好似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10)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11)灯光闪烁,好似银河从天而降。
(1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13)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14)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
2、读句子,在比喻句前的括号里打“√”。(1)林林的脸长得好像她的妈妈。(2)大象的四条腿好像四根大柱子。(3)班长写的字真像刘老师写的字。(4)小丽的脸蛋儿像一只熟透了的红苹果。(5)这个人走起路来东摇西晃,好像喝醉酒一样。(6)快点坐好,老师好像要来了(7)阿姨烧的菜像妈妈做的一样美味。(8)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9)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10)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11)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新梦想补习班
(12)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骏 侧 阅 累 受 抛
二、看拼音,写词语。
xuě huā là méi huá bīnɡ tiào shénɡ
cì dāo cuì zhú sài běi jiāo yánɡ
hǎi dǎo tínɡ chē liánɡ tínɡ ěr wén
mínɡ jiào shēn chù dàn shì bǎo mǎn
三、找到朋友手拉手。
口 火 虫 不 余 月
因 土 正 却 它 斗
四、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乔 彐 水
五、连一连。
骏马 江南 春天 茉莉
杏花 海边 夏天 梅花
椰树 高原 秋天 杏花
牦牛 草原 冬天 菊花
六、词语填充卡。
( 讲 )故事 ( )风景 ( )报纸 ( )书包
一( )寒流 一( )凉亭 一( )照片
( )的消息 ( )的香味 ( )的池塘
七、画去每组中不同类的词语。
1、刺猬 蛇 金鱼 熊
2、游泳 跑步 踢球 唱歌
3、月季 丁香 草地 牡丹
4、沙发 电视 空调 洗衣机
八、花落谁家。(第3题填序号)
1、停 亭
树上( )着一只小鸟。
爸爸坐在( )子里休息。
2、吗 吧 呢 啊
你感受到春风了( )? 二月兰开得真好看( )!
雨停了,我们走( )。 我的奶奶( )?
3、①寒流 ②北风 ③冷空气
④鹅毛大雪 ⑤滴水成冰 ⑥瑞雪兆丰年
昨天,天气预报说:“受( )影响,明后天气温下降。”( )所到之处,( )。果然,今天一早,天就阴沉沉的,( )呼呼地刮着。不一会儿,( )就飘落下来。这是今冬的第一场雪,俗话说:“( )。”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九、想课文内容填空。
1、我知道冬眠的动物有、;适合冬天做的运动有、、;岁寒三友指的是、、。
2、骏马迎着奔驰在草原上。
3、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那里似火,椰树成林。
4、林深不见鸟,。
5、水下两条,水上两朵。
6、别的,只有开得旺。
十、按要求写句子。
1、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2、春雨过后, 。(补充完整)
3、雪花 。(写成打比方的句子)
4、的金鱼 地吐泡泡。(写具体)
十一、排队。
( )啊,我们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
( )爸爸正站在我旁边,用手敲了敲我写的字。
( )寒假里的一天,我正在写大字,外边下起了大雪。
( )我知道自己错了,脸上火辣辣的,就认真地往下写。
( )我仔细一看,有几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的。
( )我想着想着,手里的笔就不听使唤了。
十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茉莉花是我喜欢的花。它很像小巧玲珑的喇叭,花瓣像喇叭口,花萼(è)像喇叭柄(bǐnɡ)。它白天总是不肯吹喇叭,这是为什么呢?哦,也许是因为怕光亮,也许是在睡懒觉,也许是因为怕吹喇叭影响我的学习。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 ) 勤( ) 黑夜(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茉莉 ( )的喇叭
3、这段话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
4、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这句话中把 比作 ;把 比作 ;把 比作 。
5、你会仿照短文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吗?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三】推荐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练习五07-2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练习7 教案03-26
三年级语文练习八教案02-22
二年级语文周末练习三03-28
三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11-17
三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03-12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06-02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12-22
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计划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