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龄化带来的思考(精选8篇)

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篇1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 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 制约经济的发展供养比例增大, 加重了赡养负担。我们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以应对“银色浪潮”。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实现,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又成为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对我们而言显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没有作好应对准备的前提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就悄然来临了。据有关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会在2030年左右到来,峰值为4亿左右并将持续20多年,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预计2039年辽宁省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45%,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几乎三倍于总人口增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1964年,我省仍是年轻型社会,到了1982年成为成年型社会,比全国平均提前8年,而到了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比全国提前了5年。2004年辽宁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02%,是全国除直辖市外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我省总人口平均增加0.58%,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均增长比例为3.3%。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四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显著,医疗保障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据中国老龄科

研中心的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在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据北京市调查,占公费医疗对象18.39%的离退休人员,占用医疗费45.2%,为在职人员的3倍。据两周患病率指标的调查,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全人口的1.9倍。随着老年人增多,各项费用将进一步上升,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的负担。

五是教育和科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老年科学和教育。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严重滞后。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老年学研究,40年代国际老年学学会成立,说明老年学很早就引起他们的重视。而我国目前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院校不设老年学课程,没有老年学专业,也没有设置老年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国,我国没有一所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人员严重不足。1998年我国医护人员比为1:1.1,远低于1952年的1:2.26,也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1:2,2000年我国护理人员与实际需求相比尚缺336万人,其中我省占很大一部分。全科/家庭医生奇缺,康复医学发展缓慢,衰老机理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切实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

六是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负担加重。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 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规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老龄化将给我们带来四方面的挑战:一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比2000年猛增65%,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二是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2004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比上年增长了三成多,超出了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2005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总床位仅150万张,而实际需要却高达700多万张; 四是由于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的愿望,标志着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安定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这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有必要尽快实施“成功的老龄化战略”,以利于应对日益突出的老人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生活照料等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挑战,进而利于实现老龄化不利影响的最小化和老年人价值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我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负担较轻这个“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利于积累的增加,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举办养老福利服务设施,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第一,加快养老保险网的构建。要继续坚持个人责任与社会互济相结合以及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并将改革创新与量力择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步伐。重点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

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计算方法作用。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图通过社会统筹的方法从内部消化转制成本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征缴率已达到极限,很难通过增加征缴率或开拓覆盖面来奏效。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0.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2000年至2020年,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而总抚养率相对较低的时期。如果紧紧抓住这20年宝贵的时间,增加积累,将空账填空,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第二,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的步伐。根据养老机构的资质等级和照料扩理难度等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完整规范的格式合同,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不平等和违规现象,将社会化养老服务上升为法律。在《合同法》修订时增设“养老服务合同”,将社会化养老服务纳入整个民法体系中,使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能尽快进入法律化的轨道。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年轻一代在工作和赡养老人之间分身乏术,难以承担起赡养两辈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通过调动社区力量参与并发挥养老功能是必要和必然的选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Day 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通过社区还可以建立各种老年社团组织,代表和维护老人的利益。老年人的需求和意见可以通过老年组织来沟通、化解和传递,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区还可以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中发挥作用,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站。使老人在社区内就近接受医疗服务,举办“家庭病床”和“社区病床”,一方面方便老人就诊,另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社区还可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开展由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的活动,对于学有专长的知识老人和能工巧匠,应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真正使老人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了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在社区大力推行“劳动储蓄”和“时间储蓄”的“自助助老”制度。

第三,重视银色人力资源的开发。老年人越来越多,也就构成了越来越厚重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而且我国的“银色人力资源”中有一座不可再生的“智力富矿”。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实施“老龄效益化”的战略,让老龄化迅速迸发出积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以进一步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采取扩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充分运用市场的机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

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篇2

(一) 放开二胎背景概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 我国经济水平与人口增速严重不协调而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等现象的出现, 社会上对于开放二胎政策的呼声日渐增高,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实施二胎政策是否能解决人口老龄化, 能否为我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 人口老龄化国内现状

人口老龄化可以看做一个地区或社会发展的标志, 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 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截至2007年,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了总人口数量的8%, 若不采取措施,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 到了2020年, 我国60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2%以上, 2040年就将达到22%, 届时, 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欧美国家几乎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进入老龄化, 比如法国经历了115年、瑞士经过了85年、美国60年进入老龄化、中国18年老龄化的比率达到10%, 中国进入老龄化的速度过快, 四年之后将达到17%, 超过美国的14.88%, 中国经济, 中国财政将不堪重负。

二、放开二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根据卫计委的统计全国单独夫妻总量约在1100万对, 申请再生育的比例仅在13%左右,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整体生育意愿走低的现状。而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调研也显示, 中国部分地区“80后”、“9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比较低下。

看一下国外一些国家的情况。日本1949年进行计划生育, 1974年放开、取消计划生育, 日本人口没有增长反而下跌, 目前出生率是1.45;泰国1971年进行计划生育一直到现在出生率一直下滑现在也是1.4%;韩国1960年实行计划生育, 1996年取消, 取消后人口出生率还是持续下滑, 现在是1.19%;新加坡1970年实行计划生育, 1986年取消, 取消后人口出生率短暂上升后继续下滑潜在是1.2%;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发达国家之前经历过得阶段, 综合外国的情况, 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后反而人们都不生了, 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家庭的经济收入、房价太贵、子女教育、抚养成本等现实考虑, 导致人们“生不起, 养不起”。所以我国在全面放开二胎后短期内人口也不会出现人口大规模增加。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决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解决用工荒维持经济高速发展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怎样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问题

大家先看一下图1, 图1是九个国家制造业的人均产值情况。

在这个图表里我国的制造业人均产值最低, 而美国几乎是我们的7倍多, 中国企业亟需提高生产率以保持盈利增长, 提高生产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过去22年, 美国劳动工人的数量下降了500万, 可是它却多养活了2100万人口, 因为过去22年美国工人的生产力增加了320%,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外国发达国家在人口总人数少, 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却创造出巨大产值成为一流强国的事实。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生产率提高了就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教育、资本的配对等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里简要给出一点建议, 通过改革的办法, 改变权力主导和过度干预经济的局面, 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支配性作用, 才能解决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篇3

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无声革命,足以影响或改变未来。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所有国家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毫无疑问,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组成部分,成为我们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长期的变量。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老龄化之于新常态增添了一些困难和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影响经济增长。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特别是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并且,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在此,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之间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其次,影响结构调整。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常理上讲,我们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的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影响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但是,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年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越差。

此外,老龄化还给新常态带来更多的挑战,例如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例如人口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家庭的养老功能等等。

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有句老话叫“欲思其利,必虑其害”。

当然,利弊相伴。老龄化也为新常态平稳换挡带来机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短期内是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的。老年服务性的需求增加,有利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就业。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节娱购乐等需求不同于年轻人,这个需求都是刚性需求,老年人口在增长,它是刚性需求,一直在增长,为我们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这一块都是增量。

如果说“新常态”抓住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如何应对好“银色中国”也需要把握好几个关健词:谋长远。站在战略高度上对老龄化进行再认识、再把握,做好顶层设计;抓根本。进一步研究、调整、完善人口的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可持续。通过发展经济,使现代化步伐跟上老龄化的步伐,实现现代化和老龄化的相适应;保基本。现阶段重点是保障好三无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关于对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思考 篇4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目前我省、市、区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就目前我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这一主题,浅谈本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突出科学发展老龄事业这一主题,按照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老龄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应着力推动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保证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赡养、老年物质保障与精神关爱、老年福利事业与养老服务业、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诸方面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方能取信于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从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社会养老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心理关爱服务和老有所为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加强老龄工作推进机制建

设、加大老龄事业投入等具体的措施办法。

二、当务之急要完善老龄事业体制,强化老龄机构职能,落实人员编制,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安排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议配强、配齐街道(镇)、社区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同时要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养老服务人员执业资格鉴定工作,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

三、完善为老服务扶持政策,优先审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按照公益事业要求,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投资兴建的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等项目;鼓励利用社会闲置的厂房、宾馆、学校以及乡镇合并过程中的办公用房开办各类为老服务机构,认真落实老年服务机构各种优惠政策。

四、建议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的纯老年家庭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将农村贫困老年人无房户、危房户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五、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

机构新增介护床位、介助床位和生活能自理的床位,分期给予一次性建设资金补贴,对辖区内开办的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和主要服务老年人的助餐点,经考核验收后,根据其规模大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奖励补贴。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居家养老护理责任保险制度。

六、社区服务进家,建议将所有老年人纳入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随访;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扩大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逐步统一和提高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享受条件及待遇标准;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团队服务和家庭责任医生制度,60%的居民拥有家庭责任医生,鼓励每个社区全科团队至少与10名孤寡病患居家老人签订家庭护理合约。

七、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建议区级、街道(镇)、社区老龄办各配备不少于1人的专(兼)职法律援助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希望各级公证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实行免费办理遗嘱类公证。

八、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街道(镇)、社区(村)继续新建、增建建各类活动中心(室)、阅览室、心理疏导室、多媒体影像室和一定规模的室外活动场所。

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篇5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养老体系我国人口老龄现状分析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在多重压力下度过人口老龄化阶段。21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我国各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的差异比较大。我国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还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发达地区(四川除外);而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结构仍处在较为年轻的状态。中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将减小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权威部门预测,未来5~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的速度增

长, 2010年将接近1·6亿人。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1 增加了社会费用的支出由于赡养老年人与抚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赡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

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近年稳定在5%左右。

2·2 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我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一些地区试点,对大病治疗给予有力的支持。

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疾病、灾害造成的。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2·3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停滞,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4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老龄化虽然对劳动力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但也带来了某些有利影响,一个广为人知的好处是“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力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龄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从表现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将处于“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呈现,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加速经济发展。

2·5 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因此,社会必须建立一些老人活动、交流场所。组织年轻人让他们陪老人聊天、打球、读报、同老人出去散步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形成一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和谐相处的家庭式氛围,方便和丰富老年人生活。建立老人教育

市场。计算机、琴棋书画、适合的健身运动都会吸引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青少年的减少,大学向老人开放,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将是老龄社会大学经营者的一项新选择。这些都需要社会付出管理成本。提升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从市级以下,领取养老金的人员管理和服务劳动保障已建立了5级管理和服务体系,分别是:市退管中心、区退管中心、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退管小组。这种体系基本能保证日常的管理工作,但离服务工作的要求还是不够的。

3·1 管理体系的难点和建议

领取养老金和抚恤金的人员中有一部分居住在异地,也就是说领取养老金的地方与生活居住地不在一个地方。

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事实上就脱离了我们现有的5级管理。

现有弥补的措施是:委托居住地的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年认证一次。这样异地人员的生存信息往往是滞后的,造成养老金、抚恤金的流失。每年一次的认证给居住在异地的人员也添加了无形的负担。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可以将异地居住的人员的生存信息管理归居住的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管理,以传真、电话等形式进行当月通报,养老金及各种费用还保留在原渠道领取。这是一种利用现有工作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2 服务体系的难点和建议

现在的5级管理体系很适合管理,但对于服务就不是很适应。因为这5级组织都是财政全额

拨款的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是有额度和途径限制的。要想搞服务必须申请专项基金。只有经过深入调查的可行性项目,才可以申请专项基金。因此,我们必须要主动立项,并对立项的项目做出可行性报告及操作细则。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规模大小、是一次性还是不定期等情况可以请系统内或请专家一起做可行性报告及操作细则。执行可以内部执行也可以外部服务执行。现在需要立项的项目实际上很多,由于在管理体系中没有这项内容,因此,我们现有的一些服务项目都是一些传统的项目,如在原有的活动点增加活动器材后加挂名称、重病慰问、节日慰问等。而有些项目的由于没有前期的可行性报告及操作细则大都无法开展,如困难退休人员救助金、银龄计划等。因此,要想把服务做好有必要把立项和项目管理纳入这一体系中,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的贯彻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

由于服务的内容非常多,肯定会受到人员、经费的限制。

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比如志愿者、社会募捐等。

3·3 政策体系的难点和建议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养老院、福利院、单纯性的在家养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兴办不同层次的老人福利机构、增加老年人生活补贴、培育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等措施,努力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满足养老的社会需求。政策要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电信业务收费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对民营企业兴办养老机构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在税收、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

《白鹿原》带来的思考 篇6

甘肃农业大学

梁吉星

我向往一种世界,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地方。在一间郊外的茅草屋里,简单的陈列着几件家具,一张桌子和椅子,上面放了一本书,旁边是一壶清茶,从壶嘴里飘出的茶香穿透人的心灵,徐徐上升的热流飘出窗外,引发人最自然最原始的思考„„

为什么提起《白鹿原》呢?因为在2012年09月15日这一天,陈忠实的小说以动感的状态被大多数的人群熟知——电影《白鹿原》上映了。我随即兴致勃勃的前去观看了,总觉得电影不太好,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可能是在不久之前我才刚刚阅读过《白鹿原》的缘故吧。

众人评电影

我看了看网友对电影《白鹿原》的实际看法,简略搜集了一些素材。虽然不是大家之谈,但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品论还是值得一看,引发我们的思考。

名为“李亦树滚回来了”的网友说:片子拍砸了,不客气不谦虚,各种访谈大装蒜延期营销忽悠观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尊重编剧,详见老编剧访谈糟蹋原著,愧对文学。

“江央”说:《白鹿原》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说,初二读,高二读,前几天还为看电影做足前戏,又翻出来细读了一遍,依然内心崎岖荡气回肠。大概一个月前开始,就不停对蓝盆友念叨,这部片子谁说好,故事怎么跌宕,你一定不会再在电影院睡着了。太多人关注这部电影,片方也摆出一副自信满满值得关注的样子,我被这前戏忽悠住了。结果„„ 赶着首映第一天早早去买了票,忍受着左边„„

“妖异”说:在我读来,田小娥给我的印象应该是娇小,个子158左右,骨架小,肉稍微多一点,肉多但还是要显单薄的那种。而张雨绮明显属于大骨架,脸上的轮廓分明,显然不符原形。我很疑惑为什么要让她演小娥?其次,书中田小娥甚至有点衣衫不整的那种外露的风骚,而且剧中穿的跟小贵妇一样,明显把人物富化了,也许是导演故意把全剧所有人物都抬高了一个生活档次吧。

评论作品的前提是自己先对作品作了深入的了解,如同没有实践的人是没有发言权的理论是一样的,我赞同此种说法。不管网友对其是扬或贬,都是一家之辞,在次我不做评论,我觉得电影拍得不够精细,情节串的不是很好,篇幅太短不足以展现整个白鹿原的生活状态,看完电影后我总觉得没有结束,是不是收场太快了呢?不得而知,只是演员演出来感觉给人很木讷,没有真切的情感。

重温《白鹿原》

不知道大家读《白鹿原》这本书是什么感觉,我简单谈谈我的读后感!刚刚拿到白鹿原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只记得当时随手翻了几页,然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不了了之。现在想来很后悔当时的做法,因为我当时的做法让我将近晚了一年认识白鹿原上的朋友。的确是这样,最近重新翻开《白鹿原》认真品读,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就在体会的同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那个时代去了。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传说有一年二伏天降流火,大如铜盆小如豆粒的火团火球倾泻下来,房屋焚为灰烬;人和牛马猪羊犬全被烧焦,无法搭救无计逃遁自然无一幸免;祠堂里的神轴和椽子檩条又一齐化为灰烬,村庄的历史又一次成为空白。至於蝗虫成精,疫疠滋漫,已经成为小灾小祸而不值一谈了。活在今天的白鹿村的老者平静地说,这个村子的住户永远超不过二百,人口冒不过一千,如果超出便有灾祸降临。这个村庄後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他提议把原来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说)改为白鹿村,同时决定换姓。侯家(或胡家)老兄弟两个要占尽白鹿的全部吉祥,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至今。改为白姓的老大和改为鹿姓的老二在修建祠堂的当初就立下规矩,族长由长门白姓的子孙承袭下传。

书中主人公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以後,母亲白赵氏仍然坚持胡氏不过也是一张破旧了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

他在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传说中的白鹿。白嘉轩用先退後进的韬略,借助冷先生的撮合,谋到了是鹿家的那块风水宝地。随即给父亲迁坟。

第七个新婚之夜。嘉轩看着吴女,他躺下来。那温馨的气息像攻瑰花香一样沁人心脾,心里的灰冷渐渐被逐出,又潮起一种难以抑制的焦渴。他井喷鼓起勇气伸手把她揽进怀裹,抚摸她的脖颈、丰腴的肩膀和最富诱惑的胸脯。她默默地接受了,没有惊慌也不反抗。她在他的怀里微微颤抖着身子,出气声变得急促起来。他受到鼓舞,就把手往腹部伸去,却触到了一只倒霉的心棒槌,猛的仙草一把一个扯掉了腰带上的六个小棒槌,「哗」地一下脱去紧身背心,两只奶子像两只白鸽一样扑出窝来,又抹掉短裤,赤裸棵躺在炕上说:“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

白嘉轩从山里娶回来第七个女人吴仙草,同时带回来罂粟种子。罂粟种植的巨大收益比鸦片的香气更具诱惑。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便以其惹人的雄姿稳稳地盘踞於白鹿村村巷里。这年春天,正当罂粟绽开头茬花蕾的季节,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吆着牛扶着犁,毁了白嘉轩的罂粟。朱先生所做所为,顷刻之间震动了白鹿原。十天不过,川原上下正在开花的罂粟全都犁毁。

结婚一年后,这个小厢房厦屋的士炕上传出一声婴儿尖锐的啼哭。仙草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侍。坐满了月子。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後取名骡驹,这个家庭里的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罂粟引种成功骤然而起的财源兴旺和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带来的人丁兴旺,彻底扫除了白家母子心头的阴影和晦气。她第八次坐月子,生了白灵!

从此展开了白鹿两姓之间的斗争和合作,兴衰成败尽在其中。

最后,鹿子霖重新雇了长工,赎回坐监期间被女人卖掉的土地,家底开始垫实起来。可是在枪毙岳维山、田福贤和鹿黑娃时,他变成了痴呆。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挖出一大片湿土,被割断的羊奶奶蔓子扔了一堆,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是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双手拄着拐杖,盯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

走进白鹿原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蒋介石策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了。鹿兆海认为国民党才是他的选择,而白灵却改投共产党,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鹿兆鹏和黑娃等人开始了亡命的生活。习旅长观看完黑娃的射击比赛就把他调进旅部警卫排,在队伍被打散后,黑娃慌不择路的当上了土匪“二拇指”,在打家劫舍中,他唆使手下打折了白嘉轩的挺直的腰杆,并且杀死了鹿太桓。田福贤下套捕捉黑娃,小娥为了救黑娃去求鹿子霖,鹿子霖乘机“爬灰”。却被白嘉轩搅了兴致,为了报复他唆使小娥勾引白孝文,年轻的一代在小娥的“教育”下真正成“人”了,白孝文在受刑后撕下了面具,终于在小娥面前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和雄健。

朱先生重新开始因赈济灾荒而中断已久的县志编纂工作,一度冷寂的白鹿书院又呈现出宁静的文墨气氛。他四处奔走的劳顿和风尘早已消失,饥饿造成的恐怖阴影却依然滞留在心间,眼前时不时地映现出舍饭场粥锅前拼死拥挤的情景,尽管这样,他的心头还是涌起案头文字工作的渴望和生气。

白灵激进的行为使她很快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就在此时她与鹿兆鹏发生了感情,当鹿兆海来哥的住宅接嫂子时却发现是已怀孕的白灵!白灵在兆海的掩护下逃到了南梁根据地,然而在肃清运动中,遭到了“清洗”被活埋了。

鹿子霖许久以来就陷入一种精神危机当中。鹿子霖瞥见被公开枪毙的郝县长的一瞬间,眼前出现了一个幻觉,那被麻捆缚的人不是郝县长,而是儿子鹿兆鹏。白孝文终于从大姑父朱先生口里得到了父亲的允诺,准备认下他这个儿子,宽容他回原上。白孝文开始进入人生的佳境,升为一营营长,负责县城城墙圈内的安全防务,成为滋水县府的御林军指挥。他的名字很快在本县大街小巷市井宅第被人传说;被人注目和被人传说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显示出这个有一双严厉眼睛的人开始影响滋水的社会政治和生活秩序„„,就在白嘉轩从族人热烈反响里得到荣耀和心理补偿时,却被来家搜捕白灵的兵,搅乱了心情。

朱先生的县志编纂工程已经接近尾期,经费的拮据使他一筹莫展,朱先生忍不住撂出一句粗话:“办正经事要俩钱比求割筋还难!”朱先生约一帮文人去从军,但意外的发现鹿兆海在中条山阵亡讣告内容的虚假。

滋水县境内最大的一股土匪归服保安团的消息轰动了县城。鹿黑娃的大名鹿兆谦在全县第一次公开飞扬。黑娃被任命为营长,并且娶了妻子,开始向有思想的人转化,他回乡去探亲,重新被这个家族容纳了。而鹿三却在孤独中死去。黑娃接受鹿兆鹏的意见倒戈反蒋,却依旧死于肃反派的屠刀之下。朱先生在坟墓中的言语,却成了造反派们永远解不开的谜。

全面地读,往深处读,读出了人生的沉重,读出了世界的复杂,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无奈。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圣人”朱先生,淡薄名利,不追崇时尚,超然于世。他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危难,太多太多的陷井,首先自保,然后救人,造福苍生,造福社会。读书明礼,古圣人的大量言语是人生在黑暗中引路的明灯。儒道释是救世的法宝,人们绝对要亲近它们。

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篇7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 年的6299 万增加到2000 年的8811 万, 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 上升为6.96%,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 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 个百分点, 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鹏等学术界人士认为, 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使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但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 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二、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老龄化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是农村养老事业稳定发展的保证。

面对农村养老观念偏差和养老保障不稳定等问题,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是农村养老事业稳定发展的根基。老龄化背景下, 只有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发挥其宣传教化作用, 加强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文化建设, 把敬老、爱老、养老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主要内容, 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尊老敬老典型, 形成全社会孝养老人的良好风气, 从而保证农村养老事业的稳定发展。

(二) 老龄化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面对农村老龄化增多现象, 群众文化工作者通过认真工作,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老年文化同建设家庭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结合起来, 积极发挥群众文化的团结凝聚作用, 可以助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老龄化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老龄化背景下积极加强老年文化建设, 开展适合多年龄段人群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 尤其开展适合中老年人的文化活动, 提高他们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为, 在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等的继承和发扬上发挥力量, 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老龄化趋势下怎样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一) 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群文工作者整体素质。

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在干部。一个地区的工作好坏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在老龄化背景下, 由于城乡存在着财力, 观念, 设施等诸多差异, 使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这就要求基层的群文工作者, 上至街办 (乡镇) 的文化干部, 下至村 (社区) 的群文管理员, 文化辅导员, 以及文化志愿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 还要有较高的品德修养, 既有热心和爱心, 更要有耐心和恒心,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群文干部的整体素质, 是老龄化下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首要条件。

(二) 广泛宣传, 充分提高群众对老年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率。

老龄化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加强老年文化建设, 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村, 大多数人还看不到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对老年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对老龄人群的关注还不够, 一些家庭视老年人为“包袱”认为让他们吃饱穿暖不生病, 看电视, 拉家常就很孝顺了, 对于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并不支持, 甚至极力阻挠;有的人认为参加文化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给儿女带孩子, 做家务, 这些旧观念极大影响了老年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成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严重障碍。所以, 群众文化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 团结各方力量, 大力开展老年文化的宣传活动, 倡导文化养老, 让老年文化的流行成为农村的新风尚之一, 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 以老年文化为重点, 为农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服务。

老龄化的现象对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进行群众文化作品创作,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时, 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文化需求, 提供针以多类人群, 多层次的文化服务。第一, 结合传统文化, 专门创作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内容包括教育子女, 孝敬老人, 婆媳关系, 如张帘卖布, 三娘教子, 拾黄金等;第二, 把传统文化和节庆文化相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如九九重阳节可以组织以 “敬老爱老”为主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既倡导了敬老的风尚, 又活跃了节日气氛。再如春节扭秧歌可以和跳广场舞相结合, 可以各跳各的, 也可以把秧歌和广场舞的动作互相糅合, 成为新的老幼皆宜的秧歌舞。这样不仅避免了传统秧歌转村时间较长和活动安全难控制的缺点, 又可以节省开支, 得到更多群众的支持, 起到积极的宣传效果。第三, 把农村的家庭文化和老年文化相结合, 以群众文化示范村, 示范户为引导, 大力倡导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 培育“好家风, 好家训”的良好风气, 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老人”系列才艺大比拼活动, 提高老年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 整合区域资源, 创新工作方式, 加强老年文化阵地建设。

当下, 各地的村级健身广场设施已全面覆盖, 但多数是针对大众人群的, 很少有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老年文化活动室等专门为老年人开辟的活动场所, 使许多老年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整合资源, 加强老年文化阵地建设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工作重要内容。要以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为目标, 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组织辅导作用, 整合农村老年协会、老年公寓以及农村文化书屋的资源, 坚持多方筹资, 各尽其能, 共同发展的原则, 为农村老年人营造欢乐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整合资源还要有所创新, 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对辖区内邻近村之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以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为例, 总人口270 人的杨家庄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只有38 人, 群众文化活动的氛围和影响上总是不尽如人意;而总人口800 多人的党旗寨村与它相距不过600 米, 60 岁以上的人达141 人, 而且此村文化场地、设施等硬件方面较差, 试想, 如果让这两个村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效果是否会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两个村的文化资源整合既满足了两村村民各自需求, 又密切了两村群众间的联系, 特别是能满足老年人重乡情, 怕孤独, 爱热闹的依存心理。以此类推, 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加强老年文化阵地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共享, 是老龄化下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五) 发挥人才作用, 积极发展各种互助组和文化社团。

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他们在老年文化建设中的示范、辅导、辐射作用。一是鼓励支持各种文化团队的建立和开展活动, 如老年乐团、合唱团、舞蹈队、戏曲队、体育队等文化社团以及书画、摄影、收藏、集邮等老年兴趣小组, 使老年人特长和兴趣得到发挥, 乐在其中;二是积极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发现农村的文化能人, 组建“老艺人之家”, 为剪纸、竹编等民俗文化爱好者提供教学培训, 这不仅使老年人老有所为, 还让老年人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是由老年人和青年人以家庭、村、队组、邻居等关系自愿组成各种互助小组, 结对子, 如青年人可以向老年人学剪纸, 老年人可以跟青年人学跳广场舞, 既满足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各自的文化需求, 又融洽了家庭关系, 邻里关系, 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摘要: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 严峻考验着我国的社保, 养老, 医疗, 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从农村实际出发, 论述了老龄化趋势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必要性和措施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素勤.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措施;《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6期.

[2]陈贤滨.农村老年文化活动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05期.

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理财产品 反向抵押贷款产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趋势预测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是一个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21世纪将成为人口老龄化的时代。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1440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03%,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004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69%。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预计到了2014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伴随21世纪始终。

另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退休人员将到达高水平,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现为23%)。并且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50岁以上的男职工、45岁以上的女职工须提前退休或是内部退休的现象,把这些提前退休的人群也统计在其中的话,中国有着一个非常庞大而又诱人的老龄人市场。国内银行完全可以根据不同老龄人的具体要求,开发出适合他们自身要求的业务产品,从而拓宽银行的收入来源。

二、开发专门的老龄人个人金融产品的可行性

1、从国家的经济实力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975-2005年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7%和9.6%;1990-2005年分别达到9.8%和9.7%。并且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表明,1975-2004年期间中国是世界上人均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达到了8.4%。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财力迅速积聚,1975-2005年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以年平均13.1%的速度增长,1990-2005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6.7%,1998-2005年更是高达17.6%。根据《人类发展报告》显示,1975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523,198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554,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低线水平,到了200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提高到0.726,在173个国家中列第96位,而2004年指数提高到0.768,排在世界第81位,照此势头发展,未来15年内,中国完全可能跨进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由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建立国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实力,以我们现在的国力绝对应该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好。中国社会方面的发展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主要是资源短缺的约束,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制度和政策安排的缺陷,即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使人民能及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从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从1990年开始日益关注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变动情况,相继在1994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2000 年人口普查、2004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列入了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项目,不断深化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状况的了解。调查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就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变化来看,个人资源和社会化养老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家庭成员—子女提供养老资源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见表1)。

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对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能力不断地增强,对家庭成员供养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有着较强的自主经济能力。收入来源的增强,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全国老龄人工作委员会曾对全国13个省市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行过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每年均快速增长,预测2010年将达到20000亿元。由此可见,老龄人的个人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从老龄化的趋势来看,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间有近5000多万年龄介于40至50岁的人群步入老龄人的阶段,而这群人绝大多数都参与了社会的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有着稳定的退休金收入来源。

从分年龄组的老年人生活来源构成来看,低年龄老年人和高年龄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有明显差别,仍在就业从而获得劳动收入的主要是低年龄老年人,而高老年龄人大多数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养(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到11.46%,早在1982年既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由上述可判断,银行在开发老龄人的个人金融服务产品时,可先集中在沿海等经济较为的发达地区进行营销推广,然后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覆盖。

3、从银行的开发成本分析

在开发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时,银行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理财产品为例,由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都在培养及壮大自身的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团队,因此,银行完全具备开发特定理财产品的能力以及销售渠道。关键是银行要有针对性的筛选老龄人目标客户。银行在开发老龄人的金融产品时,目标人群可以是重点针对年龄在45至65岁年龄段的有着稳定收入来源的城镇居民。城镇老年人的生活压力较少,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处于45岁至60岁这个年龄段的城市居民大多擁有一份有稳定而可观的工作收入以及养老金,并且其面临的职业前景大多要么就是提前退休,要么就是退居二线,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其他事情;处于45岁至60岁这个年龄段的城市居民一般都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家庭关系。并且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现时一般的城市居民都形成了“一家三口”的家庭格局。家庭支出较为平稳,手头上的富余资金也较多;60岁至65岁年龄段的城市居民一般都处于退休状态,家庭支出项目较少,空闲时间多,而且会比较热衷于低风险的投资活动,有稳定收入、一定积蓄、无负担的老年人的购买、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三、对银行开发老龄人金融产品的思考

1、开发以老龄人为专门营销对象的理财投资产品

处于现代城市的老年人早已经不满足于把钱稳稳当当的存在银行里,人们的投资、价值增殖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他们有着“以钱生钱”的理财需要。但是,老年人在进行投资时,通常又都会以稳健为主。 因此,现时国内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了老年人追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在国内股市大幅震荡的行情下。并且现在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都具有较为稳定的保障收益,例如,东亚银行2008年3月推出的三个月汇率挂钩投资理财产品,保障收益为3.33%,有90%以上的机会投资收益率可达5.02%,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极具诱惑力,而实际上购买此产品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正是老年人。

但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并没有针对老龄人市场开发出特定的、细分的理财产品。尽管现在各银行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个人理财产品,但是实际上没有制定针对某特定市场的个人金融产品。其实,老龄人无疑可以成为个人理财产品的主要购买力量,只要开发出适合老龄人自身投资特点的业务品种。在国外,老人理财大多是选用退休基金管理和社区银行的模式。前者是针对普通人在职期间,把收入的一部分纳入退休基金,由特定的、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资本运作,从而获得一定利润以供养老;后者则是针对退休人员,他们把自己的存款委托社区金融机构进行投资。这样就避免了老人本身可能遭遇的信息不对称和对市场不了解的问题。这些成功的模式值得借鉴。

2、开发反向抵押贷款产品

关于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发在我国金融业早已有讨论,但至今仍没有银行能够推出有关的业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主要是指老年人将自有的房屋抵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银行按月或按照协定的时间支付现金给借款人,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继续占有、使用房屋,到借款人逝世时,则以出售住房的收入或直接以该住房资产还贷的一种担保贷款方式。

现在中国的城市中存在大量的退休或半退休老人,他们大多拥有自有产权的住房。而反向抵押贷款,是将养老与住房结合了起来,实现了以房养老,它不仅扩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而且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养老保障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许多发达国家这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金融产品。

在中国由于法律法规的欠缺、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等各种原因,这项业务始终停滞于研讨阶段。但在2007年4月,由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房自助养老”的方案。这一方案提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自己的产权房与公积金中心进行房屋买卖交易,老人一次性收取房款,公积金中心再将房屋返租给老人,租期由双方约定,租金与市场价等同,老人可按租期年限将租金一次性付与公积金中心,其他费用均由公积金中心交付。公积金中心在5月推出了首户的试点。同时,我国首个以“以房养老”为主营业务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已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计划在10月正式挂牌营业。可见,该项业务在中国其实已经逐渐具备了操作的环境。

3、开发与社保结合的创新产品

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设计专门面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如推动与养老、医疗保险相关联的业务创新。当前我国社会面对着较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压力。以养老保障为例,1989年,我国整个社会能够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是460万,到了2003年的时候猛增到2200万,2005年年底已经达到了4000千多万,到了2006年,一年付出的养老保障金大约是1700多亿。现在,个人养老的金融产品被称养老的第三支柱。商业银行可以积极拓展如附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存款产品或是存款计划,而这项业务可能是未来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创新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另外,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重点提出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银行业与保险业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政策基础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老龄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景广阔已逐渐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随着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老龄人个人金融业务带来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老龄人的金融需求也将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全面提升老龄人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在这块“沃土”上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www.chinairn.com.

[3] 姜向群: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會化养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7(4).

[4]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全国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 人口老龄化——21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EB/OL].中国经济网,www.ce.cn.

[6] 张凌燕:“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初探[J].房地产市场,2005(8).

[7] 凌江怀: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新趋势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8] 巴曙松、牛播坤:确立年金市场上养老金公司主导地位[N].证券日报,2007-3-13.

上一篇:我们的爱杂文随笔下一篇:关于善于观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