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范文(精选9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剪纸1200字 过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挂花灯,贴窗花„„在诸多民间艺术中,民间剪纸可算是最易让人接受的一张“喜庆贴”了。每每看到那一张张剪纸点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对剪纸的那份爱又涌上了心头„„我喜欢上剪纸,最早还得从美术熏陶说起。记得从四、五岁开始,多才多艺的爸爸经常给我画小动物,寥寥几笔就能将各种小动物勾画得活灵活现,那时,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极了。后来,爸妈由于工作忙,将我送到奶奶那儿。奶奶有一双巧手,常常是随便几剪子就能将一张纸铰出不同的花样来,那泛黄的纸,失去光泽的剪刀,精致的图案,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被艺术的魅力所征服,也许正是这种家庭氛围,使我对美术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在我上高中时,偶然的一次机会,美院的朋友送给我两本关于剪纸的书。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通过这两本书,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剪纸,它那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彻底折服了我,于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纸Fans。因为我有美术基础,学起剪纸来就如鱼得水。不过剪纸是个细致活儿,心急的人做不来,往往一件作品马上就要完工了,却因为一不小心剪断了一根线条而功败垂成,让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说起来,这剪纸还能修身养性呢。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使作品顺乎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对我来说,剪纸是一种享受。双眼盯着花样,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里的话儿,那剪刀铰纸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在这美妙的音乐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开”了„„以前好动的我总坐不住,自从喜欢上剪纸后,竟然可以头也不抬地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朋友说我有点儿“痴”了。时间长了,家里人也受了我的影响。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别的事去了。回来后发现不知谁动了剪纸,而且将作品弄得不成样了。逼问小妹,小妹不招,妈妈倒招了,她说她试着刻了刻细微处,没想到没有掌握好轻重,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尽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损,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纸感染,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我非常喜欢一首赞美剪纸的诗:蔡候造纸蔚丹竹/巧女择来绘锦图/天地风光皆展现/人间姿态尽留足/刻刀有韵勤裁入/画笔凝神细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云飞向万家屋。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爱这个世界,你只要热爱生活,生活总会是美好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寻梅》、《晴雯补裘》、《孔雀女》、《猴子捞月》、《庆十·一》、《十二生肖》、《菊》、《鹤》、《捐赠》、《秋天的童话》等,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让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要来到了,在这钻石昂贵的年代,我们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纸,看是不是一样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剪纸250字 我很多次去乡下发现一些巧妇在剪纸,就有些纳闷,便好奇地问妈妈:“她们为什么要用纸剪各种各样的图案呢?”妈妈说:“剪纸是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用各种颜色的纸剪出来不同的图案,寓意不同。” 比如,剪出的十二生肖猴子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老鼠贼头贼脑,鼠眉鼠眼;老虎张牙舞爪,四蹄奋起,威猛无比;老牛踏踏实实,一幅憨厚勤劳的神态„„
还有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英语课堂教学中,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交际教学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学习任务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新目标英语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二、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3点:
1词汇: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ect.
2句型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Tina is taller than Tara.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但掌握的程度不够,在使用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时总是出现错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对人物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四、教学目标
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特点的单词、对人物进行比较的表达及如何正确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交际。
2通过学习本课,加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
Taskl: Guessing games
Show some riddl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to the stu-dents to guess.
T:I have a friend. She is a girl with long hair in our class. She has a round face.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She often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She is thin. S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 She is the mast hard-working in our class. Who is she?
T:Let's look at some photos of my family.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Please describe them.
S:She is shorter than you. /S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you. /She is thinner than you.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T: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Lead in the class subject.)
(1,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想象空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融洽师生感情。3,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巩固学习做好铺垫。)
Task2:Revise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ies
1.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can get as much as possible.Students can write their descriptions on a piece of paper 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collect them before class.)
2.Show some photos of famous persons and describe them, using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hort hair/long hair, curly hair/straight hair, tall/short,...etc, on the screen.
(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一举多得。)
Task3 : Presentution
1.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personal traits:calm/wild,athletic/weak,using the pictures of 3 pairs of twins in Section A.
T: Who is eaimer, Tom or Sam?
S: Torn is calmer than Sam. Sam is wilder than Tam.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Sam is weaker than Tom.
2.DoSectionA-la.Matcheachwordwith the opposite. Check the answers.
3.Get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rules of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词汇教学。2,让学生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Task4: Listening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chat in 2b.
3.Check the answers.
(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人材料。)
TaskS:Pairwork&groupwork
1.Imagine your partner is a famous person, interview him/her.(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2.Divide the class into 4 groups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3.Suppose you are a super star in the future, design your future.
(1,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个性化发展。2_活动主题的难易符合学生实际,操作具有可行性。3,“名人专访”、“公众投票”、“明日之星”这些生动活泼的场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Task6: Reading and writing
1.Teach "look the same", "look different", " be as good as","be not as good as","a little",using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some students in class.
2.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the statements (1-5)about the article. Write "T","F" or "DK".
3.Check the answers. (Ask students to give reasons.)
4.Ask students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T: You are Isabel now. Write a letter to reply Liu Li. Talk about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5.Choose two or three to share the replies with the whole class.
(1,这一环节是基于听说训练之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内强化目标语言。2,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难易梯度,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Task7: Consolidation and sum-up
1.Give studentsa chanceto sum up w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it freely.)Then teacher makes a brief sum-up.
2.Get the students to do som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Teacher goes around and gives some help to students.
(1,让学生来做课堂小结,抓住了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心理,突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2,强化练习。重点训练听写能力,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六、案例反思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我既想当《夜莺》故事里的皇帝,有好多好玩的、好吃的,又想当《阿拉丁与神灯》故事里的阿拉本,拥有天生的好运气,而我最渴望的,就是上小学,与更多的同学一起学新知识,玩游戏。于是,上学梦就此开始生根发芽。
低年级时,我爱上了看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各种英雄人物让我钦佩不已,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三国大战”看得我提心吊胆,却又为之废寝忘食。而《绿野仙踪》里多萝西的精彩魔幻冒险故事,让我浮想联翩,爱不释手。这些小说让我终于领悟到文学和阅读的趣味性,我期盼自己也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于是,我的学习梦又变成了作家梦。
一、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七律.长征》:红军艰难、大无畏的精神。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运用写作方法
a.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①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②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b.可以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①说说你要写谁的什么性格。他有哪些最能表现他性格的事例。
②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将人物的性格写生动。
c.介绍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那个闹钟,不大,是一个圆形,整个闹钟几乎只是一种黄色。我倾听着它发出的嗒嗒的响声。我似乎面对着一江诗意春水,一艘大船,嗒嗒船要起航了。一瞬间,只是那短暂的几秒钟,月光就将天空照的雪亮,洒下一片片皎洁的月光点缀海洋。每当一颗颗流星划过星空,心中的波浪也随之腾涌。
中间的十字绣上绣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它扇动着翅膀,似乎想飞出这小圈子里,却又无法展翅高飞。一心想拥有一种战斗者永不退缩的精神!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闹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漂亮,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个闹钟是姐姐送我的生日礼物。我以前喜欢睡懒觉,姐姐为了让我改掉这个陋习,送我一个闹钟,督促我的习惯。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14分)
1. 下边加横线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略无阙(què)处水中藻、荇(xíng)交横京尹(yǐn)
B.拥毳(cuì)衣炉火不见曦(xī)月艨艟(méng chōng)数百
C.一舸(gě)无迹铺毡(zhān)对坐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D.僦赁(lìn)看幕善泅(qiǔ)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
2. 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_________ ②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__
③雾淞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
3.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默写。
① 《记承天寺夜游》中十八字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游山西村》中包含希望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使至塞上》中表现大漠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渡荆门送别》中运用两个比喻由下而上展现出江上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 下边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 古诗文中作者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不满,对人生的感叹寄托于山水景物之中的名句数不胜数。请你写出两句,并简要说说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一 读书与状态 漫画二 读书与思考
6.仔细观察上页两幅关于读书的漫画,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探究其内容,并将探究结果写在下面。
(1)探究漫画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的句式,扩展语句。
进入中学后,我瞄上了“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它们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使我得到了无穷的美的享受。我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在高大巍峨的巴黎圣母院前驻足, 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与理解(每小题2 分,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9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 诗中能表明诗人不畏路途遥远、艰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被王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你用简单的几何图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并简析它所体现的诗歌的“图画美”。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0—14题。
观 潮
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③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④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0. 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天下之伟观也( )②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
③如履平地( )④皆披发文身( )
11.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中为什么要写观潮人之多?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①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海潮的壮观景象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展示特长。(选择自己擅长或喜欢的一个题目作答)
(1)拟对联。(自拟一幅对联,描绘文中水军演习的情景)
我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插图。(用简笔勾勒的方法,在方框内给上文描绘浙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文字配上一幅插图)
(3)描场面。(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岸上观潮”的场面)(不超过100字)
我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三峡》,完成15—19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 我能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16. 我能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我的理解
(1)文章先总括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述__________________,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作者写山,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正面落笔,极写夏天水势之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先写山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写水,先写“夏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引用渔歌的用意是什么?
我的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三峡是哪三个峡的总称?我国正在那里建设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是什么工程?对这一工程,你还知道些什么?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20—24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 如何理解题目《答谢中书书》中两个“书”字的含义?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解释下边加点的词。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我的理解
(1)文中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2)写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3)侧面烘托“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24.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谈谈喜欢的理由。
我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每题3分,共1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本报讯通讯员陈文报道:15日,宜昌市15家旅行社成立“三峡诚信旅游联盟”,并向消费者承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据悉,“诚信旅游联盟”以“诚实守信、优势互补、明码实价、公平交易”为宗旨,反对欺客骗客,禁止擅自变更、取消、减少或增加服务项目,禁止在旅游服务过程中降低服务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恶性竞争,自觉维护宜昌三峡旅游秩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材料的主要信息。
我拟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拟一条宣传旅游的标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课外搜集的某风景区的宣传标语也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一位非常喜欢旅游的游客,看了上面这条新闻有何感想?请写出你的想法。
请袒露心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前,各地的旅游事业正蓬勃发展,各旅游景点的效益却不尽相同,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利润空间是每个旅游开发商的迫切愿望,请你为想拓展利润空间的旅游开发商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不少于两条)
我的建议: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26.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请以“美”为话题作文。
传统冬至节主要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俗、食俗、礼俗和娱俗。
1 祭俗
冬至是汉民族祭天的日子。对天与地的崇拜是汉民族最庄重、最神圣的信仰。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风俗。对天的祭拜,从天子至庶民都可以进行,其中尤以天子为重。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皇帝以“天子”自栩,对天的祭祀自然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祭礼。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登基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祭天仪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冬至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这就是祭天大礼。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天子于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实现与天的对话。
在民间,出于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冬至日也有各种对天的祭祀仪式。
冬至时还有一种“迎日”的风俗,当属于一种特殊的祭天方式。《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与羣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
除了祭天,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先之德、祭祀祖先的日子。
2 食俗
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冬至日正值隆冬,节日食俗以“进补”为主题。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节日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传统冬至节,各地的主要食俗有(举例):
①冬至饺子: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传说女娲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另一种传说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③热豆腐: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加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⑦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另有民间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而能过上太平岁月。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考,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3 礼俗
冬至节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另有资料认为,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但我们觉得,此说可能是对舅姑一词望文生义而致,古汉语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后世理解的舅姑亲属。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曰,“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当然,不管是赠尊长还是赠孩童,都是一种感怀生命的美好习俗。
4 娱俗
冬至节,民间娱俗主要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
①九九歌
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常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尉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②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曾有诗歌这样写道:
冬至从一瓣梅花开始/梅花上的指甲浸润着血/那是深宫里的妃子/在练习消寒的游戏
这游戏被重复了多少次/多少次,她在梅花上涂上皇帝的影子/啊,影子,锦宫里的罗帐/皇帝正在披阅奏子
他披阅她的脸,她的眉毛/杨柳的腰身,临风的裙裾/而她,拘谨的呻吟/不过一次随意的朱批/
天子啊,八十一瓣梅花就是对你的诅咒/你这薄情的君夫,暴虐的男人/一座冷宫的建造者/
我的冬至就是你的死/
www.5y
kj.co
m 第六单元
教学要求:、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15课时
三峡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三峡
夏
湍急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优美意境。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的意境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一、导语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寺庭步月
写景:月下庭中景物
闲人
(苦闷心情)
抒情:点睛之笔
教学反思: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观潮
教学目标、读准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5、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给我们以壮美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6、学习钱江“弄潮儿”敢于与自然搏斗的人生态度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四、目标完成过程
.请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五、分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第二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组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组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分组讨论。(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第一组)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第二组)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第三组)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第四组)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9.赏析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三、课堂练兵、阅读分析。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看看与本文的描写有什么异同。再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酒泉子》见课后练习三。)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与侧面
弄潮图-----身怀绝技
烘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教学反思: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6.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7.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4.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第二课时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附: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教学反思: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但有少数学生对白描手法还是一知半解。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
陶渊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
B、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解题、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导入新课:
①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⑤〔徙倚〕徘徊。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主题解读:诗人通过随逃亡难民,南奔襄汉,颠沛流离的经历和登楼凭栏吊古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历经风霜的憔悴之绪,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首联:远渡的地点
首联: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此行的目的
颌联:思索、徘徊,融情入景,借景抒怀
颌联:写景(远)
颈联: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颈联:写景(近)
尾联: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尾联:抒情(思乡)
教学反思: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整堂课的学习都在我的教案设计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讨的空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了本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时间,进行探讨,提出学生自己对本诗的见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活动目的:
1、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活动准备:
1、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
2、定主题:以课文提供的“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专题为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设计提纲。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活动步骤:
一、走进中秋——遥望明月共此时
1、中秋传说——欢度佳节同相知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中秋起源——今夜月明人尽望
说法一——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动。中秋的由来,据说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说法二——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节佳节。牛渚,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这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走进三峡
我眼中的三峡——我的眼里只要您
三峡,是长江三峡的简称,是长江自重庆奉节至湖北省宜昌市长约208公里的江段上所穿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总称。她是万里长江的黄金河段,是世界著名的峡谷和观光旅游胜地。三峡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以三峡而骄傲。长江,中华之魂魄;三峡,长江之精灵。
三、走进电脑、了解电脑——世界真奇妙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1964年,在美国陆军部的主持下,美国宾悉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和莫奇里成功地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简称为ENIAc,它占地170平方米,重28吨,耗电150kw,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5000个继电器,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
电脑的发展历史。第一代计算机: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到50年代末。特征:采用电子管为主要逻辑元件;使用机器语言编制程序。第二代计算机: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特征: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开始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第三代计算机: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特征: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采用多道程序及并行处理等技术。第四代计算机:从1972年到今天。特征: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行处理技术、多机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网络等;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等。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①智能化②网络化③多媒体④元器件的发展趋势⑤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2、运用电脑——不用不知道
电脑操作最忌讳的十个小动作——大力敲击回车键;在键盘上面吃零食,喝饮料;光碟总是放在光驱里;关了机又马上重新启动;开机箱盖运行;用手摸屏幕;一直使用同一张墙纸或具有静止画面的屏保;把光碟或者其他东西放在显示器上;拿电脑主机来垫脚;计算机与空调、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使用相同的电源插座。
计算机病毒防治守则——平时准备可以正常开机之磁盘片,并锁上写保护开关;.不用来路不明磁盘,不得已必须使用前应须扫毒;.重要资料经常做备分,磁盘借人前先拷贝一份再借人;.使用新进软件时,先用扫毒程序检查,可减少中毒机会;.尊重软件之智能财产权,使用原版软件;.随时留意病毒新信息;.定期的整理以及利用扫毒软件扫描硬盘;.不明音乐或图形传出或当机时,硬盘却灯持续亮着,应即刻关机;.不要在网络上下载不明档案;收到不明的电子邮件及附加档案时,切勿开启;将浏览器的安全权限设为最高安全性;.安装适当的防毒、扫毒工具,并经常更新病毒码。
3、评论电脑——让我欢喜让我忧
教学反思:学生对关于“中秋节”、“三峡”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因而介绍得比较全面。而对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因此搜集这方面的材料较为困难。
www.5y
kj.co
【六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范文】推荐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范文07-26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09-3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件范文01-15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01-11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02-0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05
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07-2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作文06-0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