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饮食礼仪文化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汉族饮食礼仪文化(共10篇)

中国汉族饮食礼仪文化 篇1

饮食礼仪文化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就是说,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啃骨头,也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饮食礼仪知识

1、入座礼仪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尊重为先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他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在古时候,虽然人们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长辈并尽力照顾好他们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尽管中国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开始前,主人往往会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听到“请用,随意”等类似的话语后才能开始用餐。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满族饮食文化礼仪 篇2

朱酒是满族人家自制的一种米酒,又称之为米儿酒、黄酒、芦酒等。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大黄米、东北人亦称之为糜子,是一种粘性的粮食,是东北的特产,早被满族人认识,并且耕种,用来食用,也可用来制酒。芦酒是指制酒的原粮用芦粟,又称之为粘高粱。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秋酒、黄酒,秋酒是指季节,秋天新粮下来之后制酒,有资料说满族春秋都制酒,仅称为秋酒并不准确,而黄酒则指的是酒的颜色,百姓自制米酒,没有过滤的办法,酒呈淡黄色,并显得很浊,现在也是这样。

满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酒(米儿酒),据说勿吉人就开始制酒。到金代,女真人制酒已经十分普遍,有文献记载女真人“嚼米为酒”,我以为这是制作酒曲的一种办法,而《金国志》记载,金人“嗜酒好杀,酿米为酒,醉则缚之,倏其醒,不尔杀人”。金代对酒与盐、茶、铁等都是严格管理并收税,女真人制酒的传统流传下来。到了清代,宁古塔地面上的酒不仅有传统的米儿酒,还有关内流人带来的烧酒(白酒),当地人称之为汤子酒。流人的着述中多处记载,如杨宾《柳边纪略》中有“满洲烧酒曰汤子酒,斤银四分,黄酒斤银三分。烧酒家为之,黄酒多沽饮”。据有满族传统的黄酒(米酒),不仅自制自饮,还拿到市场去流通出售,宁古塔地面上不仅有烧锅生产蒸馏酒---烧酒(白酒),还有很多的酒铺。有资料记载,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城北卡伦屯就有义兴烧锅开张,并存续到1820x年(道光八年)。清末的大德永、义发源烧锅都很有名气。

酒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饮品中不可缺少之物。无论节庆、祭祀、亲友相聚等都少不了酒的陪伴,这是北方的特殊气候及北方民族豪爽的性格所致,酒到兴致还要歌之舞之,甚至在满族人的喜宴时“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

唐代以前茶已从各种渠道传入东北。13前的唐代渤海国与中原有贸易往来,因此有茶叶输入。唐代对茶叶的管理十分严格,国家设置官员来管理茶叶的流通。金代、女真人与中原的联系较多,因此有茶叶输入,一是“宋人岁供”(《金史·志第三十》食货志);二是与内地贸易,后来由于需求量大,许多都是私贩;金章宗承安三年起设官管理,并认为茶叶是“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金史·卷四十九》),认为茶叶交易所用银钱有资助敌国之嫌,甚至不许制贩茶叶,河南等地砍倒茶树。由于金代对茶的限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很少饮茶,清代流人方拱乾的《绝域纪略》“饮食”一章中说当地人“不饮茶”。

虽然女真人不饮茶,但也有自己的饮品近似于茶叶,每家每户都饮用。

饮食习俗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中华饮食文化礼仪论文 篇3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中华饮食文化礼仪论文

摘要

我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和行为层面的饮食礼仪更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广博。

饮食礼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经验,而且对与此相关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形成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饮食礼仪,就对当今社会人类自我行为约束机制及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客观地说,饮食礼仪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因为“人由于保存了他以往的经验而与低等动物相区别„„对动物来说,经验是随生随灭的,而每一种新的活动和经验都是孤立的。

但人却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其中,每个都与对以往存在过的事物的反响和回忆相关,而每个事件都是对其他事物的提示,因此,人不像野生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单纯的实在事物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象征与符号的世界当中。”

饮食礼仪显然也就是人类世界中代表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符号,而且社会越发达,物质财富越丰富,人们的饮食文明就越能走上一个新层次,更何况“饮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正文-

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不单单把饮食仅作为满足自身第一层次需求的条件,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礼仪内涵,即礼虽然产生于饮食,但同时又严格约束着饮食活动。

因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礼”在古人眼中又是约束自我、处理人人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所以便将其引入饮食领域,成为规范人们饮食行为和习惯的一种规则,进而成为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参照。

而且这种礼仪在不同层面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如在政治上,通过强调“敬德”和“贵民”对被统治者产生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在伦理上,可以把“孝亲”和“尊老”作为强化社会秩序的基点和手段;

在礼乐方面,则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在宗教方面,又反映出一种尊天事祖的神秘特征,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观中礼仪制度文化气质的深厚。

一. 能够提醒自我,约束不雅行为。

饮食作为人人不可或缺的首要行为,不但是培育个体自我修养的第一站点,而且也是引导其生活行为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古人提出了诸多关于饮食行为要求,如孔子就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也就是说,饮食别追求奢侈、居室别追求堂皇,办事勤快,讲话谨慎,这才是有修养的人应该做的。

而《礼记》更是明确规定了人们在饮食过程中应该避免的行为,“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吒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囉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濡肉齿决,乾(干)肉不赤决,毋嘬炙。”

“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如此等等。

所谓 “毋抟饭”,即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因为这样有争饱之嫌;“毋放饭”,即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否则别人会感到不卫生;“毋流歠”,即不要长饮大嚼,这样会让人感觉是想快吃多吃,

好象没够;“毋口它食”,即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那样主人会觉得是对他的饭食不满意;“毋啮骨”,即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之感;“毋反鱼肉”,

即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毋投与狗骨”,即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毋固获”,即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争着去吃,以避免贪吃之嫌;“毋扬饭”,

即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毋嚺羹”,即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即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毋刺齿”,即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毋嘬炙”,即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当食不叹”,即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以免让主人产生误解。

显然这些行为的限定就是希望人们能够保持一个符合当时要求的所谓“君子”形象,不容否认,这些限定仅是人们的愿望,而当时的人们究竟能否做到及做到多少已难考证,但这些标准必定是作为一种尺度存在,

人们在进行自我约束时便有了参照,无疑对一些人培养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毕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了满足那些天生的欲望,为了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为了获得令人愉快的和避免令人不快的冷热温度,某些小心和预见作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有其必要。”

二.能够尊重长者和尊者,形成稳定的社会伦理。

尊重长者和尊者是彰显我国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饮食礼仪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礼记》“进食之礼”载:“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

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

孔子更是强调指出,“有酒食,先生馔”。

而如果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必须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但却又不能自己先吃饱,必须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其它诸如少者吃饭时必须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以随时准备回复长者问话,谨防喷饭;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众所周知,尊卑之礼历来是我国传统食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都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廷著为令,有的家庭还将之立为家训:“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应该说,这种意识的培养是强化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极大动力,因为“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他只须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悉的事就行了,”

通过经常做这些熟悉的事来影响自身的思维,进而成为一种规则和“惯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那人性也就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提升,而“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不可能单独地生活和行动。

也就是说,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地,人都不能以个体的意愿为准则,而是必须符合作为类的整体原则。”

而如果这种限定能够成为全社会普遍层面的规范,那和谐状态的存在和发展就有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三.能够引导个体形成积极有益的社交规则,最终实现人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企及目标。

参与饮食活动者一般都是独立个体,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由此各个人都会在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不同的习惯。

但饮食活动又经常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因为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如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中,因此就必须用社会认可的礼仪和规则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单一个体的人的行为都能纳入到大家接受的轨道之中,从而对个体来说也能够逐渐形成积极有益的社交规则。

饮食是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而宴会又是为人们提供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饮食利益培养传播其它社交礼仪、固化社会伦理也就成为古人的另一初衷。

社会伦理作为家族伦理的延伸,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在公共领域的良好展现,虽然我国古代确定的伦理起初是适用于“士”以上阶层的,但由于这些阶层在社会中的公信力的强大,所以“士”以下阶层也就以这种伦理作为自己遵循的标准,由此伦理的规定性范围就扩展到了全社会。

宴饮作为人们社会活动和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制定和遵循一定规则也就成为必要,其中主客之礼就充分体现了饮食观中的社交内涵,如“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三饭,主人延客食肉,然后辩肴。

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等等。

所谓“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即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当有贵客到来时,其它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至于“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则指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指进食之前,一定等馔品先摆好之后,由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肴,客不虚口”,“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要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则“不虚口”,如果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指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如果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最好才停住手,然后再坐下。

同别人一起进食时,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即所谓“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即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必须用匙来享用,如此等等。

后人更是把这种社交规则推及个人饮食品德的培养,“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侯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四.能够引导个体形成亲近自然的心态和习惯。

应该说,我国古代饮食礼仪中亲近自然敬畏万物思想主要来源于对当时自然认识的欠缺,因为人们看到,自然既是慷慨的,

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 篇4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问题 篇5

据统计,全国人均吃盐量为每天10克以上,其中以东北人最高,达18克。

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把食盐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

吃得过咸会明显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病的发病率。

2.中国人吃味精过多。

增加了人体对钠的摄入量,而钠元素对人体有害。

因此,吃汤菜等宜用鸡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

3.中国人的吃饭方式多为集体进餐。

又喜欢相互夹菜,这增加了疾病的传染概率。

4.中国人喜欢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诱发与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5.中国人烹调多采用煎、炒、烹、炸等方法。

喜欢吃炒菜和油炸食品,这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6.中国人喜欢吃含脂肪较高的红肉。

吃白肉的比例较小。

近年来中国人吃白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是好现象。

7.中国有很多地区的人喜欢吃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

这不仅增加了盐的摄入量,且由于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还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8.中国人喜欢吃各种卤肉。

但制做卤肉时加入的肉桂、八角、、丁香、椒等香料不但性温燥,容易让人上火,而且由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樟素,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容易致癌。

所以,患有各种炎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应少食卤肉。

9.中国人喜欢大摆宴席请客。

人们习惯于在宴席上饮大量白酒,或暴饮暴食,或烟酒同时来,有些地区还有布菜的不良习俗。

这些习惯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10.中国人喜欢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诱发与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11.中国人偏爱零食小吃。

这是不少女人、年轻人的最爱,平时主食不吃好,偏偏要去吃这些零食小吃,要么是口味,要么是所谓的减肥。

据医生称,长期吃坚果也容易带来消化道黏膜的损坏,容易引发食管方面的肿瘤。

12.中国人喜欢吃剩饭剩菜。

这在一些老人当中特别普遍,由于习惯了节俭,所以一有剩饭剩菜就舍不得扔掉。

13.中国人喜欢吃野味。

现在到处的野味馆盛行,有的人真是什么都敢吃,而且还以吃珍稀保护的野生动物为嗜好,这样的吃法真让人可怕。

14.中国人喜欢吃夜宵。

有人说夜宵有点像“鬼市”,深更半夜吃的嘛,不得病才怪呢?本来就不符合人的自然规律,你的.肠胃本该是休息的时候,非要还给它死撑。

而且有不少夜宵的食品卫生安全也令人堪忧。

15.中国人经常不吃早餐。

这在一些上班族中比较普遍,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忙碌,往往来不及吃早餐,即使吃早餐,也往往很简单。

这样往往导致吃饭没有规律,那些平日生活没有规律、经常暴饮暴食的市民来说,也有患上胰腺癌的风险。

16.中国人偏食挑食。

孩子们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大人为了满足孩子,也往往顺着孩子的习惯。

介绍汉族节日风俗特色饮食作文 篇6

一般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

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老槐树认同: 中原认同:南方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广府等)普遍存在的认同。

>>>下一页更多关于“描写汉族节日风俗特色饮食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多元文化 篇7

11护理7班 钱盈盈 113110725 摘要: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方法: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

调查咨询的内容:中国饮食文化和特点,中国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深层内涵等等.关键词:饮食

文化 食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一、中国饮食文化 1.1从沿革看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1.2从内涵上看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1.3从外延看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1.4从特质看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1.5从影响看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二、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2.1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2.3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4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2.5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三、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3.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3.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3.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四、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4.1精致

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4.2悦目

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4.3坠情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4.5礼数

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讨论: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国饮食文化 篇8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更是与法国饮食、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烹饪王国”的美称当之无愧!

中国饮食文化迄今已有约8000多年的历史。从萌生的远古时代开始到成形的夏商周时代,再到丰富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高峰的唐宋元明清时代,由此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在不断地发展成熟。现今,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发的密切,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世界其他饮食文化也在相辅相融中不断成长,多变的中西结合,不变的中国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求和”、“养生”、“变化”的特征,而作为中国饮食多种种类之一的地方菜粤菜同样拥有这样的特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女孩对广东的饮食文化虽了解不全,但却很有体会!

粤菜包括了广府菜、潮汕菜、和东江菜等。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广东普宁人,在广东中山长大,现正在广东广州读大学,所以我对潮汕菜以及广府菜比较了解!潮汕菜与广府菜虽是中国菜中的小小成员,但它们同样体现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首先,潮汕菜和广府菜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位于亚热带,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沿海,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等各类飞禽走兽都能成为食材,所以在选材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选材多样的特点。不仅如此,潮汕菜和广府菜在烹饪方式多样,炒、蒸、煮、焖、炖、扣、卤、煎、焗、扒、炸、烤、灼、氽、溜、煲等样样精通,这样一来,仅这两个小菜系就有上千上万种,可谓博大精深。

作为潮汕人的一份子,美味的牛肉丸、营养的砂锅粥、经典的功夫茶当然都不会错过!潮汕牛肉丸以其弹性足、开胃闻名,凡吃过潮汕牛肉丸者必定和我一样齿颊留香。每次回家乡必定要吃至少一回牛肉丸,可谓是吃多少都不腻啊!

潮汕砂锅粥如蚝仔肉碎粥、砂锅海虾粥、砂锅生鱼粥、砂锅膏蟹粥等都是既营养又好吃的粥类极品。潮汕砂锅粥的特点也反映了潮汕菜的特点之一:水产品多;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菜越来越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已经向外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也随之为更多人所接受,并对世界的饮食文化有更大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中有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而潮汕的功夫茶不仅能让不同茶叶能通过科学的冲泡展现自身的特色外,还从更深度地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追求和谐、养生的特点!在家乡,家家户户有茶具,人们都以茶待客!许多家庭每天都必泡茶,茶有提神功能,但对于从小喝茶的潮汕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习惯晚饭后喝茶,于是若晚上不喝茶,则倍感油腻、神经不舒服一直难以入眠!我家的长辈都这样!

一直在中山生活的我,深深感受到了广府饮食文化的魅力!在广府地区,人们有喝早茶的习惯,俗称“饮茶”。这儿就不得不提闻名中国,乃至令世人惊叹的广东点心!美味点心如蒸凤爪,干蒸烧卖,牛百叶,虾饺,粉蒸骨,牛仔骨,黄金糕,马蹄糕,叉烧包,糯米鸡,芋头糕,流沙包,奶黄包等都是人们的最爱!未曾尝试过的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小小的点心能给

人带来多大的欢乐,我最爱吃的流沙包可谓是白吃不腻啊。每逢节假日,广府地区的餐饮早市总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饮茶”是家庭聚餐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享受点心给我们带来的食欲上的满足更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心灵上与家朋好友进行情感交流的喜悦感觉!

广东的点心是中国点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种类、造型、创作、工序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点心种类多种多样、造型独特美观、创作新颖又不乏传统色彩、工序精而细巧等的特点!

在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广东的点心种类以及做法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虽不断变化发展但万变不离其衷。这种变化特点也与中国饮食文化一致。

不仅是广东的点心是广府菜的一绝,广府菜中的“老火靓汤”同样让人惊叹其独特的魅力!

广府人讲究以食养生,循着科学营养、健康有益和美容养生的饮食需求变化。而广府汤正是这一讲究的最好代言人!

广府汤是广府女人用万般温情煲煮的美食靓汤,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汤,更是辅助治疗恢复身体的药膳汤。不同节气喝不同汤,不同需要同样有不一样的汤可以滋补!如广东春季气候多变而且湿气重。在这个时候,讲究汤水的广府人多会做些“去湿汤”调理身体。如土茯苓炖水蛇、鸡骨草炖猪横脷等经典去湿汤,而入冬以后,广东气候干燥清凉,适宜进补,“杏元凤爪炖水鱼”,汤就是滋补这时的好汤!又如山药茯苓乳鸽汤具有健脾、和胃、益气、祛湿功效,玉竹百合鹌鹑汤则可以润肺、止咳、补中、益气!

如此科学营养的美味汤肴不仅是广府菜、粤菜的代表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广府“老火靓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追求“养生”的特点,怪不得广府“老火靓汤”得到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 “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的说法。记得以前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就一直惦记着妈妈熬的老火靓汤,每逢放假回家,妈妈也必定熬上一锅美味营养的汤!

上大学了的我,通过同学也了解了一些典型的东江菜(客家菜),如梅菜、盐焗鸡、酿豆腐、爽口牛丸、三杯鸭等。这些菜虽都比较少接触但其美味营养绝对与潮汕菜和广府菜相一致!

粤菜的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岂可能用这简单的文字,朴素的语句来体现。“食在广州”的说法绝非浪得虚名!而在粤菜背后更伟大的中国饮食文化更是越发地拥有魅力!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古至今用她“求和”“养生”“变化”的个性特征、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

中国南方饮食文化 篇9

一、中国南方饮食文化特点: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南人的菜肴,多以精致细微见长,并格外讲究情致,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料讲究。也许是因为南方山水清秀、色彩丰富的缘故,南人的美学理念也多以柔和淡雅见长。南方的菜肴自然也打上这鲜明的地域烙印,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盛放的器具花色、菜盘的细节装饰,当然也包括就餐的环境,格外讲究,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如今国内各大城市内稍有档次的中餐馆,大多装潢都是南方风格,便是明证。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

二、中国南方主要菜系:

(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川菜

四川菜系,简称川菜。川菜风味包括成都、重庆、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川菜的复合味型有20多种,如咸鲜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糊辣味型、鱼香味型、姜汁味型、怪味味型、椒麻味型、酸辣味型、红油味型、蒜泥味型、麻酱味型、酱香味型、烟香味型、荔枝味型、五香味型、香糟味型、糖醋味型、甜香味型、陈皮味型、芥末味型、咸甜味型、椒盐味型、糊辣荔枝味型、茄汁味型等等。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

【代表菜品】:廖排骨、侃膳斋棒棒鸡、爱烤手撕烤兔、冷锅串串、红喜兔头,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回锅肉,盐煎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蒜泥白肉,干锅,烤鱼,樟茶鸭子,山城辣子鸡等。

豫菜

豫菜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原烹饪文化自仰韶文化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中原烹饪文化曾长期位居中国烹饪文化的主流,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阳周代宫廷的食制、北宋汴京饮食市场的繁华与经典书写了中原烹饪的文明,也是中国烹饪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郑州、安阳、洛阳、开封这些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中重要的里程碑。粤菜

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鲁菜

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代表菜品】:九转大肠,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地三鲜等。苏菜

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扬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

【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浙菜

浙江菜系,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

【特色】:浙菜的四方风味既各有特长,又具有共同的四个特点:选料讲究,烹饪独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细。选料讲究,就是做到“细、特、鲜、嫩”4条原则。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东坡肘子、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闽菜

福建菜系,简称闽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

【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代表菜品】: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土笋冻等。

徽菜

徽州菜系,简称徽菜,不等同于安徽菜。

【特色】: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

【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湘菜

湖南菜系,简称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10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烹饪艺术高超,早已名扬四海。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就让我们在本文中来了解中国饮食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饮食习惯。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 饮食习惯 饮食文化特色 形成的菜系

引言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往往我们一提起饮食文化,大家首先就想到了“吃”。虽然“吃”文化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代表我们的饮食文化。在悠长的历史中,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涌现出了美味佳肴“八珍”、名扬九州的四大菜系、香飘四海的满汉全席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饮食„„

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旧石器时代人们并不懂得取火,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直到燧人氏的时候,钻木取火的出现饮食也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出现,从此熟食,进入石器时代。神农氏时,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醋。

到了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原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莴笋、大葱、大蒜,同时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

唐宋时期是饮食文化的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烧尾宴,它是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如果没有唐代的“烧尾宴”,也不可能有清代的“满汉全席”,可见其足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到了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又有了新的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

大变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川,鲁,粤,湘,浙,闽,徽,苏八大菜系中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

二、饮食习惯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三、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吉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我们在饮食中,不仅吃出了美更吃出了健康,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四、中国的八大菜系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享称为“八大菜系”。

1、苏 菜 起源: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

特色: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经典名菜 :鸭包鱼翅、清炖蟹粉、清汤火方、狮子头、松鼠桂鱼、鸡汤煮干丝、盐水鸭、西瓜鸡、水晶肴蹄。

2、鲁 菜

起源: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所组成,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

特色: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其烹调方法擅长爆、烧、炒、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著称。经典名菜: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清汤燕窝、德洲扒鸡、红烧海螺。

3、浙 菜

起源: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特色: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烹 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

经典名菜:东坡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花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干炸响铃。

4、徽 菜 起源: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

特色: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

经典名菜: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葫芦鸭子、奶汁肥王鱼、红烧果子狸。

5、闽 菜

起源: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以闽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为代表,以海味为主要原料。

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油味清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尤以“糟”味最具特色。

经典名菜:太极明虾、雪花鸡、佛跳墙、荔枝肉、烧片糟鸡。

6、湘 菜

起源: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色: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经典名菜: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

7、川 菜

起源: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

遍布世界。川菜以成都风味为正宗,还包含了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并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特色: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烹饪特别讲究火候,并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

经典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麻婆豆腐、怪味鸡块、回锅肉

8、粤 菜

起源: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它广泛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精华,自成一格,有“食在广州”的美誉。特色:口味讲究鲜嫩、滑爽、生脆,擅长煎、炒、烧、烩、烤、等,调味爱用蚝油、虾酱、梅膏、沙茶、红醋和 鱼露,颇具特色。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

经典名菜:三蛇龙虎凤大会、烤乳猪、盐焗鸡、五蛇羹、干煎大虾碌、冬瓜盅。

上一篇:移动合作合同下一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